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5717B -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5717B
CN113985717B CN202110833145.XA CN202110833145A CN113985717B CN 113985717 B CN113985717 B CN 113985717B CN 202110833145 A CN202110833145 A CN 202110833145A CN 113985717 B CN113985717 B CN 113985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ain body
screw
portion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31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85717A (zh
Inventor
安田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263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57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26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4102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85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5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85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5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4Operating parts, e.g. turn knob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008Cases for pocket watches and wrist watches
    • G04B37/005Cases for pocket watches and wrist watches with cover or protection device which can be completely removed, either by lifting off or by sliding, or by turning (protection covers, protection cases also against humidity)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00Normal winding of clockworks by hand or mechanically; Winding up several mainsprings or driving weights simultaneously
    • G04B3/04Rigidly-mounted keys, knobs or crow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8Housin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04G21/08Touch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ime-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08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62Damping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6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设有贯通孔;操作部件,其具有向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插入的操作轴和设于上述操作轴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以及保护缓冲部件,其具有弹性并安装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述保护缓冲部件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具有与上述操作头部的内端面对置的底部,并且收纳上述操作头部的周围。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技术领域涉及在手表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的开关装置中,如日本特开2000-329869号公报所记载,公知构成为:将管件嵌入到外壳主体的贯通孔,使操作部件的操作轴能够滑动地插入到该管件中,使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向外壳主体的外部突出,利用外装部件保护该突出的操作头部。
这种开关装置构成为:外装部件具备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内装部和由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且覆盖内装部的外装部,在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配置于贯通地设于上述内装部和外装部的保护孔的状态下,通过多个螺钉而安装于外壳主体。
在这样的手表的开关装置中,外装部件的保护孔贯通地设置,因而在配置于保护孔的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从外部受到冲击时,操作头部因该冲击而碰撞到外壳主体。因此,在这样的开关装置中,有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操作部件破损或者外壳主体内的构件破损这一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提高耐冲击性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发明内容
该方式之一是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设有贯通孔;操作部件,其具有插入到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的操作轴和设于上述操作轴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以及保护缓冲部件,其具有弹性并安装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述保护缓冲部件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具有与上述操作头部的内端面对置的底部,并且收纳上述操作头部的周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手表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手表中拆下一部分操作部件后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放大地示出在图2所示的手表中将保护缓冲部件安装于外壳主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外壳主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7A是示出图5所示的保护缓冲部件的外观的放大立体图。
图7B是示出图5所示的保护缓冲部件的内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手表的B-B向视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螺纹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外壳1。在该手表外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安装表带2的下述的表带安装部3。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手表外壳1的2点侧~4点侧设有开关装置4,在该手表外壳1的8点侧及10点侧分别设有按钮开关5。并且,在该手表外壳1的6点侧设有上表面开关6。如图3所示,在该手表外壳1的上部开口部经由玻璃密封件7a设有钟表玻璃7。在该手表外壳1的下部经由防水密封件8a安装有背盖8。
如图3所示,在该手表外壳1的内部设有钟表模块9。虽未图示,但该钟表模块9具备使指针走针来指示时刻的钟表机芯、以电光方式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部、以电方式控制并驱动上述部件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需的各种构件。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钟表模块9的上表面配置有表盘9a,在该表盘9a的上表面的外周部设有分离部件9b。
而且,如图1~图3所示,手表外壳1具备外壳主体10和外装部件11。外壳主体10是在刚性较高的聚酰胺树脂中含有碳纤维或玻璃纤维而成的,重量轻且强度高。该外壳主体10在内部埋入有金属制的加强部件10a。
如图6所示,在该外壳主体10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表带安装部3。如图1及图2所示,外装部件11具有:第一罩12,其覆盖地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上部;以及两个第二罩13,其覆盖地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12点侧和6点侧的表带安装部3。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罩12由不锈钢、钛等金属形成且大致呈环状。两个第二罩13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在该情况下,在6点侧的第二罩13设有用于使上表面开关6露出的开关开口部13a。上述第一罩12及第二罩13的12点侧和6点侧由多个第一螺纹部件14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表带安装部3。
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开关装置4具备三个按钮开关,从2点侧设置到4点侧。即,该开关装置4具备:三个操作部件15,其分别设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3点侧、4点侧;以及一个保护缓冲部件16,其遍及外壳主体10的2点侧到4点侧的外表面设置且用于保护三个操作部件15。
如图3及图6所示,三个操作部件15分别具备:操作轴17,其分别插入到设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3点侧以及4点侧的三个贯通孔10b;操作头部18,其设于该操作轴17的外端部且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外部;以及弹簧部件19,其向朝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该操作头部18的方向对该操作头部18进行施力。
在该情况下,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在与2点侧和4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分别对应的外壳主体10的外周面,以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和4点侧的各贯通孔10b分别在同一轴上对应的方式设有朝向外部突出的筒状的导向突起10c。并且,操作部件15的操作轴17形成为其外径与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该操作轴17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比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的长度长。
由此,如图3所示,操作轴17构成为,内端部向外壳主体10的内部突出,外端部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突出。在该情况下,操作轴17构成为,在突出于外壳主体10的内部的内端部安装E形圈等防脱部件17a,由该防脱部件17a而不会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脱落。
并且,如图3所示,在该操作轴17的外周设有多个防水圈17b。上述多个防水圈17b构成为在其外周与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下滑动。由此,多个防水圈17b构成为实现操作轴17的外周面与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如图2及图3所示,操作头部18大致形成为圆板状。该操作头部18成为如下结构:在外壳主体10侧的内端面设有凹部18a,在该凹部18a的内表面一体地设有操作轴17的外端部。该操作头部18形成为其外径比操作轴17的外径充分大且比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厚度方向)的大小小的大小。
