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0491A -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0491A
CN113780491A CN202110829278.XA CN202110829278A CN113780491A CN 113780491 A CN113780491 A CN 113780491A CN 202110829278 A CN202110829278 A CN 202110829278A CN 113780491 A CN113780491 A CN 1137804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onator
base
basic
piece
detona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92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国华
龙波
黄嵩
王文斌
吴云松
李成俊
王宝
章骏午
徐鸿飞
刘颢
王永光
高燃
周望东
张万斌
洪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 Xu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 Xu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 Xu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 Xu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80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049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雷管组装设备包括机架、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和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基础雷管组装装置用于将基础雷管套设于雷管。基础雷管排列装置用于接收基础雷管夹持装置所夹持的基础雷管,并将基础雷管放置于基础雷管组装装置。雷管编码生产线具有本发明中的雷管组装设备。基础雷管排列装置能够同时抓取多个基础雷管,基础雷管组装装置能够同时将多个基础雷管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雷管管芯,能够提高雷管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管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的雷管需要在雷管的管体上进行编码,由此便于识别雷管,而现有的雷管编码生产的生产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雷管组装设备,能够提高雷管组装的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雷管组装设备的雷管编码生产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础雷管排列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发明设置有排列机架、移动架、排列件和闭合件。所述排列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移动架,所述移动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排列机架,且所述闭合件和排列件分别设置有通可供和凹槽,可通过闭合件和排列件的相对移动,以使得基础雷管可进出排列件,因此排列装置能够自由移动进行多个基础雷管的放置,由此提高了基础雷管的放置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雷管组装设备,所述雷管组装设备包括:
机架;
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包括排列机架、移动架、排列件及闭合件,所述移动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排列机架,所述排列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移动架,所述排列件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基础雷管,所述闭合件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闭合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排列件,所述闭合件可通过相对于所述排列件的移动,以控制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的连通或错位,当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连通时,所述基础雷管可通过所述通孔进出所述排列件,当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错位时,所述基础雷管不可通过所述通孔进出所述排列件;
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包括推动件、基础雷管安装部及雷管管芯安装部,所述雷管管芯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基础雷管安装部,所述雷管管芯安装部用于放置多个所述雷管管芯,所述基础雷管安装部用于接收所述排列件中的多个所述基础雷管,所述推动件能够使多个所述基础雷管与多个所述雷管管芯相互靠近,以将所述基础雷管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雷管管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雷管组装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基础雷管排列装置能够同时抓取多个基础雷管,基础雷管组装装置能够同时将多个基础雷管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雷管管芯,能够提高雷管的组装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雷管组装设备还包括雷管管芯定位件,所述雷管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槽,其中,所述雷管管芯定位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雷管安装部,以远离或贴近所述固定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基础雷管传输装置,所述基础雷管传输装置设置有出口,所述基础雷管传输装置包括有基础雷管抬升件和基础雷管推出件,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和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均设置于所述出口,且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设置于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的移动路径上,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的移动路径垂直于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雷管编码生产线,雷管编码生产线包括:
