CN114039248A -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9248A
CN114039248A CN202111151739.9A CN202111151739A CN114039248A CN 114039248 A CN114039248 A CN 114039248A CN 202111151739 A CN202111151739 A CN 202111151739A CN 114039248 A CN114039248 A CN 114039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assembly
sliding
conductiv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17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镜潇
陈培星
薛睿智
李炜
权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17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92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9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9248A/zh
Priority to US17/950,264 priority patent/US2023009738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4Resiliently-mounted rigid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以解决连接器组件不支持慢速热插接或拔离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包括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导电端子;运动组件包括滑动端子和限位组件;滑动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限位组件与滑动端子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蓄力件,蓄力件与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连接;通过蓄力件可以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快速对接或分离,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慢速热插接或拔离。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能够支持慢速热插接或拔离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连接器组件广泛的应用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电路中,以实现电路中电流的导通或断开。例如,在连接器组件中可以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当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插接后,便可实现电路的导通,以使电流能够在电路中进行流通。当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被拔离后,便可实现电路的断开,以阻断电流在电路中的流通。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电路中的电压较高时,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在进行热插拔(即带电插接和拔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电弧。若电弧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产生烧蚀等不良情况。因此,在操作时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如2m/s以上)将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进行插接或拔离,以尽可能的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可能无法对公端连接器或母端连接器进行快速的移动,以实现快速的插接或拔离。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在较慢速度下对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进行热插接或拔离时,仍能够减小电弧持续时间的连接器组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支持慢速热插接或拔离的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包括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导电端子。运动组件包括滑动端子和限位组件。滑动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限位组件与滑动端子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蓄力件,蓄力件与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的过程中,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相对滑动,用于使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时,蓄力件恢复形变,用于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
或者,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的过程中,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相对滑动,用于使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时,蓄力件恢复形变,用于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分离。
在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组件中,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或分离的过程中,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时,外力作用于固定组件使固定组件与运动组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时,可使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时,蓄力件可以恢复形变,用于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或分离。
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当外力(如人手)作用于第二壳体使第二连接器朝第一方向移动,用于与第一连接器进行对接时。当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会停止移动。继续朝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壳体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能够使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当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之间解除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可以朝第一方向移动,并且,在蓄力件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蓄力件可以驱动运动组件向第一方向快速移动,以使滑动端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相应的,当外力(如人手)作用于第二壳体使第二连接器朝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用于与第一连接器进行分离时。当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会停止移动,并且,此时第一导电端子和滑动端子之间处于对接的状态。继续朝第二方向移动固定组件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能够使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当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之间解除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可以朝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在蓄力件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蓄力件可以驱动运动组件朝第二方向快速移动,以使滑动端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分离,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在第二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移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的过程中,固定组件移动至某一位置时,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固定组件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固定组件作用于限位组件,使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在蓄力件的恢复形变力下,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连接。
