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0186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0186A
CN113990186A CN202111240019.XA CN202111240019A CN113990186A CN 113990186 A CN113990186 A CN 113990186A CN 202111240019 A CN202111240019 A CN 202111240019A CN 113990186 A CN113990186 A CN 113990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rea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00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0186B (zh
Inventor
张露
姚雷
刘锦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400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0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0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盲孔区存在牛顿环的问题,该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内的盲孔区;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盖板,位于盲孔区的基板和盖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基板抵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盖板抵接,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距离,支撑件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盲孔区的面积的1%。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申请用于改善盲孔区的牛顿环现象。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全面屏显示已经成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通过超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设计,追求≥90%的屏占比,为了提高屏占比,通常是在显示区设置盲孔,将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设置在盲孔内,形成屏下摄像头,从而提高屏占比。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盲孔区的透光率,在盲孔区通常不设置电路走线和膜层,然而,盲孔区存在牛顿环现象,导致盲孔区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差;或者显示面板存在加工难度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改善盲孔区的牛顿环现象,从而提高盲孔区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且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盲孔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盖板,位于所述盲孔区的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基板抵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盖板抵接;所述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盲孔区的面积的1%。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和折射阻挡层,所述折射阻挡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透明膜层之间,所述折射阻挡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膜层的折射率;所述折射阻挡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小于所述透明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多个所述透明膜层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包括像素限定层和平坦化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包括层间介质层、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和阻挡层,所述折射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层间介质层之间;所述折射阻挡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透明有机膜层、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层辅助层,所述辅助层设置在层间介质层和电容绝缘层之间,和/或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电容绝缘层和所述栅极绝缘层之间;所述辅助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辅助层与所述基板之间的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和至少一层辅助层,多个所述透明膜层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包括像素限定层和平坦化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包括层间介质层、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和阻挡层,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电容绝缘层之间,和/或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电容绝缘层和所述栅极绝缘层之间;所述辅助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辅助层与所述基板之间的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盲孔区的中心处。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区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支撑柱,以所述基板的表面为基准,所述支撑柱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低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中的一者。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所述支撑件的截面直径为10μm~50μm。
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折射阻挡层的直径与所述透明无机膜层的直径的差值为6μm~8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盲孔区的基板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基板抵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盖板抵接,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距离,支撑件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盲孔区的面积的1%,以通过支撑件对盖板进行支撑,避免盖板在大气压下发生内凹,以使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可以破坏牛顿环的形成条件,以改善牛顿环现象,从而提高盲孔区中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另外,该显示面板中的盖板上不用加工凹槽,其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盲孔区相对设置。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基板;
200-盖板;
201-凹槽;
30-支撑件;
300-支撑垫;
301-透明膜层;
302-折射阻挡层;
303-辅助层;
400-第一支撑柱;
500-第二支撑柱;
