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25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25A
CN1139225A CN95117150A CN95117150A CN1139225A CN 1139225 A CN1139225 A CN 1139225A CN 95117150 A CN95117150 A CN 95117150A CN 95117150 A CN95117150 A CN 95117150A CN 1139225 A CN1139225 A CN 1139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image
unit
charging
p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17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48C (zh
Inventor
桝田恒司
草加健作
丸田秀和
藤田秀树
野口高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111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396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221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86294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1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成像设备,包括一载像体;用以在载像体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一能与载像体相接触的充电部件,以便给载像体充电;用以检测载像体和充电部件之间的电压—电流特性的检测装置;其中,根据检测装置的若干次检测数据来确定用于载像体的成像条件。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比如电照相设备(复印机,光打印机),以便利用包括有对载像部件(电子照相的感光部件或静电记录的电介部件)(待充电部件)的表面充电的步骤的转印型(非直接型)或直接型的成像方法实现成像。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接触充电装置的成像设备,所说接触充电装置通过一加有电压的充电部件与被充电部件的接触而对被充电部件的表面充电。
在这样的成像设备中,作为对载像体(被充电部件)的表面充电的装置,广泛使用的是由充电丝和屏蔽罩构成的电晕充电装置。
作为一种对被充电部件比如载像体的表面均匀充电至一预定电位的装置,电晕放电装置还是有效的。但是,它需要一高压源,而且,更不可取的是,电晕放电会产生臭氧。
业已研制出了另一类型的充电装置。一种加有电压的充电部件与被充电部件的表面接触,以便对该表面充电(此谓接触充电装置)。它所具有的优点是电压源的电压低,且所产生的臭氧量较少。目前,它被用作对被充电部件、比如感光部件或者电介质部件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代替了以往的电晕放电装置。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触充电装置的剖面图。
在这幅图中,用数字1标示的是被充电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它是一个转鼓型的电照相感光部件(简称感光部件)。该感光部件1包括一个铝质或类似材质的导电的底层1b和一个在该层之上的作为基本层的光电导层1a。
用数字2标示的是充电部件。在该例子中,它是辊子型(充电辊)。该充电辊2包括一金属芯2c、一在金属芯2c之上的导电层2b和一在导电层2b之上的电阻层2a。
用字母P标示的是一为充电辊2施加充电偏压的电压源。电压源P和充电辊2的金属芯2c是电连接,以便将一预定的直流(DC)充电偏压从电压源P加到充电辊2之上。
当作为被充电部件的感光部件1旋转时,压靠在该感光部件1上并供应有充电偏压的充电辊2使感光部件1的外圆周表面充电达到预定的极性和电位。
如图1所示(对于图1,下面再详细说明),围绕感光部件1的周围,除了充电辊2之外,还布置有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清洁装置、定影装置或者别的成像处理装置,以构成一个成像机械,为简便起见,这些装置在该图15中都省略了。
在这样的成像设备中,随着成像次数的增加,感光部件的外周表面会被清洁装置的清洁刮板、显影器或类似件刮损。由于因感光层1a的厚度的减小所造成的等效电容的变化,所以,充电性能也变化。
特别是,在接触型的施加DC充电电压的情况下,感光部件电容的变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更具体地说,当感光层的薄膜厚度随着成像作业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时,由于感光部件的外圆周表面的表面电位的提高,则流过充电辊的DC电流增大。当表面电位因感光层膜层厚度的减小而提高时,显影对比度增大,因此,显影的影像的密度提高,另外,不能提供相对于白色影像的电位足够高的对比度,因此,白色区域被稍稍地显影出来(影像模糊)。
当感光部件的厚度减小时,表面电位提高,因此,表面电位的浅色部分电位提高。由于感光部件的感光度随着膜层厚度的减小而减小,因此,与白色原件相应的表面电位不能充分降低。由于这些原因,在显影的影像中,原件的黑和白区域之间的表面电位的对比度减小。如果试图在显影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显影对比度,则会产生影像模糊。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EPA579499提议:当充电辊与感光部件的无成像区域相接触时,对充电辊进行直流恒压控制,并把那个时候的、与感光层的膜层厚度相对应的直流电流量检测出来。当充电辊与感光部件上的成像区相对应时,使得直流电压充电辊受到具有相应于检测出的电流的直流电流量的恒压控制。这种控制系统将称作“APVC控制”。
