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83765A -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83765A
CN113883765A CN202111229155.9A CN202111229155A CN113883765A CN 113883765 A CN113883765 A CN 113883765A CN 202111229155 A CN202111229155 A CN 202111229155A CN 113883765 A CN113883765 A CN 113883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fan
oil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91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83765B (zh
Inventor
邓志扬
秦海燕
邓伟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2291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837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83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83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该回油控制方法包括: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与现有技术相比,即使未配置油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的空调系统,也具有较好的回油效果,不易出现压缩机缺油的问题,如此有助于降低空调系统的成本,简化空调系统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机房类空调。

Description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压缩机内需要保证有一定量的润滑油,才能稳定压缩机运行。空调系统中,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润滑油往往会伴随冷媒排出压缩机,流入空调系统其他零部件内,导致压缩机缺油,因此需要会空调系统中的润滑油回收至压缩机内。一般地,通过设置油分离器将冷媒中的大部分油分离出来而后送回至压缩机。同时,通过气液分离器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带走冷冻油(冷冻后的润滑油)
但是,在机房等场合下使用的空调,由于机房安装有大量的精密计算机设备,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要求高,要求在维修空调时方便且快速。为了能够方便且快速实现空调维修,机房类空调相比传统空调其结构要简单,一般都省去了气液分离器和油分离器等利于系统回油的部件,此时空调回油困难导致压缩机容易缺油。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空调无法兼顾简单结构和回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该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具有应用于简单结构的空调系统时压缩机不易缺油的技术效果。
一种回油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关闭室外风机,获取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
当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所述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其中,在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获取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变化幅值,所述变化幅值等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减去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所述变化幅值计算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等于前一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与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所述变化幅值之和;
在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内,控制所述室外风机以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和/或,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所述第一过热控制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调节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减小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增大自身开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内,根据每一所述第二控制时段内的所述吸气过热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调节自身开度;
其中,所述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一一对应设定有多个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且所述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对应的所述多个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依次递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室内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二过热控制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二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二设定过热度的大小关系,控制节流装置调节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减小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增大自身开度;所述第二设定过热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
当满足停机条件时,控制室内风机以预设的最高运行频率运行,并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风机控制模式下,逐级降低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
当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控制压缩机、所述室外风机和所述室内风机关闭,所述第三换热温差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温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预设百分值和前一第三控制时间段内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的乘积作为当前第三控制时间段的运行频率,所述预设百分值小于1;
在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内,控制所述室外风机以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机、节流装置、室内机,室外环境感温装置和回油控制装置,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室内换热器首尾连接形成冷媒回路,所述回油控制装置与所述室外风机、所述室外环境感温装置和所述室外管道感温装置通讯连接;
所述室外管道感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感温装置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回油控制装置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一种回油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一种回油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
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