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所述雷管组装设备。
雷管固定件,所述雷管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雷管;
雷管紧固设备,用于紧固所述基础雷管;
点胶设备,用于将胶涂设于雷管的接线盒;
合盖设备,用于闭合接线盒;
打码设备,所述打码装置用于所述雷管和接线盒的打码;
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分别与所述雷管组装设备、所述雷管紧固设备、所述点胶设备、所述合盖设备以及所述打码设备连接,用于运输所述雷管固定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雷管编码生产线,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发明设置有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雷管组装设备,因此能够通过基础雷管排列装置接收和放置多个所述基础雷管由此提高雷管安装效率,进而提高雷管编码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X光检测设备,所述X光检测设备位于所述雷管紧固设备和所述点胶设备之间,所述X光检测设备连接于所述运输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结构检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赋码检测设备,所述赋码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雷管紧固设备和所述点胶设备之间,所述赋码检测设备连接于所述运输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赋码检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扫码检测设备,沿加工方向,所述扫码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打码设备之后,所述扫码检测设备用于扫描所述雷管上的编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点胶设备还包括点胶检测装置,所述点胶检测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点胶信息收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合盖设备还包括测量组件和检测机架,所述测量组件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与所述检测机架相连接,所述接线盒包括外盖,所述检测部用于确认所述外盖的位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雷管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基础雷管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和基础雷管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和基础雷管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雷管编码生产线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雷管紧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下紧固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点胶设备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点胶设备沿E-E截面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图5中的合盖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图5中的合盖设备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合盖设备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与执行组件的机构简图;
图14是图5中防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雷管编码生产线10、基础雷管20、雷管管芯30、雷管固定件100;
雷管组装设备200、机架210、基础雷管固定件220、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夹持轨道231、夹持部232、夹持件233、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雷管管芯安装部241、推动件驱动件242、推动件243、基础雷管安装部244、基础雷管排列装置250、排列件251、第一固定臂252,排列件驱动件253、闭合件254、移动架255、第二固定臂256、排列机架257、雷管管芯定位件260、压合柱261;
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抬升件271、基础雷管推出件272;
雷管紧固设备300、紧固驱动件310、紧固推动件320、下紧固固定件330、紧固齿331;
X光检测设备400、赋码检测设备500、防爆装置510隔离件511、隔离件驱动件512;
点胶设备600、分流部610、第一进胶口611、第一出胶口612、点胶阀620、第二进胶口621、第二出胶口622、调节件623、控制进气孔624、持续进气孔625、点胶阀驱动部630、第一主体640、第二主体650;
合盖设备700、驱动组件710、第一驱动部711、第二驱动部712、第三驱动部713、第四驱动部714、执行组件720、第一执行部721、第二执行部722、第三执行部723、执行主体724、翻盖件725、测量组件730、检测部731、第一检测件732、第二检测件733、衔接部734、合盖检测机架740、接线盒750、底盖751、外盖752;
打码设备800、扫码检测设备900和运输装置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雷管组装设备200。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雷管组装设备200,雷管组装设备200用于将基础雷管20套设于雷管管芯30,以将二者组装成雷管,,包括机架210、基础雷管固定件220、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和基础雷管排列装置250。基础雷管固定件220设置于机架210,用于固定基础雷管20。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连接于机架210,用于夹持基础雷管20。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连接于机架210,用于将基础雷管20套设于雷管管芯30。基础雷管排列装置250连接于机架210,用于接收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所夹持的基础雷管20,并将基础雷管20放置于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
