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6492A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6492A
CN114026492A CN202080046400.XA CN202080046400A CN114026492A CN 114026492 A CN114026492 A CN 114026492A CN 202080046400 A CN202080046400 A CN 202080046400A CN 114026492 A CN114026492 A CN 114026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evice
lens
conductive
lens holding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64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26492B (zh
Inventor
菊池功武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26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6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26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6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检测用磁体(8),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磁检测部件(11),检测检测用磁体(8)的磁场;基座部件(18),埋设有端子部件(7);以及盖部件(4),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箱体。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ES~7JS)在基座部件(18)的表面露出,磁检测部件(11)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布线基板(10)具有在下表面侧形成并与连接部(7ES~7JS)对置的导电性的接合部(TM)、在上表面侧形成的导电部(TH)、以及将接合部(TM)和导电部(TH)连接的至少在内周面具有导体的孔部(VH)。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通过焊料(SD)相连接。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例如涉及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的透镜支架驱动装置,包括磁轭、透镜支架、在透镜支架的外周配置的线圈、以及与线圈对置地安装于轭磁的驱动用磁体(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透镜支架通过导电性的板簧被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透镜支架具备用于检测透镜支架的位置的传感器用磁体。透镜支架的位置是根据与传感器用磁体对置地安装于柔性印刷基板的霍尔传感器的输出被导出的。所导出的透镜支架的位置被用于驱动电流的反馈控制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84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透镜支架驱动装置中,柔性印刷基板与板簧垂直地安装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外壁。这是为了构成为板簧的外部连接端子在被插入在柔性印刷基板形成的钵状凹陷内的状态下,通过焊料被接合于该凹陷。该构成使柔性印刷基板向基座部件的安装变复杂。
因此,期望提供以柔性印刷基板等布线基板向基座部件的安装容易进行的方式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包括箱体的固定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驱动机构,至少具有线圈及驱动用磁体而构成,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检测用磁体,被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磁传感器,检测所述检测用磁体的磁场;基座部件,设有多个端子部件;以及盖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一起构成箱体,所述端子部件的连接部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露出,所述磁传感器被安装于布线基板,所述布线基板具有在一面侧形成的与所述连接部对置的导电性的接合部、在另一面侧形成的导电部、以及将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导电部连接的至少在内周面具有导体的孔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通过接合材料相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方案,提供以布线基板向基座部件的安装容易进行的方式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是盖部件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B是盖部件及磁轭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C是盖部件、磁轭及隔件部件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5B是安装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6B是安装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7B是安装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8B是安装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9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A是盖部件、端子部件及基座部件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0B是盖部件、端子部件、基座部件、隔件部件、上侧板簧、下侧板簧及磁轭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1B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A是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和线圈的连接构造的仰视图。
图12B是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和线圈的连接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及完成立体图。
图14A是埋设有端子部件的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4B是安装有布线基板的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5A是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5B是在布线基板的上表面配置的上侧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15C是在布线基板的下表面配置的下侧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15D是布线基板的仰视图。
图16是布线基板的剖面图。
图17A是端子部件的立体图。
图17B是端子部件及布线基板的立体图。
图17C是端子部件、布线基板及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7D是线圈、端子部件、布线基板及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8A是驱动机构的仰视图。
图18B是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8C是驱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18D是驱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19是隔件部件及磁场产生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相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将盖部件4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B是进而将磁轭40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C是进而将隔件部件1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A~图4C都对应于图2A。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所示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固定侧部件RG,固定有板簧6;以及端子部件7,进行电连接。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一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光轴方向包括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括:线圈3,具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中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保持的两个卵形的卷绕部13(参照图5B),所述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磁轭40;磁场产生部件5,在径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线圈3对置地配置;检测用磁体8(参照图6A)及平衡用磁体9(参照图6A),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检测部件11,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
检测用磁体8是为了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体。平衡用磁体9是为了抵消检测用磁体8的重量给透镜保持部件2带来的影响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体,具有与检测用磁体8相同的重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磁体8及平衡用磁体9都通过粘合剂而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磁检测部件11包括对检测用磁体8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和内置有对流经线圈3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流控制电路的驱动器IC。磁传感器例如是霍尔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至少将霍尔元件与构成驱动器IC的芯片收纳于一个封装中的电子部件构成。
盖部件4构成了矩形箱状的外侧外壳。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4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
具体而言,盖部件4如图1所示具有规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并且,盖部件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以及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环状的上板部4B。在上板部4B形成有开口。
外周壁部4A包括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二侧板部4A2相互对置,第三侧板部4A3及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二侧板部4A2相对于第三侧板部4A3及第四侧板部4A4分别垂直。
磁轭40构成了驱动机构MK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0是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进行冲切加工及拉伸加工而制得的。
具体而言,磁轭40如图1所示具有侧壁部40A、以及与侧壁部40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环状的上壁部40B。在上壁部40B形成有开口。
侧壁部40A包括与盖部件4的第一侧板部4A1对置地配置的第一侧壁部40A1、以及与盖部件4的第二侧板部4A2对置地配置的第二侧壁部40A2。第一侧壁部40A1及第二侧壁部40A2相互对置。
检测用磁体8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之一的下部侧(Z2侧),所述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具体而言,检测用磁体8在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边部中的与第一侧板部4A1对置的边部以及与第四侧板部4A4对置的边部之间的角部的下部侧嵌入到在比第一侧板部4A1靠近第四侧板部4A4的位置形成的凹部内。