上述回油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室外风机的运行频率来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换热后液态冷媒的产生量,降低因与液态冷媒相混合的润滑油残留在冷媒回路中的含量,提高经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的润滑油含量,提供润滑油回收量。同时减少压缩机吸气回液量,降低压缩机内被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体冷媒带出的润滑油含量,避免压缩机缺油。应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即使未配置油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具有较好的回油效果,不易出现压缩机缺油的问题,如此有助于降低空调系统的成本,简化空调系统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机房类空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逻辑控制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回油控制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调系统;11、压缩机;12、室外换热器;13、室外风机;14、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5、节流装置;16、室内换热器;17、室内风机;18、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9、回油控制装置;191、获取模块;192、第一控制模块;110、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1、室内环境感温装置、112、吸气感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未配置油分离器和气液分离器的空调系统,当然也可以应用配置有油分离器或气液分离器的空调系统。当空调系统制冷时,压缩机中的润滑油容易跟随气态冷媒流出压缩机,并跟随气态冷媒流回压缩机。当冷媒回路中液态冷媒含量较多时,润滑油容易与液态冷媒混合而残留在回流管路内,被气态冷媒带回压缩机的润滑油含量减少,造成压缩机回油少。同时,当冷媒回路中液态冷媒含量较多时,压缩机容易出现吸气回液。进入压缩机内的液态冷媒与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相混合,压缩机内的液态冷媒在压缩机内部高温蒸发下形成气态冷媒的过程中,润滑油也同时蒸发,并跟随由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态冷媒流出压缩机,进入冷媒回路,使得压缩机内润滑油流失严重。因此,减少液体冷媒的产生可以减少润滑油的流失,提高冷媒管路中润滑油的回收量,避免压缩机缺油。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下述回油控制方法,详见如下。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
S10、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系统100的回油控制装置19。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室外机、节流装置15、室内机以及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回油控制装置19,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12、室外风机13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16和室内风机17。其中,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节流装置15和室内换热器16通过管路依次首尾连接构成冷媒回路。室外风机13靠近室外换热器12设置,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设于室外换热器12的出口侧的管道上(室外换热器12的出口侧是指靠近节流装置15的一侧),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室内风机17靠近室内换热器16设置,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的具体设置方式不限,例如可以设置在室外机的外壳上。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室内风机17和室外风机13均与回油控制装置19通讯连接。可理解地,室内风机17用于加快室内换热器16与室内环境的热交换,室外风机13用于加快室外换热器12与室外环境的热交换。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可以为热电偶、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
其中,开机条件是指空调系统100开始制冷。开机条件的具体形式在此不进行限制。例如,当回油控制装置19检测到室内温度高于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时表明系统满足开机条件,此时空调系统100开始制冷以使室内温度趋近目标温度。又例如,当回油控制装置19检测到到用户触发的开机制冷指令时表明系统满足开机条件,当系统接收到开机制冷指令时开始制冷。需要说明地,系统开始制冷是指压缩机11开始工作,冷媒从压缩机11的排气侧经室外换热器12(放热)、节流装置15、室内换热器16(吸热)后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侧,最后回到压缩机11内。在此过程中,室外风机13、室内风机17按照设定模式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当回油控制装置19检测到系统满足开机条件时,说明系统已经开始制冷。回油控制装置19获取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具体地,回油控制装置19可每隔设定时间获取从感温装置处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后者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每隔设定时间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并反馈至回油控制装置19。
S20、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回油控制装置19获取到室外环境温度后,判断室外环境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的大小关系。当判断出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则表明室外温度处于较低水平,此时经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12进行热量交换时极易冷凝成液态冷媒。为了防止过量液态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16引起吸气回液,需要减少液态冷媒的产生量,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放回液控制模式。可选地,第一设定温度为10℃,当然不限于10℃。
在防回液控制模式下,回油控制装置19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并获取经由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采集的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通过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使得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可以理解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其中,第一设定换热温差可以是10℃,当然不限于10℃。
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经室外换热器12产生的液态冷媒含量处于预期水平,在经室内换热器16吸热后的冷媒中液态冷媒基本全部转化为气态冷媒,可以避免压缩机11吸气回液。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来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12换热后液态冷媒的产生量,降低因与液态冷媒相混合的润滑油残留在冷媒回路中的含量,提高经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1的润滑油含量,提供润滑油回收量。同时减少压缩机11吸气回液量,降低压缩机11内被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体冷媒带出的润滑油含量,避免压缩机11缺油。应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100,即使未配置油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具有较好的回油效果,不易出现压缩机11缺油的问题,如此有助于降低空调系统100的成本,简化空调系统100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机房类空调。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步骤S20具体包括步骤S21和步骤S22,详述如下:
S121、关闭室外风机13,获取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S122、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大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在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在本实施例中,当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防回油控制模式后,首先控制室外风机13关闭,减缓室外换热器12与室外环境的热量交换,进而降低压缩机11排出的气态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2时的冷凝效果,提高室外换热器12内的冷媒温度,抑制液态冷媒形成。
同时,回油控制装置19不断获取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采集的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采集的室外环境温度,并不断判断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大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可以为15℃。
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说明室外环境与室外换热器12的热交换程度较大,室外换热器12内的高温冷媒吸收室外环境的低温热量较多,冷媒的冷却程度较高,容易形成液态冷媒。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说明室外环境与室外换热器12的热交换程度较小,室外换热器12内的高温冷媒吸收室外环境的低温热量较少,冷媒的冷却程度较低甚至无液态冷媒产生。
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后,说明液态冷媒完全被抑制,也就避免了大量液态冷媒的产生。然而,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室外换热器12内的高温冷媒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产生一定量的低温液态冷媒,低温液态冷媒在流经室外换热器12时,吸收室内的高温热量,以实现制冷。因此,在避免出现大量液态冷媒后,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在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回油控制装置19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逐步加大室外换热器12内的高温冷媒与室外环境的热交换,使得室外换热器12内产生适量的液态冷媒。可以理解地,在进入放回液控制模式后,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整体产生量是下降的。
