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8358A - 防尘罩 - Google Patents

防尘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8358A
CN114008358A CN202080045984.9A CN202080045984A CN114008358A CN 114008358 A CN114008358 A CN 114008358A CN 202080045984 A CN202080045984 A CN 202080045984A CN 114008358 A CN114008358 A CN 1140083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edge
edge portion
peripheral surface
flange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59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山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08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83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50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 F16J15/5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by means of sealing bellows or diaphrag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16J15/322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changes in distances or misalignment between the surfaces, e.g. able to compensate for defaults of eccentricity or angular devi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4Arrangements for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f the sealing itsel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波纹管的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嵌合于安装构件的状态的防尘罩。防尘罩具有衬套、波纹管以及安装构件。安装构件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波纹管具有衬套嵌合部、与主体部的外周面接触的第1外缘部、将衬套嵌合部和第1外缘部连结起来的第1可挠部、配置于第1外缘部的外周侧的第2外缘部、将第1外缘部或第2外缘部固定于凸缘部的固定构件、将衬套嵌合部和第2外缘部连结起来的第2可挠部、设于第1外缘部的外周面和第2外缘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并在径向上从该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的第1凸部以及设于另一者并供第1凸部嵌合的第1凹部。在第1外缘部或第2外缘部借助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的状态下,第1凸部在中心轴线的轴向被第1凹部固定。

Description

防尘罩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置于转向轴与前围板之间的间隙的防尘罩。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转向轴贯通于将车厢和发动机室隔开的前围板的贯通部。由于转向轴伴随着方向盘的位置的调整或行驶中的振动等而移动,因此,在转向轴与前围板的贯通部之间设有预定的间隙。另一方面,需防止含粉尘等异物的外部空气和在发动机室产生的声音等侵入车厢内。因此,在转向轴与前围板的贯通部之间的间隙设有防尘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2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有时要求在波纹管的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固定于安装构件的状态下,将防尘罩向将其相对于前围板安装的作业区域输送。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波纹管的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嵌合于安装构件的状态的防尘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防尘罩具有:衬套,该衬套安装于转向轴的外周面,该转向轴贯穿前围板的筒状构件;波纹管,该波纹管呈环状,堵塞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衬套之间的间隙;以及安装构件,该安装构件呈筒状,将所述波纹管向所述筒状构件按压,所述安装构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沿着绕所述转向轴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朝向所述转向轴的径向的外侧突出,所述波纹管具有:衬套嵌合部,该衬套嵌合部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接触;第1外缘部,该第1外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接触;第1可挠部,该第1可挠部将所述衬套嵌合部和所述第1外缘部连结起来;第2外缘部,该第2外缘部配置于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侧;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第2可挠部,该第2可挠部将所述衬套嵌合部和所述第2外缘部连结起来;第1凸部,该第1凸部设于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并在径向上从所述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以及第1凹部,该第1凹部设于所述另一者并供所述第1凸部嵌合,在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借助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被所述第1凹部固定。