具体地,参考图1,机架210大致为长方体框体,机架210的上端设置有夹持轨道231,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设置于夹持轨道231,并通过履带传动在夹持轨道231上移动,由此实现基础雷管20的抓取和放置。雷管组装设备200还包括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为一“C”形的轨道,用于放置和传输基础雷管固定件220。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为一正方块,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上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盲孔,基础雷管20可安装于盲孔内。参考图2,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设置有多个夹持件233,夹持件233与基础雷管20接触的一端设置有圆柱(图中未示出)和夹持部232,圆柱与基础雷管20间隙配合,圆柱上设置有密封圈,由此避免圆柱与基础雷管20内壁接触而磨损。
夹持部232设置有V型槽,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通过移动夹持部232使得夹持部232靠近基础雷管20,从而使得基础雷管20被圆柱和夹持部232固定,由此夹持基础雷管20。参考图3,基础雷管排列装置250包括排列件251、排列件驱动件253、闭合件254、移动架255和排列机架257。排列件251设置有多个凹槽,凹槽长度大于基础雷管20长度,凹槽与基础雷管20间隙配合,由此便于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将基础雷管20放置于排列件251中。排列件251大致为长方板状,排列件251朝向移动架255的一面延伸形成两个第一固定臂252,移动架255朝向排列件251延伸形成两个第二固定臂256,第一固定臂252与第二固定臂256螺纹连接,由此排列件251可转动连接于移动架255。闭合件254上设置有形状大小与排列件251上凹槽相匹配的通孔,闭合件254可移动连接于排列件251,通过被气缸驱动,闭合件254可与排列件251发生相对移动,进而控制闭合件254上通孔与排列件251上凹槽的重合与错位。当基础雷管20放置于排列件251中时,移动闭合件254,使闭合件254的通孔与排列件251的凹槽错位,由此使得基础雷管20不会脱落于排列件251,当需要将基础雷管20传输至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时,移动闭合件254,使闭合件254的通孔与排列件251上凹槽重合,由此使得基础雷管20可脱落至排列件251。
排列件驱动件253大致为杆状,可转动连接于移动架255,通过控制排列件驱动件253的伸缩以及旋转,由此调节排列件251的旋转。移动架255可移动连接于排列机架257,由此使得排列件251能够移动至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参考图3和图4,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包括推动件243、推动件驱动件242、基础雷管安装部244和雷管管芯安装部241,基础雷管安装部244设置有多个固定槽(图中未标记),固定槽的形状与基础雷管20配合,由此避免基础雷管20与雷管管芯30套合时发生偏移。推动件243将放置于基础雷管安装部244的基础雷管20朝向雷管管芯30推动,由此使得基础雷管20套合于雷管管芯30。基础雷管安装部244的一端设置有雷管管芯安装部241,雷管管芯安装部241上设置有方形凹槽,方形凹槽与雷管管芯30配合,由此起到定位和夹持雷管管芯30的作用。推动件驱动件242可推动推动件243,由此使得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中的基础雷管20朝向雷管管芯30移动。
雷管组装设备200工作时,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位于工作区域,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通过夹持轨道231移动至工作区域,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将多个基础雷管20夹持,并将基础雷管20移动至排列件251。排列件251接收基础雷管20,通过旋转和移动,使得基础雷管20对齐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上的固定槽,并通过驱动闭合件254,使得基础雷管20脱落至基础雷管安装部244。推动件驱动件242推动推动件243,由此使得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中的基础雷管20朝向雷管管芯30移动,从而使得基础雷管20安装于雷管管芯30。雷管组装设备200能够同时组装多个雷管,使得雷管的安装效率得到提高。
可以理解的是,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基础雷管固定件220、排列件251、排列件驱动件253和移动架255的形状可以自由设定,由此满足机架210的空间安排。夹持件233上的圆柱与基础雷管20也可以为过渡配合,由此满足基础雷管20与圆柱的配合关系,使得基础雷管20与圆柱切合紧密。闭合件254上的通孔可以大于排列件251上凹槽,基础雷管安装部244、雷管管芯安装部241上的凹槽均可根据雷管管芯30的需求调节形状,由此避免雷管管芯30在凹槽中偏移。由于雷管固定件100上的雷管管芯30间距较大,因此排列件251上的凹槽的间距也较大,而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上的盲孔,为满足减小基础雷管固定件220的体积的需求,需要设置为间距较小的形式。
因此,基础雷管夹持装置230中的夹持件233之间可以通过气缸驱动,实现夹持件233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由此夹持件233能够适配不同间距的基础雷管固定件220的盲孔,例如,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上的盲孔间距为十厘米,雷管管芯30之间的距离为二十厘米,则排列件251凹槽之间的距离也为二十厘米。夹持件233之间的距离可先调节为十厘米,进行基础雷管20的夹持,再通过气缸驱动,调节夹持件233之间的距离直到与排列件251上凹槽的间距一致,夹持件233再将基础雷管20放置于排列件251的凹槽中,由此能够减小基础雷管固定件220上的盲孔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基础雷管20固定件的所需空间,进而缩小雷管组装设备20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雷管组装设备200还包括雷管管芯定位件260,雷管管芯定位件260设置于基础雷管组装装置240,用于固定雷管管芯30。具体地,参考图4,雷管管芯定位件260设置于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上,雷管管芯定位件260设置有多个压合柱261,压合柱261的形状与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上的固定槽相匹配,雷管管芯定位件260可通过气缸等驱动,由此对基础雷管安装部244上的雷管管芯30进行压合,从而避免雷管在进行基础雷管20安装时,雷管管芯30发生位置偏移而导致基础雷管20安装失败。
