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6403A - 冲水大便器 - Google Patents
冲水大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56403A CN113756403A CN202110608166.1A CN202110608166A CN113756403A CN 113756403 A CN113756403 A CN 113756403A CN 202110608166 A CN202110608166 A CN 202110608166A CN 113756403 A CN113756403 A CN 1137564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storage tank
- water
- toilet
- suppor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1/00—Other component parts of water-closets, e.g. noise-reducing means in the flushing system, flushing pipes mounted in the bowl, seals for the bowl outlet, devices preventing overflow of the bowl contents; devices forming a water seal in the bowl after flushing, devices eliminating obstructions in the bowl outlet or preventing backflow of water and excrements from the waterpipe
- E03D11/02—Water-closet bowls ; Bowls with a double odour seal optionally with provisions for a good siphonic action; siphons as part of the bowl
- E03D11/08—Bowls with means producing a flushing water swir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01—Shape or selection of material for flushing cisterns
- E03D1/012—Details of shape of cisterns, e.g. for connecting to wall, for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flushing-device actua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01—Shape or selection of material for flushing cisterns
- E03D1/012—Details of shape of cisterns, e.g. for connecting to wall, for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flushing-device actuators
- E03D1/0125—Details of shape of cisterns, e.g. for connecting to wall, for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flushing-device actuators of built-in cister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24—Low-level flushing systems
- E03D1/26—Bowl with flushing cistern mounted on the rearwardly extending end of the bow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24—Low-level flushing systems
- E03D1/28—Bowl integral with the flushing cister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30—Valves for high or low level cisterns; Their arrangement ; Flushing mechanisms in the cistern, optionally with provisions for a pre-or a post- flushing and for cutting off the flushing mechanism in case of leakag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00—Water flushing devices with cisterns ; Setting up a range of flushing devices or water-closets;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flushing devices
- E03D1/30—Valves for high or low level cisterns; Their arrangement ; Flushing mechanisms in the cistern, optionally with provisions for a pre-or a post- flushing and for cutting off the flushing mechanism in case of leakage
- E03D1/33—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floa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5/00—Special constructions of flushing devices, e.g. closed flushing system
- E03D5/01—Special constructions of flushing devices, e.g. closed flushing system using flushing pump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2201/00—Details and methods of use for water closets and urin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E03D2201/40—Devices for distribution of flush water inside the bow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anitary Device For Flush Toilet (AREA)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能够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具有:便器本体;及水箱装置,向该便器本体供给清洗水,该水箱装置具备贮水水箱,其设置在便器本体的后方且比地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同时贮存用于供向便器本体的清洗水,该贮水水箱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具备:大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该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大的侧;及小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小的侧,在贮水水箱或便器本体上设置有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其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该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来抑制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清洗水进行清洗而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利用清洗水进行清洗而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例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已周知具备可清洗便器本体的便器清洗机构及对便器使用者的局部进行洗净的局部洗净机构的冲水大便器。
在这样的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便器清洗机构及局部洗净机构分别安装在便器本体的后方,因此近几年为了冲水大便器的设计性提高及多样化,尽可能低地设计冲水大便器整体的上端高度的所谓“低位水箱化”成了课题。
于是,在上述的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存在如下冲水大便器,作为便器清洗机构,采用了直接连接于从外部供给清洗水的自来水管且通过阀的开闭可吐出清洗水的机构,由此不需要贮存用于便器清洗的清洗水的贮水水箱,从而将便器清洗机构整体小型化。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3489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6-057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当作为便器清洗机构的一部分而采用贮水水箱时,如何在实现便器的低位水箱化的同时确保可清洗便器的适当的贮水水箱的容量成为课题。
另外,伴随近年的冲水大便器的设计性提高及多样化,在如何有效利用便器本体后方的有限设置空间而确保贮水水箱容量的同时如何抑制冲水大便器的前突尺寸、高度尺寸成为被要求的课题。
例如,关于贮水水箱,以在设置于便器本体后方的状态下不会与排水弯管等发生干涉的方式,将水箱形状做成压扁且复杂的形状,或者对便器本体的相对配置进行研究等,也存在对贮水水箱的设计上的制约也较多的问题。
另外,如果将贮水水箱的形状设计成压扁且复杂的形状,则很有可能成为对于贮水水箱的重心非对称性较强的不平衡的形状,贮水水箱在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下处于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存在因永久变形等而有可能产生设计误差的问题。
而且,例如在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自身具备水密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冲水大便器中,或者在设置有水密连接于贮水水箱的连接要素的冲水大便器中,如果这些贮水水箱中的接合部分或与连接要素的连接部等发生变形,则也存在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发生泄漏的问题,也存在降低水箱装置或冲水大便器的可靠性的问题。
从而,如何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并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成为近几年被要求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以及近几年被要求的课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能够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冲水大便器,利用清洗水进行清洗而排出污物,其特征为,具有:便器本体,具备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出该盆部内的污物的排水弯管部;及水箱装置,向该便器本体供给清洗水,该水箱装置具备贮水水箱,其设置在所述便器本体的后方且比地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同时贮存用于供向所述便器本体的清洗水,所述贮水水箱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具备:大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该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大的侧;及小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所述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小的侧,在所述贮水水箱或所述便器本体上设置有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其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该便器本体的状态的所述贮水水箱来抑制所述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水箱装置的贮水水箱设置于便器本体的后方且比地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由于贮水水箱的形状因大水箱部与小水箱部而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因此处于因贮存在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的重量而贮水水箱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
