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521A - 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7521A
CN113767521A CN201980095937.2A CN201980095937A CN113767521A CN 113767521 A CN113767521 A CN 113767521A CN 201980095937 A CN201980095937 A CN 201980095937A CN 113767521 A CN113767521 A CN 113767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or
bottom wall
insulation
batter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59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晋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67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7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具备:外装容器、电极组、盖部件、集电片、电极端子、引线、绝缘防护装置、以及一对突起。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周壁具备在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的一对侧壁。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从电极组向横向突出,绝缘防护装置在内部空洞中使引线和集电片相对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一对突起分别从绝缘防护装置突出,并抵接于一对侧壁的对应一方与底壁的边界部分。

Description

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电话及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进步,对于这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二次电池等电池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作为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可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另一方面,作为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摩托车以及叉车等车辆中搭载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可使用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作为在车辆中搭载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近年来正在面向应用进行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对于在车辆中搭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要求实现电池的高寿命化以及安全性的提高等,并且要求实现电池的大型化以及大容量化。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有一种在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中容纳有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就该电池而言,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的相反侧开口。而且,在外装容器的周壁安装有盖部件,利用盖部件将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另外,在电池中,在盖部件的外表面安装有电极端子,在内部空洞中,集电片从电极组向外周侧突出。而且,集电片经由引线与电极端子电连接。另外,在内部空洞中配置有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绝缘防护装置,利用绝缘防护装置防止引线和集电片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的接触。由此,引线和集电片相对于外装容器电绝缘。
在前述那样的电池中,对于内部空洞中所容纳的电极组等内置物而言,其因外装容器的周壁等而受到约束。因此,即使由于搭载电池的车辆的行驶而产生振动等外部冲击,也能够抑制外部冲击对包括电极组、集电片、引线以及绝缘防护装置在内的内置物的影响。
在此,如果使用前述那样的电池,则在内部空洞中会从电极组产生气体。由于在内部空洞中产生气体,外装容器会发生膨胀。对于电池而言,要求即使在内部空洞产生气体,也能够利用外装容器的周壁等适当地约束内置物。另外,要求在制造电池时,确保内置物向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的插入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0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具备该电池的电池组以及车辆,对于所述电池而言,即使外装容器发生膨胀,也能够在内部空洞中适当地约束内置物,并且在制造时能够确保内置物向内部空洞的插入性。
(二)技术方案
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具备:外装容器、电极组、盖部件、集电片、电极端子、引线、绝缘防护装置、第一突起以及第二突起。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在外装容器中,由底壁及周壁规定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向底壁的相反侧开口。周壁具备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在相对于高度方向交叉的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电极组具备正极和负极,容纳于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中。盖部件在底壁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周壁,使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从电极组向相对于纵向及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横向突出。电极端子安装于盖部件的外表面。引线配置于内部空洞,将集电片电连接于电极端子。绝缘防护装置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引线和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相对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分别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第一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一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第二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二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具备一个以上的前述电池。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其具备前述电池组。
附图说明
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以分解了各部件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以进行了组装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5是概要地示出沿着图4的A1-A1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概要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绝缘防护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不同于图6的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防护装置突出部的突出侧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要图。
图9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防护装置侧板部(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的一方)的外表面的朝向侧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要图。
图10是概要地表示在图1的电池中各侧壁(长侧壁)发生了膨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概要地表示在制造图1的电池时将内置物插入到内部空洞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13是概要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概要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采用了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池组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应用于车辆的例子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池)
首先,对实施方式的电池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一例,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图1及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一例。在此,图1将电池1的各部件分解表示,图2表示电池1的组装状态。电池1例如是二次电池。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1具备外装部3。外装部3由铝、铝合金、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另外,在外装部3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洞11。在电池1及外装部3中规定了:纵向(箭头X1及箭头X2所示的方向)、相对于纵向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横向(箭头Y1及箭头Y2所示的方向)、以及相对于横向及纵向双方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1及箭头Z2所示的方向)。