平衡用磁体9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另一个角部的下部侧。具体而言,平衡用磁体9在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边部中与第二侧板部4A2对置的边部以及与第三侧板部4A3对置的边部之间的角部的下部侧嵌入到在比第二侧板部4A2靠近第三侧板部4A3的位置形成的凹部内。
这样构成的盖部件4将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及磁轭40收纳在收纳部4s内,而且如图2A所示,被结合于基座部件18,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箱体。
磁场产生部件5构成了驱动机构MK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场产生部件5作为驱动用磁体发挥功能。具体而言,磁场产生部件5包括与第一侧板部4A1(第一侧壁部40A1)对置地配置的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与第二侧板部4A2(第二侧壁部40A2)对置地配置的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
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由两个二极磁体的组合体构成。但是,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也可以由一个二极磁体构成,还可以由一个四极磁体构成。关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也是同样的。
具体而言,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上侧磁体5AU及第一下侧磁体5AL。并且,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包括第二上侧磁体5BU及第二下侧磁体5BL。
第一上侧磁体5AU、第一下侧磁体5AL、第二上侧磁体5BU以及第二下侧磁体5BL都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磁场产生部件5被配置为位于线圈3(卷绕部13)的外侧,并且沿着磁轭40的第一侧壁部40A1及第二侧壁部40A2。并且,磁场产生部件5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于侧壁部40A的内面。内面是指面对光轴JD的一侧的面。
板簧6包括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和磁轭40(隔件部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括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
固定侧部件RG包括隔件部件1、盖部件4、磁轭40、以及埋设有端子部件7的基座部件18。
隔件部件1是为了在透镜保持部件2沿Z1方向移动时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能够弹性变形而配置的。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被安装在装在有撮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上。由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在透镜保持部件2安装的透镜体、以及与透镜体对置地装载于基板的撮像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端子部件7及布线基板10被连接于磁检测部件11。在电流从磁检测部件11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电路(驱动器IC)流经线圈3时,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在撮像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由此实现自动调焦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远离撮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接近撮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下面,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表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表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表示在图7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图8B表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9B是图8B所示的部分Q的放大立体图。图10A是盖部件4、端子部件7及基座部件18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隔件部件1、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及磁轭40进一步被卸下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塑成型而制作。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A所示包括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12。
在筒状部12上为了安装透镜体而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有螺纹槽。并且,在筒状部12,在被摄体侧的端面设有具有四个凹陷12dh的台座部12d。如图4B所示,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台座部12d。
如图5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保持线圈3的卷绕突起12p。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突起12p以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轴的周围卷绕线圈3的方式呈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向径向(X1方向外侧及X2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具体而言,卷绕突起12p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相互对置的两个外侧面(X1侧的面及X2侧的面)上。
线圈3如图5B所示在卷绕突起12p上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具体而言,线圈3如图6B所示包括与第一侧板部4A1对置地配置的第一线圈3A、与第二侧板部4A2对置地配置的第二线圈3B、以及将第一线圈3A和第二线圈3B相连的连结部3C。并且,卷绕突起12p包括供第一线圈3A卷绕的第一卷绕突起12pA、和供第二线圈3B卷绕的第二卷绕突起12pB。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不使用粘合剂地固定于卷绕突起12p,但也可以使用粘合剂被固定于卷绕突起12p。另外,线圈3的卷绕方向是任意的,根据驱动用磁体5A的配置(磁化方向)而决定。
第一线圈3A包括在第一卷绕突起12pA的周围呈环状进行卷绕而形成的作为线圈本体部的卷绕部13,第二线圈3B包括在第二卷绕突起12pB的周围呈环状进行卷绕而形成的作为线圈本体部的卷绕部13。图5B为了清楚起见,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被绝缘部件覆盖了表面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图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也是同样的。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6A所示,包括从撮像元件侧(Z2侧)的端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角形凸状的作为突出部的两个保持部72、以及圆形凸状的四个突出设置部2t。
保持部72如图6B所示,包括与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第一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第二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突出设置部2t如图6A及图10A所示,包括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安装并固定于突出设置部2t。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是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的突出设置部2t实施热铆接而实现。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突出设置部2t被图示为被实施了热铆接之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另外,突出设置部2t也可以被实施冷铆接。
下面,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驱动机构MK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包括线圈3、磁轭40、以及与构成磁轭40的两个侧壁部40A(第一侧壁部40A1及第二侧壁部40A2)对置地配置的两个磁场产生部件5。具体而言,磁场产生部件5包括与第一侧壁部40A1对置地配置的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和与第二侧壁部40A2对置地配置的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并且,驱动机构MK利用流经线圈3的电流以及磁场产生部件5所产生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线圈3的延伸部33如图8B、图9A及图9B所示,包括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与第一线圈3A相连的第一延伸部33A、和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与第二线圈3B相连的第二延伸部33B。
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33A如图9A所示,包括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以及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和前面(X1侧的面)之间的缘部对置地延伸的第二对置部33k。第二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包括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以及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和后面(X2侧的面)之间的缘部对置地延伸的第二对置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第一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之前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一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第一保持部72A卷绕三圈。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第一保持部72A,第一延伸部33A的一部分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72A。但是,第一延伸部33A的线圈3的线材也可以在卷绕于第一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之后被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
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之后,在第一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地延伸,进而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和前面之间的缘部对置地延伸。此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第一延伸部33A的第一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对置的部分构成第一延伸部33A的第二对置部33k。
第一延伸部33A的第二对置部33k构成为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对置地延伸时,如图9A所示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接触。因此,在因下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强烈冲击时,线圈3的第一延伸部33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状。因此,第一延伸部33A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难以被切断。关于与第二延伸部33B接触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缘部也是同样的。