当室外风机13的运行功率调节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的大小时,经室外换热器12产生的液态冷媒含量处于预期水平,在经室内换热器16吸热后的冷媒中液态冷媒基本全部转化为气态冷媒,可以避免压缩机11吸气回液。
在本实施例中,在防回液控制模式下,先临时关闭室外风机13,抑制液态冷媒的产生。然后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使得室外换热器12内产生的液态冷媒含量达到处于预期水平,保证系统能效和正常制冷。如此,不仅能够加快控制液态冷媒的含量,避免过量液态冷媒的产生,以避免压缩机11吸气回液,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能效。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实施例一中步骤S12还可以采取其他具体方式实现室外换热器12内的液态冷媒的产量处于预期水平。例如逐步降低室外风机13含量,直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步骤S22中,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21、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获取的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变化幅值,变化幅值等于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减去第一换热温差;
S222、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变化幅值计算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等于前一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与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变化幅值之和;
S223、在当前第一控制时段内,控制室外风机13以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回油控制装置19分时段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具体地,在进入当前第一控制时段时获取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将获取的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减去第一换热温差计算得到该第一控制时段的变化幅值。将该变化幅值与上一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作和运算得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并以计算得到的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可控制室外风机13运行。
其中,每一第一控制时段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示例地,第一控制时段的长度为20秒,也就是说每20s更新一次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将室外换热器12的换热温差(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减去室外环境温度的值)维持在第一设定换热温差的温度值,使得经室外换热器12产生的液态冷媒含量保持预设水平。
可以理解地,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时,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逐步提高。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还包括步骤S30,详述如下:
S30: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第一设定温度时,说明高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2时与室外环境所能够进行的热量交换程度较低,高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2时不会产生过量的液态冷媒。此时,按照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使得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逐步趋向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即可,以使得室外换热器12内产生预期水平的液态冷媒含量。
此时,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可以采取同实施例三中的方案进行控制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在此不赘述。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在步骤10之后,还包括S40,详述如下:
S40、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吸热过热度等于压缩机11吸气侧的吸气温度减去室内换热器16的入管温度,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吸气感温装置112和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8,吸气感温装置112设置在压缩机11吸气侧的管道上,用于检测压缩机11吸气的吸气温度,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8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6的入口侧的管道上(室内换热器16的入口侧是指靠近节流装置15的一侧),用于测量室内换热器16的入管温度。空调系统100的吸气过热度等于吸气温度减去室内换热器16的入管温度。空调系统100的吸气过热度可以反映室内换热器16中液态冷媒的含量。吸气过热度越高,经室内换热器16换热后的冷媒中液态冷媒含量越低,吸气过热度低,经室内换热器16换热后的冷媒中液态冷媒含量越高。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回油控制装置19除了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下,同时还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回油控制装置19处于第一过热控制模式时,根据压缩机11的吸气过热度来控制节流和装置的开度。具体地,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说明液态冷媒含量较高,流经室内换热器16的冷媒量过大,此时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说明液态冷媒含量较小或者无液态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16的冷媒量较小,致使室内换热器16内制冷效果不好,此时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如此,可以调节压缩机11吸气侧的液态冷媒含量,避免吸气回液,进而减小压缩机11内的润滑油被经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态冷媒带出压缩机11。
具体到实施例中,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连续的多个第一控制时段内,根据每一第二控制时段内的吸气过热度与对应的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其中,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一一对应设定有多个第一设定过热度,且连接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对应的多个第一设定过热度依次递减。
此时,回油控制装置19分时段调节节流装置15的开度。在各个第二控制时段,当吸气过热度小于对应的第一设定过热度时,则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对应的第一设定过热度时,则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每一第二控制端对应的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大小不等,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第一设定过热度越小。例如,前10分钟第一设定过热度为5℃;10分钟-40分钟之间第一设定过热度为3℃;往后第一设定过热度为2℃。
此时,在早前的第二控制时段内利用数值较大的第一设定过热度来控制节流装置15的开度,可以快速控制液态冷媒含量,避免吸气回液,此时由于参与制冷的冷媒含量较小,整个系统能效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系统运行逐渐趋于平稳,此时利用数值较小的第一设定过热度来控制节流装置15的开度,参与制冷的冷媒量增大,系统能效得到提高。如此控制,既能够避免吸气回液,由能够优化系统能效。
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在步骤10之后,还包括S50和S60,详述如下:
S50、获取室内环境温度;
S60、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室内环境感温装置111,室内环境感温装置111可以设置在室内机的外壳上,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回油控制装置19与室内环境感温装置111通讯连接,能够获取室内环境感温装置111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
