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412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4122B
CN113934122B CN202110779681.6A CN202110779681A CN113934122B CN 113934122 B CN113934122 B CN 113934122B CN 202110779681 A CN202110779681 A CN 202110779681A CN 113934122 B CN113934122 B CN 113934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forming
peripheral surface
outer peripheral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96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4122A (zh
Inventor
斋藤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34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4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4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41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03G15/553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清洁装置包括调色剂积存构件,该调色剂积存构件在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分别具有调色剂积存部,该调色剂积存部相对于研磨辊的外周面隔开间隙配置并在与研磨辊之间贮存从感光鼓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调色剂积存部在研磨辊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该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位于比显影保证区域的端部靠向外侧、且比显影辊的端部靠向内侧的位置,另一端部位于比研磨辊的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在感光鼓等像载体的外周面容易附着由于带电装置的放电而生成的放电生成物。如果该放电生成物吸收水分,则感光鼓的外周面的电阻下降,有时发生导致静电潜影紊乱的图像缺失的不良情况。
因此,在调色剂中混入微量的添加剂(研磨剂),一同使用研磨辊和清洁刮板除去附着于感光鼓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在此,已知一种方法,使调色剂(研磨剂)附着于研磨辊的外周面,以通过调色剂研磨附着于感光鼓的外周面的放电生成物的方式进行清洁。
例如,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清洁辊(研磨辊)、清洁刮板和卷筒板(调色剂积存构件)。清洁辊一边与感光鼓接触、一边绕与感光鼓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将调色剂作为研磨剂除去感光鼓的外周面的附着物。清洁刮板配置在感光鼓与清洁辊的接触部的鼓转动方向下游,与感光鼓的外周面接触以刮除调色剂。卷筒板配置在清洁辊的附近,形成通过清洁刮板从感光鼓的外周面刮除的调色剂的贮存空间。卷筒板使贮存空间的调色剂容易附着于清洁辊的外周面。由此,能够对感光鼓的外周面进行有效的清洁动作。
但是,如果像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将调色剂积存构件配置在研磨辊的附近,则课题在于调色剂堆积在感光鼓与清洁刮板的接触部。由此,调色剂或添加剂从该接触部挤出而附着于带电构件,有可能在感光鼓的外周面产生带电不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使像载体的外周面整体适当地带电,并且能够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的外周面整个区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像载体在外周面具有感光层。带电装置使像载体的外周面带电。曝光装置对通过带电装置带电的像载体的外周面进行曝光,在像载体的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具有显影辊,该显影辊与像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并接近像载体,使调色剂附着于静电潜影而形成调色剂像。清洁装置具有:清洁刮板,在像载体的轴线方向上延伸,与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除去像载体的外周面的调色剂;以及研磨辊,与像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一边与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一边转动,对像载体的外周面进行研磨。显影辊具有从轴线方向的中央向两端部侧延伸规定长度的显影保证区域。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位于比显影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清洁装置包括调色剂积存构件,该调色剂积存构件在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分别具有调色剂积存部,该调色剂积存部相对于研磨辊的外周面隔开间隙配置并在与研磨辊之间贮存从像载体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调色剂积存部在研磨辊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该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位于比显影保证区域的端部靠向外侧、且比显影辊的端部靠向内侧的位置,另一端部位于比研磨辊的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结构,能够使调色剂分别附着于研磨辊的与显影保证区域对应的区域、以及研磨辊的与显影保证区域的轴线方向外侧对应的区域。由于在研磨辊的与显影保证区域对应的区域的附近未配置调色剂积存部,所以能够抑制调色剂堆积在像载体与清洁刮板的接触部。因此,能够使像载体的外周面整体适当地带电,并且能够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的外周面整个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部的鼓清洁装置周边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鼓清洁装置的内部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鼓清洁装置的调色剂积存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部的显影辊、研磨辊和调色剂积存构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图4的鼓清洁装置的调色剂积存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调色剂喷出模式的执行时机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内容。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框图。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20周边的剖视图。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例是使用中间转印带31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S的串列式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也可以是具备印刷、扫描(图像读取)、传真发送等功能的所谓的数码复合机。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设置于其主体2的供纸部3、送纸部4、曝光装置5、图像形成部20、转印部30、定影装置6、出纸部7和控制部8。
供纸部3容纳多张纸S,在印刷时将纸S一张张地分离并送出。送纸部4将从供纸部3送出的纸S输送到二次转印部33和定影装置6,进一步将定影后的纸S从出纸口4a向出纸部7排出。在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送纸部4通过分路部4b将第一面定影后的纸S分配到翻转输送部4c,再次将纸S输送到二次转印部33和定影装置6。曝光装置5将基于图像数据而被控制的激光向图像形成部20照射。