在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的状态下,第1凹部将第1凸部在轴向上固定,因此,能够维持波纹管的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嵌合于安装构件的状态。另外,第1凸部被夹持在第1凹部与凸缘部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且容易地进行第1外缘部和第2外缘部在轴向上的定位。并且,由于第1外缘部、第2外缘部以及安装构件一体化,因此,对于第1外缘部、第2外缘部以及安装构件,能够抑制水向各自之间浸入,因此,防水性也会提高。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构件为弹性构件,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被弹性地保持于所述凸缘部。由此,在将防尘罩向将其相对于前围板安装的作业区域输送的过程中,即使在波纹管被施加了自安装构件脱离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波纹管固定于安装构件的状态。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凸缘部设有贯通孔,所述固定构件为贯穿所述贯通孔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防脱构件。由此,操作者把持顶端部,使该顶端部贯穿于贯通孔,由此能够将防脱构件固定于凸缘部。这样,能够利用简单的作业将防脱构件安装于凸缘部。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脱构件和所述第1外缘部为与所述凸缘部一体成形的嵌入成形品。由此,与拉伸防脱构件的顶端部使该顶端部贯穿于贯通孔的方法相比,能够将更粗的防脱构件固定于凸缘部。另外,在嵌入成形中,不会对防脱构件施加过大的负荷,因此,防脱构件不易产生损伤。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脱构件沿着所述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由此,第2外缘部被保持于凸缘部时的保持力沿着周向是均衡的。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构件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字母U形的形状,所述固定构件为从外周侧把持所述凸缘部的把持构件。由此,把持构件把持凸缘部的把持力变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波纹管嵌合于安装构件的状态。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把持构件沿着所述周向以环状延伸。由此,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将把持构件安装于安装构件的作业。另外,把持构件把持凸缘部的把持力变得更大。
作为防尘罩的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设有第2凸部,在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内周面中的另一者设有与所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2凹部。由此,由于第2凸部嵌合于第2凹部,因此,第2凸部的径向面按压第2凹部的径向面。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相对于安装构件的保持力变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波纹管的第1可挠部和第2可挠部嵌合于安装构件的状态的防尘罩。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安装于车辆的防尘罩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夹箍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防脱构件的长度的示意图。
图9是安装于衬套之前的波纹管的剖视图。
图10是刚从模具中取出之后的波纹管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B-B剖视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C-C剖视图。
图14是第1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5是第2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6是第3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7是第4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8是第5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9是第6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把持构件的长度的示意图。
图23是防脱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拉拽了图23的防脱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将图23的防脱构件安装于安装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此外,下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并非限定本发明。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相同的要素、所谓的等同范围的要素。并且,能够适当地组合在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要素。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80具有方向盘81、第1转向轴82、转向力辅助机构83、第1万向接头84、第2转向轴85以及第2万向接头86,转向装置80与第3转向轴87接合。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搭载有转向装置80的车辆的前方简记为前方,将车辆的后方简记为后方。
如图1所示,第1转向轴82具有输入轴82a和输出轴82b。输入轴82a的一端部与方向盘81连结,输入轴82a的另一端部与输出轴82b连结。另外,输出轴82b的一端部与输入轴82a连结,输出轴82b的另一端部与第1万向接头84连结。
如图1所示,第2转向轴85将第1万向接头84和第2万向接头86连结起来。第2转向轴85的一端部与第1万向接头84连结,另一端部与第2万向接头86连结。第3转向轴87的一端部与第2万向接头86连结,第3转向轴87的另一端部与转向齿轮88连结。如图2所示,第2转向轴85贯穿前围板10。前围板10为将车厢和发动机室隔开的分隔板。
如图1所示,转向齿轮88具有小齿轮88a和齿条88b。小齿轮88a与第3转向轴87连结。齿条88b啮合于小齿轮88a。转向齿轮88利用齿条88b将传递至小齿轮88a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齿条88b与转向横拉杆89连结。通过齿条88b移动,从而车轮的角度发生变化。
如图1所示,转向力辅助机构83具有减速装置92和电动马达93。减速装置92例如是蜗杆减速装置。由电动马达93产生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92的内部的蜗杆向蜗轮传递,并使蜗轮旋转。减速装置92通过蜗杆和蜗轮来增加由电动马达93产生的扭矩。而且,减速装置92对输出轴82b施加辅助转向扭矩。即,转向装置80为转向柱辅助方式。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80具有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90、扭矩传感器94以及车速传感器95。电动马达93、扭矩传感器94以及车速传感器95与ECU90电连接。扭矩传感器94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通信将传递至输入轴82a的转向扭矩向ECU90输出。车速传感器95对搭载有转向装置80的车身的行驶速度(车速)进行检测。车速传感器95设于车身,利用CAN通信将车速向ECU90输出。
ECU90控制电动马达93的动作。ECU90分别从扭矩传感器94和车速传感器95获取信号。在点火开关98打开的状态下,从电源装置99(例如车载的电池)向ECU90供给电力。ECU90基于转向扭矩和车速来计算辅助转向指令值。ECU90基于辅助转向指令值来调节向电动马达93供给的电力值。ECU90从电动马达93获取感应电压的信息或者从设于电动马达93的解析器等输出的信息。通过ECU90控制电动马达93,从而方向盘81的操作所需的力变小。