外装部3具备外装容器5及盖部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容器5具备底壁7及周壁4,内部空洞11由底壁7及周壁4规定。底壁7相对于内部空洞11而言位于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2侧)。另外,周壁4沿着外装容器5的周向延伸,内部空洞11的外周侧被周壁4包围。另外,内部空洞11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的相反侧(箭头Z1侧)开口。因此,在图1及图2等的一例中,外装容器5形成为一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在此,在电池1及外装部3中,沿着内部空洞11的开口缘的方向与周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而且,相对于周壁4而言,内部空洞11(内部空间)所在侧是内周侧,内周侧的相反侧是外周侧。
周壁4具备两对侧壁8A、8B、9A、9B。一对侧壁8A、8B在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11对置。而且,一对侧壁9A、9B在横向上隔着内部空洞11对置。侧壁8A、8B分别在侧壁9A、9B之间沿着横向连续延伸。另外,侧壁9A、9B分别在侧壁8A、8B之间沿着纵向连续延伸。由于是前述那样的结构,因此侧壁8A、8B的一方即第一侧壁从纵向的一侧与内部空洞11相邻,侧壁8A、8B的另一方即第二侧壁在纵向上从第一侧壁的相反侧与内部空洞11相邻。而且,侧壁9A、9B的一方即第三侧壁从横向的一侧与内部空洞11相邻,侧壁9A、9B的另一方即第四侧壁在横向上从第三侧壁的相反侧与内部空洞11相邻。
盖部件6在内部空洞11的开口安装于外装容器5。即,盖部件6在底壁7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周壁4。盖部件6封闭内部空洞11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盖部件6的厚度方向与电池1的高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的状态设置盖部件6。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一对侧壁8A、8B之间在纵向上的尺寸而言,比底壁7与盖部件6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以及一对侧壁9A、9B之间在横向上的尺寸都要小得多。因此,在内部空洞中,纵向上的尺寸比横向上的尺寸、以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都要小得多。因此,在外装容器5中,侧壁8A、8B分别为长侧壁,侧壁9A、9B分别为短侧壁。另外,外装部3(外装容器5及盖部件6)的壁厚遍及外装部3的整体均匀或者大致均匀地形成。因此,在电池1中,纵向上的尺寸比横向上的尺寸、以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都要小得多。此外,外装部3的壁厚形成为较薄,例如形成为0.02mm以上且0.3mm以下。
在外装部3的内部空洞11中容纳有电极组10。图3是说明电极组10的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电极组10例如形成为扁平形状,具备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离物23、25。正极21具备: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正极集电箔21A、以及在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担载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正极集电箔21A是铝箔或者铝合金箔等,厚度是10μm~20μm的程度。在正极集电箔21A上涂覆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导电剂的糊状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不限于这些,可举出能够吸收放出锂的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等。另外,从获得较高的正极电位的观点出发,优选正极活性物质使用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以及锂磷酸铁等。
负极22具备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负极集电箔22A、以及在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担载的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负极集电箔22A是铝箔、铝合金箔或者铜箔等,厚度是10μm~20μm的程度。在负极集电箔22A上涂覆有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导电剂的糊状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能够吸收放出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以及碳材料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为锂离子的吸收放出电位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而言为0.4V以上的物质,即,锂离子的吸收放出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物质。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锂离子吸收放出电位的负极活性物质,从而抑制铝或者铝合金与锂的合金反应,因此能够在负极集电箔22A及与负极22关联的结构部件中使用铝及铝合金。作为锂离子的吸收放出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钛氧化物、钛酸锂等锂钛复合氧化物、钨氧化物、非结晶锡氧化物、铌/钛复合氧化物、锡硅氧化物、以及氧化硅等,特别优选将锂钛复合氧化物用作负极活性物质。此外,在将吸收放出锂离子的碳材料用作负极活性物质时,负极集电箔22A可以使用铜箔。关于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的碳材料,锂离子的吸收放出电位为0V(vs.Li+/Li)左右。
对于正极集电箔21A及负极集电箔22A所采用的铝合金而言,优选含有从Mg、Ti、Zn、Mn、Fe、Cu以及Si中选择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铝及铝合金的纯度可以为98重量%以上,优选为99.99重量%以上。另外,可以将纯度100%的纯铝作为正极集电体和/或负极集电体的材料使用。优选铝及铝合金中的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量为100重量ppm以下(包含0重量ppm)。
在正极集电箔21A中,由一个长边缘21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正极集电片21D。在图3的一例中,正极集电片21D遍及长边缘21C的全长形成。在正极集电片21D中,在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未担载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因此,正极集电箔21A具备正极集电片21D作为未担载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的部分。另外,在负极集电箔22A中,由一个长边缘22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负极集电片22D。在图3的一例中,负极集电片22D遍及长边缘22C的全长形成。在负极集电片22D中,在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未担载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因此,负极集电箔22A具备负极集电片22D作为未担载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的部分。
隔离物23、25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隔离物23、25分别可以是与正极21及负极22并非一体的片材等,也可以与正极21及负极22的一方形成为一体。另外,隔离物23、25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形成。作为形成隔离物23、25的有机材料,可以举出工程塑料及超级工程塑料。而且,作为工程塑料,可举出聚酰胺、聚甲醛、聚丁烯对苯二甲酸、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间规/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聚偏二氟乙烯以及改性聚苯醚等。另外,作为超级工程塑料,可举出聚苯硫醚、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腈、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以及热塑性聚酰亚胺等。另外,作为形成隔离物23、25的无机材料,可举出氧化物(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磷酸化物、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钛)、氮化物(例如,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钡)等。
在电极组10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与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之间分别夹持有隔离物23、25的状态下,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离物23、25以卷绕轴B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正极21、隔离物23、负极22以及隔离物25例如在依次重叠的状态下卷绕。另外,在电极组10中,正极集电箔21A的正极集电片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离物23、25向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的一侧突出。而且,负极集电箔22A的负极集电片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离物23、25在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上向正极集电片21D突出侧的相反侧突出。
电极组10以卷绕轴B相对于电池1的横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状态配置。因此,在外装部3的内部空洞11中,正极集电片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离物23、25向横向的一侧突出。而且,负极集电片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离物23、25在横向上向正极集电片21D突出侧的相反侧突出。因此,集电片21D、22D分别在内部空洞11中从电极组10向外周侧突出。在图1及图2等的一例中,正极集电片21D从电极组10朝向侧壁9A所在侧突出。而且,负极集电片22D从电极组10朝向侧壁9B所在侧突出。