如图3所示,弹簧部件19例如是螺旋弹簧,形成为内径比操作轴17的外径大且外径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的外径相同或比其稍小的大小。由此,弹簧部件19构成为,在配置于操作轴17的外周的状态下,一端部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部8b弹性接触,另一端部与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内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向朝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操作头部18的方向对操作头部18进行施力。
另一方面,如图1~图5所示,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例如硬度高的聚氨酯树脂形成。即,聚氨酯树脂为硬度低的A等级至硬度高的E等级,其中,优选C等级至E等级的硬度的聚氨酯树脂,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具有缓冲性的硬度高的D等级的聚氨酯树脂。
如图1~图5所示,该保护缓冲部件16整体的壁厚形成得较厚,在外壳主体10的外周面遍及2点侧到4点侧地配置。在该保护缓冲部件16设有收纳4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的第一收纳部20、收纳3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的第二收纳部21、以及收纳2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的第三收纳部22。
如图2~图5及图7A、图7B所示,上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4点侧和2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形成为具有位于外壳主体10侧的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面对的底部20a、22a的大致圆筒状的凹部形状。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与底部20a、22a形成为一体。上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构成为与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弹性抵接来缓冲操作头部18的冲击。
即,如图3所示,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构成为缓冲操作头部18的冲击,从而操作头部18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外壳主体10。在该情况下,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形成为壁厚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外周壁的壁厚相同或比其厚。
并且,如图3~图7A、图7B所示,在上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各贯通孔10b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操作部件15的操作轴17所插入的轴插入孔20b、22b。上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轴插入孔20b、22b分别形成为内径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比贯通孔10b的内径大,并且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导向突起10c的长度长2倍左右。
由此,如图3所示,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轴插入孔20b、22b分别构成为,通过在其内部插入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来限制保护缓冲部件16相对于外壳主体10的位置并进行定位。并且,上述各轴插入孔20b、22b构成为,通过在其内部插入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且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的前端弹性接触,来限制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的位置并进行保持。
另一方面,如图2、图4~图7A、图7B所示,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3点侧的第二收纳部21形成为比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小径的大致圆筒状。即,该第二收纳部21构成为收纳大小比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头部18的外径小的操作头部18。在该情况下,3点侧的第二收纳部21构成为:形成为不具有底部的大致圆筒状,外壳主体10的3点侧的贯通孔10b露出到外部。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2点侧、3点侧以及4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分别从外壳主体10的内部的中心朝向放射方向设置。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4点侧的操作部件15在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内的内表面的中心部一体地设有操作轴17。由此,如图4及图7A、图7B所示,第一收纳部20在底部20a的中心部设有轴插入孔20b。
并且,如图3所示,该4点侧的操作部件15以操作轴17从外壳主体10的内部侧朝向外部侧地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变高的方式倾斜。即,该操作部件15的操作轴17以在上下方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度、例如15°的倾斜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在该情况下,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与操作轴17相同地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设置。
虽未图示,但2点侧的操作部件15在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内的内表面的从中心部偏向下侧的位置一体地设有操作轴17。由此,如图4及图7A、图7B所示,第三收纳部22在从底部22a的中心部偏向下侧的位置设有轴插入孔22b。并且,该2点侧的操作部件15与4点侧的操作轴17相同,操作轴17在上下方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度、例如15°的倾斜角度倾斜。在该情况下,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也与2点侧的操作轴17相同地在上下方向倾斜地设置。
并且,虽未图示,但3点侧的操作部件15在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内的内表面的从中心部偏向下侧的位置一体地设有操作轴17。该3点侧的操作部件15与4点侧及2点侧的各操作轴17不同,以操作轴17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3点侧的贯通孔10b。
由此,如图4所示,在外壳主体10的3点侧的外表面,且在从与第二收纳部21的中心部对应的部位偏向下侧的位置设有3点侧的贯通孔10b。该3点侧的贯通孔10b与3点侧的操作轴相同地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大致平行地设置。
如图1~图5及图7A、图7B所示,上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分别成为在外周端的上侧的半圆部设有切口部20c~22c的构造。因此,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形成为,外周端的下侧的半圆部与所收纳的操作头部18的外端面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侧的半圆部因切口部20c~22c而比操作头部18的外端面低一级。由此,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构成为,容易按压操作所收纳的操作头部18。
并且,如图4~图7A、图7B所示,该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位于两侧的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由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螺纹部件23而紧固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即,在第一收纳部20和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设有螺纹安装孔24。并且,在外壳主体10,分别与各螺纹安装孔24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第二螺纹部件23所螺纹结合的第二螺纹孔25。
在该情况下,如图4及图7A所示,第一收纳部20和第三收纳部22的各螺纹安装孔24分别具有用于配置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的大径孔部24a和用于插入第二螺纹部件23的螺纹部的小径孔部24b。在上述各螺纹安装孔24中,第一收纳部20的螺纹安装孔24在与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从底部20a的轴插入孔20b朝向5点侧倾斜地位于下侧地设置。第三收纳部22的螺纹安装孔24在与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从底部22a的轴插入孔22b朝向1点侧倾斜地位于上侧地设置。
与之相伴随地,在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中,与第一收纳部20对应的第二螺纹孔25如图4~图7A、图7B所示地从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朝向5点侧倾斜位于下侧,并且与第一收纳部20的螺纹安装孔24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与第三收纳部22对应的第二螺纹孔25从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朝向1点侧倾斜地位于上侧,并且与第三收纳部22的螺纹安装孔24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
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从而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的5点侧的端部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1点侧的端部相对于外壳主体10不翻卷。
并且,如图5~图8所示,该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面对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双方的嵌合安装部26由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三螺纹部件27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上下面方向)上紧固,并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并且,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第三螺纹部件27和2点侧、3点侧、4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以在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外周方向)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5~图7A、图7B所示,嵌合安装部26分别设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中间部的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即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1之间和第二收纳部21、第三收纳部22之间这两处。上述两个嵌合安装部26构成为,分别由第三螺纹部件27在作为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的上下面方向上紧固,从而将保护缓冲部件16按压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即,如图5~图8所示,嵌合安装部26具备:固定突起部28,其突出地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嵌合凹部29,其设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中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用于与固定突起部28嵌合;以及两个安装突起部30、31,其分别突出地设于位于该嵌合凹部29的上下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并与固定突起部28的上下面对置。
