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4308A -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4308A
CN113994308A CN202080044261.7A CN202080044261A CN113994308A CN 113994308 A CN113994308 A CN 113994308A CN 202080044261 A CN202080044261 A CN 202080044261A CN 113994308 A CN113994308 A CN 113994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input device
fixed electrode
movable electrod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42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4308B (zh
Inventor
山林正明
斋藤勇太
松本贤一
中江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94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4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7Position sensing using the local deformation of sensor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6/00Switches actuated by change of magnetic field or of electric field, e.g. by change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agnet and switch, by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45Proximity switches
    • H03K17/955Proximity switches using a capacitive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17/97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touch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62Touch switches with tactile or haptic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Abstract

输入装置具备:检测面,其构成为供操作体操作;固定电极;可动电极;第1端子和第2端子,其构成为与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以及直连电路,其不经由电容地将可动电极与第2端子电连接。可动电极具有与固定电极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并且与固定电极电容耦合,并与操作体对检测面的按压相应地以靠近固定电极的方式位移。第1端子构成为将包括固定电极与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向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第2端子构成为将包括操作体与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电信号从可动电极向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该输入装置能够实现操作体的靠近或接触的检测灵敏度的提高。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各种电子设备进行输入所用的输入装置和具备该输入装置的输入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压力传感器的以往的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具备弹性体和配置于弹性体的内部的压力传感器。输入者利用作为操作体的手指按压弹性体而使之弹性变形。输入装置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并将其检测结果作为电信号输出。
有时会在压力传感器的内部设有可动电极和固定电极。在可动电极与固定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在与手指的按压相应地使可动电极位移时,该静电电容会发生变化。从固定电极输出包括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压力传感器基于从固定电极输出的电信号来感知手指的按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4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输入装置具备:检测面,其构成为供操作体操作;固定电极;可动电极;第1端子和第2端子,其构成为与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以及直连电路,其不经由电容地将可动电极与第2端子电连接。可动电极具有与固定电极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并且与固定电极电容耦合,与操作体对检测面的按压相应地以靠近固定电极的方式位移。第1端子构成为将包括固定电极与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向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第2端子构成为将包括操作体与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电信号从可动电极向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
该输入装置能够实现操作体的靠近或接触的检测灵敏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概略结构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固定电极的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的沿着A1-A1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的沿着A2-A2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A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的沿着A3-A3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B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的沿着A3-A3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靠近检测处理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B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靠近检测处理的另一动作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压敏检测处理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B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压敏检测处理的另一动作的示意图。
图9C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系统的压敏检测处理的又一动作的示意图。
图10A是表示操作体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0B是表示操作体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另一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0C是表示操作体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又一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0D是表示操作体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再一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固定电极的俯视图。
图12A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固定电极的俯视图。
图12B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图中的各结构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的比例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1)整体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和输入系统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输入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输入系统100的概略结构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输入系统100具备输入装置1和检测电路9。
输入系统100能够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输入系统100能够接收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的输入,判断操作体U1的操作状态,将其判断结果向外部(例如输入系统100所应用的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模块)输出。在此,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的输入例如能通过由操作体U1进行的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的按压以及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和接触来进行。