与此相对,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于贮水水箱或便器本体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能够在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的同时抑制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从而,例如即使在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自身具备水密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冲水大便器中,或者在设置有水密连接于贮水水箱的连接要素的冲水大便器中,也能够抑制在这些贮水水箱中的接合部分或与连接要素的连接部等发生变形而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发生泄漏。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贮水水箱具备被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配置在对于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并不一致的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即使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因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而对重心的平衡变得不稳定而处于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也由于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配置在对于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并不一致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分别具备分别配置在比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前后或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第1被支撑部及第2被支撑部,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分别具备分别固定在所述第1被支撑部及所述第2被支撑部的第1支撑部及第2支撑部,所述第1支撑部及所述第2支撑部分别配置在比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前后或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变形抑制支撑构件的第1支撑部及第2支撑部各自分别可固定分别配置在比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前后或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第1被支撑部及第2被支撑部。
由此,在将贮水水箱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下,即使在因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的贮水水箱而对重心的平衡变得不稳定而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下,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贮水水箱具备凹状区域,其被所述大水箱部及所述小水箱部各自的内侧壁面以凹状围住的方式形成,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以抑制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发生变形的方式支撑所述被支撑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设置在便器本体后方的有限空间内的贮水水箱,由于被要求在确保贮存的清洗水量的同时趋于小型化,因此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另外,尤其被贮水水箱的大水箱部及小水箱部各自的内侧壁面以凹状围住的方式形成的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将贮水水箱的形状复杂化,同时贮水水箱在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下处于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
于是,本发明中,由于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支撑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形状复杂且容易发生变形的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发生变形。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在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的容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另外,也抑制从贮水水箱发生漏水,能够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被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的状态下支撑所述被支撑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能够将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同时变形抑制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配置于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的状态下支撑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
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同时能够在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的容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这样的结果为,在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将水箱装置整体小型化,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整体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水箱装置还具备向所述便器本体加压输送所述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的泵,该泵作为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被设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将向便器本体加压输送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的水箱装置的泵作为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兼用,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泵以外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能够将水箱装置整体小型化。
由此,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整体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还具有设置在所述贮水水箱与所述便器本体之间的防振构件,所述泵直接固定于所述贮水水箱,同时所述贮水水箱介由所述防振构件固定于所述便器本体。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一般来讲,由于向便器本体加压输送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的泵伴随动作产生振动,因此在将这样的泵固定于贮水水箱时,优选在泵与贮水水箱的固定部分设置防振构件等。
但是,当如此在泵与贮水水箱的固定部分设置有防振构件等时,当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因其内部的清洗水的重量等而将要发生变形时,因防振构件的干涉等而反而有可能无法发挥作为泵自身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的功能。
于是,本发明中,由于泵直接固定于贮水水箱,同时贮水水箱介由防振构件固定于便器本体,因此能够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同时贮水水箱与便器本体之间的防振构件能够有效地抑制从泵产生的振动在水箱装置与便器本体之间传递。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泵具备:泵室,设置有叶轮;及连接管,从该泵室朝着上游侧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而连接于所述贮水水箱,所述连接管作为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由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的刚性的材料所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例如当作为连接泵的泵室与贮水水箱的连接管而采用可挠性软管构件时,在泵或贮水水箱的周边,需要存在考虑可挠性软管构件的可挠性的处理空间。
与此相对,本发明中,由于连接管由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刚性的材料所形成,因此在泵或贮水水箱的周边,不需要存在用于处理连接管的空间。
因此,相应地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的水箱容量,同时能够将水箱装置整体小型化。另外,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整体小型化。
而且,由于泵的连接管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的刚性,因此也能够抑制泵工作时的连接管自身的振动、变形(弯曲、扭曲、挠曲等弹性变形)等。
因此,关于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的变形,也能够并不另外设置泵以外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进行抑制。
另外,由于泵的连接管从泵室朝着上游侧在贮水水箱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而连接于贮水水箱,因此能够缩短水箱装置的前突尺寸,同时也能够缩短冲水大便器整体的前突尺寸。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的容量,同时能够实现水箱装置整体及冲水大便器整体的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当俯视观察时,所述便器本体的排水弯管部从连接于所述盆部的入口部朝着比所述盆部更靠近后方的出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贮水水箱以从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围住所述排水弯管部的上部的方式被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当俯视观察时,便器本体的排水弯管部从连接于盆部的入口部朝着比盆部更靠近后方的出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能够以从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围住该排水弯管部的上部的方式配置贮水水箱。
从而,有效利用在便器本体后方的排水弯管部的上部周边的有限空间,而能够将贮水水箱及泵相互邻接而高效地配置。
从而,由于能够缩短水箱装置的前突尺寸,同时也能够缩短冲水大便器整体的前突尺寸,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的容量,同时能够将冲水大便器整体小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所述贮水水箱分别具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合的上部水箱部及下部水箱部,在所述上部水箱部及所述下部水箱部中的至少所述上部水箱部,设置有被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被支撑部,与所述下部水箱部相比在所述上部水箱部该被支撑部被设置成更多。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关于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合的上部水箱部及下部水箱部中的至少上部水箱部较多地设置。
从而,关于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能够尽可能在贮水水箱的上部水箱部侧进行集约化。
因此,在将贮水水箱装配于便器本体之后,在用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支撑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时,尤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的上部水箱部发生变形。
由此,既能够有效地抑制接合于贮水水箱的上部水箱部的下部水箱部发生变形,还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整体发生变形。
另外,关于下部水箱部,无论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量的大小如何,均能够从下侧稳定地支撑清洗水的重量,因此与上部水箱部相比更难以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由于上部水箱部根据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量而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发生变动,因此与下部水箱部相比更容易受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变动的影响,容易发生变形。