图3是安装于车辆的防尘罩的剖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夹箍的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图7是图6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防脱构件的长度的示意图。图9是安装于衬套之前的波纹管的剖视图。图10是刚从模具中取出之后的波纹管的剖视图。图11是图9的B-B剖视图。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C-C剖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第2转向轴85的中心轴线Z的方向记载为轴向,将相对于轴向正交的方向记载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Z为中心的圆的方向记载为周向。另外,在图3中,右侧为车厢侧,左侧为发动机室侧。
如图3所示,前围板10具有筒状构件101。筒状构件101的内周面与第2转向轴85的外周面相对。第2转向轴85有时伴随着方向盘81的位置的调整或行驶中的振动等而移动。因此,在筒状构件101的内周面与第2转向轴85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为了堵塞该间隙,转向装置80具有防尘罩1。
防尘罩1嵌于筒状构件101的内周面。利用安装于筒状构件101的外周面的夹箍7将防尘罩1固定于筒状构件101。筒状构件101由夹箍7紧固而变形。例如,筒状构件101由金属形成。在筒状构件101为金属的情况下,筒状构件101如图3所示,优选为具有沿着轴向的狭缝102。筒状构件101具有狭缝102,由此,筒状构件101在由夹箍7紧固时容易变形。
如图4所示,夹箍7具有内侧构件71和外侧构件72。内侧构件71和外侧构件72例如由金属形成。外侧构件72与内侧构件71的外周面重叠。内侧构件71具有把持部711和从外周面突出的爪715。外侧构件72具有长孔720和把持部721。爪715位于长孔720的内侧。当对把持部711和把持部721施加使彼此靠近的方向的力时,内侧构件71的内径变小。当内侧构件71的内径成为预定的大小时,爪715与长孔720的端部接触。由此,内侧构件71的内径不会成为预定的大小以下。当内侧构件71的内径成为预定的大小时,例如使止挡件从长孔720的内壁突出来对爪715进行定位。由此,内侧构件71和外侧构件72不会相对移动,因此,能够保持夹箍7紧固筒状构件101的状态。
如图6所示,防尘罩1具有安装构件6、波纹管2、衬套5、密封唇11以及密封唇12。安装构件6、波纹管2、衬套5、密封唇11以及密封唇12均形成为环状。
安装构件6是将波纹管2按压于图3所示的筒状构件101的构件。安装构件6例如由铝合金形成。安装构件6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7所示,安装构件6具有主体部61和凸缘部62。主体部61为沿着第2转向轴85的中心轴线Z的周向延伸的圆筒状。主体部61具有外周面61a。外周面61a为以中心轴线Z为中心的圆筒面。凸缘部62从主体部6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62在图7的右侧(车厢侧)具有纵壁面62a,在图7的左侧(发动机室侧)具有纵壁面62b。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纵壁面62a和纵壁面62b平行地延伸。另外,纵壁面62a和纵壁面62b正交于外周面61a。在凸缘部62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62c。
波纹管2例如由橡胶形成。波纹管2为堵塞筒状构件101与衬套5之间的间隙的环状的构件。如图6所示,波纹管2具有衬套嵌合部20、第1外缘部22、第1可挠部21、第2外缘部26以及第2可挠部25。
衬套嵌合部20位于波纹管2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衬套嵌合部20嵌于衬套5。即,衬套嵌合部20与衬套5的外周面接触。如图10所示,衬套嵌合部20具有第3突起28、第3突起29以及凸部201。第3突起28从衬套嵌合部20向发动机室侧突出。第3突起29从衬套嵌合部20向车厢侧突出。在衬套嵌合部20嵌于衬套5的状态下,第3突起28和第3突起29被衬套5按压而变形。凸部201设于衬套嵌合部20的内周面。例如,4个凸部201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如图7所示,波纹管2的第1外缘部22的内周面22a与安装构件6的主体部61的外周面61a接触。第1可挠部21将衬套嵌合部20和第1外缘部22连结起来。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第1可挠部21为大致字母U形。第1外缘部22配置于第1可挠部21的端部。第1外缘部22的顶端面22b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b接触。第1凸部221从第1外缘部22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第1凸部221具有径向面221a、外周面221b以及径向面221c。
这样,第1凸部221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矩形的形状。另外,第1凸部221和第1外缘部22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字母L形的形状。径向面221c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b接触。径向面221c和顶端面22b齐平。由此,进行第1外缘部22的沿着中心轴线Z的轴向的定位。
另外,第2外缘部26设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侧。第2可挠部25将衬套嵌合部20和第2外缘部26连结起来。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第2可挠部25为大致字母U形。第2外缘部26配置于第2可挠部25的端部。第2外缘部26具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纵壁部261。纵壁部261在图7的右侧(车厢侧)具有纵壁面261a。
在纵壁部261的径向的内侧设有第1凹部262。第1凹部262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沿着中心轴线Z的轴向延伸的内周面262a和沿着径向延伸的径向面262b。内周面262a与第1凸部221的外周面221b接触。径向面262b与第1凸部221的径向面221a接触。第1凹部262嵌合于第1凸部221。
防脱构件266一体地设于纵壁部261。防脱构件266为将第2外缘部26固定于凸缘部62的固定构件。防脱构件266为橡胶(弹性构件)。防脱构件266具有小径部266a、大径部266b、锥形部266c以及顶端部266d。
小径部266a向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插入。小径部266a的外周面与贯通孔62c的内周面接触。大径部266b和顶端部266d具有圆柱状的形状。大径部266b的直径比顶端部266d的直径大。因而,锥形部266c的外周面具有随着向图7的右侧(车厢侧)去而直径逐渐变小的顶端细的圆锥台的形状。另外,大径部266b的直径比小径部266a的直径大。因而,大径部266b的纵壁面266e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a接触。
使用图8,说明防脱构件266中的小径部266a的轴向(图8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防脱构件266安装于凸缘部62之前的状态下,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小径部266a的轴向(图8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L11。
