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059A -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7059A
CN113767059A CN201980095594.XA CN201980095594A CN113767059A CN 113767059 A CN113767059 A CN 113767059A CN 201980095594 A CN201980095594 A CN 201980095594A CN 113767059 A CN113767059 A CN 1137670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angle
car
slip
detected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55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67059B (zh
Inventor
山崎智史
近藤力雄
木村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67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7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67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70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出主绳索的打滑的打滑检测系统。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旋转角检测部(16)、第1被检测体(18)、位置检测部(19)、存储部(21)以及计算部(22)。存储部(21)将由于轿厢(8)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19)经过第1检测区域的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存储部(21)将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由于轿厢(8)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19)经过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计算部(22)根据存储部(21)所存储的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计算出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

Description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梯系统的例子。电梯系统根据在从基准楼层到检测出规定楼层的楼层板为止的期间中所输出的脉冲编码器的信号来检测主绳索的打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3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系统中,轿厢从基准楼层行驶。因此,针对轿厢的基准位置,可能会产生轿厢的行驶方向上的楼层板长度的量的误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出主绳索的打滑的打滑检测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旋转角检测部,其检测曳引机的旋转角,该曳引机借助绕挂有电梯的主绳索的绳轮的旋转来驱动主绳索;第1被检测体,其被固定于井道,井道供轿厢以及对重行驶,轿厢相对于绳轮设置于主绳索的一侧,对重相对于绳轮设置于主绳索的另一侧;位置检测部,其设置于轿厢或对重,根据是否处于第1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1检测区域而切换检测状态;存储部,其将由于轿厢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检测区域的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将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由于轿厢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以及计算部,其根据存储部所存储的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计算出主绳索与绳轮之间的打滑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打滑检测系统具备旋转角检测部、第1被检测体、位置检测部、存储部以及计算部。电梯的主绳索绕挂在绳轮上。曳引机借助绳轮的旋转来驱动主绳索。旋转角检测部检测曳引机的旋转角。轿厢相对于绳轮设置于主绳索的一侧。对重相对于绳轮设置于主绳索的另一侧。第1被检测体被固定于轿厢以及对重所行驶的井道。位置检测部设置于轿厢或对重。位置检测部根据是否处于第1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1检测区域来切换检测状态。存储部将在由于轿厢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检测区域的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存储部将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由于轿厢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计算部根据存储部所存储的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主绳索与绳轮之间的打滑量。由此,打滑检测系统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出主绳索的打滑。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结构图。
在图1中,示出具备打滑检测系统1的电梯2。电梯2设置于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在该例子中,建筑物的最下层为1层。在该例子中,建筑物的最上层为3层。建筑物在1层与3层之间具有2层。在建筑物中,电梯2的井道3贯穿多个楼层中的各个楼层。在建筑物中,电梯2的层站4设置于多个楼层中的各个楼层。层站4通过层站出入口与井道3相通。层站出入口是连接层站4和井道3的开口。
