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2975A -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52975A
CN113752975A CN202111002187.5A CN202111002187A CN113752975A CN 113752975 A CN113752975 A CN 113752975A CN 202111002187 A CN202111002187 A CN 202111002187A CN 113752975 A CN113752975 A CN 113752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irbag
copilot
screen
passe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21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波
蔡金子
任保安
王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021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529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52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29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充气组件和设置在副驾驶仪表板下方的壳体;安全气囊包括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第二气袋具有第一凹陷部,第一气袋设置在第二气袋的第一凹陷部内;充气组件用于先给第一气袋充气,直至第一气袋充满再给第二气袋充气;第一气袋充气展开后,第一气袋用于填充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的空隙;本发明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使得第一气袋填充在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保证第二气袋不与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第二气袋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车辆中广泛地采用安全气囊作为在车辆出现紧急状况例如碰撞或翻车时的安全保护措施,其中,安全气囊的气袋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充气、膨胀和展开。气袋在膨胀和展开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典型地,为了保证车辆的乘员的安全,在安全气囊的沿着弹射方向的前方和上方,在安全气囊的临近处,不设置突出的物体,以免弹开的气袋撞击该物体,带来安全风险。
对于车辆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而言,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副驾驶安全气囊安装在副驾驶座椅前方的仪表板中,例如可以安装在仪表板的手套箱的上方以及在仪表板的造型面的下方。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趋向于集成在电子屏幕上。例如仪表板中控屏可以基本上置于仪表板横向中间部分中,便于驾驶员操作和查看。由于电动汽车和未来智能驾驶趋势,为了展现高科技和提供娱乐氛围,同时为了满足用户对于电子屏幕操作的需求,中控屏可能会越做越大,例如可以悬浮形式高于仪表板的造型面,并且尽可能地延伸到副驾驶侧。这样的中控屏不仅能为驾驶员提供辅助,也能为副驾驶提供娱乐设施或者其他辅助。
但在现有技术中,副驾气囊的展开会被副驾娱乐屏幕阻挡,导致部分气囊袋体钻入副驾娱乐屏幕后方,屏幕受到气囊的强烈冲击,极易发生断裂或破碎,从而对乘员行程二次伤害。同时,高出仪表板上面的副驾娱乐屏幕,严重影响了气囊袋体向前方伸展,乘员前方的硬点(假人正面的副驾娱乐屏幕或者仪表板)裸露,不能对乘员头部形成极好的保护。虽然现有技术中顶棚气囊能够防止副驾娱乐屏幕损坏,但顶棚气囊价格高、重量大且顶棚气囊设置在顶棚后,顶棚Z向高度较厚,影响驾乘人员头部空间和视野。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本发明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并将第一气袋设置在第二气袋的第一凹陷部;并先对第一气袋进行充气,在充满之后再对第二气袋进行充气,使得所述第一气袋填充在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保证所述第二气袋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第二气袋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也保证第二气袋能够顺利展开,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充气组件和设置在副驾驶仪表板下方的壳体;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所述第二气袋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气袋设置在所述第二气袋的第一凹陷部内;
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先给所述第一气袋充气,直至所述第一气袋充满再给所述第二气袋充气;
所述第一气袋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一气袋用于与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抵接,且所述第一气袋用于填充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的空隙,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接触;所述第二气袋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二气袋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袋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另一侧与车辆挡风玻璃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另一侧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连接后形成L型,所述第一凹陷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连接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L型的第三气袋,所述第三气袋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连接,所述第三气袋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气袋连接;
所述第三气袋用于包覆在所述副驾驶屏幕,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抵接;
所述第一气袋通过限压装置与所述第三气袋相连通,所述限压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气袋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一气袋和所述第二气袋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气袋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袋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抵接处形成有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相适配的第二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袋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长度。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保护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
当接收到所述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后,获取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
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气袋信息至少包括第二气袋的型号;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控制所述充气组件先对第一气袋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袋充满后再控制充气组件对与所述气袋信息对应的第二气袋进行充气。
进一步地,所述驾乘人员信息包括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至少包括相对于副驾驶座椅滑轨的相对位置;
所述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包括:
根据传感器获取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
根据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和副驾驶的位置信息从第一数据表中查询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表用于记录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与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的映射关系。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保护一种车辆,包括副驾驶屏幕、副驾驶仪表板、前挡风玻璃和如上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
所述副驾驶屏幕包括相对设置的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和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连接,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用于供驾乘人员观看;
展开后的第一气袋填充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的空隙内,且所述第一气袋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抵接;