在防脱构件266安装于凸缘部62之后的状态下,如图8的实线所示,小径部266a的轴向(图8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L10。长度L10与凸缘部62的厚度T相同。这样,在防脱构件266安装于凸缘部62之后的状态下,防脱构件266因弹性变形而在轴向上被拉伸。防脱构件266利用弹力将凸缘部62向纵壁部261按压。因而,通过防脱构件266,第2外缘部26被弹性地保持于凸缘部62。另外,如图7所示,第1凸部221在轴向上被夹持于第1凹部262与凸缘部62之间。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62在轴向上固定第1凸部221。此外,如图5所示,防脱构件266沿着安装构件6的周向,等间隔地设有3个。
橡胶的波纹管2例如通过使用模具而成形。如图9所示,从模具中取出的波纹管2的第1可挠部21的形状与安装于衬套5之后的波纹管2的第1可挠部21的形状不同。为了易于从模具中拔出波纹管2,如图10所示,第1可挠部21具有弯曲部211。弯曲部211朝向与第2可挠部25相反的一侧凸出。
因此,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第1可挠部21为大致字母S形。使弯曲部211翻转直到将波纹管2安装于衬套5。即,弯曲部211被朝向第2可挠部25压入。
衬套5是将第2转向轴8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轴承。衬套5例如由尼龙形成。如图12所示,衬套5具有基部50、外侧凸缘51、内侧凸缘52以及多个润滑剂槽59。
基部50与第2转向轴85接触。基部50在外周面具有凹部501。例如,凹部501的数量为4个。4个凹部501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图11所示的凸部201嵌于凹部501。由此,衬套嵌合部20不会相对于基部50旋转。由此,波纹管2和衬套5的相对的旋转受到限制。
外侧凸缘51从基部50的发动机室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内侧凸缘52从基部50的车厢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由基部50、外侧凸缘51以及内侧凸缘52形成的空间中嵌合有波纹管2的衬套嵌合部20。润滑剂槽59为设于基部50的内周面的槽,例如沿着轴向形成。润滑剂槽59遍及衬套5的轴向的全长。例如多个润滑剂槽59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润滑剂槽59中填充有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由此,能够减少衬套5与第2转向轴85之间的摩擦。
如图12所示,从外侧凸缘51至内侧凸缘52的轴向的距离W50比图9所示的宽度W20小。宽度W20为包含第3突起28和第3突起29的衬套嵌合部20的轴向的全长。当衬套嵌合部20配置于外侧凸缘51与内侧凸缘52之间时,第3突起28和第3突起29被外侧凸缘51和内侧凸缘52压缩。即,第3突起28和第3突起29沿轴向变形。
由于第3突起28和第3突起29紧贴于衬套5,因此,衬套嵌合部20与衬套5之间的间隙被密封。并且,在因振动等对衬套嵌合部20施加了轴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变形了的第3突起28或第3突起29复原。因此,能够维持第3突起28或第3突起29与衬套5接触的状态。即使在对衬套嵌合部20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衬套嵌合部20与衬套5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性。
另外,图11所示的衬套嵌合部20的内径D20比图13所示的基部50的外径D50小。当将衬套嵌合部20安装于基部50时,衬套嵌合部20在径向上变形。因此,衬套嵌合部20紧贴于衬套5。因此,衬套嵌合部20与衬套5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密封唇11是将第2转向轴85和衬套5之间的间隙与发动机室隔开的密封构件。密封唇11例如为丁腈橡胶(NBR),通过硫化粘接而与衬套5成为一体。如图12所示,密封唇11从衬套5的端面向发动机室侧突出。与第2转向轴85接触之前的密封唇11的最小内径比第2转向轴85的外径小。
因此,当密封唇11与第2转向轴85接触时,密封唇11变形。通过密封唇11的弹性的作用,不易在密封唇11与第2转向轴85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密封唇11能够防止异物从发动机室向衬套5的内侧侵入,并且能够防止润滑脂从衬套5的内侧向发动机室泄漏。另外,密封唇11能够抑制发动机室产生的声音向车厢泄漏。
密封唇12是将第2转向轴85和衬套5之间的间隙与车厢隔开的密封构件。密封唇12例如是丁腈橡胶(NBR),通过硫化粘接而与衬套5成为一体。如图12所示,密封唇12从衬套5的端面向车厢侧突出。与第2转向轴85接触之前的密封唇12的最小内径比第2转向轴85的外径小。因此,当密封唇12与第2转向轴85接触时,密封唇12变形。通过密封唇12的弹性的作用,不易在密封唇12与第2转向轴85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密封唇12能够防止润滑脂从衬套5的内侧向车厢泄漏。另外,密封唇12能够抑制发动机室产生的声音向车厢泄漏。
如图3所示,由于筒状构件101由夹箍7紧固,因此,波纹管2中的位于筒状构件101与安装构件6之间的部分被压缩。即,第1外缘部22和第2外缘部26被压缩。由此,筒状构件101与安装构件6之间的间隙被密封。另外,第1凸部221嵌合于第1凹部262。因此,波纹管2不会从安装构件6脱离。
此外,夹箍7也可以不必具有上述的构造。夹箍7只要能够紧固筒状构件101即可,其并没有特别限定。夹箍7有时也被称作捆束夹箍或软管夹箍。
此外,筒状构件101也可以不必是金属。例如,筒状构件101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橡胶形成。在筒状构件101为合成树脂或橡胶的情况下,筒状构件101也可以不具有图3所示的狭缝102。
此外,在波纹管2的制造工序中,也可以不必对图10所示的弯曲部211进行翻转。即,波纹管2也可以在从模具中取出的时刻具有图9所示的形状。另外,波纹管2也可以不必是橡胶,也可以是例如弹性体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防尘罩1具有衬套5、波纹管2以及安装构件6。安装构件6具有凸缘部62和沿着绕第2转向轴85(转向轴)的中心轴线Z的周向延伸的主体部61。波纹管2具有与主体部61的外周面61a接触的第1外缘部22、从第1外缘部22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第1凸部221、在内周侧设有供第1凸部221嵌合的第1凹部262的第2外缘部26以及将第2外缘部26固定于凸缘部62的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
如图7所示,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纵壁部261被防脱构件266向车厢侧(图7的右侧)拉拽。因而,第1凹部262的径向面262b将第1凸部221的径向面221a向车厢侧按压。第1凸部221的径向面221c被凸缘部62向发动机室侧(图7的左侧)按压。这样,由于第1凸部221在第2转向轴85的中心轴线Z的轴向上被夹持在第1凹部262的径向面262b与凸缘部62之间,因此,能够维持波纹管2的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嵌合于安装构件6的状态。另外,第1凸部221被夹持在第1凹部262的径向面262b与凸缘部62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且容易地进行第1外缘部22和第2外缘部26在轴向上的定位。并且,由于第1外缘部22、第2外缘部26以及安装构件6一体化,因此,对于第1外缘部22、第2外缘部26以及安装构件6,能够抑制水向各自之间浸入,因此防水性也会提高。