但是,在常规的例子中,仅仅根据充电辊的一个直流恒压控制期间检测出的直流电流量而实现对充电辊的恒压控制,会出现下列问题。
当一个APVC控制进行之后,由于工作次数少,纵然感光层的厚度减小,也会由于环境因素比如噪声、不正确接触、带电体精度改变等而造成检测电流变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根据环境因素用直流恒压来对充电辊进行控制,结果导致不恰当的影像密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影像稳定形成是不可能的。
因此,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任凭载像体的厚度减小,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影像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纵然长期运行,也不会产生模糊影像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阻止因长期使用而造成载像体的表面电位升高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载像体厚度的减小,调节成像限制因素,从而能够精确地实现成像的成像设备。
虽然已参照本文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并不局限于上面的说明,而且,本申请旨在覆盖可能落在改进的目的或者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改型或变化。
图1是一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除辊子型之外的另一类型的成像设备的剖视图(a)和示意图(b)。
图3表示该设备(实施例1)的工作时序。
图4表示一设备(实施例2)的工作时序。
图5是充电性能的曲线图。
图6表示在感光部件层和充电辊之间的接触部分的一微观区域的等效电路。
图7表示间隙和间隙击穿电压之间的关系。
图8表示感光部件和充电辊(a)之间的接触辊隙区域,和一等效电路图(b)。
图9是曲线图,表示充电性能与膜层厚度方面的关系。
图10表示检测电压和校正电压输出值之间的关系。
图11是由于长期使用导致表面电位变化的曲线图和感光层厚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2是薄膜加热型定影装置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剖面图和示意图。
图13是一局部断开的顶视示意图,图中,省去了加热器的中间部分。
图14是一压力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一个接触型充电装置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6表示的是一工作时序。
图17表示的是一工作时序。
图18表示的是一工作时序。<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示意图。
用1标示的是一个作为被充电部件的载像体,它包括一个接地的、铝质或类似材质的导电的底层1b和一个在该层之上的、作为主要层的光电导层1a(电子照相的感光部件)。该载像体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绕着一根支承轴1d转动。
用2标示的是一接触充电部件,用以通过与感光部件接触而对感光部件的表面均匀初次充电达预定的极性和电位,并且,在本例子中,它是辊子型(充电辊)。该充电辊2包括一个金属芯2c,一个在金属芯2c之上的导电层2b,和在导电层2b之上的一个双层,该双层包括依次形成的电阻层2a2和2a1。充电辊的两端用未示出的轴承部件支承,并利用未示出的施压装置,以预定的压力,把充电辊压靠到鼓型的感光部件1上,因此,充电辊由于感光部件1的转动而转动。
通过一滑动接触器3a把一预定的电流从电源3供给金属芯2c,借此,把转动的感光部件1的外圆周表面充电至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接触充电、初次充电)。
利用曝光装置10,使得已经被充电部件2均匀充电了的感光部件1的表面受到物体影像信息的曝光L(成像狭缝曝光,激光束扫描曝光等),因此,在感光部件1的外圆周表面上产生一个相应于期望的影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本实施例设备的曝光装置10是一种已知的由静止原件托架和可移动光学系统构成的原稿图像成像狭缝曝光装置。用20标示的是一固定的原件承托玻璃板,0是一面朝下放在原件承托玻璃板上的原件,21是一原件限止板,22是一原件照明灯(曝光用灯),23是一狭缝板,24-26是可移动的第1~第3反射镜,27是一成像透镜,28是一固定的反射镜。上述的灯22、狭缝板23以及可移动的第1反射镜24能够在原件承托玻璃板20下表面的下方以一预定的速度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并且,上述的可移动的第2和第3反射镜25和26以V/2的速度移动,因此,原件的面朝下的那个表面就可以被从一侧向另一侧扫描,从而,原件的图像被扫描并投影到感光部件1的表面上。
所形成的潜像被显影装置11显影成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一种进到感光部件1和转印装置12之间的转印区的传印材料14的表面上,转印材料14是以与感光部件1的时序相同步的时序从未示出的供纸装置输送到转印区的。本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2是一个转印辊,而且带有与传印材料14上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因此,调色剂图像能够从感光部件1转印到转印材料14的表面上。
把已具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14从感光部件1的表面上分离下来并送到具有加热辊61和施压辊62的定影装置中,从而,使图像固定。然后,把它排出,即为一复印品。在双面复印的情况下,由再供纸装置把该转印材料又送回到转印区。
当图像转印之后,用清洁装置13对感光部件1的表面予以清洁,以便把沉积的污物等或者残留的调色剂除去。然后,使感光部件1放电,以备下次成像。