电梯2具备绳轮5、主绳索6、曳引机7、轿厢8、对重9、多个层站门10、制动器11、限速器12以及控制盘13。绳轮5是与曳引机7同轴设置的绳轮。主绳索6绕挂在绳轮5上。曳引机7例如设置于井道3的上部或下部。曳引机7是借助绳轮5的旋转而驱动主绳索6的装置。轿厢8在井道3中相对于绳轮5设置于主绳索6的一侧。对重9在井道3中相对于绳轮5设置于主绳索6的另一侧。轿厢8是通过追随由曳引机7驱动的主绳索6而在井道3中沿铅直方向行驶由此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之间输送利用者等的装置。轿厢8具备轿厢门14。轿厢门14是当轿厢8停靠于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时进行开闭以使得利用者能够从该楼层的层站4乘降轿厢8的装置。对重9是通过主绳索6取得与作用于绳轮5的轿厢8的载荷的平衡的装置。对重9追随由曳引机7驱动的主绳索6而在井道3中向轿厢8的相反方向行驶。多个层站门10分别设置于多个楼层各自的层站出入口。层站门10是与轿厢门14联动地进行开闭以使得利用者能够乘降轿厢8的装置。制动器11是对轿厢8的行驶进行制动的装置。制动器11设置于曳引机7。限速器12是限制轿厢8的行驶速度的装置。控制盘13例如设置于井道3的上部或下部。控制盘13是控制电梯2的动作的装置。电梯2的动作例如包括轿厢8的行驶、轿厢门14的开闭以及制动器11的工作等。
在电梯2中,远程运转装置15与控制盘13连接。远程运转装置15是向控制盘13输出运转指令的装置。远程运转装置15输出的指令例如包括进行通常运转的指令以及进行诊断运转的指令等。在此,通常运转是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之间输送利用者等的电梯2的通常运转。通常运转中的轿厢8的停靠位置是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的位置。多个楼层中的各个楼层是电梯2的停靠楼层的例子。诊断运转是对电梯2的状态进行自动诊断的运转。诊断运转中的轿厢8的停靠位置可以是井道3中的任意的位置。
电梯2的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编码器16、称量装置17、多个楼层板18、停层传感器19以及信息处理装置20。
编码器16是检测曳引机7的旋转角的装置。编码器16是旋转角检测部的例子。编码器16设置于曳引机7。
称量装置17是测定轿厢8的承载重量的装置。称量装置17例如设置于轿厢8的上部。
多个楼层板18分别固定于井道3。多个楼层板18分别是第1被检测体或第2被检测体的例子。多个楼层板18例如分别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中的各个楼层设置于层站出入口的下方。
停层传感器19设置于轿厢8。停层传感器19例如设置于轿厢8的下部。停层传感器19是位置检测部的例子。停层传感器19是对轿厢8停靠于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的情况进行检测的装置。
信息处理装置20是对涉及打滑检测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装置。信息处理装置20例如设置于井道3的上部或下部。信息处理装置20与控制盘13连接。信息处理装置20具备存储部21、计算部22、判定部23以及指令部24。
存储部21是存储涉及打滑检测的信息的部分。存储部21所存储的信息包括曳引机7的旋转角。存储部21例如取得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
计算部22是计算涉及打滑检测的信息的部分。计算部22计算出的信息包括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计算部22例如根据存储部21所存储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来计算打滑量。
判定部23是根据计算部22计算出的信息来判定检测出的打滑的异常的部分。
指令部24是输出涉及打滑检测的动作指令的部分。指令部24例如通过向控制盘13输出指令而使电梯2进行涉及打滑检测的动作。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在图2中,示出停靠于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的状态下的轿厢8。在图2中,轿厢8的左右方向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
楼层板18例如是金属板。在该例子中,楼层板18的厚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楼层板18的厚度方向朝向轿厢8的左右方向。楼层板18以不会与在井道3中行驶的轿厢8发生干涉的方式例如配置于比轿厢8的外侧面靠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停层传感器19例如具备检测楼层板18的接近的电磁式的接近传感器。停层传感器19具有检测状态。在该例子中,停层传感器19的检测状态为ON(开启)状态或OFF(断开)状态。停层传感器19的检测状态在停层传感器19处于检测区域时为ON状态。停层传感器19的检测状态在停层传感器19不处于检测区域时为ON状态。检测区域是楼层板18的高度上的区域。检测区域例如是设置有楼层板18的楼层的停层范围。检测区域例如是从楼层板18的上端到该楼层板18的下端之间的区域。这时,检测区域的边界是与楼层板18的上端或下端的高度对应的位置。停层传感器19的检测状态能够在停层传感器19经过检测区域的边界时被切换。检测状态能够在ON状态与OFF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接着,使用图3对打滑检测系统1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在图3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在图3中,曲线图的纵轴表示轿厢8的位置。
远程运转装置15向控制盘13输出进行诊断运转的指令。电梯2开始诊断运转。作为诊断运转的一部分,电梯2进行打滑检测运转。在图3中,示出打滑检测运转中的轿厢8的移动。例如,当开始打滑检测运转时,控制盘13通知信息处理装置20开始打滑检测运转。或者,远程运转装置15也可以向信息处理装置20输出开始打滑检测运转的指令。
信息处理装置20的指令部24向控制盘13输出打滑检测运转的指令。指令部24在进行打滑检测运转的期间,向控制盘13输出将轿厢门14保持关闭的指令。控制盘13依照所输入的指令,在进行打滑检测运转的期间将轿厢门14保持关闭。控制盘13例如依照从指令部24输入的指令,使轿厢8进行涉及打滑检测运转的动作。
在该例子中,轿厢8在打滑检测运转开始时停靠于1层。在打滑检测运转中,轿厢8从1层连续行驶到3层。之后,轿厢8从3层连续行驶到1层。之后,轿厢8从1层行驶到2层。在此,1层是第1停靠楼层的例子。1层的楼层板18是第1被检测体的例子。1层的楼层板18的高度上的检测区域是第1检测区域的例子。与1层的楼层板18的上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是第1边界的例子。3层是第2停靠楼层的例子。3层的楼层板18是第2被检测体的例子。3层的楼层板18的高度上的检测区域是第2检测区域的例子。与3层的楼层板18的下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是第2边界的例子。
信息处理装置20例如如下所述地进行电梯2的打滑检测。
在a点处,轿厢8开始从1层上升到3层的行驶。在b点处,停层传感器19经过与1层的楼层板18的上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存储部21将在此时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θ1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
