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9985A -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9985A
CN113949985A CN202010693760.0A CN202010693760A CN113949985A CN 113949985 A CN113949985 A CN 113949985A CN 202010693760 A CN202010693760 A CN 202010693760A CN 113949985 A CN113949985 A CN 113949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network node
information
terminal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37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49985B (zh
Inventor
姜大洁
杨坤
潘学明
孙彦良
秦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937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4998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6280 priority patent/WO2022012596A1/zh
Priority to JP2023502635A priority patent/JP2023534688A/ja
Priority to EP21841637.8A priority patent/EP4156723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949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9985A/zh
Priority to US18/090,778 priority patent/US2023013696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49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9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6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e.g. comp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属于无线通信领域。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Description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 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表面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智能表面设备也可以称之为大型智能表面 (LargeIntelligent Surface,LIS)、智能反射阵列(Smart Reflect Array,SRA)、 可配置反射阵列(Reconfigurable Reflect Array,RRA)或智能反射表面 (Intelligent ReflectingSurface,IRS)。
智能反射表面IRS由大量低成本无源反射元件组成,IRS是一种电磁超材 料(Electromagnetic Metamaterial)或者超表面(Metasurface)。每个反射元件 能够独立地诱导入射信号的振幅和/或相位和/或极化方式的变化,即通过控制 反射来重新配置无线传播环境。
与现有的有源中继通信相比,IRS不使用有源发射模块,而仅将接收到的 信号反射。有源中继通信通常以半双工模式运行,其频谱效率低于以全双工模 式运行的IRS;与现有的反向散射通信(例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相比,IRS作为无源反射器件,不发送其自身的信息, 仅仅用于促进现有的通信链接。IRS为无源阵列,一般用作反射阵列,相比于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 Input Multi Output,MIMO)技术,IRS具有低硬 件成本、低传输损耗、更适用于毫米级频段(mmWave)等优点。
在某些情况下,终端(UE)位于智能表面设备或者中继类设备(repeater) 的覆盖范围,但是超出了与智能表面或者repeater关联的基站的覆盖范围,但 由于智能表面设备或中继类设备一般只进行转发,而不进行信息获取,因此, 不能获知终端的相关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能够解决智能表面设备或中继类设备无法获知终端的相关信息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 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第 一信号;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 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端 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应用于终端,该方法包括:接收第 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 继类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 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信息获取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 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 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估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 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 送波束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接收所述终 端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可选地,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以所述第一 网络节点的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可选地,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通过以下序列之一承载:
SRS;
DMRS;
RACH序列;
所述第一信号的专用序列。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的格式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先设置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一信号。
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 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 二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 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节点。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携带的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索引;
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信号强度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在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之后, 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三信号;所述估计模块602还用于按照所述第 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估计模块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 模式包括:根据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的反射单元和/或折射 单元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波束;
TCI信息;
QCL信息。
可选地,所述估计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 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与所述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装置,应用于终端,该装置包括:第二接 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 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 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 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四信号中携带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 项:
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以及与该波束信息关联的时间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包括以下至 少一项:
所述终端以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四信号。
可选地,所述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根 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
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为与 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在目标时隙上发送所述第 五信号。
可选地,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中的时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发送所述第五信号至所 述第一网络节点,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五信号转发给所述第二网络节 点。
