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8302A -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8302A
CN113748302A CN202180003085.7A CN202180003085A CN113748302A CN 113748302 A CN113748302 A CN 113748302A CN 202180003085 A CN202180003085 A CN 202180003085A CN 113748302 A CN113748302 A CN 113748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member
liquid receiver
small diameter
diameter portion
side sm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30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48302B (zh
Inventor
山腰通博
松尾弘树
饭尾正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Denso Aircoo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Denso Aircoo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Denso Aircool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48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8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48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8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3Header boxes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8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metal
    • F28F21/081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 F28F21/084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from aluminium or aluminium allo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28F9/16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1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ontaining a drier or a fil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25B2400/162Recei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ug or sto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1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hase-change applications
    • F28D2021/0063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2009/0285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 F28F2009/029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with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ross-section, e.g. having conical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0/00Closure means, e.g. end caps on header boxes or plugs on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30/00Sea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4Fastening; Joining by braz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受液器(200)包括大径的主体部(220)、小径的盖部侧小径部(230)以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盖部侧小径部(230)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壁厚t3、t2比主体部的壁厚t1小。由此,减小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及盖部侧小径部(230)的热容量。其结果,能够在完成罐、管、散热片之间的钎焊的同时,完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与中间构件(250)之间以及盖部侧小径部(230)与盖构件(270)之间的钎焊。封入到可挠性的袋(301)中的干燥剂(300)能够从变窄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进出。

Description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以2020年3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36188号为基础申请,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全部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空调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本公开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适用于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所示,在汽车用空调的领域中,已知一种一体形成有受液器的冷凝器。此外,还已知将干燥剂配置在受液器中以去除不可避免地混入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冷媒中的水分。