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进行对接时,可以在整个对接的过程中,实现蓄力件的蓄力和释放,从而能够使得滑动端子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实现可靠对接。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依赖人手移动的速度,从而便于实际操作。
另外,在第二连接器沿第二方向与第二连接器分离的过程中,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固定组件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时,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固定组件作用于限位组件,使限位组件与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在蓄力件的恢复形变力下,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分离。
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进行分离时,可以在整个分离过程中,实现蓄力件的蓄力和释放,从而能够使得滑动端子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实现可靠分离。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依赖人手移动的速度,从而便于操作。
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滑动端子的一端可以具有朝第二方向设置的滑槽,第二导电端子朝向第一方向的一端可滑动的插设在滑槽内,从而实现滑动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滑动连接,以使滑动端子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
当然,为了实现滑动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可靠的电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弹性导电件。弹性导电件可以与滑动端子固定连接,并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抵接。当滑动端子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进行滑动时,弹性导电件可以随滑动端子同步滑动,并始终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抵接,从而能够保证滑动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滑动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也可以不设置弹性导电件。或者,当设置弹性导电件时,弹性导电件也可以与第二导电端子固定连接,并且与滑动端子弹性抵接。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器中还可以包括基座和第二壳体,基座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基座可以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的滑筒,滑动端子可滑动的设置在滑筒内。当滑动端子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进行滑动时,通过滑动端子与滑筒之间的滑动配合,可以有效提升滑动端子在滑动时的平稳性。
另外,在具体应用时,限位组件的结构形式和设置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限位组件可以包括支架、第一卡扣和第一弹簧。支架与滑动端子固定连接,第一卡扣与支架可转动连接。第一弹簧与第一卡扣和支架连接。第一壳体具有朝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抵挡面。其中,第一弹簧用于使第一卡扣转动至能与第一抵挡面相抵的位置,或者,该位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锁止位置。固定组件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且第一卡扣处于第一锁止位置时,可以与第一抵挡面相抵,以防止限位组件沿第一方向继续移动。当第二壳体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固定组件与运动组件之间便可产生相对的滑动的动作,从而可以使蓄力件产生形变。
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卡扣还可以转动至不能与第一抵挡面卡相抵的位置,或者,该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一解锁位置。即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第一卡扣在第一壳体上的投影与第一抵挡面不相交。当第一卡扣转动至第一解锁位置时,由于不受第一抵挡面的抵挡作用,可以通过蓄力件的弹性力驱动运动组件沿第一方向滑动,以使滑动端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得第一卡扣由第一锁止位置转变为第一解锁位置,可以在固定组件中设置相应的第一触发部。例如,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座具有第一触发部。固定组件移动至第二对接位置时,第一触发部作用于第一卡扣,使第一卡扣转动至第一解锁位置,以使第一卡扣与第一抵挡面解除相对固定。
其中,蓄力件包括可以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可以设置在滑动端子的滑槽内,且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滑槽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其中,第二导电端子相对于滑动端子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可以产生压缩形变。
另外,限位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卡扣和第二弹簧。第二卡扣与支架滑动连接。第二弹簧与第二卡扣和支架连接,用于使第二卡扣滑动至第二锁止位置。第一壳体具有朝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抵挡面。其中,第二锁止位置指的是,第二卡扣能与第二抵挡面相抵的位置。
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卡扣还可以滑动至不能与第二抵挡面相抵的位置。或者,该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二解锁位置。即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第二卡扣在第一壳体上的投影与第二抵挡面不相交。当第二卡扣滑动至第二解锁位置时,由于不受第二抵挡面的抵挡作用,可以通过蓄力件的弹性力驱动运动组件沿第二方向滑动,以使滑动端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分离。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得第二卡扣由第二锁止位置转变为第二解锁位置,可以在固定组件中设置相应的第二触发部。例如,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触发部。固定组件移动至第二分离位置时,第二触发部作用于第二卡扣,使第二卡扣滑动至第二解锁位置,以使第二卡扣与第二抵挡面解除相对固定。
其中,蓄力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支架连接,另一端与基座连接。其中,基座相对于支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弹性件可以产生拉伸形变。