(2)充电部件2的各种例子
辊型充电部件2可以被作为被充电部件的感光部件1所转动,或者可以是不转动的,或者可以以恰当的圆周速度同向或反向地旋转。
充电部件2可以是象刮刀型、块型、棒型、带型或者类似型。
图2(a)是刮刀型例子的剖视示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与感光部件1的表面相接触的刮刀状充电部件2的方向可以与感光部件1的表面的运动方向同向或者反向。
图2(b)表示块状或棒状充电部件的例子。
在各种类型的充电部件2中,数字2c标示的是一导电的金属芯件,2b是一导电层,而2a是一电阻层。
在块状和棒状件的情况下,无需使用用来把充电偏压加到金属芯件2c上的供应电能的滑动接触器,而滑动接触器是辊子型所必需的。导线可以直接连接,因此,在使用滑动接触器3a来供应电能的情况下,易于产生的电噪声能够得以避免,此外,能够节省所需空间,而且还能够当作清洁刮板使用。
(3)工作时序
图3和图4示出了图1设备的工作时序的一个例子。在该例子中,当1000次作业完成之时,对在10次印制作业(图3)之后和1000次印制作业(图4)之后之间作了对比。
1)10次作业(图3)
<1>在通过按压复印键而产生印制(复印)开始信号时,处于待机状态的设备的感光部件1(鼓型)开始转动(预转动)。在转鼓1的转动开始的同时,放电曝光装置15被启动,因此,转鼓1在大于一整圈的区段A1内被放电。
<2>随后,向充电辊2加上直流偏压,该直流偏压是一种初次充电偏压。
<3>最初,在区段B1,使得初次充电偏压经受恒压控制,并且,在这一期间,在电压源3中,把从充电辊2流到转鼓1的直流电流检测出来。
<4>存储在RAM4中的检测电流I10(10次印制作业之后的)和以前检测的电流I9(9次印制作业之后的)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充电辊2是经受相同的恒压控制的。这是因为,该差别被认为是检测变化。实际上,感光层的膜厚度与初始值是几乎没有差别的。
2)1000次作业
进行与<1>~<3>相同的操作。
<4>检测电流I1000(1000次作业之后的)和检测电流I999(999次作业之后的)是相同的,并且,利用与I1000相应的直流电压对充电辊进行恒压控制。这是因为,经过1000次作业,感光层的膜厚度减小了,理想的是,用与膜厚度相应的直流电压对充电辊实行恒压控制。
在成像工作开始之前,预转动继续进行,因此,在这个期间转鼓1的表面是无图像形成区。在区段B1期间,充电辊是受到直流恒压控制的,并把直流电流检测出来,并且,进行初次电压校正(对于充电辊2的初次充电偏压校正)。
在用初次校正电压对充电辊直流恒压控制开始之后,实施图像曝光(原图像的成像狭缝曝光)。此时,充电辊2对应于成像区(即图像正要形成的那个表面部分),因此,在直流恒压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对辊子2的充电。
<6>当成像工作完成之后,转鼓1进入后转动期(区段A2),在这个期间,放电曝光装置15运行达多于一圈的时间。然后,转鼓1和曝光装置15的转动停下来。设备又处于待机状态,直到下一个复印开始信号产生为止。
(4)电压校正方法
下面将对利用直流电压源3进行正确充电的方法予以说明。
以下将对当直流电压从直流电压源3加到充电辊2上时的充电机构予以描述。
感光层1a是一负极性的OPC。更具体地说,CGL层(载流子产生层)是偶氮颜料制成的层,而CTL层(载流子转移层)是苯腙和树脂材料的混合物制成的、厚度24微米的层,这样,两者构成一负极性的有机光电导体(OPC层)。把该OPC感光鼓1转动并使之放电到基本上为0V。把感光鼓1的已放了电的表面在黑暗条件下与加有直流电压VDC的充电辊2相接触,以便使OPC感光鼓1充电。对被充电辊2充电之后的OPC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VD和施加给充电辊2的使用直流电压VDC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图5中,直线(24微米的那根)代表检测结果。如图5(a)所示,对于感光层的每一种膜厚度来说,相对于施加的直流电压VDC充电均具有一阈值,因此,充电在一特定的电压时开始。施加绝对值大于充电开始电压的充电电压所产生的表面电位VD,具有一上倾的、倾斜度为1的线性关系。
充电开始电压被限定如下。只把一直流电压加给具有0V电位的载像体,并且,电压逐渐地提高。把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在一从标图中标出,该表面电位是相对于施加的直流电压的。每100V标出的一个直流电位,并且,第一个点是出现在表面上的表面电位。然后,根据统计学方面的最小平方近似法画出一条线。充电开始电压被定义为画出的线与表示表面电位为0的那条线之间的交点。图5的曲线图中的那条线是用最小平方近似法画出的。
当施加到充电辊2上的直流电压是VDC,在OPC感光鼓1上的表面电位是VD,而充电开始电压是VTH时,下列公式成立:
VD=VDC-VTH             …(1)
该公式是从Paschen的法则推导出来的。
图6示出了在充电辊2和OPC感光部件层之间的接触部分处的微观空间Z的一个等效电路。当充电辊2的总电阻Rr小时,那么,由流过感光层1a的电流ID所产生的电压降IDRr与VDC相比是小到几乎忽略不计的。如果忽略Rr,则模跨空间Z的电压Vg如下:
Vg=VDC×Z/(LS/KS+Z)    …(2)
VDC:施加的电压
Z:间隙
LS:感光层厚度
KS:感光层的介电常数
按照Paschen法则,在间隙Z处的放电现象能够用下列方程式(3)和(4)逼近,式中Z是8微米或者更大一些。
Vb=312+6.2Z(当Vb>0时)    …(3)
Vb=-(312+6.2Z)(当Vb<0时) …(4)
由于Vb<0,所以,方程式(2)和(4)被表达在图7所示的曲线图,横坐标代表间隙距离Z,而纵坐标代表间隙击穿电压。向下凸的曲线(1)是一条Paschen曲线,向上凸的曲线(2)、(3)和(4)表示具有参数Z的间隙电压Vg的性能。
当Paschen曲线(1)和曲线(2)-(4)相交时,发生放电。在放电的起始点处,由Vg=Vb得到的、有关Z的二次方程式的判别式是0。这意味着放电开始限制,因此,VDC=VTH
在放电现象中,Paschen法则涉及到放电现象,但是,由于邻近充电部位处有少量的臭氧立即被辨别出,尽管该量非常小(与电晕放电相比是10-2~10-3),因此,利用充电辊充电被认为包含了放电现象。因此,为了利用VDC控制VD,用
VDC=VR+VTH    …(5)
VR:靶表面电位