其中,靠近是指与检测面S0非接触地靠近,接触是指以不使检测面S0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检测面S0轻轻接触,按压是指以使检测面S0弹性变形的方式将其压入。
在图1中,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朝向上方向Du,但实际的检测面S0的朝向不限定于此。操作体U1例如假设为人的指尖(生物体的局部),但没有特别地限定。操作体U1也可以包括生物体的局部以及覆盖该局部的物体(例如手套)。操作体U1也可以包括生物体所保持的物体(例如笔型的操作构件)。输入装置1不仅限定于承受被操作体U1直接按压或接触,也可以承受隔着配置于检测面S0的上方的操作板而被按压或接触。
输入装置1能够接收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的输入,并将与该输入的操作相对应的电信号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例如向检测电路9输出。输入装置1也可以保持于电子设备的壳体。
检测电路9能够基于从输入装置1输出的电信号来判断向输入装置1输入的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的操作状态,并将该判断结果向输入系统100的外部例如向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模块输出。检测电路9也可以容纳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内。
(2)输入装置
图3是输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输入装置1具备压敏部2、一个以上的检测部5、外壳10以及按压构件13。在此,检测部5的数量例如为两个。
(2.1)外壳
如图1和图3所示,输入装置1的外壳10构成容纳压敏部2、两个检测部5以及按压构件13的外廓。外壳10具备盖11和基体12。基体12具有例如具有扁平的四边形形状(例如方形形状)的箱形状。在基体12的上表面120设有开口121p、122p。盖11例如是四边形形状(例如方形形状)的膜。盖11设置为覆盖基体12的上表面120的开口121p、122p并且安装于基体12的上表面120。
盖11和基体12具有电绝缘性。盖11和基体12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特别地,盖11具有挠性。由此,操作体U1(参照图1)能够隔着盖11来按压容纳于外壳10内的压敏部2。
在盖11的下表面设有压敏部2和两个检测部5,相反侧的上表面成为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以下,在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中,将与压敏部2对应并且位于压敏部2的上方的区域称为检测面S1,将与两个检测部5对应并且分别位于检测部5的上方的两个区域称为检测面S2。在图3中,假想地用单点划线示出了检测面S1、S2。
检测面S0例如具有大致矩形形状。检测面S0是向远离压敏部2的上方向Du稍微鼓出的凸面。检测面S1例如是大致正方形形状的区域。检测面S1在检测面S0中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针对检测面S1而言,在检测面S1的中央部具有平坦的区域,该区域具有圆形形状。按压构件13稳定地定位于盖11的下表面中的检测面S1的中央部。两个检测面S2例如是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域。两个检测面S2在检测面S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检测面S1的两侧。
在基体12的上表面120设有利用开口121p而开口的容纳凹部121和利用开口122p而分别开口的两个容纳凹部122。容纳凹部121容纳压敏部2。两个容纳凹部122分别容纳两个检测部5中的对应的一个。
容纳凹部121和两个容纳凹部122沿着外壳10的长度方向以容纳凹部122、容纳凹部121以及容纳凹部122的顺序排列。换言之,在外壳10内,在从压敏部2的上方即按压面30的上方进行观察时,检测部5与压敏部2排列配置。进一步换言之,在从压敏部2的上方观察时,两个检测部5以在中间夹着压敏部2的方式在压敏部2的两侧排列配置。
两个容纳凹部122是彼此相同的深度。容纳凹部121比两个容纳凹部122深。基体12具有五个开口部K1~K5。开口部K1~K3设于基体12的侧面12a。开口部K4、K5设于基体12的与侧面12a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侧面12b。侧面12a、12b是与基体1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一对侧面。经由开口部K1~K5将固定电极50、71、72、73的端子51、711、721、731从基体12的内部向外部引出。
(2.2)压敏部
如图1和图3所示,压敏部2用于感知操作体U1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的检测面S1的按压。如图3所示,压敏部2具有点击部3、压力传感器4以及直连电路TD1。压力传感器4是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压力传感器4构成为输出包括形成于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模拟的电信号。压力传感器4配置于点击部3的与按压面30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在图3中为点击部3的下方)。具体来说,压力传感器4具有可动电极6、弹性体14、绝缘构件15以及固定电极7。绝缘构件15具有片状。可动电极6、弹性体14、绝缘构件15以及固定电极7在远离点击部3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即,可动电极6位于压力传感器4的结构要素中的最靠近点击部3的位置。
图4是固定电极7的俯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的沿着A1-A1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通过由操作体U1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进行下方向Dd的按压,能够使其相对于固定电极7相对地沿下方向Dd(上下方向D1、位移方向)移动(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电极6能够在作为可动电极6的上方向Du(下方向Dd)的厚度方向,也就是外壳10的厚度方向上移动。即,上下方向D1是可动电极6的厚度方向。此外,通过上述的按压,可动电极6克服弹性体14的弹性力并朝向固定电极7向下方向Dd移动,在上述的按压解除时,在弹性体1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使可动电极6朝向点击部3向上方向Du位移并返回原来的位置。
可动电极6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例如金属的板材形成,并且具有矩形的板形状。在可动电极6的中央部设有在上下方向D1即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部61。孔部61在从可动电极6的上方观察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地开口。
固定电极7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例如金构成,整体上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固定电极7分割为三个分割部即固定电极71、72、73。即,固定电极71、72、73隔着弹性体14和绝缘构件15而与可动电极6相对。固定电极71、72、73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排列。固定电极7(71、72、73)固定于基体12的容纳凹部121的底面。
此外,固定电极7能够看作分割为两个分割部即固定电极71、74并进而将固定电极74分割为两个分割部即固定电极72、73(参照图4)。换言之能够看作是,固定电极7包括两个分割部即固定电极71、74,进而,自身是分割部的固定电极74由分割部即固定电极72、73构成。
固定电极71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固定电极71具有主体部712和作为输出部的端子711。主体部712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在主体部712的与固定电极72相对的边缘部的中央具有半圆形状的缺口部712c。端子711是将包括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1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模拟的电信号SG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的输出部。端子711设于主体部712的与上述的边缘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边缘部,大致从主体部712向远离固定电极72的方向突出。
固定电极71配置于基体12的容纳凹部121内。更详细来说,主体部712配置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大致主体部712的表面中的仅上表面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暴露。端子711从形成于基体12的侧面12a的开口部K2向基体12的外部突出。
固定电极71、72例如在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下方向D1)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排列。该排列方向与压敏部2和检测部5排列的方向和外壳10的厚度方向正交。
固定电极72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固定电极72具有主体部723、舌部722以及端子721(输出部)。主体部723的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的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短。在主体部723的与固定电极71相对的边缘部设有半圆形状的缺口部723c。主体部723的缺口部723c与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的缺口部712c相对,缺口部712c、723c整体实质上具有圆形形状。端子721是将包括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2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模拟的电信号SG2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的输出部。端子721设于主体部723的与设有缺口部723c的边缘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边缘部,从主体部723向大致远离固定电极71的方向突出。