由此,如图5~图8所示,嵌合安装部26构成为,在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已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嵌合凹部29嵌合时,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的安装突起部30与固定突起部28的上部侧对置地配置,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的安装突起部31与固定突起部28的下部侧对置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6~图8所示,在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以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方式设有第三螺纹孔28a。在位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嵌合凹部29的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以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在同一轴上对应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方式设有第一螺纹插入孔32。并且,在位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嵌合凹部29的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以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在同一轴上对应且在上下方向上不贯通的方式设有第二螺纹插入孔31a。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三螺纹部件27具备头部27a、颈部27b、螺纹部27c以及非螺纹部27d。该第三螺纹部件27构成为,在头部27a和颈部27b插入到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螺纹部27c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螺纹结合、非螺纹部27d插入到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的状态下,使上下的安装突起部30、31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从而将保护缓冲部件16按压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在该情况下,如图8及图9所示,头部27a形成为其外径比颈部27b的外径大,轴向的长度比颈部27b的长度短。颈部27b形成为其外径比螺纹部27c的外径大,轴向的长度与螺纹部27c的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非螺纹部27d形成为简单的棒状,其外径形成为比螺纹部27c的外径即螺纹槽的螺纹内径小,轴向的长度形成为与颈部27b及螺纹部27c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并且,如图8所示,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具备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插入配置的大径孔部32a和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颈部27b插入的小径孔部32b。在该情况下,大径孔部32a的轴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头部27a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小径孔部32b形成为,轴向的长度比颈部27b的轴向的长度稍长,在第三螺纹部件27被紧固时,颈部27b形成为不与固定突起部28抵接。
如图8所示,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形成为内径比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的内径即螺纹槽的山部的内径小且与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的外径相同的大小。该第二螺纹插入孔31a是不贯通至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下侧的孔,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非螺纹部27d的轴向的长度长,在第三螺纹部件27被紧固时,非螺纹部27d的前端形成为不与第二螺纹插入孔31a的内部抵接。
由此,如图8所示,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在由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的紧固而位于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的上下的安装突起部30、31中的、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而位于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的两个嵌合安装部26在上下方向上被紧固时,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下的各缘部不会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即,如图8所示,该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螺纹固定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插入到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固定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的缘部的翻卷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阻止。
并且,如图8所示,该保护缓冲部件16构成为,螺纹固定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插入到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紧固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的缘部的翻卷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阻止。
接下来,对组装这样的手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首先,将钟表玻璃7与玻璃密封件7a一起装配并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上部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在外壳主体10的外周面,遍及2点侧到4点侧地安装保护缓冲部件16。
此时,使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位于中间部的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即位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1之间和第二收纳部21、第三收纳部22之间的两个嵌合安装部26分别嵌合。即,使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与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两个嵌合凹部29分别嵌合。这样,在两个固定突起部28的上下分别对应地配置两个嵌合安装部26的各安装突起部30、31。
然后,使上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的各第一螺纹插入孔32和下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1的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分别与两个固定突起部28的各第三螺纹孔28a在同一轴上对应。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定位并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此时,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中的底部20a的轴插入孔20b与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对应,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导向突起10c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的轴插入孔20b。
同样,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中的底部22a的轴插入孔22b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对应,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导向突起10c插入到第三收纳部22中的底部22a的轴插入孔22b。由此,通过在第一收纳部20的轴插入孔20b和第三收纳部22的轴插入孔22b分别插入外壳主体10的4点侧和2点侧的各导向突起10c,从而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并且保护缓冲部件16正确地定位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并且,此时,分别设于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4点侧和2点侧的各第二螺纹孔25在同一轴上对应。并且,与3点侧的第二收纳部21对应的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穿过第二收纳部21而露出到保护缓冲部件16的外部。
在该状态下,利用第二螺纹部件23将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分别安装于外壳主体10,并且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将两个嵌合安装部26分别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上下方向)上紧固,从而将保护缓冲部件16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在该情况下,在将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安装于外壳主体10时,使第二螺纹部件23分别插入到设于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螺纹结合并紧固。
这样,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分别配置在各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内,并分别按压各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防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端部侧即5点侧和1点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两端部侧的各缘部的翻卷。