由于作为行驶车辆是共通的,因此用于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空调通常也挪用为汽车用空调。在汽车用空调中,为了吸收发动机振动,朝向压缩机的冷媒流、以及从压缩机排向冷凝器的冷媒流通过橡胶软管进行配管。而且,从冷凝器流向膨胀阀的冷媒、从蒸发器流向压缩机附近的冷媒的配管通常使用金属配管。
用于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空调在振动更大的状态下使用。因此,从冷凝器流向膨胀阀的冷媒的配管也多使用橡胶软管。并且,在使用金属配管的情况下,也大多使用连接件连接比较短的金属配管。
在此,在橡胶软管或冷媒配管的连接件所使用的O形环中,空气中的水分不可避免地混入冷媒中。因此,与汽车用空调相比,在用于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中,水分向冷媒的混入量较多。
本公开的前提鉴于上述几点,是一种一体地形成有受液器的冷凝器,该受液器适用于干燥剂使用量多的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26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50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723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采用现有技术文献的情况下,若要配置更多的干燥剂,则需要增大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所使用的受液器的容量。其中,受液器的高度由于车辆安装上的限制而需要设置为冷凝器的高度以下,因此为了得到大容量而不得不使受液器大径化。
由于在受液器中配置有干燥剂,需要更换干燥剂,因此通常在受液器中设置可拆装的密封结构。通常,密封结构包括固定到受液器的中间构件、以及可拆装地卡合到该中间构件以堵塞受液器的密封构件。
因此,随着受液器主体的大径化,可拆装的密封结构也同样大径化。
此外,为了使受液器大径化,需要使受液器的壁厚也变厚,以耐受填充于内部的冷媒的高压。此外,可拆装的密封结构也同样随着大径化而壁厚也变厚,重量也不得不增加。
鉴于上述背景,产生以下问题。随着密封结构的壁厚、重量增加,用于确保作为冷凝器的振动强度的受液器安装构件、冷凝器安装支架等的壁厚也增加。其结果,包括冷凝器和受液器的整个产品的重量增加,导致成本增加。
此外,冷凝器和受液器、中间构件通常被一体钎焊,因此在受液器主体以及中间构件的重量增加的情况下,钎焊时难以升温。因此,产生钎焊不良率增加、或因升温而使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性恶化等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液器一体冷凝器,该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即使使用这样大径化的受液器,也能够与冷凝器一体钎焊。
本公开为一种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包括:一对罐,冷媒流入流出该一对罐;多根管,该多根管配置在该一对罐之间;散热片,该散热片促进在该管内流动的冷媒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受液器,该受液器与一个罐连接,使冷媒从罐流入,在内部存储液体冷媒,并使液体冷媒流出。
在本公开中,受液器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以及形成在该主体部的一侧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并且,密封结构的中间构件配置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密封结构的密封构件与该中间构件卡合以堵塞受液器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此外,包括封入到可挠性袋中的干燥剂,干燥剂能够在密封构件从中间构件上卸下的状态下进出受液器的主体部。
在受液器中,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小于主体部的壁厚。而且,一对罐、管、散热片、受液器以及中间构件,全部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这些部件通过钎焊而被一体结合。
在本公开中,该钎焊时,能够在完成罐、管、散热片、受液器之间的钎焊的同时,完成受液器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与中间构件之间的钎焊。
特别是,由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小于主体部的壁厚,因此热容量变小,促进了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处的热的传递。因此,即使整个受液器的容量增加,也能可靠地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与中间构件之间进行钎焊。并且,由于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钎焊有中间构件,因此即使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减小壁厚,也能够维持作为容器的充分的耐压性能。
在本公开中,由于干燥剂被封入到可挠性的袋中,因此即使从相对于主体部直径变小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也能够在卸下密封构件的状态下使干燥剂进出。
在本公开中,受液器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t3)与主体部的壁厚(t1)之比设为小于受液器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内径(D3)与主体部的内径(D1)之比。换言之,不是以相同的比例使主体部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缩径,而是使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t3)更薄。
由此,在本公开中,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处的热容量进一步变小,促进了热的传递。受液器与中间构件之间的钎焊更加可靠。
