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9381B -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9381B
CN113799381B CN202110932682.XA CN202110932682A CN113799381B CN 113799381 B CN113799381 B CN 113799381B CN 202110932682 A CN202110932682 A CN 202110932682A CN 113799381 B CN113799381 B CN 113799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along
steer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26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9381A (zh
Inventor
汪家伟
欧美秀
魏任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3268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993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99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9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9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9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38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by liberation of internal stresses
    • B29C63/42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by liberation of internal stresses using tubular layers or sheath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2035/0211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resistance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 B29C33/00 or B29C35/00
    • B29C2037/90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装载台、转向组件及操作组件,所述装载台能够移动,所述装载台用于装载加热装置,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装载台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用于实现所述移动装置进行转向操作,所述操作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装载台,并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合操作。本发明的旨在提供一种方便对工件进行移动加热的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能够沿工件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加热,不仅操作方便,还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环境污染,且有效保证工件加热收缩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缩套管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装置及移动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进行母排管套热缩管时,需要对热缩管进行加热收缩以套紧固定在母排管上。
在相关技术中,热缩管加热经常通过人工利用热风枪或火焰喷枪进行热加工,该热加工方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费时费力、效率低,同时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刺鼻气味的气体,容易污染环境。此外,利用热风枪或火焰喷枪进行热加工容易加热不均匀,导致热缩管热收缩不均匀,从而影响热缩管热加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旨在提供一种方便对工件进行移动加热的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能够沿工件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加热,不仅操作方便,还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环境污染,且有效保证工件加热收缩的一致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
装载台,所述装载台能够移动,所述装载台用于装载加热装置;
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装载台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用于实现所述移动装置进行转向操作;及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装载台,并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合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载台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升降机构,所述转向组件连接所述机架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对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支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架,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架沿第二方向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加热装置,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并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组件包括:
拉杆,所述拉杆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段和提拉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提拉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及
连杆件,所述连杆件与连接段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用于与所述加热装置转动连接,以带动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开合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板部和侧板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侧板部连接;
隔热支架,所述隔热支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隔热部和第二隔热部,所述第一隔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底板部的一侧,并用于安装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二隔热部沿第三方向设于所述侧板部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及
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安装于所述侧板部,所述连接架上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顶板,所述顶板设于所述机架;
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机架,并与所述顶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
螺杆,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手轮;及
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导杆和所述螺杆呈并行设置,所述支架与所述导杆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手轮带动所述螺杆转动,以使所述支架沿所述导杆往复移动;
所述侧板部沿所述第三方向背向所述底板部的一侧设有螺套和滑块,所述螺套与所述螺杆螺接,所述滑块设有导向孔,所述导杆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至少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板部连接;
且/或,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板部呈垂直设置,以使所述安装架呈L型设置;
且/或,所述第一隔热部与所述第二隔热部呈垂直设置,以使所述隔热支架呈L型设置;