设定靶电位值VR,并利用方程式(5),来确定VTH,加上它,便能够使得VD接近于VR
正如将从公式中了解的那样,阈值电压VTH通过式(6)确定。
D=LS/KS        …(6)
然而,这里,在感光部件周围的温度、湿度等等的影响下,感光层的介电常数KS是变化的,而且,感光层的厚度LS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因此,表面电位VD随着阈值电压VTH的变化而变化,而阈值电压的变化是周围环境和使用程度造成的。换句话说,如果KS和LS的值是已知的,那么,使表面电位VD达到恰当的值所需的直流电压值VDC就能够确定。
这里,如图8所示,由感光鼓1和充电辊2所形成的静电电容CP是由空们之间的辊隙n提供的,并且,根据图6的等效电路,该电容CP限定如下(是一接触区):
CP=SP×KS/LS=S/D    …(7)
就是说,CP与1/D是成正比的。因此,如果确定了CP,那么,就能够用方程式(5)确定正确的直流电压VDC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确定转鼓的CP的是,测量因放电阻抗的变化而造成的充电性能的变化,而放电阻抗是随着CT层的膜层厚度(LS)而变化的(如图中概略地所示),在此基础上,对施加的电压予以校正。
图9(a)示出了施加电压和充电辊2相对于各种转鼓CT层厚度的转鼓表面电位的测量结果。那时所测的直流电流量如图9中的图9(b)所示。正如将从图中了解的那样,充电性能、电压—电流特性以及放电开始电压均随着转鼓的载流子转移(CT)层厚度而变化。
图9(a)和(b)示出了在施加任意恒定的电压和检测到的直流电流期间,不同转鼓CT层厚度的转鼓表面电位的特性。鼓的表面电位和检测出的直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CT层的厚度而确定。随着CT层厚度的减小,鼓的表面电位(黑的电位VD和白的电位VL)和测出的直流电流量均增加。在施加一特定大小的恒压期间,通过测量直流电流量,便能够预测与鼓的电容CP相应的表面电位。
图10示出了检测电流量和校正电压输出值之间的关系,因此,用来根据前述关系控制鼓的表面电位,即使CP因鼓的载流子转移层厚度变化而发生变化也是如此。校正是这样进行的,即输出电压随着检测的电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图11(a)、11(b)示出了使用校正的试验结果。
横坐标代表复印的数量(即成像作业的次数),并且,把与复印数量有关的鼓表面电位标出。在施加与确信的厚度无关的规定恒压的情况下,表面电位的变化用L表示。根据本实施例,对施加恒压期间的直流电流量予以检测,并且,通过校正使图表(Table)根据电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另外,还施加恒压。通过这样做,即便复印的次数增加,仍能够确保恒定的鼓表面电位。
在这些试验中,使用的是上述的OPC感光鼓。利用图1的成像设备进行了耐久性试验。
就充电辊2而言,如图1的层结构模式中所示,一由EPDM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具有104~105Ω·cm体积电阻率的导电橡胶层2b处于金属芯2c之上,而一个由Hydrin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具有约107~109Ω·cm体积电阻率j的中间绝缘层2a2形成在该导电橡胶层之上。一尼龙材质的、具有107~1010Ω·cm体积电阻率的阻断层2a1(表层)(Torejin,注册商标,可从TEIKOKU KAGAKUKabushiki Kaisha购得)形成在2a2层之上。用Asker-C测量,它具有约50°-70°的硬度。在总压力为1600克的条件下,充电辊2同感光鼓1相接触,并因此而在充电期间转动。充电辊2的全部电阻最好是辊子的表面中每1平方厘米106~109欧姆。
当该电阻值因环境湿度的变化和充电部件的电阻层的使用程度而增加时,检测的电流量减小,并且,把电压升高校正值赋予图像部分施加的电压值,因此,充分充电以产生令人满意的图像密度和图像质量。
另一方面,用RAM4存储流过充电辊的两个前面的检测电流,一个可能的、供选择的方案是,只有当包括电流检测在内的三个当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相同的时候,以与之相应的直流电压实现恒压控制。通过这样做,即便检测电流包含了十分大的变化,同样能够恰当地APVC控制,因此,在大量的复印之后,仍能够产生稳定的图像密度。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对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进行了变型,用一实质上没有定影装置的定影装置代替辊型定影装置61和62。除了定影装置之外,其它结构是相同的,因此,把与图1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指定给具有相应功能的构件,并且,为简化起见,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就定影装置来说,可以使用一膜层加热型定影装置(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63-31318,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2-157878等)、压力定影装置、磁感应型或电磁感应型定影装置。它们运行时基本上没有等侯时间,因此,能够快速地启动(复印开始与主开关启动基本上能够同步)。
图12是膜层加热型定影装置(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图13是一局部断开的、省略了中间部分的顶视平面图。
用31标示的是一加热器,它包括一个耐热性、电绝缘性和低发热性的基片(陶瓷基片)32,一个在基片32的一侧纵向延伸的发热的电阻层33和一个用以覆盖基片32上的发热电阻器的玻璃层(保护层)34。
加热器31的玻璃层34的表面是一膜层接触滑动面,并且,玻璃层34的该表面是暴露的,通过绝热的加热器夹持器37把加热器31固定到支承部分上。
由在电阻发热元件层33的端电极(导电层)33a和33b之间的电能电源电路38(见图13)提供电压,因此,电阻发热元件33产生了热量。