即,针对第一收纳部20的4点侧的第二螺纹孔25在与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从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朝向5点侧倾斜的位于下侧。并且,与第三收纳部22对应的2点侧的第二螺纹孔25在与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朝向1点侧倾斜地位于上侧。
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在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时,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的5点侧的端部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1点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主体10。因此,在保护缓冲部件16中,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的5点侧的端部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1点侧的端部不会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并且,在使两个嵌合安装部26分别由第三螺纹部件27在外壳主体10的上下方向上紧固时,使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螺纹部27c插入到上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的各第一螺纹插入孔32,并分别拧入到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的各第三螺纹孔28a。
此时,随着两个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螺纹部27c的拧入,各螺纹部27c逐渐拧入到各第三螺纹孔28a的同时,各非螺纹部27d逐渐插入到下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1的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并且各颈部27b逐渐插入到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各第一螺纹插入孔32的小径孔部32b。
然后,在分别紧固两个第三螺纹部件27而各螺纹部27c分别螺纹固定于各第三螺纹孔28a时,各非螺纹部27d分别插入并配置于下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1的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各颈部27b分别插入并配置于各第一螺纹插入孔32的小径孔部32b,并且各头部27a分别插入并配置于各第一螺纹插入孔32的大径孔部32a。
因此,由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的紧固而位于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的两个上下的各安装突起部30、31分别安装于各固定突起部28,位于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的两个嵌合安装部26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紧固。由此,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在该状态下,由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阻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上下的各缘部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即,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而固定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从而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的缘部的翻卷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可靠地阻止。
并且,该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因而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的缘部的翻卷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可靠地阻止。
然后,将开关装置4的三个操作部件15、8点侧和10点侧的各按钮开关5的操作部件(未图示)、以及上表面开关6的操作部件(未图示)分别安装于外壳主体10。在该情况下,在安装开关装置4的三个操作部件15时,使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轴17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轴插入孔20b、22b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各贯通孔10b,并且使3点侧的操作轴17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二收纳部21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
即,在将三个操作部件15中的4点侧的操作部件15安装于外壳主体10时,预先在操作轴17的外周面安装多个防水圈17b,在操作轴17的外周配置弹簧部件19。在该状态下,使4点侧的操作轴17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的外部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的轴插入孔20b并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
然后,使设于该4点侧的操作轴17的外周面的多个防水圈17b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内,并且使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的轴插入孔20b并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弹性接触。这样,弹簧部件19的另一端部与操作头部1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此时,通过将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的轴插入孔20b,来限制弹簧部件19的位置并进行保持。
在该状态下,若将4点侧的操作头部18压入到第一收纳部20内,则操作轴17的内端部向外壳主体10的内部突出。在该突出的操作轴17的内端部安装E形圈等防脱部件17a。由此,即使4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因弹簧部件19的弹力而被朝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由于防脱部件17a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抵接,所以4点侧的操作部件15也不会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脱出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同样,将2点侧的操作部件15安装于外壳主体10。此时,也预先在操作轴17的外周面安装多个防水圈17b,在操作轴17的外周配置弹簧部件19。在该状态下,使2点侧的操作轴17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外部插入到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轴插入孔22b,并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
然后,使设于该2点侧的操作轴17的外周面的多个防水圈17b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内,并且使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三收纳部22的轴插入孔22b并与外壳主体10的导向突起10c弹性接触。这样,弹簧部件19的另一端部与操作头部1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此时,由于将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三收纳部22的轴插入孔22b,所以限制弹簧部件19的位置并进行保持。
在该状态下,若将2点侧的操作头部18压入到第三收纳部22内,则与4点侧的操作部件15相同,2点侧的操作轴17的内端部向外壳主体10的内部突出。在该突出的操作轴17的内端部安装E形圈等防脱部件17a。由此,即使2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因弹簧部件19的弹力而被朝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由于防脱部件17a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抵接,所以2点侧的操作部件15也不会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脱出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并且,在将3点侧的操作部件15安装于外壳主体10时,与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相同,预先在3点侧的操作轴17的外周面安装多个防水圈17b,在操作轴17的外周配置弹簧部件19。在该状态下,使3点侧的操作轴17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3点侧的第二收纳部21的外部插入到内部,并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3点侧的贯通孔10b。
然后,使设于该3点侧的操作轴17的外周面的多个防水圈17b插入到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内,并且使弹簧部件19的一端部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弹性接触,使弹簧部件19的另一端部与操作头部1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在该状态下,若将3点侧的操作头部18压入到第二收纳部21内,则操作轴17的内端部向外壳主体10的内部突出。
在该突出的3点侧的操作轴17的内端部安装E形圈等防脱部件17a。由此,与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相同,即使3点侧的操作部件15的操作头部18因弹簧部件19的弹力而被朝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由于防脱部件17a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抵接,所以3点侧的操作部件15也不会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脱出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
然后,在外壳主体10的8点侧和10点侧安装各按钮开关5的操作部件(未图示),并且在外壳主体10的6点侧安装上表面开关6的操作部件(未图示)。在该状态下,将外装部件11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周面。此时,将外装部件11的第一罩12以覆盖外壳主体10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上表面,并且将外装部件11的两个第二罩13以覆盖外壳主体10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表带安装部3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表带安装部3。
在该情况下,在将6点侧的第二罩13配置于6点侧的表带安装部3时,使设于第二罩13的开关开口部13a与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6点侧的上表面开关6对应地配置,使上表面开关6以能够进行开关操作的方式从第二罩13的开关开口部13a露出。
在该状态下,由多个第一螺纹部件14将第一罩12和两个第二罩13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表带安装部3。由此,组装手表外壳1。然后,在外壳主体10的内部从其下侧插入并配置钟表模块9,在该外壳主体10的下部与防水密封件8a一起安装背盖8。由此,组装手表。
接下来,对这样的手表的开关装置4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开关装置4中,通常,从2点钟侧到4点钟侧的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分别因弹簧部件19的弹力被向外壳主体10的外部推出,各操作头部18分别收纳在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内。