600-其他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存在牛顿环现象或者显示面板加工难度大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为了提高盲孔区的透光率,通常在盲孔区不设置电路走线和膜层,这样,盖板在大气压下会朝向基板一侧凹陷,导致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入射光线的波长,从而产生牛顿环现象,导致盲孔区中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差;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通过在与盲孔区相对的盖板200且朝向基板100的一侧加工凹槽201,通过在盖板200上设置凹槽201,以增大盲孔区盖板200与基板100之间的距离,使盲孔区的盖板200与基板100之间的距离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从而破坏牛顿环形成的条件,以改善牛顿环现象,然而,由于盖板200的厚度较小,在盖板200上加工凹槽201时容易破坏整个盖板200,加工难度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发明人设计了一种用于改善牛顿环现象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盲孔区的基板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基板抵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盖板抵接,且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距离,支撑件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盲孔区的面积的1%,以通过支撑件对盖板进行支撑,避免盖板在大气压下发生内凹,以使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破坏牛顿环的形成条件,以改善牛顿环现象,从而提高盲孔区中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另外,该显示面板中的盖板上不用加工凹槽,其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内的盲孔区,在本申请中,显示区用B表示,盲孔区用C表示。
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0和盖板200,位于盲孔区的基板100和盖板20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30,支撑件30的一端与基板100抵接,支撑件30的另一端与盖板200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3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支撑件30的数量以不影响入射光线进入盲孔区C中的感光元件为前提进行选取,且通过使支撑件30的一端与基板100抵接,支撑件30的另一端与盖板200抵接,以使支撑件30对盖板200进行支撑,避免盖板200在大气压的压力下朝向基板100一侧凹陷,从而改善牛顿环现象。
在图2和图3中,支撑件30为一个,支撑件30可以位于盲孔区C的中心处,以对盖板200进行支撑,提高对盖板200的支撑稳定性。本申请中的盲孔区C的中心处为几何形状的中心处,如圆形的圆心。
或者,支撑件30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撑件30在盲孔区C中均匀间隔设置,以提高对盖板200的支撑可靠性,从而改善盲孔区C的牛顿环现象。
另外,为了提高对盖板200的支撑可靠性,支撑件30的高度不小于基板100与盖板200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3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距离,可以避免盖板200在大气压下向基板100一侧凹陷,从而改善牛顿环现象。
在本申请中,支撑件30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盲孔区的面积的1%,这样,可以避免支撑件30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占盲孔区的面积过大,而导致支撑件30影响位于盲孔区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盲孔区的基板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基板抵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盖板抵接,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距离,支撑件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盲孔区的面积的1%,以通过支撑件对盖板进行支撑,避免盖板在大气压下发生内凹,以使盖板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可以破坏牛顿环的形成条件,以改善牛顿环现象,从而提高盲孔区中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另外,该显示面板中的盖板上不用加工凹槽,其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支撑件30可以是不透光的材质制成,以使盲孔区C中除支撑件30以外的空隙符合小孔成像原理,以使入射光线经盲孔区C中除支撑件30以外的空隙进入感光元件,避免支撑件30影响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件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301和折射阻挡层302,折射阻挡层30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透明膜层301之间,且折射阻挡层302的折射率小于透明膜层301的折射率;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小于各透明膜层301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折射阻挡层302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折射阻挡层302可以是钛铝钛(TiAlTi)复合材料制成。
由于金属层不透光或者透光性差,这样,折射阻挡层302可以使支撑件30不透光,从而使盲孔区除支撑件30以外符合小孔成像原理。
另外,由于入射光线在多个透明膜层301的边缘处会发生折射而产生衍射现象,影响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折射阻挡层的折射率小于各透明膜层的折射率,且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小于各透明膜层301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这样,折射阻挡层302能够遮挡折射阻挡层302和基板100之间的透明膜层的边缘处的折射光线,从而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衍射现象,提高盲孔区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多个透明膜层301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层叠设置,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也层叠设置。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4至图6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位于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和基板100之间,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位于折射阻挡层远离透明无机膜层的一侧,即当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大于透明有机膜层和透明无机膜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大于透明有机膜层和透明无机膜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这样,折射阻挡层302可以遮挡入射光线在透明无机膜层边缘处产生的折射光线,从而改善衍射现象。
如在图4至图6中,折射阻挡层302的直径比透明有机膜层和透明无机膜层的直径大6~8μm,这样,入射光线在透明无机膜层的边缘产生的折射光能够被折射阻挡层302遮挡,以减小入射光线在透明无机膜层的边缘产生的折射光形成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了盲孔区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示例性的,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阻挡层、栅极绝缘层、电容绝缘层以及层间介质层;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平坦化层和位于平坦化层上的像素限定层。