在c点处,轿厢8在3层处停止行驶。在d点处停靠的轿厢8之后在e点处开始使行驶方向从上升反转为下降的行驶。在此,d点处的轿厢8的位置是比与1层的楼层板18的上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靠上方的位置。d点处的轿厢8的位置是第1反转位置的例子。
在f点处,轿厢8在1层处停止行驶。在g点处停靠的轿厢8之后在h点处开始使行驶方向从下降反转为上升的行驶。在此,g点处的轿厢8的位置是比与1层的楼层板18的上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靠下方的位置。g点处的轿厢8的位置是第2反转位置的例子。之后,在i点处,停层传感器19经过与1层的楼层板18的上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存储部21将在此时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θ2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
在j点处,轿厢8在2层处停止行驶。
之后,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计算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计算部22例如也可以将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作为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
指令部24例如向控制盘13输出对计算出的打滑量进行显示的指令。控制盘13例如使未图示的电梯2的显示装置显示打滑量。电梯2的显示装置例如是控制盘13的显示部、轿厢显示盘或层站显示盘等。指令部24也可以向远程运转装置15输出通知打滑量的指令。远程运转装置15例如向位于远程位置的电梯2的管理者等通知打滑量。
在计算出的打滑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异常。在计算出的打滑量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正常。在此,即使在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不存在打滑的情况下,由于轿厢8与对重9的重量差而导致的主绳索6的伸长,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间也可能会产生差异。因此,打滑量的阈值被预先设定为比由于轿厢8与对重9的重量差而导致的主绳索6的伸长而可能产生的旋转角之差大的值。
指令部24例如向控制盘13输出对判定出的打滑诊断结果进行显示的指令。指令部24也可以例如向远程运转装置15输出通知判定出的打滑诊断结果的指令。
接着,使用图4及图5对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图4及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在图4中,示出涉及打滑检测整体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例。
在步骤S1中,打滑检测系统1计算打滑量。之后,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指令部24输出显示计算出的打滑量的指令。之后,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判定部23判定计算出的打滑量是否超过阈值。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4。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4中,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异常。之后,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5中,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正常。之后,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指令部24输出对判定出的诊断结果进行显示的指令。之后,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结束。
在图5中,示出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例。
在步骤S11中,指令部24输出使停靠于第1停靠楼层的轿厢8的行驶开始的指令。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存储部21例如存储由编码器16检测出的第1旋转角。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指令部24输出使轿厢8停靠于第2停靠楼层的指令。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指令部24输出指令,使停靠于第2停靠楼层的轿厢8开始使行驶方向反转后的行驶。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指令部24输出使轿厢8停靠于第1停靠楼层的指令。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指令部24输出指令,使停靠于第1停靠楼层的轿厢8开始使行驶方向反转后的行驶。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存储部21例如存储由编码器16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进入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指令部24输出使轿厢8停靠的指令。之后,涉及打滑量计算的打滑检测系统1的动作结束。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旋转角检测部、第1被检测体、位置检测部、存储部21以及计算部22。电梯2的主绳索6绕挂在绳轮5上。曳引机7借助绳轮5的旋转来驱动主绳索6。旋转角检测部检测曳引机7的旋转角。轿厢8相对于绳轮5设置于主绳索6的一侧。对重9相对于绳轮5设置于主绳索6的另一侧。第1被检测体被固定于轿厢8以及对重9所行驶的井道3。位置检测部设置于轿厢8。位置检测部根据是否处于第1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1检测区域来切换检测状态。存储部21将由于轿厢8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检测区域的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存储部21将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由于轿厢8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1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计算部22根据存储部21所存储的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