因此,关于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当与下部水箱部相比在上部水箱部配置有更多时,用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更加稳定地支撑贮水水箱,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而且,当与下部水箱部相比在上部水箱部更多地设置有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时,能够更加有效利用下部水箱部的下方空间等,因此在能够将冲水大便器整体小型化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低位水箱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的状态的贮水水箱发生变形,能够确保水箱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后方且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水箱单元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沿向图3的IV-IV线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从斜后方且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水箱安装构件、贮水水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水箱安装构件安装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贮水水箱介由水箱安装构件安装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从斜后方且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向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是放大便器本体的后方侧中的贮水水箱及水箱安装构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放大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A是放大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卡定前状态)。
图13B是与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图13A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图13C是与图13A同样地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卡定前状态)。
图13D是与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图13C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图14A是放大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
图14B是与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图14A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2-便器本体;2a-盆部;2b-排水弯管(排水弯管部);2c-内缘部;2d-内缘导水路;2e-内缘导水路的入口(内缘导水路的入口部);2f-内缘吐水口;2g-内缘部的上面;2h-排水弯管的入口部;2i-排水弯管的出口部;2j-支撑面;2k-台座面;2l-后方外侧壁面;4-水箱装置;6-供水管;6a-供水喷嘴(供水部);8-吐水管;8a-吐水管的出口部(清洗水供给管的出口部);10-贮水水箱;10a-通水口(上方开口部);10b-上部水箱构件的下缘接合部;10c-下部水箱构件的上缘接合部;10d-下部水箱构件的后方侧的底面;10e-下部水箱构件的内侧面;10f-下部水箱构件的内侧面;12-止水阀;14-阀单元;16-定流量阀;17-隔膜阀;18-电磁阀;20-连接单元;22-水箱单元;24-接水壳;24a-下方开口部;24b-溢流口;26-溢流管;28-止回阀;30-泵本体(变形抑制支撑构件);30a-泵室;30b-驱动部;32-浮子开关;34-排水栓;36-泵连接管(泵的连接管、变形抑制支撑构件);36a-泵连接管的上游端(第1支撑部);38-吸引管;38a-吸引管的下游端;40-水箱本体;40a-上侧水箱本体;40b-下侧水箱本体;40c-上侧水箱本体的下缘接合部;40d-下侧水箱本体的上缘接合部;40e-水箱本体的底面;42-防露构件;42a-上侧防露构件;42b-下侧防露构件;42c-防露构件的底面;44-大水箱部;44a-大水箱部的底面;44b-大水箱部的上面;44c-大水箱部的内侧壁面;46-小水箱部;46a-小水箱部的底面;46b-小水箱部的上面;46c-小水箱部的内侧壁面;48-水箱安装构件;50-基座板(基座部);52-背面侧支撑板;54-螺栓;56-后方侧大水箱部;56a-后方侧大水箱部的底面;58-前方侧大水箱部;58a-前方侧大水箱部的前端;58b-前方侧大水箱部的内侧面;60-下方侧大水箱部;60a-下方侧大水箱部的底面;60b-下方侧大水箱部的内侧壁面;62-后方侧小水箱部;62a-后方侧小水箱部的底面;64-前方侧小水箱部;64a-前方侧小水箱部的前端;64b-前方侧小水箱部的底面;64c-前方侧小水箱部的内侧面;66-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a-安装侧卡定部;66b-卡定突起;66c-卡定凹部;68-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a-安装侧卡定部;68b-卡定突起;68c-卡定凹部;70-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70a-嵌合凹部;70b-上侧螺纹孔;70c-嵌合凹部的前端;72-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72a-嵌合凹部;72b-上侧螺纹孔;74-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a-被安装侧卡定部;74b-卡定突起;74c-倾斜面;76-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a-被安装侧卡定部;76b-卡定突起;76c-倾斜面;78-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78a-突出部;78b-下侧螺纹孔;78c-突出部的前端;80-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80a-突出部;80b-下侧螺纹孔;80c-突出部的前端;82-螺栓构件;84-贮水水箱的被支撑孔(被支撑部);86-贮水水箱的被支撑突起(被支撑部);88-支撑构件(第2支撑部);90-固定螺栓(第2支撑部);100-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30-支撑构件(变形抑制支撑构件);130a-支撑脚部;130b-支撑腿部;130c-支撑承接部;200-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300-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A1-在左右中央将贮水水箱一分为二的铅垂面;A2-贮水水箱的大水箱部的上面的最高面;A3-贮水水箱的大水箱部的上面上的形成通水口的面的外侧周围的面;A4-贮水水箱的小水箱部的上面;A5-贮水水箱的小水箱部的上面;B-橡胶套(防振构件);C1-上侧螺纹孔的中心轴线;C2-下侧螺纹孔的中心轴线;F-地面;G0-间隙;G1-阶梯部;H1-大水箱部的最低位置与最高位置之间的铅垂方向距离;I-凹状区域;M1-贮水水箱的安装部(贮水水箱的固定部);M2-水箱安装构件的被安装部;O-满水状态下的贮水水箱的重心(贮水水箱的重心);P-泵(变形抑制支撑构件);P0-贮水水箱的最低位置与最高位置之间的上下中央高度位置;P1-大水箱部的底面的最低位置;P2-小水箱部的底面的最低位置;P3-大水箱部的上面的位置;P4-小水箱部的上面的位置;P5-前方侧大水箱部的前端位置;P6-前方侧小水箱部的前端位置;R-贮水水箱的各后方侧安装部的移动方向;S1-便器本体的大水箱收纳部;S2-便器本体的小水箱收纳部;T1-贮水水箱的上部水箱构件(上部水箱部);T2-贮水水箱的下部水箱构件(下部水箱部);Ta-贮水水箱的上侧水箱区域;Tb-贮水水箱的下侧水箱区域;V1-大水箱部的容积;V2-小水箱部的容积;Va-贮水水箱的上侧水箱区域的容积;Vb-贮水水箱的下侧水箱区域的容积;W-外部壁面;W1-清洗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首先,图1是从斜后方且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概要立体图。另外,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整体结构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具备陶瓷制的便器本体2和设置在其后方侧的水箱装置4。
另外,便器本体2具备:盆部2a,承接污物;排水弯管部(排水弯管2b),从该盆部2a的底部延伸而排出盆部2a内的污物;及内缘部2c,形成于盆部2a的上缘。
接下来,如图1及图2所示,水箱装置4分别具备分别连接于其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供水管6及吐水管8。
供水管6的上游侧连接于自来水管等外部的供水源(未图示)。另一方面,供水管6的下游侧连接于水箱装置4的贮水水箱10(在以后进行详细叙述)。由此,从供水管6向贮水水箱10供给清洗水。
另外,供水管6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分别设置有止水阀12、阀单元14。
而且,阀单元14分别包含:定流量阀16,设置于供水管6;及电磁阀18,对设置在该定流量阀16的下游侧的开闭阀(隔膜阀17)进行开闭。
接下来,如图1及图2所示,水箱装置4还具备:连接单元20,连接于供水管6的阀单元14的下游侧;及水箱单元22,连接于该连接单元20的下游侧,包含贮水水箱10。
阀单元14中,通过定流量阀16将供水管6内的清洗水的流量调整为一定。
之后,当电磁阀18电磁性地打开并由开闭阀(隔膜阀17)开放供水管6的流路时,供水管6内的清洗水经过连接单元20供向水箱单元22。
如图2所示,连接单元20具备接水壳24、溢流管26、止回阀28。
另外,接水壳24的下方开口部24a可装拆地连接于水箱单元22的贮水水箱10的上方开口部(通水口10a),接水壳24是水密地连接于贮水水箱10的连接要素。
接下来,溢流管26对设置在接水壳24的侧壁的一部分的溢流口24b与吐水管8进行连接。
吐水管8是其上游侧连接于水箱装置4的泵P的下游侧的连接管,其下游侧连接于便器本体2的内缘部2c内部的内缘导水路2d。
而且,止回阀28设置于溢流口24b,能够使接水壳24内的清洗水从溢流口24b流入溢流管26,同时能够防止溢流管26内的清洗水向接水壳24内发生逆流。
接下来,图3是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水箱单元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另外,图4是沿向图3的IV-IV线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水箱单元22分别具备贮水水箱10、泵P(泵本体30、泵连接管36)、浮子开关32、排水栓34、控制器C等。
首先,泵P是使漩涡状的叶轮(未图示)高速旋转而利用其离心力送出水的所谓离心泵(旋涡泵)。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该泵P具备:泵本体30,在其内部形成泵室30a;及泵连接管36,连接于设置在该泵本体30的上游侧的贮水水箱10。
另外,如图4所示,泵本体30上还设置有马达等驱动部30b等,其对可旋转地设置于泵室30a内的叶轮(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
而且,泵连接管36从泵本体30(泵室30a)朝着上游侧(侧方)在贮水水箱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该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连接于设置在贮水水箱10内的吸引管38的下游端38a。
另一方面,泵P的下游侧连接于吐水管8的上游侧。
通过泵P的工作,贮存在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从吸引管38吸引到泵P的泵连接管36内,之后经过泵P加压输送至吐水管8。
由此,从贮水水箱10通过泵P供向吐水管8的全部清洗水,从内缘导水路2d的入口2e供向内缘导水路2d内。
之后,内缘导水路2d内的清洗水从内缘导水路2d的下游端的内缘吐水口2f吐向盆部2a内,由此进行便器清洗(所谓,基于100%内缘吐水的便器清洗)。
浮子开关32探测贮水水箱10内的水位。根据由浮子开关32探测到的贮水水箱10内的水位,由控制器C控制阀单元14的电磁阀18的开闭动作。
另外,关于泵P的动作,也基于由浮子开关32探测到的贮水水箱10内的水位而由控制器C进行控制。
例如,当由浮子开关32探测到的贮水水箱10内的水位为规定以下时,电磁阀18打开而开放供水管6,泵P进行工作。
之后,当贮水水箱10内的水位到达规定水位时,电磁阀18关闭而封闭供水管6,泵P停止工作。
排水栓34设置于贮水水箱10的底面。在通常使用时,该排水栓34始终被封闭,根据需要被开放,能够将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排出到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3~图6对水箱单元22的贮水水箱1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3及图4所示,水箱单元22的贮水水箱10具备:单一的水箱本体40;及覆盖该水箱本体40的外侧的防露构件42。
接下来,图5是从斜后方且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后视图。
如图3~图6所示,当将在左右中央将水箱单元22的贮水水箱10一分为二的假想铅垂面作为“铅垂面A1”时,贮水水箱10的单一的水箱本体40及其外侧的防露构件42相对于铅垂面A1在左右分别具备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由铅垂面A1向左右一分为二成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
即,如图6所示,在从背面侧观察水箱本体40及防露构件42时,大水箱部44配置在铅垂面A1的左侧,小水箱部46则配置在铅垂面A1的右侧,大水箱部44的容积V1被设定成大于小水箱部46的容积V2(V1>V2)。
由此,因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而贮水水箱10呈在上下、前后及左右各个方向上分别不对称的形状(俯视观察时大致呈C字形或U字形的不规则形状)。
另外,因这样的贮水水箱10的复杂形状,即使满水状态下的贮水水箱10的重心O(参照图4)位置,也会在贮水水箱10的上下、前后及左右各个方向上向非对称的位置发生偏离。
接下来,如图4所示,在比盆部2a更靠近后方侧的区域中,便器本体2分别具备将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分别在比地面F更靠近上方的位置收纳的大水箱收纳部S1及小水箱收纳部S2。
即,在比便器本体2的盆部2a更靠近后方侧的区域中,大水箱收纳部S1相对于在左右中央一分为二的铅垂面A1形成于左右一侧(在从正面侧观察便器本体2时的铅垂面A1的右侧)。