且/或,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板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且/或,所述第一隔热部与所述第二隔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载台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与所述机架连接的驱动装置和驱动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机架移动;
所述机架包括:
底座,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和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用于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的固定腔,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至所述固定腔内,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固定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支架与所述固定腔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两个延伸架,两个所述延伸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操作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两个所述延伸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
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减速机设有第一带轮;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沿所述第二方向安装于所述减速机上,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机连接;及
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设于所述安装板,并与所述减速机相邻设置,所述离合器设有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三带轮设于所述离合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背离的两侧,并呈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与所述第一带轮传动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轮之间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上设有第四带轮,所述第四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与所述第三带轮传动连接;
且/或,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配电箱,所述配电箱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组件包括: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与所述装载台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设有方向盘,所述转向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传动轮;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装载台,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方向盘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转向座,所述转向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向轴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装载台两侧,所述转轴转动穿过所述固定座并设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与所述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及
方向轮,所述方向轮与所述转向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轴承,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
且/或,所述固定座设有定位销,所述转向座设有导向滑孔,所述定位销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滑孔,所述导向滑孔呈弧形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移动加热系统,所述移动加热系统包括:
上述所述的移动装置;和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的装载台的多个可开合设置的加热模块,至少一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移动装置的操作组件连接,每一所述加热模块设有加热槽;
所述移动加热系统具有所述操作组件控制多个所述加热模块打开并形成开口的上料状态以及所述操作组件控制多个所述加热模块闭合的加热状态;
在所述上料状态,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加热槽的一侧,并与所述加热槽连通;
在所述加热状态,多个所述加热槽围合形成加热通腔,所述加热通腔用于加热工件,且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加热装置沿所述工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
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壳和第一电热组件,所述第一电热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壳;
所述第二加热模块包括第二加热壳和第二电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壳和所述第二加热壳可开合连接,所述第二电热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壳,所述第一电热组件和所述第二电热组件均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加热槽;
所述第一加热壳和所述第二加热壳均具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槽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或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移动装置通过将装载台设置为能够移动,并用于装载加热装置,将转向组件与装载台连接,从而利用转向组件实现移动装置进行转向操作,以使得装载台带动加热装置沿工件形状适配移动,实现工件的均匀加热,节省人力,同时提高加热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操作组件,使得操作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装载台,从而利用操作组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合操作,以方便工件放入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本发明的移动装置能够沿工件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加热,不仅操作方便,还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环境污染,且有效保证工件加热收缩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加热系统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加热系统另一视角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加热系统又一视角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加热系统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驱动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向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移动装置100应用于移动加热系统800,使得移动加热系统800用于对工件900进行移动加热。可选地,工件900可以为热缩套管,从而利用移动加热系统800实现对铜母排管外层热缩套管进行加热收缩包覆。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移动装置100包括装载台、转向组件5及操作组件4,其中,装载台能够移动,装载台用于装载加热装置700,转向组件5与装载台连接,转向组件5用于实现移动装置100进行转向操作,操作组件4可转动地安装于装载台,并用于控制加热装置700的开合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装载台能够移动,装载台可以是通过人力推动实现移动,或者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实现装载台移动。可以理解的,装载台可设置有滚轮或滑动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转向组件5与装载台连接,转向组件5用于实现移动装置100进行转向操作。可以理解的,转向组件5可以是采用转向轴结合方向盘的结构,从而通过人力实现装载台在移动过程中的转向。转向组件5也可以是利用电机等自动方式实现装载台在移动过程中的转向,只要是能够实现装载台在移动过程中的转向的结构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组件4可以是采用拉杆41结构实现加热装置700的开合操作。当然,操作组件4也可以是气动或液动的方式实现加热装置700的开合操作,在此不做限定。此外,操作组件4控制加热装置700的开合,以方便上料过程中加热装置700散热,以及加热装置700的维修等,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的移动装置100通过将装载台设置为能够移动,并用于装载加热装置700,将转向组件5与装载台连接,从而利用转向组件5实现移动装置100进行转向操作,以使得装载台带动加热装置700沿工件900形状适配移动,实现工件900的均匀加热,节省人力,同时提高加热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操作组件4,使得操作组件4可转动地安装于装载台,从而利用操作组件4控制加热装置700的开合操作,以方便工件900放入加热装置700进行加热。本发明的移动装置100能够沿工件900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加热,不仅操作方便,还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环境污染,且有效保证工件900加热收缩的一致性。