概括来说,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蓄力件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进行快速对接。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快速分离,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选择上的灵活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单一的蓄力件(如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来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进行快速对接,以及驱动滑动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快速分离。本申请对蓄力件所包含的部件的数量和设置方式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壳体的形状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第一壳体可以具有朝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一凹槽。第一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从而可以对第一导电端子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当第一导电端子与滑动端子进行对接或分离而产生电弧时,电弧可能会出现在第一凹槽内。因此,为了避免第一壳体被烧蚀,可以在第一凹槽的侧壁设置陶瓷层或者其他耐高温材料。
另外,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壳体的形状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第二壳体可以具有朝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二凹槽。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从而可以对第二导电端子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用电设备和第二用电设备以及上述任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一用电设备连接,第二连接器与第二用电设备连接。具体来说,第一导电端子的一端可以与第一用电设备的导电结构电连接,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可以与第二用电设备的导电结构电连接。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便可实现第一用电设备和第二用电设备之间的连接。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时,便可实现第一用电设备和第二用电设备之间的断开。
在具体应用时,第一用电设备可以是固态变压器等,第二用电设备可以是电源模块等。本申请对第一用电设备和第二用电设备的类型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应用场景不作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某一对接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对接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对接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E-E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D-D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对接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分离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G-G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分离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H-H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处于另一分离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其应用场景。
如图1所示,示出了连接器组件的一种应用场景。具体来说,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01和第二连接器02,其中,第一连接器01包括绝缘外壳011和第一导电端子012,第一导电端子012与绝缘外壳0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02包括绝缘外壳021和第二导电端子022,第二导电端子022与绝缘外壳021固定连接。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导电端子012的左端可以与电子设备03进行电连接。相应的,第二导电端子022的右端可以与电子设备04进行电连接。当第一连接器01与第二连接器02对接时,第一导电端子012的右端与第二导电端子022的左端对接,便可实现电路的导通,以实现电子设备03和电子设备04之间的电连接。当第一连接器01与第二连接器02分离时,第一导电端子012的右端与第二导电端子022的左端分离,便可实现电路的断开,以断开电子设备03和电子设备04之间的通路。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连接器组件需要具备热插接或拔离能力。具体来说,热插接或拔离指的是,在将第一连接器01和第二连接器02进行对接或分离时,第一导电端子012或者第二导电端子022中始终带电。当第一导电端子012或第二导电端子022中存在的电压较高,在对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进行分离或对接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电弧。具体来说,当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之间的距离处于某范围内时,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之间会产生电弧。当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对接后,或者,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时,电弧便可消失。电弧燃烧可能会烧蚀绝缘外壳或连接器组件周边的其他部件,甚至产生爆炸等不良情况。因此,在目前的一些连接器组件中,可以在绝缘外壳011的内壁或者电弧的燃烧区域设置陶瓷层013等耐高温的材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当电弧的持续时间较长时,仍然会产生烧蚀或电弧越出等不良情况。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可能减少电弧的持续时长,但这需要以较快的移动速度(如2m/s以上)对第一连接器01和第二连接器02进行热插拔。具体来说,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实现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之间的对接,或者,以较快的速度使第一导电端子012和第二导电端子022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实际操作时,很难通过人工的操作对第一连接器01或第二连接器02实现较快的移动,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连接器01和第二连接器02通常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因此,当需要将第一连接器01和第二连接器02进行对接或分离时,需要搬动整个电子设备,因此,更加难以实现快速的移动。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支持慢速热插接或拔离的连接器组件,并且在慢速热插接或拔离的过程中,还能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在对接和分离时各部件的运动状态,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将以第一连接器10固定不动,第二连接器20运动的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导电端子12,且第一导电端子12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20包括固定组件(图中未标示出)和运动组件(图中未标示出),其中,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导电端子22,且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运动组件包括滑动端子23和限位组件24,滑动端子23与第二导电端子22滑动连接,并且,滑动端子23与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保持电连接。限位组件24与滑动端子23固定连接,且两者能够同步运动。第二连接器20还包括蓄力件25,蓄力件25与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当固定组件与运动组件产生相对运动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对蓄力件的挤压或拉伸能够使得蓄力件25产生蓄力形变。