在一些实施例中,雷管组装设备200还包括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设置于机架210,包括有基础雷管抬升件271和基础雷管推出件272,用于传输基础雷管固定件220,基础雷管抬升件271用于将基础雷管20移动至基础雷管推出件272,基础雷管推出件272将基础雷管固定件220推离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具体地,参考图1,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设置有出口(图中未标记)和入口(图中未标记),基础雷管固定件220由入口被传输至出口,出口设置有基础雷管抬升件271,基础雷管固定件220由出口移动至基础雷管抬升件271,基础雷管抬升件271可移动至基础雷管推出件272所在位置,由此被基础雷管推出件272推离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从而提高基础雷管固定件220的运输效率,避免基础雷管固定件220堆积在基础雷管传输装置270。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雷管编码生产线10,雷管编码生产线10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雷管组装设备200、
雷管固定件100、雷管紧固设备300、点胶设备600、合盖设备700、打码设备800和运输装置1000,雷管固定件100用于固定雷管管芯30,雷管紧固设备300用于紧固基础雷管20,点胶设备600用于将胶涂设于雷管,合盖设备700用于闭合接线盒750,打码装置800用于雷管的编码,运输装置1000分别与雷管组装设备200、雷管紧固设备300、点胶设备600、合盖设备700以及打码设备800连接,用于运输雷管固定件100。具体地,雷管编码生产线10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雷管组装设备200,由此提高了雷管的基础雷管安装效率,进而提高雷管编码生产线10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参考图5,图5中X所示的方向为加工方向,运输装置1000上,沿加工方向的设备依次设置有为雷管固定件100、雷管紧固设备300、点胶设备600、合盖设备700和打码设备800。雷管固定件100用于固定多个雷管管芯30,雷管固定件100一端设置有多个凹槽以固定雷管管芯30上设置有芯片(图中未示出)的一端。雷管固定件100另一端设置有接线盒750,接线盒750用于固定雷管管芯30的导线(图中未示出)。运输装置1000为履带驱动机构,通过履带驱动雷管固定件100沿加工方向移动。参考图6和图7,雷管紧固设备300包括紧固驱动件310、紧固固定件和紧固推动件320,紧固推动件320上设置有多个圆锥形孔,沿着圆锥形孔的深度方向,圆锥形孔的直径逐渐减小。
紧固固定件(图中未标记)包括可移动的下紧固固定件330和上紧固固定件(图中未标记),下紧固固定件330设置有紧固齿331,雷管上带基础雷管20的一端被紧固齿331所形成的V型槽顶住,V型槽的数量等于雷管的数量。同时上紧固固定件,向下压合由此将雷管定位。当雷管定位后,紧固驱动件310驱动紧固推动件320朝向雷管移动,当雷管进入圆锥形孔时,上紧固固定件和下紧固固定件330均回到初始位置,由此避免紧固固定件阻挡紧固推动件320的移动,进而使得雷管上的基础雷管20能够完全进入圆锥形孔。通过使雷管经过圆锥型孔,使得雷管上的基础雷管20紧密贴合于雷管,由此实现基础雷管20的紧固作用。雷管经过雷管紧固设备300加工后,雷管固定件100在运输装置1000驱动下运动至点胶设备,点胶设备完成雷管的点胶。
点胶完成之后雷管固定件100运动至合盖设备,合盖设备将雷管的接线盒750的底盖和外盖闭合,最后当雷管固定件100运动至打码设备800时,打码设备800在雷管的基础雷管20和接线盒750上进行打码,由此完成雷管的编码生产。可以理解的是,加工方向也可以为图五中X的相反方向,实际加工方向可根据生产模式进行调节,紧固齿331的V型槽可设计为圆型槽或方型槽等,由此满足不同雷管的固定需求。上紧固固定件和下紧固固定件330的驱动件以及推动件驱动件242可以为气缸或电机等驱动装置。本生产线中的凹槽槽口均可设置导向面,由此引导雷管进入凹槽。运输装置1000也可为滚轮运输结构等运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和图9,点胶设备600包括第一主体640、分流部610和点胶阀620。其中,分流部610固定在第一主体640上,分流部610上设置有第一进胶口611和多个第一出胶口612,第一进胶口611与每一个第一出胶口612相连通;点胶阀620固定在第一主体640上,点胶阀620的数量与第一出胶口612的数量相等,点胶阀620上设置有第二进胶口621和第二出胶口622,第二进胶口621与一个第一出胶口612相连通、且与第二出胶口622相连通。
具体地,分流部610与点胶阀620均固定在第一主体640上,其中,分流部610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进胶口611和多个第一出胶口612,第一进胶口611和多个第一出胶口612可以分布在分流部610的同一侧面上,也可以分布在分流部610的不同侧面上,分流部610内设置有流动通道,第一进胶口611和每一个第一出胶口612均与该流动通道相连通。点胶阀620可以为气动点胶阀,也可以为电动点胶阀等,点胶阀620的数量与第一出胶口612的数量相等,在点胶阀620的主体上设置有第二进胶口621和第二出胶口622,其中第二进胶口621通过连接管道与第一出胶口612相连通,连接管道可以为软管或固定流动方向的硬质管道等,可以理解的是,每一个第一出胶口612对应一个点胶阀620,并与设置在该点胶阀620上的第二进胶口621相连通,同时,第二出胶口622与第二进胶口621相连通。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胶体由供胶装置输送至点胶设备600处,从第一进胶口611处进入分流部610,之后胶体在分流部610内沿流动通道流动,并从第一出胶口612处流入连接通道,在此过程中,胶体能够在液压的作用下充分填充流动通道,使得每一个第一出胶口612处都有胶体流出。胶体借助连接通道流动至第二进液口处,由此进入点胶阀620,最后从第二进胶口621处流出,滴落在目标物体上,完成了同时对多个目标物体进行的点胶操作。
进一步地,在第二出胶口622处还安装有点胶针头,点胶针头的一端与第二出胶口622相连接,点胶针头的另一端呈圆锥状,胶体从第二出胶口622流出后,会进入到点胶针头中,最终从点胶针头呈圆锥状的一端的顶点处流出,更加精准地滴落在目标物体需要进行点胶的位置处。可以理解的是,点胶针头的尺寸能够根据胶体种类的变化做适应性调整,从而使得点胶设备600能够适用于更多情况。分流部61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为实现同时进行更多目标物体的点胶操作,分流部61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可以理解的是,分流部610的数量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做适应性改变。点胶阀620为气动点胶阀。