在一实施例中,装载台包括机架1和安装在机架1上的升降机构2,转向组件5连接机架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升降机构2用于对加热装置700进行升降操作。
可以理解的,机架1用于安装、固定和支撑升降机构2、加热装置700及移动装置100的其他部件,也即机架1为升降机构2、加热装置700及移动装置100的其他部件等提供安装基础。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的结构可以是支撑架、安装架、机体、安装台、安装壳、安装平台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当然,为了使得升降机构2、加热装置700及移动装置100的其他部件安装于机架1上能够相适配,机架1上形成有具有一定高度差的台阶结构或龙门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定义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具体参照附图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升降机构2包括驱动组件21和支架22,驱动组件21设于机架1,并与支架22连接,驱动组件21驱动支架22沿第二方向进行升降运动,支架22用于安装加热装置700,操作组件4与支架22转动连接,并在垂直第一方向的平面上可转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升降机构2设置为驱动组件21和支架22两部分结构,通过将驱动组件21设置于机架1上,以提高安装稳定性。通过在驱动组件21与支架22连接,并在支架22上设置安装槽或安装台,从而方便利用安装槽或安装台实现加热装置700的安装固定。可以理解的,驱动组件21能够带动支架22和加热装置700相对于机架1活动(例如升降或移动等),如此实现加热装置700的位置调节,使得加热装置700中心与工件900的中心等高,从而确保工件900加热收缩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驱动组件21可以是气缸结构、电机配合丝杆的机构、手动调节螺杆结构或电机驱动传动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2用于安装固定加热装置700,支架22的结构可以是板状结构、安装壳、安装槽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定义第二方向为Z轴方向,具体参照附图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操作组件4包括拉杆41和连杆件42,其中,拉杆4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段411和提拉段412,连接段411与支架22转动连接,提拉段412的一端与连接段411连接,连杆件42与连接段411转动连接,连杆件42用于与加热装置700转动连接,以带动加热装置700进行开合操作。
如图1至图7所示,通过将操作组件4设置为拉杆41和连杆件42,使得连杆件42通过拉杆41与支架22转动连接,且使连杆件42用于与加热装置700转动连接,从而方便利用拉杆41的提拉段412施加一定的力,方便对加热装置700进行开合操作。
可以理解的,操作组件4设置于支架22上,从而与支架22的移动和位置保持一致,以确保对加热装置700进行开合操作。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拉杆4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段411和提拉段412,使得连接段411的一端与支架2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连杆件42的一端转动连接,并使得连杆件42的另一端与加热装置700转动连接,使得提拉段412的一端与连接段411邻近支架22的一端连接,如此可利用杠杆原理实现对加热装置700进行开合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411与支架22和连杆件42可采用轴孔配合结构或铰接结构实现转动连接,连杆件42与加热装置700可采用轴孔配合结构或铰接结构实现转动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2包括安装架221、隔热支架222及连接架223,其中,安装架22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驱动组件21与侧板部2212连接,隔热支架22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隔热部2221和第二隔热部2222,第一隔热部2221沿第二方向设于底板部2211的一侧,并用于安装加热装置700,第二隔热部2222沿第三方向设于侧板部2212的一侧,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连接架223安装于侧板部2212,连接架223上安装有连接座224,连接段411与连接座224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所示,通过将支架22设置为安装架221、隔热支架222及连接架223,从而利用安装架221实现与驱动组件21连接安装,隔热支架222设于安装架221,如此可利用隔热支架222对加热装置700实现隔热作用,避免加热装置700对安装架221以及驱动组件21等产生损坏。可以理解的,隔热支架222可以是隔热垫或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通过将安装架221设置为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使得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呈夹角设置,利用底板部2211为隔热支架222和加热装置700提供安装基础。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1与侧板部2212连接。隔热支架222的第一隔热部2221沿第二方向设于底板部2211的一侧,并用于安装加热装置700,隔热支架222的第二隔热部2222沿第三方向设于侧板部2212的一侧。
如图5至图7所示,通过将连接架223安装于侧板部2212,并在连接架223上安装有连接座224,从而方便连接段411与连接座224转动连接,以实现对操作组件4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底板部2211与侧板部2212呈垂直设置,以使安装架221呈L型设置。可选地,底板部2211与侧板部2212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隔热支架222设置为第一隔热部2221和第二隔热部2222,使得第一隔热部2221和第二隔热部2222呈夹角设置,使得第一隔热部2221设于底板部2211面向侧板部2212的一侧,第二隔热部2222沿第三方向设于侧板部2212的一侧,并与第一隔热部2221连接,从而利用第一隔热部2221和第二隔热部2222分别隔离加热装置700与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的接触,以实现隔热保护作用。
可选地,第一隔热部2221与第二隔热部2222呈垂直设置,以使隔热支架222呈L型设置。为了方便隔热支架222的加工以及良好的隔热效果,第一隔热部2221与第二隔热部2222可选为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2221和第二隔热部2222与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的形状轮廓相一致。定义第三方向为Y轴方向,具体参照附图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驱动组件21包括顶板211、底板212、螺杆213、至少一导杆215,其中,顶板211设于机架1,底板212设于机架1,并与顶板211沿第二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螺杆213的两端分别与顶板211和底板212转动连接,且螺杆213穿过顶板211的一端设有手轮214,导杆21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211和底板212连接,导杆215和螺杆213呈并行设置,支架22与导杆215滑动连接;其中,手轮214带动螺杆213转动,以使支架22沿导杆215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部2212沿第三方向背向底板部2211的一侧设有螺套2213和滑块2214,螺套2213与螺杆213螺接,滑块2214设有导向孔,导杆215滑动穿设于导向孔。可以理解的,通过在侧板部2212上设置螺套2213和滑块2214,从而利用螺套2213与螺杆213螺接,并利用滑块2214与导杆215滑动连接,以实现支架22与驱动组件21的安装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211和底板212可选为板状结构、支架结构、支撑杆等结构,通过将顶板211和底板212间隔且相对设于机架1上,从而方便利用顶板211和底板212对螺杆213和导杆215实现安装固定。可以理解的,顶板211和底板212可固设于机架1上,例如采用焊接或一体成型方式,如此可通过驱动组件21的安装稳定性。当然,顶板211和底板212也可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方式固定于机架1上,如此可提高驱动组件21的拆装便利性,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螺杆213的两端分别与顶板211和底板212转动连接。可选地,螺杆213的两端通过轴承结构与顶板211和底板212转动连接。为了使得支架22与螺杆213螺接,螺杆213的外壁设置有螺纹结构,且螺纹结构沿螺杆213的延长方向延伸设置,此时支架22设置有螺纹孔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螺杆213穿过顶板211的一端设置手轮214,从而方便用户通过手轮214实现螺杆213的转动。