然后,利用从第一线圈3A的卷绕部13引出的线材形成连结部3C。然后,在形成了连结部3C之后,在第二卷绕突起12pB的外周同样地也卷绕线材。而且,若线材向第一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的卷绕和线材向第二卷绕突起12pB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第二线圈3B的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第二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后面侧向底面侧被引出。具体而言,第二对置部33k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和后面之间的缘部对置地延伸,第一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延伸部33B在第二保持部72B卷绕三圈。
下面,对板簧6及固定侧部件RG的进行详细说明。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图12A及图12B是说明下侧板簧26B和线圈3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B、线圈3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及图12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用交叉阴影线表示作为接合材料的导电性粘合剂CA。图13是说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图。具体而言,图13是埋设有端子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分解立体图及完成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并且,板簧6包括在透镜保持部件2和磁轭40(隔件部件1)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16、以及在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座部件18之间配置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和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悬空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被电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部,下侧板簧26B被电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部。隔件部件1被配置在上侧板簧16和磁轭40之间。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状,包括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隔件部件1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和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16g。具体而言,内侧部分1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对置地设置。外侧部分16e具有四个角部分16b、和将相邻的两个角部分16b相连的四个栈部16r。栈部16r如图4B及图4C所示,被夹在隔件部件1和磁场产生部件5之间并用粘合剂固定。角部分16b用粘合剂被固定于隔件部件1的角部。隔件部件1、磁轭40及磁场产生部件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上侧板簧16被装配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B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5A)。并且,用在凹陷12dh(参照图5A)中涂覆的粘合剂将内侧部分16i和台座部12d固定,由此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C所示与磁场产生部件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被夹在隔件部件1(参照图4B)和磁场产生部件5之间而被固定。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形成为大致四次旋转对称。并且,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经由隔件部件1被固定于磁轭40及盖部件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良好地悬空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大致呈半圆形状。并且,包括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被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和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B所示,包括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相连的第一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在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被装配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突出设置部2t分别插通于被设于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的圆形的贯通孔中而被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下面主要对下侧板簧26B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有关下侧板簧26B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下侧板簧26A。
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好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对置。即,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如图12A所示,与由突堤部82包围的凹状的收纳部82s对置。并且,线圈3的第二延伸部33B的第一对置部33c如图12A所示在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撮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通过并延伸。突堤部82由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形成的阶梯部构成。
收纳部82s构成为能够收纳将线圈3的第二延伸部33B和下侧板簧26B连接的导电性粘合剂CA。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于与第二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所以第二保持部72B的侧壁适当地被用作突堤部82的一部分。因此,在与第二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设有收纳部82s。
在下侧板簧26B被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第二保持部72B以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撮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比内侧部分26i向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也可以是,以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撮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被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B。
下侧板簧26B和线圈3的第二延伸部33B用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合剂CA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具体而言,在将下侧板簧26B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纳部82s中填充导电性粘合剂CA,然后下侧板簧26B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被热铆接,而且在透镜保持部件2(收纳部82s)、下侧板簧26B(连接板部26h)以及第二延伸部33B(第一对置部33c)分别附着的导电性粘合剂CA被热固化。从导电性粘合剂CA向收纳部82s的填充到导电性粘合剂CA的热固化,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以第二保持部72B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被倒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即使是导电性粘合剂CA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被保持于希望的位置(收纳部82s内的位置)。并且,第一对置部3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收纳部82s内,所以被埋设在导电性粘合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合剂CA并不局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
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B所示,包括与基座部件18卡合的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以及将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第二连结部26q。在下侧板簧26B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与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出设置部18t(参照图13)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而且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
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形成为大致二次旋转对称。并且,下侧板簧26B在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被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被连接于基座部件18。关于下侧板簧26A也是同样的。根据该构成,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平衡良好地将透镜保持部件2悬空地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下面,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详细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用于固定上侧板簧16的隔件部件1、盖部件4、磁场产生部件5及磁轭40、和用于固定各个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的基座部件18。
基座部件18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制作。基座部件18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Z2侧),与盖部件4一起构成箱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通过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的合成树脂材料即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塑成型而制作。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8如图13所示是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并且,在基座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六个突出设置部18t。突出设置部18t被插通而且被嵌合于贯通孔中,该贯通孔被设于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此时,突出设置部18t被实施热铆接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在相关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突出设置部18t被图示为进行了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突出设置部18t也可以被实施冷铆接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在基座部件18如图13所示嵌入成型有由金属板形成的端子部件7且被埋设,所述金属板含有铜或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件7包括第一端子部件7A~第十端子部件7J。