具体地,点胶阀620为一种气动点胶阀,气动点胶阀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柱塞式点胶阀、顶针式点胶阀、提升式点胶阀、喷雾点胶阀或喷射点胶阀。点胶阀620包括了气缸和料缸,气缸和料缸之间不互通。气缸中设置有活塞,料缸中设置有阀芯,活塞与阀芯通过活塞杆相连接。在气缸上还设置有持续进气孔625和控制进气孔624,持续进气孔625与控制进气孔624均与正压气源相连通,控制进气孔624连通活塞靠近料缸的一侧,持续进气孔625连通活塞远离料缸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进入控制进气孔624和持续进气孔625的气体的气压,即可实现活塞在气缸中的往复移动,当活塞移动时,会通过活塞杆带动阀芯在料缸中同步移动。同时,第二进胶口621与第二出胶口622均设置在料缸上,且二者均位于阀芯在料缸中的行程之外,即阀芯始终无法影响到胶体从第二进胶口621流入料缸,并在最后通过第二出胶口622流出料缸。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控制进气孔624常闭,持续进气孔625常开,此时阀芯的侧面将胶体阻挡在第二进胶口621处,阀芯的底端堵在第二出胶口622处。当需要对目标物体进行点胶操作时,控制进气孔624朝气缸中通入比持续进气孔625中所通气体气压更大的气体,使活塞朝远离料缸的方向移动,阀芯在活塞杆的作用下同步移动,此时阀芯不再将胶体完全阻挡在第二进胶口621处,胶体开始通过第二进胶口621,在液压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第二出胶口622处流动,最终滴在目标物体上。之后控制进气孔624处调整气体气压,使之小于持续进气孔625处的气压,活塞和阀芯均因此返回初始位置,即阀芯再次堵在第二出胶口622处,实现了及时断胶的目的,减少了余留在第二出胶口622外的残胶量,避免了对目标物体进行点胶操作时出现露滴、拉丝等现象。
点胶阀620还包括调节件623,调节件623安装在气缸上,调节件623用于调节出胶量。具体地,点胶阀620还包括了调节件623,调节件623通过螺纹安装在气缸上,调节件623的底面能够与活塞相接触。当调节件623发生转动时,调节件623能够相对气缸发生移动,可以理解的是,调节件623的移动能够控制活塞在气缸中的移动范围,从而控制了阀芯的移动范围,可以理解的是,在需要对目标物体进行点胶操作时,阀芯的移动范围缩小,会导致第二进胶口621受到阀芯阻碍的面积增大,从而使得胶体的流量减小。通过设置调节件623,能够有效控制第二出胶口622处的出胶量,满足更多目标物体的需求。
点胶设备600还包括第二主体650和点胶阀驱动部630,点胶阀驱动部630安装在第二主体650上,点胶阀驱动部630的输出端与第一主体640相连接,点胶阀驱动部630用于使第一主体640上下移动。具体地,点胶阀驱动部630可以为气动装置或液压装置等,点胶阀驱动部630固定在第二主体650上,而其输出端固定在第一主体640上,点胶阀驱动部630能够带动第一主体640上下移动,故点胶阀驱动部630能够驱动点胶阀620和分流部610上下移动。
当承载着目标物体的移动平台移动至点胶设备600处时,点胶阀驱动部630使得固定在第一主体640下端的点胶阀620的高度高于目标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目标物体到达预设的点胶工位处时,点胶阀驱动部630则驱动第一主体640,使分流部610与点胶阀620的位置处在最合适的高度处,之后点胶设备600完成对目标物体的点胶操作。可以理解的是,点胶阀驱动部630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时目标物体所处高度对点胶阀620最终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最终点胶阀620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最佳,确保了从点胶阀620流出的胶体能够准确地落在目标物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盖设备700包括检测机架740、驱动组件710和执行组件720。驱动组件710包括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安装在机架上;执行组件720包括第一执行部721和第二执行部722,第一执行部721与第一驱动部7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执行部721用于固定底盖751,第二执行部722与第二驱动部7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二执行部722能够在第二驱动部712的作用下绕定轴转动,第二执行部722设置为,当第二执行部722绕定轴转动时,会使外盖752发生翻转、覆盖在底盖751上。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首先,在待合盖的接线盒750放置在预设位置处后,第一驱动部711驱动第一执行部721,使第一执行部721朝A方向移动,至第一执行部721压住底盖751不与外盖752相连接的一边;之后,第二驱动部712驱动第二执行部722沿B方向定轴转动,第二执行部722的位置由此从接线盒750所在水平面的下方上升至接线盒750所在水平面的上方,而在第二执行部722转动的过程中,会对外盖752施加作用力,在该力的作用下,外盖752将覆盖在底盖751上。
具体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执行组件包括了第一执行部721和第二执行部722,驱动组件710包括了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其中,第一驱动部711固定在检测机架740上、不会相对检测机架740发生转动,第一驱动部711的输出端与第一执行部721固定连接,由此第一驱动部711可以驱使第一执行部721作直线运动;第二驱动部712的一端铰接在检测机架740上,即第二驱动部712不会相对检测机架740发生移动,但可绕铰接点转动,第二驱动部712的输出端固定在第二执行部722的中部,第二执行部722的一端铰接在检测机架740上,当第二驱动部712运作时,第二驱动部712的输出端可以向第二执行部722施加径向力,在该力的作用下,第二执行部722能够绕铰接轴定轴转动。第一驱动部711和第二驱动部712可以为气压传动件或液压传动件等。
接线盒750包括了底盖751和外盖752,底盖751的一边与外盖752的一边相连接,外盖752能够绕二者的连接处转动,在合盖设备700对待合盖的接线盒750进行合盖操作时,接线盒750的底盖751位于预设的工位处,而此时外盖752则位于第二执行部722所在的一侧。第一执行部721在第一驱动部711的作用下,朝A方向移动,之后压在了底盖751的不与外盖752相连接的边上,起到了固定接线盒750位置的作用,确保接线盒750在合盖时不会发生移动,如图13所示,第一执行部721的结构为弧状,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结构保证了第一执行部721压在底盖751上时,不会对外盖752覆盖在底盖751的运动造成干扰。
此外,第二执行部722的初始位置位于接线盒750预设位置所在平面的下方,第二执行部722在第二驱动部712的作用下朝B方向转动时,在转动的路径上第二执行部722,或设置在第二执行部722上的其他凸出结构会碰到接线盒750的外盖752,通过这次接触,外盖752开始作定轴转动,最终覆盖在底盖75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10还包括第三驱动部713,执行组件720还包括第三执行部723,第三执行部723固定于第三驱动部713的输出端,第三驱动部713用于驱动第三执行部723朝覆盖有外盖752的底盖751移动,并将外盖752盖紧。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在外盖752覆盖在底盖751上后,第三驱动部713驱动第三执行部723,使第三执行部723朝接线盒750所在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执行部723压住覆盖在底盖751上的外盖752,在第三执行部723的压力作用下,外盖752合缝地盖在底盖751上。在结束后,第一驱动部711带动第一执行部721返回初始位置,第二驱动部712带动第二执行部722返回初始位置,第三驱动部713带动第三执行部713返回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执行合盖操作。
具体地,在第二驱动部712驱动第二执行部722,完成对外盖752的翻盖,使外盖752覆盖在底盖751上后,底盖751与外盖752之间仍存在缝隙,即外盖752没有盖紧,故增设第三驱动部713与第三执行部722用于将外盖752盖紧。第三驱动部713可以固定在检测机架740上,也可以固定在第二执行部722上,第三驱动部713为气压传动件或液压传动件等。
