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8002A -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8002A
CN113768002A CN202111043050.4A CN202111043050A CN113768002A CN 113768002 A CN113768002 A CN 113768002A CN 202111043050 A CN202111043050 A CN 202111043050A CN 113768002 A CN113768002 A CN 113768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green tea
cordyceps militaris
product
ginse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30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燕华
邓意辉
吴红兵
石秀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Huiyi Dengd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Huiyi Dengd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Huiyi Dengd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Huiyi Dengd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30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80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8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8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组合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其中绿茶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北虫草1‑5份,人参须0.008‑0.05份,绿茶1‑15份。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人参须粉碎,取其中50‑70%与绿茶混合炒制,得炒制品1;(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炒制,得炒制品2;(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筛去除人参须,即得。本发明将绿茶中加入北虫草,并与人参须等一同炒制,可保持茶水中茶多酚含量长期不被氧化,且配伍之后抗氧化、降血脂作用增强。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合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未经发酵,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是中国最早生产、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被誉为“国饮”。
绿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绿茶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物质是具有很强抗氧化能力的茶多酚。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其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抗氧化、抗血脂、抑菌杀菌、抗过敏、防止动脉粥样化、抗福射等生理活性功能。
研究表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另外,茶多酚与茶的汤色和滋味关系最密切,绿茶的茶多酚最多了,在茶叶保存时容易氧化,生成醌类物质,使茶汤的颜色变深。并且这种醌类物质还会和氯基酸发生反应,使茶味变劣。
然而,茶多酚本身的结构决定它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在常温常压下易被氧化,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氧化的发生,茶多酚中具有邻对位羟基的活性酚含量锐减,导致其功效下降。因此,最大程度的保护绿茶中的茶多酚,防止其在冲泡绿茶时被氧化破坏,任然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绿茶中茶多酚易被氧化等问题,现有技术通过在绿茶茶汤中加入甘氨酸、硫代硫酸钠、氢氧化钠、碘化钾等抗氧化剂的形式实现了相应的目的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绿茶茶饮而言,加入此类抗氧化剂存在操作不可实现且不切实际等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CN103859083B公开了一种蛹虫草茯砖茶及其生产工艺,采用黑毛茶、蛹虫草粉及提取液为原料,经过原料拼配、汽蒸、渥堆、烹汁加入蛹虫草提取液、称茶、二次蒸茶、筑砖、干燥制得蛹虫草获砖茶。该方法是采用蛹虫草提取液发酵黑毛茶,其蛹虫草对茶多酚的
中国发明专利CN103859083B公开了一种蛹虫草茯砖茶及其生产工艺,采用黑毛茶和蛹虫草粉拼配、汽蒸、渥堆,然后将茶梗、茶籽壳与蛹虫草水提制得提取液,将提取液喷淋至渥堆的茶原料中,进行蒸茶、筑砖、发花干燥工艺制得蛹虫草获砖茶。该法在原有茶叶的基础上增加了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但是需蛹虫草提取液喷至茶原料这个进行二次蒸茶、发花等操作,使用不方便,蛹虫草单一提取液对茶多酚的抗氧化有一定限制,需要寻找组合作用更强的物质,使其对茶多酚的保留作用更强更持久,且本身能进一步实现茶叶产品的多功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该组合物可实现绿茶中茶多酚的最大程度保留,防止绿茶冲泡时茶多酚含量的急剧下降。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绿茶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北虫草1-5份,人参须0.008-0.05份,绿茶1-15份。
优选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北虫草1-5份,人参须0.01-0.02份,绿茶3-15份。
优选地,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还包括藏红花,所述藏红花与人参须的质量比为1:1-2。
优选地,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还包括陈皮,陈皮与北虫草的质量比为1:0.1-0.5。
优选地,北虫草与绿茶的质量比为1:3-5。
优选地,所述北虫草选自天然野生北虫草和人工培育北虫草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绿茶选自黄山毛峰(包括洽舍、富溪、杨村、黄山区、太平等黄山毛峰核心产区春茶:明前毛峰、谷雨毛峰,夏茶)、屯绿、祁门毛峰、太平猴魁、婺绿、芜绿、遂绿、舒绿、温绿、黔绿、湘绿、英山云雾茶、西湖龙井、峨眉雪芽、湄潭翠芽、兰馨雀舌、惠明茶、洞庭碧螺春、中岳仙茶、剑叶、马边云雾茶、日照绿茶、顾渚紫茶、午子仙毫、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狗脑贡茶、云雾毛尖、曾侯银剑、大悟绿茶、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峨眉春语、汉家刘氏茶、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黎平雀舌、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雪水云绿、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顶、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岳西翠兰、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桐城小花、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桐城小花、英德绿茶、保靖黄金茶、白马毛尖、关山云雾、房县绿茶、神农绿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文所用的术语“北虫草”是北冬虫夏草的简称,也叫蛹虫草或蛹草,是菌结合的药用真菌。北虫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优选地,所述的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可以制备成袋泡茶、茶饼、速溶茶粉、散茶等对应的产品。