当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不存在约束时,蓄力件25从被挤压或拉伸恢复至蓄力形变前的状态,从而能够驱动运动组件相对固定组件运动。其中,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不存在约束指的是,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不存在相对固定的限制,在外力作用下,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能够实现相对运动。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对接的过程中,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时,并且,外力作用于固定组件使固定组件与运动组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相向靠近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对蓄力件25的挤压能够使得蓄力件25产生蓄力形变。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解除相对固定时,蓄力件25从被挤压恢复至蓄力形变前的状态,从而可以驱动滑动端子23与第一导电端子12对接,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外力(如人手)作用于第二壳体21使第二连接器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第一方向移动,用于与第一连接器10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当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会停止移动。继续朝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壳体21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能够使蓄力件25(如第一弹性件25a)产生蓄力形变。当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之间解除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可以朝第一方向移动,并且,在蓄力件25(如第一弹性件25a)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蓄力件25(如第一弹性件25a)可以驱动运动组件向第一方向快速移动,以使滑动端子23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12对接,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的过程中,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时,并且,外力作用于固定组件使固定组件与运动组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相互远离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对蓄力件25的拉伸使得蓄力件25产生蓄力形变。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解除相对固定时,蓄力件25从被拉伸恢复至蓄力形变前的状态,从而可以驱动滑动端子23与第一导电端子12分离,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外力(如人手)作用于第二壳体21使第二连接器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第二方向移动,用于与第一连接器10进行分离的过程中。当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会停止移动,并且,此时第一导电端子12和滑动端子23之间处于对接的状态。继续朝第二方向移动固定组件时,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之间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能够使蓄力件25(如第二弹性件25b)产生蓄力形变。当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之间解除相对固定后,运动组件可以朝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在蓄力件25(如第二弹性件25b)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蓄力件25(如第二弹性件25b)可以驱动运动组件朝第二方向快速移动,以使滑动端子23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12分离,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电弧的持续时间。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首先对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对于第一连接器10。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一端(图中的右端)具有朝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一凹槽100。第一导电端子12的一端(图中的右端)位于第一凹槽100内,用于与第二连接器20的滑动端子23进行对接。第一导电端子12的另一端(图中的左端)伸出于第一壳体11的朝向第一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左端),用于与线缆或电子设备的导电结构进行连接。
对于第一壳体11,其主要作用是对第一导电端子12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壳体11可以由塑料等绝缘性较好的材料进行制作。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内,第一壳体11的外形轮廓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的多边形结构。本申请对第一壳体11的形状不作限定。
另外,考虑到第一导电端子12与滑动端子23在对接或分离的过程中,电弧会出现在第一凹槽100内。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0的侧壁还具有陶瓷层111。陶瓷层111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和耐高温性能。因此,能够有效防止电弧烧蚀第一壳体11,从而能够提升第一壳体11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00的内壁还可以设置其他具有较好绝缘性和耐高温性能的材料,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第一导电端子12,其主要作为电流的载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铜等导电性较好的材料进行制作。本申请对第一导电端子12的材质不作限定。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2为杆状结构,且第一导电端子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当第一导电端子12与滑动端子23进行对接时,第一导电端子12朝向滑动端子23的一端可以插入滑动端子23的凹槽231内,从而实现第一导电端子12和滑动端子23之间的可靠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12朝向滑动端子23的一端也可以设置成凹槽结构,滑动端子23朝向第一导电端子12的一端可以是实心的杆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第二连接器20,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的一端(如图中的左端)具有朝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二凹槽200,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凹槽100的开口方向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凹槽200的开口方向,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20对接的过程中是相反的。第二导电端子22的一端(图中的左端)位于第二凹槽200内。第二导电端子22的另一端(图中的右端)伸出于第二壳体21朝向第二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右端),用于与线缆或电子设备的导电结构进行连接。
对于第二壳体21,其主要作用是对第二导电端子22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第二壳体21可以由塑料等绝缘性较好的材料进行制作。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内,第二壳体21的外形轮廓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的多边形结构。本申请对第二壳体21的形状不作限定。