此外,在电极组10中,关于内部空洞11中的暴露部分,除了集电片21D、22D之外,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电极组10中,集电片21D、22D以外的暴露部分例如由隔离物23、25的任一或者与隔离物23、25并非一体的绝缘片形成。
另外,电极组10不需要具有将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卷绕的卷绕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10具有多个正极及多个负极交替层叠的堆栈结构,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有隔离物。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在电极组10中,正极集电片也在电池1(外装部3)的横向上相对于负极向一侧突出。而且,在电极组中,负极集电片在电池1的横向上相对于正极向正极集电片突出侧的相反侧突出。因此,集电片分别在内部空洞11中从电极组10向外周侧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内部空洞11中,在电极组10中浸渍有电解液(未图示)。作为电解液而使用非水电解液,例如使用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到有机溶剂中而调制的非水电解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电解质,可举出高氯酸锂(LiClO4)、六氟化锂砷(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化锂砷(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以及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锂盐、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另外,作为有机溶剂,可举出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酯(EC)以及碳酸亚乙烯酯等环状碳酸脂,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以及碳酸甲乙酯(MEC)等链状碳酸盐,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以及二氧戊环(DOX)等环醚、二甲氧基乙烷(DME)以及二乙氧基乙烷(DEE)等链状醚、γ-丁内酯(GBL)、乙腈(AN)以及环丁砜(SL)等。这些有机溶剂单独或者作为混合溶剂使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为非水电解质,取代电解液而采用了使非水电解液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化的凝胶状非水电解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前述的电解质及有机溶剂。另外,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举出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以及聚环氧乙烷(PEO)等。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为非水电解质,取代电解液而设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及无机固体电解质等固体电解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在电极组10中设置隔离物23、25。而且,在电极组10中,取代隔离物23、25而在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夹持固体电解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利用固体电解质电绝缘。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取代非水电解质而使用含有水类溶剂的水类电解质作为电解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即,在盖部件6上朝向底壁7的相反侧的面上安装有一对电极端子27A、27B。在图1及图2等的一例中,电极端子27A为电池1的正极端子,电极端子27B为电池1的负极端子。电极端子27A、27B分别具备头部31及轴部32。电极端子27A、27B分别在头部31暴露于外装部3的外部的状态下安装于盖部件6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7A、27B在横向上彼此相对地分离配置。而且,横向上的电池1的中央位置位于电极端子27A、27B之间。电极端子27A、27B分别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铝、铜以及不锈钢等的任一形成。
另外,在盖部件6上形成有一对贯通孔33A、33B。贯通孔33A、33B在横向上彼此相对地分离配置。而且,横向上的电池1的中央位置位于贯通孔33A、33B之间。另外,贯通孔33A、33B分别沿着盖部件6的厚度方向即电池1的高度方向形成,并贯通盖部件6。在贯通孔33A中插通有电极端子27A的轴部32,在贯通孔33B中插通有电极端子27B的轴部32。
另外,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设置有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的一对绝缘部件(外部绝缘部件)28A、28B。绝缘部件28A夹设于盖部件6的外表面与电极端子27A之间,绝缘部件28B夹设于盖部件6的外表面与电极端子27B之间。因此,绝缘部件28A、28B在横向上彼此相对地分离配置,横向上的电池1的中央位置位于绝缘部件28A、28B之间。另外,在盖部件6的贯通孔33A中,绝缘密封垫35A配置在电极端子27A的轴部32与盖部件6之间。而且,在贯通孔33B中,绝缘密封垫35B配置在电极端子27B的轴部32与盖部件6之间。利用绝缘部件28A及绝缘密封垫35A防止电极端子27A与盖部件6接触,电极端子27A相对于盖部件6(外装部3)电绝缘。而且,利用绝缘部件28B及绝缘密封垫35B防止电极端子27B与盖部件6接触,电极端子27B相对于盖部件6(外装部3)电绝缘。
在内部空洞11中,电极压板36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配置在电极组10与盖部件6之间。电极压板(内部绝缘部件)36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电极压板36上形成有一对贯通孔37A、37B。贯通孔37A、37B在横向上彼此相对地分离配置。而且,横向上的电池1的中央位置位于贯通孔37A、37B之间。另外,贯通孔37A、37B分别沿着电池1的高度方向形成,并贯通电极压板36。在贯通孔37A中插通有电极端子27A的轴部32,在贯通孔37B中插通有电极端子27B的轴部32。
图4表示图1的电池1的内部空洞11的结构。另外,图5表示沿着图4的A1-A1线的剖面。如图4等所示,在内部空洞11中,在横向上在电极组10的两侧形成有空间38A、38B。空间(第一空间)38A形成于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一方即侧壁9A的内表面与电极组10之间,空间(第二空间)38B形成于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另一方即侧壁9B的内表面与电极组10之间。即,一对空间38A、38B分别形成于侧壁9A、9B的对应一方与电极组10之间。另外,在图1至图5等的一例中,空间38A、38B分别在高度方向上形成于电极压板36与底壁7之间。
电极组10的正极集电片21D利用超声波焊接等焊接约束在空间38A中。另外,在空间38A中配置有备用引线40A及引线41A等一个以上的正极引线。正极集电片21D的束经由正极引线与电极端子27A、27B的对应一方即正极端子(例如27A)电连接。此时,正极引线在空间38A中连接于正极端子(例如27A)的轴部32。而且,利用超声波焊接等焊接来进行:正极集电片21D与正极引线之间的连接、正极引线彼此之间的连接、以及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例如27A)之间的连接。在此,正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另外,利用电极压板36防止正极集电片21D及正极引线(例如40A、41A)与盖部件6的内表面接触,正极集电片21D及正极引线(例如40A、41A)相对于盖部件6电绝缘。
同样地,电极组10的负极集电片22D利用超声波焊接等焊接约束在空间38B中。另外,在空间38B中配置有备用引线40B及引线41B等一个以上的负极引线。负极集电片22D的束经由负极引线与电极端子27A、27B的对应一方即负极端子(例如27B)电连接。此时,负极引线在空间38B中连接于负极端子(例如27B)的轴部32。而且,利用超声波焊接等焊接来进行:负极集电片22D与负极引线之间的连接、负极引线彼此之间的连接、以及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例如27B)之间的连接。在此,负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另外,利用电极压板36防止负极集电片22D及负极引线(例如40B、41B)与盖部件6的内表面接触,负极集电片22D及负极引线(例如40B、41B)相对于盖部件6电绝缘。
在图1至图5等的一例中,引线41A、41B分别具备基座部42及一对延伸部43。在各引线41A、41B中,基座部42沿着电池1的横向延伸,并从底壁7所在侧抵接于电极压板36。而且,引线41A、41B分别在基座部42连接于电极端子27A、27B的对应一方。另外,在图1至图5等的一例中,在各引线41A、41B中,一对延伸部43分别从基座部42沿着高度方向朝向底壁7所在侧延伸。而且,在各引线41A、41B中,一对延伸部43在纵向上彼此相对地分离配置。因此,引线41A、41B分别形成为两岔形状。引线41A在延伸部43中经由备用引线40A连接于正极集电片21D。而且,引线41B在延伸部43中经由备用引线40B连接于负极集电片22D。
此外,在一例中,可以是在各引线41A、41B中,仅一个延伸部(例如43)从基座部(例如42)沿着高度方向朝向底壁7所在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各引线41A、41B在延伸部(例如43)中经由备用引线40A、40B的对应一方与集电片21D、22D的对应一方连接。另外,在另一例中,可以不设置备用引线40A、40B。在这种情况下,各引线41A、41B直接连接于集电片21D、22D的对应一方。
另外,在图1至图5等的一例中,在盖部件6上形成有气体释放阀45及注液口46。气体释放阀45及注液口46在横向上配置于电极端子27A、27B之间。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焊接有封闭注液口46的密封板47。另外,在电极组压板36上形成有贯通孔48及开口孔49。贯通孔48及开口孔49分别沿着电池1的高度方向形成,并贯通电极压板36。另外,贯通孔48及开口孔49在横向上配置于贯通孔37A、37B之间。关于电极组压板36,在与注液口4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8,并在与气体释放阀45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孔49。