在本公开中,受液器的主体部的内径(D1)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内径(D3)之比为50%以上且不足80%。如果不足50%,则密封结构的直径变得过小,干燥剂的进出变得困难。相反地,为80%以上时,缩径带来的传热性升高的优点不充分。
在本公开中,在受液器的主体部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之间形成有倾斜部。由于从主体部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直径逐渐减小,因此作为受液器的容器能够确保耐压性能。并且,由于没有直径急剧变化的台阶部,因此能够提高干燥剂的取出性。
在本公开中,中间构件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在中间构件的外周形成有保持钎料的环状槽,并且形成有供冷媒流动的通道孔。由于形成了环状槽,因此能够将钎料可靠地保持在中间构件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之间,能够提高钎焊性能。
在本公开中,密封构件,呈一端封闭的圆筒状,在该封闭的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O形环保持槽,并具备保持于该O形环保持槽的O形环。通过使用O形环,能够保持外螺纹构件处的密封性能。
在本公开中,将干燥剂封入在可挠性袋中。该袋在受液器外展开的状态下的长度比受液器的长度长。因此,即使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而缩小进行干燥剂的进出的部分,也不会损害操作性。
在本公开中,在受液器的主体部形成有供来自冷凝器的冷媒流入的流入孔,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形成有供冷媒向冷凝器流出的流出孔。而且,在中间构件上形成有与流出孔连通的中间构件连通孔,在密封构件上形成有与该中间构件连通孔连通的密封构件连通孔。由于受液器内的冷媒经由密封构件和中间构件向冷凝器流出,因此即使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配置中间构件,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冷媒流动。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多种实施方式,采用互不相同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各自的目的。通过参考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本说明书所要公开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会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受液器一体冷凝器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从图1卸下的受液器的正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中间构件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中间构件的正视图。
图8是图7的上表面部。
图9是沿图10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盖构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冷凝部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2是过冷却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3是干燥剂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的左视图。
图15是示出了中间构件安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了密封构件安装状态的沿图1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了盖构件安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8是图1的冷凝部连接器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19是图1的过冷却部连接器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20是图1的保持板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21是受液器一体冷凝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剖面图。
图23是受液器一体冷凝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4是受液器一体冷凝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了干燥剂的其他示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了干燥剂的又一其他示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7是示出了干燥剂的又一其他示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8是示出了干燥剂的又一其他示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受液器一体冷凝器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在图中,100表示冷凝器,200表示受液器。冷凝器100与一般的汽车用空调相比呈大型,以用于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在该示例中,宽度为70厘米、高度为40厘米左右。
冷凝器100包括左右一对罐101、102。另外,左侧罐102被受液器200遮住,并在图16中示出。罐101、102具有如图18至图20所示的扁平形状。此外,罐101、102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其两端由罩封闭。
在一对罐101、102之间配置有多根管110。管110为铝或铝合金制成,并且是在内部具有多个冷媒通道孔的挤压管。
在各管110之间配置有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散热片111。在散热片111上切起形成有百叶窗(louver),以增大管110的散热面积。通过该散热片111促进在管110内部流动的冷媒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