对于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其主要作为电流的载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铜等导电性较好的材料进行制作。本申请对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的材质不作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均为杆状结构,且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当然,为了实现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之间的滑动连接,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滑动端子23朝向第二方向的一端具有滑槽(图中未标示出),第二导电端子22的朝向第一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左端)插设在滑槽内,以实现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的滑动连接。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之间有电流流通,因此,为了提升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0还包括弹性导电件26。具体来说,弹性导电件26包括冠簧。其中,冠簧大致为筒形结构,且筒径由两端向中间部位逐渐减小。冠簧固定在滑槽内,并且冠簧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外围弹性抵接。当滑动端子23相对第二导电端子22滑动时,冠簧能够跟随滑动端子23一起滑动,并始终与第二导电端子22弹性抵接,从而能够保证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导电件26也可以与第二导电端子22固定连接,并且与滑动端子23弹性抵接。另外,弹性导电件26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能够实现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可靠电连接,并且,不影响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运动的导电结构件。本申请对弹性导电件26的类型和设置方式不作限制。
对于限位组件24,在具体应用时,其结构类型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组件24关于滑动端子23上、下对称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组件24的结构大致相同,并通过连接片240进行连接。下面将以位于滑动端子23上侧的限位组件24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具体来说,限位组件24包括支架241、第一卡扣242和第一弹簧243。支架241与滑动端子23固定连接,第一卡扣242与支架241可转动连接。第一弹簧243与第一卡扣242和支架241连接,用于使第一卡扣242转动至如图3中所示出的第一锁止位置,以使第一卡扣242能够与第一抵挡面112相抵。
具体来说,滑动端子23的外周面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241的安装位置,支架241可以通过焊接、螺钉或粘接等方式与滑动端子23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支架241和滑动端子23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如图3所示,第一卡扣242通过转轴2411安装在支架241上,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卡扣242绕转轴2411产生旋转运动。第一弹簧243与第一卡扣242和支架241连接,在第一弹簧243的弹性力下,能够使第一卡扣242保持在如图中所示出的第一锁止位置。当第一卡扣242在其他部件的作用下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弹簧243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当其他部件的作用力消失后,第一弹簧243恢复形变,使第一卡扣24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第一锁止位置。
如图3所示,当第一卡扣242处于第一锁止位置时,第二连接器20沿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扣242会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抵挡面112相抵,从而能防止限位组件24和滑动端子23向左运动,以阻止滑动端子23靠近第一导电端子12。
如图6所示,当第一卡扣242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一卡扣242不会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抵挡面112相抵,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第一卡扣242在第一壳体11上的投影与第一抵挡面112不相交,从而能够使得限位组件24和滑动端子23向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卡扣242转动至该第一解锁位置,第二连接器20还包括基座27。
如图4和图5所示,基座27与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并能够与第二壳体21一起运动。具体来说,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基座27大致为筒形结构,且基座27朝向第二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右端)与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基座27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圈凸缘,凸缘便可构成用于作用于第一卡扣242旋转至第一解锁位置的第一触发部271。
如图5所示,具体来说,当基座27向第一方向运动时,凸缘朝向第一方向的左侧面(图中的左侧面)与第一卡扣242相抵,并使得第一卡扣24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第一解锁位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凸缘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斜面用于与第一卡扣242相抵以推动第一卡扣24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凸缘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梯形或其他能够使第一卡扣242逆时针旋转的形状,本申请对凸缘的结构形状不作限定。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二壳体21中设置相应的结构来触发第一卡扣242,使第一卡扣242与第一壳体11解除相对固定,以使限位组件24和滑动端子23能够沿第一方向滑动。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基座27,还可以提升滑动端子23在滑动时的稳定性。
具体来说,基座27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的滑筒(图中未标示出),滑动端子23可滑动的设置在滑筒内。即通过滑动端子23和基座27之间的滑动配合,可以有效保证滑动端子23在滑动时的平稳性。
另外,通过基座27还可以有效防止限位组件24和滑动端子23产生旋转运动。
如图4所示,具体来说,基座27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滑槽272。当支架241与滑动端子23固定连接后,支架241的一部分穿过滑槽272,并与滑槽272滑动配合。当支架241和滑动端子23沿第一方向相对基座27滑动时,在滑槽272的限位作用下,能够有效防止支架241和滑动端子23绕滑动端子23的轴心产生旋转运动,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滑动端子23和限位组件24在滑动时的平稳性。
对于蓄力件,在实际应用时,其类型和设置位置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蓄力件包括第一弹性件25a。具来说,第一弹性件25a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设置在滑动端子23的滑槽(图中未标示出)内,一端(图中的左端)与滑槽朝向第一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左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导电端子22连接。在外力作用下,当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于滑动端子2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25a被压缩形变。在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之间不存在其他约束时,第一弹性件25a恢复形变,使滑动端子23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22沿第一方向滑动。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5a采用压缩能力较好的螺旋弹簧,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件25a被压缩时,能够对外力进行有效的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弹性力。能够有效的恢复至被压缩前的状态,从而能够对弹性力进行有效释放,以有效的推动滑动端子23移动。