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为弹性构件。通过防脱构件266,第2外缘部26被弹性地保持于凸缘部62。如利用图8所说明的那样,在防脱构件266安装于凸缘部62之后的状态下,防脱构件266通过弹性变形被在轴向上拉伸。因而,通过防脱构件266,第2外缘部26被弹性地保持于凸缘部62。由此,在将防尘罩1向将其相对于前围板10安装的作业区域输送的过程中,即使在波纹管2被施加了自安装构件6脱离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波纹管2固定于安装构件6的状态。
在凸缘部62设有贯通孔62c,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沿轴向延伸,贯穿于贯通孔62c并被固定于凸缘部62。如图7所示,操作者把持顶端部266d,使该顶端部266d贯穿于贯通孔62c,由此能够将防脱构件266固定于凸缘部62。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将防脱构件266安装于凸缘部62。
防脱构件266沿着周向等间隔地设有3个(多个)。由此,第2外缘部26沿着周向被均衡地保持于凸缘部62。
(第1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14是第1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在防尘罩1A中,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2凸部263,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2凹部222。第2凸部263和第2凹部222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设为环状。第2凸部263从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2凹部222设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并向径向内侧凹陷。第2凸部263和第2凹部222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矩形的形状。第2凸部263嵌合于第2凹部222。另外,第2凸部263和第2凹部222在径向上与图3所示的夹箍7重叠。由此,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第2凸部263的径向面将第2凹部222的径向面向图14的右侧(车厢侧)按压。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62将第1凸部221在轴向上固定,并且利用第2凹部222将第2凸部263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第2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图15是第2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在防尘罩1B中,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2凹部264,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2凸部223。第2凸部223和第2凹部264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设为环状。第2凸部223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第2凹部264设于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第2凸部223和第2凹部264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矩形的形状。第2凸部223嵌合于第2凹部264。另外,第2凸部223和第2凹部264在径向上与图3所示的夹箍7重叠。由此,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第2凸部223的径向面将第2凹部264的径向面向图15的右侧(车厢侧)按压。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62将第1凸部221在轴向上固定,并且利用第2凹部264将第2凸部223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第3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图16是第3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在防尘罩1C中,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1凸部267,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1凹部224。第1凸部267和第1凹部224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设为环状。第1凸部267从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1凹部224设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并向径向内侧凹陷。第1凸部267和第1凹部224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矩形的形状。第1凸部267嵌合于第1凹部224。另外,第1凸部267和第1凹部224在径向上与图3所示的夹箍7重叠。由此,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第1凸部267的径向面将第1凹部224的径向面向图16的右侧(车厢侧)按压。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24将第1凸部267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第4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图17是第4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在防尘罩1D中,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1凹部268,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1凸部225。第1凸部225和第1凹部268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设为环状。第1凸部225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第1凹部268设于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第1凸部225和第1凹部268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矩形的形状。第1凸部225嵌合于第1凹部268。另外,第1凸部225和第1凹部268在径向上与图3所示的夹箍7重叠。由此,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第1凸部225的径向面将第1凹部268的径向面向图17的右侧(车厢侧)按压。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68将第1凸部225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第5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图18是第5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在防尘罩1E中,通过后述的嵌入成形,将防脱构件266与第1外缘部22设为一体。防脱构件266是将第1外缘部22固定于凸缘部62的固定构件。第2外缘部26在张设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的状态下,安装于第1外缘部22和凸缘部62。防脱构件266为橡胶(弹性构件)。防脱构件266具有小径部266a、大径部266b、锥形部266c以及顶端部266d。