第1旋转角以及第2旋转角是在检测区域的边界处检测出的旋转角。检测区域的边界在轿厢8的行驶方向上不具有长度。因此,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取得打滑检测中所使用的第1旋转角以及第2旋转角。检测出第1旋转角时的位置检测部的位置与检测出第2旋转角时的位置检测部的位置相同。因此,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直接反映出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由此,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出主绳索6的打滑。此外,打滑检测系统1使用单一的被检测体来计算打滑量。因此,打滑检测系统1在打滑量计算中,不会受多个被检测体之间的相对性的设置状态的差异的影响。
此外,计算部22根据在电梯2进行诊断运转时检测出的第1旋转角与在电梯2进行该诊断运转时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在诊断运转中,电梯2不能被利用者利用。因此,在打滑量计算中,不会产生由于利用者的利用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计算部22根据轿厢8从第1停靠楼层连续行驶到第2停靠楼层时检测出的第1旋转角与轿厢8从第1停靠楼层连续行驶到第2停靠楼层时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打滑量通过将检测出第1旋转角时的轿厢8的行驶速度等条件和检测出第2旋转角时的轿厢8的行驶速度等条件设为相同的条件而计算出来。因此,即使在位置检测部的检测依赖于轿厢8的行驶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打滑量计算中轿厢8的行驶速度的差异导致的误差。
此外,计算部22根据轿厢8在最下层与最上层之间连续行驶时检测出的第1旋转角与轿厢8在最下层与最上层之间连续行驶时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打滑量在轿厢8连续行驶的距离为最长的条件下计算出来。轿厢8的行驶距离越长,则由绳轮5驱动的主绳索6的长度越长。这时,打滑量的绝对值变大。因此,计算部22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计算出打滑量。
此外,计算部22根据轿厢8向上升或下降的任意的行驶方向行驶时检测出的第1旋转角与轿厢8向该行驶方向行驶时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打滑量通过将检测出第1旋转角时的轿厢8的行驶方向和检测出第2旋转角时的轿厢8的行驶方向设为相同而计算出来。因此,即使在位置检测部的检测依赖于轿厢8的行驶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打滑量计算中轿厢8的行驶方向的差异导致的误差。
此外,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与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轿厢8的行驶方向正好反转了两次后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不循环移动的轿厢8由于要在同一行驶方向上经过井道3的同一位置,因此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行驶方向的反转。因此,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将行驶方向的反转抑制在最低限度,该行驶方向的反转是为了抑制在打滑量计算中轿厢8的行驶方向的差异导致的误差。
此外,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指令部24。指令部24输出在从检测出第1旋转角起至检测出第2旋转角为止的期间将轿厢8的轿厢门14保持关闭的指令。
在打滑检测中的轿厢8的行驶期间,利用者或维护人员等不会乘入轿厢8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打滑检测中的轿厢8的行驶期间的轿厢8的承载重量的变化。
此外,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判定部23。判定部23在计算部22计算出的打滑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
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将由于打滑量而导致的牵引(traction)的降低判定为异常。在此,牵引的降低例如是由于绳轮5的槽的磨损以及异物附着于主绳索6等而产生的。
另外,计算部22也可以根据第1旋转角与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轿厢8的行驶方向在停靠楼层之间进行了反转之后检测出的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例如,第1旋转角或第2旋转角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是轿厢8从1层与2层之间的位置行驶到2层与3层之间的位置时检测出的旋转角。
由此,能够与楼层的高度无关地设定轿厢8的行驶距离。因此,打滑检测系统1例如能够检测出主绳索6的局部性的打滑。这时,打滑检测系统1例如能够用于确定主绳索6中的产生打滑的部位。
此外,旋转角检测部也可以是编码器16以外的装置。旋转角检测部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观测主绳索6的送出量来检测旋转角的装置。旋转角检测部也可以是根据曳引机7的电流值来计算旋转角的装置。
此外,被检测体以及位置检测部也可以是楼层板18以及停层传感器19以外的装置。位置检测部例如也可以是光学式、静电电容式、超声波式、或者根据其它原理来检测被检测体的装置。被检测体也可以设置于相邻的楼层之间的位置。这时,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通过使轿厢8在相邻的楼层之间行驶来检测打滑量。此外,位置检测部也可以设置于对重9。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设置于与控制盘13一体的硬件。信息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设置于与远程运转装置15一体的硬件。信息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功能例如也可以通过控制盘13或远程运转装置15来实现。
此外,在电梯2中,也可以是机房设置于建筑物中。这时,也可以是例如曳引机7、控制盘13以及信息处理装置20设置于机房。此外,电梯2也可以是1:1绕绳方式、2:1绕绳方式或其它绕绳方式的电梯。