当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则认为室外换热器12产生大量液态冷媒的概率较低,此时需要进一步判断室内环境温度。若室内环境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第二设定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第二设定温度可选为22℃),则认为室外换热器12处于传热恶化的状态,也就是说,室外换热器12的换热能力下降,比如冬天的时候热水容易冷,夏天却冷得慢,那么夏天对于让热水变凉的传热过程来说就是传热恶化。此时系统容易出现吸气回液。为了避免吸气回液,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回油控制装置19处于第一过热控制模式时,根据压缩机11的吸气过热度来控制节流和装置的开度。具体地,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说明液态冷媒含量较高,流经室内换热器16的冷媒量过大,此时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说明液态冷媒含量较小或者无液态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16的冷媒量较小,致使室内换热器16内制冷效果不好,此时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如此,可以调节压缩机11吸气侧的液态冷媒含量,避免吸气回液,进而减小压缩机11内的润滑油被经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态冷媒带出压缩机11。
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之后,还步骤:
S70、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二过热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二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二设定过热度的大小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第二设定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室内温度不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表明空调系统100处于非风险工作状态,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第二过热控制模式。
在第二过热控制模式下,回油控制装置19根据第二设定过热度和吸气过热度来调节节流装置15的开度。此时,第二设定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吸气过热度较低,在避免了吸气回液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系统具有能效较高。其中第二设定过热度可以为1℃。
节流装置15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还包括步骤:
S80、当满足停机条件时,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在第二风机控制模式下,逐级降低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
S90、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控制压缩机11、室外风机13和室内风机17关闭,第三换热温差大于第一换热温差。
在本实施例中,当空调系统100满足停机条件时,室内换热器16不需要制冷,为了加快润滑油流回压缩机11,将室内风机17开到最高运行频率,以提高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确保冷媒流速够快,又确保吸气不回液,令润滑油随气态冷媒带回压缩机11,加快润滑油回流。
同时,回油控制装置19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当处于第二风机控制模式时,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逐级降低,室外换热器12中冷媒的热交换程度降低,使得室外换热器12内的冷媒逐渐气化,整个冷媒回路的冷媒逐渐气化。
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说明室外换热器12中冷媒已接近完全气化,此时停机可避免停机压差导致液态冷媒回流压缩机11,降低润滑油流出量。其中,第三换热温差大于第一换热温差,例如为22℃。进一步地,第三换热温差大于第二换热温差。
其中,停机条件是指空调系统100停止制冷。停机条件的具体形式在此不进行限制。例如,当回油控制装置19检测到室内温度等于或低于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时表明系统满足停机条件,此时空调系统100停止制冷。又例如,当回油控制装置19检测到到用户触发的停止制冷指令时表明系统满足停机条件,当系统接收到停止制冷指令时停止制冷。
在本实施例中,当系统满足停机条件时,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压缩机11、室外风机13、室内风机17不是立马停止运行,而是执行步骤S80和S90,加快冷媒回路中润滑油回流至压缩机11,并带大部分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1后才关闭压缩机11、室外风机13和室内风机17。
进一步地,步骤S90具体包括: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在连续的预设时间内均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控制压缩机11、室外风机13和室外风机13关闭。此时,在室外换热器12的换热温差维持一定时间后,才控制压缩机11、室外机13和室内风机17关闭,可以为润滑油提供一定的回流时间,有助于使得润滑油回油彻底。
进一步地,在关闭室外风机13和压缩机11后,等待预设时间关闭室内风机17。进一步促使冷媒回路中残留和气态冷媒将残留的润滑油带回压缩机11。
进一步地,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预设百分值和前一第三控制时间段内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的乘积作为当前第三控制时间段的运行频率,所述预设百分值小于1;
在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内,控制所述室外风机13以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第二风机模式后,在每一第三控制时间段内,将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降低百分之几后运行。例如,每10s内将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降低百分之十后运行,也就是预设百分值为百分之九十。
此时,逐级控制室外风机13降低运行频率,有助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小系统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组合得到的方案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具体组合实施例在此处不在赘述。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回油控制方法包括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步骤。
上述回油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来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12换热后液态冷媒的产生量,降低因与液态冷媒相混合的润滑油残留在冷媒回路中的含量,提高经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1的润滑油含量,提供润滑油回收量。同时减少压缩机11吸气回液量,降低压缩机11内被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体冷媒带出的润滑油含量,避免压缩机11缺油。应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100,即使未配置油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具有较好的回油效果,不易出现压缩机11缺油的问题,如此有助于降低空调系统100的成本,简化空调系统100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机房类空调。
请参阅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室外机、节流装置15、室内机,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回油控制装置19,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12、室外风机13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16和室内风机17;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节流装置15和室内换热器16首尾连接形成冷媒回路,回油控制装置19与室外风机13、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通讯连接。
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回油控制装置19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2靠近节流装置15一侧的管道上,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可以设于室外机的外壳上,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100,通过回油控制装置19控制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来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12换热后液态冷媒的产生量,降低因与液态冷媒相混合的润滑油残留在冷媒回路中的含量,提高经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1的润滑油含量,提供润滑油回收量。同时减少压缩机11吸气回液量,降低压缩机11内被液态冷媒蒸发形成的气体冷媒带出的润滑油含量,避免压缩机11缺油。应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100,即使未配置油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具有较好的回油效果,不易出现压缩机11缺油的问题,如此有助于降低空调系统100的成本,简化空调系统100的构造,特别适用于机房类空调。
