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5915A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5915A
CN113825915A CN201980096183.2A CN201980096183A CN113825915A CN 113825915 A CN113825915 A CN 113825915A CN 201980096183 A CN201980096183 A CN 201980096183A CN 113825915 A CN113825915 A CN 113825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recess
leading edge
airflow
axia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61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5915B (zh
Inventor
田所敬英
山本胜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25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5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5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5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7Evaporator fa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4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trail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10Two-dimensional
    • F05D2250/18Two-dimensional patter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70Shape
    • F05D2250/71Shape curved
    • F05D2250/713Shape curved inflex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轴流风扇具备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的毂、以及与毂连接并具有位于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前缘部和位于气流的下游侧的后缘部的叶片,在旋转投影到包含旋转轴和叶片的子午面的情况下的叶片的形状中,用前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一凹部,用后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后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二凹部,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第二凹部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叶片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轴流风扇沿着圆筒状的凸台的面具备多块叶片,伴随着向凸台提供的旋转力,叶片旋转并输送流体。通过轴流风扇的叶片旋转,从而存在于叶片间的流体与叶片面碰撞。流体碰撞的面的压力上升,在成为叶片旋转时的中心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推出流体并使之移动。
在这样的轴流风扇中,以与以往相比实现风扇输入的降低为目的,提出了在舀起气流的叶片的压力面侧具有沿与离心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凸部的轴流风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567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由于在叶片的外周侧叶片表面的法线朝向外周侧,所以从旋转方向上的前缘到后缘,向叶片的外周侧推出气流。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外周端没有防止气流的泄漏的构造,所以从前缘向后缘沿着叶片的压力面流动的气流从叶片的外周缘向叶片的外侧泄漏的比例变多。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中,在叶片的前缘接受的气流难以沿着叶片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的外周侧。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叶片的前缘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的外周侧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轴流风扇具备:毂,所述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叶片,所述叶片与毂连接,并具有位于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前缘部和位于气流的下游侧的后缘部,在旋转投影到包含旋转轴和叶片的子午面的情况下的叶片的形状中,用前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一凹部,用后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后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二凹部,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第二凹部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轴流风扇、向轴流风扇提供驱动力的驱动源以及收容轴流风扇及驱动源的壳体。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和具有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送风装置向冷凝器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吹送空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后缘投影部的第二凹部形成于比前缘投影部的第一凹部靠径向上的外周侧的位置,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第二凹部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因此,流经叶片的压力面的气流随着从前缘部的第一凹部流向后缘部的第二凹部而流向径向上的外侧,在叶片的前缘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的外周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图1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图1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另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4是特定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截面位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旋转投影到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图4所示的轴流风扇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的图。
图6是示出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处的叶片的截面的图。
图7是示出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叶片的端面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凹部流路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处的气流的子午面图。
图10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变形例的叶片处的气流的子午面图。
图11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1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1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1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的一例的形状的图。
图17是示出比较例的轴流风扇的吹出气流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的吹出气流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方式10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要图。
图22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时的立体图。
图23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
图24是示出从室外机拆下风扇格栅的状态的图。
图25是从室外机除去风扇格栅及前表面面板等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相对尺寸关系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但这些表述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按这种方式记载,并不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方向。
实施方式1.
[轴流风扇10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中的用箭头示出的旋转方向DR示出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另外,图中的用空心箭头示出的方向FL示出气流流动的方向FL。在气流流动的方向FL上,Z1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成为气流的上游侧,Z2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成为气流的下游侧。即,Z1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是空气的吸入侧,Z2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是空气的吹出侧。另外,Y轴表示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轴RS的径向。Y2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是轴流风扇100的内周侧,Y1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是轴流风扇100的外周侧。
使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轴流风扇100例如用于空调装置或换气装置等。如图1所示,轴流风扇100具备设置在旋转轴RS上的毂10和与毂10连接的多块叶片20。
(毂10)
毂10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RS。毂10以旋转轴RS为中心旋转。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是用图1中的箭头示出的顺时针的方向。但是,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不限定于顺时针,通过设为变更叶片20的安装角度的结构,从而也可以逆时针旋转。毂10与电机(图示省略)等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毂10例如可以构成为圆筒状,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板状。如上所述,毂10与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即可,其形状并不限定。
(叶片20)
多个叶片20从毂10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而构成。多个叶片20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叶片20为三块的形态,但叶片20的块数不限定于此。在叶片20中,相对于气流流动的方向FL,将叶片20的上游侧(Z1侧)的面称为负压面26,将下游侧(Z2侧)的面称为压力面25。在图1中,对于叶片,叶片20的近前侧的面成为压力面25,叶片20的里侧的面成为负压面26。