第一端子部件7A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端部7AR、以及在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X1侧)从基座部件18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端子部7AT。第二端子部件7B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端部7BR。第三端子部件7C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端部7CR。第四端子部件7D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端部7DR。
端部7AR、7BR、7CR及7DR分别如图2A及图2B所示构成为与盖部件4的四角的下端部接触。根据该构成,第一端子部件7A~第四端子部件7D分别经由盖部件4而相互电连接,而且通过第一端子部件7A的端子部7AT被接地。
基座部件18在盖部件4的外周壁部4A的内面和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被组合而定位之后,端部7AR、7BR、7CR及7DR分别与盖部件4的四角的下端部焊接而被固定于盖部件4。盖部件4和基座部件18也可以至少部分地用粘合剂固定。
第五端子部件7E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EP、从基座部件18的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EQ(参照图3B)、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一接合部TM1接触的连接部7ES。
第六端子部件7F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FP、从基座部件18的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FQ(参照图3B)、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六接合部TM6接触的连接部7FS。
基座部件18构成为使连接部7EP的表面和连接部7FP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基座部件18构成为使连接部7EQ的表面和连接部7FQ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七端子部件7G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X1侧)从基座部件18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端子部7GT、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二接合部TM2接触的连接部7GS。
第八端子部件7H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X1侧)从基座部件18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端子部7HT、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三接合部TM3接触的连接部7HS。
第九端子部件7I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X1侧)从基座部件18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端子部7IT、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四接合部TM4接触的连接部7IS。
第十端子部件7J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正面侧(X1侧)从基座部件18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端子部7JT、以及与作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六个接合部TM(参照图15C)中的一个接合部TM的第五接合部TM5接触的连接部7JS。
下面,参照图14A、图14B、图15A~图15D及图16对布线基板10进行详细说明。图14A及图14B是表示布线基板10和基座部件18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4A表示埋设有端子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图14B表示安装有布线基板10的基座部件18的俯视图。图14A相当于图14B中省略了布线基板10的图示的图。图15A~图15D是表示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图案层的图。具体而言,图15A表示布线基板10的俯视图。图15B以可见的方式示出在布线基板10的上表面(Z1侧的面)配置的实际上不可见的上侧图案层10L1,图15C以可见的方式示出在布线基板10的下表面(Z2侧的面)配置的实际上不可见的下侧图案层10L2。图15D表示布线基板10的仰视图。图16表示布线基板10中形成有通孔VH的部分的剖面图。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5C中,在布线基板10的下表面配置的下侧图案层10L2以从上表面侧(Z1侧)透视的方式被示出。
布线基板10是在两面形成有导电性的布线图案的两面印刷基板,具有由具有耐热性的聚酰亚胺薄膜形成的基部10B、在基部10B的上表面配置的上侧图案层10L1、覆盖上侧图案层10L1的一部分的绝缘性的上侧抗蚀剂层10R1、在基部10B的下表面配置的下侧图案层10L2、以及覆盖下侧图案层10L2的一部分的绝缘性的下侧抗蚀剂层10R2。布线基板10构成为柔性布线基板,但也可以是刚性布线基板,也可以是刚柔性布线基板。另外,在图15A中,上侧抗蚀剂层10R1用点阴影线表示,在图15D中,下侧抗蚀剂层10R2用点阴影线表示。
上侧图案层10L1及下侧图案层10L2各自的布线图案例如由铜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上侧图案层10L1由铜箔层CF1和覆盖铜箔层CF1的铜镀层CP1构成。同样地,下侧图案层10L2由铜箔层CF2和覆盖铜箔层CF2的铜镀层CP2构成。
布线基板10如图14A及图14B所示,以端子部件7中的六个连接部7ES~7JS分别与磁检测部件11电连接的方式被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中的布线图案(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参照图15C))和端子部件7中的连接部7ES~7JS通过作为接合材料的焊料SD被接合。但是,布线图案(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和连接部7ES~7JS也可以通过作为接合材料的导电性粘合剂被接合。
图14A表示在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的凹部18R内配置的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实际上在通过锡焊等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下表面(Z2侧的面)之后,与布线基板10一起以安装于布线基板10状态被装配于基座部件18。具体而言,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如图14A所示被收纳在凹部18R内。
上侧图案层10L1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包括六个导电部TH(第一导电部TH1~第六导电部TH6)、八个辅助导电部NT(第一辅助导电部NT1~第八辅助导电部NT8)。六个导电部TH和八个辅助导电部NT交替配置。
下侧图案层10L2如图15C及图15D所示,包括磁检测部件11中的六个连接部(未图示)所连接的第一凸台部LD1~第六凸台部LD6、以及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未图示)所连接的第七凸台部LD7及第八凸台部LD8。
并且,下侧图案层10L2包括六个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和七个导电性的图案部PT(第一图案部PT1~第七图案部PT7)。六个接合部TM和七个图案部PT交替配置。另外,下侧图案层10L2如图15D所示构成为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从下侧抗蚀剂层10R2露出。
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导电部TH如图16所示经由通孔VH被连接于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接合部TM。通孔VH是内周面具有导体的孔部的一例。内周面的导体将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接合部TM和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导电部TH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VH在基部10B的上表面形成有铜箔层CF1而且在基部10B的下表面形成有铜箔层CF2的阶段,对通过激光而形成的孔(贯通铜箔层CF1及基部10B,但不贯通铜箔层CF2的孔)实施镀铜而形成。根据该构成,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导电部TH被施加的热,他通过构成通孔VH的铜镀层CP1而传递至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接合部TM。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焊料SD(参照图14A)的布线图案(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参照图15C))和连接部7ES~7JS的接合,通过利用在如上述那样的通过铜镀层CP1的热传导来实现。
具体而言,上述接合通过利用被按压在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导电部TH的上表面(Z1侧的面)的加热冲模等加热部件的热量将在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接合部TM的下表面(Z2侧的面)上涂覆的焊膏溶融而实现。焊膏也可以被涂覆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ES~7JS(参照图14A)。图14A所示的焊料SD是溶融的焊膏固化而成的。但是,焊料SD例如也可以是在将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接合于布线基板10的回流焊工序中溶融的焊膏固化而成的。即,焊膏也可以是在回流焊工序之前,与用于将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接合于布线基板10的焊膏一起被涂覆于接合部TM的下表面的。在这种情况下,焊料SD以固化的状态附着于被载置于基座部件18之前的布线基板10的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
图15A中用虚线示出的范围HA表示作为加热部件的一例的加热冲模的加热面的大小。加热冲模从上侧(Z1侧)相对于于图14B所示状态的布线基板10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中的范围HA被按压。布线基板10的上表面中的范围HA未被上侧抗蚀剂层10R1覆盖。因此,在导电部TH形成的通孔VH成为露出于导电部TH的表面的状态。这是为了加热冲模的加热面能够直接与导电部TH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构成为加热冲模的加热面不仅与导电部TH的上表面,而且也与辅助导电部NT的上表面接触。辅助导电部NT被施加的热量能够将基部10B加热,但是不会通过热传导被传递至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布线图案。这是因为在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辅助导电部NT没有形成通孔,即,因为辅助导电部NT未被连接于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布线图案。
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图案部PT如图15C及图15D所示,被构成下侧抗蚀剂层10R2的一部分的延伸设置部EX(第一延伸设置部EX1~第五延伸设置部EX5)覆盖。即,在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六个接合部TM各自之间,配置有由图案部PT(第一图案部PT1~第五图案部PT5)和延伸设置部EX(第一延伸设置部EX1~第五延伸设置部EX5)构成的层叠构造。利用这些层叠构造的刚性,布线基板10能够抑制在加热冲模被按压于上侧图案层10L1中的导电部TH的上表面的情况下基部10B变形。并且,这些层叠构造能够防止在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接合部TM的下表面所涂覆的焊膏溶融时,该溶融的焊膏扩散至两个接合部TM之间。因为这些层叠构造是以从基部10B高于接合部TM而隆起的状态形成的。其结果是,这些层叠构造能够防止用于将布线基板10中的布线图案(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和端子部件7中的连接部7ES~7JS(参照图14A)接合的焊料SD的厚度过度地变薄。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料SD构成为具有与层叠构造中的延伸设置部EX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中的六个连接部与第一凸台部LD1~第六凸台部LD6通过锡焊被接合。同样地,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与第七凸台部LD7及第八凸台部LD8通过锡焊被接合。电容器14是被连接于电源电圧(VDD)和接地电圧(VSS)之间的旁路电容器。