用35标示的是一贴靠在加热器31的发热器基片32的背面的温度检测元件或类似元件,并且,把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送给电源电路38的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电阻发热元件层33的供能是受控的,以便把加热器温度保持在预定的高度。
用36标示的是一作为热保护器的保险丝(温度保险丝),该保险丝与电阻发热元件层33的温度串联连接,并且,它与加热器31的发热器基片32的背面相接触。当加热器31的温度升高到超过预定值时,保险丝熔断,以便切断电源向电阻发热元件层33的供电。
用39标示的是一厚度约为40微米、聚酰亚胺制成的耐热薄膜或类似物,而40是一作为施压件的转动施压辊,以便把薄膜39压靠到玻璃层34的表面上,该表面是加热器31的一个膜层接触滑动面。膜层39被施压辊40推压到加热器31上,并利用施压辊40的转动力或者利用别的驱动装置而沿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以预定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保持同加热器31的表面滑动接触。
通过发热电阻器层33提供的能量,加热器31的温度便升高到预定的高度。在薄膜39相对于加热器31滑动的同时,把记录材料(待加热材料)14引入薄膜39和施压辊40之间的加压接触辊隙区(定影辊隙区),因此,记录材料14通过与膜层39的表面接触而同膜层39一起通过加热器31位置。在通过的过程中,热能经由膜层39从加热器31的供给记录材料14,因此,热熔物和固着物被熔化并固定到记录材料14上。
在实施例1中,加热辊型的图像加热和定影装置包括一定影辊和一弹性加压辊,定影辊的金属辊壳内设有加热器,使得记录材料通过定影辊隙部分,由此,将调色剂影像加热和加压,以便定影成像。
然而,这种加热辊型的图像加热和定影装置,它的辊子具有很大的热容量,因此,使辊子的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需要较长的时间(升温期或预热期或等侯期)。另外,为了能够快速工作,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温度值。这种控制还适用于加热板型的定影装置,炉式定影系统等。
另一方面,膜层加热型定影装置具有以下的优点。因为对于加热器31来说,能够使用低热容量的加热器,因此,与传统的加热辊型或类似型相比,等侯时间能够缩短(能够快速起动),因此,当设备不使用时,不需要预热。因此,总的能量便可以节省。其它类型的别的一些问题也能够消除。
图14表示一压力定影装置,其中,携带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影像的记录材料14被引进互相压在一起的两个刚性的压力辊51、52的辊隙部分,未定影的调色剂影像便被压力固定下来。这种系统不必使用热源,因此,能够快速启动。
在具有如图12-图14所示的不需要等侯时间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中,理想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关断功能,以便若经过一预定的时间而没有成像作业时自动关掉主开关。
在这种情况下,如EP-A579499中所述,如果APVC控制(根据流过充电辊的电流,用直流电压对充电辊进行恒压控制,以便成像)根据主开关的动作而工作的话,那么,如果APVC控制一天可进行多次,因此,对于电流检测的每一个变化,充电辊都可以受到恒压控制。而对于每一个变化,密度都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本设备还设置了一个定时器,以解决该问题,当主电原开关在自动关断操作之后的一个预定的定时时间内被启动时,不进行APVC控制了,最好是,对充电辊本身的电流检测工作也不进行。预定的时段最好根据设备所使用的频率来确定。
然而,在没有使用定时器的情况下,在电压源的每次启用之后,APVC控制可以在第一转印材料上成像之前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实施例1所述,即使流过充电辊的电流的第N次检测和第(N+1)次检测之间的检测到的电流是变化的,为成像而施加到充电辊上的电压也是不变的。理想的是,只有当第(N+1)次和第(N+2)次电流是相同的时,为成像而施加给充电辊的电压才根据第(N+2)次检测的电流而改变。
即使如此检测的电流改变,理想的是,在电流根据变化或环境变化而改变之后,成像条件并不立即改变,但是,当该变化值连续若干次时,成像条件根据对感光层的厚度减小的估计而改变。
<实施例3>
图16示出了图1的成像设备的另一个工作时序。该实施例表示利用一个复印启动信号而在两个转印材料上连续印制。
1.根据印制(复印)开始信号,处于待机状态的设备的感光敏件1开始转动,因此,前面的转动周期开始。在鼓1转动开始的同时,放电曝光装置15起动,在区段A1内,经过一圈多的转动,鼓1的表面被放电。
2.随后,把一作为初次充电偏压的直流偏压加到充电辊2上。
3.在区段B1内,初次充电偏压先受到恒压控制。在这一期间,把直流电流测出。然后,根据如此测出的直流电流来进行充电辊直流恒压控制。
前转动期是成像开始之前的一个周期,并且,鼓1表面部分是无成像区(更确切地说,是图像正准备在其上形成的区域)。在与鼓1的无成像区相对应的前转动期之内,在区段B1期间,充电辊2受到直流恒压控制。把此时的直流电流测出,并进行初次电压校正(对于充电辊2的初次充电偏压校正)。
4.随着用初次校正电压对充电辊进行直流恒压控制的开始,通过狭缝,为第一张纸进行图像曝光。这时,充电辊2对应于鼓1的成像区(即图像正准备在其上形成的区),在直流恒压控制下,对鼓1的表面予以充电。
5.在第一张复印以后而下一张复印之前,转鼓对应于相邻纸张之间间隔的转鼓表面部分是非成像区。在本实施例中,在该纸张的间隔期内,也对充电辊2进行直流恒压控制,以便实现直流电流检测。根据直流电流,对为成像而施加给辊子的电压予以校正。
在第一次印制完成之后,在区段B2(纸张间隔)期间,再次进行对充电辊2的直流恒压控制,并进行直流电流检测。接着,根据检测的直流电流来进行充电辊恒压控制,以便下一次印制。
在连续印制三张以上的情况下,在纸张间隔期内,同样要进行充电辊的直流恒压控制、直流电流检测以及直流恒压控制。
6.当最后一张纸的成像完成时,鼓处于后转动期。在后转动期A2之内,鼓1受到放电曝光装置15的放电处理,时间不少于一整圈。然后,鼓1和放电曝光装置15的转动停止。设备处于待机状态,直到下一个复印开始信号产生为止。