图像形成部20配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下方。图像形成部20包括黄色用图像形成部20Y、青色用图像形成部20C、品红色用图像形成部20M和黑色用图像形成部20B。这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基本结构相同。由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需要特别限定的情况以外,有时省略表示各种颜色的“Y”、“C”、“M”、“B”的识别标记。
图像形成部20包括被支承成能够向规定的方向(图1和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感光鼓(像载体)21。图像形成部20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其转动方向还包括带电装置40、显影装置50和鼓清洁装置(清洁装置)60。另外,在显影装置50与鼓清洁装置60之间配置有一次转印部32。
感光鼓21在外周面具有感光层。带电装置40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以规定电位带电。曝光装置5对通过带电装置40而带电的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曝光,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显影装置50使调色剂附着于该静电潜影并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四个图像形成部20分别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
转印部30包括:中间转印带31、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二次转印部33和带清洁部34。中间转印带31配置在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上方。中间转印带31是被支承成能够向规定的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并且在四个图像形成部20分别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被第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四个图像形成部20以从中间转印带31的转动方向上游向下游排列成一列的所谓串列方式配置。
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隔着中间转印带31配置在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的上方。二次转印部33配置在送纸部4的比定影装置6靠向送纸方向上游、且在转印部30的比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靠向中间转印带31的转动方向下游的位置。带清洁部34配置在比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C、20M、20B靠向中间转印带31的转动方向上游的位置。
调色剂像在各种颜色的一次转印部32Y、32C、32M、32B中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并且,四个图像形成部20的调色剂像伴随中间转印带31的转动在规定的时机连续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形成重叠了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的彩色调色剂像。鼓清洁装置60除去第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来进行清洁。
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的彩色调色剂像在形成于二次转印部33的二次转印夹缝部转印到通过送纸部4取得同步并输送来的纸S上。带清洁部34除去第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来进行清洁。
定影装置6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S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S。
控制部8包括:CPU、图像处理部、存储部、其他电子电路和电子元件(均未图示)。CPU基于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用的程序、数据,控制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结构要素的动作,进行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相关的处理。供纸部3、送纸部4、曝光装置5、图像形成部20、转印部30和定影装置6分别从控制部8单独接受指令,联动地进行向纸S的印刷。存储部例如由程序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数据ROM等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装置的组合构成。
接着,使用图3和图4对图像形成部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部20的鼓清洁装置60周边的剖视图。另外,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除了需要特别限定的情况以外,有时对结构要素省略表示各种颜色的识别标记的记载和说明。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部20包括图3所示的感光鼓21、带电装置40、显影装置50和鼓清洁装置60。这些结构要素中的感光鼓21、带电装置40和鼓清洁装置60被单元化而构成为鼓单元(单元)22。即,鼓单元22包括感光鼓21和鼓清洁装置60。鼓单元22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2装拆。
感光鼓21是使中心轴线为水平并被支承成能够转动的圆筒形状,通过驱动部(未图示)绕中心轴线以固定速度转动。感光鼓21例如在铝等金属制鼓管坯的外周面具有由非晶态硅等无机感光体构成的感光层。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影。
带电装置40例如具有带电辊41和带电清洁辊42。
带电辊41与感光鼓21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使中心轴线为水平并被支承成能够转动。带电辊41通过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伴随感光鼓21的转动而转动。带电辊41例如在芯轴的外周面具有导电层,该导电层由混合有离子导电材料的交联橡胶等构成。如果对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而从动转动的带电辊41施加规定的带电电压,则感光鼓21的外周面均匀带电。带电清洁辊42与带电辊41的外周面接触,对带电辊41的外周面进行清洁。
显影装置50具有:显影容器51、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显影辊54和限制构件55。
显影容器51是沿感光鼓21的轴线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将其长边方向水平配置。显影容器51例如容纳包含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作为从显影装置50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供给的显影剂。显影容器51具有分隔部511、第一输送室512和第二输送室513。
分隔部511设置在显影容器51内部的下部。分隔部511设置在显影容器51下部的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在轴线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分隔部511在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区分显影容器51的内部。分隔部511具有分别配置在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的显影剂连通部(未图示)。
第一输送室512和第二输送室513设置在显影容器51的内部。第一输送室512和第二输送室513通过由分隔部511区分显影容器51的内部而形成,相互并列设置。第二输送室513在显影容器51内部与显影辊54的配置区域的下方相邻配置。第一输送室512配置在显影容器51内部的比第二输送室513远离显影辊54的区域。经由显影剂补充管(未图示)向第一输送室512补充显影剂。
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配置在第一输送室512的内部。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配置在第二输送室513的内部。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接近显影辊54并平行地延伸。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和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被显影容器51支承成能够绕与感光鼓21平行地延伸的轴线转动。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和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通过绕它们的轴线转动,沿该转动的轴线方向朝向彼此相反方向一边对显影剂进行搅拌、一边进行输送。