在最外侧的散热片111的更上方和更下方分别配置有上部加强板120和下部加强板121。该上部加强板120和下部加强板21也同样是铝或铝合金制成。该上部加强板120和下部加强板121保护散热片111,并保持冷凝器100的强度。
130至133是用于将冷凝器安装在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车体外壳上的支架。冷凝器100使用该支架130至133,被螺纹固定在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发动机附近、且容易接触外部的风的部位上。
140是供来自未图示的压缩机的冷媒流入的入口侧连接器。压缩机由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发动机驱动,或者由电动机驱动。
在罐101、102内分别配置有各两个使冷媒流反转的分隔板104(图16所示)。通过该分隔板104,冷媒流在罐101、102之间往复两次,从出口侧连接器141向制冷循环的未图示的膨胀阀流出。膨胀阀与未图示的蒸发器一起配置在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操作员工作室。
如图2和图20所示,受液器200由保持板210保持在左侧罐102中。在被保持的状态下,受液器200与冷凝器100分开一小段距离。此外,受液器200也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并且其高度等于或小于冷凝器100的高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受液器20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220。该主体部220的内径(D1)为41毫米,壁厚(t1)为1.9毫米。另外,设计上所需的壁厚,在使用普通冷媒(氟利昂R134A)的情况下,根据施加的应力和直径求出。
受液器200的上方由后述的盖构件270封闭。而且,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占整体的略少于一成的30毫米左右为小径部。将该上方的小径部称为盖部侧小径部230。该盖部侧小径部230的内径(D2)为31毫米,壁厚(t2)为1.3毫米。
受液器200的下方,是用于进行干燥剂300的进出的开口部,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占整体的略少于一成的30毫米左右为小径部。受液器200的下方由后述的中间构件250和密封构件260封闭。将该下方的小径部称为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该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内径(D3)为31毫米,壁厚(t3)为1.3毫米。
盖部侧小径部230和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相对于主体部220,内径比(D2/D1)、(D3/D1)缩小76%。而且,板厚比(t2/t1)、(t3/t1)缩小(薄壁化)至68%。即,在本示例中,并不是单纯地以相同的比例使盖部侧小径部230和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相对于主体部220缩径。以使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板厚更薄的方式进行缩径。这是为了减小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热容量,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主体部220中,为了维持作为耐压容器的功能,需要规定的壁厚。与此相对,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中,能够通过中间构件250加强强度。同样地,在盖部侧小径部230中,能够通过盖构件270加强强度。
特别是,在本示例中,由于后述的中间构件250配置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因此与没有小径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中间构件250的壁厚减小至60%。由于中间构件250也是在内部保持冷媒的压力构件,因此需要规定的耐压强度。假设中间构件250具有安装在主体部220的内径(D1)上的直径,则受压面积也增加,中间构件250自身也不得不厚壁化。与此相对,在本公开中,由于中间构件250的直径较小,因此能够实现薄壁化。
特别是,在本公开中,如后所述,在中间构件250上形成有内螺纹255,在需要较大的耐压强度的情况下,不得不提高该内螺纹255的高度。与此相对,在本公开中,由于直径较小且耐压强度较小,因此还能够降低该内螺纹255的高度。
与此相结合,在本公开中,与安装于主体部220的内径(D1)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中间构件250的壁厚减小至60%。
在主体部220与盖部侧小径部230之间,在长度13毫米左右的范围内形成有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形状231。同样地,在主体部220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之间,在长度13毫米左右的范围内也形成有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形状241。
通过该锥形形状231、241,能够抑制受液器200形状的急剧变化,确保作为耐压容器的耐压性能。此外,通过将锥形形状241形成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容易取出后述的干燥剂300的袋301。假设不设置锥形形状241,则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上产生直径急剧变化的台阶部。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受液器200中取出袋301时,袋301有可能卡在台阶部上。与此相对,锥形形状241能够顺畅地引导袋301。
如图5和图6所示,中间构件250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圆筒状构件构成。在其外周形成有两条保持钎料的环状槽251及252。该环状槽251和252之间的部位是供冷却剂流动的连通空间253。在该连通空间253开口有中间构件连通孔254。中间构件连通孔254也被称为内螺纹连通孔254。
在中间构件250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255。内螺纹255形成在图6的上方部,在中间构件250插入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状态下,内螺纹255位于受液器200的里侧。