接着,使用图6对打滑检测系统1的硬件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打滑检测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的图。
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能够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处理电路具备至少一个处理器1b和至少一个存储器1c。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b和存储器1c,或者,作为它们的替代,也可以具备至少一个专用的硬件1a。
在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b和存储器1c的情况下,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中的至少一方被记述为程序。该程序存储在存储器1c中。处理器1b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于存储器1c中的程序,来实现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
处理器1b也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DSP。存储器1c例如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CD(compact disk:紧凑型光盘)、迷你盘(mini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多功能盘)等构成。
在处理电路具备专用的硬件1a的情况下,处理电路例如通过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编程处理器、并行编程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能够分别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或者,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也能够统一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关于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1a来实现一部分,通过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其它部分。这样,处理电路通过硬件1a、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打滑检测系统1的各功能。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在实施方式2中未说明的特征,也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中所公开的例子中的任意特征。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在图7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在图7中,曲线图的纵轴表示轿厢8的位置。
在该例子中,打滑检测系统1在电梯2进行通常运转时进行打滑检测。打滑检测系统1例如当判定为利用者未乘坐于轿厢8时,使电梯2进行打滑检测运转。这时,打滑检测系统1例如根据称量装置17测定的轿厢8的承载重量来进行利用者是否乘坐于轿厢8的判定。或者,打滑检测系统1例如也可以根据设置于轿厢8的摄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来进行利用者是否乘坐于轿厢8的判定。
在该例子中,轿厢8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行驶。信息处理装置20例如如下所述地进行电梯2的打滑检测。
在轿厢8在1层至3层之间上升的期间,在k点处,停层传感器19经过与2层的楼层板18的下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存储部21将在此时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
Figure BDA0003310619820000121
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
之后,当轿厢8停靠于2层时,在l点处,停层传感器19经过与2层的楼层板18的下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存储部21将在这时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
Figure BDA0003310619820000122
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
之后,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
在从检测出第1旋转角起至检测出第2旋转角为止的期间,称量装置17对所测定的承载重量的变动是否处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进行监视。承载重量的变动的范围例如被设定为比利用者乘降轿厢8时的承载重量的变动小的范围。或者,承载重量的变动的范围例如也可以被设定为能够忽略对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产生的影响的范围。称量装置17在承载重量的变动超过预先设定的范围时,将该承载重量的变动通知给信息处理装置20。这时,信息处理装置20会中止打滑量计算。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2的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称量装置17。称量装置17测定轿厢8的承载重量。计算部22在从检测出第1旋转角起至检测出第2旋转角为止的期间,称量装置17测定的承载重量的变动处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时,计算打滑量。
根据轿厢8的承载重量的不同,主绳索6与绳轮5之间的打滑量会发生变化。计算部22当在用于打滑量计算的运转的中途承载重量的变化较小时,计算打滑量。由此,能够防止轿厢8的承载重量的变化导致的打滑量误差的产生。
第1旋转角以及第2旋转角也可以是轿厢8在井道3中在不同的区间行驶时检测出的旋转角。例如,也可以是,在用于打滑量计算的运转的中途进行了层站呼梯的操作的情况下,打滑检测系统1中止该运转。这时,计算部22例如能够使用已经取得的旋转角信息来计算打滑量。由此,打滑检测系统1能够在更多的机会下计算打滑量。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所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在实施方式3中未说明的特征,也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所公开的例子中的任意特征。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打滑检测系统进行的打滑检测的例子的图。