另一方面,在比便器本体2的盆部2a更靠近后方侧的区域中,小水箱收纳部S2相对于铅垂面A1形成于左右另一侧(在从正面侧观察便器本体2时的铅垂面A1的左侧)。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在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分别设置在大水箱收纳部S1及小水箱收纳部S2的状态下,大水箱部44的底面44a的最低位置P1位于比小水箱部46的底面46a的最低位置P2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而且,如图4~图6所示,在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分别设置在大水箱收纳部S1及小水箱收纳部S2的状态下,大水箱部44的上面44b的位置P3(最高位置P3)位于比小水箱部46的上面46b的位置P4的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便器本体2的内缘部2c的上面2g的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并且,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固定有在以后进行详细叙述的水箱安装构件48,贮水水箱10能够从上方安装于水箱安装构件48。由此,贮水水箱10装配于便器本体2。即,贮水水箱10介由水箱安装构件48间接安装于便器本体2。
并且,还可以并未设置有水箱安装构件48,而是将贮水水箱10直接安装于便器本体2。
接下来,如图6所示,贮水水箱10的形成于比将大水箱部44的最低位置P1与最高位置P3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铅垂方向距离H1)一分为二的中央高度位置(上下中央高度位置P0)更靠近上方的位置的贮水水箱10的上侧水箱区域Ta内的容积Va,设定为大于形成于比中央高度位置P0更靠近下方的位置的贮水水箱10的下侧水箱区域Vb内的容积Vb(Va>Vb)。
另外,如图4~图6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的上面44b及小水箱部46的上面46b分别具有高低差。
尤其,在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的上面44b的最高面A2上,以在铅垂方向上穿通的方式设置有通水口10a。从连接于供水管6下游端的供水部即供水喷嘴6a(参照图2、图4)供向接水壳24内的清洗水W1,通过该通水口10a通向贮水水箱10内而被贮存。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贮水水箱10,虽然对相互具有高低差的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的上面彼此为平面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还可以是贮水水箱10的最高面为平面且像从该最高面向下方发生倾斜的面那样具有高低差的方式。
而且,如图5及图6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的上面44b形成为,从形成有通水口10a的面A2朝着其外侧周围的面A3介由些许阶梯部G1连续且阶段性地降低。
并且,关于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的上面44b,既可以形成为从形成有通水口10a的面A2朝着其外侧周围的面A3连续地向下倾斜的以所谓锥状降低,还可以形成为介由比上述的些许阶梯部G1更大的阶梯部以所谓阶梯状降低。
另外,关于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部46的上面46b,由与大水箱部44的上面A3相同高度的面A4在水平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后介由阶梯部G2在下方形成平面A5。
顺便提一下,如图2及图4所示,吸引管38设置在水箱本体40的大水箱部44内,从泵P的泵本体30向上游侧(侧方)延伸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水密地连接于大水箱部44的一部分即吸引管38的下游端38a。
另外,如图3所示,在泵P的下游端(上方),连接有吐水管8的上游端,吐水管8的下游端(出口部8a)连接于内缘导水路2d的入口2e,内缘导水路2d的入口2e相对于便器本体2的铅垂面A1位于左右另一侧(在从正面侧观察便器本体2时,比铅垂面A1更靠近左侧)。
接下来,如图4所示,大水箱部44的铅垂面A1侧(左右中央侧)的内侧壁面44c配置在大水箱收纳部S1内的排水弯管2b的外侧(在从正面侧观察排水弯管2b时的右侧)。
同样,小水箱部46的铅垂面A1侧(左右中央侧)的内侧壁面46c配置在小水箱收纳部S2内的排水弯管2b的外侧(在从正面侧观察排水弯管2b时的左侧)。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排水弯管2b设置在便器本体2的左右中央,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连接于大水箱部44的左右侧面中的排水弯管2b侧的内侧壁面44c。
而且,如图3及图4所示,泵P配置在比便器本体2的盆部2a更靠近后方且排水弯管2b的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3、图4及图6所示,贮水水箱10具备凹状区域I,其被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各自的内侧壁面44c、46c以凹状围住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3、图4及图6所示,泵P配置在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之间的左右方向的中间空间(凹状区域I)中,设置成比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及吐水管8的下游端(出口部8a)更靠近便器本体2的左右中央侧。
由此,泵P能够对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之间进行支撑,也作为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尤其,凹状区域I的变形)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发挥功能。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贮水水箱的变形”例如表示,在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上产生内力(或者,弯曲应力、剪切应力等)时的与此相伴的贮水水箱10自身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更具体而言,这些变形包含弯曲变形、剪切变形等,除了这些之外还包含蠕变变形(经过时间越长则变位量越大,材料的温度越高则蠕变速度越快的变形)等。
接下来,参照图4、图7~图14对固定于便器本体2的上述水箱安装构件48进行具体说明,同时对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安装部M1)与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M2的安装构造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水箱安装构件、贮水水箱的分解立体图。
接下来,图8是表示将水箱安装构件安装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另外,图9是表示将贮水水箱介由水箱安装构件安装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便器本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首先,如图4、图7~图9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具备:基座部(基座板50),固定成比便器本体2的盆部2a更靠近后方;及背面侧支撑板52,从该基座板50的后端向上方延伸。
另外,当如图8及图9所示地俯视观察时,便器本体2的排水弯管2b从连接于便器本体2的盆部2a下方的排水弯管2b的入口部2h朝着比盆部2a更靠近后方的出口部2i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由此,贮水水箱10以从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围住排水弯管2b的上部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4、图9)。
而且,如图4、图7及图8所示,在便器本体2中的排水弯管2b的出口部2i上方的排水弯管2b的上部及其侧方,用陶瓷形成有固定基座板50的支撑面2j。
由此,基座板50在从下方被便器本体2后方的支撑面2j所支撑的状态下,从上方被多个(4个)螺栓54所固定。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水箱安装构件48被固定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下,背面侧支撑板52配置成邻接于其后方侧的外部壁面W。
接下来,图10是从斜后方且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立体图。另外,图11是沿向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是放大便器本体的后方侧中的贮水水箱及水箱安装构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首先,如图7、图10及图11所示,贮水水箱10分别具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合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及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
另外,上部水箱构件T1包含上侧水箱本体40a及其外侧的上侧防露构件42a,下部水箱构件T2包含下侧水箱本体40b及其外侧的下侧防露构件42b。
即,在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下缘接合部10b与下部水箱构件T2的上缘接合部10c被接合的状态下,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上侧水箱本体40a的下缘接合部40c与下部水箱构件T2的下侧水箱本体40b的上缘接合部40d被水密地接合,形成有单一的水箱本体40。
而且,该水箱本体40的外侧从上下方向被上侧防露构件42a及下侧防露构件42b所覆盖。
接下来,如图9及图10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具备:后方侧大水箱部56,配置在排水弯管2b的后方侧;前方侧大水箱部58,从该后方侧大水箱部56向前方延伸而配置在排水弯管2b的左右一侧(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右侧);及下方侧大水箱部60,从后方侧大水箱部56向下方延伸。
接下来,如图9及图10所示,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部46具备:后方侧小水箱部62,配置在排水弯管2b的后方侧;及前方侧小水箱部64,从该后方侧小水箱部62向前方延伸而配置在排水弯管2b的左右另一侧(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左侧)。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前方侧大水箱部58的前端58a的位置P5位于比前方侧小水箱部64的前端64a的位置P6更靠近前方的位置。
而且,如图4及图10所示,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位于比后方侧小水箱部62的底面62a及前方侧小水箱部64的底面64b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接下来,图12是放大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首先,如图7及图9~图11所示,在贮水水箱10的后方侧大水箱部56的底面56a及后方侧小水箱部62的底面62a(即,图10所示的贮水水箱10的下部水箱构件T2后方侧的底面10d)上,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安装部M1)分别具备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大水箱侧安装部(后方侧安装部66)及小水箱侧安装部(后方侧安装部68)。
另外,如图7及图9~图11所示,在贮水水箱10的前方侧大水箱部58的内侧面58b的一部分及前方侧小水箱部64的内侧面64c的一部分(即,图7、图9所示的贮水水箱10的下部水箱构件T2的内侧面10e、10f)上,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安装部M1)还分别具备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大水箱侧安装部(前方侧安装部70)及小水箱侧安装部(前方侧安装部72)。
即,关于用于将贮水水箱10固定于便器本体2及水箱安装构件48的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作为安装部M1(66、68、70、72)而仅在下部水箱构件T2侧设置有多个(4个),并未设置在上部水箱构件T1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虽然对仅在下部水箱构件T2上设置有多个(4个)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还可以设置有4个以外的多个。
或者,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还可以分别设置在上部水箱构件T1及下部水箱构件T2。此时,与上部水箱构件T1相比,优选设置于下部水箱构件T2的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更多。
另一方面,如图7、图8及图11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M2分别具备在水箱安装构件48的基座板50上的后方侧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在各被安装部74、76,贮水水箱10的后方侧安装部66、68分别可从上方安装。
另外,如图7、图8及图11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M2还分别具备在水箱安装构件48的基座板50上的前方侧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前方侧被安装部78、80。在各被安装部78、80,贮水水箱10的前方侧安装部70、72分别可从上方安装。
并且,关于图11所示的贮水水箱10的安装部66、70及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74、78,表示了贮水水箱的安装部66、70分别从上方安装并配合于各自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74、78之后相互被固定之前的状态。
接下来,图12是放大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贮水水箱的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另外,图13A是放大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