当鼓的表面随着使用而刮损时,其结果是减小了感光层的膜厚度,在B1和B2期间,测得的电流增加。在成像期间,充电辊2对鼓1的成像区的表面的充电是在用减小的校正电压对充电辊直流恒压控制的条件下进进。
在本实施例中,把根据对充电辊施加恒压而测得的直流电流量储存起来,为了成像,把两个先前测得的电流的平均值用来校正就要施加给充电辊的施加电压。这样做,便能够防止因一个电流检测的变化而造成的施加电压的变化。
当更换感光鼓时,除了最后的一个之外,其它所有以前检测的数据都被清除,然后,当给充电辊施加恒压时,把直流电流量检测多次(休息模式)。
在上面的例子中,在给充电辊施加恒压的情况下,对电流值进行检测,并且,在成像期间,施加校正电压。代替电流检测的是,在恒流控制情况下,可进行施加电压的检测,并且,为了成像,可以用给予的校正电流进行恒流控制,或者,恒压、恒流控制结合使用。
<实施例4>(图17)
图17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与图16的时序相比,对充电辊2的直流恒压控制和直流电流检测只在转鼓1的前转动期B1期间进行,并且,在纸张间隔期间不进行直流恒压控制和直流电流检测。
对于连续复印中的每一次成像来说,根据在区段B1中检测到的直流电流进行充电辊恒压控制。
但是,在下一复印开始时,在前转动期B1里更新检测直流电流和校正电压。
<实施例5>(图18)
图18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其中,当主开关被启动时,在设备的预热期间,进行充电辊2的直流恒压控制和直流电流检测。
在预热工作结束之后,鼓、放电曝光装置的转动停止,设备处在待机状态。
在复印开始信号产生以后的每一个成像周期里,根据在预热期间的直流恒压控制期间测得的直流电流,用校正电压对充电辊的初次充电偏压进行直流恒压控制。在这种控制下,进行成像操作。
一旦测得的电流被储存,它便被保持,即使下一个检测电流被测出,它仍保持,并且,施加电压至少根据两个检测到的电流的平均值来确定。
虽然没有说明,但是,对充电辊2的直流恒压控制和直流电流检测可以在成像以后的后转动期间进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休息模式是人工操纵的,但是,它也可以在更换鼓时自动进行。当环境或别的因素突然发生变化时,可以根据温度/湿度传感器,用以前的数据更新前面的检测电流值。
对于预定数量的复印中的每一次复印(由复印记数器检测)来说,可以执行休息模式。
在任何情况下,检测出的电流的变化的影响都能够避免。
在前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成像设备都配置有存储器,用以存储充电辊的检测电流数据。最好是,将该数据保存起来,即使主电源被并掉也要保存。
在前述的充电辊中,在充电辊受到恒压控制的同时,对从充电辊流过感光部件的电流多次进行检测,以便判断感光层的厚度。替代它的是,可以多次检测从恒流控制的电源施加到充电辊的电压。用于充电辊的恒压控制的电压根据多次测得的电压来确定。
在前述的实施倒中,为了成像,根据检测的数据,进行充电辊的恒压控制,但是,一种可选择的变化方案是,为了成像,根据检测的数据实行充电辊的恒流控制。
虽然已经参照本文披露的设备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它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并且,本申请旨在覆盖可能落在改进之目的或者所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的所有改型或变化。

Claims (18)

1.成像设备,包括:
一个载像体:
用以在该载像体上形成一图像的成像装置,所说的成像装置具有一个能与所说的载像体相接触的充电部件,以便给所说的载像体充电;
用以检测所说的载像体和所说的充电部件之间的电压—电流特性的检测装置;
其特征是,根据所说的检测装置的多次检测结果来确定用于所说的载像体的成像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当把一预定的电压施加给所说的充电部件时,所说的检测装置通过检测从所说的充电部件流到所说的载像体的电流来检测上述的电压—电流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当使一预定的电流流过所说的充电部件时,所说的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施加给所说的充电部件的电压来检测上述的电压—电流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说的成像条件根据所说的检测装置所测得的若干个电流来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说的成像条件根据所说的检测装置所测得的若干个电压来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说的成像条件是一个电压,在此电压下,所说的充电部件受到恒压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说的成像条件是一个电流,在此电流下,所说的充电部件受到恒流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在成像工作完成之后,把由所说的检测装置测出的所说的电压—电流特性的数据储存起来,至少直到所说的检测装置进行下一个检测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只有当由所说的检测装置的若干次检测所得到的所说的电压—电流特性基本上相同时,根据最后的电压—电流特性来控制成像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根据若干次检测的平均值来控制所说的成像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根据若干次电流检测的平均值来确定所说的成像条件。