第一凸台部LD1是被连接于接地电圧(VSS)的凸台部。第二凸台部LD2是被连接于电源电圧(VDD)的凸台部。第三凸台部LD3是被连接于数据信号线(SDA)的凸台部。第四凸台部LD4是被连接于时钟信号线(SCL)的凸台部。第五凸台部LD5及第六凸台部LD6是通过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电流控制电路)而被控制的电流的输出所利用的凸台部。具体而言,第五凸台部LD5是被连接于第一电流输出线(OUT1)的凸台部,第六凸台部LD6是被连接于第二电流输出线(OUT2)的凸台部。
第一接合部TM1是被连接于第一电流输出线(OUT1)的接合部,而且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E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部TM1如图15B及图15C所示,经由通孔VH9及通孔VH10、第一导电部TH1以及通孔VH1与第五凸台部LD5相连。第一接合部TM1和第一导电部TH1经由两个通孔VH(通孔VH9及通孔VH10)相连接。
第二接合部TM2是被连接于接地电圧(VSS)的接合部,并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G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部TM2如图15C所示,通过下侧图案层10L2中的布线图案与第一凸台部LD1及第七凸台部LD7分别相连。
第三接合部TM3是被连接于电源电圧(VDD)的接合部,并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H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接合部TM3如图15B及图15C所示,经由通孔VH7及通孔VH4与第二凸台部LD2及第八凸台部LD8相连。
第四接合部TM4是被连接于数据信号线(SDA)的接合部,并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I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接合部TM4如图15B及图15C所示,经由通孔VH5及通孔VH3与第三凸台部LD3相连。
第五接合部TM5是被连接于时钟信号线(SCL)的接合部,并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J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接合部TM5如图15B及图15C所示,经由通孔VH14、第五导电部TH5、及通孔VH8与第四凸台部LD4相连。
第六接合部TM6是被连接于第二电流输出线(OUT2)的接合部,并构成为与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FS(参照图14A)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接合部TM6如图15B及图15C所示,经由通孔VH15及通孔VH16、第六导电部TH6以及通孔VH2与第六凸台部LD6相连。第六接合部TM6和第六导电部TH6经由两个通孔VH(通孔VH15及通孔VH16)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布线基板10构成为在如第一导电部TH1及第六导电部TH6那样表面积比较大的导电部TH形成有两个通孔VH,在如第二导电部TH2~第五导电部TH5那样表面积比较小的导电部形成有一个通孔VH。这是为了利用被按压于各个第一导电部TH1~第六导电部TH6的加热冲模的热量,使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各自的温度以大致相同的上升率上升。
但是,为了使多个接合部TM各自的温度以大致相同的上升率上升,导电部TH和接合部TM的至少一方的组合也可以经由三个以上的通孔VH相连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传递加热冲模的热量的通孔VH9~通孔VH16分别构成为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为了使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各自的温度以大致相同的上升率上升,通孔VH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具有与其他通孔VH不同的形状。例如,通孔VH9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与通孔VH10的内径不同的内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的导电部TH和接合部TM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尺寸。例如,第一导电部TH1构成为与第一接合部TM1大致相同的尺寸。但是,为了使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各自的温度以大致相同的上升率上升,对应的导电部TH和接合部TM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尺寸。
这样,只要能够使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各自的温度以大致相同的上升率上升,则通孔VH的配置及尺寸等是任意的,导电部TH及接合部TM各自的尺寸也可以任意决定。
根据该构成,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例如能够通过第四接合部TM4从外部的控制装置等接受与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目标位置相关的指令。而且,驱动器IC能够基于霍尔元件检测的磁场的大小,确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之差成为零的方式增减流经线圈3的电流的大小。即,驱动器IC能够实现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的反馈控制。
下面,参照图17A~图17D对线圈3、端子部件7、布线基板10及下侧板簧26的电气且物理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图17A~图17D是表示线圈3、端子部件7、布线基板10及下侧板簧26的电气且物理的连接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7A是端子部件7的立体图,图17B是端子部件7及布线基板10的立体图,图17C是端子部件7、布线基板10及下侧板簧26的立体图,图17D是线圈3、端子部件7、布线基板10及下侧板簧26的立体图。另外,图17A~图17D用点阴影线表示电流流经的部件。
布线基板10中的接合部TM(参照图15D)被连接于端子部件7。具体而言,第二接合部TM2通过焊料SD被连接于第七端子部件7G的连接部7GS(参照图17A),第三接合部TM3通过焊料SD被连接于第八端子部件7H的连接部7HS(参照图17A)。
第五端子部件7E如图13及图17B所示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部7EP。同样地,第六端子部件7F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部7FP。连接部7EP(参照图17B)通过焊接或者导电性粘合剂被连接于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参照图17C)。同样地,连接部7FP(参照图17B)通过焊接或者导电性粘合剂被连接于下侧板簧26B的外侧接合部分26d(参照图17C)。
另外,连接部7EP构成为位于比布线基板10靠上侧(Z1侧)的位置。即,基座部件18构成为在布线基板10及下侧板簧26A被装配于基座部件18时,能够以下侧板簧26A不与布线基板10接触、且在布线基板10的上方远离布线基板10的状态保持下侧板簧26A。布线基板10被收纳于下侧板簧26A和基座部件18之间的空间中。因此,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箱体内的空间效率。
下侧板簧26A的连接板部26h(参照图17C)通过导电性粘合剂被连接于与第一线圈3A相连的第一延伸部33A的第一对置部33c(在图17D中不可见)。同样地,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参照图17C)通过导电性粘合剂被连接于与第二线圈3B相连的第二延伸部33B的第一对置部33c(参照图17D)。
根据如上述那样的连接关系,从未图示的电源经由第七端子部件7G和第八端子部件7H对磁检测部件11施加电圧。此时,第八端子部件7H被连接于电源电圧(VDD),所以由电子部件构成的磁检测部件11被该电源电圧(VDD)驱动。电流例如按照图17A的箭头AR1所示从第八端子部件7H的端子部7HT流向连接部7HS。并且,从磁检测部件11输出的电流在驱动器IC的控制下,按照图17B的箭头AR2所示从第五端子部件7E的连接部7ES(参照图17A)流经连接部7EP,再按照图17C的箭头AR3所示,从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流经连接板部26h,再按照图17D的箭头AR4~箭头AR8所示,从第一延伸部33A的第一对置部33c(在图17D中不可见)经由第一线圈3A、连结部3C及第二线圈3B流经第二延伸部33B的第一对置部33c。然后,电流按照图17C的箭头AR9所示,从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流经外侧接合部分26d,再按照图17B的箭头AR10所示,从第六端子部件7F的连接部7FP流经连接部7FS(参照图17A),再通过布线基板10中的布线图案流向磁检测部件11。
在图17A~图17D所示的例子中,电流从第五端子部件7E的连接部7ES朝向第六端子部件7F的连接部7FS流动,但是在电流从第六端子部件7F的连接部7FS朝向第五端子部件7E的连接部7ES流动的情况下,该电流在相同路径中沿着反方向流动。
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通过改变在第五端子部件7E的连接部7ES和第六端子部件7F的连接部7FS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能够改变驱动机构MK所产生的电磁力的朝向以及大小,其结果是,能够控制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中的霍尔元件检测检测用磁体8产生的磁场。而且,驱动器IC能够基于霍尔元件检测的磁场的大小,确定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而且,驱动器IC能够以使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差成为零的方式,使在第五端子部件7E的连接部7ES和第六端子部件7F的连接部7FS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变化。这样,驱动器IC能够反馈控制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18A~图18D对电流未流经线圈3的初始状态下的、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体8、平衡用磁体9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初始状态是指以光轴JD相对于假想铅垂面正交的方式透镜驱动装置101被朝向时的初始状态。图18A~图18D表示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体8、平衡用磁体9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图18A是驱动机构MK的仰视图。图18B是从Y1侧观察时的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侧视图。图18C是从X1侧观察时的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主视图。图18D是从X2侧观察时的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后视图。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体8、平衡用磁体9、磁检测部件11及磁轭40。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18A中图示了透镜保持部件2,磁检测部件11及磁轭40的图示被省略。并且,在图18B~图18D中图示了磁检测部件11,透镜保持部件2及磁轭40的图示被省略。并且,在图18A~图18D中,磁体的N极用交叉阴影线表示,磁体的S极用斜线阴影线表示,线圈3用点阴影线表示。
如图18A所示,第一线圈3A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对置地配置,第二线圈3B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对置地配置。
检测用磁体8是在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上被极化磁化的二极磁体,如图8B~图8D所示被配置为与在布线基板10的下侧(Z2侧)安装的磁检测部件11在Z轴方向上对置。
平衡用磁体9是在Z轴方向上被极化磁化的二极磁体,优选如图18B所示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位于与检测用磁体8相同的高度。