另一方面,图13B是与图13A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接下来,图13C是与图13A同样地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卡定前状态)。
另一方面,图13D是与放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图13C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后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首先,如图12、图13A、图13C及图14A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从水箱本体4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其下端成为可接触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内的底面的脚部。
另外,贮水水箱10上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周围的防露构件42被切除,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的下端(脚部的底面)位于比贮水水箱10的底面56a、62a(防露构件42的底面42c)稍微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而且,在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的下端部(脚部),设置有卡定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的卡定部(安装侧卡定部66a、68a)。
另一方面,如图13A~图13D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以能够从上方承接贮水水箱10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整体的凹状所形成,在其后方侧设置有与贮水水箱10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的各安装侧卡定部66a、68a一起可相互卡定的卡定部(被安装侧卡定部74a、76a)。
接下来,如图12及图13A~图13D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卡定部66a、68a分别具备:卡定突起66b、68b,从各安装部66、68的底部后端向后方突出;及卡定凹部66c、68c,形成在该卡定突起66b、68b与其上方的水箱本体40的底面40e之间。
另外,如图13A~图13D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卡定部74a、76a分别具备从基座板50的后端附近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起74b、76b。
在此,如图13A所示,在将贮水水箱10从上方安装于固定在便器本体2后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时,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底面处于从上方接触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底面而相互配合的状态。
但是,如图13A所示,由于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安装侧卡定部66a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并未相互卡定,因此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安装侧卡定部66a处于相对于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并未被定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
之后,当贮水水箱10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向后方移动时,处于图13A所示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向后方(图13A所示的箭头R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13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安装侧卡定部66a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相互卡定。
即,如图13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安装侧卡定部66a的卡定突起66b的后端部抵接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的卡定突起74b的前面。
此时,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的前端部嵌合于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安装侧卡定部66a的卡定凹部66c内。
这样的结果为,如图13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各安装侧卡定部66a处于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被定位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接下来,如图13C所示,在将贮水水箱10从上方安装于固定在便器本体2后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时,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底面不会接触位于其下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底面,而是处于形成有间隙G0的状态。
但是,如图13C所示,由于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安装侧卡定部68a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并未相互卡定,因此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安装侧卡定部68a处于相对于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并未被定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
之后,当贮水水箱10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向后方移动时,处于图13C所示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向后方(图13C所示的箭头R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13D所示,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安装侧卡定部68a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相互卡定。
即,如图13D所示,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安装侧卡定部68a的卡定突起68b的后端部抵接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的卡定突起76b的前面。
此时,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的前端部嵌合于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安装侧卡定部68a的卡定凹部68c内。
这样的结果为,如图13D所示,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各安装侧卡定部68a处于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被安装侧卡定部76a被定位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此时,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底面不会接触位于其下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底面,维持形成有间隙G0的状态。
而且,如图13A~图13D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的各卡定部74a、76a的各卡定突起74b、76b分别具备从其上端朝着前方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74c、76c。
由此,在将贮水水箱10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从上方安装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时,万一即使成为贮水水箱10的各安装部66、68从上方放置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被安装部74、76的卡定突起74b、76b的上端或倾斜面74c、76c的状态,该倾斜面74c、76c也作为将贮水水箱10的各安装部66、68的卡定部66a、68a从后方向前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被安装部74、76的范围内进行引导的导向面而发挥功能。
接下来,图14A是放大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及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
另一方面,图14B是与图14A相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在使贮水水箱的前方侧安装部从上方配合于水箱安装构件的前方侧被安装部之后向后方移动而定位结束的状态(定位结束状态)。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前方侧安装部70、72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前方侧被安装部78、80成为可相互螺栓固定的螺栓固定部(以下称为“水箱安装构件48的螺栓固定部78、80”、“贮水水箱10的螺栓固定部70、72”)。
具体而言,如图14A及图14B所示,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具备在基座板50的前方区域中从左右两侧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8a、80a,在其内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穿通的螺纹孔(下侧螺纹孔78b、78b)。
另一方面,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下方,形成有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突出部78a、80a可从下侧插入的嵌合凹部70a、72a。
另外,贮水水箱10的各嵌合凹部70a、72a形成为,大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突出部78a、80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由此,在贮水水箱10的各嵌合凹部70a、72a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突出部78a、80a发生嵌合(配合)的状态下,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
而且,在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各嵌合凹部70a、72a的上方部分,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穿通的螺纹孔(上侧螺纹孔70b、72b)。
在此,如图14A所示,在贮水水箱10的各前方侧安装部70、72从上方安装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前方侧被安装部78、80而发生配合之后,在向后方移动之前的状态(定位前状态)下,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各嵌合凹部70a、72a的前端70c、72c离开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突出部78a、80a的前端78c、80c。
此时,如图14A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各上侧螺纹孔70b、72b的中心轴线C1位于比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各下侧螺纹孔78b、80b的中心轴线C2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处于各上侧螺纹孔70b、72b与各下侧螺纹孔78b、80b相互并不一致的状态。
之后,当贮水水箱10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向后方移动时,处于图14A所示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相对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向后方(图14A所示的箭头R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14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各嵌合凹部70a、72a的前端70c、72c抵接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突出部78a、80a的前端78c、80c。
此时,如图14B所示,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的各上侧螺纹孔70b、72b的中心轴线C1一致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各下侧螺纹孔78b、80b的中心轴线C2,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的定位结束。
之后,如果通过共通的螺栓构件82(参照图7、图9)来连结相互并不一致的各上侧螺纹孔70b、72b与各下侧螺纹孔78b、80b,则贮水水箱10的各螺栓固定部70、72被固定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螺栓固定部78、80。