在图8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在图8中,曲线图的纵轴表示轿厢8的位置。
在该例子中,轿厢8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行驶。信息处理装置20例如如下所述地进行电梯2的打滑检测。
在b点处检测出第1旋转角。
之后,在轿厢8在1层至3层之间上升的期间,在m点处,停层传感器19经过与3层的楼层板18的下端的高度对应的检测区域的边界。存储部21将在此时编码器16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θ3作为第3旋转角进行存储。
之后,在i点处检测出第2旋转角。
之后,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计算部22计算基准行驶距离。基准行驶距离是在打滑量检测中轿厢8在井道3中行驶的距离。计算部22例如根据第1旋转角与第3旋转角之差来计算基准行驶距离。或者,计算部22也可以根据第2旋转角与第3旋转角之差来计算基准行驶距离。或者,计算部22也可以根据第1旋转角和第2旋转角的平均值与第3旋转角之差来计算基准行驶距离。计算部22计算打滑量除以基准行驶距离而得到的比率。
在计算出的比率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异常。在计算出的比率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正常。在此,打滑量除以基准行驶距离而得到的比率的阈值被预先设定为如下这样的值,该值大于基于由于轿厢8与对重9的重量差而导致的主绳索6的伸长所可能产生的旋转角的差的值。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3的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判定部23。判定部23在打滑量与基准行驶距离的比率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基准行驶距离是在打滑量检测中轿厢8在井道3中行驶的距离。计算部22通过将打滑量除以基准行驶距离而计算出比率。
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依赖于轿厢8行驶的距离。在此,在轿厢8的行驶距离较长的情况下,与打滑无关地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也变大。在该情况下,也根据利用基准行驶距离对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进行归一化而得到的比率来判定诊断结果,因此能够抑制被错误地诊断为异常的情况。
此外,打滑检测系统1具备第2被检测体。第2被检测体在井道3中被固定于第1被检测体的上方或下方。位置检测部根据是否处于第2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2检测区域来切换检测状态。存储部21将从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且在检测出第2旋转角之前由于轿厢8的行驶而使得位置检测部经过第2检测区域的第2边界从而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3旋转角进行存储。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或第2旋转角以及第3旋转角计算出第1边界与第2边界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准行驶距离。
基准行驶距离是通过打滑检测中的轿厢8的行驶而测定的。因此,计算部22能够容易地计算利用基准行驶距离进行了归一化后的打滑量的比率。另外,相对于打滑量,能够将基准行驶距离取得足够大。因此,针对用于归一化的基准行驶距离本身,能够减小打滑引起的相对性的变动。在此,考虑到轿厢8在井道3中的往复,也可以通过将第1边界与第2边界之间的距离乘以2倍的方式计算出基准行驶距离。
另外,信息处理装置20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进行电梯2的打滑检测。
在b点处检测出第1旋转角。
之后,在d点处使轿厢8的行驶方向反转。存储部21将编码器16在d点处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θ4作为第4旋转角进行存储。在此,旋转角θ4例如是编码器16的计数的上升以及下降反转时的旋转角。
之后,在g点处使轿厢8的行驶方向再次反转。存储部21将编码器16在g点处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θ5作为第5旋转角存储。在此,旋转角θ5例如是编码器16的计数的下降以及上升反转时的旋转角。
之后,在i点处检测出第2旋转角。
之后,计算部22根据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打滑量。计算部22例如根据第4旋转角与第5旋转角之差来计算基准行驶距离。计算部22计算打滑量除以基准行驶距离而得到的比率。
在计算出的比率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异常。在计算出的比率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23将打滑诊断结果判定为正常。
如上所述,存储部21将当在检测出第1旋转角之后轿厢8的行驶方向在第1反转位置处反转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4旋转角进行存储。存储部21将在检测出第4旋转角之后且检测出第2旋转角之前轿厢8的行驶方向在第2反转位置处反转时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曳引机7的旋转角作为第5旋转角进行存储。第1反转位置是第1边界的一侧的位置。第2反转位置是第1边界的另一侧的位置。计算部22根据第4旋转角以及第5旋转角计算出第1反转位置与第2反转位置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准行驶距离。
基准行驶距离根据轿厢8的行驶方向反转的位置而计算出来。在反转位置处,轿厢8暂时停止。因此,在基准行驶距离计算中,不会产生轿厢8的行驶速度导致的误差。由此,计算部22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计算出利用基准行驶距离对第1旋转角与第2旋转角之差进行归一化而得到的比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打滑检测系统能够应用于电梯。
标号说明
1:打滑检测系统;2:电梯;3:井道;4:层站;5:绳轮;6:主绳索;7:曳引机;8:轿厢;9:对重;10:层站门;11:制动器;12:限速器;13:控制盘;14:轿厢门;15:远程运转装置;16:编码器;17:称量装置;18:楼层板;19:停层传感器;20:信息处理装置;21:存储部;22:计算部;23:判定部;24:指令部;1a:硬件;1b:处理器;1c:存储器。