其中,回油控制装置19可以为CPU、MCU、单片机、工控机等具有处理功能的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8、吸气感温装置112,吸气感温装置112设置在压缩机11吸气侧的管道上,用于检测吸气温度。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8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6靠近节流装置15一侧的管道上,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16的入管温度。回油控制装置19与室内风机17、室内管道感温装置18、吸气感温装置112、压缩机11均通讯连接。回油控制装置19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具体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再此不赘述。
参见图8,为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的逻辑控制图。具体见图,在此不赘述。其中,T表示第一设定温度,T1表示第二设定温度。
另外,参见图9,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回油控制装置19,包括:
获取模块191,用于获取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第一控制模块192,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92还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关闭室外风机13;并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大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其中,在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进一步地,回油控制装置19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进一步地,获取模块191还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回油控制装置19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和/或,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
其中,在第一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
进一步地,第三控制模块还用于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且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二过热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二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二设定过热度的大小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第二设定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
进一步地,回油控制装置19还包括: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当满足停机条件时,控制室内风机17以预设的最高运行频率运行,并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在第二风机控制模式下,逐级降低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
当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控制压缩机11、室外风机13和室内风机17关闭,第三换热温差大于第一换热温差。
其中,上述回油控制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与上述回油控制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相对应,其功能和实现过程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回油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
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回油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关闭室外风机(13),获取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
当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二设定换热温差时,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所述第二设定换热温差大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其中,在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第一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获取的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变化幅值,所述变化幅值等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减去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根据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所述变化幅值计算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等于前一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与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所述变化幅值之和;
在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内,控制所述室外风机(13)以所述当前第一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风机控制模式下,逐步调节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直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换热温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满足开机条件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和/或,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所述第一过热控制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一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第一过热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内,根据每一所述第二控制时段内的所述吸气过热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
其中,所述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一一对应设定有多个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且所述连续的多个第二控制时段对应的所述多个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依次递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室内环境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进入第二过热控制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二过热控制模式下,根据吸气过热度与第二设定过热度的大小关系,控制节流装置(15)调节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小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减小自身开度;当所述吸气过热度大于第二设定过热度时,控制节流装置(15)增大自身开度;所述第二设定过热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过热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当满足停机条件时,控制室内风机(17)以预设的最高运行频率运行,并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风机控制模式下,逐级降低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
当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换热温差时,控制压缩机(11)、所述室外风机(13)和所述室内风机(17)关闭,所述第三换热温差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温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第二风机控制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预设百分值和前一第三控制时间段内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的乘积作为当前第三控制时间段的运行频率,所述预设百分值小于1;
在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内,控制所述室外风机(13)以所述当前第三控制时段的运行频率运行。