另外,在电池1的内部空洞11中,在空间38A中配置有绝缘防护装置(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51A,在空间38B中配置有绝缘防护装置(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51B。绝缘防护装置51A被绝缘带52A固定在电极组10中,绝缘防护装置51B被绝缘带52B固定在电极组10中。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以及绝缘带52A、52B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绝缘防护装置51A在空间38A中配置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防止正极引线(例如40A、41A)及正极集电片21D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接触。而且,绝缘防护装置51B在空间38B中配置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防止负极引线(例如40B、41B)及负极集电片22D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接触。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A使正极引线(例如40A、41A)及正极集电片21D相对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电绝缘。另外,绝缘防护装置51B使负极引线(例如40B、41B)及负极集电片22D相对于外装容器5的内表面电绝缘。在空间38A中,绝缘防护装置51A跨越底壁7的内表面、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一方)8A的内表面、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另一方)8B的内表面以及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一方)9A的内表面配置。而且,在空间38B中,绝缘防护装置51B跨越底壁7的内表面、侧壁8A的内表面、侧壁8B的内表面以及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另一方)9B的内表面配置。
图6至图9表示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各自的结构。如图1及图4至图9所示,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具备防护装置侧板部61作为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的一方,并且具备防护装置侧板部62作为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的另一方。另外,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分别具备防护装置侧板部63作为第三防护装置侧板部。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1在空间38A、38B的对应一方中,配置于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一方)8A的内表面。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1在纵向上夹设于引线41A、41B的对应一方与侧壁8A的内表面之间。另外,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2在空间38A、38B的对应一方中,配置于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另一方)8B的内表面。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2在纵向上夹设于引线41A、41B的对应一方与侧壁8B的内表面之间。
绝缘防护装置51A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3在空间38A中配置于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一方)9A的内表面。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A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3在横向上夹设于引线41A与侧壁9A的内表面之间。另外,绝缘防护装置51B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3在空间38B中配置于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的另一方)9B的内表面。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B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3在横向上夹设于引线41B的侧壁9B的内表面之间。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沿着高度方向延伸。而且,在空间38A中,绝缘防护装置51A的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从盖部件6所在侧的端部到底壁7所在侧的端部连续延伸。同样地,在空间38B中,绝缘防护装置51B的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从盖部件6所在侧的端部到底壁7所在侧的端部连续延伸。
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利用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在横向上形成朝向外侧凹陷的凹形状。即,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利用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在横向上形成朝向电极组10所在侧的相反侧凹陷的凹形状。在空间38A中,在利用绝缘防护装置51A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插入有正极集电片21D及正极引线(例如40A、41A)。同样地,在空间38B中,在利用绝缘防护装置51B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插入有负极集电片22D及负极引线(例如40B、41B)。
另外,在图1等的一例中,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除了前述的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之外还具备防护装置底板部64。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板部64配置于底壁7的内表面。因此,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板部64在高度方向上夹设于引线41A、41B的对应一方与底壁7的内表面之间。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防护装置底板部64在底壁7所在侧的端部连接于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而且,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防护装置底板部64从防护装置侧板部61~63在横向上朝向内侧,即在横向上朝向电极组10所在侧延伸。
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在防护装置底板部64形成有防护装置突出部65。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防护装置突出部65相对于防护装置侧板部61、62而言,在横向上朝向电极组10所在侧,即在横向上朝向内侧突出。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在内部空洞11中配置于电极组10与底壁7的内表面之间。而且,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在高度方向上从底壁7所在侧支撑电极组10。即,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从底壁7所在侧抵接电极组10。此外,在图4等的一例中,绝缘防护装置51A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的突出端在横向上与绝缘防护装置51B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的突出端分离配置。
此外,图6及图7是从互不相同的方向观察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立体图。另外,图8以从防护装置突出部65突出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绝缘防护装置51A(51B)。而且,图9以从防护装置侧板部(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的一方)61的外表面朝向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绝缘防护装置51A(51B)。
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防护装置底板部64具备朝向底壁7所在侧的防护装置底面66。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面66与底壁7的内表面对置。另外,在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面66中,作为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一方形成有倾斜面67,作为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另一方形成有倾斜面68。在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面66中,利用倾斜面67形成有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一方)8A所在侧的缘。而且,在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面66中,利用倾斜面68形成有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另一方)8B所在侧的缘。在图1及图4等的一例中,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倾斜面67、68沿着防护装置突出部65的突出方向,即沿着横向延伸。而且,在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各自的防护装置底板部64中,各倾斜面67、68在横向上遍及全长或者大致全长连续延伸。
倾斜面67倾斜为随着在纵向上接近侧壁8A而在高度方向上远离底壁7的状态。而且,倾斜面68倾斜为随着在纵向上接近侧壁8B而在高度方向上远离底壁7的状态。因此,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倾斜面67、68倾斜为随着在纵向上朝向外侧而在高度方向上远离底壁7的状态。