并且,检测用磁体8若基于直线距离进行比较,被配置在比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靠近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位置,平衡用磁体9若基于直线距离进行比较,被配置在比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靠近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上的检测用磁体8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的距离DS1,小于检测用磁体8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的距离DS2。并且,X轴方向上的平衡用磁体9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的距离DS3,小于平衡用磁体9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的距离DS4。
并且,检测用磁体8及平衡用磁体9以光轴JD与检测用磁体8之间的距离DS5和光轴JD与平衡用磁体9之间的距离DS6相等的方式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这是为了利用平衡用磁体9抵消检测用磁体8的重量给透镜保持部件2带来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B所示,检测用磁体8及平衡用磁体9都被配置成上侧部分(Z1侧的部分)为S极,下侧部分(Z2侧的部分)为N极。
第一上侧磁体5AU被配置成与第一线圈3A的上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N极,外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S极。并且,第一下侧磁体5AL被配置成与第一线圈3A的下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S极,外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N极。这是为了使在第一线圈3A的上部和下部中,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上侧磁体5BU被配置成与第二线圈3B的上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N极,外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S极。并且,第二下侧磁体5BL被配置成与第二线圈3B的下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S极,外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N极。这是为了使在第二线圈3B的上部和下部中,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如图18C所示,第一上侧磁体5AU的S极部分与第一下侧磁体5AL的N极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即,第一上侧磁体5AU与第一下侧磁体5AL的边界的位置),被配置为位于比检测用磁体8靠上的位置。同样地,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如图18D所示,第二上侧磁体5BU的S极部分与第二下侧磁体5BL的N极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即,第二上侧磁体5BU与第二下侧磁体5BL的边界的位置),被配置为位于比平衡用磁体9靠上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B所示,检测用磁体8被配置成其上侧部分(S极部分)的上下宽度H1收敛在第一线圈3A的上下宽度H2以内,而且收敛在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上下宽度H3以内。关于平衡用磁体9也是同样的。
根据上述的配置,在初始状态下,在检测用磁体8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一上侧磁体5AU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生成引力。因此,支承检测用磁体8的作为可动部的透镜保持部件2在图18B的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被施力。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接近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力作用于透镜保持部件2。
并且,在平衡用磁体9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二上侧磁体5BU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生成引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在图18B的箭头AR13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施力。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接近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力作用于透镜保持部件2。
其结果是,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8A所示,在箭头AR14所示的方向和箭头AR15所示的方向同时被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受到从两侧被拉伸的力,所以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相对于Z轴倾斜。
另外,检测用磁体8如图18A所示被配置在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一端部的附近。因此,作用于检测用磁体8的力,严格来说不仅具有箭头AR14所示的X轴方向的成分,而且也具有Y轴方向的成分。即,作用于检测用磁体8的力将在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发挥作用的力带给透镜保持部件2。同样地,平衡用磁体9被配置在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另一端部的附近。因此,作用于平衡用磁体9的力,严格来说不仅具有箭头AR15所示的X轴方向的成分,而且也具有Y轴方向的成分。即,作用于平衡用磁体9的力将在以光轴JD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发挥作用的力带给透镜保持部件2。但是,在切线方向发挥作用的两个力仅具有使透镜保持部件2围绕光轴JD旋转的倾向,所以不会使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并且,围绕光轴JD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旋转利用板簧6的刚性而被抑制,在这一点上,在切线方向发挥作用的两个力不会使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
下面,参照图19对隔件部件1及磁场产生部件5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9是隔件部件1及磁场产生部件5的立体图。另外,图19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实际上在隔件部件1和磁场产生部件5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16的图示。
隔件部件1是以与磁轭40的上壁部40B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磁轭40的下侧的部件,具有框状部FR。
框状部FR是呈矩形环状的部件,具有第一边部FR1~第四边部FR4。第一边部FR1与第一侧板部4A1及第一侧壁部40A1对置地配置,第二边部FR2与第二侧板部4A2及第二侧壁部40A2对置地配置,第三边部FR3与第三侧板部4A3对置地配置,第四边部FR4与第四侧板部4A4对置地配置。
并且,框状部FR具有磁场产生部件5的定位所利用的突出部PR。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PR具有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定位所利用的一对第一突出部PR1、和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定位所利用的一对第二突出部PR2。
一对第一突出部PR1形成为从第一边部FR1的Z2侧的端面向Z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第一突出部PR1以在其间配置有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方式,隔开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间隔地配置。
一对第二突出部PR2形成为从第二边部FR2的Z2侧的端面向Z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第二突出部PR2以在其间配置有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方式,隔开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间隔地配置。
并且,一对第一突出部PR1构成为具有大于第一上侧磁体5AU的高度H10的突出长度H11,以便能够将第一上侧磁体5AU和第一下侧磁体5AL同时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突出部PR1构成为突出长度H11小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高度,但也可以构成为大于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的高度。关于一对第二突出部PR2也是同样的。
如上述的那样,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包括箱体的固定侧部件RG;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驱动机构MK,构成为至少具有线圈3及驱动用磁体(磁场产生部件5),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移动;检测用磁体8,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磁传感器的磁检测部件11,用于检测检测用磁体8的磁场,并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基座部件18,设有多个端子部件7;以及盖部件4,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箱体。并且,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ES~7JS例如如图14A所示在基座部件18的表面(上表面)露出。并且,磁检测部件11构成为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并且,布线基板10例如如图15A~图15D所示具有在一面侧(Z2侧)形成并与连接部7ES~7JS对置的导电性的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在另一面侧(Z1侧)形成的导电部(第一导电部TH1~第六导电部TH6)、以及将接合部TM和导电部TH连接的至少在内周面具有导体的作为孔部的通孔VH(通孔VH9~VH16)。并且,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例如如图14A所示通过焊料SD等接合材料相连接。
根据该构成,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布线基板10向基座部件18的安装容易进行。因此,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效率。这是因为,例如在布线基板10被层叠于基座部件18之上的状态下,仅需对导电部TH施加热量,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即通过焊料SD被接合。而且,是因为端子部件7的一部分也不需要被插通于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孔中。
而且,在该构成中,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的接合部分被夹在布线基板10和基座部件18之间,由此从外部被遮蔽。即,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的接合是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产品内部完成的。因此,即使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下落等造成的冲击的情况下,该构成也能够抑制影响波及到其接合部分,进而能够抑制或者防止产生磁检测部件11的位置偏移等。而且,在该构成中,端子部件7的一部分不会贯通布线基板10而从布线基板10突出,也不会导致其他部件接触到那样的突出部分。即,该构成不会带来用于将端子部件7和布线基板10接合的复杂而容易损坏的构造。因此,该构成能够抑制或者防止产生因连接部7ES~7JS及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与其他部件的接触等引起的磁检测部件11的位置偏移。其结果是,该构成能够使磁检测部件11适当对检测用磁体8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并能够提高基于磁检测部件11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检测的精度。