其中,折射阻挡层302可以位于平坦化层和层间介质层之间,且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大于阻挡层、栅极绝缘层、电容绝缘层、层间介质层、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以通过折射阻挡层302遮挡入射光线在阻挡层、栅极绝缘层、电容绝缘层以及层间介质层边缘上产生的折射光线,从而改善衍射现象。
另外,上述的各透明膜层可以与显示区的各透明膜层通过一体化工艺的方式形成,从而减小显示面板的制程工艺,降低加工成本。即显示区包括层叠设置的阻挡层、栅极绝缘层、电容绝缘层、层间介质层、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在上述膜层之间根据需要设置有与折射阻挡层和/或辅助层对应的层结构。
盲孔区中的各透明无机膜层、折射阻挡层302以及各透明有机膜层可以是通过化学沉积等方式依次形成,之后根据各膜层的尺寸需要,通过刻蚀的方式形成,例如透明无机膜层中的阻挡层、栅极绝缘层、电容绝缘层、层间介质层等膜层在形成后,可以通过一体刻蚀的方式形成;各透明有机膜层也可以通过一体刻蚀的方式形成,这样,可以减少制程工艺,而折射阻挡层302相当于刻蚀停止层,这样,各透明无机膜层的边缘是平齐的,透明有机膜层的边缘也是平齐的,以提高支撑件的美观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件30可以包括支撑垫300和位于支撑垫300上的第一支撑柱400,支撑垫300和位于支撑垫300上第一支撑柱400可以位于盲孔区C的中心处,支撑垫300远离第一支撑柱400的一端与基板100抵接,第一支撑柱400远离支撑垫300的一端与盖板200抵接。
其中,多个透明膜层301设置在支撑垫300上,也可以理解为,支撑垫300包括多个透明膜层301。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显示区的各透明膜层根据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具有预设的厚度,因此,盲孔区C的各透明膜层形成的支撑垫300的厚度也是定值,这样,支撑垫300无法达到支撑盖板200的高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垫300上设置第一支撑柱400,以通过第一支撑柱400增大支撑垫300的高度,使第一支撑柱400背离支撑垫300的一端与盖板200抵接,以达到支撑盖板200的目的,避免盖板200在大气压的压力下发生内凹。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支撑垫300用于增大第一支撑柱400的高度,以使第一支撑柱400的高度更高,从而通过第一支撑柱400对盖板200进行支撑,以使基板100和盖板200之间的距离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从而改善牛顿环现象。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盲孔区的中心设置支撑垫300和位于支撑垫300上的第一支撑柱400,以使第一支撑柱400对盖板200进行支撑,避免盖板200在大气压的压力下发生内凹,从而改善牛顿环现象,提高位于盲孔区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且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其中,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中的一者,以提高入射光进入感光元件中的规律性,提高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件30包括支撑垫300和位于支撑垫300上的第一支撑柱400时,支撑件30中的支撑垫300以及第一支撑柱400的截面形状均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中的一者。
优选的,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相对于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这样,当支撑件30为一个,且位于盲孔区C的中心位置时,支撑件30的边缘各点沿径向距离盲孔区的孔壁之间的距离为等值,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入射光进入感光元件中的规律性,从而提高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继续参见图3所示,为了使支撑件30不影响入射光全部进入盲孔区内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内,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支撑件的截面直径可以为10μm~50μm,这样,支撑件30的截面直径较小,因此,对入射光线进入盲孔区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影响较小,从而对盖板200进行支撑,改善牛顿环现象的同时,对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
且当支撑件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折射阻挡层的直径与透明无机膜层的直径的差值可以为6~8μm。
在本申请中,折射阻挡层302可以选用反光较弱的材质制成,避免在盲孔区中间出现反光亮点,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视觉效果。
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支撑件30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0还包括至少一层辅助层303,该辅助层303位于折射阻挡层302和基板100之间的任意相邻的两个透明膜层301之间,例如,在图5中,辅助层303设置在层间介质层和电容绝缘层之间;或者,辅助层303设置在电容绝缘层和栅极绝缘层之间;又或者,如图6中,层间介质层和电容绝缘层之间设有辅助层303,且电容绝缘层和栅极绝缘层之间也设有辅助层303,这样,可以增大支撑件30的高度更高,以提高对盖板200的支撑作用,进而改善牛顿环现象。
其中,由于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投影,与折射阻挡层302和基板100之间的透明膜层301在基板100上的投影重合,这样,在增大支撑垫300的高度的同时,能够提高支撑垫300对第一支撑柱的支撑稳定性。
当然,在加工工艺允许的情况下,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投影也可以大于各透明膜层301在基板100上的投影,这样,辅助层303在增大支撑件30的高度的同时,还能够遮挡辅助层303与基板100之间的透明膜层的边缘的折射光,从而减小衍射现象,提高盲孔区C中的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拍照效果。
示例性的,辅助层303可以为两层或者多层,且各辅助层303与折射阻挡层302和基板100之间的透明膜层301间隔设置,以使支撑垫300的高度更高,从而使第一支撑柱400的高度更高。
例如,在图6中,辅助层303为两层,且辅助层303为金属层,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两层辅助层303分别用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表示,其中,M1可以位于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之间,而M2可以位于层间绝缘层和平坦化层之间,且M1和M2可以与显示区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一体化制程工艺制成,这样,可以减少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成本。
其中,辅助层303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金属钼(MO),只要能够增大支撑垫300的高度即可。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支撑垫300对第一支撑柱400的支撑稳定性,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投影,与折射阻挡层302和基板100之间的透明膜层301在基板100上的投影重合,从而提高支撑垫300对第一支撑柱400的支撑稳定性。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和图8所示,支撑件30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301和至少一层辅助层303,多个透明膜层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位于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和基板100之间,辅助层303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之间;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和辅助层303与基板100之间的透明无机膜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合。