可选地,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之外的时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 述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 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束。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 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 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 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 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 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 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 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如 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节点(包括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后,根据第一信号,对终端的第一信息进行估计, 从而可以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方向信息、接收波束信息或发送波束信息,进 而可以根据第一信息获取终端的相关信息,解决了智能表面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无法获知终端的相关信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 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 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 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 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 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 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 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 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 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 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 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 (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 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 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 包括终端11、网络侧设备12和第一网络节点13。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 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 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 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 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 (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 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手环、耳 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 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 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 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 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 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 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 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 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第一网络节点13可以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repeater)。其中, 智能表面类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反射表面(IRS)设备、大型智能表面(LIS)、 智能反射阵列(SRA)以及可配置反射阵列(RRA),智能表面类设备的每个 反射元件能够独立地诱导入射信号的振幅和/或相位和/或极化方式的变化,即 通过控制反射来重新配置无线传播环境。并且,智能表面类设备不使用发射 RF链,且只在短距离内工作,因此可以密集部署。与现有的反向散射通信(例 如RFID)相比,IRS作为无源反射器件,不发送其自身的信息,仅仅用于促 进现有的通信链接;与现有的大规模MIMO技术相比,IRS为无源阵列,而大 规模MIMO为有源阵列;IRS一般用作反射阵列,而大规模MIMO一般用作 传输阵。
IRS反射单元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A.可调谐谐振器:一个可变电容器被 整合到谐振器中,通过改变频率捷变(frequency-agile)贴片谐振器频率,产生 相移。B.导波控制法:在这种情况下,到达的空间波被天线耦合到导波上,随 后导波相移,再重新发射,形成了一个天线移相器。C.圆极化波的旋转技术: 利用电磁波的反射规律进行设计。
从是否可动态控制的角度划分,反射阵列/智能表面分为两大类:
1)静态的反射阵列/智能表面:反射阵列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是固定的,对 于一个角度的入射波,超表面单元导致入射波的幅度、相位、极化方式等特性 发生固定的改变,得到相应的反射波。
2)动态的反射阵列/智能表面:反射阵列的结构和功能是可以控制的,对 于一个角度的入射波,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使得入射波的幅度、相位、极化方 式等特性发生不同的改变,得到相应的反射波。对反射超表面实现可编程控制, 须在反射单元中引入开关元件(如二极管、RF-MEMS开关等)。
其中,PIN二极管是目前控制可重构超表面的常见选择,PIN二极管具备 较宽范围的射频阻抗,并且失真低,在微波射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反射单元 中的开关元件使其具有多个不同的状态,并且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的通断可实现 不同状态的切换。开关元件在通、断两种情况下,对应反射单元的结构和性能 均有较大变化。即,不同状态的反射单元对入射波的幅度、相位、极化等特性 有不同的调控模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 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该方法 200可以由第一网络节点执行。换言之,所述方法可以由安装在第一网络节点 上的软件或硬件来执行,其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 设备。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10,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使用某一波束发送第一信号。在一个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终端可以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第一信号,即在时域上重复的发 送第一信号。因此,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210可以包括:接收终端通过时域 重复方式发送的第一信号。通过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通过在时域上重复 发送第一信号,可以增加第一网络节点接收该第一信号的成功率。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第一信号的 成功率,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 使用的波束不同,即终端在不同时刻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不同,从 而可以避免由于某个波束的被遮挡等原因而导致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第一信号 不成功的问题,并且,终端在不同时刻使用不同波束发送第一信号,还可以增 加第一网络节点获取到终端更多的波束信息。当然,并不限于此,通过时域重 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相同,即终端在不同时刻发送第一信 号所使用的波束也可以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网络节点并不知晓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所使用的波束,因此,在S210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以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 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比如,假设第一网络节点有4个接收波束,则第一 网络节点可以先以第1个接收波束进行接收,然后以第2个接收波束进行接收, 再以第3个接收波束进行接收,然后以第4个接收波束进行接收,接下来再以 第1个接收波束进行接收,如此轮询的方式进行接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号可以通过预定信号承载,例如,第一 信号通过以下信号之一承载: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 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随机接入信道(RACH) 序列,例如,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第一信号的专用序列。在该可能的实 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根据时间轮询接收波束的方式来接收第一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号的格式可以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预 先设置的,例如,协议约定。例如,网络侧可以预先配置第一信号采用上述的 某一种信号承载,即第一信号的序列相关信息。例如,网络侧可以预先配置或 协议可以预先约定第一信号的序列格式与终端标识的关联方式等。当然,并不 限于此,例如,网络侧可以配置或协议可以约定第一信号发送的时频资源,而 不对第一信号的具体格式进行限定。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S210中,在接收第一信号时,第一网络节 点可以通过序列检测的方式,获得第一信号。例如,如果网络侧配置了第一信 号的序列格式与终端标识的关联方式,则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序列检测的方 式,确定发送第一信号的终端。和/或,第一网络节点还可以通过能量检测的方 式,获知所述第一信号。例如,终端可以检测在某个接收波束上的能量是否达 到或者超过预设门限,从而获知第四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其第一模块(即具有接 收功能的模块)完成上述第一信号的接收。