舌部722在固定电极72的缺口部723c处与本底部723连接,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朝向固定电极71突出。舌部722具有大致圆板形状。舌部722的在可动电极6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D1)上的位置与固定电极72的矩形的主体部723的在可动电极6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D1)上的位置不同。即,在从与上下方向D1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时,舌部722的位置与固定电极72的主体部723的位置在上下方向D1上错开。具体来说,舌部722从主体部723的边缘部稍微向靠近点击部3的方向弯曲,进而以与主体部723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延伸。舌部722配置为舌部722的表面大致位于可动电极6的孔部61内(参照图4)。点击部3的后述的圆顶体31的顶部311隔着绝缘构件15而与舌部722接触(参照图3)。
固定电极72配置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更详细来说,主体部723和舌部722配置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主体部723和舌部722的表面中的仅上表面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暴露。端子721从形成于基体12的侧面12b的开口部K4向基体12的外部突出。
固定电极73具有大致矩形的板形状。固定电极73具有主体部732和端子731。主体部732具有大致矩形的板形状。主体部732的在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的在该方向上的长度短。主体部732的在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下方向D1)成直角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是与固定电极72的主体部723的在该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端子731是将包括可动电极6与操作体U1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模拟的电信号SG3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的输出部。端子731从主体部732向大致远离固定电极71的方向突出。
固定电极73配置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更详细来说,主体部732配置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主体部732的表面中的大致仅上表面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暴露。端子731从形成于基体12的侧面12b的开口部K5向基体12的外部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固定电极72、73的主体部723、732的平面形状合起来的形状在整体上关于假想的平面PL与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的平面形状面对称,该假想的平面PL位于固定电极72、73各自与固定电极71之间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D1)和长度方向上扩展。
如图3所示,弹性体14例如具有矩形的片状。弹性体14具有导电性。弹性体14例如是具有导电性的橡胶片。在弹性体14的中央部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部140。孔部140在从弹性体14的上表面141观察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地开口。弹性体14的外形与可动电极6的外形大致相等。弹性体14的厚度与可动电极6的厚度大致相等。孔部140的直径尺寸与可动电极6的孔部61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弹性体14的上表面141配置为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大致面接触。
如图3所示,绝缘构件15例如是具有矩形的片状的绝缘体(电介质)。绝缘构件15的外形与可动电极6的外形大致相等。在绝缘构件15设有缺口部151。缺口部151设于绝缘构件的矩形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缺口部151设于与固定电极73的主体部732对应的区域即主体部732的上方。缺口部151的形状是与固定电极73的主体部732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例如是大致矩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构件15的厚度比可动电极6的厚度薄。
另外,绝缘构件15分离为中央部15a和主体部15b。中央部15a与固定电极7的舌部722重叠,例如具有圆形形状。通过使中央部15a与主体部15b分离开,从而使中央部15a易于沿着舌部722的上表面的形状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构件15具有中央部15a,但也可以不具有中央部15a。
绝缘构件15配置于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之间。绝缘构件15配置为对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暴露的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固定电极72的主体部723和舌部722的上表面进行覆盖。另外,绝缘构件15配置为使从容纳凹部121的底面暴露的固定电极73的主体部732的上表面从缺口部151暴露。由此,弹性体14经过绝缘构件15的缺口部151而与固定电极73电接触。其结果为,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3借助弹性体14而不经由静电电容地电接触。
此外,为了使弹性体14与固定电极73更可靠地电接触,也可以在弹性体14的与固定电极73接触的部分设有朝向固定电极73突出的突出部。另外,也可以在固定电极73的与弹性体14接触的部分设有朝向弹性体14突出的突出部。即使在弹性体14与固定电极之间具有与绝缘构件15的厚度相应的间隔,也能够利用上述的突出部使弹性体14与固定电极73可靠地电接触。
如图3所示,点击部3具有作为上表面的按压面30,构成为使点击感作用于向按压面30施加按压的操作体U1。点击部3能弹性地变形。具体来说,点击部3具有圆顶体31,该圆顶体31具有圆顶形的板形状并且具有作为按压面30的上表面。圆顶体31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金属板)形成。圆顶体31是所谓的金属弹片。
点击部3的按压面30是凸面。在由操作体U1进行的按压P1向按压面30施加时,点击部3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产生点击感。更详细来说,在该弹性变形的作用下圆顶体31的中央部翻转而从凸状态成为凹状态(压曲)。像这样,在向按压面30施加按压时,点击部3以按压面30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使点击感作用于操作体U1。
如图3所示,圆顶体31具有周缘部310和顶部311。圆顶体31配置于压力传感器4的可动电极6的上表面。
与从操作体U1向圆顶体31的按压相应地,圆顶体31的周缘部310朝向固定电极7压入可动电极6。换言之,可动电极6隔着圆顶体31承受上述按压,将弹性体14和绝缘构件15压入并且能够向靠近固定电极7的下方向Dd移动。另外,在与来自操作体U1的按压相应地将圆顶体31压曲时,顶部311穿过可动电极6的孔部61并靠近固定电极7的舌部722,与绝缘构件15中的在舌部722上的部分接触并向下方向Dd按压舌部722。即,顶部311隔着绝缘构件15按压舌部722。
按压构件13是用于使点击部3的弹性变形易于产生的构件。如图3所示,按压构件13具有圆盘形状。另外,按压构件13的外形形状比点击部3的外形形状小。按压构件13配置于圆顶体31的顶部311与盖11之间(参照图5)。按压构件13固定于盖11或点击部3。按压构件13优选为固定于盖11。按压构件13具有电绝缘性。
直连电路TD1不经由静电电容地将可动电极6与端子731电连接,并且不经由静电电容地将可动电极6与检测电路9电连接。直连电路TD1将来自可动电极6的模拟的电信号SG3向检测电路9输出。直连电路TD1包括固定电极73尤其是主体部732、端子731以及弹性体14。
图6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的沿A2-A2线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压敏部2中,无论是否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输入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可动电极6都借助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体14而始终与固定电极73电接触。能够使包括可动电极6的电位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3从可动电极6始终经由直连电路TD1(弹性体14和固定电极73),从固定电极73的端子73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在操作体U1靠近、接触或按压检测面S0时,操作体U1和可动电极6在它们之间形成电容并进行电容耦合。在操作体U1靠近、接触或按压检测面S0的期间,包括可动电极6的电位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3包括上述的电容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因此,能够将包括上述的电容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3从端子73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