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根据若干次电流检测的平均值来确定所说的成像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进一步包括用以清除由所说的检测装置测得的所说的电压—电流特性数据的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5和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说的设备主电源的每一次启动,所说的检测装置都要进行检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当一预定的时间已过而没有进行成像时,所说的主电源自动关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进一步包括一利用辊隙部分把图像固定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说的定影装置包括一可移动的膜层、一通过与膜层接触而对膜层加热并与该膜层共同形成所说辊隙的加热器,所说的定影装置还包括一用以将膜层推压到所说的加热器上的加压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进一步包括一利用辊隙部分将图像固定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说的定影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压靠在一起的辊子,实质上不用加热而对图像定影。
18.根据权利要求1-5和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施加到充电部件上的电压是直流电压。
CN95117150A 1994-08-22 1995-08-22 具有充电部件的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3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111694A JP3239634B2 (ja) 1994-08-22 1994-08-22 画像形成装置
JP221117/94 1994-08-22
JP6221117A JPH0862946A (ja) 1994-08-22 1994-08-22 画像形成装置
JP221116/94 1994-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25A true CN1139225A (zh) 1997-01-01
CN1081348C CN1081348C (zh) 2002-03-20

Family

ID=26524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171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348C (zh) 1994-08-22 1995-08-22 具有充电部件的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5697010A (zh)
EP (1) EP0698831B1 (zh)
CN (1) CN1081348C (zh)
DE (1) DE69530343T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4159C (zh) * 2003-06-16 2009-01-21 施乐公司 确定故障前状态、产生服务信息以及触发清理循环的方法
CN102023511A (zh) * 2009-09-16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5194A (ja) * 1995-12-28 1997-07-15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067433A (en) * 1997-07-04 2000-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for regulating the amount of developer in the vicinity of repulsive magnetic pole
JP3450734B2 (ja) 1999-01-20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94911A (ja) 2000-01-13 2001-07-19 Canon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901131B2 (en) * 2001-12-28 2005-05-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US7076181B2 (en) * 2004-06-30 2006-07-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Closed loop control of photoreceptor surface voltag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JP5294899B2 (ja) * 2009-01-22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39196A (ja) 2019-09-02 2021-03-11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非接触式の帯電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用の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8739A (en) * 1972-06-21 1974-01-29 Xerox Corp Image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s
GB2039101B (en) * 1978-08-24 1983-05-25 Canon Kk Control of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US4823689A (en) * 1986-03-18 1989-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astic roller with internal openings for use wi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S6331318A (ja) 1986-07-25 1988-02-10 Nippon Atsudenki Kk 識別用信号のデコ−ド装置