展开后的第二气袋分别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和车辆挡风玻璃抵接。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并将第一气袋设置在第二气袋的第一凹陷部;并先对第一气袋进行充气,在充满之后再对第二气袋进行充气,使得所述第一气袋填充在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保证所述第二气袋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第二气袋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也保证第二气袋能够顺利展开,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
1-安全气囊;2-壳体;3-副驾驶仪表板;4-车辆挡风玻璃;5-副驾驶屏幕;11-第一气袋;12-第二气袋;51-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2-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111-第二凹陷部;121-第一抵接部;122-第二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现有技术中副驾气囊的展开会被副驾娱乐屏幕阻挡,导致部分气囊袋体钻入副驾娱乐屏幕后方,屏幕受到气囊的强烈冲击,极易发生断裂或破碎,从而对乘员行程二次伤害。同时,高出仪表板上面的副驾娱乐屏幕,严重影响了气囊袋体向前方伸展,乘员前方的硬点(假人正面的副驾娱乐屏幕或者仪表板)裸露,不能对乘员头部形成极好的保护。虽然现有技术中顶棚气囊能够防止副驾娱乐屏幕损坏,但顶棚气囊价格高、重量大且顶棚气囊设置在顶棚后,顶棚Z向高度较厚,影响驾乘人员头部空间和视野。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和第二气袋,并将第一气袋设置在第二气袋的第一凹陷部;并先对第一气袋进行充气,在充满之后再对第二气袋进行充气,使得所述第一气袋填充在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与副驾驶仪表板之间,保证所述第二气袋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第二气袋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也保证第二气袋能够顺利展开,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1、充气组件和设置在副驾驶仪表板3下方的壳体2;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气袋11和第二气袋12,所述第二气袋12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气袋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袋12的第一凹陷部内;
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先给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直至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再给所述第二气袋12充气;
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一气袋11用于与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且所述第一气袋11用于填充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空隙,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接触;所述第二气袋12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二气袋12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11和第二气袋12,并将第一气袋11设置在第二气袋12的第一凹陷部;并先对第一气袋11进行充气,在充满之后再对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使得所述第一气袋11填充在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保证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5受到第二气袋12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也保证第二气袋12能够顺利展开,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所述充气组件为单极点火,通过分别对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11和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第一气袋11充满后,再对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当第一气袋11充满后,会迅速填充在副驾驶屏幕5和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沿着所述第一气袋11的上沿,绕过所述副驾驶屏幕5冲出,随着气体不断充入,在与坐于副驾驶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前充满,进而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起到良好的保护;设置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袋11和第二气袋12能够避免单个袋体受到副驾驶屏幕5阻挡而无法充分展开,且无法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部;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仅是优化了安全气囊1本身结构,并不会产生成本的增加。
具体地,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单极点火器和气体发生器。
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能够适应现有技术中所述副驾驶屏幕5不同的安装角度;例如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能够适合安装角度为15°的所述副驾驶屏幕5。
具体地,所述第一气袋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袋12的第一凹陷部内,能够避免所述第二气袋12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2接触,避免所述副驾驶屏幕5受到所述第二气袋12的冲击碎裂而对驾乘人员产生二次伤害,为驾乘人员提供有效的保护。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袋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抵接部121和第二抵接部122;
所述第一抵接部12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11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121的另一侧与车辆挡风玻璃4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一侧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另一侧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袋体11的体积远小于所述第二袋体12的体积,由于所述第一袋体11的体积较小,因此所述第一袋体11能够快速被充满,并会迅速冲出且填充在所述副驾驶屏幕5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进而保证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5受到第二气袋12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也保证第二气袋12能够顺利展开,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具体地,所述第二气袋12在进行充气时,所述第二气袋12被快速充满,同时所述第二气袋12受到车辆挡风玻璃4的限制,所述第二气袋12被卡在所述车辆挡风玻璃4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之间;由于所述第二气袋12为L型,所述第二气袋12在展开后,其前端下部能够朝向驾乘人员的脚步下探,可覆盖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上,将驾乘人员的头部完全与副驾驶屏幕5和副驾驶仪表板3等前端硬点隔离,对驾乘人员的头部产生良好的保护,且解决了无法将所述副驾驶屏幕5与驾乘人员的头部隔离的缺点,同时避免所述第二气袋12冲击所述副驾驶屏幕5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部1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22连接后形成L型,所述第一凹陷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抵接部1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连接位置处。
具体地,所述安全气囊1是基于单极点火的副驾驶气囊进行优化,安全气囊本身的点火极数、安全气囊的尺寸、安全气囊的重量和安全气囊的体积都未发生变化;并且所述安全气囊1的布置方式与原副驾驶气囊的布置方式一致,本实施例中仅是优化了安全气囊1本身结构,避免生产安全气囊1的成本增加,同时保证了安全气囊1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优选地,所述安全气囊1还包括L型的第三气袋,所述第三气袋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11连接,所述第三气袋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气袋12连接;
所述第三气袋用于包覆在所述副驾驶屏幕5,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抵接;
所述第一气袋11通过限压装置与所述第三气袋相连通,所述限压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气袋11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一气袋11和所述第二气袋12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限压装置为弱化的固定片。