示例性的,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包括像素限定层和平坦化层,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包括层间介质层、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和阻挡层,例如,在图7中,辅助层303设置在层间介质层和电容绝缘层之间,辅助层303下方的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以及阻挡层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合;或者,在图8中,辅助层位于电容绝缘层和栅极绝缘层之间,而栅极绝缘层以及阻挡层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辅助层303位于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中相邻的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之间,由于至少两个透明膜层、辅助层303以及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形成后,是通过光刻等方式形成支撑件30所需的尺寸,当折辅助层303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之间时,辅助层303与基板100之间的透明无机膜层不能与折射阻挡层302上方的透明无机膜层一体进行刻蚀,因此,由于工艺加工的原因,辅助层303与基板100之间的透明无机膜层被辅助层303覆盖的部分无法被刻蚀掉,从而使辅助层303与基板100之间的透明无机膜层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辅助层303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合,这样,与折射阻挡层302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透明无机膜层在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相比,本实施例将辅助层303作为折射阻挡层对减小衍射现象的效果会相对差一些,但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层303可以用于增大支撑件30的高度,以提高支撑件30的支撑可靠性。
另外,辅助层303可以为金属材质制成,而金属的透光性差,甚至不透光,因此,设置在相邻两个透明无机膜层之间的辅助层303可以减小支撑件30的透光性,以使盲孔区除支撑件30以外的间隙能够满足小孔成像原理,以使入射光线能够全部进入感光元件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显示区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在基板100和盖板200之间的支撑柱,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区中设置在基板100和盖板200之间的支撑柱用第二支撑柱500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区设置在基板100和盖板200之间还设有其他膜层600,其中,其他膜层600可以是像素限定层、像素层、阴极层、层间绝缘层、栅极绝缘层等,以基板100的表面为基准,第二支撑柱5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低于支撑件3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件30包括支撑垫300和位于支撑垫300上的第一支撑柱400时,以基板100的表面为基准,第二支撑柱5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低于第一支撑柱4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
当盲孔区的第一支撑柱400只有一个时,显示区的第二支撑柱500具有多个,若第一支撑柱4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和显示区的第二支撑柱5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平齐,这样,当受同样的大气压力时,盲孔区的第一支撑柱400比显示区的支撑力小,导致盲孔区所对应的盖板200朝向基板100一侧凹陷,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在本实施例中,以基板100表面为基准,使第一支撑柱4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高于显示区的第二支撑柱5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这样,有利于提高支撑件30对盲孔区C所对应的盖板200的支撑作用,从而能够避免盖板200朝向基板100一侧凹陷,提高了对盖板200的支撑可靠性,从而改善牛顿环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平行基板100的平面为截面,第一支撑柱400的截面面积沿盖板200至基板100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柱400沿竖直方向,靠近基板100的截面面积大于靠近盖板200的截面面积,这样,可以提高第一支撑柱400的支撑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和显示面板的盲孔区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感光元件可以是摄像头等,且感光元件与显示面板的盲孔区相对,并将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形成屏下摄像头,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其中,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
其中,显示面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本申请不再一一进行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盲孔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盖板,位于所述盲孔区的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基板抵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盖板抵接;所述支撑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盲孔区的面积的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和折射阻挡层,所述折射阻挡层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透明膜层之间,所述折射阻挡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膜层的折射率;
所述折射阻挡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小于各所述透明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明膜层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包括像素限定层和平坦化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包括层间介质层、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和阻挡层,所述折射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层间介质层之间;
所述折射阻挡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透明有机膜层、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层辅助层,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电容绝缘层之间,和/或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电容绝缘层和所述栅极绝缘层之间;