为了使得螺杆213转动时,支架22沿螺杆213的延长方向升降移动。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组件21还包括至少一导杆215,使得导杆21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211和底板212连接,且导杆215和螺杆213呈并行设置,并使得支架22与导杆215滑动连接,如此通过手轮214转动螺杆213时,支架22能够沿导杆215往复移动。可选地,导杆215包括两个,螺杆213位于两个导杆215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安装架221还包括至少一连接板2215,连接板2215的一端与底板部2211连接,连接板2215的另一端与侧板部2212连接。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连接板2215,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架221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215与底板部2211和侧板部2212配合形成三角结构,以提高安装架221的稳定性。可选地,底板部2211与侧板部2212呈垂直设置,以使安装架221呈L型设置。底板部2211与侧板部2212可选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装载台还包括驱动系统3,驱动系统3包括与机架1连接的驱动装置31和驱动轮32,驱动装置31与驱动轮32传动连接;其中,驱动装置31驱动驱动轮32转动,以带动机架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包括底座11和支撑架12,其中,驱动装置31安装于底座11,支撑架12沿第二方向设于底座11,驱动组件21与支撑架12连接。
如图4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架1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柱122和第二立柱123,第一立柱122和第二立柱123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用于安装驱动装置31的固定腔121,底座11沿第三方向延伸至固定腔121内,驱动装置31固定于固定腔121内,并安装于底座11上,支架22与固定腔121沿第三方向分别位于第一立柱122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1为支撑架12、驱动系统3、升降机构2、加热装置700及其他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底座11的的结构可以是支撑架、安装架、机体、安装台、安装壳、安装平台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支撑架12与底座11呈垂直设置。通过将驱动装置31设于固定腔121内,从而提高对驱动装置31的防护和保护。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机架1的底座11设置驱动系统3,使得驱动系统3的驱动装置31设于固定腔121内,并将驱动轮32转动设于底座11背向支撑架12一侧,如此可利用驱动装置31驱动驱动轮32转动,以带动底座11移动,从而提高移动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支撑架12还包括连接于第一立柱122的两个延伸架124,两个延伸架124沿第三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操作组件4沿第一方向位于两个延伸架124之间。可以理解的,延伸架124的设置,有利于利用延伸架124放置物品,或方便用户通过延伸架124推动移动装置100移动,或者通过延伸架124对加热装置700实现防护。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轮32沿第三方向间隔设有两个,驱动装置31包括安装板311、减速机313、驱动电机312及离合器315,其中,安装板311固定安装于底座11上,并位于支架22沿第三方向的一侧,减速机313安装于安装板311,减速机313设有第一带轮314,驱动电机312沿第二方向安装于减速机313上,且驱动电机312的输出轴与减速机313连接,离合器315设于安装板311,并与减速机313相邻设置,离合器315设有第二带轮316和第三带轮317,第二带轮316和第三带轮317设于离合器315沿第三方向相背离的两侧,并呈同轴设置,第二带轮316通过第一皮带35与第一带轮314传动连接,两个驱动轮32之间连接有连接轴33,连接轴33与机架1转动连接,连接轴33上设有第四带轮34,第四带轮34通过第二皮带与第三带轮317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311为驱动电机312、减速机313及离合器315提供安装基础,安装板311可选为板状结构。驱动电机312用于提供驱动力,减速机313的设置,有利于为驱动电机312产生的驱动力减速。通过减速机313的减速后,再通过离合器315的第二带轮316和第三带轮317通过第二皮带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轮32,以提高驱动轮32转动的平稳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移动装置100还包括安装于支撑架12的配电箱6,配电箱6与驱动电机312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配电箱6与驱动电机312和加热装置700电连接。通过设置配电箱6,从而利用配电箱6为加热装置700和驱动电机312提供电能。在本实施例中,配电箱6设置于支撑架12的第一立柱122和第二立柱123之间的橫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转向组件5包括转向轴51、固定座52、转向座53及方向轮55,其中,转向轴51与装载台转动连接,转向轴51的一端设有方向盘512,转向轴5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传动轮511,固定座52安装于装载台,固定座52和方向盘51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转向座53设有转轴531,转轴531与转向轴5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装载台两侧,转轴531转动穿过固定座52并设有第二传动轮533,第二传动轮533通过传动带54与第一传动轮511传动连接,方向轮55与转向座53连接。
如图1、图4、图5、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在底座11的一侧设置支座,从而方便利用支座为固定座52、转向座53及方向轮55提供安装基础。可以理解的,支座的结构可以是板状结构或支架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51设于底座11背向支座的一侧,转向轴51的一端与底座11通过轴承座连接,另一端通过轴承座与支撑架12连接。可以理解的,通过在转向轴51邻近底座11的一端设有第一传动轮511,转向轴51远离第一传动轮511的一端设有方向盘512,利用传动带54连接第一传动轮511和第二传动轮533,从而利用方向盘512转动转向轴51时,第一传动轮511通过传动带54拉动第二传动轮533转动,从而使得第二传动轮533带动方向轮55实现转动,以实现移动装置100行驶方向的转向调节。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向组件5也可以设置万向轮结构,此时不需要设置方向轮55、转向轴51等结构,直接通过人力推动移动装置100控制万向轮的移动方向即可实现转向,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固定座52设有安装孔521,安装孔521内设有轴承522,转轴531通过轴承522与固定座52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从而方便方向轮55实现顺利转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固定座52设有定位销523,转向座53设有导向滑孔532,定位销523滑动穿设于导向滑孔532,导向滑孔532呈弧形设置。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固定座52设置定位销523,并在转向座53设置导向滑孔532,如此在第二传动轮533带动转轴531和转向座53转动时,定位销523沿导向滑孔532滑动,如此为方向轮55的转向提供导向作用和限位作用,也即利用导向滑孔532限制方向轮55的转向角度。