此外,在图1及图4等的一例中,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倾斜面67、68形成为倾斜曲面状。而且,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在相对于防护装置突出部65的突出方向(电池1的横向)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剖面中,各倾斜面67、68为圆弧状或者大致圆弧状。但是,在一例中,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倾斜面67、68也可以形成为倾斜平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各倾斜面67、68倾斜为随着在纵向上朝向外侧而在高度方向上远离底壁7的状态。
另外,在电池1中作为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的一方设置有两个突起71,并且作为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的另一方设置有两个突起72。各突起71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突出。在图1等的一例中,分别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突出一个突起71。另外,各突起72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突出。在图1等的一例中,分别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突出一个突起72。
各突起71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朝向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一方)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而且,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即,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之间的角部(边缘)。另外,各突起72分别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朝向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另一方)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而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即,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之间的角部(边缘)。
在图1、图4以及图5的一例中,各突起71、72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形成为一体,且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各突起71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纵向上朝向侧壁8A所在侧突出。而且,各突起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纵向上朝向侧壁8B所在侧突出。因此,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纵向上朝向外侧突出。
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突起71从防护装置底板部64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而且,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突起72从防护装置底板部64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另外,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突起71从防护装置底面66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一方)67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而且,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突起72从防护装置底面66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另一方)68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突出。
在图1、图4以及图5等的一例中,各突起71、72形成为板状。而且,板状的突起71、72各自的宽度方向沿着电池1的横向,板状的突起71、72各自的厚度方向沿着电池1的高度方向。在一例中,各突起71、72形成厚度为0.5mm程度的板状。另外,各突起71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的倾斜面67与底壁7的内表面之间。而且,在各突起71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的倾斜面67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各突起72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的倾斜面68与底壁7的内表面之间。而且,在各突起72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的倾斜面68之间形成有间隙。由于如前所述那样形成突起71、72,因此各突起71、72能够弹性变形。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在电池1中,电极组10等的内部空洞11所容纳的内置物被外装容器5的周壁4等约束。例如,利用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8A、8B约束了电极组10等内置物在纵向上的移动。通过约束内置物可抑制外部冲击对包括电极组10、集电片21D、22D、引线40A、40B、41A、41B以及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在内的内置物的影响。
另外,当使用电池1时,会在内部空洞11中从电极组10产生气体。通过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从而使外装容器5膨胀。这里在电池1中,各侧壁8A、8B外表面的面积比底壁7、侧壁9A、9B以及盖部件6各自外表面的面积大得多。因此,由于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会使各侧壁8A、8B向外侧膨胀。尤其是当电池1为大型时,会由于产生气体而使各侧壁8A、8B的膨胀量较大。
图10表示由于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而使各侧壁(长侧壁)8A、8B膨胀的状态。如图10所示,当产生气体时,对于各侧壁8A、8B而言,会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大幅膨胀。因此,对于各侧壁8A、8B而言,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与电极组10之间具有间隙,不约束电极组10。但是,即使各侧壁8A、8B由于产生气体而膨胀,侧壁8A的底壁7所在侧的端部也不膨胀,或者基本上不膨胀。同样地,侧壁8B的底壁7所在侧的端部也不膨胀,或者基本上不膨胀。也就是说,即使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角部)及其附近、以及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角部)及其附近也不膨胀,或者基本上不膨胀。
由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角部)及其附近不膨胀,或者基本上不膨胀,因此即使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各突起71的突出端也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同样地,由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角部)及其附近不膨胀,或者基本上不膨胀,因此即使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各突起72的突出端也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在此,各突起71、72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形成为一体。而且,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安装于电极组10。由于各突起71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并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从而约束了电极组10及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等内置物在纵向上的移动。
如前所述,通过设置突起71、72,即使在内部空洞11中产生气体,也可约束电极组10等内置物在纵向上的移动。也就是说,即使外装容器5由于产生气体而膨胀,也可适当约束内置物。由此,即使产生气体,也可抑制外部冲击对包括电极组10、集电片21D、22D、引线40A、40B、41A、41B以及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在内的内置物的影响。通过抑制外部冲击对内置物的影响,从而防止外部冲击造成的内置物的损伤,提高内置物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突起71、72从防护装置突出部65突出。而且,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配置于电极组10与底壁7的内表面之间,在高度方向上从底壁7所在侧支撑电极组10。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在支撑电极组10的防护装置突出部65上连接有突起71、72,因此可利用突起71、72更可靠地约束电极组10(内置物)在纵向上的移动。
另外,当制造电池1时,在盖部件6上安装电极端子27A、27B、绝缘部件28A、28B、绝缘密封垫35A、35B以及电极压板36。而且,将电极组10的各集电片21D、22D经由正极引线(例如40A、41A)及负极引线(例如40B、41B)的对应一方连接于电极端子27A、27B的对应一方。而且,将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经由绝缘带52A、52B的对应一方安装(固定)于电极组10。而且,在电极组10、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以及盖部件6等如前述那样组装的状态下,将包括电极组10、集电片21D、22D、引线40A、40B、41A、41B以及绝缘防护装置51A、51B在内的内置物插入外装容器5的内部空洞11。而且,在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的状态下,在周壁4的底壁7相反侧的端部焊接盖部件6,将盖部件6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周壁4。