另外,将第一弹性件25a设置在滑槽内,还可以提升第一弹性件25a在形变时的稳定性。具体来说,由于第一弹性件25a被约束的在滑槽内,因此,当第一弹性件25a被挤压时,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不会产生位置偏移,且能够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有效的形变,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弹性件25a在形变时的稳定性。相应的,当第一弹性件25a在自身的弹性力下恢复至形变前的状态时,由于第一弹性件25a被约束在滑槽内,因此,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不会产生位置偏移,且能够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有效的形变。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5a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对力进行吸收和释放的弹性件。另外,第一弹性件25a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概括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当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于滑动端子2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25a能够产生蓄力形变。在滑动端子23(或运动组件)和第二导电端子22(或固定组件)之间不存在约束时,第一弹性件25a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驱动滑动端子23沿第一方向运动即可。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在进行对接时的不同状态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处于完全分离状态。
在第一弹簧243的弹性力下,第一卡扣242处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锁止位置。第一弹性件25a可以处于自然状态,即第一弹性件25a未受到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的挤压或拉伸。
如图7和图8所示,此时固定组件移动至第一对接位置。具体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如手持第二壳体21)使第二连接器20沿第一方向逐渐移动与第一连接器10进行对接时,处于第一锁止位置的第一卡扣242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抵挡面112相抵,以防止运动组件继续第一方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运动组件可以包括滑动端子23和限位组件24。
如图9至图11所示,此时固定组件移动至第二对接位置。
具体来说,请结合参阅图8,继续使第二连接器20沿第一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卡扣242受到了第一抵挡面112的抵挡,因此,滑动端子23不会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在外力作用下(如手持第二壳体21),第二壳体21、第二导电端子22以及基座27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于滑动端子23产生了沿第一方向的位移,因此,第一弹性件25a会被挤压产生弹性形变。
如图10所示,当基座27的第一触发部271作用于第一卡扣242时,会使第一卡扣242产生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从而使第一卡扣242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抵挡面112相脱离,以使运动组件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
如图12和图13所示,此时蓄力件(图中未示出)驱动运动组件移动至第三对接位置。
具体来说,请参阅图11和图13。在第一弹性件25a的弹性力下,运动组件会快速的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滑动端子23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导电端子12对接,以尽可能减少电弧的燃烧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触发部271开始与第一卡扣242相抵时,滑动端子23和第一导电端子12之间的距离足够长,因此,在滑动端子23和第一导电端子12之间不会产生电弧。在第一弹性件25a的作用力下,使滑动端子23沿第一方向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当滑动端子23与第一导电端子12之间的距离足够近,且未接触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电弧。当滑动端子23与第一导电端子12对接后,电弧会随即消失。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导电端子12和滑动端子23之间的更加良好的对接,当滑动端子23在第一弹性件25a的作用下与第一导电端子12对接后,还可以手持第二壳体21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导电端子12插入凹槽内的长度足够长。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对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进行拔离时,也能实现滑动端子23和第一导电端子12之间的快速分离。
具体来说,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限位组件24还包括第二卡扣244和第二弹簧245。第二卡扣244和支架241滑动连接。具体来说,支架241具有滑孔(图中未标示出),第二卡扣244设置在滑孔内,并能沿滑孔上、下滑动。第二弹簧245位于滑孔内,其一端(图中的上端)与第二卡扣244连接,另一端(图中的下端)与支架241连接。第二弹簧245在自然状态下,用于使第二卡扣244保持在图中所示出的第二锁止位置。
如图16和图17所示,此时,在第二触发部211的作用下,第二卡扣244向下滑动至如图17所示的第二解锁位置,此时,第二弹簧245处于压缩状态。当作用于第二卡扣244向下的作用力消失后,第二弹簧245可恢复形变,从而使第二卡扣244向上滑动至如图15所示的第二锁止位置。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第二卡扣244大致为三叉结构,位于中间的凸起246用于与第一壳体11的卡槽113相卡接,以实现第一壳体11和限位组件24之间的锁紧。位于两侧的两个凸起247、248用于与第二壳体21的第二触发部211相抵。其中,第二触发部211为斜面结构,当第二触发部211与两个凸起247、248相抵时,便可驱动第二卡扣244向下移动,从而使凸起246从卡槽113内脱出,解除第二卡扣244与卡槽113之间的相对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扣244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类型。例如,第二卡扣244也可以设置成与上述的第一卡扣242相类似的结构。相应的,上述的第一卡扣242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二卡扣244相类型的结构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基座27上设置相应的结构来触发第二卡扣244,使第二卡扣244与第一壳体11解除相对固定,以使限位组件24和滑动端子23能够沿第二方向滑动。