所述辅助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辅助层与所述基板之间的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明膜层和至少一层辅助层,多个所述透明膜层包括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和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有机膜层包括像素限定层和平坦化层,所述至少两个透明无机膜层包括层间介质层、电容绝缘层、栅极绝缘层和阻挡层,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电容绝缘层之间,和/或所述辅助层设置在所述电容绝缘层和所述栅极绝缘层之间;
所述辅助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辅助层与所述基板之间的所述透明无机膜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盲孔区的中心处。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的支撑柱,以所述基板的表面为基准,所述支撑柱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低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中的一者;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所述支撑件的截面直径为10μm~50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折射阻挡层的直径与所述透明无机膜层的直径的差值为6μm~8μm。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盲孔区相对设置。
CN202111240019.XA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9901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0019.XA CN113990186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0019.XA CN113990186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0186A true CN113990186A (zh) 2022-01-28
CN113990186B CN113990186B (zh) 2023-11-07

Family

ID=7974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0019.XA Active CN113990186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0186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95775A (ja) * 2017-11-21 2019-06-20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946885A (zh) * 2019-04-17 2019-06-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CN110045533A (zh) * 2019-04-30 2019-07-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00126143A (ko) * 2019-04-29 2020-11-06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531127A (zh) * 2020-11-24 2021-03-19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39594A (zh) * 2018-09-1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3092692U (zh) * 2020-07-31 2021-04-30 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结构
CN213691248U (zh) * 2020-10-22 2021-07-1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95775A (ja) * 2017-11-21 2019-06-20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639594A (zh) * 2018-09-1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9946885A (zh) * 2019-04-17 2019-06-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KR20200126143A (ko) * 2019-04-29 2020-11-06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0045533A (zh) * 2019-04-30 2019-07-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3092692U (zh) * 2020-07-31 2021-04-30 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结构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3691248U (zh) * 2020-10-22 2021-07-1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531127A (zh) * 2020-11-24 2021-03-19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0186B (zh) 202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10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8153065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19009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31886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528410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538871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80239455A1 (en) Touch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1732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196851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0783481A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1414899A (zh) 指纹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
JPWO2008047517A1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819693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043650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032346A1 (en) Display panel
CN11399018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35552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application
CN113270559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设备
JP490380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334160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206526B1 (ko) 스페이서, 스페이서의 제조 방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2022017123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9545795B (zh) 显示装置
CN110767690A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制备显示面板的方法和显示终端
CN111505897A (zh) 掩模板、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