密封构件260也是图7及图8所示的圆筒形状。密封构件260,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在其内部形成有冷媒通道261。并且,在冷媒通道261中还配置有过滤器262。冷媒通道261经由密封构件连通孔263与外周相连,密封构件连通孔263与中间构件250的内螺纹连通孔254相连。密封构件连通孔263也被称为外螺纹连通孔263。
在密封构件260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264,该外螺纹264与中间构件250的内螺纹255螺纹连接。在密封构件260的外周形成有三条O形环保持槽265、266、267,在各O形环保持槽265、266、267中保持O形环278。O形环保持槽265、266、267配置在图7的下方。在密封构件260被安装到受液器200的状态下,O形环278位于受液器200的近前侧(下侧)。
图9和图10示出了配置在盖部侧小径部230上的盖构件270。盖构件270包括与受液器200的端部抵接的圆环部271、以及朝向受液器200的内侧突出的罩部272。此外,在圆环部271的外周形成有4处爪部273、274、275、276。通过该爪部273、274、275、276,盖构件270被铆接固定于盖部侧小径部230的端面。图17示出了盖构件270安装到受液器200的盖部侧小径部230的状态。
接着,将对受液器200与冷凝器100的接合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受液器200的主体部220上开口有供来自冷凝器100的冷媒流入的流入孔202。而且,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上,开口有使受液器200内的液体冷媒朝向冷凝器100流出的流出孔203。
图11示出了将受液器200的流入孔202与冷凝器100的左侧罐102的冷凝开口孔105(图15和16所示)的连接冷凝部连接器280。冷凝部连接器280具有嵌入流入孔202的受液器侧凸部281、以及嵌入冷凝开口孔105的冷凝器侧凸部282。
流入孔202和冷凝开口孔105均为长孔形状,长径大到20毫米左右。因此,在内部形成3个椭圆孔283、284、285,冷凝部连接器280提高了冷媒通道的耐压性能。即,通过椭圆孔283与椭圆孔284之间的内壁、以及椭圆孔284与椭圆形孔285之间的内壁,抑制了在内压负荷时的变形,并且提高了耐压强度。而且,通过该3个椭圆形孔283、284、285,连通左侧罐102与受液器200。
图12示出了将受液器200的流出孔203与冷凝器100的左侧罐102的过冷却开口孔106(图15和16所示)连接的过冷却部连接器290。与冷凝部连接器280相同,该过冷却部连接器290也具有嵌入流出孔203的受液器侧凸部291、以及嵌入过冷却开口孔106的冷凝器侧凸部292。
但是,由于流入孔203和过冷却开口孔106均比流入孔202和冷凝开口孔105小,因此呈长径为10毫米左右的单一的长孔293。在冷凝部连接器280中流动的冷媒大体上是液体冷媒,在过冷却部连接器290中流动的冷媒全部是液体冷媒。因此,冷凝部连接器280的椭圆孔283、284、285的总截面积,与过冷却部连接器290的长孔293的截面积大致相同。
此外,通过图11与图12的对比,过冷却部连接器290的中央部294的宽度比冷凝部连接器280的中央部286宽。这是因为冷凝部连接器280与受液器200的主体部220抵接,与此相对,过冷却部连接器290与受液器200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相接。
即,如图16所示,原因在于,由于流出孔203与过冷却开口孔106的间隔比流入孔202与冷凝开口孔105的间隔长,因此补充了该间隔的差。
另外,如图16所示,受液器200内部与流出孔203借由密封构件260和中间构件250连通。冷媒从密封构件260的外螺纹连通孔263,经由中间构件250的连通空间253,从内螺纹连通孔254流向流出孔202。
接着,将对被装填在受液器200的内部的干燥剂进行说明。干燥剂300由粒状的沸石构成,如图13和图14所示,被封入到袋301中。袋301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制无纺布构成,并具有可挠性。袋301的长度为345毫米左右,以便能够装填到受液器200的内部。袋301通过将树脂制无纺布翻折,并对其周围进行热熔接而形成。在封入干燥剂300而形成袋301的状态下,袋301的宽度W为35毫米左右,厚度为15毫米左右。
由于封入到袋301中的干燥剂300的重量为75克左右,因此若乘以吸湿率,则每一个袋301能够吸附16克左右的水分。而且,在本示例中,在受液器200中可装填3袋干燥剂300的袋301。
接着,将对将上述受液器200一体化而成的冷凝器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受液器200是通过对圆筒状的铝或铝合金制成的原材料进行旋压加工来制造的。在圆筒状的原材料的两端进行旋压加工。通过对圆筒状的原材料的上下两侧进行缩径,形成盖部侧小径部230和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在主体部220与盖部侧小径部230之间,通过旋压加工形成与它们连续的倾斜部231。同样地,在主体部220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之间,通过旋压加工形成与它们连续的倾斜部241。
在受液器200的盖部侧小径部230上铆接固定盖构件270。另外,盖构件270是在表面包膜有钎料的包层材料,受液器200是在表面涂覆有钎料的铝或铝合金的裸材。此外,在中间构件250的环状槽251和252中配置钎料,在该状态下,将中间构件250压入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
在冷凝器100中,将上部加强板120、散热片111、管110及下部加强板121层叠,并在该状态下与左右两侧的罐101和102嵌合。另外,上部加强板120、管110以及下部加强板121使用在表面涂覆有钎料的铝或铝合金的裸材。此外,散热片111使用在表面包膜有钎料的包层材料。
接着,受液器200的流入孔202与左侧罐102的冷凝开口孔105通过冷凝部连接器280连接。此外,受液器200的流出孔203与左侧罐102的过冷却开口孔106通过过冷却部连接器290连接。并且,将保持板210插入左侧罐102中,从而用保持板210保持受液器200的主体部。
图18至图20示出了该状态的截面形状。如图20所示,在左侧罐102上形成有保持孔108,保持板210的卡合凸部211嵌入在该保持孔108中。另外,保持板210也是在表面涂覆有钎料的铝或铝合金的裸材。
这样,冷凝器100和受液器200在机械临时组装的状态下被运入到炉内。炉内温度为摄氏580~610度左右。受热面积大的散热片111、管110首先过热,该热传递到罐101及102。接着,热量经由冷凝部连接器280和过冷却部连接器290传递到受液器200。
其中,钎焊尤其重要的是中间构件250。中间构件250具有大热容量,因此难以升温。此外,由于中间构件250配置在受液器200的前端,因此呈配置在热传递路径的末端部,更难以升温。若难以升温,则有钎焊变得困难的可能性。此外,升温需要时间,还可能使生产速度降低而使生产性变差。