Claims (13)

1.一种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
旋转角检测部,其检测曳引机的旋转角,所述曳引机借助绕挂有电梯的主绳索的绳轮的旋转而驱动所述主绳索;
第1被检测体,其被固定于井道,所述井道供轿厢以及对重行驶,所述轿厢相对于所述绳轮设置于所述主绳索的一侧,所述对重相对于所述绳轮设置于所述主绳索的另一侧;
位置检测部,其设置于所述轿厢或所述对重,根据是否处于所述第1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1检测区域而切换检测状态;
存储部,其将由于所述轿厢的行驶而使得所述位置检测部经过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第1边界从而所述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1旋转角进行存储,将在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之后由于所述轿厢的行驶而使得所述位置检测部经过所述第1边界从而所述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2旋转角进行存储;以及
计算部,其根据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第1旋转角与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计算出所述主绳索与所述绳轮之间的打滑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在所述电梯进行诊断运转时检测出的所述第1旋转角与在所述电梯进行该诊断运转时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轿厢从第1停靠楼层连续行驶到第2停靠楼层时检测出的所述第1旋转角与所述轿厢从所述第1停靠楼层连续行驶到所述第2停靠楼层时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轿厢在最下层与最上层之间连续行驶时检测出的所述第1旋转角与所述轿厢在所述最下层与所述最上层之间连续行驶时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第1旋转角与从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之后所述轿厢的行驶方向在停靠楼层之间进行了反转之后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在所述轿厢向上升或下降中的任意的行驶方向行驶时检测出的所述第1旋转角与在所述轿厢向该行驶方向行驶时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第1旋转角与在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之后所述轿厢的行驶方向正好反转了两次之后检测出的所述第2旋转角之差来计算所述打滑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测定所述轿厢的承载重量的称量装置,
所述计算部在从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起至检测出所述第2旋转角为止的期间所述称量装置测定出的承载重量的变动处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时,计算所述打滑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指令部,该指令部在从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起至检测出所述第2旋转角为止的期间,输出将所述轿厢的轿厢门保持关闭的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判定部,该判定部在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打滑量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判定部,该判定部当在所述打滑量的检测中所述打滑量与基准行驶距离的比率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该基准行驶距离是所述轿厢在所述井道中行驶的距离,
所述计算部通过将所述打滑量除以所述基准行驶距离而计算出所述比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具备第2被检测体,该第2被检测体在所述井道中被固定于所述第1被检测体的上方或下方,
所述位置检测部根据是否处于所述第2被检测体的高度上的第2检测区域来切换所述检测状态,
所述存储部将在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之后且检测出所述第2旋转角之前由于所述轿厢的行驶而使得所述位置检测部经过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第2边界从而所述检测状态被切换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3旋转角进行存储,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第1旋转角或所述第2旋转角以及所述第3旋转角计算出所述第1边界与所述第2边界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基准行驶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其中,
所述存储部将在检测出所述第1旋转角之后所述轿厢的行驶方向在所述第1边界的一侧的第1反转位置处反转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4旋转角进行存储,将在检测出所述第4旋转角之后且检测出所述第2旋转角之前所述轿厢的行驶方向在所述第1边界的另一侧的第2反转位置处反转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曳引机的旋转角作为第5旋转角进行存储,
所述计算部根据所述第4旋转角以及所述第5旋转角计算出所述第1反转位置与所述第2反转位置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基准行驶距离。
CN201980095594.XA 2019-04-24 2019-04-24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Active CN113767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7481 WO2020217352A1 (ja) 2019-04-24 2019-04-24 エレベーターの滑り検出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7059A true CN113767059A (zh) 2021-12-07
CN113767059B CN113767059B (zh) 2023-11-10

Family