S212,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 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 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例如,如果网络侧配置了第一信号的序列格式与终端标识的关联方式,则 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序列检测的方式,确定发送第一信号的终端。根据接收 第一信号使用的接收波束,确定与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号和与终端对应的发 送波束信号。通过接收到第一信号的强度等信息,估计终端相对于网络侧设备 的方向信息等。
在终端位于智能表面类设备或者repeater的覆盖范围,但是超出了与智能 表面类设备或者repeater关联的基站的覆盖范围,为了使基站发现并服务这些 终端,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S212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向第二 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的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节点。例如,第 二网络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网络侧设备12。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信号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例如SRS、DMRS、RACH或者其 他信号的序列相关信息等例如扰码序列索引(index),以帮助基站识别该终端; 例如,还可以为在不同接收波束上收到的序列信息;
(2)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索引;
(3)各个所述索引对应的第一信号的强度相关信息。
其中,索引是用于标识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而强度相关信息则指示该索引 对应的第一信号的强度信息,例如,在不同接收波束(对应不同索引)上收到 的能量和/或功率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其第三模块(即具有发 送功能的模块)上报所述第二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上报所述第二信号,还可以包 括:第一网络节点将第三信息通过控制信息传递给第二网络节点(如gNB)。 第三信息可以指示该UE所需的用于波束管理的资源信息,用于波束管理的资 源至少可以包括CSI-RS资源和/或SRS资源。所述资源信息至少包括单端口 CSI-RS/SRS资源数目或所需的总端口数目。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可以基于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UE第一信号质量确 定。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之后,该方法 还可以包括: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三信号;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 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通过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网络节点可 以根据接收到第二信号,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以及如何 调整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并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相应的第三信号,以调 整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从而提高第一网络节点发送信号或接收信号的质 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调整以下至少一项: 波束;传输配置索引(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ex,TCI)信息;准共址 (Quasi-Colocation,QCL)信息。通过该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提高第一网络 节点发送信息和/或接收信号的质量。
其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是智能表面类设备或者repeater等非基站的设备; 如果第一网络节点是智能表面类设备,该智能表面类设备可选的具有接收信号 功能的第一模块以及具有调整外来信号相位、幅度或极化方式功能的第二模块; 例如,第一模块可以仅支持能量检测或者序列接收功能而不支持信道译码等复 杂功能。可选的,该智能表面类设备还可以具有第三模块,支持向终端或基站 发送自己的信息。
因此,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 节点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的反 射单元和/或折射单元的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网络节点设备中反 射或折射单元的开关元件的开关图案来实现;传输模式与波束方向有关,上述 开关元件使反射单元或折射单元具有多个不同的状态,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的通 和断开实现不同状态的切换,其中,不同状态对应的反射波或折射波的方向、 相位、幅度和/或极化方式不同。例如,用1代表开关元件通,用0代表开关元 件断。则一个100乘100的发射单元的开关元件的图案就是100乘100维度 的01比特矩阵。
如果第一网络节点是repeater,该repeater可以是直接转发、透明转发、放 大转发或者对信号进行解调再发送等多种repeater中的任意一种,对此本申请 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选的,该repeater具有接收信号的第一模块和转发信号的第二模块;可 选的,该repeater还具有第三模块,支持向终端或基站发送自己的信息。
其中,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可以具有以下特征:该基站通过向第一 网络节点发送信令来控制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例如波束/TCI/QCL),或, 该基站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第一网络节点来转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也可以直接根据估计的所述终端 的第一信息,调整与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因此,在该可能的实 现方式中,在S212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与所 述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根据估计出的 终端的方向信息,调整其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以提高第一网络节点与终端 之间传输的信号质量。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调整其第二模块来实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网络节点(包括智能表面类 设备或中继类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后,根据第一信号,对终端 的第一信息进行估计,从而可以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方向信息、接收波束信 息或发送波束信息,进而可以根据第一信息获取终端的相关信息,解决了智能 表面设备或中继类设备无法获知终端的相关信息的问题。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节点还可以将获取的第一信息转发给 其关联的基站,基站基于第一网络节点的上报,可以获知终端并与终端进行通 讯。另外,基站还可以基于获取的信息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第三信号,以调整 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提高通信质量。或者,第一网络节点也可以根据估 计得到的第一信息,调整与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以提高与终端 之间的信号传输质量。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该方 法300可以由终端、第一网络节点和基站执行,其中,基站即为上述方法200 中的第二网络节点。换言之,所述方法可以由安装在终端、第一网络节点和基 站上的软件或硬件来执行。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10,终端(UE)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第一信号。
可选地,UE可以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第一信号,例如,通过在不同时 刻以不同的或相同的波束来发第一信号。
S312,第一网络节点接收UE发送的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信号可以通过SRS、DMRS、RACH序列或者其他序列(例如 专用序列等)承载。
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根据时间轮询接收波束的方式来接收第一信号,其中, 第一信号的格式例如序列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侧配置或者由协议约定。例如 协议约定了序列格式与UE ID的关联方式等;或者,也可以只约定第一信号发 送的时频资源,信号具体格式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模块(具有信号接收功能的模块)完 成上述接收。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以接收波束轮询方式接收第一信号。
其中,S312与方法200中的S210相似,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200中关 于S210的描述。