图11表示在制造电池1时将电极组10等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的状态。如图11所示,在将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的状态下,各突起71与侧壁8A抵接,各突起72与侧壁8B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突出,并且形成为板状。因此,通过各突起71与侧壁8A抵接,从而各突起71利用来自侧壁8A的按压而弹性变形。同样地,通过各突起72与侧壁8B抵接,从而各突起72利用来自侧壁8B的按压而弹性变形。在将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的状态下,通过各突起71、72弹性变形,从而容易将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因此,在制造电池1时,可确保内置物向内部空洞11的插入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中,前述的倾斜面67、68形成于防护装置底面66。因此,在将内置物插入内部空洞11的状态下,可减小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与周壁4(侧壁8A、8B)之间的摩擦。由此,在制造电池1时,提高可内置物向内部空洞11的插入性。
(变形例)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各突起71、72形成为宽度方向沿着电池1的横向的板状,但是不限于此。在一个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也可以形成为柱状(棒状)。例如,在图12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形成为沿着电池1的纵向延伸的圆柱状。在本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纵向上朝向外侧突出。而且,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
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各突起71在突出端部的弯曲位置E1弯曲。而且,各突起72在突出端部的弯曲位置E2弯曲。各突起71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到弯曲位置E1沿着突出方向延伸,并在电池1的纵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同样地,各突起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到弯曲位置E2沿着突出方向延伸,并在电池1的纵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另外,各突起71在弯曲位置E1,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盖部件6所在侧弯曲。同样地,各突起72在弯曲位置E2,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盖部件6所在侧弯曲。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并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纵向上朝向外侧突出,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图14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突出。在本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形成为板状,板状的突起71、72各自的宽度方向沿着电池1的横向。板状的突起71、72各自的厚度方向沿着电池1的纵向。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并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因此,本变形例也实现了与前述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与第三变形例同样地,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突出。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形成为圆柱状等柱状(棒状)。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并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
另外,在另一个变形例中,与第三变形例同样地,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突出。而且,各突起71、72在突出端部的弯曲位置弯曲。各突起71、72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到弯曲位置沿着突出方向延伸,并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延伸。另外,各突起71、72在弯曲位置,在纵向上朝向内侧弯曲。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并且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各突起71、72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形成为一体,但是不限于此。在一个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连结。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突起71、72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突出。而且,各突起71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各突起72的突出端抵接于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分。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连结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对应一方,并且由金属形成。即,突起71、72不需要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各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各突起71、72各有一个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各突起71、72各有一个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是突起71、72的至少一个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多个,也可以是突起71、72的至少一个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多个。在一个变形例中,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两个以上的突起71并且突出两个以上的突起72。在另一个变形例中,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两个以上的突起71并且突出两个以上的突起72。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等中,突起71、72分别从两个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突出,但是不限于此。即,各突起71、72也可以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A、51B的一方突出。在一个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从绝缘防护装置51B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以及从绝缘防护装置51B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在另一个变形例中,各突起71、72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从绝缘防护装置51A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以及从绝缘防护装置51A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
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突起71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突起72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从绝缘防护装置51B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以及从绝缘防护装置51A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在另一变形例中,突起71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B突出,突起72仅从绝缘防护装置51A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从绝缘防护装置51A朝向侧壁8A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以及从绝缘防护装置51B朝向侧壁8B与底壁7的边界部突出的突起。
(电池组)
接着,对采用了前述实施方式等的电池的电池组进行说明。图15表示采用了图1至图14等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电池组80的一例。在图15等的一例中,由多个电池1形成电池模块75。而且,在电池模块75中,多个电池1在电路上串联连接。电池1经由母线(未图示)等相互电连接。此外,在另一例中,在电池模块75中,多个电池1也可以在电路上并联连接。另外,在另一例中,在电池模块75中,也可以形成有电池1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以及电池1并联连接的并联连接这两种方式。
另外,在电池组80的电池模块75中,多个电池1的对应的一个的正极端子(例如27A)经由正极侧引线93等连接于正极侧的模块端子91。而且,在多个电池1的与连接正极侧引线93的电池1不同的对应的一个电池1中,负极端子(例如27B)经由负极侧引线94连接于负极侧的模块端子92。
在电池组80中设置有印刷配线基板81。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装配有保护电路82、温度检测器即热敏电阻83、以及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此外,在电池组80中,利用绝缘部件(未图示)防止印刷配线基板81上的电路径与电池模块75的配线发生不必要的连接。正极侧的模块端子91经由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形成的配线86等连接于保护电路82,负极侧的模块端子92经由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形成的配线87等连接于保护电路82。