在该情况下,设于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轴17的内端部的防脱部件17a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抵接,各操作轴17不会脱落到外壳主体10的外部。因此,在该开关装置4中,从2点侧到4点侧的三个操作头部18由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保护而不会从外壳主体10的上下方向受到冲击。
在该状态下,若分别克服弹簧部件19的弹力对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进行按压操作,则将各操作轴17的内端部压入到外壳主体10的内部,分别按压外壳主体10内的钟表模块9的各触点部(未图示)。由此,各触点部进行开关动作而成为接通状态。并且,若各操作头部18的按压操作解除,则三个操作部件15因弹簧部件19的弹力被推出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各触点部成为断开状态。
并且,在上述2点侧到4点侧的三个操作头部18中,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头部18从外壳主体10的侧方受到冲击时,各操作头部18克服各操作部件15的弹簧部件19的弹力而被按压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从而由上述各底部20a、22a缓冲冲击。
因此,即使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头部18从外壳主体10的侧方受到冲击,也能够防止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部件15的破损,并且各操作头部18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外壳主体10,因而能够防止外壳主体10内的钟表模块9以及所搭载的构件的破损。
即,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聚氨酯树脂形成,因而在4点侧和2点侧的各操作头部18受到冲击而被按压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时,利用各底部20a、22a的弹力来缓冲各操作头部18所受到的冲击。
在该情况下,保护缓冲部件16由硬度为A等级至E等级的聚氨酯树脂中的硬度高的C等级至E等级的聚氨酯树脂并且具有缓冲性的硬度高的D等级的聚氨酯树脂形成,由此能够良好地缓冲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的冲击。
并且,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壁厚形成为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外周壁的壁厚相同或比其厚,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可靠且良好地缓冲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的冲击。
并且,在利用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螺纹部件23将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时,保护缓冲部件16在与各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中,在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分别配置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在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分别插入第二螺纹部件23的螺纹部并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螺纹结合。
因此,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各头部不会向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内突出。由此,在各操作头部18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被按压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时,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设于与各操作头部18的凹部18a对应的部位,并配置在各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内,因而各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不会接触到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因此,各操作头部18受到的冲击由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良好地缓冲。
另一方面,由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由两根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所以即使从外壳主体10的外周方向对保护缓冲部件16的2点侧和4点侧的两端部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端部侧即5点侧和1点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两端部侧的各缘部也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即,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的5点侧的端部和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1点侧的端部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固定于外壳主体10。因此,即使保护缓冲部件16的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的5点侧的端部和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的1点侧的端部从外壳主体10的外周方向受到冲击等外力,保护缓冲部件16的5点侧的端部和1点侧的端部也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并且,该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的两个嵌合安装部26由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紧固,并被按压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即使从外壳主体10的上下方向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上下的各缘部也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即,由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由两个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头部27a和各颈部27b而固定于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并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所以即使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的缘部也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并且,由于该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1由两根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非螺纹部27d而紧固于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并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所以即使从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的缘部也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开关装置4,具备:外壳主体10,其设有多个贯通孔10b;多个操作部件15,其具有向该外壳主体10的各贯通孔10b插入的操作轴17和设于该操作轴17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18;以及保护缓冲部件16,其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并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该保护缓冲部件16具备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该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具有与多个操作头部18的各内端面面对的底部20a、22a并分别收纳各操作头部18,由此能够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提高耐冲击性。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多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从外壳主体10的外部受到冲击时,能够使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因而能够利用上述各底部20a、22a的弹性来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由此各操作头部18从外部受到的冲击不传递到外壳主体10。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4中,能够防止由来自外部的冲击导致的各操作部件15的破损,并且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外壳主体10,因而能够防止外壳主体10内的钟表模块9以及所搭载的构件的破损,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由于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硬度高的聚氨酯树脂形成,所以在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内的各操作头部18受到冲击而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利用由具有弹性的硬度高的聚氨酯树脂形成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弹力,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