图7A是不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施加由操作体U1进行的按压的状态即圆顶体31的中央部压曲前的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的沿A3-A3线的剖视图。在该状态下,由可动电极6和固定电极71构成电容C1,由可动电极6和固定电极72构成电容C2。电容C1、C2借助导电性的圆顶体31相互串联地连接。
通过使操作体U1与检测面S0的检测面S1接触并且压入点击部3,弹性体14被压缩,通过该压缩而使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之间的距离以及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彼此相对的部分的相对面积变化。因此,电容C1、C2的合成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并且,包括该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12能够经由端子711、72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此外,在图7A中,端子711接地并且成为接地点,在电容C1、C2蓄积的静电电荷会向上述的接地点流动。此外,在图7A中,与电容C2的一个电极连接的二极管在视觉上示出了在电容C1、C2蓄积的静电电荷仅向上述的接地点流动的情况,实际上不存在。
图7B是对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施加了由操作体U1进行的按压的状态即圆顶体31的中央部压曲后的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的沿A3-A3线的剖视图。在该状态下,圆顶体31的中央部隔着绝缘构件15的中央部15a而与固定电极7的舌部722接触(以下有时也称为接点的闭合),从而能够由圆顶体31和舌部722构成电容C3。电容C2与电容C3并联地连接。因此,在接点闭合时以后,包括由进一步的追加负荷导致的电容C1~C3的合成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模拟的电信号SG12能够经由端子711、72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
在由操作体U1进行的按压P1向按压面30施加时,像前述那样,点击部3如图7B所示地弹性变形,使由此产生的点击感作用于操作体U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固定电极71的主体部712的上表面整体是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另外,固定电极72的主体部723的上表面整体是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另外,在固定电极73中,主体部732的上表面整体是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此外,在图4中,可动电极6用点划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电极71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与固定电极72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和固定电极73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之和实质上相等。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在压敏区域中压敏部2的灵敏度优异的输入装置1。压敏区域是指能取到操作体U1压入点击部3的压入量的范围,是直到通过压入而使点击部3从凸状翻转为凹状的压入量的范围。
(2.3)检测部
两个检测部5(5L、5R)用于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的检测面S2的靠近和接触(参照图1)。两个检测部5是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如图3所示,各检测部5在从压敏部2的上表面观察时配置于压敏部2的彼此相反的两侧。即,两个检测部5在与可动电极6的可动方向即与上下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配置于压敏部2的两侧,在实施方式中是在与上下方向D1成直角的方向上配置于压敏部2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下方向D1交叉的方向例如是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两个检测部5与压敏部2相邻地配置。在此,两个检测部5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不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
如图3所示,检测部5具有辅助固定电极50。即,检测部5L具有辅助固定电极50L,检测部5R具有辅助固定电极50R。各检测部5具有单个的辅助固定电极50,是对形成于辅助固定电极50与操作体U1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自电容式的传感器。辅助固定电极50(50L、50R)分别固定于基体12的容纳凹部122。
辅助固定电极50(50L、50R)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例如金属)构成并且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辅助固定电极50还具有主体部52和辅助端子51。即,辅助固定电极50L还具有主体部52L和辅助端子51L,辅助固定电极50R还具有主体部52R和辅助端子51R。主体部52(52L、52R)具有在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大致矩形的板形状。辅助端子51(51L、51R)是将包括辅助固定电极50(50L、50R)和操作体U1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模拟的辅助电信号SG0(SG0L、SG0R)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的输出部。辅助端子51(51L、51R)分别从主体部52(52L、52R)的长度方向即外壳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缘部突出。具体来说,辅助端子51(51L、51R)分别从主体部52(52L、52R)向远离盖11的方向突出,进而分别在主体部52(52L、52R)的长度方向上从主体部52(52L52R)向远离主体部52(52L、52R)的方向伸出。
各检测部5即辅助固定电极50(50L、50R)容纳于基体12的对应的容纳凹部122。更详细来说,主体部52(52L、52R)配置于容纳凹部122的底面,并且主体部52(52L、52R)的表面中的大致仅上表面从基体12的上表面120(参照图3)暴露。主体部52(52L、52R)的上表面与上表面120大致共面。辅助端子51L、51R分别从形成于基体12的侧面12a的开口部K1、K3向基体12的外部突出。
盖11的各检测面S2具有与对应的辅助固定电极50的主体部52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从盖11的上表面观察时与主体部52的上表面重叠。通过使操作体U1靠近或接触盖11的检测面S2,从而使包括由辅助固定电极50和操作体U1构成的电容C4(参照图5)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内的辅助电信号SG0能够经由辅助端子51而输出。此外,在图5中,电容C4所连接的接地点表示操作体U1。另外,在图5中,与电容器C4的一个电极连接的二极管在视觉上图示出了在电容C4蓄积的静电电荷仅朝向接地点流动的情况,实际上不存在。
(2.4)检测电路
如图2所示,检测电路9与输入装置1电连接。
检测电路9分别独立地获取从压敏部2的压力传感器4的端子711、721输出的电信号SG1、SG2。另外,检测电路9获取从压力传感器4的端子731输出的电信号SG3。另外,检测电路9分别独立地获取从两个检测部5L、5R的辅助端子51L、51R输出的辅助电信号SG0L、SG0R。检测电路9基于获取的电信号来进行靠近检测处理和/或压敏检测处理。靠近检测处理是指检测操作体U1是否靠近或接触输入装置1的检测面S0的处理。压敏检测处理是指检测操作体U1是否按压检测面S0的处理。另外,检测电路9基于靠近检测处理和压敏检测处理的结果来判断向检测面S0输入的由操作体U1进行的操作的操作状态,将其判断结果向输入系统100的外部例如输入系统100所应用的电子设备内的电路模块输出。
以下,有时将从端子711、721、731、51L、51R输出的电信号SG1、SG2、SG3、SG0L、SG0R记载为从固定电极71、72、73、50L、50R输出的电信号SG1、SG2、SG3、SG0L、SG0R。
检测电路9具有多个检测模式,选择多个检测模式中的一个检测模式,基于选择的检测模式来切换靠近检测处理和压敏检测处理。如图2所示,检测电路9具备靠近检测电路91、压敏检测电路92、控制部93以及判断部94。
靠近检测电路91基于控制部93的控制来执行靠近检测处理。压敏检测电路92基于控制部93的控制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控制部93选择多个检测模式中的一个检测模式,并基于选择的检测模式来选择靠近检测电路91和压敏检测电路92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使选择的电路执行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3具有在检测电路9中切换压敏检测处理和靠近检测处理的切换功能。
多个检测模式包括Far模式、Near模式以及Touch模式。Far模式和Near模式是靠近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Touch模式是压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
首先,以下对靠近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8A和图8B是表示输入系统100的靠近检测处理中的动作的示意性剖视图。