S314,第一网络节点根据接收到的UE的第一信号,估计UE的第一信息, 第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UE的位置信息、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一网络节点的接 收波束和/或发送波束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序列检测,获得UE发送的第一信号。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也可以通过能量检测,获知UE发送的第一信号。
S314与上述方法200中的S212相似,其它未描述细节可以参见上述方法 200中关于S212的描述。
第一网络节点在确定UE的第一信号后,可以调整自己与该UE关联的发 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以提高第一网络节点与UE之间的信号传输质量。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也可以向基站上报第二信号,协助终端完成面向与 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的收发。因此,在S314之后,还可以包括S316和 S318。
S316,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三模块(具有信号发送功能的模块)将第二信 号上报给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
其中,第二信号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节点估计到的UE对应的第一网络节点 的接收/发送波束信息或者位置信息或者方向信息。
可选地,第二信号还可以包括UE ID相关信息,例如SRS,DMRS,RACH 或者其他信号的序列相关信息等例如扰码序列index,以帮助基站识别该UE; 例如还可以包括在不同接收波束上收到的序列信息
可选地,第二信号还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能量信息 /功率信息,例如在不同接收波束上收到的能量信息/功率信息。
S318,基站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信令(即第三信号)调整第一网络节点的 传输模式,以调整第一网络节点的发送行为和/或接收行为。
具体调整方式可以参见上述方法200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第一网络节点接收UE发送的信号, 并确定UE的位置信息、方向信息、接收波束信息或发送波束信息等,并将信 息上报给基站,从而使得基站能够据此确定第一网络节点和UE之间的波束方 向,便于基站发送该UE,并为该UE提供服务,解决UE和第一网络节点对应 的基站间的通信问题。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该方法 400可以由终端执行。换言之,所述方法可以由安装在终端上的软件或硬件来 执行。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10,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 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信号中承载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可 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同步信息。
通过该信息可以实现终端与第一网络节点之间的同步。
(2)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信息。
通过该信息,终端可以获知发送第四信号的第一网络节点。
(3)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
通过该信息,终端可以获知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使用的波束信息,从而确定 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信号时可以使用的波束信息。
(4)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
通过该信息,终端可以获知第一网络节点执行转发的时间窗,即第一网络 节点在该时间窗内转发信号,终端可以在这个时间窗内发送传输给基站的、而 无需第一网络节点处理的信号,第一网络节点将该时间窗接收到的信号透传给 基站。
(5)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关联的时间信息。
通过该信息,终端可以获知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使用的波束信息,以及不同 波束对应的时间信息,例如波束1对应的时间是一个TDD周期(假设由2个 下行时隙和两个上行时隙组成)内的第1个下行时隙和第2个上行时隙,波束 2对应的时间是一个TDD周期内的第2个下行时隙和第1个上行时隙。终端因 而确定向第一网络节点发送信号时可以使用的波束信息和时隙,以及确定从第 一网络节点接收信号时可以使用的波束信息和时隙。
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以波束扫描的形式或者广播的形式向UE发送第 四信号。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三模块(具有信号发射功能的模块)来发送 第四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410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以接收波束轮询方式接收第四信号。
即终端在时间上以其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检测是否有第四信号传输,并 接收传输的第四信号。
(2)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与上述方法200相似,UE可以通过序列检测,获得第四信号;例如,终 端可以检测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序列,如果该序列格式与预定的序列格式匹配, 则获得第四信号。
(3)通过能量检测,获知第四信号。
例如,终端可以检测在某个接收波束上的能量达到或者超过预设门限,从 而获知第四信号。
S412,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 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五信号中携带的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 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
(1)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 息为根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
(2)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 息为与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例如,终端分别使用接收波束1和接收波束2接收到第四信号,其中,使 用接收波束1接收到的第四信号的信号强度强于使用接收波束2接收到的第四 信号,则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接收波束1的相关信息,目标发送波束信息 为与接收波束1对应的发送波束(例如,发送波束1)的相关信息。
其中,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可以为同步信号块(SSB)索引,或者为最强 的SSB的接收强度等。
(3)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例如,如果网络侧配置了序列格式 与终端标识的关联关系,则与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可以为与终端标识对应的 序列格式的标识(例如,索引)。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412中发送第五信号可以包括:在目标时隙上 发送第五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时隙可以为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中 的时隙。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五信号为发送给基站的信号,该信号只需 要通过第一网络节点转发,而无需第一网络节点处理。
或者,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时隙也可以为第一网络节点的转 发时间窗之外的时隙。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五信号为发送给第一网络节 点的信号(例如,上述方法200和方法300中的第一信号),终端可以使用上 述方法200和方法300中所描述的第一信号的发送方式发送第五信号,第一网 络节点在接收到第五信号后,可以按照上述方法200和方法300中所描述进行 相应地处理,具体可以参见方法200和方法300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保证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第五信号的质量, S412中发送第五信号可以包括: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其中, 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 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束。例如,终端在接收第四信号时,使用接收波束 2接收到的第四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则在S412中,终端可以使用与接收波束 2对应的发送波束发送第五信号。以保证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第五信号的强 度。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网络节点向终端发送第四信 号,终端接收该信号并确定所述第四信号的相关信息,将第四信号的部分或全 部信息发送给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二网络节点,使得第二网络节点(即基 站)可以发现终端并为终端提供服务。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 示,该方法500可以由终端(UE)、第一网络节点和基站执行,其中,基站即 为上述方法400中的第二网络节点。换言之,所述方法可以由安装在终端、第 一网络节点和基站上的软件或硬件来执行。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 步骤。
S510,第一网络节点以波束扫描的形式或者广播的形式向终端发送第四信 号。
其中,所述第四信号承载的信息包括同步信息、第一网络节点的id信息、 波束信息以及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其第三模块发送第四信号。
可选地,第四信号承载的信息包括时间信息以及与时间信息关联的波束信 息。
S512,UE接收第四信号。
可选地,UE以接收波束轮询方式接收第四信号。
可选地,UE可以通过序列检测,获得第四信号。
可选地,UE可以通过能量检测,获知第四信号。
S514,在获得第四信号承载的信息后,按照协议定义规则,UE发送第五 信号。
其中,第五信号中可以承载UE根据第四信号估计出的最强的一个或几个 接收波束信息/发送波束信息(例如最强的SSB index和/或SSB接收强度等), 惯用语UE ID相关信息等至少一项。
可选地,UE可以在某个时隙发送第五信号,具体可以为以下两种实现方 式:
方式1-第五信号为发送给基站的:
所述时隙可以是第一网络节点转发时间窗中的时隙。
如图5所示,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第五信号后,执行S516,转发第五信号, 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接收UE发送的第五信号;
S518,基站接收第五信号后,向控制第一网络节点的控制信令,控制第一 网络节点的波束方向,从而通过第一网络节点与该UE通信。
方式2-第五信号为发送给第一网络节点的:
所述时隙可以是转发时间窗之外的时隙,第一网络节点在所述时隙接收 UE的第五信号,然后可以按照方法200和300中接收到第一信号之后的处理 流程执行。
可选地,UE在接收第四信号的最强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上向第一网 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 终端信息获取装置,或者,该终端信息获取中的用于执行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 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信息获取执行终端信息获取的方法为例,说 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装置 可以应用于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 设备。
如图6所示,该终端信息获取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接收模块601和估计模 块602。
在本申请中,第一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估计模 块6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 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 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601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 号,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 的波束不同。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601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 号,包括:
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 述第一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 的波束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通过以下序列之一承载:
SRS;
DMRS;
RACH序列;
所述第一信号的专用序列。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的格式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先 设置的。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601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 号,包括: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一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发送模 块603,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向第二网 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的全部或者部 分内容,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节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号携带的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索引;
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信号强度相关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601还用于在向第二网络节 点发送第二信号之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三信号;
所述估计模块602还用于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 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估计模块602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 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的反射单元和/或折射单元的 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波束;
TCI信息;
QCL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估计模块602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 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与所述终端关联的发 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第一网络节点 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智能表面类设备,也可以为中继 类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 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 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信息获取装置能够实现图2至图3的方法实施例 中第一网络节点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 不再赘述。
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信号接收 装置可以位于终端。
如图7所示,该信号接收装置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701和第二发送模 块70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 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第二发送 模块702,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 述第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 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信号中携带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 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以及与该波束信息关联的时间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701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 的第四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终端以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四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包括以 下至少一项: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根 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
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为与 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702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在目标时隙上发送所述第五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 窗中的时隙。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702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发送所述第五信号至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五 信号转发给所述第二网络节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 窗之外的时隙。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702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 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 束。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 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 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 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 (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 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 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 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收装置能够实现图2至图5的方法实施例中终 端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800,包括处理 器801,存储器802,存储在存储器8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801上运行的程 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8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801执行 时实现上述信号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 信设备8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801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 信息获取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 里不再赘述。