假设在受液器200的下方没有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并且与主体部220的直径(D1)相同,则中间构件250的直径也不得不增大。随之,中间构件250的热容量也必然增大。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中,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内径比(D1/D3)被缩径至76%。因此,如上所述,与未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中间构件250的厚度大幅地进一步减少。通过厚度的减少,中间构件250的热容量进一步变小,变得容易升温。
该热容量的问题在受液器200的下方部分也得以改善。假设在受液器200的下方没有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则受液器200的板厚在配置有中间构件250的部位处也与主体部220的板厚(t1)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受液器200的下方部分处的热容量增大。由于在该受液器200的下方部分处的热容量增加,因此还存在不会充分升温的可能性。
但是,在本申请的公开中,该部位作为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从而其内径比(D1/D3)被缩径至76%。不仅是简单地缩径,在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处,使板厚(t3)变薄。与主体部220的板厚比(t1/t3)薄壁化至68%。即,除了缩径,还使板厚比减小,从而减小受液器200的下方部分的热容量。因此,能够充分升温,并能够可靠地进行钎焊。
保持板210与受液器200的泄漏和冷凝器100的泄漏无关,只要能够以规定强度保持受液器200即可。由于左侧罐102充分升温,因此保持孔108能够适当地钎焊。
并且,在钎焊结束后,将干燥剂300的袋301装填到受液器200中,最后将密封构件260的外螺纹264与中间构件250的内螺纹255螺纹连接。由此,完成了将受液器200一体化而成的冷凝器100的制造。
接着,将对干燥剂拆装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组装时,在钎焊结束后,使袋301通过圆筒形状的中间构件250的中央部分256而插入到受液器200的主体部220的内部。如图2所示,受液器200在轴向上具有总长LL。如图4所示,主体部220在轴向上具有用于容纳多个袋301的有效长度LR。有效长度LR是包括整个盖部侧小径部230和整个锥形形状241的距离。有效长度LR是考虑三个袋301的变形而设定的。
由于袋301有三个,因此,在插入第一个袋301后,以将该袋301横向错开的方式插入第二个袋301。在插入了第二个袋301的状态下,进一步以将两个袋301错开的方式在间隙中插入第三个袋301。图25示出了在插入两个袋301后将第三个袋301插入的状态。
在此,中间构件250的中央部分256的内径为25毫米左右,袋301的宽度W为35毫米。但是,由于袋301具有可挠性、并且厚度为15毫米,因此能够在使袋301变形的同时,将干燥剂300装填到受液器200的主体部220中。
如上所述,关于本公开的干燥剂300,可以一个袋301吸附16克左右的水。如果是汽车用空调的通常用法,则袋301为一个,这是足够的量。
但是,在使用本公开的将受液器200一体化而成的冷凝器100的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中,与汽车用空调相比,使用橡胶软管或O形环较多。因此,与汽车用空调相比,浸入冷媒的水量使用了更多的干燥剂300。在本公开中,由于准备了三个袋301,因此可吸附三倍的水。
在本公开中,能够更换规定期间的使用后干燥剂300。该更换通常与冷媒的填充或制冷循环的其他设备的保养同时进行。在更换时,旋转密封构件260,以将密封构件260从中间构件250卸下。
在该状态下,使用镊子状的专用工具,将袋301从中间构件250的中央部分256拉出。其中,由于干燥剂300即使吸水也不会溶胀,因此袋301能够与插入的动作同样地拉出。
如图20所示,干燥剂300具备多个袋301。袋301中封入有可以称为粉状或颗粒状的干燥剂300。干燥剂300可以包括一个袋301、或两个以上的多个袋301。在本实施方式中,袋301的数量为n个,1<n。具体而言,使用三个袋301。如图20所示,多个袋301配置成在与主体部220的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示出所有袋301的截面。换言之,多个袋301在主体部220的内部、相对于轴向并排配置。一个袋301具有规定截面形状和其截面积AD。截面形状是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能够通过的形状。截面积AD是袋301能够通过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
在制造方法或更换方法中,可以使袋301的截面形状变形。袋301的截面形状可在圆形和眼睑样的形状之间变形。一个袋301可以变形为能够通过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形状。一个袋301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形状比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小,并且是能够通过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形状。在袋301通过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情况下,截面积AD有时为最小值。袋301的截面积AD被设定为小于主体220的截面积,以便通过内螺纹255以及中央部分256。一个袋301的截面积AD至少在最小值时、小于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袋301所能采用的截面积AD的最大值也小于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截面积AD也被称为袋301通过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所需的所需截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袋301的截面积AD取最小值的情况下,袋301也具有长度LD。换言之,在袋301通过内螺纹255及中央部分256的情况下,袋301也具有长度LD。袋301通过内螺纹255及中央部分256时的袋301的长度LD,也可以称为制造方法或更换方法中的制程长度。