Far模式是检测操作体U1从远处靠近或接触检测面S0的模式。该模式由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在该模式中,靠近检测电路91使用检测部5的辅助固定电极50和压敏部2的可动电极6这两者来执行靠近检测处理。更详细来说,如图8A所示,靠近检测电路91基于控制部93的控制而分别获取来自固定电极50L、50R、73的电信号SG0L、SG0R、SG3。然后,靠近检测电路91分别处理获取到的这些电信号,从而检测操作体U1是否靠近或接触固定电极50L、50R、73。在该模式中,使用检测部5的辅助固定电极50和压敏部2的可动电极6这两者来执行靠近检测处理,因此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从远处靠近或接触检测面S0的情况。在该模式中,仅使用来自固定电极50L、50R、71~73的电信号SG0L、SG0R、SG1~SG3中的来自固定电极50L、50R、73的电信号SG0L、SG0R、SG3而不使用来自固定电极71、72的电信号SG1、SG2地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Near模式是对操作体U1靠近的方向进行检测的模式。该模式由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在该模式中,靠近检测电路91仅使用检测部5和压敏部2中的检测部5而不使用压敏部2地执行靠近检测处理。更详细来说,如图8B所示,靠近检测电路91基于控制部93的控制而分别获取来自辅助固定电极50L、50R的辅助电信号SG0L、SG0R。并且,靠近检测电路91分别处理获取到的这些电信号,从而检测操作体U1是否靠近或接触辅助固定电极50L、50R。在该模式中,靠近检测电路91会断开(切断)来自端子721的电路。由此,能够抑制固定电极50L、7之间的寄生电容和固定电极50R、7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能够提高检测部5L、5R的检测灵敏度。其结果为,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是从辅助固定电极50L一侧的方向和来自辅助固定电极50R一侧的方向中的哪个方向靠近检测面S1。在图8B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操作体U1从辅助固定电极50R一侧靠近的状态。在该模式中,靠近检测电路91仅使用来自固定电极50L、50R、71~73的电信号SG0L、SG0R、SG1~SG3中的来自辅助固定电极50L、50R的辅助电信号SG0L、SG0R而不使用来自固定电极71~73的电信号SG1~SG3地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以下对输入系统100的压敏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9A~图9C是表示输入系统100的压敏检测处理的动作的示意性剖视图。
Touch模式是执行压敏检测处理的模式。该模式由压敏检测电路92执行。在该模式中,压敏检测电路92基于来自压敏部2的固定电极71、72的电信号SG1、SG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
Touch模式包括Touch模式#1、Touch模式#2以及Touch模式#3。
在Touch模式#1中,如图9A所示,压敏检测电路92使端子731始终接地并且使端子711、721相互电连接。压敏检测电路92基于从上述的相互电连接的端子711、721获取的电信号SG1、SG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
像上述那样,通过将端子711、721相互电连接,从而使由可动电极6和固定电极71形成的电容C1与由可动电极6和固定电极72形成的电容C2相互并联地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压敏检测处理中的压敏部2的灵敏度。其结果为,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是否按压可动电极6。另外,来自端子731的电路始终接地,因此能够更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是否按压可动电极6。
Touch模式#2与Touch模式#1相比,不同点在于,端子711、721不相互连接,而是分别(即相互独立地)处理来自固定电极71、72的电信号SG1、SG2。更详细来说,如图9B所示,压敏检测电路92使端子731始终接地。另外,压敏检测电路92交替地使用来自各端子711、721的电信号SG1、SG2从而在固定电极71、72交替地执行压敏检测处理。例如,压敏检测电路92在使用来自端子711的电信号SG1执行压敏检测处理时,使来自端子721的电路接地。另一方面,在使用来自端子721的电信号SG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时,使来自端子711的电路接地。图9B示出了压敏检测电路92使用来自端子721的电信号SG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并且使来自端子711的电路接地的状态。在该模式中,端子731始终接地,因此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是否按压可动电极6。
Touch模式#3与Touch模式#2相比,不同点在于,将来自固定电极71、72的电信号SG1、SG2相互独立地一起处理。更详细来说,如图9C所示,压敏检测电路92使端子731始终接地。另外,压敏检测电路92将来自端子711、721的电信号SG1、SG2相互独立地并行地获取,并行地执行固定电极71、72各自的压敏检测处理。在该模式中也是,端子731始终接地,因此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是否按压可动电极6。
检测电路9通过分时处理来执行靠近检测处理和压敏检测处理。换言之,控制部93使靠近检测电路91和压敏检测电路92以分时处理的方式执行处理。例如,在周期性地反复的检测期间的1秒钟中,控制部93以0.5秒钟使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靠近检测处理而不使压敏检测电路92执行压敏检测处理,之后,以0.5秒钟使压敏检测电路92执行压敏检测处理而不使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另外,在检测电路9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时,在分时处理中,缩短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将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延长该缩短量。换言之,在靠近检测电路91检测到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的情况下,在分时处理中,控制部93使由靠近检测电路91进行的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缩短削减时间。并且,在分时处理中,控制部93使由压敏检测电路92进行的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延长与缩短的削减时间对应的量。例如,在周期性地反复的检测期间的1秒钟中,控制部93以0.1秒钟使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靠近检测处理而不使压敏检测电路92执行压敏检测处理,以0.9秒钟使压敏检测电路92执行压敏检测处理而不使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在操作体U1靠近或接触检测面S0时,在此之后操作体U1按压检测面S0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将分时处理变更为重视压敏检测处理。由此,能够根据操作体U1的操作状态有效地执行靠近检测处理和压敏检测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上述那样,在检测电路9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检测到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的情况下,在分时处理中,缩短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将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期间延长该缩短量。不过,也可以是,在检测电路9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检测到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的情况下,停止分时处理,仅执行靠近检测处理和压敏检测处理中的压敏检测处理而不执行靠近检测处理。换言之,也可以是,在靠近检测电路91检测到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93停止分时处理,仅控制靠近检测电路91和压敏检测电路92中的压敏检测电路9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而不使靠近检测电路91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判断部94根据靠近检测电路91和压敏检测电路92各自的检测结果的组合来判断操作体U1的各种操作状态(操作输入)。上述的检测结果例如能够包括对压敏部2的触摸、按压以及点击,以及对各检测部5的触摸。对压敏部2的按压是指负荷比触摸大(静电电容的变化较大)并且接点未达到闭合而未达到产生点击感的状态的情况。在此,上述的操作状态包括操作体U1相对于压敏部2的移动的方向。
图10A~图10D是表示操作体U1相对于输入装置1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0A~图10D中,操作板T1位于输入装置1的压敏部2和检测部5的上方。在操作板T1的下表面设有朝向压敏部2突出的突起T10。上述的操作状态包括与以下说明的第1操作过程和第2操作过程中的至少一个过程相关的状态。第1操作过程是操作体U1靠近检测面S0直到向检测面S0施加按压(触摸、按压或点击)的操作过程。第2操作过程是在向检测面S0施加按压后直到操作体U1自检测面S0远离的操作过程。具体来说,操作状态包括以下七个操作状态。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使用操作板T1,但也可以不使用操作板T1。
如图10A所示,第1操作状态是操作体U1例如隔着操作板T1而大致同时地触摸两个检测部5(5L、5R)并且隔着突起T10点击压敏部2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其中,借助突起T10向检测面S1施加按压。
如图10B所示,第2操作状态是操作体U1例如隔着操作板T1先触摸检测部5和压敏部2中的左侧的检测部5L,之后隔着突起T10点击压敏部2,进而操作体U1以将突起T10作为中心地画弧的方式向右侧移动而触摸右侧的检测部5R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此外,伴随着操作体U1以画弧的方式移动,操作板T1也以将突起T10作为中心地画弧的方式稍微旋转。
第3操作状态与第2操作状态相反,是操作体U1例如隔着操作板T1而从右侧的检测部5R以画弧的方式触摸左侧的检测部5L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