这样的结果为,如图13A~图14B所示,当相互安装这些贮水水箱10的各安装部66、68、70、72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74、76、78、80时,贮水水箱10的各后方侧安装部66、68的各安装侧卡定部66a、68a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后方侧被安装部74、76的各被安装侧卡定部74a、76a的2个部位被卡定,由此能够提高对水箱安装构件48的贮水水箱10的安装性,同时容易进行通过螺栓构件82固定的贮水水箱10的各前方侧安装部(螺栓固定部)70、72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各前方侧安装部(螺栓固定部)78、80的定位。
另外,在贮水水箱10的各安装部66、68、70、72和与此对应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被安装部74、76、78、80相互被安装的状态下,在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底面接触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底面的同时,对于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底面,位于其下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底面不会接触,而是处于维持形成有间隙G0的状态的状态。
由此,与使贮水水箱10的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的底面和位于其下方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6的底面发生接触而固定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贮水水箱10以过度发生扭曲的姿势固定于水箱安装构件48,同时从长期的观点考虑,也能够抑制贮水水箱10的强度不足。
另外,在处于安装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中,即使在其满水状态下的贮水水箱10的重心O(参照图4、图8及图9)位置在贮水水箱10的上下、前后及左右各自方向上向非对称位置发生偏离,且向容量较大的大水箱部44侧发生倾斜,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底面与水箱安装构件48的后方侧被安装部74的底面之间也不会存在间隙(或者,与小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8侧相比,间隙还要小),而是就位于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后方侧安装部66的底面(或者,可立刻发生就位)。由此,也能够较小地抑制当贮水水箱10发生倾斜时的变形量。
而且,如图3~图5及图7~图9所示,在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上,分别设置有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所支撑的被支撑部即单一的被支撑孔84及一对被支撑突起86、86,但是并未设置在下部水箱构件T2上。
具体而言,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的单一的被支撑孔84,在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的内侧壁面44c上形成为在便器本体2的水平左右方向上穿通,连接有泵P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
由此,泵P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成为固定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的第1支撑部。
在此,如图3~图5及图7~图9所示,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即被支撑孔84及被支撑突起86、86中的被支撑孔84,配置在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内。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4所示,泵P还分别具备:一对支撑构件88、88;在设置于泵本体30的左右一端侧(在从正面侧观察便器本体2时的左侧)的同时向轴向外侧突出;及固定螺栓90、90,分别安装于这些支撑构件88、88。
由此,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一对被支撑突起86、86被固定螺栓90、90固定于泵P的一对支撑构件88、88。
即,泵P的一对支撑构件88、88及固定螺栓90、90分别成为固定贮水水箱10的一对被支撑突起86、86的第2支撑部。
另外,连接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的泵P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以及固定于贮水水箱10的一对被支撑突起86、86的泵P的泵本体30的至少一部分,在配置于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的状态下,能够支撑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之间,同时能够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尤其,凹状区域I的变形)。
另外,如图4及图9所示,对于满水状态下的贮水水箱的重心O位置,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及被支撑突起86、86配置在不一致的位置。
更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9所示,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配置成比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贮水水箱的重心O位置更靠近右侧、后方侧且上侧。
另一方面,如图4及图9所示,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突起86、86分别配置成比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贮水水箱的重心O位置更靠近左侧,且分别在前侧及后侧配置成更靠近上侧。
由此,上述泵P的第1支撑部(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及第2支撑部(支撑构件88、88及固定螺栓90、90)分别配置在比贮水水箱10的重心O位置分别更靠近前后及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区域内,配置成围住贮水水箱10的重心O。
并且,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的泵连接管36由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的刚性的材料所形成。
而且,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直接固定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
接下来,如图7~图9所示,在从上方被多个(4个)螺栓54所固定的基座板50的底面的各自部位,分别设置有防振构件即大致呈圆筒状的橡胶套B。
由此,贮水水箱10介由基座板50及各橡胶套B固定于便器本体2。
接下来,参照图1~图14B对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在水箱装置4的贮水水箱10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后方且比地面F更靠近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由于贮水水箱10的形状因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而呈上下、前后及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因此处于因贮存在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的重量而贮水水箱10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贮水水箱10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能够在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同时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
从而,例如即使在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自身具备水密接合的接合部分(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下缘接合部10b以及下部水箱构件T2的上缘接合部10c)的冲水大便器中,或者在设置有水密连接于贮水水箱10的连接要素(接水壳24)的冲水大便器中,也能够抑制在这些贮水水箱10中的接合部分(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下缘接合部10b以及下部水箱构件T2的上缘接合部10c)或与连接要素(接水壳24等)的连接部等发生变形而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发生泄漏。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确保水箱装置4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因上下、前后及左右非对称的形状而对重心O的平衡变得不稳定而处于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
但是,由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对于贮水水箱10的重心O位置配置在不一致的位置,且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支撑构件88、固定螺栓90)所支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的第1支撑部(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及第2支撑部(支撑构件88、固定螺栓90)各自分别可固定分别配置在比贮水水箱10的重心O位置更靠近前后及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贮水水箱10的第1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及第2被支撑部(被支撑突起86)。
由此,在将贮水水箱10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下,即使在因呈前后及左右非对称的形状的贮水水箱10而对重心O的平衡变得不稳定而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下,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设置在便器本体2后方的有限空间内的贮水水箱10,由于被要求在确保贮存的清洗水量的同时趋于小型化,因此呈前后及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另外,尤其被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及小水箱部46各自的内侧壁面44c、46c以凹状围住的方式形成的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1,将贮水水箱10的形状复杂化,同时贮水水箱10在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下处于容易发生变形的状态。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支撑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及被支撑突起86),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形状复杂且容易发生变形的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发生变形。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在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10的容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另外,也抑制从贮水水箱10发生漏水,能够确保水箱装置4的可靠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关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即被支撑孔84及被支撑突起86、86中的被支撑孔84,能够配置在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内。
另外,连接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的泵P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以及固定于贮水水箱10的一对被支撑突起86、86的泵P的泵本体30的至少一部分,在配置于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的状态下,能够支撑贮水水箱10的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之间。
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尤其,贮水水箱10的凹状区域I的变形),同时能够在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10的容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这样的结果为,在确保水箱装置4的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将水箱装置4整体小型化,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1整体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能够将向便器本体2加压输送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的水箱装置4的泵P作为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兼用,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泵P以外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能够将水箱装置4整体小型化。