在该情况下,保护缓冲部件16由硬度为A等级至E等级的聚氨酯树脂中的硬度高的C等级至E等级的聚氨酯树脂并且具有缓冲性的硬度高的D等级的聚氨酯树脂形成,由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的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缓冲该冲击。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壁厚形成为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外周壁的壁厚相同或比其厚,由此利用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壁厚较厚的各底部20a、22a,能够更进一步可靠且良好地缓冲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的冲击。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由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简单且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由于是如下结构:在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设有用于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的螺纹安装孔24,并在外壳主体10设有与上述螺纹安装孔24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第二螺纹孔25,所以仅通过使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并使之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螺纹结合,就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保护缓冲部件16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在该情况下,设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分别具备用于配置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的大径孔部24a和用于第二螺纹部件23的螺纹部插入的小径孔部24b,因而在使各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到各螺纹安装孔24而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分别螺纹结合时,能够使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不向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内突出地配置。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各操作头部18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各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不会与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抵接,因而能够利用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来良好地缓冲各操作头部18所受到的冲击。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沿外壳主体10的外周从2点侧遍及4点侧地设有三个操作部件15,保护缓冲部件16具备分别收纳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由此能够利用设于一个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来良好地保护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由此,不需要按照每个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分开单独地制作并单独地安装保护缓冲部件16,因此能够实现构件件数的削减以及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再有,在该开关装置4中,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位于4点侧和2点侧的两侧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由此即使保护缓冲部件16具备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也不需要利用第二螺纹部件23来分开单独地安装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能够利用两根第二螺纹部件23来将保护缓冲部件16可靠且良好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在该情况下,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4点侧和2点侧的两侧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即使对沿着外壳主体10的外周的方向上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4点侧和2点侧的两侧部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也能够防止由该外力导致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4点侧和2点侧的两侧部的翻卷。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开关装置4,具备:外壳主体10,其设有贯通孔10b;操作部件15,其具有向该外壳主体10的贯通孔10b插入的操作轴17和设于该操作轴17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18;以及保护缓冲部件16,其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来保护操作头部18,保护缓冲部件16的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面对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双方的嵌合安装部26由第三螺纹部件27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上紧固,由此能够防止由冲击等外力导致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翻卷。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由于将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面对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双方的嵌合安装部26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上紧固,所以即使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对保护缓冲部件16施加有冲击等外力,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由该外力导致的位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缘部的翻卷。
在该情况下,在该开关装置4中,嵌合安装部26具备:固定突起部28,其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嵌合凹部29,其设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使固定突起部28嵌合;以及两个安装突起部30、31,其设于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并与固定突起部28中的外壳主体的表背面侧对置,由此在嵌合安装部26由第三螺纹部件27紧固时,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31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由此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缘部的翻卷。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外壳主体10的固定突起部28且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上设有第三螺纹孔28a,在位于外壳主体10的表面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安装突起部30,与第三螺纹孔28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第一螺纹插入孔32,在位于外壳主体10的背面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的安装突起部31,与第三螺纹孔28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第二螺纹插入孔31a,由此能够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将位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31可靠地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将保护缓冲部件16良好地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在该情况下,在该开关装置4中,第三螺纹部件27具备:头部27a;颈部27b,其向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插入;螺纹部27c,其与固定突起部28的螺纹孔28a螺纹结合;以及非螺纹部27d,其相比该螺纹部27c的外径形成为小径且向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插入,由此能够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使位于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31可靠地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良好地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使第三螺纹部件27从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螺纹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时,第三螺纹部件27的颈部27b能够插入到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而能够使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并且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插入到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而能够使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可靠地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
在该情况下,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具有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插入的大径孔部32a和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颈部27b插入的小径孔部32b,由此在使第三螺纹部件27从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螺纹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时,能够使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可靠地插入到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由此能够使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并且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可靠且良好地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并且,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相比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的内径形成为小径,由此在使第三螺纹部件27从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0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螺纹固定于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时,能够穿过固定突起部28的第三螺纹孔28a使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可靠且良好地插入到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由此能够使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31可靠地紧固于固定突起部28,并且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可靠且良好地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具备具有与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面对的底部20a、22a并分别收纳操作头部18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由此能够利用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来可靠且良好地保护操作头部18,并且即使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通过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对嵌合安装部26进行紧固,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缓冲部件16相对于外壳主体10的翻卷。