如图10C所示,第4操作状态是操作体U1例如隔着操作板T1而从左侧的检测部5L向压敏部2和右侧的检测部5R在操作板T1的上表面大致滑动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总而言之,是操作体U1不对压敏部2进行点击操作而仅进行触摸(或按压)移动的操作状态。
第5操作状态与第4操作状态相反,是操作体U1例如隔着操作板T1而从右侧的检测部5R向左侧的检测部5L在操作板T1的上表面大致滑动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
像这样,判断部94不仅能进行对压敏部2的操作的类别(触摸、按压、点击)的判断,检测电路9还能判断操作体U1靠近压敏部2(在图示例子中为右、左、上)和之后操作体U1远离的方向,即还能判断操作的方向性(操作的顺序)。
如图10D所示,第6操作状态是操作体U1从左侧的检测部5L的正上方向斜下方朝向压敏部2并隔着操作板T1和突起T10点击压敏部2,进而向斜上方移动并朝向右侧的检测部5R的正上方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悬浮操作)。总而言之,是操作体U1在大致字母V形的轨迹上移动的操作状态。
第7操作状态与第6操作状态相反,是操作体U1从右侧的检测部5R的正上方向斜下方朝向压敏部2并隔着操作板T1和突起T10点击压敏部2,向斜上方移动并朝向左侧的检测部5的正上方的一系列的操作状态。
在第6操作状态和第7操作状态中,判断部94不是判断检测部5L、5R中的被触摸的检测部,而是判断从哪个检测部5的一侧靠近或者向哪个检测部5的一侧远离。
第8操作状态是操作体U1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位于左侧的检测部5L和压敏部2的上方而不位于检测部5R的上方的操作状态。第9操作状态与第8操作状态相反,是操作体U1以向右侧倾斜的状态位于右侧的检测部5R和压敏部2的上方而不位于检测部5L的上方的操作状态。总而言之,针对第8操作状态和第9操作状态而言,判断部94判断操作体U1以偏向左右哪个检测部5的状态向压敏部2施加按压。
此外,操作体U1靠近、接触以及按压检测面S0也是操作状态的一种。
(3)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地应用。此外,以下,有时也将上述实施方式称为“基本例”。
(3.1)变形例1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1的固定电极7的俯视图。本变形例与基本例相比,固定电极7即固定电极71A、72A、73A的形状不同。更详细来说,如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固定电极71A的主体部712具有大致字母J形的板形状。固定电极71A的端子711是与基本例相同的构造。固定电极72A的舌部722和端子721是与基本例相同的构造。固定电极72A的主体部723形成为不与固定电极71A接触地收纳于未被固定电极71A的字母J形的部位占据的空间。固定电极73A是与基本例相同的构造。固定电极73A配置于固定电极72A的主体部723的字母J形的顶端且是固定电极72A的一侧的空出的空间。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基本例同样地,能够看作固定电极7包括两个固定电极71A、74A,固定电极74A由固定电极72A、73A构成。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在固定电极71A中,主体部712的上表面整体成为在上下方向D1上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另外,在固定电极72A中,主体部723的上表面整体成为在上下方向D1上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另外,在固定电极73A中,主体部732的上表面整体成为在上下方向D1上与可动电极6相对的相对区域。此外,在图11中,可动电极6用点划线来图示。在本变形例中,固定电极71A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与固定电极72A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和固定电极73A的上述的相对区域的面积之和不等同且不相等。在像这样“不等同”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在过压区域中压敏部2的灵敏度优异的输入装置1。过压区域是指能取到由操作体U1实现的点击部3的压入量的范围,是点击部3翻转为凹状并且进一步被压入的范围。
(3.2)变形例2
图12A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1的固定电极7的俯视图。本变形例与基本例相比,在固定电极7由两个固定电极72B、73B构成这一点上不同。本变形例的固定电极72B相当于将基本例的固定电极71、72合并为一个而得到的电极。更详细来说,如图12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固定电极72B的主体部723具有大致矩形的板形状。在固定电极72B的主体部723的角部设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缺口部722k。固定电极72B的端子721是与基本例相同的构造。固定电极73B的主体部732以不与缺口部722k接触地收纳于缺口部722k的方式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固定电极73B的端子731是与基本例相同的构造。
图12B是表示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1的动作的示意图。在本变形例的Touch模式中,如图12B所示,压敏检测电路92使端子731始终接地并且基于来自端子721的电信号SG2来执行压敏检测处理。
在本变形例中,固定电极72B相当于将基本例的固定电极71、72合并为一个而得到的电极。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不设置与基本例的固定电极71、7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间隙。因此,本变形例的固定电极71B的面积比基本例的固定电极71、72各自的面积之和大。其结果为,与基本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压敏检测处理中的压敏部2的灵敏度。
(3.3)其他变形例
在基本例中,弹性体14具有导电性,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使其具有电绝缘性。在该情况下,弹性体14优选为像介电性弹性体那样由具有比较高的介电常数的材料构成。在弹性体14具有绝缘性的情况下,输入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绝缘构件15。
在基本例中,在弹性体14与固定电极7之间配置有绝缘构件15。在该情况下,绝缘构件15相对于固定电极7的层叠工序(层压)变容易。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调换弹性体14和绝缘构件15而在绝缘构件15与固定电极7之间配置弹性体14。在该情况下,以固定电极7为基准的弹性体14的成形变容易。
在基本例中,绝缘构件15独立于基体12,是一个片状的构件并且配置于弹性体14和固定电极7这样的其他两个构件之间。但是,绝缘构件15也可以形成为与基体12成为一体。具体来说,也可以是,基体12的与弹性体14相对的上壁是以完全覆盖固定电极7的表面的方式成形的薄膜状的壁,该薄膜状的壁作为绝缘构件而发挥功能。
在基本例中,检测部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检测部5配置于压敏部2的左右两侧。但是,检测部5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基本例中,在输入装置1上配置有操作板T1,跨操作板T1地进行对输入装置1的操作输入。但是,也可以不配置操作板T1,也可以直接对盖11进行对输入装置1的操作输入。
在想要利用前述的以往的输入装置的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操作体的靠近或接触时,上述的静电电容会使检测的灵敏度降低。因此,难以利用压力传感器提高手指的靠近或接触的检测灵敏度。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能够像前述那样提高操作体U1手指的靠近或接触的检测灵敏度。
在实施方式中,“上表面”“下表面”“上方向”“下方向”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的是仅由输入装置1的钢制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的假设的方向,不表示铅垂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4)总结
由操作体U1操作的输入装置1具备:检测面S0,其构成为供操作体U1操作;固定电极71;可动电极6;端子711、731,其构成为与输入装置1的外部连接;以及直连电路TD1。可动电极6具有与固定电极71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并且与固定电极71电容耦合,并与操作体U1对检测面S0的按压相应地以靠近固定电极71的方式位移。端子711构成为将包括固定电极71与可动电极6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1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端子731构成为将包括操作体U1与可动电极6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3从可动电极6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直连电路TD1不经由电容地将可动电极6与端子731电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直连电路TD1将来自可动电极6的电信号SG3不受电容的影响地向检测电路9输出。由此,在检测电路9中,能够使用来自可动电极6的电信号SG3而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靠近和接触检测面S0的情况。即,使用可动电极6也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靠近和接触检测面S0的情况。
也可以是,直连电路TD1具有固定电极73,该固定电极73具有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固定电极73构成直连电路TD1。
也可以是,输入装置1还具备介于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之间的绝缘构件15。绝缘构件15具有缺口部151。直连电路TD1经过缺口部151而将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3电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绝缘构件15确保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2之间的绝缘,并且能够确保由直连电路TD1实现的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73的电连接。