温度检测器即热敏电阻83对形成电池模块75的多个电池1分别检测温度。并且,热敏电阻83将温度检测信号向保护电路82输出。
电池组80具有电流检测功能及电压检测功能。在电池组80中,可以检测对电池模块75的输入电流、以及电池模块75的输出电流,也可以检测在形成电池模块75的多个电池1的任一中流动的电流。另外,在电池组80中,可以在电池模块75中检测各电池1的电压,也可以检测向电池模块75整体施加的电压。在电池组80中,电池模块75与保护电路82之间经由配线84连接。将关于电流的检测信号、以及关于电压的检测信号经由配线84向保护电路82输出。
此外,在一例中,取代检测各电池1的电压而对形成电池模块75的各电池1检测正极电位或者负极电位。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池模块75上作为参照极而设置有锂电极等。而且,将参照极的电位作为基准,检测各电池1的正极电位或者负极电位。
外部端子85与电池组80外部的设备连接。外部端子85用于:向外部的输出电池模块75的电流、和/或向电池模块75输入电流。在将电池组80的电池模块75作为电源使用时,利用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向电池组80的外部供给电流。另外,在对电池模块75进行充电时,利用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向电池模块75供给充电电流。在电池模块75的充电电流中,例如包含车辆等的动力的再生能量等。另外,保护电路82能够经由正配线88及负配线89连接于外部端子85。
保护电路82具有能够截断电池模块75与外部端子85之间的电连接的功能。在保护电路82中作为连接截断部而设置有继电器或者保险丝等。另外,保护电路82具有控制电池模块75的充放电的功能。保护电路82根据与前述的电流、电压以及温度等任一有关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电池模块75的充放电。
例如,在热敏电阻83的检测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保护电路82判断为达到规定的条件。另外,当在电池模块75中检测出过充电、过放电以及过电流等的任一时,保护电路82判断为电池模块75达到规定的条件。而且,在判断为电池模块75达到前述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保护电路82能够截断保护电路82与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之间的导通。通过截断保护电路82与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之间的导通,从而停止电池模块75的电流向外部的输出、以及流向电池模块75的电流的输入。由此,有效地防止在电池模块75中持续产生过电流等。
此外,在一例中,可以将在将电池组80(电池模块75)用作电源的装置中形成的电路作为保护电路使用。另外,也可以取代由多个电池1形成的电池模块75而在电池组80中仅设置有电池1的单体。另外,可以在电池组8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75,并且在电池模块75彼此之间进行电路上的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电池组的用途)
根据用途可适当变更具备一个以上的前述电池1的电池组80的结构等。作为电池组80的用途,优选为要求以大电流进行充放电的装置等。关于具体的电池组80的用途,可举出作为数码照相机的电源使用、在车辆中车载使用、以及固定安置使用的电源等。在该情况下,作为装配有电池组80的车辆,可举出两轮至四轮的混合电动汽车、两轮至四轮的电动汽车、助力自行车、铁路用车辆、以及叉车等。
作为应用前述电池组80的一例,图16示出了应用于车辆100的例子。在图16所示的一例中,车辆100具备车辆主体101、电池组80。在图16所示的一例中,车辆100是四轮的汽车。此外,车辆100可以装配多个电池组80。
在图16的一例中,电池组80装配在位于车辆主体101前方的发动机室内。此外,电池组80例如也可以装配在车辆主体101的后方或者座席下方。尤其是对应具备一个以上的前述电池1的电池组80而言,即使在座席下方的狭窄空间中也能够配置。如前所述,电池组80能够作为车辆100的电源使用。另外,电池组80能够对车辆100的动力的再生能量进行回收。
在装配于车辆100等的电池1中,如前所述,由于抑制了外部冲击对容纳于内部空洞11的内置物的影响,因此可防止外部冲击对内置物的损伤,提高了内置物的耐久性。因此,即使在由于车辆100的行驶振动产生了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部冲击的影响,从而防止外部冲击对容纳于内部空洞11的内置物的损伤。
根据这其中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分别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突出。而且,第一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一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第二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二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电池,即使外装容器发生膨胀,也能够在内部空洞中适当约束内置物,并且在制造时确保内置物向内部空洞的插入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限定发明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专利权利要求所记的发明及其同等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其具备:
外装容器,其具备底壁及周壁,由所述底壁及所述周壁规定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向所述底壁的相反侧开口,所述周壁具备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在相对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纵向上隔着所述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
电极组,其具备正极和负极,容纳于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部空洞中;
盖部件,其在所述底壁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所述周壁,使所述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
集电片,其在所述内部空洞中从所述电极组向相对于所述纵向及所述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横向突出;
电极端子,其安装于所述盖部件的外表面;
引线,其配置于所述内部空洞,将所述集电片电连接于所述电极端子;
绝缘防护装置,其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所述引线及所述集电片在所述内部空洞中相对于所述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
第一突起,其连接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突出端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边界部分;以及
第二突起,其连接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突出端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边界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朝向外侧突出、或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朝向所述底壁所在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形成为宽度方向沿着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横向的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部空洞的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分别与所述内部空洞在所述横向上的尺寸以及所述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而言较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具备与所述底壁对置的防护装置底面,
所述防护装置底面具备:
第一倾斜面,其在所述防护装置底面上形成所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的缘,并倾斜为随着在所述纵向上接近所述第一侧壁而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底壁的状态;以及
第二倾斜面,其在所述防护装置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侧壁所在侧的缘,并倾斜为随着在所述纵向上接近所述第二侧壁而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底壁的状态,
所述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的所述边界部分突出,
所述第二突起从所述第二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的所述边界部分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周壁具备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沿着所述纵向连续延伸,并从所述横向的一侧与所述内部空洞相邻,
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具备:
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其夹设于所述引线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之间;
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其夹设于所述引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表面之间;
第三防护装置侧板部,其夹设于所述引线与所述第三侧壁的内表面之间;以及
防护装置底板部,其夹设于所述引线与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之间,
所述防护装置底板部具备防护装置突出部,该防护装置突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所述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在所述横向上朝向所述电极组所在侧突出,
所述防护装置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电极组与所述底壁之间,并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底壁所在侧支撑所述电极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从所述防护装置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的所述边界部分突出,