叶片20具有前缘部21、后缘部22、外周缘部23及内周缘部24。前缘部21位于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Z1侧),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上的前进侧。即,前缘部21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前方。后缘部22位于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Z2侧),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上的后进侧。即,后缘部22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后方。轴流风扇100具有前缘部21作为朝向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的叶片端部,并具有后缘部22作为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前缘部21为相反侧的叶片端部。
外周缘部23是以将前缘部21的最外周部与后缘部22的最外周部连接的方式沿前后且呈弧状延伸的部分。在轴流风扇100中,外周缘部23位于径向(Y轴方向)上的端部。内周缘部24是在前缘部21的最内周部与后缘部22的最内周部之间沿前后且呈弧状延伸的部分。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与毂10的外周连接。
图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旋转投影到图1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的一例的形状的图。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旋转投影到图1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的另一例的形状的图。图2及图3示出旋转投影到包含旋转轴RS和叶片20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形状。在轴流风扇100中,旋转投影到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叶片20用叶片投影部20a示出,旋转投影到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毂10用毂投影部10a示出。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将用Y轴表示的横轴作为径向,并将用Z轴表示的纵轴作为旋转轴RS的轴向的子午面MP中,前缘部21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下方,后缘部22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上方。另外,前缘部21及后缘部22由将在毂10中成为叶片20的根部的基部11与外周缘部23连结的曲线构成。
(前缘部21)
前缘部21在旋转投影的子午面MP中形成用包含S字形的曲线构成的前缘投影部21a。前缘投影部21a由相对于轴流风扇100向上游侧(Z1侧)和下游侧(Z2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
前缘投影部21a具有成为S字形的拐点的前缘拐点部Sf1。前缘拐点部Sf1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将毂10与外周缘部23连结的直线L1的中间位置ML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
(前缘凹部120a)
前缘部21具有前缘凹部120a。前缘凹部120a形成为:在用前缘部21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21a中,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Z1侧)成为凸形状。如图2及图3所示,用前缘部21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21a具有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呈凸形状形成的前缘凹部120a。前缘凹部120a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一凹部。前缘凹部120a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于前缘基部11a与前缘拐点部Sf1之间,所述前缘基部11a是前缘部21的与毂10的根部部分。前缘凹部120a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换句话说,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即,前缘凹部120a形成为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开口的凹状。另外,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形成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
前缘部21还具有前缘山部121。前缘山部121形成为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向下游侧(Z2侧)凹陷。如图2及图3所示,前缘投影部21a具有向下游侧(Z2侧)凹陷的前缘山部121。前缘山部121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凹陷的弧。换句话说,前缘部21的前缘山部121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即,前缘部21的前缘山部121形成为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开口的凹状。
前缘投影部21a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前缘凹部120a、前缘山部121的顺序形成。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在径向上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比例比前缘山部121的比例多。换句话说,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在径向上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比例比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的部分的比例多。
在此,将通过前缘基部11a且与旋转轴RS垂直的假想的平面设为第一平面FHS,所述前缘基部11a成为前缘部21与毂10的根部。在前缘山部121中,将与第一平面FHS距离最近的点设为极大点部121a。极大点部121a在前缘山部121中位于最下游侧。极大点部121a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将毂10与外周缘部23连结的直线L1的中间位置ML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前缘凹部120a形成于比极大点部121a靠内周侧的位置。在前缘凹部120a中,将位于与第一平面FHS最远的位置的点设为前缘极小点部Mn1。前缘极小点部Mn1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一极小点部。另外,前缘极小点部Mn1位于比极大点部121a靠上游侧(Z2侧)的位置。作为第一极小点部的前缘极小点部Mn1在前缘凹部120a中位于气流的最上游侧(Z1侧)。第一平面FHS与前缘极小点部Mn1之间的距离FH1大于第一平面FHS与极大点部121a之间的距离FH2。
(后缘部22)
后缘部22在旋转投影的子午面MP中形成用包含多个S字形的曲线构成的后缘投影部22e。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一S字部22a和第二S字部22b。后缘投影部22e的第一S字部22a及第二S字部22b用向气流的上游侧(Z1侧)和下游侧(Z2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后缘投影部22e用将第一S字部22a与第二S字部22b组合而成的曲线构成。
后缘投影部22e具有成为第一S字部22a的拐点的后缘第一拐点部Se1和成为第二S字部22b的拐点的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将毂10与外周缘部23连结的直线L1的中间位置ML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后缘第一拐点部Se1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后缘第二拐点部Se2靠内周侧的位置。
(后缘凹部120b)
后缘部22具有后缘凹部120b。后缘凹部120b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如图2及图3所示,用后缘部22的轮廓线示出的后缘投影部22e具有后缘凹部120b,所述后缘凹部120b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形状。后缘凹部120b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二凹部。后缘凹部120b在后缘投影部22e中形成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后缘凹部120b在后缘投影部22e中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换句话说,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即,后缘凹部120b形成为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开口的凹状。另外,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形成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
后缘部22还具有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形成为向下游侧(Z2侧)凸出。如图2及图3所示,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一山部122a,所述第一山部122a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另外,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二山部122b,所述第二山部122b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换句话说,后缘部22的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即,后缘部22的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形成为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开口的凹状。后缘凹部120b形成于第一山部122a与第二山部122b之间。后缘投影部22e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第一山部122a、后缘凹部120b、第二山部122b的顺序形成。
在此,将通过后缘基部11b且与旋转轴RS垂直的假想的平面设为第二平面BHS,所述后缘基部11b成为后缘部22与毂10的根部。在第一山部122a中,将与第二平面BHS距离最远的点设为第一极大点部123a。第一极大点部123a在第一山部122a中位于最下游侧。同样地,在第二山部122b中,将与第二平面BHS距离最远的点设为第二极大点部123b。第二极大点部123b在第二山部122b中位于最下游侧。第二平面BHS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的距离BH2大于第二平面BHS与第一极大点部123a之间的距离BH1。即,第二平面BHS与第一极大点部123a之间的距离BH1小于第二平面BHS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的距离BH2。第二极大点部123b位于比第一极大点部123a靠下游侧(Z2侧)的位置。第二极大点部123b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将毂10与外周缘部23连结的直线L1的中间位置ML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后缘凹部120b形成于第一极大点部123a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在后缘凹部120b中,将位于与第二平面BHS最近的位置的点设为后缘极小点部Mn2。后缘极小点部Mn2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二极小点部。作为第二极小点部的后缘极小点部Mn2在后缘凹部120b中位于气流的最上游侧(Z1侧)。另外,后缘极小点部Mn2位于比第一极大点部123a及第二极大点部123b靠上游侧(Z1侧)的位置。第二平面BHS与后缘极小点部Mn2之间的距离BH3小于第二平面BHS与第一极大点部123a之间的距离BH1。另外,第二平面BHS与后缘极小点部Mn2之间的距离BH3小于第二平面BHS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的距离BH2。
如图2及图3所示,作为轴流风扇100的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在径向上形成于比作为轴流风扇100的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另外,作为轴流风扇100的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作为轴流风扇100的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靠内周缘部24侧的位置。