作为磁传感器的磁检测部件11,典型来说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一面侧(Z2侧)。例如,在图15D所示的例子中,磁检测部件11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下表面(Z2侧的面)。即,磁检测部件11安装于与被加热冲模按压的布线基板10的上表面(Z1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避免加热冲模和磁检测部件11的接触。因此,该构成能够使加热冲模对导电部TH的加热容易进行。
也可以在基座部件18形成有能够收纳作为磁传感器的磁检测部件11的作为收纳部的凹部18R。根据该构成,基座部件18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高度尺寸增大。
在相邻的两个导电部TH之间也可以配置有辅助导电部NT。即,也可以是,导电部TH以三个以上隔开间隔的状态排列地配置,在位于相邻的两个导电部TH之间的多个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有辅助导电部NT。并且,导电部TH和辅助导电部NT也可以交替而排列地配置。例如,如图15A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导电部TH1和第一导电部TH2之间配置有第三辅助导电部NT3,还可以在第二导电部TH2和第三导电部TH3之间配置有第四辅助导电部NT4。并且,也可以在第三导电部TH3和第四导电部TH4之间配置有第五辅助导电部NT5,还可以在第四导电部TH4和第五导电部TH5之间配置有第六辅助导电部NT6,还可以在第五导电部TH5和第六导电部TH6之间配置有第七辅助导电部NT7。根据该构成,布线基板10能够防止加热冲模的加热面中与基部10B直接接触的部分的面积过度增大。
在布线基板10的另一面侧(Z1侧),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也可以设置为在覆盖形成于另一面侧(Z1侧)的布线图案的作为第一抗蚀剂层的上侧抗蚀剂层10R1使形成有多个导电部TH的区域露出。
并且,在布线基板10的一面侧(Z2侧),例如也可以如图15D所示,设有覆盖在一面侧(Z2侧)形成的布线图案的作为第二抗蚀剂层的下侧抗蚀剂层10R2,在相邻的两个接合部TM之间配置有作为下侧抗蚀剂层10R2的一部分的延伸设置部EX。具体而言,在第一接合部TM1和第二接合部TM2之间配置有第一延伸设置部EX1,在第二接合部TM2和第三接合部TM3之间配置有第二延伸设置部EX2,在第三接合部TM3和第4接合部TM 4之间配置有第三延伸设置部EX3,在第四接合部TM 4和第5接合部TM5之间配置有第四延伸设置部EX 4,在第五接合部TM5和第六接合部TM6之间配置有第五延伸设置部EX5。
也可以是,在相邻的两个接合部TM之间如图15C所示形成有作为导电层的图案部PT,图案部PT如图15D所示被作为第二抗蚀剂层的下侧抗蚀剂层10R2的一部分覆盖。根据该构成,由图案部PT和下侧抗蚀剂层10R2的延伸设置部EX构成的层叠构造,能够防止当在接合部TM的下表面设置的焊膏或者固化的焊料SD溶融时,该溶融的焊料SD扩散至两个接合部TM之间。其结果是,这些层叠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用于将布线图案(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和端子部件7(连接部7ES~7JS)接合的焊料SD的厚度过薄。
作为孔部的通孔VH优选被导体封堵。例如,通孔VH构成为如图16所示不贯通接合部TM,仅在上侧(Z1侧)开口。该构成能够防止当在接合部TM的下表面(Z2侧的面)设置的焊料SD溶融时,该溶融的焊料SD通过通孔VH而到达接合部TM的上表面。因此,该构成能够防止焊料SD附着于加热冲模的加热面。
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包括:载置工序,以端子部件7的连接部7ES~7JS和布线基板10的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对置的方式,使基座部件18和布线基板10重叠;加热工序,从布线基板10的另一面侧(Z1侧)对导电部TH(第一导电部TH1~第六导电部TH6)进行加热,由此使位于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之间的焊料SD溶融,对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进行锡焊。该制造方法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效率。这是因为在该制造方法中,仅在布线基板10被层叠于基座部件18之上的状态下对导电部TH施加热量,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即可通过焊料SD被接合。而且,是因为在该制造方法中,端子部件7的一部分不需要插通于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孔中。
另外,位于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之间的焊料SD,例如可以是通过焊锡镀覆而附着于连接部7ES~7JS或者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的焊料,也可以是在连接部7ES~7JS或者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涂覆的焊膏中所含的焊料。
上述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具有将作为磁传感器的磁检测部件11锡焊于布线基板10的一面侧(Z2侧)的安装工序。安装工序例如也可以包括回流焊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之间配置的焊料SD,也可以是在安装工序时在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涂覆的焊膏溶融并固化而成的。例如,焊料SD也可以是在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涂覆的焊膏在回流焊工序中溶融之后固化而成的焊料,进而利用加热冲模的热量再次溶融之后固化而成的。即,该焊膏也可以是与为了将磁检测部件11接合于布线基板10而在磁检测部件11或者布线基板10涂覆的焊膏同时被涂覆于接合部TM的焊膏。在该制造方法中,例如通过利用在布线基板10被载置于基座部件18之上之前在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设置的焊料SD,实现通过焊料SD连接部7ES~7JS和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之间的接合。因此,该制造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效率。因为不需要对连接部7ES~7JS或者接合部TM(第一接合部TM1~第六接合部TM6)实施焊锡镀覆。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技术上不矛盾,则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实现自动调焦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下侧板簧26A和第一延伸部33A电连接,且下侧板簧26B和第二延伸部33B电连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构成。本发明例如在带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包括上侧板簧16被分割为两个,其中一方被电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3A,另一方被电连接于第二延伸部33B的构成。在该构成中,上侧板簧16被配置为将磁体支架和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而且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磁体支架是对与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线圈3对置的磁场产生部件5进行保持的部件,典型来说是经由吊线被连接于基座部件18,通过吊线被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磁体支架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机构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机构由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与磁场产生部件5对置地设置在基座部件18上的与线圈3不同的线圈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也可以被设于配置有上侧板簧16的一侧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并且,磁检测部件11优选被保持于磁体支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由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上分别保持的、具有与光轴方向垂直的线圈轴的两个椭圆形(卵形)的线圈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构成。线圈3也可以是以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线圈轴的方式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卷绕的环状的线圈。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由在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被磁化的第一上侧磁体5AU和第一下侧磁体5AL的组合构成,但也可以由沿着光轴方向被磁化的一个二极磁体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该二极磁体的上侧部分对应于第一上侧磁体5AU的内侧部分,其下侧部分对应于第一下侧磁体5AL的内侧部分。关于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也是同样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磁体8及平衡用磁体9以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在作为光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相互相同的方式进行安装,但也可以以在作为光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相互相反的方式进行安装。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二线圈3B的卷绕部13的卷绕方向被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的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被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相反的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内置了霍尔元件和驱动器IC的电子部件构成,但也可以不包含驱动器IC,而由霍尔元件或者磁阻效应元件等磁检测元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磁检测元件朝向位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部输出检测信号。并且,控制部根据检测信号对由控制部供给线圈3的电流进行控制。
本申请主张以在2019年6月25日提出申请的第2019-117626号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且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隔件部件2···透镜保持部件2t···突出设置部3···线圈3A···第一线圈3B···第二线圈3C···连结部4···盖部件4A···外周壁部4A1···第一侧板部4A2···第二侧板部4A3···第三侧板部4A4···第四侧板部4B···上板部4s···收纳部5···磁场产生部件5A···第一磁场产生部件5AU···第一上侧磁体5AL···第一下侧磁体5B···第二磁场产生部件5BU···第二上侧磁体5BL···第二下侧磁体6···板簧7···端子部件7A···第一端子部件7B···第二端子部件7C···第三端子部件7D···第四端子部件7E···第五端子部件7F···第六端子部件7G···第七端子部件7H···第八端子部件7I···第九端子部件7J···第十端子部件7AR~7DR···端部7AT、7GT~7JT···端子部7EP、7EQ、7FP、7FQ、7ES~7JS···连接部8···检测用磁体9···平衡用磁体10···布线基板10B···基部10L1···上侧图案层10L2···下侧图案层10R1···上侧抗蚀剂层10R2···下侧抗蚀剂层11···磁检测部件12···筒状部12d···台座部12dh···凹陷12p···卷绕突起12pA···第一卷绕突起12pB···第二卷绕突起13···卷绕部14···电容器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栈部18···基座部件18k···开口18t···突出设置部18R···凹部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p···第一连结部26q···第二连结部33···延伸部33A···第一延伸部33B···第二延伸部33c···第一对置部33k···第二对置部33m···卷绕部40···磁轭40A···侧壁部40A1···第一侧壁部40A2···第二侧壁部40B···上壁部72···保持部72A···第一保持部72B···第二保持部82···突堤部82s···收纳部101···透镜驱动装置CA···导电性粘合剂CF1、CF2···铜箔层CP1、CP2···铜镀层EX···延伸设置部FR···框状部FR1···第一边部FR2···第二边部FR3···第三边部FR4···第四边部JD···光轴LD1···第一凸台部LD2···第二凸台部LD3···第三凸台部LD4···第四凸台部LD5···第五凸台部LD6···第六凸台部LD7···第七凸台部LD8···第八凸台部MK···驱动机构NT···辅助导电部PR···突出部PR1···第一突出部PR2···第二突出部PT···图案部RG···固定侧部件SD···焊料TH···导电部TM···接合部VH、VH1~VH18···通孔。