如图13或图14所示,袋301在轴向上具有长度LD。轴向是通过中间构件250的内螺纹255和中央部分256使袋301进出的方向。一个袋301的长度LD比主体部220的有效长度LR短(LD<LR)。两个袋301的总计长度(2×LD)比有效长度LR长(2×LD>LR)。两个袋301的总计长度(2×LD)比全长LL长(2×LD>LL)。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袋301的总计长度(3×LD)比有效长度LR长(3×LD>LR)。换言之,三个袋301的制程长度的总计(3×LD)比有效长度LR长(3×LD>LR)。三个袋301的总计长度(3×LD)比全长LL长(3×LD>LL)。换言之,三个袋301的制程长度的总计(3×LD)比全长LL长(3×LD>LL)。
三个袋301即使在取出到受液器200的外部的情况下也具有总计长度(3×LD)。三个袋301的总计长度(3×LD)也被称为展开长度。展开长度是将三个袋301在受液器200的外部展开的状态下的长度。展开长度比有效长度LR长。展开长度比全长LL长。
在本公开中,干燥剂300分开封入在多个可挠性袋301中。由于分开在多个袋中,因此可以缩小各袋301。因此,即使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而缩小进行干燥剂300的进出的部位,也不会损害操作性。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公开中,在受液器200的上方形成有盖部侧小径部230,但上方部也可以不缩径而使主体部220的直径D1延长到上方。这是因为,由于盖构件270本来就热容量小,因此即使在不缩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良好的钎焊。在本示例中,受液器200的缩径仅在下方部。
此外,如图21和图22所示,也可以将受液器200设为上端235封闭的圆筒形状。上端235为盖构件270的代替,可以废除盖构件270。在本示例中,仅下方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缩径而形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
本公开的特征鉴于伴随用于干燥剂300的进出的密封结构的重量增加,特别是伴随密封结构的中间构件250的固定的重量增加。因此,需要缩径的仅是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不需要在盖构件270或上端235侧也形成小径部。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中间构件250和密封构件260通过螺纹进行螺纹连接结合,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合方法。如图23所示,也可以使用C形环257进行固定。
在第三实施例中,在中间构件250的下方端部形成有槽258,可以在该槽258中安装C形环257。并且,在中间构件250的上方端部的内周上,形成有供密封构件260的上方端部260a抵接的肩部250a。
组装,是以密封构件260的上方端部260a与中间构件250的肩部250a抵接的方式,将密封构件260插入到中间构件250的内周,在该状态下将C形环257安装在槽258中。由此,防止密封构件260的脱落。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还在中间构件250上形成有与密封构件260的连通孔263连通的连通孔。受液器200内部的冷媒经由密封构件260与中间构件250的连通孔,从流出孔203流向冷凝器100。
(第四实施例)
此外,也可以不将螺纹设置在中间构件250和密封构件260上,而是进行螺栓固定。如图24所示的第四实施例那样,在中间构件250的下方端部形成凸缘250b,在该凸缘250b上形成螺纹孔256a。另外,配置与凸缘250b相对的支承板259,在支承板259上,在与螺纹孔246a对应的部位形成通孔259b。在中间构件250的上方端部,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形成有肩部250a。
组装,是以密封构件260的上方端部260a与中间构件250的肩部250a抵接的方式,将密封构件260插入到中间构件250的内周。在该状态下,用支承板259支承密封构件260的下端,从通孔256b将螺栓259a螺纹固定在螺纹孔256a中。
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受液器200内部的冷媒经由密封构件260与中间构件250的连通孔,从流出孔203流向冷凝器100。
(其他实施例)
虽然以上是本公开的优选示例,但本公开可以在该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受液器200的主体部220与盖部侧小径部230之间、以及主体部220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之间不限于锥形形状,也可以是喇叭口(Bellmouth)形状或圆弧形状等其他形状。只要是避开应力集中的角部的形状即可。
在上述公开中,在右侧罐101和左侧罐102分别配置各两个分隔板104,使得冷媒流在冷凝器100中往复两次,但也可以是其他流动模式。即,通过适当配置分隔板104,可以将冷媒流设为U形转弯,也可以设为S形转弯,还可以进行更多的转弯。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中间构件250和密封构件260配置在受液器200的下方,但也可以配置在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中间构件250部分处冷媒流不转弯,则不需要内螺纹连通孔254和外螺纹连通孔263。另外,在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不具备内螺纹255和外螺纹264。因此,在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中,代替内螺纹连通孔254及外螺纹连通孔263这一名称,而具备被称为中间构件连通孔254及密封构件连通孔263的名称的元件。
在上述公开中,来自受液器200的液体冷媒所流过的过冷却部形成在冷凝器100的下方,但也可以将过冷却部形成在上方。即,在上述公开中,将入口侧连接器140配置在冷凝器100的上方,将出口侧连接器141配置在冷凝器100的下方,但也可以将入口侧连接器140配置在下方,将出口侧连接器141配置在上方。
在上述公开的受液器200中,主体部220的直径为45毫米。在本公开中,以主体部220是大径为前提。作为大径的主体部,使用外径为40至55毫米左右的主体部。并且,大径的主体部的壁厚也使用比1.9毫米厚的壁厚,2~2.5毫米的示例也是通常的。
在上述公开中,由于密封构件260为树脂制成,因此过滤器262的形成变得容易,还能够实现轻量化。但是,也可以用铝或铝合金形成密封构件260。
而且,过滤器262也不一定必须与密封构件260一体地设置,也可以在其他位置配置过滤器262。
在上述公开中,在中间构件250上形成有两个保持钎料的环状槽251、252,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仅形成比内螺纹连通孔254靠近前的环状槽252。即使在一处进行可靠的钎焊,也能够确保受液器200作为耐压容器的性能。并且,通过一处钎焊,还能够弥补因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处的薄壁化而引起的强度不足。