也可以是,输入装置1还具备固定电极72以及构成为与输入装置1的外部连接的端子721。固定电极72具有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并且与可动电极6电容耦合。端子721构成为将包括固定电极72与可动电极6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电信号SG2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固定电极71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与固定电极73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和固定电极72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之和实质上相等。
也可以是,固定电极71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与固定电极73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和固定电极72的上表面中的与可动电极6的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之和不同。
也可以是,输入装置1还具备:一个以上的辅助固定电极50,在其与操作体U1之间形成电容;以及一个以上的辅助端子51,其构成为与输入装置1的外部连接。一个以上的辅助端子51构成为,将分别包括一个以上的辅助固定电极50与操作体U1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SG0向输入装置1的外部输出。
根据该结构,在检测电路9中,能够使用来自辅助固定电极50的辅助电信号SG0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靠近和接触检测面S0的情况。即,能够使用可动电极6和辅助固定电极50来检测上述的靠近和接触,因此能够扩大检测面S0的实质上的检测范围。
输入系统100具备输入装置1和检测电路9。检测电路9与输入装置1的端子711、端子731以及一个以上的辅助端子51连接。
也可以是,检测电路9构成为,仅基于电信号SG1、电信号SG3以及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SG0中的电信号SG3和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SG0来检测操作体U1是否靠近或接触检测面S0。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可动电极6和辅助固定电极50即电极整体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特别在该情况下,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操作体U1从远处的靠近。
也可以是,检测电路9仅基于电信号SG1、电信号SG3以及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SG0中的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SG0来检测操作体U1是否靠近或接触检测面S0。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辅助固定电极50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特别在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识别操作体U1靠近检测面S0的方向。
也可以是,检测电路9构成为,基于电信号SG1来执行检测操作体U1对检测面S0的按压的压敏检测处理,并且基于电信号SG3来执行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的靠近检测处理,对压敏检测处理和靠近检测处理进行切换。
也可以是,检测电路9构成为以分时的方式反复执行压敏检测处理和靠近检测处理。
也可以是,在检测电路9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时,使执行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缩短,使执行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延长。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通过靠近检测处理而检测到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之后重点执行压敏检测处理。
也可以是,在检测电路9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时,使执行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缩短削减时间,并且使执行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延长与削减时间对应的量。
也可以是,检测电路9构成为,在通过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操作体U1相对于检测面S0的靠近或接触时,执行压敏检测处理并且不执行靠近检测处理。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装置;6、可动电极;9、检测电路;15、绝缘构件;50、辅助固定电极;51、辅助端子;71、71A、固定电极(第1固定电极);72、72A、72B、固定电极(第3固定电极);73、73A、73B、固定电极(第2固定电极);711、端子(第1端子);721、端子(第3端子);731、端子(第2端子);100、输入系统;S0、检测面;SG1、电信号(第1电信号);SG2、电信号(第3电信号);SG3、电信号(第2电信号);SG0、SG0L、SG0R、辅助电信号;TD1、直连电路;U1、操作体。

Claims (14)

1.一种输入装置,其是供操作体操作的输入装置,其中,
该输入装置具备:
检测面,其构成为供所述操作体操作;
第1固定电极;
可动电极,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电极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并且与所述第1固定电极电容耦合,并与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按压相应地以靠近所述第1固定电极的方式位移;
第1端子,其构成为与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将包括所述第1固定电极与所述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第1电信号向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
第2端子,其构成为与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将包括所述操作体与所述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在内的第2电信号从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以及
直连电路,其不经由电容地将所述可动电极与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直连电路具有第2固定电极,该第2固定电极具有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该输入装置还具备介于所述可动电极与所述第1固定电极之间的绝缘构件,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缺口部,
所述直连电路经过所述缺口部而将所述可动电极与所述第2固定电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该输入装置还具备:
第3固定电极,其具有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并且与所述可动电极电容耦合;以及
第3端子,其构成为与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将包括所述第3固定电极与所述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第3电信号向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
所述第1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2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和所述第3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之和实质上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该输入装置还具备:
第3固定电极,其具有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并且与所述可动电极电容耦合;以及
第3端子,其构成为与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将包括所述第3固定电极与所述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第3电信号向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
所述第1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2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和所述第3固定电极的所述上表面中的与所述可动电极的所述下表面相对的区域的面积之和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该输入装置还具备:
一个以上的辅助固定电极,在其与所述操作体之间形成电容;以及
一个以上的辅助端子,其构成为与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将分别包括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固定电极与所述操作体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在内的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向所述输入装置的外部输出。