小径部266a向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插入。小径部266a的外周面与贯通孔62c的内周面接触。大径部266b和顶端部266d具有圆柱状的形状。大径部266b的直径比顶端部266d的直径大。因而,锥形部266c的外周面具有随着向图18的右侧(车厢侧)去而直径逐渐变小的顶端细的圆锥台的形状。另外,大径部266b的直径比小径部266a的直径大。因而,大径部266b的纵壁面266e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a接触。
另外,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1凸部267,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1凹部224。利用第1凹部224将第1凸部267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接着,简单地说明防脱构件266的嵌入成形方法。首先,在模具的内部配置安装构件6。然后,使成为液体状的橡胶材料向模具内流入。由此成为小径部266a插入到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的状态。然后,保持适当的交联(硫化)时间之后,取出成形品。由此,如图18所示,成为防脱构件266一体地嵌入成形于第1外缘部22且防脱构件266的小径部266a插入到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的状态。这样,在第5变形例中,防脱构件266和第1外缘部22为与凸缘部62一体成形的嵌入成形品。
因而,与拉伸防脱构件266的顶端部266d使该顶端部266d贯穿于贯通孔62c来将防脱构件266固定于凸缘部62的方法相比,能够通过嵌入成形而形成具有外径较大的大径部266b的防脱构件266。另外,在拉伸防脱构件266的顶端部266d而对防脱构件266施加了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防脱构件266有可能产生损伤。但是,若利用嵌入成形,则不会对防脱构件266施加过大的负荷,因此,防脱构件266不易产生损伤。
(第6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图19是第6变形例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第6变形例与第5变形例相比,仅第1凸部和第1凹部不同。
在防尘罩1F中,防脱构件266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地设于第1外缘部22。防脱构件266为将第1外缘部22固定于凸缘部62的固定构件。第2外缘部26在张设于第1外缘部22的外周的状态下,安装于第1外缘部22和凸缘部62。防脱构件266为橡胶(弹性构件)。防脱构件266的结构和成形方法与第5变形例相同。在第6变形例中,在第2外缘部26的内周面设有第1凹部268,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1凸部225。在防脱构件266(固定构件)固定于凸缘部62的状态下,第1凸部225的径向面将第1凹部268的径向面向图19的右侧(车厢侧)按压。换言之,利用第1凹部268将第1凸部225在轴向上固定。其结果是,第1可挠部21和第2可挠部25相对于安装构件6的保持力变大。
根据第6变形例,与第5变形例同样地,能够通过嵌入成形来形成具有外径更大的大径部266b的防脱构件266。另外,若利用嵌入成形,则不会对防脱构件266施加过大的负荷,因此,防脱构件266不易产生损伤。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安装构件的周边的放大图。图22是表示把持构件的长度的示意图。
在防尘罩1G中,在第2外缘部26一体地设有把持构件265。把持构件265是将第2外缘部26固定于凸缘部62的固定构件。把持构件265为橡胶(弹性构件),将凸缘部62从外周侧弹性地把持。把持构件265具有纵壁部261、外周部265a以及纵壁部265b。把持构件265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字母U形的形状。外周部265a与凸缘部62的外周面接触,且覆盖该外周面。外周部265a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从纵壁部261的径向外侧端沿着轴向向车厢侧(图21的右侧)延伸。纵壁部265b从外周部265a的轴向的端部向径向的内侧(图21的下侧)延伸。把持构件265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以环状延伸。
使用图22,对把持构件265的弹性变形的形态进行说明。在把持构件265安装于凸缘部62之前的状态下,如图2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纵壁部265b的发动机室侧(图22的左侧)的侧面265c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图22的下侧)去而向发动机室侧(图22的左侧)倾斜。在把持构件265安装于凸缘部62之后的状态下,如图22的实线所示那样,侧面265c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a接触。因而,第2外缘部26通过把持构件265被弹性地保持于凸缘部62。另外,如图21所示,第1凸部221在轴向上被夹持于第1凹部262与凸缘部62之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把持构件265(固定构件)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字母U形的形状,把持构件265从外周侧把持凸缘部62。由此,把持构件265把持凸缘部62的把持力变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波纹管2嵌合于安装构件6的状态。
(第1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省略图示)。在第1变形例中,把持构件265一体地设于第1外缘部22。把持构件265为将第1外缘部22固定于凸缘部62的固定构件。把持构件265为橡胶(弹性构件),从外周侧弹性地把持凸缘部62。把持构件265与图21同样地,具有纵壁部261、外周部265a以及纵壁部265b。把持构件265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具有字母U形的形状。外周部265a与凸缘部62的外周面接触,且覆盖该外周面。外周部265a在包含中心轴线Z的剖面中,从纵壁部261的径向外侧端沿着轴向向车厢侧延伸。纵壁部265b从外周部265a的轴向的端部向径向的内侧延伸。把持构件265沿着中心轴线Z的周向以环状延伸。另外,在第2外缘部26的车厢侧端部,第1凸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第1外缘部22的外周面设有第1凹部。第1凸部嵌合于第1凹部。根据第1变形例,也能够使把持构件265把持凸缘部62的把持力变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波纹管2嵌合于安装构件6的状态。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的内容限定。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防脱构件266,但也可以应用图23~图25所示的防脱构件366。图23是防脱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4是表示拉拽了图23的防脱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5是表示将图23的防脱构件安装于安装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23所示,防脱构件366一体地设于纵壁部261。防脱构件366为橡胶(弹性构件)。防脱构件366具有大径部366a、锥形部366b以及顶端部366c。大径部366a为圆柱状,外径沿着轴心相同。顶端部366c也为圆柱状,外径沿着轴心相同。大径部366a的直径比顶端部366c的直径大。因而,锥形部366b的外周面具有随着向图23的右侧(车厢侧)去而直径逐渐变小的顶端细的圆锥台的形状。大径部366a的直径比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的直径大。