图9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9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901、网络模块902、音频输出单元 903、输入单元904、传感器905、显示单元906、用户输入单元907、接口 单元908、存储器909、以及处理器9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9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 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9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 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9中示出的终端结构 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 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9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 (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9041和麦克风9042,图形处理器9041对在 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 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906可包括显示面板9061,可以采用液 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9061。用户输入单元907 包括触控面板9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9072。触控面板9071,也称为触摸屏。 触控面板9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9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 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9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 处理器9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901 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 工器等。
存储器9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909可主要 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系 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 等)等。此外,存储器9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 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 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 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9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910可集成应用 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 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 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910中。
其中,射频单元901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 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五信号 承载所述第四信号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 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信号中承载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 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以及与该波束信息关联的时间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射频单元901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 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终端以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四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信号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包括以下至少 一项: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根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 收波束的相关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为与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 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射频单元901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在目标时隙上发送所述第五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 窗中的时隙。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射频单元901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发送所述第五信号至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五 信号转发给所述第二网络节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 窗之外的时隙。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射频单元901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 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 束。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0所示,该网络 设备1000包括:天线1001、射频装置1002、基带装置1003。天线1001与射 频装置10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002通过天线1001接收信息, 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0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003 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002,射频装置1002对收到的 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00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00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 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0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003包括处理器1004 和存储器1005。
基带装置10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 片,如图10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1004,与存储器1005连接,以 调用存储器10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10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006,用于与射频装置1002交互信 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005上并可 在处理器10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004调用存储器1005中的指令 或程序执行图6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 故不在此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侧设备可以作为中继类设备执行上述方法200-方 法500中第一网络节点所执行的功能。
如果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则第一网络节点可以不采用上述网 络侧设备的结构,而采用诸如大型智能表面(Large Intelligent Surface,LIS)、 智能反射阵列(Smart Reflect Array,SRA)、可配置反射阵列(Reconfigurable Reflect Array,RRA)或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等 设备的具体结构。
在本申请中,智能表面类设备可以采用静态的反射阵列/智能表面,反射阵 列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是固定的,对于一个角度的入射波,超表面单元导致入射 波的幅度、相位、极化方式等特性发生固定的改变,得到相应的反射波。
或者,智能表面类设备也可以动态的反射阵列/智能表面:反射阵列的结构 和功能是可以控制的,对于一个角度的入射波,可以通过可编程控制使得入射 波的幅度、相位、极化方式等特性发生不同的改变,得到相应的反射波。对反 射超表面实现可编程控制,须在反射单元中引入开关元件(如二极管、 RF-MEMS开关等)。