即,由于保护缓冲部件16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所以在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操作头部18从外壳主体10的外部受到冲击时,能够使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因而能够利用上述各底部20a、22a的弹性来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由此各操作头部18从外部受到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外壳主体10。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4中,能够防止由来自外部的冲击导致的各操作部件15的破损,并且各操作头部18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外壳主体10,因而能够防止外壳主体10内的钟表模块9以及所搭载的构件的破损,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由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由此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简单且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由于是如下的结构:在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分别设有用于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的螺纹安装孔24,并在外壳主体10设有与上述螺纹安装孔24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第二螺纹孔25,所以仅通过使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到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并使之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螺纹结合,就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保护缓冲部件16安装于外壳主体10。
在该情况下,在该开关装置4中,由于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分别配置在各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内,并分别按压各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所以在保护缓冲部件16安装于外壳主体10时,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位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端部侧即5点侧和1点侧的各缘部的翻卷。
即,针对第一收纳部20的4点侧的第二螺纹孔25从外壳主体10的4点侧的贯通孔10b朝向5点侧倾斜地位于下侧,由此在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时,能够使第一收纳部20的底部20a的5点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主体10。因此,在从外壳主体10的外周方向对4点侧的第一收纳部20中的5点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施加有冲击等外力时,保护缓冲部件16的5点侧的端部的缘部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并且,针对第三收纳部22的2点侧的第二螺纹孔25从外壳主体10的2点侧的贯通孔10b朝向1点侧倾斜地位于上侧,由此在由第二螺纹部件23而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时,能够使第三收纳部22的底部22a的1点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壳主体10。因此,在2点侧的第三收纳部22中的1点侧的保护缓冲部件16从外壳主体10的外周方向受到冲击等外力时,保护缓冲部件16的1点侧的端部的缘部不会因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主体10翻卷。
在该情况下,设于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的各螺纹安装孔24分别具备用于配置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的大径孔部24a和用于第二螺纹部件23的螺纹部插入的小径孔部24b,因而在使各第二螺纹部件23插入到各螺纹安装孔24而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各第二螺纹孔25螺纹结合时,能够使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不向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内突出地配置。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各操作头部18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与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抵接时,各操作头部18的内端面不会与各第二螺纹部件23的头部抵接,因而在各操作头部18受到冲击时,能够利用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2的各底部20a、22a来良好地缓冲该冲击。
另外,在该开关装置4中,沿外壳主体10的外周从2点侧遍及4点侧设有三个操作部件15,保护缓冲部件16具备分别收纳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由此能够利用设于一个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来良好地保护三个操作部件15的各操作头部18,由此不需要按照每个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来分开单独地制作并分开单独地安装保护缓冲部件16,因此能够实现构件件数的削减以及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在该情况下,在该开关装置4中,在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位于中间的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即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1之间和第二收纳部21、第三收纳部22之间这两处分别设有嵌合安装部26,上述嵌合安装部26由第三螺纹部件27分别在外壳主体10的表背面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紧固,由此能够将保护缓冲部件16可靠地按压安装于外壳主体10,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下部的缘部的翻卷。
即,在该开关装置4中,上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0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头部27a和各颈部27b分别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因而在从外壳主体10的上下方向对保护缓冲部件16施加有冲击等外力时,能够利用两个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头部27a和各颈部27b来可靠地阻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部侧的缘部因该外力产生的翻卷。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4中,下侧的两个安装突起部31由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非螺纹部27d分别安装于外壳主体10的两个固定突起部28,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被按压到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因而在从外壳主体10的上下方向对保护缓冲部件16施加有冲击等外力时,能够利用两个第三螺纹部件27的各非螺纹部27d来可靠地阻止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下部侧的缘部因该外力产生的翻卷。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保护缓冲部件16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弹性且具有预定硬度的合成树脂即可,也可以是弹性体等任意的合成树脂。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保护缓冲部件16具备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具备四个以上的收纳部的构造,并且也可以是具备两个收纳部或一个收纳部的构造。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收纳部21不具有底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第一收纳部20及第三收纳部22相同地具有底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利用第三螺纹部件27将设于外壳主体10的外表面和保护缓冲部件16的内表面的嵌合安装部26紧固时,使第三螺纹部件27从外壳主体10的上方插入来安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三螺纹部件27从外壳主体10的下方插入来安装。
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在保护缓冲部件16的上侧的安装突起部30设置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非螺纹部27d插入的第二螺纹插入孔31a,在下侧的安装突起部31设置用于第三螺纹部件27的头部27a和颈部27b插入的第一螺纹插入孔32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保护缓冲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20~第三收纳部22中的第二收纳部21的两侧部、即第一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1之间和第二收纳部21、第三收纳部22之间设有两个嵌合安装部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设有两个收纳部的情况下,在两个收纳部之间设置一个嵌合安装部26即可。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设有四个以上的收纳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各收纳部之间分别设有嵌合安装部26的构造,并且也可以是仅设置在位于两侧部的收纳部和与它们相邻的收纳部之间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一定是手表,例如能够应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并且,本发明并非一定是钟表,也能够应用于便携电话、便携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设有贯通孔;
操作部件,其具有向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插入的操作轴和设于上述操作轴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以及
保护缓冲部件,其具有弹性并安装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具有与上述操作头部的内端面对置的底部,并且收纳上述操作头部的周围,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收纳部的外周端的下侧与上述操作头部的外端面为大致相同高度,上述外周端的上侧设有切口部从而比上述操作头部的外端面形成得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嵌合安装部,该嵌合安装部设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对置的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内表面双方,