通过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和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的转动,显影剂通过分别设置在分隔部511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的显影剂连通部,在第一输送室512和第二输送室513之间循环。在第一输送室512和第二输送室513中,从外部补充的调色剂(带正电调色剂)与磁性载体混合并被搅拌而带电。
显影辊54在显影容器51内部配置在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的上方。显影辊54被显影容器51支承成能够绕与感光鼓21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轴线转动。显影辊54例如具有在图3中绕逆时针转动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和固定在显影套筒内的显影辊侧磁极(均未图示)。
显影辊5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显影容器51露出,与感光鼓21相对并接近感光鼓21。显影辊54在与感光鼓21的对置区域,将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供给的调色剂承载于其外周面。显影辊54使第二输送室513内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限制构件55配置在显影辊54与感光鼓21的对置区域的显影辊54的转动方向上游。限制构件55与显影辊54接近并相对,以在其前端与显影辊54的外周面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限制构件55遍及显影辊54的轴线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限制构件55限制承载于显影辊54外周面的显影剂(调色剂)的层厚。
显影容器51内的调色剂在第一搅拌输送构件52和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中被搅拌并循环而带电,通过第二搅拌输送构件53交接到显影辊54的外周面。在显影辊54的外周面形成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的磁刷(未图示)。磁刷在被限制构件55限制了层厚之后,通过显影辊54的转动而被输送到显影辊54与感光鼓21的对置区域。如果对显影辊54施加规定的显影电压,则通过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差,承载于显影辊54外周面的调色剂在显影空间中飞到感光鼓21的外周面,对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
如图3和图4所示,鼓清洁装置60具有:回收容器61、研磨辊62、清洁刮板63、回收螺旋体64和调色剂积存构件65。
回收容器61是沿感光鼓21的轴线方向(图4的纸面进深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将其长边方向水平配置。回收容器61容纳通过研磨辊62和清洁刮板63从感光鼓21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研磨辊62被回收容器61支承成能够绕与感光鼓21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轴线转动。研磨辊6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回收容器61露出并与感光鼓21相对,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研磨辊62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并且与感光鼓21的接触区域通过驱动部(未图示)朝向与感光鼓21向相同方向移动的方向转动。研磨辊62的转动速度可以相对于感光鼓21的转动速度设置速度差。研磨辊62的辊体例如由EPDM(乙丙橡胶)制的发泡体层形成。研磨辊62对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研磨。
另外,从显影装置50向感光鼓21的外周面供给的调色剂包含研磨剂作为添加剂。调色剂不仅附着于感光鼓21外周面的静电潜影而形成调色剂像,还利用在第一次转印时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残留调色剂对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研磨。
清洁刮板63配置在研磨辊62的鼓转动方向的下游。清洁刮板63是沿感光鼓2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清洁刮板63以在与感光鼓21的接触点相对于感光鼓21的切线方向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相对于该接触点配置在鼓转动方向的下游。清洁刮板63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清洁刮板63除去在第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1外周面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回收螺旋体64配置在研磨辊62的下方、且在隔着清洁刮板63离开感光鼓21的区域。回收螺旋体64被回收容器61支承成能够绕与感光鼓21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轴线转动。回收螺旋体64将从感光鼓21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输送到设置于鼓清洁装置60外部的回收物废弃容器(未图示)。
调色剂积存构件65配置在研磨辊62的下方、且在清洁刮板63与回收螺旋体64之间。调色剂积存构件65是沿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弯折金属板而形成。
图5是表示图4的鼓清洁装置60内部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鼓清洁装置60的调色剂积存构件65的立体图。调色剂积存构件65具有支承部651和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
支承部651配置在隔着清洁刮板63离开感光鼓21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支承部651具有固定部651a和连接部651b。固定部651a设置在支承部651的下部,从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侧延伸至另一端部侧。固定部651a固定于回收容器61。连接部651b分别设置在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
两个连接部651b从固定部651a的上边缘部向上方延伸。
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从支承部651的两个连接部651b各自的上边缘部大体水平地向离开感光鼓21的一侧延伸。即,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分别配置在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调色剂积存部652在研磨辊62的下方相对于研磨辊62的外周面隔开间隙配置。调色剂积存部652在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和与该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长方形形状。从感光鼓21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贮存在调色剂积存部652与研磨辊62之间。
图7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部20的显影辊54、研磨辊62和调色剂积存构件65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所示的箭头线Dx是显影辊54和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
如图7所示,显影辊54具有显影保证区域54w。显影保证区域54w从显影辊54的轴线方向Dx的中央向两端部侧延伸规定长度。显影保证区域54w的轴线方向Dx的长度比显影辊54整体的轴线方向Dx的长度短。显影保证区域54w是能够保证规定的图像质量的显影区域。显影装置50虽然能够在显影辊54的比显影保证区域54w靠向轴线方向Dx的外侧承载调色剂,但是不能保证图像质量。