ID=72941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5594.XA Active CN113767059B (zh) 2019-04-24 2019-04-24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47972B2 (zh)
CN (1) CN113767059B (zh)
WO (1) WO20202173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6114A1 (ja) * 2021-02-18 2022-08-25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制動距離の計測システム、エレベーター、および制動距離の計測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7180A (ja) * 2006-11-24 2008-06-05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01618818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CN102131725A (zh) * 2008-09-01 2011-07-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5173938A (zh) * 2014-06-17 2015-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5173943A (zh) * 2015-08-10 2015-12-23 沈阳市蓝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体检系统
WO2018016033A1 (ja) * 2016-07-20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362A (ja) * 1992-07-01 1994-01-25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主索の滑り量測定装置
JP5326474B2 (ja) * 2008-10-06 2013-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滑り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2180132A (ja) 2009-06-29 2012-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7180A (ja) * 2006-11-24 2008-06-05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01618818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CN102131725A (zh) * 2008-09-01 2011-07-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5173938A (zh) * 2014-06-17 2015-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5173943A (zh) * 2015-08-10 2015-12-23 沈阳市蓝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体检系统
WO2018016033A1 (ja) * 2016-07-20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47972B2 (ja) 2022-04-05
JPWO2020217352A1 (ja) 2021-10-14
WO2020217352A1 (ja) 2020-10-29
CN113767059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6729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050362B2 (ja) エレベータ
US20200180910A1 (en) Method and an elevator system for defining an elongation of an elevator car suspension means
JP6987255B2 (ja) エレベータ診断システム
CN109071150A (zh) 电梯系统
JP532647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滑り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741746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KR10193518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진단 장치
CN113767059B (zh) 电梯的打滑检测系统
CN109476445B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8156127A (ja) エレベータ
CN114901580B (zh) 电梯的判定装置
JP557330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6741366B2 (ja) 健全性診断装置
WO2024042642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ガイドレールの変形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変形検出方法
JP640965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装置
CN113329963A (zh) 在井道中进行维护作业时不进行自动运转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JP734766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異常検出装置
CN116783131B (zh) 制动距离的计测系统、电梯以及制动距离的计测方法
WO2023144985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システム
JP7019046B2 (ja) 健全性診断装置
WO2023247036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elevator suspension rope condition
CN117794837A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
JP201920285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19003310A1 (ja) 異常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