优选地,所述的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用水性溶媒冲泡获得,所述水性溶媒优选矿泉水或蒸馏水。
优选地,所述冲泡的温度在40℃~60℃之间,优选在40℃~55℃之间,更优选在45℃~55℃之间,进一步优选在45℃~55℃之间。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茶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人参须粉碎,取其中50-70%与绿茶混合炒制,得炒制品1,或混合炒制后再与藏红花或陈皮混合,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炒制,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粉碎为粉碎后过10-20目筛。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炒制为依次在60-75℃、85-95℃下炒制,所述炒制时间分别为30-50min、1-2h。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炒制为在60-80℃下炒制2-4h;
优选地,步骤(1)所述再与藏红花或陈皮混合后,于40-50℃下密闭烘焙5-10h,去除藏红花或陈皮,得炒制品1。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绿茶组合物在制备茶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北虫草、人参须配伍,与绿茶组合,可以显著降低茶多酚等主要活性成分在冲泡之后易被氧化的特性。与冲泡12h后本发明茶汤剂中茶多酚的含量几乎无变化,茶汤颜色几乎无变化,单纯的绿茶冲泡相比差异极为明显。
(2)本发明通过将人参须和绿茶、北虫草进行炒制,丰富和提高了人参须和北虫草的活性成分,将绿茶和北虫草混合炒制后,再加入藏红花烘焙,将其挥发性成分与绿茶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绿茶组合物的功效。
(3)本发明北虫草、藏红花或陈皮、绿茶配伍,益气活血,协同发挥抗氧化、降血脂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1.3份,西湖龙井3.9份,人参须0.01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20目筛,取其中50%与绿茶混合,先在60℃下炒制50min、然后在95℃下炒制1h,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65℃下炒制4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2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实施例2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4份,信阳毛尖15份,人参须0.05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取其中70%与绿茶混合,先在75℃下炒制30min、然后在85℃下炒制2h,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80℃下炒制2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实施例3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2份,洞庭碧螺春10份,人参须0.008份,陈皮0.5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取其中60%与绿茶混合,先在65℃下炒制35min、然后在90℃下炒制1.5h,加入陈皮,于45℃下密闭烘焙5h,去除陈皮,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65℃下炒制3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实施例4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3份,黄山毛峰12份,人参须0.02份,藏红花0.01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取其中50%与绿茶混合,先在75℃下炒制30min、然后在85℃下炒制1h,加入藏红花,于50℃下密闭烘焙10h,去除藏红花,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60℃下炒制2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原料与份数不同,其余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具体为: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1.31份,西湖龙井3.9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绿茶先在60℃下炒制50min、然后在95℃下炒制1h,得炒制品1;
(2)将北虫草在65℃下炒制4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即得。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原料与份数不同,其余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具体为: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人参须1.31份,西湖龙井3.9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与绿茶混合,先在60℃下炒制50min、然后在95℃下炒制1h,得炒制品;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是,藏红花与人参须的配比不同,其余与实施例4保持一致。
具体为: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3份,黄山毛峰12份,人参须0.01份,藏红花0.02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取其中50%与绿茶混合,先在75℃下炒制30min、然后在85℃下炒制1h,加入藏红花,于50℃下密闭烘焙10h,去除藏红花,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60℃下炒制2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对比例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制备方法不同。具体为: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1.3份,西湖龙井3.9份,人参须0.01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与绿茶混合,先在60℃下炒制50min、然后在95℃下炒制1h,得炒制品1;