JPH0789247B2 (ja) * 1986-10-24 1995-09-27 株式会社東芝 記録装置
JP2516886B2 (ja) *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4939542A (en) * 1988-05-23 1990-07-03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otential control
US5012279A (en) * 1988-06-30 1991-04-30 Mita Industrial Co., Ltd. Abnormality-detecting method for an electrostatic image-recording machine
US5162634A (en) * 1988-11-15 1992-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646444B2 (ja) * 1988-12-12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H0527557A (ja) * 1991-07-23 1993-02-05 Sharp Corp 帯電装置
JPH05165305A (ja) * 1991-12-11 1993-07-02 Sharp Corp 帯電装置
EP0568352B1 (en) * 1992-04-28 1998-10-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harging member
JPH0635302A (ja) * 1992-07-16 1994-0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4159C (zh) * 2003-06-16 2009-01-21 施乐公司 确定故障前状态、产生服务信息以及触发清理循环的方法
CN102023511A (zh) * 2009-09-16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48C (zh) 2002-03-20
US5697010A (en) 1997-12-09
DE69530343D1 (de) 2003-05-22
DE69530343T2 (de) 2003-12-11
EP0698831A1 (en) 1996-02-28
EP0698831B1 (en) 200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19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bias application device therein
EP0338546B1 (en) Charg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ame
RU254261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CN186983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1348C (zh) 具有充电部件的成像设备
CN1179249C (zh) 成像设备
CN10034506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4607937A (en)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82198C (zh) 一种能改变成象曝光量的电照相设备
US75518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9323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particle carrying charging member and a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magnetic field generating device
CN1455303A (zh) 成像装置
US7929874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80587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露光量補正方法
CN1648784A (zh)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H06352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7800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82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76681B1 (en) Alternate bias control of charging roller and transfer roller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2396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059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034C (zh) 图象形成设备
US20050226649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H081106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239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320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