在此,在前缘凹部120a的径向上的宽度中,将中间位置设为前缘侧中间部Aa。即,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将前缘基部11a与前缘拐点部Sf1之间的距离的中间点设为前缘侧中间部Aa。另外,在后缘凹部120b的径向上的宽度中,将中间位置设为后缘侧中间部Ab。即,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将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的距离的中间点设为后缘侧中间部Ab。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后缘侧中间部Ab相对于前缘侧中间部Aa形成于外周侧。前缘侧中间部Aa可以如图2所示与前缘极小点部Mn1不同,前缘侧中间部Aa也可以如图3所示与前缘极小点部Mn1相同。
(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与子午面的关系)
图4是特定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截面位置的立体图。此外,图4所示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示出叶片20中的旋转方向DR上的截面位置。图5是示出旋转投影到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图4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的图。图6是示出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处的叶片20的截面的图。图7是示出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叶片20的端面的一例的图。此外,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是指从用图5的空心箭头VP示出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使用图4~图7说明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与子午面的关系。
如图4~图7所示,叶片20以前缘部21位于气流的上游侧(Z1侧)且后缘部22位于气流的下游侧(Z2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旋转方向DR上,叶片20以描绘向气流的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的方式翘曲。此外,如图7所示,在叶片20中,将连结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的直线规定为叶片弦长WL,将叶片弦长WL与叶片20的压力面25之间的距离规定为翘曲的高度WH。如图6所示,截面位置B与截面位置A及截面位置C的叶片20相比形成最上游侧(Z1侧)的叶片截面。即,截面位置B的叶片20形成为相对于截面位置A及截面位置C凹陷的形状。另外,如图6所示,叶片20按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截面位置C的顺序叶片弦长WL变长。即,叶片20在径向上在截面位置A至截面位置C之间,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叶片弦长WL变长。此外,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的叶片弦长WL的关系为一例,不限定于该结构。
轴流风扇100能够利用图7所示的叶片20的叶片弦长WL、翘曲的高度WH及图6所示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等前缘部21的位置在子午面上形成前缘凹部120a。另外,轴流风扇100能够利用图7所示的叶片20的叶片弦长WL、翘曲的高度WH及图6所示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截面位置A、截面位置B及截面位置C等后缘部22的位置在子午面上形成后缘凹部120b。
(凹部流路120)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凹部流路120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上形成有向气流的上游侧(Z1)凹陷的形状的凹部流路120。凹部流路120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上形成供空气流动的流路。凹部流路120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以压力面25向上游侧(Z1侧)描绘弧的方式形成为凹陷的形状。另外,凹部流路120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以负压面26向上游侧(Z1侧)描绘弧的方式形成为凸形状。即,叶片20以构成凹部流路120的壁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凹部流路120形成于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凹部流路120在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上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连续地形成。在周向上,凹部流路120的前缘部21侧的端部利用形成前缘凹部120a的部分构成,后缘部22侧的端部利用形成后缘凹部120b的部分构成。即,凹部流路120在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上的两端部包含形成前缘凹部120a的部分和形成后缘凹部120b的部分,在前缘凹部120a与后缘凹部120b之间构成气流通过的流路。
[轴流风扇100的作用]
图9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处的气流的子午面图。使用图8~图9说明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处的空气的流动。此外,用箭头示出的方向FL示出气流的方向。如图8所示,凹部流路120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上成为气流的流路。当利用与轴流风扇100连结的电机等的驱动使叶片20以旋转轴RS为中心旋转时,叶片20的压力面25接受空气。然后,如图8及图9所示,在轴流风扇100中,从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流入的气流通过凹部流路120,并沿着凹部流路120流动。此时,气流随着从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沿着凹部流路120流向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流向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的外侧。由于在轴流风扇100中气流从径向上的内周侧流向外周侧,所以基于伴随着半径变化的角动量(=半径×动量)之差的能量从叶片20供给到气体。
图10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变形例的叶片20处的气流的子午面图。在上述图9的轴流风扇100中,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和前缘拐点部Sf1位于在径向上距旋转轴RS大致相同的位置。相对于此,在图10的轴流风扇100中,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和前缘拐点部Sf1位于在径向上距旋转轴RS不同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图10的轴流风扇100中,前缘拐点部Sf1位于比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在径向上接近旋转轴RS的内周侧的位置。另外,前缘拐点部Sf1在径向上位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因此,图10的轴流风扇100与图9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相比,流向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的外侧的气流的流动变多。因此,图10所示的轴流风扇100与图9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相比,基于伴随着半径变化的角动量(=半径×动量)之差的能量变大。
[轴流风扇100的效果]
在轴流风扇100中,作为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形成于比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靠径向上的外周侧的位置,前缘凹部120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后缘凹部120b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因此,流经叶片20的压力面25的气流随着从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流向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而流向径向上的外侧。在此,一般来说,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外周侧推出气体的情况下,与在叶片的内周侧推出气体相比,轴流风扇以相同的转速旋转时的从叶片提供给气体的力矩变长,所以希望气流在叶片的外周侧通过。通过上述结构,在轴流风扇100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20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20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25的外周侧。另外,沿着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压力面25流动的气体能够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另外,前缘凹部120a形成于基部11与前缘拐点部Sf1之间,后缘凹部120b形成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所述基部11是前缘部21的与毂10的根部部分。因此,流经叶片20的压力面25的气流随着从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流向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而流向径向上的外侧。通过上述结构,在轴流风扇100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20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20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25的外周侧。另外,沿着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压力面25流动的气体能够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另外,前缘拐点部Sf1在径向上位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在压力面25的凹部流路120的形成位置中,前缘部21位于比后缘部22靠内周侧的位置,所以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而凹部流路120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形成。因此,压力面25上的气流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产生从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能够得到由于半径不同而产生的动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另外,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在径向上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比例比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的部分的比例多。由于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表面成为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碗状的形状),所以容易舀起气流,能够使大风量流入。另外,由于轴流风扇100成为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所以气流难以从外周端泄漏,在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之间容易保持气流。
另外,凹部流路120形成于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并且,在凹部流路120中,在周向上前缘部21侧的端部利用形成前缘凹部120a的部分构成,后缘部22侧的端部利用形成后缘凹部120b的部分构成。通过上述结构,在轴流风扇100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20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20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25的外周侧。另外,沿着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压力面25流动的气体能够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2.