(2)将北虫草在65℃下炒制4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对比例5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是,制备方法不同。具体为: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原料为:北虫草3份,黄山毛峰12份,人参须0.02份,藏红花0.01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人参须粉碎,过10目筛,取其中50%与绿茶混合,在80℃下炒制2h,加入藏红花,于60℃下密闭烘焙10h,去除藏红花,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在60℃下炒制2h,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10目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试验例1单一绿茶茶汤的冲泡及其茶多酚含量的稳定性考察
1.1茶汤的制备
准确称取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和黄山毛峰不同种类绿茶各5g,分别用500ml、80℃热水冲泡,于冲泡后观察茶汤颜色12h内变化,并测定0h、2h、6h及12h各绿茶茶汤中的总茶多酚含量。
1.2茶多酚含量测定
1.2.1茶汤颜色通过目测法观察;
1.2.2总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
所用试剂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试剂1:酒石酸亚铁溶液:称取1g(准确至0.0001g)硫酸亚铁和5g(准确至0.0001g)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溶液应避光,低温保存,有效期一个月)。
试剂2:pH7.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氢二钾:称取23.377g磷酸氢二钾,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磷酸二氢钾:称取9.078g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取上述磷酸氢二钾溶液85ml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5ml混合均匀。
操作方法:
(1)取样按《茶取样》的规定取样。
(2)试样的制备按《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的规定,制备试样。
(3)测定步骤
1)试液的制备按《茶水浸出物测定》中的规定,制备试液。
2)测定准确吸取上述(1)试液1mL,注入25mL的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加pH7.5的缓冲液至刻度,用10m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A)。
(4)结果计算
计算方法和公式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以干态质量百分率表示,按下式计算:茶多酚(%)=(A×1.957×2)/100×L1/(L2×M×m)式中:L1--试液的总量,mL;L2--测定时的用液量,mL;M--试样的质量,g;m--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A--试样的吸光度;1.957--用10mm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1.957mg。如果符合重复性的要求,则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重复性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每100g试样不得超过0.5g。
注:0h对应的茶多酚含量记为100%。
1.3结果分析
(1)茶汤颜色变化结果
各单一绿茶对应的茶汤,随着时间的延长,颜色逐渐变深,2h左右即会发生显著变化。
(2)各单一绿茶对应的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见下表1。
表1不同绿茶茶多酚含量
绿茶 0h 2h 6h 12h
西湖龙井 100% 55% 30% 12%
信阳毛尖 100% 50% 34% 14%
洞庭碧螺春 100% 48% 32% 12%
黄山毛峰 100% 52% 40% 10%
单一绿茶对应的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也是随着时间依次下降,6h时茶多酚含量仅剩30%~40%左右。单纯的绿茶茶汤极不稳定,汤色会变深,茶多酚含量会随时间迅速下降。试验例2绿茶组合物茶汤的冲泡及其茶多酚含量的稳定性考察
实验按照本发明“试验例1”的方法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
表2不同绿茶组合物茶多酚含量
各组 0h 2h 6h 12h
实施例1 100% 94% 93% 91%
实施例2 100% 95% 92% 90%
实施例3 100% 100% 98% 95%
实施例4 100% 100% 99% 96%
对比例1 100% 89% 85% 82%
对比例2 100% 86% 83% 80%
对比例3 100% 96% 92% 91%
对比例4 100% 91% 87% 82%
对比例5 100% 97% 94% 92%
结果分析:本发明绿茶组合物对应的茶汤,随着时间的延长,颜色几乎不变。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保持稳定,12h测定,茶多酚含量依旧在90%以上。由结果可知,北虫草、人参须或其与藏红花/陈皮的加入,对绿茶茶汤汤色的稳定及茶多酚含量均有极为明显的保护作用。
试验例3各绿茶组合物降血脂作用研究
实验目的:考察不同绿茶组合物的降血脂作用
实验分组: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80只,体重18-22g,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实施例1、3、4组,对比例1组至5组。每组8只动物。
试验方法:除了空白组以外,其余各组喂食高脂饲料(70%基础饲料+8%胆固醇+17%猪油+5%胆酸钠),自由饮水,与此同时,实施例1、3、4组,对比例1-5组小鼠灌胃相应组的绿茶组合物汤剂(按1g:100mL50℃冲泡)0.2mL,一天3次,其余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个月,于末次灌胃后,禁食不禁水12h,摘除眼球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结果分析:用ELISA法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见表3。
表3绿茶组合物降血脂结果数据
Figure BDA0003249501970000091
注:同一列不同字母表示相应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果分析:小鼠连续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后,模型组小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正常组小鼠有了较明显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造模成功。实施例1、3、4组小鼠每日灌胃给予相应的绿茶组合物后,其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上升,与模型组对比具有显著性(P<0.05)。对比例1-3为缺味或配比不佳的组合物,对比例4-5为不同的制茶方法,由结果可知本发明绿茶组合物的降血脂作用优于相应的对比例组。
上述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其中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北虫草1-5份,人参须0.008-0.05份,绿茶1-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北虫草1-5份,人参须0.01-0.02份,绿茶3-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还包括藏红花,所述藏红花与人参须的质量比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茶组合物的原料还包括陈皮,北虫草与陈皮的质量比为1:0.1-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虫草与绿茶的质量比为1:3-5。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绿茶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人参须粉碎,取其中50-70%与绿茶混合炒制,得炒制品1,或混合炒制后再与藏红花或陈皮混合,得炒制品1;