如图7所示,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Dx的长度比显影辊54的轴线方向Dx的长度长。即,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Dx的两端部位于比显影辊54的轴线方向Dx的两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调色剂积存部652在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Dx上延伸。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各自的轴线方向Dx的一端部652a位于比显影保证区域54w的端部靠向外侧、且比显影辊54的端部靠向内侧的图7所示的范围Ra内。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各自的轴线方向Dx的另一端部652b位于比研磨辊62的端部靠向外侧的图7所示的范围Rb内。
按照上述结构,能够使调色剂分别附着于研磨辊62的与显影保证区域54w对应的区域62w、以及与显影保证区域54w的轴线方向Dx的外侧对应的区域62n。由于在研磨辊62的与显影保证区域54w对应的区域62w的附近未配置调色剂积存部652,所以能够抑制调色剂堆积在感光鼓21与清洁刮板63的接触部。因此,能够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整体适当地带电,并且能够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62的外周面整个区域。
图8是图4的鼓清洁装置60的调色剂积存部652的局部放大图。如图8所示,调色剂积存部652在与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Dc上延伸。调色剂积存部652在与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Dc上,夹着与研磨辊62的下端部62e相对的位置652e,向接近感光鼓21的一侧Sn和离开感光鼓21的一侧Sf的两侧延伸。
按照上述结构,在与研磨辊6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Dc上,能够足够大地确保贮存调色剂的空间。因此,能够适当地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62的与显影保证区域54w的轴线方向外侧对应的区域62n(参照图7)。
此外,调色剂积存构件65将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和支承部651形成为一体(参照图6)。按照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对两个调色剂积存部652进行定位。此外,能够减少鼓清洁装置60的部件个数。
此外,调色剂积存构件65由金属构成。更具体地说,调色剂积存构件65例如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形成。按照该结构,能够通过调色剂积存构件65提高散热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图像形成部20的温度上升。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单元检测部11和温湿度检测部12。
单元检测部11例如包括光传感器等,并且以鼓单元22位于光路上的方式配置于主体2。单元检测部11检测鼓单元22相对于主体2的装拆。控制部8通过接收来自单元检测部11的输出信号,能够识别由单元检测部11检测到的鼓单元22的更换。
温湿度检测部12例如包括电阻式、静电电容式等温湿度传感器,配置在主体2的外壳附近。温湿度检测部12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部8通过接收来自温湿度检测部12的输出信号,能够识别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在生产后从工厂出货时,实施能够对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时刻进行识别的设定并出货。由此,控制部8能够识别图像形成装置1的在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时刻。
并且,控制部8能够执行如下调色剂喷出模式:将调色剂从显影装置50供给到感光鼓21的外周面,并且由清洁刮板63除去并贮存于调色剂积存部652。
图9是表示调色剂喷出模式的执行时机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控制部8伴随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图9的“开始”),估算调色剂喷出模式的执行时机。
控制部8在图像形成装置1启动时,判断是否是在用户收到货后最初的电源接通时(步骤#101)。图像形成装置1在生产后从工厂出货时,实施能够对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时刻进行识别的设定并出货。
在不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在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情况下(步骤#101的否),控制部8判断是否更换了鼓单元22(步骤#102)。控制部8通过接收来自单元检测部11的输出信号,能够识别鼓单元22的更换。
在未更换鼓单元22的情况下(步骤#102的否),控制部8判断纸S的印刷(图像形成)张数是否到达了预先确定的规定数(步骤#103)。详细地说,控制部8判断在上次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之后纸S的印刷张数是否到达了规定数(例如100张)。纸S的印刷张数的规定数例如预先存储于存储部等。
在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在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情况下(步骤#101的是)、以及是更换了鼓单元22的情况下(步骤#102的是),控制部8判断由温湿度检测部12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是否是规定的高温高湿状态(步骤#104)。
在上次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之后印刷(图像形成)张数到达了规定数的情况下(步骤#103的是)、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是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步骤#104的是),控制部8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通过显影装置50将调色剂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和内侧(参照图7)喷出(步骤#105)。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不是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步骤#104的否),控制部8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通过显影装置50将调色剂仅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参照图7)喷出(步骤#106)。
如上所述,控制部8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以及鼓单元22的更换时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按照该结构,能够在开始使用新的鼓清洁装置60时,使调色剂贮存在调色剂积存部652上。因此,能够伴随新的鼓清洁装置60的使用开始,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整体适当地带电,并且能够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62的外周面整个区域。
此外,控制部8在调色剂喷出模式下,基于由温湿度检测部12检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显影装置50将调色剂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至少外侧喷出。按照该结构,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在调色剂喷出模式下,也能够将调色剂适当地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内侧喷出。
并且,控制部8在调色剂喷出模式下,在由温湿度检测部12检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规定的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显影装置50将调色剂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和内侧喷出。此外,控制部8在调色剂喷出模式下,在由温湿度检测部12检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是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显影装置50将调色剂仅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喷出。