上述嵌合安装部具备:固定突起部,其设于上述外壳的上述外表面;嵌合凹部,其设于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内表面,使上述固定突起部嵌合;以及两个安装突起部,其设于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内表面,与上述固定突起部中的上述外壳的表背面侧对置。
3.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设有贯通孔;
操作部件,其具有向上述外壳的上述贯通孔插入的操作轴和设于上述操作轴的外端部的操作头部;
保护缓冲部件,其具有弹性并安装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以及
嵌合安装部,其设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对置的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内表面双方,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具备收纳部,该收纳部具有与上述操作头部的内端面对置的底部,并且收纳上述操作头部的周围,
上述嵌合安装部具备:固定突起部,其设于上述外壳的上述外表面;以及嵌合凹部,其形成于设于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内表面的两个安装突起部之间,使上述固定突起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和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内表面双方的上述嵌合安装部由紧固部件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部和上述底部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由硬度高的聚氨酯树脂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底部的壁厚与上述收纳部的侧壁部的壁厚相同或比其厚。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底部由紧固部件安装于上述外壳的上述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沿上述外壳的外周设有多个,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设有多个分别收纳上述多个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头部的上述收纳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多个上述收纳部中的位于两端部的收纳部由紧固部件安装于上述外壳。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嵌合,并由紧固部件在上述外壳的表背面方向上紧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和上述紧固部件配置成在上述外壳的外表面不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上述固定突起部,在上述外壳的表背面方向上设有螺纹孔,在位于上述外壳的表面侧的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安装突起部设有与上述螺纹孔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第一螺纹插入孔,在位于上述外壳的背面侧的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上述安装突起部设有与上述螺纹孔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第二螺纹插入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嵌合,并由紧固部件在上述外壳的表背面方向上紧固,
上述紧固部件具备:头部;颈部,其向上述表面侧的安装突起部的上述第一螺纹插入孔插入;螺纹部,其与上述固定突起部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以及非螺纹部,其相比上述螺纹部的外径形成为小径,并向上述背面侧的安装突起部的上述第二螺纹插入孔插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螺纹插入孔具有用于上述紧固部件的上述头部插入的大径孔部和用于上述紧固部件的上述颈部插入的小径孔部,上述第二螺纹插入孔相比上述固定突起部的上述螺纹孔的内径形成为小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缓冲部件设有多个分别收纳多个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的收纳部,
在多个上述收纳部中的位于中间的收纳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嵌合安装部,该嵌合安装部设于上述外壳的外表面和与该外表面对置的上述保护缓冲部件的内表面双方,上述嵌合安装部分别由上述紧固部件在上述外壳的上述表背面方向上紧固。
17.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6任一项中所述的开关装置。
CN202110833145.XA 2020-07-27 2021-07-22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Active CN113985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6306A JP7205777B2 (ja) 2020-07-27 2020-07-27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20-126306 2020-07-27
JP2020-126302 2020-07-27
JP2020126302A JP7141023B2 (ja) 2020-07-27 2020-07-27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5717A CN113985717A (zh) 2022-01-28
CN113985717B true CN113985717B (zh) 2023-06-13

Family

ID=79688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3145.XA Active CN113985717B (zh) 2020-07-27 2021-07-22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0737B2 (zh)
CN (1) CN11398571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15348U (zh) * 2014-03-12 2015-07-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07965596A (zh) * 2016-10-20 2018-04-27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减压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5437B2 (ja) 1999-05-17 2011-11-02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腕時計ケース
JP2008096232A (ja) 2006-10-11 2008-04-24 Seiko Epson Corp ボタン、およびこのボタン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ATE476689T1 (de) * 2007-11-28 2010-08-15 Tissot Sa Steuervorrichtung mit druckschalter
JP5437875B2 (ja) 2010-03-26 2014-03-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携帯時計
JP6168332B2 (ja) 2012-09-19 2017-07-2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時計
JP6115736B2 (ja) * 2014-09-29 2017-04-1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241759B2 (ja) 2015-07-21 2017-12-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JP2017212078A (ja) 2016-05-24 2017-11-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878798B2 (ja) 2016-09-06 2021-06-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時計
JP6459088B2 (ja) 2017-03-27 2019-01-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913304B2 (ja) 2017-03-27 2021-08-0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110747B2 (ja) 2018-06-18 2022-08-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157926B2 (ja) 2018-10-03 2022-10-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804048B2 (ja) * 2018-10-04 2020-12-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押釦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899081B2 (ja) 2018-12-18 2021-07-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15348U (zh) * 2014-03-12 2015-07-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07965596A (zh) * 2016-10-20 2018-04-27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减压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28633A1 (en) 2022-01-27
US11810737B2 (en) 2023-11-07
CN113985717A (zh)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76204U (zh) 开关装置及钟表
JP4905815B2 (ja) 緩衝部材、腕時計の衝撃緩衝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JP4811996B2 (ja) 携帯機器及び携帯時計
WO2000050962A1 (fr) Boitier de montre
JP6818228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5007751B2 (ja) 腕時計
JP5936153B2 (ja)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US9952560B2 (en) Switch device and timepiece
EP3435178B1 (en) Case and timepiece
CN113985717B (zh)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US11181867B2 (en) Push button and timepiece
CN111624866B (zh) 壳体及钟表
JP720577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14102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CN114063428B (zh) 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
JP2001194471A (ja) 腕時計ケース
JP5168648B2 (ja) 腕時計ケース
JP2000056041A (ja) リスト装置
JP2016164574A (ja)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3570089B2 (ja) 腕時計
JPH10199361A (ja) 電子機器
JP2004177296A (ja) 腕時計
JP2017227449A (ja) 緩衝装置、部品保護装置、および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