图11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A的一例的形状的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0的轴流风扇100A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的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以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前缘凹部120a1)
前缘部21具有前缘凹部120a1。前缘凹部120a1形成为:在用前缘部21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21a中,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Z1侧)成为凸形状。如图11所示,用前缘部21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21a具有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呈凸形状形成的前缘凹部120a1。前缘凹部120a1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一凹部。前缘凹部120a1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换句话说,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1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即,前缘凹部120a1形成为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开口的凹状。另外,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1形成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前缘投影部21a具有向下游侧(Z2侧)凹陷的前缘山部121。前缘投影部21a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前缘凹部120a1、前缘山部121的顺序形成。
在此,在子午面中,将连结前缘基部11a与极大点部121a的直线定义为直线SL1,所述前缘基部11a成为前缘部21与毂10的根部。前缘凹部120a1是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存在于比直线SL1靠上游侧(Z1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1所示,前缘凹部120a1形成于比极大点部121a靠内周侧的位置。在前缘凹部120a1中,将位于与第一平面FHS最远的位置的点设为前缘极小点部Mn1。另外,前缘极小点部Mn1位于比极大点部121a靠上游侧(Z2侧)的位置。前缘极小点部Mn1在前缘凹部120a1中位于最上游侧(Z1侧)。
(后缘凹部120b1)
后缘部22具有后缘凹部120b1。后缘凹部120b1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如图11所示,用后缘部22的轮廓线示出的后缘投影部22e具有后缘凹部120b1,所述后缘凹部120b1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形状。后缘凹部120b1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二凹部。后缘凹部120b1在后缘投影部22e中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换句话说,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1形成压力面25侧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即,后缘凹部120b1形成为压力面25侧向下游侧(Z2侧)开口的凹状。另外,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1形成负压面26侧向上游侧(Z1侧)凸出的弧。后缘部22还具有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形成为向下游侧(Z2侧)凸出。第一山部122a及第二山部122b在前缘投影部21a中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后缘凹部120b1形成于第一山部122a与第二山部122b之间。后缘投影部22e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第一山部122a、后缘凹部120b1、第二山部122b的顺序形成。
在此,在子午面中,将连结后缘基部11b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的直线定义为直线SL2,所述后缘基部11b成为后缘部22与毂10的根部。后缘凹部120b1是在后缘投影部22e中存在于比直线SL2靠上游侧(Z1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1所示,后缘凹部120b1形成于第一极大点部123a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在后缘凹部120b1中,将位于与第二平面BHS最接近的位置的点设为后缘极小点部Mn2。另外,后缘极小点部Mn2位于第一极大点部123a及第二极大点部123b的上游侧(Z1侧)。后缘极小点部Mn2在后缘凹部120b1中位于最上游侧(Z1侧)。
如图11所示,后缘投影部22e的后缘凹部120b1在径向上形成于比前缘投影部21a的前缘凹部120a1靠外周缘部23侧的位置。另外,前缘投影部21a的前缘凹部120a1的一部分形成于比后缘投影部22e的后缘凹部120b1靠内周缘部24侧的位置。
轴流风扇100A与轴流风扇100同样地在叶片20上具有凹部流路120。轴流风扇100A在旋转方向DR上在凹部流路120的两端具有前缘凹部120a1和后缘凹部120b1。
[轴流风扇100A的效果]
在轴流风扇100A中,作为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1形成于比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1靠径向上的外周侧的位置,前缘凹部120a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后缘凹部120b1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因此,流经叶片20的压力面25的气流随着从前缘部21的前缘凹部120a1流向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1而流向径向上的外侧。在此,一般来说,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外周侧推出气体的情况下,与在叶片的内周侧推出气体相比,轴流风扇以相同的转速旋转时的从叶片提供给气体的力矩变长,所以希望气流在叶片的外周侧通过。通过上述结构,在轴流风扇100A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20的旋转方向流经能够从叶片20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25的外周侧。另外,沿着轴流风扇100A的叶片20的压力面25流动的气体能够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A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3.
图1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B的一例的形状的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1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是进一步特定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和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100B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在轴流风扇100B的径向上,作为第二极小点部的后缘极小点部Mn2形成于比作为第一极小点部的前缘极小点部Mn1靠外周侧的位置。即,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上,旋转轴RS与后缘极小点部Mn2之间的距离大于旋转轴RS与前缘极小点部Mn1之间的距离。
包含前缘极小点部Mn1及后缘极小点部Mn2的极小点部120m是在凹部流路120中叶片20的压力面25上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高低差最大的部分,是气流容易集中的部分。此外,极小点部120m是在轴向上的凹部流路120的各截面中位于最上游侧的部分。另外,极小点部120m是在轴向上的凹部流路120的各截面中位于最上游侧的部分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连续的部分。
(轴流风扇100B的作用效果)
在轴流风扇100B中,在轴流风扇100B的径向上后缘极小点部Mn2相对于前缘极小点部Mn1形成于外周侧,所以随着从前缘部21流向后缘部22,更多的气流流向轴流风扇100B的径向上的外侧。随着气流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从径向上的内周侧流向外周侧,与沿着周向在轴流风扇100的压力面25上移动的气流相比,更多的气流容易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另外,沿着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的压力面25流动的气体能够得到由从径向上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移动而产生的动量的能量,风量增加。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B能够高效地送风,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4.