所述第二突起从所述防护装置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的所述边界部分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电片具备:从所述电极组向所述横向的一侧突出的正极集电片、以及在所述横向上从所述电极组向所述正极集电片突出侧的相反侧突出的负极集电片,
所述电极端子具备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
所述引线具备:将所述正极集电片电连接于所述正极端子的正极侧引线、以及将所述负极集电片电连接于所述负极端子的负极侧引线,
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具备:使所述正极侧引线及所述正极集电片相对于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表面电绝缘的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以及使所述负极侧引线及所述负极集电片相对于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表面电绝缘的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
对于所述第一突起而言,仅从所述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及所述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的一方突出,或者分别从所述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及所述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各突出一个以上,
对于所述第二突起而言,仅从所述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及所述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的一方突出,或者分别从所述正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及所述负极侧绝缘防护装置各突出一个以上。
11.一种电池组,其具备一个以上的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2.一种车辆,其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
CN201980095937.2A 2019-09-13 2019-09-13 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37675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36209 WO2021049032A1 (ja) 2019-09-13 2019-09-13 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7521A true CN113767521A (zh) 2021-12-07

Family

ID=74866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5937.2A Pending CN113767521A (zh) 2019-09-13 2019-09-13 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5200A1 (zh)
JP (1) JP7196322B2 (zh)
KR (1) KR20210142716A (zh)
CN (1) CN113767521A (zh)
WO (1) WO202104903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9077A (zh) * 2022-09-06 2022-10-14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电芯、方形电芯的装配方法和电池模组
WO2023130235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装置、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4021530A1 (zh) * 2022-07-28 2024-02-01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26188A (ja) * 2021-08-13 2023-02-24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8434A (zh) * 2004-07-28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JP2010021067A (ja) * 2008-07-11 2010-01-28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捲回式二次電池
CN102290550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
JP2014067622A (ja) * 2012-09-26 2014-04-17 Lithium Energy Japan:Kk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214513A1 (en) * 2009-08-27 2015-07-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CN105122535A (zh) * 2013-04-16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07256801A (zh) * 2012-02-15 2017-10-1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99709B1 (ko) 2004-07-28 2006-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142521B2 (ja) 2012-12-19 2017-06-0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円筒形電池
JP2015103277A (ja) 2013-11-21 2015-06-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8434A (zh) * 2004-07-28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JP2010021067A (ja) * 2008-07-11 2010-01-28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捲回式二次電池
US20150214513A1 (en) * 2009-08-27 2015-07-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CN102290550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
CN107256801A (zh) * 2012-02-15 2017-10-1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JP2014067622A (ja) * 2012-09-26 2014-04-17 Lithium Energy Japan:Kk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122535A (zh) * 2013-04-16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235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装置、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4021530A1 (zh) * 2022-07-28 2024-02-01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5189077A (zh) * 2022-09-06 2022-10-14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电芯、方形电芯的装配方法和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49032A1 (zh) 2021-03-18
JP7196322B2 (ja) 2022-12-26
KR20210142716A (ko) 2021-11-25
WO2021049032A1 (ja) 2021-03-18
US20220255200A1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459B (zh) 电池及电池包
JP5537094B2 (ja) 電池
JP5558262B2 (ja) 電池
JP7196322B2 (ja) 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US20210351456A1 (en)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system
US10804508B2 (en) Sealed cell and cell pack
CN111033804B (zh) 蓄电模块以及电池组
JP2011210390A (ja) 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EP3996187A1 (e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996186A1 (e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1095644A (zh) 电池及电池包
KR101951571B1 (ko) 조전지
JP2009037818A (ja) 電池
EP351831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5719864A (zh) 电池
JP7199303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CN216818550U (zh) 绝缘部件、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CN113228389A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CN220710544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JP71242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CN218586037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KR20060087182A (ko) 원통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5458848A (zh) 具备固定构件的电池
CN114762176A (zh) 电化学电池
KR100659878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