例如,第三驱动部713固定在第二执行部722上时,在第二执行部722发生转动时,第三驱动部713的驱动方向也在同时发生改变,第三驱动部713的输出端固定在第三执行部723上,第三执行部723可以在第二执行部722上发生滑动。第三执行部723的初始位置位于接线盒750预设位置所在平面的下方,第执行部722在第二驱动部712的作用下朝B方向转动时,在转动的路径上第三执行部723会碰到接线盒750的外盖752,通过这次接触,外盖752在第三执行部723的作用力下开始作定轴转动,最终覆盖在底盖751上。而第三执行部723在完成翻盖后,第二驱动部712停止继续对第二执行部722施加作用力,使第三执行部723停留在接线盒750所在位置的平面的上方。此时,固定在第二执行部722上的第三驱动部713开始运转,驱动第三执行部723在第二执行部722上沿C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执行部723与外盖752相接触、并对外盖752施加足够大的作用力,使外盖752与底盖751之间合缝,即使外盖752盖紧。
进一步地,第三执行部723的宽度较大,能够同时完成多个接线盒750的合盖操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第三执行部723在第三驱动部713的作用下对外盖752施加作用力时与外盖752面接触,从而保证了在盖紧的过程中不会对外盖752的表面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执行部723包括执行主体724和翻盖件725,翻盖件725固定在执行主体724上,翻盖件725具有弹性。
具体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三执行部723包括了执行主体724和翻盖件725,执行主体724与第二执行部722滑动连接,而翻盖件725则固定在执行主体724的下端,当第二执行部722在第二驱动部712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时,翻盖件725会与外盖752相接触,并完成合盖的工序,而在最后的压紧工序中,翻盖件725的下表面与接线盒750所在平面相平行,故翻盖件725能够与外盖752的上表面面接触,在第三驱动部713的作用下将外盖752盖紧。因接线盒750是通过注塑成型的,在生产接线盒750的过程中无法做到保证每一个接线盒750在合盖状态下的厚度是均一的,这就导致当第三执行部723若需同时完成多个接线盒750的压紧工序,有可能因接线盒750厚度不均而使其中一部分厚度较小的接线盒750的外盖752没能盖紧。故翻盖件72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因其具备一定的弹性,在与外盖752施加作用力时,会在厚度较厚的接线盒750处发生弹性形变,从而确保厚度较小的接线盒750的外盖752同样能够受到足够大的作用力,保证了每一个接线盒750的合盖质量,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翻盖件725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翻盖件725之间存在间隔。
具体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三执行部723包括了多个翻盖件725,各翻盖件725间隔均匀地固定在执行主体724的下端,翻盖件725的大小和形状与各自所要操作的接线盒750的外盖752相适配,且相邻的翻盖件725之间的间隔大小同样与二者所要操作的两个相邻的接线盒750之间的间隔大小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驱动部713驱动第三执行部723对接线盒750进行压紧时,每一个接线盒750都会受到各自对应的翻盖件725的压力,最终完成底盖751与外盖752的合缝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翻盖件725之间存在间隔,避免了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相邻的两个翻盖件725分别对厚度不一的接线盒750施加压力时,因彼此之间的弹性形变相互影响,导致第三执行部723无法很好的完成对两个接线盒750的压紧操作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测量组件730,测量组件730包括检测部731,检测部731与检测机架740相连接,检测部731用于确认外盖752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测量组件730包括了检测部731,检测部731安装在检测机架740上,检测部731在检测机架740上的安装位置会根据检测部731的不同而发生适应性变化。检测部731为一种传感器,可以为光感传感器或测距传感器等,通过检测外盖752的位置,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接线盒750是否完成了合盖操作,以及外盖752是否盖紧。通过设置测量组件730,对完成操作后的接线盒750的合盖结果进行了检测,保障了最终的产品的质量。
例如,检测部731为一种光感传感器,其设置在接线盒750所处的预设位置在接线盒750排列方向上的两侧,且共有两个检测位置,位置一在外盖752未闭合时所处的位置处,位置二在略高于合盖且压紧后的接线盒750的上表面处。当第三执行部723完成对外盖752的翻盖操作时,原本被外盖752所遮挡的光路接通,使位置一处的检测部731做出“已经实现翻盖”的判断,之后当第三执行部723完成对外盖752的压紧操作后,位置二处的检测部731会根据光路此时是否导通而对外盖752是否已经压紧做出判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部731为测距传感器,检测部731安装在检测机架740上、位于底盖751的正上方。具体地,检测部731为一种测距传感器,检测部731固定在接线盒750所处的预设位置的正上方,能够通过检测接线盒750的顶面位置来检测其高度,可以理解的是,当外盖752没有覆盖在底盖751上,或是覆盖在了底盖751上,但却没有盖紧时,接线盒750顶面的高度均与经过合盖设备700操作后的合格接线盒750的顶面高度不同,进而判断出外盖752是否已经覆盖在了底盖751上,以及外盖752是否盖紧。通过采用测距传感器作为检测部731,有效检测了各阶段接线盒750的状态,为精确控制驱动组件710与执行组件720提供了依据,同时在最终完成压紧操作后,对接线盒750的合盖结果进行了检测,保障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量组件730包括衔接部734,检测部731固定在衔接部734上,驱动组件710还包括第四驱动部714,第四驱动部714安装在检测机架740上,第四驱动部714的输出端与衔接部734固定连接,第四驱动部714用于驱使检测部731沿底盖751分布的方向往复移动。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测量组件730包括了检测部731和衔接部734,检测部731安装在衔接部734上,而衔接部734则安装在检测机架740上的导轨结构上,驱动组件710中还包括了第四驱动部714,第四驱动部714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步进电机等,第四驱动部714的输出端固定在衔接部734上,衔接部734能够在第四驱动部714的驱使下,相对检测机架740作往复直线移动,而衔接部734的移动区域设置在了接线盒750预设位置的正上方,此时需同时满足多个接线盒750的合盖操作,故各接线盒750在预设位置处排成一列,可以理解的是,在第四驱动部714的作用下,固定在衔接部734上的检测部731能够沿接线盒750排列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对每个接线盒750的高度进行检测。