图1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C的一例的形状的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2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是进一步特定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和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轴流风扇。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的结构,由于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也相同,所以省略关于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说明。
(轴流风扇100C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在轴流风扇100C的叶片20中,作为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的径向宽度BW比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径向宽度FW窄。通过叶片20的气流以如下方式流经凹部流路120:从在前缘投影部21a中以前缘侧中间部Aa为中心的在径向上宽度较宽的前缘凹部120a流入,随着流向后缘部22侧,集中到以后缘侧中间部Ab为中心的在径向上较窄的后缘凹部120b。
(轴流风扇100C的作用效果)
轴流风扇100C能够在叶片20处使气流在半径方向上较宽的范围内流入,并使流入的气体以通过从叶片20施加给气流的力较大的叶片20的外周侧的方式集中,所以能够高效地向气流提供能量。因此,轴流风扇100C能够高效率地吹送大风量。
实施方式5.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3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是进一步特定凹部流路120的结构的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100D的结构)
如上所述,极小点部120m是在径向上的凹部流路120的各截面中位于最上游侧的部分。另外,极小点部120m是在径向上的凹部流路120的各截面中位于最上游侧的部分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连续的部分。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凹部流路120的极小点部120m形成为从前缘部21到后缘部22而极小点部120m的形成位置趋向径向外侧的状态。此外,极小点部120m的形成位置考虑了从外周缘部23侧吸入的气流的量与由于来自内周缘部24侧的离心力而流入凹部流路120的气流的外力的平衡。因此,以随着从前缘部21趋向后缘部22而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单调移动的方式形成极小点部120m不是必须的。
(轴流风扇100D的作用效果)
轴流风扇100D能够使通过叶片20的气流从前缘部21流入,随着流向后缘部22侧,沿着极小点部120m在凹部流路120中流动,并以通过从叶片20施加给气流的力较大的叶片20的外周侧的方式集中。因此,轴流风扇100D能够高效地向气流提供能量,并能够高效率地吹送大风量。
实施方式6.
图1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E的一例的形状的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C是进一步特定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和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轴流风扇。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的结构,由于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也相同,所以省略关于前缘凹部120a1及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说明。
(轴流风扇100E的结构)
将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前缘凹部120a的凹陷形状的深度定义为前缘高EH1。如图15所示,前缘高EH1是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前缘极小点部Mn1与极大点部121a之间的距离。同样地,将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后缘凹部120b的凹陷形状的深度定义为后缘高EH2。如图15所示,后缘高EH2是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后缘极小点部Mn2与第二极大点部123b之间的距离。前缘高EH1及后缘高EH2是以位于凹部形状的外周侧的最下游侧(Z2侧)的壁为基准,以到极小点为止的轴向上的高度规定前缘凹部120a及后缘凹部120b的凹部形状的深度的高度,所述极小点成为凹部形状的最上游侧(Z1侧)的壁。
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后缘凹部120b的后缘高EH2大于前缘凹部120a的前缘高EH1。即,在轴流风扇100E中,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作为第二凹部的后缘凹部120b的深度大于作为第一凹部的前缘凹部120a的深度。
(轴流风扇100E的作用效果)
一般来说,轴流风扇的后缘部侧的气流的压力变高,由于离心力的影响而气流容易向外周侧泄漏。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在气流的压力变高并且接受离心力的影响的后缘部22侧,后缘凹部120b的后缘高EH2大于前缘凹部120a的前缘高EH1。因此,轴流风扇100E在气流的压力变高且接受离心力的影响的后缘部22侧,气流难以向叶片20的外周侧泄漏,能够使气流可靠地在凹部流路120中流动。
实施方式7.
图1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旋转投影到子午面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F的一例的形状的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是进一步特定叶片20的结构的轴流风扇。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后缘凹部120b的结构,由于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也相同,所以省略关于后缘凹部120b1的结构的说明。
(后缘部22)
后缘投影部22e在旋转投影的子午面MP中用包含多个S字形的曲线构成。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一S字部22a、第二S字部22b及第三S字部22c。后缘投影部22e的第一S字部22a、第二S字部22b及第三S字部22c分别用向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后缘投影部22e用在第一S字部22a与第二S字部22b之间组合第三S字部22c而成的曲线构成。
后缘投影部22e具有成为第一S字部22a的拐点的后缘第一拐点部Se1、成为第二S字部22b的拐点的后缘第二拐点部Se2及成为第三S字部22c的拐点的后缘第三拐点部Se3。后缘第一拐点部Se1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比后缘第二拐点部Se2靠内周侧的位置。后缘第三拐点部Se3在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即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形成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
(后缘凹部120b)
后缘投影部22e具有后缘凹部120b,所述后缘凹部120b形成为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形状。后缘凹部120b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后缘内侧凹部120ba和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后缘外侧凹部120bb。后缘内侧凹部120ba是轴流风扇100的第三凹部,后缘外侧凹部120bb是轴流风扇100的第四凹部。后缘内侧凹部120ba相对于后缘外侧凹部120bb形成于叶片20的内周侧,后缘外侧凹部120bb相对于后缘内侧凹部120ba形成于叶片20的外周侧。后缘内侧凹部120ba及后缘外侧凹部120bb在后缘投影部22e中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后缘内侧凹部120ba及后缘外侧凹部120bb朝向与轴流风扇100F的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从叶片20的中央部到后缘投影部22e而形成。