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移动加热系统800,该移动加热系统800包括移动装置100和加热装置700,该移动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移动加热系统8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加热装置700包括安装于移动装置100的装载台的多个可开合设置的加热模块710,至少一加热模块710与移动装置100的操作组件4连接,每一加热模块710设有加热槽715。其中,移动加热系统800具有操作组件4控制多个加热模块710打开并形成开口716的上料状态以及操作组件4控制多个加热模块710闭合的加热状态;在上料状态,开口716位于加热槽715的一侧,并与加热槽715连通;在加热状态,多个加热槽715围合形成加热通腔717,加热通腔717用于加热工件900,且移动装置100带动加热装置700沿工件900的延伸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加热装置700由多个加热模块710构成,使得多个加热模块710组成可开合结构,并通过将至少一加热模块710与移动装置100的操作组件4连接,从而利用操作组件4控制多个加热模块710打开或闭合,移动加热系统800具有操作组件4控制多个加热模块710打开并形成开口716的上料状态以及操作组件4控制多个加热模块710闭合的加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料状态,加热装置700的开口716位于加热槽715的一侧,并与加热槽715连通;在加热状态,多个加热槽715围合形成加热通腔717,加热通腔717用于加热工件900,且移动装置100带动加热装置700沿工件900的延伸方向移动。可选地,加热通腔717呈圆形通道或圆形通腔结构。加热通腔717的形状轮廓与工件900的形状轮廓相一致,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0可选为两瓣式开合结构,如此在加热装置700张开时,可以方便加热装置700沿着工件900或铜母排管径向套入,以使工件900穿设于加热通腔717内,如此可方便加热通腔717对工件900的圆周方向同时加热,可使母排管圆周同时受热收缩,从而提高产品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加热模块710包括第一加热模块711和第二加热模块712;其中,第一加热模块711包括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一电热组件7112,第一电热组件7112安装于第一加热壳7111,第二加热模块712包括第二加热壳7121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可开合连接,第二电热组件7122安装于第二加热壳7121,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均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加热槽71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均具有间隔设置于加热槽715两侧的第一端713和第二端714;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一端713与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一端713铰接,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二端714与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二端714可拆卸连接,操作组件4与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二端714或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二端714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一端713和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一端713也可以设置为分体结构,也即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一端713和第二端714与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一端713和第二端714呈相对设置,并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例如通过人力或者气缸、油缸、电机等驱动靠近或远离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一端713,以及驱动第一加热壳7111的第二端714靠近或远离第二加热壳7121的第二端714,从而实现第一加热模块711和第二加热模块712的可开合设置。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机架1上设置升降机构2,使得加热装置700设于升降机构2的支架22的安装槽内,从而利用驱动组件21与支架22连接,以通过驱动组件21和支架22的配合结构实现加热装置700的位置调节,确保加热装置700的加热通腔717的中心与工件900的中心保持一致,从而有效保证工件900加热收缩的一致性,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将加热装置700设置为由第一加热模块711和第二加热模块712组成的两瓣式开合结构,将加热装置700的第一加热模块711设于安装槽内,使得第二加热模块712的一端与第一加热模块71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加热模块712的自由端与第一加热模块711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以围合形成供工件900穿过的加热通腔717,从而方便将工件900装入加热筒的加热通腔717,提高使用便利性。
移动加热系统800正常工作时,通过驱动组件21将加热装置700的位置上下移动到与工件900或母排管合适的位置,通过操作组件4的拉杆41把加热装置700的第二加热模块712相对于第一加热模块711打开,沿着工件900或铜母排管延伸方向推动移动装置100,使套上工件900或母排管的管材穿入加热通腔717内,通过进一步调整移动装置100的升降机构2,使得升降机构2的驱动组件21带动支架22和加热装置700移动,正好使工件900或铜母排管中心与加热装置700中心等高,再合上加热装置700的第二加热模块712,使得第二加热模块712的自由端与第一加热模块711扣上搭扣,使加热装置700呈圆形状态后,再把移动装置100设置好需要的速度,打开加热开关,使第一加热模块711的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加热模块712的第二电热组件7122自动加热,打开行驶按钮,移动装置100沿着工件900或铜母排管延伸自行移动,进行加热收缩工件900或铜母排管护套管。同时可通过旋转转向组件5的方向盘512调整移动装置100的行走方向,以适应产品的不同弯曲情况。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操作组件4的拉杆41把加热装置700的第二加热模块712相对于第一加热模块711打开时,将套上工件900或母排管的管材通过加热装置700打开的开口716进入加热装置700的加热通腔717内,然后通过进一步调整移动装置100的升降机构2,使得升降机构2的驱动组件21带动支架22和加热装置700移动,调整工件900或铜母排管中心与加热装置700中心等高,再合上加热装置700的第二加热模块712,使得第二加热模块712的自由端与第一加热模块711扣上搭扣,使加热装置700呈圆形状态后,后续操作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在加热装置700处于打开模式时,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打开并形成开口716,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相应打开;在加热装置700处于闭合模式时,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闭合,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相应闭合并使得两个加热槽715围合形成加热通腔71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用于给工件900加热,加热通腔717用于供待加热工件900通过,待加热工件900可与加热通腔717的腔壁之间保留有一定间隔,待加热工件900可不与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接触,以避免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接入电源并发热时,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待加热工件900的表面,对待加热工件900的表面造成烫损,同时也避免加热工件900影响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的散热和加热效率。