1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1)、室外机、节流装置(15)、室内机,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回油控制装置(19),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12)、室外风机(13)和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16)和室内风机(17);所述压缩机(11)、所述室外换热器(12)、所述节流装置(1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16)首尾连接形成冷媒回路,所述回油控制装置与所述室外风机(13)、所述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和所述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通讯连接;
所述室外管道感温装置(14)用于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感温装置(110)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回油控制装置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所述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11.一种回油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191),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第一控制模块(192),用于当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进入防回液控制模式;在所述防回液控制模式下,调节室外风机(13)的运行频率至室外换热器(12)的出管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等于第一设定换热温差,以降低所述室外换热器(12)内液态冷媒的产生量。
12.一种回油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
13.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回油控制方法。
CN202111229155.9A 2021-10-21 2021-10-21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8837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9155.9A CN113883765B (zh) 2021-10-21 2021-10-21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9155.9A CN113883765B (zh) 2021-10-21 2021-10-21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765A true CN113883765A (zh) 2022-01-04
CN113883765B CN113883765B (zh) 2022-08-16

Family

ID=79004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9155.9A Active CN113883765B (zh) 2021-10-21 2021-10-21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837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329A (zh) * 2022-01-17 2022-05-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1531A (zh) * 2015-11-30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低频回油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5619641U (zh) * 2016-05-05 2016-10-05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05619615U (zh) * 2016-05-05 2016-10-05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6352445A (zh) * 2016-08-19 2017-01-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A2988302A1 (en) * 2016-12-09 2018-06-09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to avoid fan cycling during low ambient operation
CN109945401A (zh) * 2019-03-25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1878892A (zh) * 2020-06-29 2020-11-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3108439A (zh) * 2021-05-20 2021-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1531A (zh) * 2015-11-30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低频回油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5619641U (zh) * 2016-05-05 2016-10-05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05619615U (zh) * 2016-05-05 2016-10-05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6352445A (zh) * 2016-08-19 2017-01-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A2988302A1 (en) * 2016-12-09 2018-06-09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to avoid fan cycling during low ambient operation
CN109945401A (zh) * 2019-03-25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1878892A (zh) * 2020-06-29 2020-11-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3108439A (zh) * 2021-05-20 2021-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329A (zh) * 2022-01-17 2022-05-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CN114543329B (zh) * 2022-01-17 2023-10-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765B (zh) 202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2873B (zh) 一种空调及其启动时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
CN109373497B (zh) 温度调节设备的冷媒量调节方法、装置、系统和空调
CN111780362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06640B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集成蓄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95955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KR20140108576A (ko) 열원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5031351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13883765B (zh) 回油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465129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5183400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1172096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080103857A (ko) 냉동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US20120117995A1 (en) Energy Sa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nd Heating Apparatus
CN115095954A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JP2005233557A (ja) 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366875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5031352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13108431B (zh) 一种5g用直流空调机柜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5468237A (zh) 空调外机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JP6698312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熱源システム
CN112178894B (zh) 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070103131A (ko) 차량 공조장치용 가변용량형 압축기의 사이클링 방지방법
CN113074446A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6308067U (zh) 空调机组
CN114963412B (zh) 一种空调器及防积雪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