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一山部122a,所述第一山部122a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另外,后缘投影部22e具有第二山部122b,所述第二山部122b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而且,后缘投影部22e的后缘凹部120b具有第三山部122c,所述第三山部122c形成向下游侧(Z2侧)凸出的弧。后缘凹部120b形成于第一山部122a与第二山部122b之间。后缘内侧凹部120ba形成于第一山部122a与第三山部122c之间。后缘外侧凹部120bb形成于第三山部122c与第二山部122b之间。后缘投影部22e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第一山部122a、后缘凹部120b、第二山部122b的顺序形成。另外,后缘凹部120b形成有后缘内侧凹部120ba、第三山部122c及后缘外侧凹部120bb。因此,后缘投影部22e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按第一山部122a、后缘内侧凹部120ba、第三山部122c、后缘外侧凹部120bb、第二山部122b的顺序形成。
轴流风扇100F在后缘投影部22e的构成凹部流路120的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具有后缘第三拐点部Se3。另外,轴流风扇100F在后缘凹部120b设置有第三山部122c。轴流风扇100F通过该结构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F的周向上,从叶片20的中央部到后缘投影部22e,凹部流路120分支为趋向后缘内侧凹部120ba和后缘外侧凹部120bb的两个流路。即,轴流风扇100F通过该结构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F的周向上,从叶片20的中央部到后缘投影部22e,凹部流路120分支为多个。
轴流风扇100F利用后缘内侧凹部120ba和后缘外侧凹部120bb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侧形成沿着空气流动的方向的纵槽,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侧具有所谓的肋条这样的形状。如图16所示,从前缘部21流入的气流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沿着凹部流路120分为两部分而流动。
(轴流风扇100F的作用效果)
图17是示出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G的吹出气流的形态的立体图。此外,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G是相当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E的结构。如图17所示,在轴流风扇100G中,流经后缘部22侧的凹部流路120的气流集中于凹部流路120的外周侧,吹出流的风速分布WSD的外周侧变高。因此,轴流风扇100G有时在后缘部22由于风速差而产生漩涡VT。在该后缘部22产生的漩涡VT成为轴流能量损失的原因,另外,成为产生的声音增加的原因。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吹出气流的形态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相对于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G,在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中,气流沿着在后缘部22侧划分的凹部流路120流动。轴流风扇100F在后缘凹部120b具有后缘内侧凹部120ba和后缘外侧凹部120bb,所述后缘内侧凹部120ba是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三凹部,所述后缘外侧凹部120bb是形成为相对于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四凹部。轴流风扇100F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用较细的凹部流路120对集中于后缘部22的凹部流路120的气流进行整流,抑制来自叶片20的吹出气流集中于狭窄的部位,并使气流速度均匀化。因此,如图18所示,轴流风扇100F的吹出流的风速分布WSD从凹部流路120的内周侧到外周侧均匀化。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F难以从后缘部22产生漩涡VT,能够抑制由漩涡VT的产生导致的能量损失,而且能够抑制由于漩涡VT而产生的声音的增加。即,轴流风扇100F通过具备上述结构,从而能够将高速流和低速流吹出后混合而产生的速度差所引起的能量损失抑制为较小。
实施方式8.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8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是进一步特定叶片20的后缘部22的结构的轴流风扇。此外,将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旋转投影到图1的子午面MP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H的形状与图2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的形状相同。
(轴流风扇100H的结构)
后缘部22具有缺口部27,所述缺口部27形成为在与旋转轴RS平行的方向上观察的俯视时构成后缘凹部120b的部分的后缘部22的缘部被向前缘部21侧切除而成的状态。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缺口部27。缺口部27是具有构成叶片20的后缘部22在轴流风扇100H的周向上被切除而成的缺口形状的部分。即,缺口部27是具有从后缘部22向前缘部21被切除的缺口形状的部分。叶片20形成为:构成缺口部27的缘部的径向上的宽度随着趋向前缘部21而变窄。在缺口部27处,后缘部22构成向前缘部21侧凹陷的缘部。缺口部27的开口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开口。构成缺口部27的后缘部22的缘部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观察的俯视时,例如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
缺口部27形成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即,缺口部27形成于后缘部22的后缘凹部120b。因此,后缘凹部120b形成向上游侧(Z1侧)凹陷的弧,并且利用缺口部27构成向前缘部21侧凹陷的缘部。
(轴流风扇100H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中,吹出流的风速分布WSD从凹部流路120的内周侧到外周侧均匀化。但是,在以吹出风速的均匀化为目的,如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那样在凹部流路120中追加流路的凹凸的情况下,根据径向上的宽度的不同,有时难以设置压力面25的凹凸的高度差。
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通过在后缘凹部120b形成缺口部27,从而能够调整图6所示的叶片弦长WL的长度。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H能够降低在凹部流路120之间叶片20推压气流的力,更容易形成以吹出风速的均匀化为目的的吹出风速分布。另外,由于轴流风扇100H通过上述结构使凹部流路120的外周侧与内周侧的风速差变小,所以能够将高速流和低速流吹出后混合而产生的速度差所引起的能量损失抑制为较小。
实施方式9.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100I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9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100I是进一步特定叶片20的前缘部21的结构和后缘部22的结构的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100I的结构)
在构成前缘凹部120a的部分的前缘部21的缘部形成有波形的锯齿28。或者,在构成后缘凹部120b的部分的后缘部22的缘部形成有波形的锯齿28。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及后缘部2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锯齿28。锯齿28可以仅形成于前缘部21,也可以仅形成于后缘部22。或者,锯齿28也可以形成于前缘部21和后缘部22双方。锯齿28是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于前缘部21或后缘部22的缘部的锯齿状或细的波形的槽部。构成锯齿28的槽形成为在叶片20的缘部在气流的上游侧(Z1侧)与下游侧(Z2侧)之间延伸。
锯齿28在后缘部22形成于后缘第一拐点部Se1与后缘第二拐点部Se2之间。即,锯齿28在后缘部22形成于后缘凹部120b。锯齿28在前缘部21形成于前缘基部11a与前缘拐点部Sf1之间。即,锯齿28在前缘部21形成于前缘凹部120a。
(轴流风扇100I的作用效果)
设置于前缘凹部120a的锯齿28能够在由于干扰而气流方向与叶片20的顶端的方向较大地偏离的情况下,通过打乱叶片20的顶端的气流,从而使气流的方向模糊。因此,在前缘凹部120a设置有锯齿28的轴流风扇100I与在前缘凹部120a没有设置锯齿28的轴流送风机相比,气流容易流入前缘凹部120a。
设置于后缘凹部120b的锯齿28能够通过打乱在后缘凹部120b集中的气流,从而消除吹出风速极端高的位置。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I难以从后缘部22产生漩涡VT,能够抑制由漩涡VT的产生导致的能量损失,而且能够抑制由于漩涡VT而产生的声音的增加。
实施方式10.