对于蓄力件,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蓄力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5b。具体来说,第二弹性件25b为螺旋弹簧。第二弹性件25b的一端与基座27连接,另一端与支架241连接。在外力作用下,当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于滑动端子23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弹性件25b被拉伸形变。在第二导电端子22和滑动端子23之间不存在其他约束时,第二弹性件25b恢复形变,使滑动端子23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22沿第二方向滑动。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5b采用拉伸能力较好的螺旋弹簧,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弹性件25b被拉伸时,能够对外力进行有效的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弹性力。能够有效的恢复至被拉伸前的状态,从而能够对弹性力进行有效释放,以有效的拉动滑动端子23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25b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对力进行吸收和释放的弹性件。或者,第二弹性件25b也可以省略设置。此时,可以使第一弹性件25a替代第二弹性件25b的作用。其中,第一弹性件25a的一端需要与滑槽272的左端固定连接。另一端需要与第二导电端子22固定连接。另外,第二弹性件25b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概括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当第二导电端子22相对于滑动端子23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弹性件25b能够产生蓄力形变。在滑动端子23(或运动组件)和第二导电端子22(或固定组件)之间不存在约束时,第二弹性件25b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驱动滑动端子23沿第二方向运动即可。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在进行拔离时的不同状态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此时固定组件作用于运动组件移动至第一分离位置。具体来说,在第二弹簧245的弹性力下,第二卡扣244处于如图15所示的第二锁止位置,并能与卡槽113的第二抵挡面114相抵,以防止第二卡扣244(或者滑动端子23)朝第二方向移动,即限位组件24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另外,第二弹性件25b处于自然状态,即第二弹性件25b未受到滑动端子23和第二导电端子22的挤压或拉伸。
如图16和图17所示,此时固定组件移动至第二分离位置,第二弹性件25b产生蓄力形变,第二壳体21的第二触发部211作用于第二卡扣244,使第二卡扣244向下滑动,从而使第二抵挡面114解除对第二卡扣244限位。另外,此时滑动端子23和第一导电端子12处于对接状态。
如图18和图19所示,此时第二弹性件25b驱动运动组件移动至第三分离位置。具体来说,在第二弹性件25b的弹性力下,运动组件会快速的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使滑动端子23以较快的速度与第二导电端子22分离,以尽可能减少电弧的燃烧时间。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之间更加良好的分离,当滑动端子23在第二弹性件25b的作用下与第一导电端子12分离后,还可以手持第二壳体21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
在具体应用时,上述的连接器组件可以应用到多种不同类型的电路中。
例如,如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用电设备30和第二用电设备40以及上述任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一用电设备30连接,第二连接器20与第二用电设备40连接。具体来说,第一导电端子12的一端(图中的左端)与第一用电设备30的导电结构电连接,第二导电端子22的另一端(图中的右端)与第二用电设备40的导电结构电连接。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对接时,便可实现第一用电设备30和第二用电设备40之间的连接。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时,便可实现第一用电设备30和第二用电设备40之间的断开。
在具体应用时,第一用电设备30可以是固态变压器等,第二用电设备40可以是电源模块等。本申请对第一用电设备30和第二用电设备40的类型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应用场景不作限制。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固定组件和运动组件;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运动组件包括滑动端子和限位组件;
所述滑动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滑动端子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蓄力件,所述蓄力件与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运动组件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时,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运动组件相对滑动,用于使所述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时,所述蓄力件恢复形变,用于驱动所述滑动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接;
或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分离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时,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运动组件相对滑动,用于使所述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时,所述蓄力件恢复形变,用于驱动所述滑动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所述固定组件继续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所述固定组件作用于所述限位组件,使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在所述蓄力件的恢复形变力下,所述滑动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分离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所述固定组件继续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蓄力件产生蓄力形变,所述固定组件作用于所述限位组件,使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解除相对固定;在所述蓄力件的恢复形变力下,所述滑动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离;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端子具有朝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滑槽;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弹性导电件;
所述弹性导电件与所述滑动端子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基座和第二壳体,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基座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滑筒,所述滑动端子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筒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支架、第一卡扣和第一弹簧;
所述支架与所述滑动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扣与支架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支架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朝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抵挡面;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用于使所述第一卡扣转动至能与所述第一抵挡面相抵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第一触发部;
所述第一触发部作用于所述第一卡扣时,用于使所述第一卡扣转动至避免与所述第一抵挡面相抵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支架、第二卡扣和第二弹簧;
所述支架与所述滑动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二卡扣和所述支架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朝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抵挡面;