由此,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1整体小型化。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一般来讲,由于向便器本体2加压输送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的泵P伴随动作产生振动,因此在将这样的泵P固定于贮水水箱10时,优选在泵P与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分设置防振构件等。
但是,当如此在泵P与贮水水箱10的固定部分设置有防振构件等时,当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因其内部的清洗水的重量等而将要发生变形时,因防振构件的干涉等而反而有可能无法发挥作为泵P自身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的功能。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将泵P的泵连接管36的上游端36a直接固定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另一方面,贮水水箱10介由防振构件(橡胶套B)及水箱安装构件48的基座板50固定于便器本体2。
由此,能够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同时贮水水箱10与便器本体2之间的防振构件(橡胶套B)及水箱安装构件48的基座板50能够有效地抑制从泵P产生的振动在水箱装置4与便器本体2之间传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例如当作为连接泵P的泵室30a与贮水水箱10的泵连接管36而采用可挠性软管构件时,在泵P或贮水水箱10的周边,需要存在考虑软管构件的可挠性的处理空间。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泵连接管36由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刚性的材料所形成,因此在泵P或贮水水箱10的周边,不需要存在用于处理泵连接管36的空间。
因此,相应地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10的水箱容量,同时能够将水箱装置4整体小型化。另外,也能够将冲水大便器1整体小型化。
而且,由于泵P的泵连接管36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的刚性,因此也能够抑制泵P工作时的泵连接管36自身的振动、变形(弯曲、扭曲、挠曲等弹性变形)等。
因此,关于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变形,也能够并不另外设置泵P以外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进行抑制。
另外,由于泵P的泵连接管36从泵室30a朝着上游侧在贮水水箱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后其上游端36a连接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孔84。由此,能够缩短水箱装置4的前突尺寸,同时也能够缩短冲水大便器1整体的前突尺寸。
这样的结果为,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10的容量,同时能够实现水箱装置4整体及冲水大便器1整体的小型化。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当俯视观察时,便器本体2的排水弯管部2b从连接于盆部2a的入口部2h朝着比盆部2a更靠近后方的出口部2i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且,能够以从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围住该便器本体2的排水弯管2b的上部的方式配置贮水水箱10(参照图4、图8及图9)。
从而,有效利用在便器本体2后方的排水弯管2b的上部周边的有限空间,而能够将贮水水箱10及泵P相互邻接而高效地配置。
从而,由于能够缩短水箱装置4的前突尺寸,同时也能够缩短冲水大便器1整体的前突尺寸,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贮水水箱10的容量,同时能够将冲水大便器1整体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关于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所支撑的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由于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合的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及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中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因此能够比在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设置成更多。
从而,关于被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所支撑的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能够尽可能在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侧进行集约化。
因此,在将贮水水箱10装配于便器本体2之后,在用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支撑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时,尤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发生变形。
由此,既能够有效地抑制接合于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的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发生变形,还能够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整体发生变形。
另外,关于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无论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量的大小如何,均能够从下侧稳定地支撑清洗水的重量,因此与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相比更难以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由于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根据贮水水箱10内的清洗水量而贮水水箱10的重心O位置发生变动,因此与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相比更容易受贮水水箱10的重心O位置变动的影响,容易发生变形。
因此,关于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当与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相比在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配置有更多时,用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泵P)更加稳定地支撑贮水水箱10,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
而且,当与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相比在上部水箱部(上部水箱构件T1)更多地设置有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时,能够更加有效利用下部水箱部(下部水箱构件T2)的下方空间等,因此在能够将冲水大便器1整体小型化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低位水箱化。
接下来,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在此,在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00中,对与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这些的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00中,作为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来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泵P的基础上,还具备从下方支撑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的支撑构件130。
即,该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支撑构件130设置在台座面2k与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之间的空间内,该台座面2k设置在便器本体2的下方且左右一方侧(图15的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右侧)。
更具体而言,该支撑构件130具备:下方的支撑脚部130a,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台座面2k;支撑腿部130b,从该支撑脚部130a向上方延伸;及支撑承接部130c,设置在该支撑腿部130b的上端,从下侧支撑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
通过这些支撑构件130的各部分130a、130b、130c,从下方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由此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00,除了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之外,设置在便器本体2的台座面2k与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之间的空间内的支撑构件130,也能够一边从下方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一边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整体发生变形。
接下来,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在此,在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200中,对与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这些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200中,作为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来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泵P的基础上,还具备从内侧支撑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内侧壁面60b)的支撑构件230。
即,该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支撑构件230设置在后方外侧壁面2l与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内侧壁面60b之间的空间内,且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水箱安装构件48的一部分,该后方外侧壁面2l设置在便器本体2的排水弯管2b的左右一方侧(图16的在从便器本体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右侧)。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200,除了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即泵P之外,设置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外侧壁面2l与贮水水箱10的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内侧壁面60b之间的空间内的水箱安装构件48的支撑构件230,也能够一边从内侧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一边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整体发生变形。
接下来,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中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剖视图。
在此,在图1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300中,对与图4、图15及图16分别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100、200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对这些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300中,作为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来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的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成为具备全部上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100、200中的泵P及支撑构件130、230的方式。