具体地,所述第三气袋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气袋12的体积,且所述第三气袋包覆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上,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接触,使所述第三气袋进一步对所述副驾驶屏幕5进行保护,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所述第二气袋12展开时的冲击而碎裂,进而避免对驾乘人员的二次伤害。
优选地,所述第三气袋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5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袋11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处形成有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相适配的第二凹陷部111;设置所述第二凹陷部111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气袋11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贴合更紧密,也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时对所述副驾驶屏幕5产生冲击而损坏所述副驾驶屏幕5,进而提升对所述副驾驶屏幕5的保护。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袋1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5的长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组件以第一角度对所述第一气袋11进行充气;当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完成后,调整所述充气组件的角度,使所述充气组件以第二角度对所述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
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展开过程:当车辆碰撞时,充气组件先对所述第一气袋11进行点火充气,使得所述第一气袋11填充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后,对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使得第二气袋12能够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保护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S101:接收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
S102:当接收到所述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后,获取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
S103: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气袋信息至少包括第二气袋12的型号;
S104:当车辆发生碰撞后,控制所述充气组件先对第一气袋11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后再控制充气组件对与所述气袋信息对应的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先控制所述第一气袋11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后再控制所述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接触,避免副驾驶屏幕受到第二气袋展开时的强烈冲击而碎裂;并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来选择不同型号的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保证合适型号的第二气袋12能够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优选地,所述驾乘人员信息包括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至少包括相对于副驾驶座椅滑轨的相对位置;
所述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包括:
根据传感器获取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
根据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和副驾驶的位置信息从第一数据表中查询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表用于记录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与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的映射关系。
具体地,由于副驾驶座椅相对于副驾驶座椅滑轨的相对位置和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使得坐于副驾驶上的驾乘人员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距离不同,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部安全,所以选择不同型号的第二气袋12对驾乘人员进行充分的保护。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保护一种车辆,包括副驾驶屏幕5、副驾驶仪表板3、前挡风玻璃和如上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
所述副驾驶屏幕5包括相对设置的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和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连接,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用于供驾乘人员观看;
展开后的第一气袋11填充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空隙内,且所述第一气袋11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
展开后的第二气袋12分别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和车辆挡风玻璃4抵接。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能够相互结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气囊(1)、充气组件和设置在副驾驶仪表板(3)下方的壳体(2);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气袋(11)和第二气袋(12),所述第二气袋(12)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气袋(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袋(12)的第一凹陷部内;
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先给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直至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再给所述第二气袋(12)充气;
所述第一气袋(11)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一气袋(11)用于与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且所述第一气袋(11)用于填充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空隙,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接触;所述第二气袋(12)充气展开后,所述第二气袋(12)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袋(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抵接部(121)和第二抵接部(122);
所述第一抵接部(12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11)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121)的另一侧与车辆挡风玻璃(4)抵接;
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一侧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另一侧用于与驾乘人员的头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22)连接后形成L型,所述第一凹陷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抵接部(1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22)的连接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1)还包括L型的第三气袋,所述第三气袋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气袋(11)连接,所述第三气袋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气袋(12)连接;
所述第三气袋用于包覆在所述副驾驶屏幕(5),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袋(12)不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抵接;
所述第一气袋(11)通过限压装置与所述第三气袋相连通,所述限压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气袋(11)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使所述第一气袋(11)和所述第二气袋(1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袋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5)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袋(11)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处形成有与所述副驾驶屏幕(5)相适配的第二凹陷部(1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袋(1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副驾驶屏幕(5)的长度。