其中,所述第二弹簧用于使所述第二卡扣滑动至能与所述第二抵挡面相抵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触发部;
所述第二触发部作用于所述第二卡扣时,用于使所述第二卡扣滑动至避免与所述第二抵挡面相抵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件包括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滑槽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相对于所述滑动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产生压缩形变。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其中,所述基座相对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产生拉伸形变。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朝所述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具有陶瓷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朝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用电设备和第二用电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用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的第二用电设备电连接。
CN202111151739.9A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0392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1739.9A CN114039248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US17/950,264 US20230097389A1 (en) 2021-09-29 2022-09-22 Connector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1739.9A CN114039248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9248A true CN114039248A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34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1739.9A Pending CN114039248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7389A1 (zh)
CN (1) CN11403924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3650B (zh) * 2023-04-12 2023-06-13 深圳欧晟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耐插拔的柳叶簧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17636A (ko) * 2002-08-23 2004-0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아크 방전 저감용 콘넥터
JP2011014327A (ja) * 2009-06-30 2011-01-20 Advantest Corp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る半導体試験装置
CN103748746A (zh) * 2012-03-29 2014-04-23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供电连接器
WO2016061805A1 (zh) * 2014-10-24 2016-04-28 深圳君泽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具有该连接器的移动终端设备
US20170025778A1 (en) * 2015-03-19 2017-01-26 Molex, Llc Terminal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6364229U (zh) * 2016-11-28 2017-07-28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0829068A (zh) * 2019-10-17 2020-02-2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2821138A (zh) * 2020-12-30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与电气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17636A (ko) * 2002-08-23 2004-0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아크 방전 저감용 콘넥터
JP2011014327A (ja) * 2009-06-30 2011-01-20 Advantest Corp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る半導体試験装置
CN103748746A (zh) * 2012-03-29 2014-04-23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供电连接器
WO2016061805A1 (zh) * 2014-10-24 2016-04-28 深圳君泽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具有该连接器的移动终端设备
US20170025778A1 (en) * 2015-03-19 2017-01-26 Molex, Llc Terminal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6364229U (zh) * 2016-11-28 2017-07-28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0829068A (zh) * 2019-10-17 2020-02-2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2821138A (zh) * 2020-12-30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与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7389A1 (en)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82505B2 (en) Arc-preventing apparatus for separate cord-type hair dryer
JP2009070754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1034803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4039248A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BRPI0908857B1 (pt) conector separável com rebaixo de interface e sistema do mesmo
TW202032866A (zh) 連接裝置
US3885850A (en) Controlled retention force connector with detent
CN106129741B (zh) 电源插座
WO2014118604A1 (en) Auto-locking audiophile power receptacle
JPS5949170A (ja) 圧接式接点機構
CN115882294A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328292A (zh) 连接器
KR20180033769A (ko) 커넥터의 인터락 구조
CN217087011U (zh) 连接器组件
CN216719854U (zh) 脱扣机构、漏电保护结构及漏电保护器
CN210628222U (zh) 无线防过载开关
CN109103695B (zh) 电连接器及其活动插接端模组
US10699861B2 (en) Rocker switch
CN112952786A (zh) 电涌保护器
CN220138735U (zh) 软性扁平线连接器
TWM529287U (zh) 防止瞬間斷電之電源連接器接頭及其插座
CN212434944U (zh) 导电连接结构
CN118213817A (zh) 连接器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653855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unit
CN220341639U (zh) 一种小型化大电流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