由此,关于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被支撑部(被支撑孔84、被支撑突起86),通过用泵P进行支撑而能够抑制贮水水箱10发生变形,同时分别关于贮水水箱10的其他被支撑部即下方侧大水箱部60的底面60a及内侧壁面60b,通过分别用支撑构件130、230进行支撑而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抑制贮水水箱10整体发生变形。
并且,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100、200、300中,关于贮水水箱10的形状,虽然对因大水箱部44、小水箱部46而呈上下、前后及左右非对称的形状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因大水箱部44、小水箱部46而前后或左右中任意一方呈非对称的形状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100、200、300中,尤其对作为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的凹状区域I发生变形的一个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采用泵P的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是,作为其他方式,作为变形抑制支撑构件,除了泵P之外,还可以设置对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中的大水箱部44与小水箱部46之间的凹状区域I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桥接的支撑构件。
由此,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抑制处于设置于便器本体2的状态的贮水水箱10的上部水箱构件T1的凹状区域I发生变形。
Claims (10)
1.一种冲水大便器,利用清洗水进行清洗而排出污物,其特征为,
具有:便器本体,具备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出该盆部内的污物的排水弯管部;
及水箱装置,向该便器本体供给清洗水,
该水箱装置具备贮水水箱,其设置在所述便器本体的后方且比地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同时贮存用于供向所述便器本体的清洗水,
所述贮水水箱呈前后或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具备:大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该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大的侧;及小水箱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右中央将所述贮水水箱一分为二时的容积较小的侧,
在所述贮水水箱或所述便器本体上设置有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其通过支撑处于设置于该便器本体的状态的所述贮水水箱来抑制所述贮水水箱发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所述贮水水箱具备被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配置在对于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并不一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
所述贮水水箱的被支撑部分别具备分别配置在比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前后或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第1被支撑部及第2被支撑部,
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分别具备分别固定在所述第1被支撑部及所述第2被支撑部的第1支撑部及第2支撑部,所述第1支撑部及所述第2支撑部分别配置在比所述贮水水箱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前后或左右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
所述贮水水箱具备凹状区域,其被所述大水箱部及所述小水箱部各自的内侧壁面以凹状围住的方式形成,
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以抑制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发生变形的方式支撑所述被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所述被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凹状区域内的状态下支撑所述被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所述水箱装置还具备向所述便器本体加压输送所述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的泵,该泵作为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被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
还具有设置在所述贮水水箱与所述便器本体之间的防振构件,
所述泵直接固定于所述贮水水箱,同时所述贮水水箱介由所述防振构件固定于所述便器本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所述泵具备:泵室,设置有叶轮;及连接管,从该泵室朝着上游侧在所述贮水水箱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而连接于所述贮水水箱,所述连接管作为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而由具有比可挠性软管构件更高的刚性的材料所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
当俯视观察时,所述便器本体的排水弯管部从连接于所述盆部的入口部朝着比所述盆部更靠近后方的出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贮水水箱以从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围住所述排水弯管部的上部的方式被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为,
所述贮水水箱分别具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合的上部水箱部及下部水箱部,
在所述上部水箱部及所述下部水箱部中的至少所述上部水箱部,设置有被所述变形抑制支撑构件所支撑的被支撑部,与所述下部水箱部相比在所述上部水箱部该被支撑部被设置成更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6002A JP7193785B2 (ja) | 2020-06-02 | 2020-06-02 | 水洗大便器 |
JP2020-096002 | 2020-06-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56403A true CN113756403A (zh) | 2021-12-07 |
CN113756403B CN113756403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78705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08166.1A Active CN113756403B (zh) | 2020-06-02 | 2021-06-01 | 冲水大便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372108A1 (zh) |
JP (1) | JP7193785B2 (zh) |
CN (1) | CN113756403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31228A (ja) * | 1997-06-04 | 1998-12-15 | Toto Ltd | 便器洗浄タンク装置 |
JP2002242256A (ja) * | 2001-02-15 | 2002-08-28 | Seiichi Miyazaki | 低置水槽 |
WO2005068734A1 (fr) * | 2003-12-18 | 2005-07-28 | Zadeh Fereydoun Ebrahim | Dispositif pour economiser l'eau du robinet |
JP2013204263A (ja) * | 2012-03-27 | 2013-10-07 | Lixil Corp | 便器洗浄装置 |
JP2015001081A (ja) * | 2013-06-14 | 2015-01-05 | Toto株式会社 | 便器装置 |
CN204252239U (zh) * | 2014-11-17 | 2015-04-08 | 重庆新康洁具有限责任公司 | 节水型坐便器 |
CN205100315U (zh) * | 2015-11-12 | 2016-03-23 | 高�浩 | 马桶储水箱 |
JP2017066673A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Toto株式会社 | 便器装置 |
JP2017218789A (ja) * | 2016-06-07 | 2017-12-14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装置 |
JP2019173315A (ja) * | 2018-03-27 | 2019-10-10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31570A (ja) * | 2008-07-30 | 2010-02-12 | Toto Ltd | 水洗大便器と手洗い器の排水接続構造 |
-
2020
- 2020-06-02 JP JP2020096002A patent/JP719378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28 US US17/333,112 patent/US2021037210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6-01 CN CN202110608166.1A patent/CN1137564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31228A (ja) * | 1997-06-04 | 1998-12-15 | Toto Ltd | 便器洗浄タンク装置 |
JP2002242256A (ja) * | 2001-02-15 | 2002-08-28 | Seiichi Miyazaki | 低置水槽 |
WO2005068734A1 (fr) * | 2003-12-18 | 2005-07-28 | Zadeh Fereydoun Ebrahim | Dispositif pour economiser l'eau du robinet |
JP2013204263A (ja) * | 2012-03-27 | 2013-10-07 | Lixil Corp | 便器洗浄装置 |
JP2015001081A (ja) * | 2013-06-14 | 2015-01-05 | Toto株式会社 | 便器装置 |
CN204252239U (zh) * | 2014-11-17 | 2015-04-08 | 重庆新康洁具有限责任公司 | 节水型坐便器 |
JP2017066673A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Toto株式会社 | 便器装置 |
CN205100315U (zh) * | 2015-11-12 | 2016-03-23 | 高�浩 | 马桶储水箱 |
JP2017218789A (ja) * | 2016-06-07 | 2017-12-14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装置 |
JP2019173315A (ja) * | 2018-03-27 | 2019-10-10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56403B (zh) | 2023-07-14 |
JP7193785B2 (ja) | 2022-12-21 |
JP2021188411A (ja) | 2021-12-13 |
US20210372108A1 (en) | 2021-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065676A (zh) | 水洗大便器 | |
CN113756403A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3374050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2575867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1749313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2575859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4960880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7435675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CN114108754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7360598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2020165170A (ja) | 水洗大便器 | |
CN114108755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4960869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4960881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4960873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2575860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2024031498A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2021127643A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2022039734A (ja) | 洗浄水タン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水洗大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