如图24所示,当把持顶端部366c将其向箭头所示的右侧(轴心方向,车厢侧)拉拽时,大径部366a发生弹性变形,外径变小。此外,双点划线表示变形前的状态,实线表示变形后的状态。大径部366a的直径比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的直径小。然后,在该变形后的状态下,将顶端部366c向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插入,将顶端部366c向箭头所示的右侧拉,直至纵壁部261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b接触。于是,外径变小的大径部366a向凸缘部62的贯通孔62c插入,大径部366a的外周面与贯通孔62c的内周面接触。然后,当释放顶端部366c时,如图25所示,大径部366a的局部向径向外侧膨胀而成为膨胀部366d,膨胀部366d与凸缘部62的纵壁面62a接触。由膨胀部366d和纵壁部261夹住凸缘部62,由此,防脱构件366被弹性地固定于凸缘部62。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1G、防尘罩;2、波纹管;5、衬套;6、安装构件;10、前围板;20、衬套嵌合部;21、第1可挠部;22、第1外缘部;25、第2可挠部;26、第2外缘部;61、主体部;61a、外周面;62、凸缘部;62c、贯通孔;85、第2转向轴(转向轴);101、筒状构件;221、第1凸部;222、第2凹部;223、第2凸部;224、第1凹部;225、第1凸部;262、第1凹部;263、第2凸部;264、第2凹部;265、把持构件(固定构件);266、防脱构件(固定构件);267、第1凸部;268、第1凹部;366、防脱构件(固定构件);Z、中心轴线。

Claims (8)

1.一种防尘罩,其中,
该防尘罩具有:
衬套,该衬套安装于转向轴的外周面,该转向轴贯穿前围板的筒状构件;
波纹管,该波纹管呈环状,堵塞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衬套之间的间隙;以及
安装构件,该安装构件呈筒状,将所述波纹管向所述筒状构件按压,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
主体部,该主体部沿着绕所述转向轴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该凸缘部朝向所述转向轴的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波纹管具有:
衬套嵌合部,该衬套嵌合部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接触;
第1外缘部,该第1外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接触;
第1可挠部,该第1可挠部将所述衬套嵌合部和所述第1外缘部连结起来;
第2外缘部,该第2外缘部配置于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侧;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固定于所述凸缘部;
第2可挠部,该第2可挠部将所述衬套嵌合部和所述第2外缘部连结起来;
第1凸部,该第1凸部设于所述第1外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并在径向上从所述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以及
第1凹部,该第1凹部设于所述另一者并供所述第1凸部嵌合,
在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借助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被所述第1凹部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为弹性构件,
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所述第1外缘部或所述第2外缘部被弹性地保持于所述凸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在所述凸缘部设有贯通孔,
所述固定构件为贯穿所述贯通孔并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防脱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所述防脱构件和所述第1外缘部为与所述凸缘部一体成形的嵌入成形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所述防脱构件沿着所述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剖面中具有字母U形的形状,所述固定构件为从外周侧把持所述凸缘部的把持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沿着所述周向以环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罩,其中,
在所述第1外缘部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所述内周面中的一者设有第2凸部,在所述第1外缘部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第2外缘部的所述内周面中的另一者设有与所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2凹部。
CN202080045984.9A 2019-06-25 2020-06-18 防尘罩 Pending CN1140083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7354A JP7226132B2 (ja) 2019-06-25 2019-06-25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9-117354 2019-06-25
PCT/JP2020/024038 WO2020262203A1 (ja) 2019-06-25 2020-06-18 ダストカ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8358A true CN114008358A (zh) 2022-02-01

Family

ID=7406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5984.9A Pending CN114008358A (zh) 2019-06-25 2020-06-18 防尘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5141B2 (zh)
JP (1) JP7226132B2 (zh)
CN (1) CN114008358A (zh)
DE (1) DE112020003116T5 (zh)
WO (1) WO2020262203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53393A (ja) * 1998-08-05 2000-02-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シリンダ用防塵カバ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ティルトシリンダ