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这样的设计,在保证了测量组件730能够实现检测任务的同时,有效减小了对检测部731的数量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部731包括第一检测件732和第二检测件733,第一检测件732与第二检测件733分别固定在衔接部734的两侧,第一检测件732与第二检测件733之间存在间距。具体地,如图10所示,检测部731还包括了第一检测件732和第二检测件733,二者分别固定在衔接部734的左右两侧,且二者之间存在间距,间距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同时操作的接线盒750的数量和接线盒750的宽度有关。在第四驱动部714的作用下,衔接部734沿接线盒750排列的方向、相对检测机架740左右移动时,第一检测件732负责检测左半部分的接线盒750的高度,第二检测件733负责检测右半部分的接线盒750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件732与第二检测件733之间的间隔距离即衔接部734的移动距离,在此距离内的接线盒750即第二检测件733所需要检测的接线盒750。通过这样的设计,在保证了测量组件730能够实现检测任务,且减小对检测部731数量要求的同时,加快了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711、第二驱动部712和第三驱动部713均为气动元件。具体地,第一驱动部711、第二驱动部712和第三驱动部713均为气动元件,气动元件结构简单、轻便,且安装和维护容易,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同时价格相对低廉,在保证了驱动组件710的驱动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盖设备700的生产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雷管编码生产线10还包括X光检测设备400,X光检测设备400位于雷管紧固设备300和点胶设备之间,X光检测设备400连接于运输装置1000,用于雷管的结构检测。具体地,参考图5,X光检测设备400设置于雷管紧固设备300和点胶设备之间。X光检测设备400包括X光发射装置(图中未示出)和X光接收屏(图中未示出),X光发射装置的发射口朝向雷管,X光发射角为锥形角,随着X光远离X光发射装置,X光的照射范围逐渐变大。由此可通过调节X光发射装置的高度,以控制X光的照射范围。X光穿过雷管并打在X光接收屏,X光接收屏将所接收的X光成型图像发送给工业电脑,工业电脑进行分析。通过设置X光检测设备400,避免了后续进行加工的雷管中有结构上的瑕疵。
在一些实施例中,雷管编码生产线10还包括赋码检测设备500,赋码检测设备500设置于雷管紧固设备300和点胶设备之间,赋码检测设备500设备连接于运输装置1000,用于雷管的赋码检测。具体地,参考图14,赋码检查设备设置于雷管紧固设备300和点胶设备之间。赋码检查设备通过探针与雷管的芯片进行电性连接,工业电脑发送指令至赋码检查设备,赋码检测设备500将指令发送至芯片,芯片进行自检,自检完成后,芯片将反馈信息发送与赋码检查设备,赋码检查设备将反馈信息发送至工业电脑,由此筛选出芯片不合格的雷管。
在芯片赋码过程中,为防止雷管发生爆炸,在雷管芯片所在的一端设置有防爆装置510,防爆装置510连接于运输装置1000,防爆装置510设置有隔离件511、隔离件驱动件512,隔离件511设置有多个方形凹槽(图中未标记),方形凹槽用于容纳雷管带基础雷管20的一端。隔离件驱动件512连接于隔离件511,隔离件驱动件512可以是气缸或电机等驱动件,隔离件驱动件512通过上下移动,由此使得隔离件511靠近或远离雷管,从而实现对雷管的隔离。通过设置防爆装置510,避免某些雷管在赋码检测发生爆炸时,引起其他雷管的爆炸。
在一些实施例中,雷管编码生产线10还包括扫码检测设备900,沿加工方向,扫码检测设备900设置于打码设备800之后,扫码检测设备900用于扫描雷管上的编码。具体地,参考图5,雷管编码生产线10还包括扫码检测设备900。沿加工方向扫码检测设备900位于打码设备800之后,扫码检测设备900设置有多个扫码检测摄像头(图中未标记),扫码检测摄像头通过扫描基础雷管20上的电子码以及接线盒750上的二维码获取信息,将获取信息发送给工业电脑,由工业电脑进行电子码和二维码的确认及检查。通过设置扫码检测设备900,由此避免作为产品的雷管中,基础雷管20上的电子码和接线盒750上的二维码无法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点胶设备还包括点胶检测装置(图中未标记),点胶检测装置用于雷管的点胶信息收集。具体地,参考图5,点胶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主体640,点胶检测装置为多个摄像头(图中未标记),摄像头拍摄点胶后的接线盒750,并将拍摄图像及时传输至工业电脑,由工业电脑处理或人工识别点胶是否成功,通过设置点胶检测装置,由此避免作为产品的雷管中,具有点胶不成功的接线盒75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雷管组装设备,用于将基础雷管套设于雷管管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
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排列装置包括排列机架、移动架、排列件及闭合件,所述移动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排列机架,所述排列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移动架,所述排列件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基础雷管,所述闭合件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闭合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排列件,所述闭合件可通过相对于所述排列件的移动,以控制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的连通或错位,当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连通时,所述基础雷管可通过所述通孔进出所述排列件,当所述通孔和所述凹槽错位时,所述基础雷管不可通过所述通孔进出所述排列件;
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组装装置包括推动件、基础雷管安装部及雷管管芯安装部,所述雷管管芯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基础雷管安装部,所述雷管管芯安装部用于放置多个所述雷管管芯,所述基础雷管安装部用于接收所述排列件中的多个所述基础雷管,所述推动件能够使多个所述基础雷管与多个所述雷管管芯相互靠近,以将所述基础雷管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雷管管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管组装设备还包括雷管管芯定位件,所述雷管管芯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槽,其中,所述雷管管芯定位件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雷管安装部,以远离或贴近所述固定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管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础雷管传输装置,所述基础雷管传输装置设置有出口,所述基础雷管传输装置包括有基础雷管抬升件和基础雷管推出件,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和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均设置于所述出口,且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设置于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的移动路径上,所述基础雷管抬升件的移动路径垂直于所述基础雷管推出件。