按照上述结构,在容易产生图像缺失的高温高湿状态下,能够特别地使调色剂附着于研磨辊62的外周面整个区域。即,能够抑制图像缺失的产生。如果不是高温高湿状态,则产生图像缺失的可能性小,只要使调色剂仅附着于研磨辊62的与显影保证区域54w的轴线方向的外侧对应的区域62n(参照图7)即可。由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喷出模式下的调色剂的消耗量。
另外,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喷出的调色剂量比向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内侧喷出的调色剂量多。即,向显影辊54的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内侧喷出的调色剂量比向显影保证区域54w的外侧喷出的调色剂量少。按照该结构,能够抑制调色剂喷出模式下的调色剂的消耗量。
此外,每当执行规定张数的纸S的印刷(图像形成)时,控制部8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按照该结构,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通常运转中,能够定期地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是依次重叠地形成多种颜色的图像的所谓串列式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机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非串列式的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或黑白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载体,在外周面具有感光层;
带电装置,使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带电;
曝光装置,对通过所述带电装置带电的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进行曝光,在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影;
具有显影辊的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像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并接近所述像载体,使调色剂附着于所述静电潜影而形成调色剂像;以及
清洁装置,具有:清洁刮板,在所述像载体的轴线方向上延伸,与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除去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的调色剂;以及研磨辊,与所述像载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一边与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一边转动,对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进行研磨,
所述显影辊具有从轴线方向的中央向两端部侧延伸规定长度的显影保证区域,
所述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位于比所述显影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清洁装置包括调色剂积存构件,所述调色剂积存构件在所述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分别具有调色剂积存部,所述调色剂积存部相对于所述研磨辊的外周面隔开间隙配置并在与所述研磨辊之间贮存从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除去的调色剂,
所述调色剂积存部在所述研磨辊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该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位于比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端部靠向外侧、且比所述显影辊的端部靠向内侧的位置,另一端部位于比所述研磨辊的端部靠向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积存部在与所述研磨辊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夹着与所述研磨辊的下端部相对的位置,向接近所述像载体的一侧和离开所述像载体的一侧的两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积存构件具有连接并支承分别配置于所述研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侧的两个所述调色剂积存部的支承部,并且将两个所述调色剂积存部和所述支承部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积存构件由金属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可装拆的单元,至少包括所述像载体和所述清洁装置;
单元检测部,检测所述单元的装拆;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像载体、所述带电装置、所述曝光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清洁装置的动作,
所述控制部能够识别由所述单元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单元的更换、以及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在用户收到货后的最初的电源接通时的时刻,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最初的电源接通时和所述单元的更换时,能够执行调色剂喷出模式,所述调色剂喷出模式是将调色剂从所述显影装置向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供给,并且由所述清洁刮板除去并贮存于所述调色剂积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温湿度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调色剂喷出模式下,基于由所述温湿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所述显影装置将调色剂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至少外侧喷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调色剂喷出模式下,在由所述温湿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是规定的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影装置将调色剂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外侧和内侧喷出,在不是所述高温高湿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影装置将调色剂仅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外侧喷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外侧喷出的调色剂量比向所述显影保证区域的内侧喷出的调色剂量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当执行规定张数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时,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调色剂喷出模式。
CN202110779681.6A 2020-07-13 2021-07-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3934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975A JP7480611B2 (ja) 2020-07-13 2020-07-13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19975 2020-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4122A CN113934122A (zh) 2022-01-14
CN113934122B true CN113934122B (zh) 2023-08-29

Family

ID=7917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9681.6A Active CN113934122B (zh) 2020-07-13 2021-07-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0771B2 (zh)