智能表面类设备的具体结构在本申请中并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 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信息获取方法实施例或信 号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 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 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 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 现上述终端信息获取方法实施例或信号接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 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 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 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 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 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 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 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 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 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 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 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 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 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 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 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 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 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 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 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42)

1.一种终端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以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所使用的波束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通过以下之一承载:
探测参考信号SRS;
解调参考信号DMRS;
随机接入信道RACH序列;
所述第一信号的专用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格式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先设置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一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携带的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索引;
各个所述索引对应的第一信号的强度相关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三信号;
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的反射单元和/或折射单元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波束;
传输配置索引TCI信息;
准共址QCL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与所述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
15.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号中携带有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转发的时间窗;
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波束信息关联的时间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以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四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根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
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为与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在目标时隙上发送所述第五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中的时隙。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发送所述第五信号至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五信号转发给所述第二网络节点。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之外的时隙。
23.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束。
24.一种终端信息获取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
估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的方向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接收波束信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发送波束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时域重复方式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通过以下之一承载:
SRS;
DMRS;
RACH序列;
所述第一信号的专用序列。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信号,包括: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一信号。
29.根据权利要求24至2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中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节点。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在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二信号之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三信号;
所述估计模块还用于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估计模块按照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传输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信号,调整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的反射单元和/或折射单元的状态。
32.根据权利要求24至2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估计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与所述终端关联的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
33.一种信号接收装置,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智能表面类设备或中继类设备;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或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五信号携带有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基站类设备。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第四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终端以各个接收波束轮询的方式,接收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序列检测,获得所述第四信号;
通过能量检测,获知所述第四信号。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四信号相关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和/或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目标接收波束信息为根据所述第四信号估计出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的相关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发送波束信息为与所述信号强度最强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的相关信息;
与所述终端的标识相关的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在目标时隙上发送所述第五信号。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隙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转发时间窗中的时隙。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发送所述第五信号至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由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五信号转发给所述第二网络节点。
39.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第五信号包括:
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发送波束与目标接收波束对应,所述目标接收波束为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所述第四信号使用的波束。
40.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的步骤。
4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至23任一项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