8.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
当接收到所述副驾驶安全带锁扣信号后,获取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
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气袋信息至少包括第二气袋(12)的型号;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控制所述充气组件先对第一气袋(11)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袋(11)充满后再控制充气组件对与所述气袋信息对应的第二气袋(12)进行充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驾乘人员信息包括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至少包括相对于副驾驶座椅滑轨的相对位置;
所述根据所述副驾驶座椅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包括:
根据传感器获取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
根据驾乘人员位于副驾驶座椅的位置和副驾驶的位置信息从第一数据表中查询确定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表用于记录所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气袋信息与副驾驶的位置信息和驾乘人员信息的映射关系。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副驾驶屏幕(5)、副驾驶仪表板(3)、前挡风玻璃和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
所述副驾驶屏幕(5)包括相对设置的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和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连接,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用于供驾乘人员观看;
展开后的第一气袋(11)填充在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与副驾驶仪表板(3)之间的空隙内,且所述第一气袋(11)与所述副驾驶屏幕的安装面(51)抵接;
展开后的第二气袋(12)分别与副驾驶屏幕的可视面(52)和车辆挡风玻璃(4)抵接。
CN202111002187.5A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Pending CN1137529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2187.5A CN113752975A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2187.5A CN113752975A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2975A true CN113752975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91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2187.5A Pending CN113752975A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5297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3383A (zh) * 2021-12-21 2022-02-0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屏幕移动装置及汽车
US20230391286A1 (en) * 2022-06-01 2023-12-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deployment around an obstruc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5997A (zh) * 2013-05-20 2014-12-0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4786976A (zh) * 2015-05-15 2015-07-22 卜风雷 基于多类型数据通讯的汽车副驾驶气囊控制系统
JP2017065456A (ja) * 2015-09-30 2017-04-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90077357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Nio Usa, Inc. Adaptive backup structure for airbag support
CN212500256U (zh) * 2020-09-18 2021-02-09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US20210046893A1 (en) * 2019-08-12 2021-02-18 Volvo Car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deploying vehicle airbag systems with primary and auxiliary airbags
CN113276797A (zh) * 2021-06-25 2021-08-20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正面气囊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5997A (zh) * 2013-05-20 2014-12-0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4786976A (zh) * 2015-05-15 2015-07-22 卜风雷 基于多类型数据通讯的汽车副驾驶气囊控制系统
JP2017065456A (ja) * 2015-09-30 2017-04-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90077357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Nio Usa, Inc. Adaptive backup structure for airbag support
US20210046893A1 (en) * 2019-08-12 2021-02-18 Volvo Car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deploying vehicle airbag systems with primary and auxiliary airbags
CN212500256U (zh) * 2020-09-18 2021-02-09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CN113276797A (zh) * 2021-06-25 2021-08-20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正面气囊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3383A (zh) * 2021-12-21 2022-02-0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屏幕移动装置及汽车
CN114013383B (zh) * 2021-12-21 2023-12-2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屏幕移动装置及汽车
US20230391286A1 (en) * 2022-06-01 2023-12-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deployment around an obstruc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82392B2 (ja) 車両乗員の保護装置
EP1632405B1 (en) Airbag device
EP1568545B1 (en) Twin airbag apparatus
JP566708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US20180281724A1 (en) Arm rest
US10457239B2 (en) Frontal airbag systems and uses thereof
US20060197324A1 (en) Advanced protection driver area bag
JP2014151676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H07108903A (ja) ピラ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758984B1 (en) Vehicle seat with an adjustable headrest and integrated rear seat airbag
JP2012515112A5 (zh)
CN113752975A (zh)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组件、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07226060B (zh) 仪表板保护装置
US20150074969A1 (en) Integrated passenger airbag
JPH09123862A (ja) 脚部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464252B1 (en) Vehicular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JPH0549523A (ja) エアバツグ装置を備えたヘツドレスト
KR200301802Y1 (ko) 루프 에어백 구조
EP3421301A1 (en) Rear seat airbag system
CN213413723U (zh) 汽车及其中央扶手安全气囊总成
JP7186746B2 (ja) 乗員下肢拘束装置
KR20070096355A (ko) 커튼 에어백 모듈의 장착 구조
JP4051155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802691B1 (ko) 자동차의 무릎 보호용 에어백 구조
KR101088293B1 (ko) 전방유리 에어백을 갖춘 차량 안전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