7.一种输入系统,其中,
该输入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装置;以及
检测电路,其与所述输入装置的所述第1端子、所述第2端子以及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端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电路构成为,仅基于所述第1电信号、所述第2电信号以及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中的所述第2电信号和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来检测所述操作体是否靠近或接触所述检测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电路仅基于所述第1电信号、所述第2电信号以及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中的所述一个以上的辅助电信号来检测所述操作体是否靠近或接触所述检测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电路构成为,
基于所述第1电信号来执行检测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检测面的按压的压敏检测处理,
基于所述第2电信号来执行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检测面的靠近或接触的靠近检测处理,
对所述压敏检测处理与所述靠近检测处理进行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电路构成为以分时的方式反复执行所述压敏检测处理和所述靠近检测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在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检测面的靠近或接触时,使执行所述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缩短,并且使执行所述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延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在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检测面的靠近或接触时,使执行所述靠近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缩短削减时间,并且使执行所述压敏检测处理的处理时间延长与所述削减时间对应的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系统,其中,
在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靠近检测处理来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检测面的靠近或接触时,执行所述压敏检测处理并且不执行所述靠近检测处理。
CN202080044261.7A 2019-07-17 2020-06-01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Active CN1139943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2224 2019-07-17
JP2019132224 2019-07-17
PCT/JP2020/021552 WO2021010037A1 (ja) 2019-07-17 2020-06-01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4308A true CN113994308A (zh) 2022-01-28
CN113994308B CN113994308B (zh) 2024-03-12

Family

ID=74210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4261.7A Active CN113994308B (zh) 2019-07-17 2020-06-01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9389B2 (zh)
JP (1) JP7426562B2 (zh)
CN (1) CN113994308B (zh)
WO (1) WO20210100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5650A1 (en) 2021-09-07 2023-03-0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Lifetime prediction of a gas filling of an electrical switchgea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8120A (zh) * 2009-03-19 2011-07-27 索尼公司 传感器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设备
CN102262488A (zh) * 2010-05-24 2011-11-30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CN104350566A (zh) * 2012-06-12 2015-02-11 株式会社藤仓 输入装置
CN107735757A (zh) * 2015-08-18 2018-02-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8901B2 (ja) * 2002-07-12 2006-11-22 ニッタ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
JP5249392B2 (ja) 2011-08-02 2013-07-3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入力装置
JP5303671B1 (ja) * 2012-06-12 2013-10-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入力装置
EP2773042A1 (en) * 2013-02-28 2014-09-03 Honda Motor Co., Ltd. Input oper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hreshold value adjusting method
US10804897B2 (en) * 2014-01-10 2020-10-13 Touchplus Information Corp. Touch-sensitive keypad control device
JP2017088105A (ja) 2015-11-16 2017-05-2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スイッチ装置
CN108885954A (zh) * 2016-03-24 2018-11-23 索尼公司 输入装置、操作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8120A (zh) * 2009-03-19 2011-07-27 索尼公司 传感器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设备
CN102262488A (zh) * 2010-05-24 2011-11-30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CN104350566A (zh) * 2012-06-12 2015-02-11 株式会社藤仓 输入装置
CN107735757A (zh) * 2015-08-18 2018-02-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10037A1 (zh) 2021-01-21
US20220216868A1 (en) 2022-07-07
JP7426562B2 (ja) 2024-02-02
US11909389B2 (en) 2024-02-20
WO2021010037A1 (ja) 2021-01-21
CN113994308B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5724B (zh) 具有防止误触功能的电容式按键模块
JP5415970B2 (ja) スイッチ機構並びに入力装置
KR100986954B1 (ko) 방향 검지 스위치
JP4438648B2 (ja) 入力装置
CN113496837A (zh) 按键单元与应用其的键盘
US9684422B2 (en) Smart device having ability for rejecting mistaken touching
JP2007173068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7357298B2 (ja)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システム
CN113906375B (zh)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CN113994308B (zh)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系统
CN106104732B (zh) 开关装置
JP6122192B2 (ja) 電子機器
US11953400B2 (en) Input device including improved pressure sensing unit design
US10976927B2 (en) Push button sheet and touch panel
JPWO2021010037A5 (zh)
JP7308448B2 (ja)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システム
KR20140136353A (ko) 하우징의 탄성을 이용한 압력기반 정전용량식 입력장치
JP2021018491A (ja) 入力装置、入力システム
US20220344114A1 (en) Key unit and keyboard using the same
CN214012804U (zh) 轻触开关、输入装置及键盘
KR20100102913A (ko) 전자제품용 신호입력장치
CN115735257A (zh) 输入装置
CN115410847A (zh) 一种用于电容屏上的机械按键
KR20160030015A (ko) 다채널 스위치 모듈
KR20230051150A (ko) 입력장치, 입력방법 및 키보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