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接入电源并发热时,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产生的热量可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加热通腔717内的工件900辐射热量,从而在不与工件900直接接触的前提下实现对工件900的加热,避免工件900和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受损,稳定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对工件900的加热效率。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可为电热片、电热板、电阻丝等,示例性地,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块发热片,在闭合模式中,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上的多块发热片围合形成加热通腔717,每一发热片可由石英材质制成,并在通电时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0通过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热风枪和火焰喷枪的加热方式,实现了工件900的自动化加热,规避了人工操作热风枪和火焰喷枪进行工件900加热的环节,减轻甚至消除了工件900热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提升了工件900加热时加热温度和加热范围的可控性。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的设置,则对热加工组件进行了隔离保护,避免了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烫伤工作人员,极大地降低了工件900热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电热棒;加热槽715由多个电热棒排列形成;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的内周壁均设有多个第一凸部和多个第二凸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相邻两个第二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每一电热棒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一第一限位槽和一第二限位槽内。
可以理解的,电热棒用于加热待加热工件900,电热棒在接入电源时可发热,并可将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加热通腔717内的工件900辐射,实现工件900的加热。电热棒可由导热材质制成,比如电热棒可为石英加热管。多个电热棒可同时接入电源,以实现多个电热棒同步发热,对待加热工件900进行均衡加热。
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可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一体成型,多个第一凸部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多个第二凸部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每一电热棒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一第一限位槽和一第二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多个电热棒间隔且平行设置;每一电热棒沿加热通腔717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使每一电热棒沿加热通腔717内工件900的轴向延伸,保证每一电热棒发热时能够向工件900的表面最大化地辐射热量,以提升工件900的加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壳7111和第二加热壳712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有隔热板;每一隔热板设有多个避位缺口,避位缺口与第一限位槽或第二限位槽对齐,每一电热棒的一端对应穿过避位缺口。
在本实施例中,电热棒的端部用于连接导线,隔热板用于将电热棒的中部发热主体与电热棒的端部热隔离,如此可降低电热棒发热时对导线的热辐射,避免导线过热而烫损或烧毁。同时,隔热板的设置,也可降低电热棒直接热传导至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上的热量,避免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过热,降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烫伤工作人员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电热棒的两端均套设有隔热垫片和固定片;每一隔热垫片位于固定片和隔热板之间,加热装置700还包括多个锁紧件,每一锁紧件穿过固定片、隔热垫片以及隔热板以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垫片一方面配合隔热板对导线进行隔热保护,另一方面,隔热垫片与隔热板抵接限位,能够防止电热棒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滑动,提升电热棒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连接的紧密性和可靠性。
每一电热棒的两端还套设有固定片;每一固定片位于一隔热垫片背向隔热板的一侧;每一固定片设有第一通孔,每一隔热板设有第二通孔;加热装置700还包括多个锁紧件,每一锁紧件穿过一第一通孔和一第二通孔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螺接。
锁紧件用于将固定片、隔热垫片以及隔热板相锁合,以使隔热垫片被夹持限位于固定片和隔离板之间,并实现隔热板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的可靠连接。锁紧件的外壁可设有外螺纹,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可对应设有螺纹孔,锁紧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伸入螺纹孔内,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螺接,如此实现隔热板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电热棒在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上的装配和拆卸。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模块711包括分别设于第一加热壳711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两个防护罩,第二加热模块712包括分别设于第二加热壳712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两个防护罩,每一防护罩的内边缘与加热槽715的形状相适应;每一防护罩设有防护腔,防护腔内设有一导线,每一加热模块710的多个电热棒的一端均位于一防护腔内并均与导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罩用于罩盖电热棒的端部,以对电热棒端部上的导线进行隔离保护,同时避免工作人员能够直接与电热棒和导线接触引发安全事故。其中,防护罩的形状可为环形,防护罩面向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的一侧形成有防护槽,防护罩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连接时,防护槽的槽壁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围合形成防护腔。防护罩可由金属材质制成,比如不锈钢,以使防护罩的结构稳固,不易变形,对电热棒起到良好的隔离保护作用。
加热装置700还包括两个导线;一导线位于第一加热壳7111和防护罩围合形成防护腔内,另一导线位于第二加热壳7121和防护罩围合形成的另一防护腔内。每一导线连接多个电热棒,每一电热棒的一端与一导线连接,每一导向串联多个电热棒,两个导线可分别连接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以使每一电热棒接入电源工作和发热。防护腔的设计能够对导线起到良好的隔离保护,避免工作人员与导线接触出现安全事故。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穿设于第一加热壳7111或第二加热壳7121,用于检测第一电热组件7112和第二电热组件7122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模块710的温度,可对应控制加热模块710发热并到达目标温度,对加热模块710的发热温度进行准确控制,进而对工件900的加工温度进行准确控制,有利于提升工件900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0还包括两个隔热棉;两个隔热棉分别设于两个防护腔内,隔热棉用于对导线进行隔热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棉可环绕导线设置,隔热棉用于对导线进行隔热保护,防止电热棒发热所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热辐射的方式过多地传递至导线上,引起导线过热;同时也能通过隔热棉导出防护腔内的部分热量,防止防护腔内的导线过热而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槽715为弧形,工件900的截面为圆形,定义加热槽715的半径为R,工件900的直径为D,R≥D。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槽715的槽壁设计为弧面,并使加热槽715弧形槽壁对应的半径R设置为大于等于工件900的直径D,如此可使加热槽715的形状与工件900的弧形外周壁形状相适应,以使工件900的外壁能够受热均匀。此外,在闭合模式中,加热槽715槽壁围合形成的加热通腔717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和放置工件900,以使加热槽715与工件900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防止工件900过热或升温过快,而使工件900的加热环节不易控制,工件900出现加热不良。
在一实施例中,定义每一加热模块71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L,L<2D。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模块710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限制为小于等于工件900直径D的两倍,能够在工件900具有直线延伸的直段和弯曲延伸的弯折段时,通过调整加热模块710的位置,使加热模块710对弯折段上划分出的长度更短的直线延伸的部分进行加工,避免长度太长的加热模块710对弯折段进行加工时,弯折段整个或大部分容纳于各加热模块710围合形成的加热通腔717内,弯折段的一部分与加热通腔717的腔壁较为贴近,而另一部分与加热通腔717的腔壁较为远离,折弯段各处与加热通腔717腔壁之间的间距不一,致使折弯段各处受热不均,而避免影响工件900的加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