(2)将剩余人参须与北虫草混合炒制,得炒制品2;
(3)将炒制品1和炒制品2混合,过筛去除人参须,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粉碎为粉碎后过10-20目筛;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炒制为依次在60-75℃、85-95℃下炒制,所述炒制时间分别为30-50min、1-2h。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炒制为在60-80℃下炒制2-4h。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再与藏红花或陈皮混合后,于40-50℃下密闭烘焙5-10h,去除藏红花或陈皮,得炒制品1。
10.一种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绿茶组合物在制备茶产品中的应用。
CN202111043050.4A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Pending CN1137680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3050.4A CN113768002A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3050.4A CN113768002A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8002A true CN113768002A (zh) 2021-12-10

Family

ID=7884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3050.4A Pending CN113768002A (zh) 2021-09-07 2021-09-07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800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384A (zh) * 2008-11-21 2010-06-16 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虫草绿茶及制备方法
CN102100277A (zh) * 2010-12-17 2011-06-22 温艳君 虫草参芪绿茶
CN103250822A (zh) * 2013-04-17 2013-08-21 安徽省石台县日新茶叶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减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62923A (zh) * 2018-11-22 2019-02-22 金寨胜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蝉花虫草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26685A (zh) * 2019-06-05 2019-10-15 陈东阳 一种含有人参精华的茶叶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384A (zh) * 2008-11-21 2010-06-16 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虫草绿茶及制备方法
CN102100277A (zh) * 2010-12-17 2011-06-22 温艳君 虫草参芪绿茶
CN103250822A (zh) * 2013-04-17 2013-08-21 安徽省石台县日新茶叶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减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62923A (zh) * 2018-11-22 2019-02-22 金寨胜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蝉花虫草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26685A (zh) * 2019-06-05 2019-10-15 陈东阳 一种含有人参精华的茶叶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业玲等: "《养生堂中药养生速查全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64729B1 (ko) 미세먼지 해독음료 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방법에 의한 조성물
CN105341244B (zh) 系列忧遁草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EP2003988B1 (en) Natural plant extract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hyperlipidemia and stroke, natural tea containing the same as active ingredient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natural tea
JP2007202481A (ja) 発酵茶
CN104523479B (zh) 青刺尖提取物在美白用品中的应用及美白用品
KR101135701B1 (ko) 발효 인삼잎 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666988B (zh) 一种含中药组合物凉粉制作方法
CN113475605A (zh) 一种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68002A (zh) 一种含有北虫草的绿茶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823688A (zh) 蓝莓叶保健茶、保健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80312A (zh) 一种发酵型橄榄果醋及其生产方法
Gawron-Gzella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eas obtained from leaves of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in course of various production processes available on Polish market
US2115411A (en) Preparation of yerba mate
CN114600999A (zh) 一种功能性咖啡保健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5381A (zh) 一种营养型黄酒及其制备工艺
KR100894708B1 (ko) 인삼 발효주의 제조방법
CN111264654B (zh) 一种黑茶风味速溶粉的制备方法
US10945943B2 (en) Extract of dragon fruit flower,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e thereof, and skin complexion improved composition thereof
CN102613349B (zh) 一种银杏大蒜黄茶复合颗粒饮料
CN108841525B (zh) 一种绿茶酒的配制方法
CN113273676A (zh) 一种诺丽果干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57363A (zh) 一种去油脂的山楂荷叶茶饮品及制备方法
KR20210056007A (ko) 맛과 향이 우수한 증류주의 제조방법
CN110463804A (zh) 一种柠檬风味冰咖啡及其制作方法
CN105746786B (zh) 一种低咖啡因、高可溶性糖翅柃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