本实施方式10说明将上述实施方式1~9的轴流风扇100等应用于作为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室外机50的情况。
图21是实施方式10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概要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制冷循环装置70,说明了使用于空调用途的情况,但制冷循环装置70不限定于使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70例如使用于冰箱或冷库、自动售货机、空调装置、制冷装置、热水器等的制冷用途或空调用途。
如图2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70具备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64、冷凝器72、膨胀阀74及蒸发器73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71。在冷凝器72中配置有将热交换用的空气吹送到冷凝器72的冷凝器用风扇72a。另外,在蒸发器73中配置有将热交换用的空气吹送到蒸发器73的蒸发器用风扇73a。冷凝器用风扇72a及蒸发器用风扇73a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实施方式1~9中的任意的轴流风扇100构成。此外,制冷循环装置70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制冷剂回路71中设置有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四通阀等流路切换装置,并切换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
图22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50时的立体图。图23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50的结构的图。图24是示出从室外机50拆下风扇格栅的状态的图。图25是从室外机50除去风扇格栅及前表面面板等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22~图25所示,作为壳体的室外机主体51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面51a及侧面51c、前表面51b、背面51d、上表面51e以及底面51f的框体。在侧面51a及背面51d上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另外,在前表面51b,在前表面面板52上形成有作为用于向外部吹出空气的开口部的吹出口53。而且,吹出口53用风扇格栅54覆盖,由此,防止室外机主体51外部的物体等与轴流风扇100的接触,实现安全。此外,图23的箭头AR示出空气的流动。
在室外机主体51内收容有轴流风扇100和风扇电机61。轴流风扇100经由回转轴62与位于背面51d侧的作为驱动源的风扇电机61连接,并由该风扇电机61旋转驱动。风扇电机61向轴流风扇100提供驱动力。
室外机主体51的内部由作为壁体的分隔板51g分为设置有轴流风扇100的送风室56和设置有压缩机64等的机械室57。在俯视时,在送风室56内的侧面51a侧和背面51d侧设置有呈大致L字形延伸的热交换器68。此外,热交换器68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72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73发挥功能。
在配置于送风室56的轴流风扇10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喇叭口63。喇叭口63位于比叶片20的外周端靠外侧的位置,沿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呈环状。另外,分隔板51g位于喇叭口63的一侧的侧方,热交换器68的一部分位于另一侧的侧方。
喇叭口63的顶端以包围吹出口53的外周的方式与室外机50的前表面面板52连接。此外,喇叭口63可以与前表面面板52一体地构成,或者也可以作为与前表面面板52连接的结构而分体地准备。通过该喇叭口63,喇叭口63的吸入侧与吹出侧之间的流路构成为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即,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利用喇叭口63与送风室56内的其他空间划分开。
设置在轴流风扇100的吸入侧的热交换器68具备:以板状的面平行的方式并排设置的多个翅片和在该并排设置方向上贯通各翅片的传热管。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传热管内流通。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8构成为:传热管沿着室外机主体51的侧面51a和背面51d呈L字形延伸,多段的传热管一边贯通翅片一边蜿蜒。另外,热交换器68经由配管65等与压缩机64连接,并且与省略图示的室内侧热交换器及膨胀阀等连接,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71。另外,在机械室57中配置有基板箱66,利用设置于该基板箱66的控制基板67控制搭载在室外机内的设备。
(制冷循环装置70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0中也能够得到与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1~9相同的优点。例如,如上所述,在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I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接受的气流容易沿着叶片20的旋转方向DR流经能够从叶片20向气流高效地提供力的压力面25的外周侧。如果将该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I中的任意的一个以上的轴流风扇搭载于送风装置,则送风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增加送风量。另外,如果搭载于由压缩机64和热交换器等构成的作为制冷循环装置70的空调机或供热水用室外机,则能够低噪音且高效率地取得热交换器通过风量,能够实现设备的低噪音化和节能化。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一例,也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毂,10a毂投影部,11基部,11a前缘基部,11b后缘基部,20叶片,20a叶片投影部,21前缘部,21a前缘投影部,22后缘部,22a第一S字部,22b第二S字部,22c第三S字部,22e后缘投影部,23外周缘部,24内周缘部,25压力面,26负压面,27缺口部,28锯齿,50室外机,51室外机主体,51a侧面,51b前表面,51c侧面,51d背面,51e上表面,51f底面,51g分隔板,52前表面面板,53吹出口,54风扇格栅,56送风室,57机械室,61风扇电机,62旋转轴,63喇叭口,64压缩机,65配管,66基板箱,67控制基板,68热交换器,70制冷循环装置,71制冷剂回路,72冷凝器,72a冷凝器用风扇,73蒸发器,73a蒸发器用风扇,74膨胀阀,100轴流风扇,100A轴流风扇,100B轴流风扇,100C轴流风扇,100D轴流风扇,100E轴流风扇,100F轴流风扇,100G轴流风扇,100H轴流风扇,100I轴流风扇,120凹部流路,120a前缘凹部,120a1前缘凹部,120b后缘凹部,120b1后缘凹部,120ba后缘内侧凹部,120bb后缘外侧凹部,120m极小点部,121前缘山部,121a极大点部,122a第一山部,122b第二山部,122c第三山部,123a第一极大点部,123b第二极大点部。

Claims (16)

1.一种轴流风扇,其中,所述轴流风扇具备:
毂,所述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
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毂连接,并具有位于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前缘部和位于所述气流的下游侧的后缘部,
在旋转投影到包含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叶片的子午面的情况下的所述叶片的形状中,
用所述前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前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一凹部,
用所述后缘部的轮廓线示出的后缘投影部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比所述第二凹部靠径向上的内周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前缘投影部具有成为拐点的前缘拐点部,并由向所述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
所述第一凹部形成于基部与所述前缘拐点部之间,所述基部是所述前缘部的与所述毂的根部部分,
所述后缘投影部具有:
第一S字部,所述第一S字部具有成为拐点的第一拐点部,并由向所述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以及
第二S字部,所述第二S字部具有成为拐点的第二拐点部,并由向所述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
所述第二凹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拐点部与所述第二拐点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前缘拐点部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拐点部与所述第二拐点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投影部在所述第一S字部与所述第二S字部之间还具有第三S字部,所述第三S字部具有成为拐点的第三拐点部,并由向所述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描绘弧的S字形的曲线构成,
在所述第二凹部中具有:
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以及
第四凹部,所述第四凹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向上游侧凹陷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一凹部靠径向上的外周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前缘投影部在所述第一凹部中具有位于所述气流的最上游侧的第一极小点部,
所述后缘投影部在所述第二凹部中具有位于所述气流的最上游侧的第二极小点部,
所述第二极小点部在径向上形成于比所述第一极小点部靠外周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径向上,所述第二凹部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凹部的宽度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前缘投影部中,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凹部的比例比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的部分的比例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部具有缺口部,所述缺口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观察的俯视时构成所述第二凹部的部分的所述后缘部的缘部被向所述前缘部侧切除而成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构成所述第一凹部的部分的所述前缘部的缘部形成有波形的锯齿。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构成所述第二凹部的部分的所述后缘部的缘部形成有波形的锯齿。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叶片具有构成所述气流的下游侧的面的压力面,