42.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终端信息获取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5至23任一项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693760.0A 2020-07-17 2020-07-17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Active CN1139499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3760.0A CN113949985B (zh) 2020-07-17 2020-07-17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CT/CN2021/106280 WO2022012596A1 (zh) 2020-07-17 2021-07-14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JP2023502635A JP2023534688A (ja) 2020-07-17 2021-07-14 端末情報取得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EP21841637.8A EP4156723A4 (en) 2020-07-17 2021-07-14 TERMIN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18/090,778 US20230136962A1 (en) 2020-07-17 2022-12-29 Terminal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3760.0A CN113949985B (zh) 2020-07-17 2020-07-17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9985A true CN113949985A (zh) 2022-01-18
CN113949985B CN113949985B (zh) 2023-03-24

Family

ID=7932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3760.0A Active CN113949985B (zh) 2020-07-17 2020-07-17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6962A1 (zh)
EP (1) EP4156723A4 (zh)
JP (1) JP2023534688A (zh)
CN (1) CN113949985B (zh)
WO (1) WO202201259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3424A (zh) * 2020-06-29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WO2023159452A1 (en) * 2022-02-25 2023-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ssisted access using uplink signatures
WO2023159546A1 (en) * 2022-02-28 2023-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co-existence
WO2024067679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101A1 (en) * 2022-04-11 2023-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a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using a weighting matrix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659A (zh) * 2016-05-11 2019-01-04 Idac控股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WO2020042081A1 (en) * 2018-08-30 2020-03-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on services
CN111093267A (zh) * 2019-12-23 2020-05-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irs的ue位置确定方法、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1245493A (zh) * 2020-01-10 2020-06-05 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反射面辅助毫米波通信系统的高效波束训练方法
CN111416646A (zh) * 2020-02-17 2020-07-14 北京大学 传播环境可调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3020B2 (en) * 2018-07-23 2022-04-12 Metawave Corporation High gain relay antenna system with multiple passive reflect arrays
CN111050276B (zh) * 2019-12-23 2020-11-24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角度信息的irs辅助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及设备
CN111245492B (zh) * 2020-01-10 2022-01-2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接收功率排序的智能反射面选择方法
CN111245494B (zh) * 2020-01-13 2022-06-10 东南大学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定位信息辅助波束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659A (zh) * 2016-05-11 2019-01-04 Idac控股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WO2020042081A1 (en) * 2018-08-30 2020-03-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on services
CN111093267A (zh) * 2019-12-23 2020-05-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irs的ue位置确定方法、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1245493A (zh) * 2020-01-10 2020-06-05 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反射面辅助毫米波通信系统的高效波束训练方法
CN111416646A (zh) * 2020-02-17 2020-07-14 北京大学 传播环境可调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3424A (zh) * 2020-06-29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3873424B (zh) * 2020-06-29 2023-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WO2023159452A1 (en) * 2022-02-25 2023-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ssisted access using uplink signatures
WO2023159546A1 (en) * 2022-02-28 2023-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co-existence
WO2024067679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6723A4 (en) 2023-11-08
WO2022012596A1 (zh) 2022-01-20
EP4156723A1 (en) 2023-03-29
CN113949985B (zh) 2023-03-24
US20230136962A1 (en) 2023-05-04
JP2023534688A (ja) 2023-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49985B (zh) 终端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EP359350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in high frequency multi-carrier operations with spatial quasi co-locations
EP321773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beams of antennae of high-low frequency co-station network
EP4228097A1 (en) Operating mode ind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CN114172773B (zh) 调制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49528A (zh) 识别节点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JP2022539974A (ja) ビーム構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1260047A1 (en) Angle-of-arrival dependent re-configurable reflective devices
KR20180136837A (ko) 랜덤억세스 및 핸드오버 수행 방식
WO2021032300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direction
US20230361853A1 (en) Polarization dependent operation of a re-configurable relaying device
CN114124143B (zh) 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CN116368889A (zh) 一种反射设备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EP3837773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 trp systems
CN115941014A (zh) 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2242603A1 (zh) 智能表面设备的识别方法、通信设备及智能表面设备
WO202322109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uplink signal enhancement
US20240089937A1 (en) Efficient usage of time resource block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CN115396073B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WO2023040867A1 (zh) 小区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5226116A (zh) 信号的处理方法及装置、信号放大器及网络侧设备
CN114513806A (zh) 用于被增强的mimo吞吐量的极化分裂
JP2024517892A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サーフェス機器のビーム制御方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90393943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diversity
CN117478573A (zh) 感知信号的路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