JP (1) JP7480611B2 (zh)
CN (1) CN113934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75558B1 (en) * 2022-03-18 2023-06-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hich performs printing according to an electrophotographic sche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7513A (ja) * 1996-05-08 1997-11-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554A (ja) * 1999-11-26 2001-06-08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8157989A (ja) * 2006-12-20 2008-07-10 Kyocera Mit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5056A (ja) * 2009-09-18 2011-03-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320785B2 (en) * 2009-01-23 2012-1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oner or abrasive partic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1235A (ja) 2003-05-15 2004-12-0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93583B2 (ja) 2005-10-12 2011-06-0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217A (ja) 2008-04-23 2009-11-1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9993A (ja) * 2009-01-26 2010-08-05 Kyocera Mit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7905A (ja) 2009-06-24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5465B2 (ja) 2009-06-30 2013-08-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1637B2 (ja) 2009-09-29 2013-10-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5712A (ja) 2009-09-29 2011-04-14 Kyocera Mita Corp ドラムアセンブリ及び該ドラム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216745B2 (ja) 2009-10-28 2013-06-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311A (ja) 2009-12-21 2011-08-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2821B2 (ja) 2011-04-20 2014-05-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950162B1 (en) * 2014-02-27 2021-02-2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6287336B2 (ja) 2014-02-28 2018-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JP6221886B2 (ja) * 2014-03-26 2017-11-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32016A1 (en) 2014-11-10 2016-05-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ubrica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6617921B2 (ja) 2015-07-29 2019-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感光体の異物除去機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806A (ja) 2016-08-22 2018-03-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7513A (ja) * 1996-05-08 1997-11-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554A (ja) * 1999-11-26 2001-06-08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8157989A (ja) * 2006-12-20 2008-07-10 Kyocera Mit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320785B2 (en) * 2009-01-23 2012-1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oner or abrasive particles
JP2011065056A (ja) * 2009-09-18 2011-03-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6959A (ja) 2022-01-25
US11320771B2 (en) 2022-05-03
CN113934122A (zh) 2022-01-14
US20220011702A1 (en) 2022-01-13
JP7480611B2 (ja)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18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034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0329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93412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8173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a refreshing operation
JP20052277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08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23841A (ja) トナー強制消費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7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67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03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83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080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41284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527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96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62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73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5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07718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6335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6087B2 (ja) 現像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87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4252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358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