在所述压力面形成有向所述气流的上游侧凹陷的形状的凹部流路,
所述凹部流路形成于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
在周向上,所述前缘部侧的端部利用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部分构成,所述后缘部侧的端部利用形成所述第二凹部的部分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构成为在径向上的所述凹部流路的截面中位于最上游侧且在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连续的部分的极小点部形成为从所述前缘部到所述后缘部而趋向径向上的外侧的状态。
15.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轴流风扇提供驱动力;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轴流风扇及所述驱动源。
1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以及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冷凝器及蒸发器,
所述送风装置向所述冷凝器及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吹送空气。
CN201980096183.2A 2019-05-21 2019-05-21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3825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0103 WO2020234997A1 (ja) 2019-05-21 2019-05-21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5915A true CN113825915A (zh) 2021-12-21
CN113825915B CN113825915B (zh) 2023-08-29

Family

ID=73459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6183.2A Active CN113825915B (zh) 2019-05-21 2019-05-21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6742A1 (zh)
EP (1) EP3974659A4 (zh)
JP (1) JP7062139B2 (zh)
CN (1) CN113825915B (zh)
WO (1) WO20202349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8136B2 (ja) * 2019-06-13 2023-04-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6964333A (zh) * 2021-05-25 2023-10-27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螺旋桨式风扇和空调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94183A (ko) * 2001-06-12 2002-12-18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류팬
CN102011739A (zh) * 2009-09-08 2011-04-1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式风扇及其扇轮
CN102465917A (zh) * 2010-11-05 2012-05-2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结构
WO2016071948A1 (ja) * 2014-11-04 2016-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CN106460868A (zh) * 2014-08-07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
CN108700086A (zh) * 2016-03-07 2018-10-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式鼓风机以及室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8363A (en) * 1975-04-30 1978-12-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JPS5377320A (en) * 1976-12-20 1978-07-08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Axial-flow fan with supplementary blade
JP5263198B2 (ja) * 2010-02-26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羽根車と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101761311B1 (ko) * 2010-09-02 2017-07-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터보팬
BR112015006704B1 (pt) * 2012-09-28 2022-05-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Ventilador de hélice e ar-condicionado equipado com o mesmo
JP2014231747A (ja) * 2013-05-28 2014-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軸流または斜流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322098B2 (ja) 2014-09-11 2018-05-0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CN204572556U (zh) * 2015-02-12 2015-08-19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AU2016246617B2 (en) * 2015-04-08 2020-03-19 Horton, Inc. Fan blade surface features
KR102479815B1 (ko) * 2015-11-30 2022-1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풍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JP6611940B2 (ja) * 2016-07-01 2019-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
US10605087B2 (en) * 2017-12-14 2020-03-31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MC component with flowpath surface ribs
US11187083B2 (en) * 2019-05-07 2021-11-30 Carrier Corporation HVAC fa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94183A (ko) * 2001-06-12 2002-12-18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류팬
CN102011739A (zh) * 2009-09-08 2011-04-1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式风扇及其扇轮
CN102465917A (zh) * 2010-11-05 2012-05-2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结构
CN106460868A (zh) * 2014-08-07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
WO2016071948A1 (ja) * 2014-11-04 2016-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EP3217018A1 (en) * 2014-11-04 2017-09-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ropeller fan, propeller fan device, and outdoor equipment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8700086A (zh) * 2016-03-07 2018-10-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式鼓风机以及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6742A1 (en) 2022-06-16
CN113825915B (zh) 2023-08-29
EP3974659A4 (en) 2022-05-11
JP7062139B2 (ja) 2022-05-02
EP3974659A1 (en) 2022-03-30
WO2020234997A1 (ja) 2020-11-26
JPWO2020234997A1 (ja) 2021-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255654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JP5933759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室外機
JPWO2014162758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室外機
JP6945739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3825915A (zh)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994102B (zh) 轴流风扇、鼓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7133498A (ja) インペラ、遠心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35508B2 (ja) 送風機とそれを用いた室外ユニット
JP6811866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378611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1033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258136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891101B (zh) 螺旋桨风扇、室外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15280020B (zh)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2091225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75312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09490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14641619A (zh)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