Claims (12)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包括箱体的固定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至少具有线圈及驱动用磁体而构成,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
检测用磁体,被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磁传感器,检测所述检测用磁体的磁场;
基座部件,设有多个端子部件;以及
盖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一起构成所述箱体,
所述端子部件的连接部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露出,
所述磁传感器被安装于布线基板,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在一面侧形成并与所述连接部对置的导电性的接合部、在另一面侧形成的导电部、以及将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导电部连接的至少在内周面具有导体的孔部,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通过接合材料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磁传感器被安装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一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在所述基座部件形成有能够收纳所述磁传感器的收纳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配置有辅助导电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导电部和所述辅助导电部交替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在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另一面侧,将在所述另一面侧形成的布线图案覆盖的第一抗蚀剂层使形成有多个所述导电部的区域露出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在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一面侧设有将在所述一面侧形成的布线图案覆盖的第二抗蚀剂层,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合部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二抗蚀剂层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合部之间形成有导电性的图案部,所述图案部被所述第二抗蚀剂层的一部分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孔部被所述导体封堵。
10.一种相机模块,具有: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1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
包括箱体的固定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至少具有线圈及驱动用磁体而构成,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
检测用磁体,被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磁传感器,检测所述检测用磁体的磁场;
布线基板,安装有所述磁传感器;
基座部件,设有多个端子部件;以及
盖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一起构成所述箱体,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件的连接部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表面露出,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在一面侧形成的导电性的接合部、在另一面侧形成的导电部、以及将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导电部连接的至少在内周面具有导体的孔部,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载置工序,以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对置的方式,使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布线基板重叠;
加热工序,从所述布线基板的另一面侧对所述导电部进行加热,由此使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的焊料溶融,并对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进行锡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具有将所述磁传感器锡焊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一面侧的安装工序,
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合部之间配置的焊料,是在所述安装工序时涂覆于所述接合部的焊膏溶融并固化而成的。
CN202080046400.XA 2019-06-25 2020-03-11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026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7626 2019-06-25
JP2019-117626 2019-06-25
PCT/JP2020/010563 WO2020261658A1 (ja) 2019-06-25 2020-03-11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6492A true CN114026492A (zh) 2022-02-08
CN114026492B CN114026492B (zh) 2023-11-21

Family

ID=74061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6400.XA Active CN114026492B (zh) 2019-06-25 2020-03-11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04946B2 (zh)
CN (1) CN114026492B (zh)
WO (1) WO202026165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3569A (ja) * 2005-03-14 2006-09-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CN101394477A (zh) * 2007-09-20 2009-03-2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热熔成型方法
CN102449995A (zh) * 2009-12-24 2012-05-09 京瓷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3105992A (ja) * 2011-11-16 2013-05-30 Casio Comput Co Ltd 半導体装置内蔵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88174A (zh) * 2014-12-19 2016-10-0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模组
CN109690377A (zh) * 2016-09-16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使用了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影机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5138B2 (ja) * 1997-11-19 2007-08-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層回路基板
US8158890B1 (en) * 2008-02-20 2012-04-17 Alter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inductive design patter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3569A (ja) * 2005-03-14 2006-09-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CN101394477A (zh) * 2007-09-20 2009-03-2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热熔成型方法
CN102449995A (zh) * 2009-12-24 2012-05-09 京瓷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3105992A (ja) * 2011-11-16 2013-05-30 Casio Comput Co Ltd 半導体装置内蔵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88174A (zh) * 2014-12-19 2016-10-0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模组
CN109690377A (zh) * 2016-09-16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使用了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影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61658A1 (ja) 2020-12-30
CN114026492B (zh) 2023-11-21
JP7304946B2 (ja) 2023-07-07
JPWO2020261658A1 (zh) 2020-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61133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US10578828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CN107664896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该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31961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04902149A (zh)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112821712B (zh) 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及其生产工艺和音圈马达
CN112666672A (zh) 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包含其的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068362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115327732A (zh) 光学系统
CN114026492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JP725305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5706503A (zh) 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组件的马达组件及摄像模组
JP202109636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47927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3056705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WO2022209627A1 (ja)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33936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216086440U (zh) 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CN115453672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03119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46078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KR20160086580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