4.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雷管组装设备;
雷管固定件,所述雷管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雷管;
雷管紧固设备,用于紧固所述基础雷管;
点胶设备,用于将胶涂设于雷管的接线盒;
合盖设备,用于闭合接线盒;
打码设备,所述打码装置用于所述雷管和接线盒的打码;
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分别与所述雷管组装设备、所述雷管紧固设备、所述点胶设备、所述合盖设备以及所述打码设备连接,用于运输所述雷管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X光检测设备,所述X光检测设备位于所述雷管紧固设备和所述点胶设备之间,所述X光检测设备连接于所述运输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结构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赋码检测设备,所述赋码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雷管紧固设备和所述点胶设备之间,所述赋码检测设备连接于所述运输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赋码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管编码生产线还包括扫码检测设备,沿加工方向,所述扫码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打码设备之后,所述扫码检测设备用于扫描所述雷管上的编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设备还包括点胶检测装置,所述点胶检测装置用于所述雷管的点胶信息收集。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管编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盖设备还包括测量组件和检测机架,所述测量组件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与所述检测机架相连接,所述接线盒包括外盖,所述检测部用于确认所述外盖的位置。
CN202110829278.XA 2020-11-27 2021-07-16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Withdrawn CN1137804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2301.2A CN112508139A (zh) 2020-11-27 2020-11-27 雷管补码系统、雷管补码设备及雷管补码方法
CN2020113523012 2020-1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0491A true CN113780491A (zh) 2021-12-10

Family

ID=7496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2301.2A Pending CN112508139A (zh) 2020-11-27 2020-11-27 雷管补码系统、雷管补码设备及雷管补码方法
CN202110829278.XA Withdrawn CN113780491A (zh) 2020-11-27 2021-07-16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2301.2A Pending CN112508139A (zh) 2020-11-27 2020-11-27 雷管补码系统、雷管补码设备及雷管补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50813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8373A (zh) * 2020-11-27 2021-02-12 深圳市锐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基础雷管排列装置、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8139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7587B (zh) 高精度多工位螺母铆压机
CN203679718U (zh) 一种全自动铆钉磁路组装机
KR20100105944A (ko) 브리더 어셈블리의 자동 조립장치
CN203900853U (zh) 一种自动锁螺丝机及其锁螺丝模块
CN105537937A (zh) 电磁阀组装系统
CN103386608A (zh) 一种快速插接头自动组装检测设备
CN113780491A (zh) 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CN211277258U (zh) 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盒盖自动安装设备
CN104551461A (zh) 一种多规格板材的上料装置
CN105619050A (zh) 四通管端盖铆接机
CN109794746B (zh) 高精度螺母牙纹回牙检测装置的螺母铆压机
CN112358373A (zh) 基础雷管排列装置、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CN110732499A (zh) 一种电源变压器生产测试监控系统
CN109848571B (zh) 全自动双工位激光标刻装置及方法
CN207735906U (zh) 一种喷头泵芯自动组装机
CN213924573U (zh) 基础雷管排列装置、雷管组装设备及雷管编码生产线
CN201112147Y (zh) 电容器盖板组装机
US5887339A (en) Device for use in a press for feed of fasteners and for their attachment in workpieces by pressing
CN117141821B (zh) 一种防漏液的切削液灌装系统
CN219647959U (zh) 多组可单独实时自动修正点胶系统以及固晶机
CN209830786U (zh) 高精度多工位螺母铆压机
CN116475093A (zh) 一种电缆连接线检测装置
CN214641317U (zh) 焊接压紧装置及焊接设备
CN114486213B (zh) 喷嘴自动装夹的一体式液流试验装置
CN215393687U (zh) 一种护套装配件的自动装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1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