WO2004025152A1 (ja) * 2002-09-10 2004-03-25 Nsk Ltd. 車両用ホールカバー
JP2004283976A (ja) * 2003-03-24 2004-10-14 Kurashiki Kako Co Ltd ダストシールの組立装置
CN1910076A (zh) * 2004-01-15 2007-02-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轴用防尘罩
DE102007052721A1 (de) * 2007-11-06 2009-05-20 Hübner GmbH Vorrichtung zur Abdichtung des Übergangs der Lenkwelle zum Fahrerhaus eines Lkws
CN201633659U (zh) * 2010-02-08 2010-11-1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转向管柱防尘罩总成
CN105402264A (zh) * 2015-12-15 2016-03-16 天津市环宇橡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6波峰结构的驱动轴固定端cvj防尘罩
CN107110373A (zh) * 2014-11-14 2017-08-29 Nok株式会社 防尘密封件
JP2018016149A (ja) * 2016-07-26 2018-02-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9006268A (ja) * 2017-06-26 2019-01-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27135B4 (de) 2007-06-13 2010-09-09 Audi Ag Abdichtvorrichtung
JP6722059B2 (ja) * 2016-07-26 2020-07-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8016152A (ja) * 2016-07-26 2018-02-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JP7215469B2 (ja) 2020-08-13 2023-01-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ール性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包装材料、ならびに成形ロ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53393A (ja) * 1998-08-05 2000-02-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シリンダ用防塵カバ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ティルトシリンダ
WO2004025152A1 (ja) * 2002-09-10 2004-03-25 Nsk Ltd. 車両用ホールカバー
JP2004283976A (ja) * 2003-03-24 2004-10-14 Kurashiki Kako Co Ltd ダストシールの組立装置
CN1910076A (zh) * 2004-01-15 2007-02-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轴用防尘罩
DE102007052721A1 (de) * 2007-11-06 2009-05-20 Hübner GmbH Vorrichtung zur Abdichtung des Übergangs der Lenkwelle zum Fahrerhaus eines Lkws
CN201633659U (zh) * 2010-02-08 2010-11-1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转向管柱防尘罩总成
CN107110373A (zh) * 2014-11-14 2017-08-29 Nok株式会社 防尘密封件
CN105402264A (zh) * 2015-12-15 2016-03-16 天津市环宇橡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6波峰结构的驱动轴固定端cvj防尘罩
JP2018016149A (ja) * 2016-07-26 2018-02-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9006268A (ja) * 2017-06-26 2019-01-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6599A1 (en) 2022-10-06
US11835141B2 (en) 2023-12-05
JP2021003924A (ja) 2021-01-14
WO2020262203A1 (ja) 2020-12-30
DE112020003116T5 (de) 2022-05-05
JP7226132B2 (ja)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4855B2 (en) Device for installing a sensor
US20170234434A1 (en) Dust seal
US9623594B2 (en) Air duct cuf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6911573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US9039063B2 (en) Tank recess
WO2018070501A1 (ja) 防振装置
US7231941B2 (en) Hose for transporting fluid
US7549503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14008358A (zh) 防尘罩
JP2018016152A (ja) ダストカバー
US20070287546A1 (en) Bellows with buckling protector
JP7200561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7314611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9090455A (ja) ダスト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US20140013534A1 (en) Sealing bush for a windshield wiping device
JP7222315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6973222B2 (ja) 中間シャフト
CN110615045A (zh) 机动车辆
KR101950219B1 (ko) 차량용 케이블용 결합 장치
JP7314609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2021091398A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7351192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2010149776A (ja) コラムホールカバー
JP2018017278A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2020041704A (ja) ダスト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