装载台,所述装载台能够移动,所述装载台用于装载加热装置,所述装载台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对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升降操作;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支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架,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架沿第二方向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加热装置;
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连接所述机架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转向组件包括转向轴、固定座、转向座及方向轮,所述转向轴与所述装载台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设有方向盘,所述转向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传动轮,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装载台,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方向盘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转向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向轴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装载台两侧,所述转轴转动穿过所述固定座并设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与所述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所述方向轮与所述转向座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用于实现所述移动装置进行转向操作;及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并在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拉杆和连杆件,所述拉杆包括呈夹角设置的连接段和提拉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提拉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连杆件与连接段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用于与所述加热装置转动连接,以带动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开合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板部和侧板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侧板部连接;
隔热支架,所述隔热支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隔热部和第二隔热部,所述第一隔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底板部的一侧,并用于安装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二隔热部沿第三方向设于所述侧板部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及
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安装于所述侧板部,所述连接架上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顶板,所述顶板设于所述机架;
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机架,并与所述顶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
螺杆,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手轮;及
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导杆和所述螺杆呈并行设置,所述支架与所述导杆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手轮带动所述螺杆转动,以使所述支架沿所述导杆往复移动;
所述侧板部沿所述第三方向背向所述底板部的一侧设有螺套和滑块,所述螺套与所述螺杆螺接,所述滑块设有导向孔,所述导杆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至少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板部连接;
且/或,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板部呈垂直设置,以使所述安装架呈L型设置;
且/或,所述第一隔热部与所述第二隔热部呈垂直设置,以使所述隔热支架呈L型设置;
且/或,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板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且/或,所述第一隔热部与所述第二隔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台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与所述机架连接的驱动装置和驱动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机架移动;
所述机架包括:
底座,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和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用于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的固定腔,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至所述固定腔内,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固定腔内,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支架与所述固定腔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两个延伸架,两个所述延伸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操作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两个所述延伸架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
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减速机设有第一带轮;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沿所述第二方向安装于所述减速机上,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机连接;及
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设于所述安装板,并与所述减速机相邻设置,所述离合器设有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三带轮设于所述离合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背离的两侧,并呈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与所述第一带轮传动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轮之间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上设有第四带轮,所述第四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与所述第三带轮传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轴承,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
且/或,所述固定座设有定位销,所述转向座设有导向滑孔,所述定位销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滑孔,所述导向滑孔呈弧形设置。
10.一种移动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加热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装置;和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的装载台的多个可开合设置的加热模块,至少一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移动装置的操作组件连接,每一所述加热模块设有加热槽;
所述移动加热系统具有所述操作组件控制多个所述加热模块打开并形成开口的上料状态以及所述操作组件控制多个所述加热模块闭合的加热状态;
在所述上料状态,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加热槽的一侧,并与所述加热槽连通;
在所述加热状态,多个所述加热槽围合形成加热通腔,所述加热通腔用于加热工件,且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加热装置沿所述工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
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壳和第一电热组件,所述第一电热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壳;
所述第二加热模块包括第二加热壳和第二电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壳和所述第二加热壳可开合连接,所述第二电热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壳,所述第一电热组件和所述第二电热组件均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加热槽;
所述第一加热壳和所述第二加热壳均具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槽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或所述第二加热壳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CN202110932682.XA 2021-08-13 2021-08-13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Active CN113799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2682.XA CN113799381B (zh) 2021-08-13 2021-08-13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2682.XA CN113799381B (zh) 2021-08-13 2021-08-13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9381A CN113799381A (zh) 2021-12-17
CN113799381B true CN113799381B (zh) 2023-08-29

Family

ID=7894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2682.XA Active CN113799381B (zh) 2021-08-13 2021-08-13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93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4637B (zh) * 2023-09-14 2023-11-24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一种户外地下电缆敷设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4662A (en) * 1987-11-12 1988-08-16 Sonobond Ultrasonics, Inc. Automatic heating device
CN205130386U (zh) * 2015-10-16 2016-04-06 天津市成达电子有限公司 热缩管批量加热机
JP2019014022A (ja) * 2017-07-07 2019-01-3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ワーク移動装置
CN109822929A (zh) * 2019-03-19 2019-05-31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加热设备
CN111674032A (zh) * 2018-12-08 2020-09-18 刘勇 一种自动穿烘热缩套管机
CN211843211U (zh) * 2019-12-19 2020-11-03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可开合环形加热装置
CN212386011U (zh) * 2020-03-16 2021-01-22 陕西万方天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热缩机
CN213291348U (zh) * 2020-09-18 2021-05-28 惠州启动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式热缩管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4400C2 (sv) * 1999-06-23 2001-02-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ordning för uppvärmning av krymphylsor
US20030219558A1 (en) * 2002-05-22 2003-11-27 Johnson John Wood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toring the necked-down end of a tubular core
GB0907859D0 (en) * 2009-05-07 2009-06-24 Saipem Sp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eating heat-shrinkable pipe sleeves
SG11201402186XA (en) * 2011-11-10 2014-06-27 Shawcor Ltd Apparatus containing multiple sequentially used infrared heating zones for tubular articles
CN205836096U (zh) * 2016-07-01 2016-12-28 杭州丙甲科技有限公司 缓冲气垫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4662A (en) * 1987-11-12 1988-08-16 Sonobond Ultrasonics, Inc. Automatic heating device
CN205130386U (zh) * 2015-10-16 2016-04-06 天津市成达电子有限公司 热缩管批量加热机
JP2019014022A (ja) * 2017-07-07 2019-01-3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ワーク移動装置
CN111674032A (zh) * 2018-12-08 2020-09-18 刘勇 一种自动穿烘热缩套管机
CN109822929A (zh) * 2019-03-19 2019-05-31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加热设备
CN211843211U (zh) * 2019-12-19 2020-11-03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可开合环形加热装置
CN212386011U (zh) * 2020-03-16 2021-01-22 陕西万方天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热缩机
CN213291348U (zh) * 2020-09-18 2021-05-28 惠州启动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式热缩管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9381A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99381B (zh) 移动装置和移动加热系统
JP2009214180A (ja) ケーブル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AU2008280488B2 (en) Induction heater
CN109822929B (zh) 自动化加热设备
CN215825956U (zh) 加热装置
KR101571813B1 (ko) 케이블 튜브 열수축 장치
CN115915521A (zh) 一种配合装配的轴承加热装置
CN2633491Y (zh) 一种轧辊补焊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8450967U (zh) 高频加热数控刀柄热缩机
CN206146189U (zh) 一种模具加热炉
CN112264692A (zh) 用于大直径筒节环缝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17600805U (zh) 一种安全防护型电渣重熔炉
CN109877426B (zh) 一种立体环绕气体保护焊焊接头
CN210367776U (zh) 一种自动化高频感应淬火装置
CN219706078U (zh) 热缩管收缩装置和加工设备
CN215791744U (zh) 一种半自动热缩装置
CN207630109U (zh) 一种隔音棉加工用自动裁切装置
CN207835306U (zh) 一种电机定子安装装置
EP3470200B1 (en) Double-shaft rotating structure applicable to electric heating forming equipment
CN215096495U (zh) 一种数码打印玻璃预热装置
CN112958890B (zh) 一种电阻焊接装置
CN220661769U (zh) 一种履带式半自动电热循环加热机
CN220670176U (zh) 一种有色金属生产用熔炼装置
CN207488539U (zh) 一种移动式光纤熔接机
CN211591311U (zh) 一种双层发热的热缩管收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