此外,在上述的公开中,由于在密封构件260上形成有三条O形环保持槽265、266、267,因此能够通过三个O形环278可靠地进行密封构件260的密封。但是,O形环保持槽也可以是两条或一条。只要能够确保密封性能,则不一定限于三条。
在上述公开中,干燥剂300的袋301通过热熔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而形成,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原料。另外,也可以用缝制代替热熔接。
在上述公开中,受液器200通过保持板210保持在左侧罐102中,但也可以保持在右侧罐101中。在这种情况下,入口侧连接器140和出口侧连接器141配置在左侧罐102上。由此,能够提高处理冷媒配管的自由度。
在上述公开中,作为冷媒使用了氟利昂R134A,但也可以使用氟利昂R1234yf等其他冷媒。由于受液器的耐压强度也根据各个冷媒而不同,因此还要调整壁厚。在上述公开中,将封入干燥剂300的袋301设为三个,但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此外,袋301的形状也可以是图25所示的圆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袋301也在主体部220的内部、相对于轴向并排配置。
袋301是可挠性的。袋301的数量为n个,1<n。袋301在不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截面形状为圆形。袋301可以从圆形稍微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袋301的截面积AD也比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小。一个袋301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形状比中央部分256小,并且是能够通过中央部分256的形状。多个袋301的总计长度(3×LD)可称为展开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满足上述实施方式所规定的多个构件的长度(LD、LR、LL、展开长度)的关系。
也可以将干燥剂300的袋301如图26所示设置成片状。将片状的袋301卷起来,从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插入到受液器200内。插入后,袋301以自身的复原力而展开。在图26中,示出了在先插入的袋301展开,向其内侧的空间插入第二片片状袋301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片状的袋301也在主体部220的内部、相对于轴向并排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袋301也具有可挠性。袋301的数量为n个,1<n。一个袋301的截面积AD比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小。一个袋301可以变形为能够通过中央部分256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袋301通过卷绕而加工成比中央部分256的圆形截面小的形状。截面积AD是用于将片状袋301插入中央部分256的所需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满足上述实施方式所规定的多个构件的长度(LD、LR、LL、展开长度)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袋301的卷绕方向的长度、即袋301的周向的长度定义为一个袋301的长度LD。在该情况下,也满足上述实施方式所规定的多个构件的长度(LD、LR、LL、展开长度)的关系。
如图27所示,也可以使用能够变形的可挠性的袋301。袋301在不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是球体。在制造方法或更换方法中,在通过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状态下使袋301细长地变形。此时,袋301的中间变细部分的截面积AD是用于将袋301插入中央部分256的所需截面积。此时,袋301具有制程长度LD。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袋301插入到主体部220中。袋301的数量为n个,1<n。在插入到主体部220的状态下,通过相互推压多个袋301,使袋301变形为扁平的椭圆球。由此,袋301的外表面也可以与主体部220的内部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袋301在主体部220的内部、相对于轴向直排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袋301的截面积AD也比中央部分256的截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中,n个袋301的制程长度LD的总计(n×LD)比有效长度LR或全长LL长(3×LD>LR或3×LD>LL)。此外,n个袋301在取出到受液器200的外部的情况下,可以变形为总计长度(n×LD)。n个袋301的总计长度(n×LD)也可以称为展开长度。展开长度是将n个袋301在受液器200的外部展开的状态下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满足上述实施方式所规定的多个构件的长度(LD、LR、LL、展开长度)的关系。
在上述公开中,多个袋301具有相等的长度LD。取而代之地,如图28所示,多个袋301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LD1、LD2、LD3等多种长度。在该情况下,总计长度∑LDn=LD1+LD2+LD3也满足上述关系来代替总计长度n×LD。在上述公开中,将受液器200一体化而成的冷凝器100用于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由于农业机械或建筑机械的空调中水的渗透得多,因此使用本公开是合适的。但是,根据使用环境,即使是汽车用空调,也存在水的渗透得多的情况。因此,本公开的将受液器200一体化而成的冷凝器100可用于汽车用空调。

Claims (10)

1.一种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包括:
一对罐(101、102),冷媒流入流出所述一对罐;
多根管(110),所述多根管配置在所述一对罐之间,供所述冷媒流动;
散热片(111),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管热耦合,并促进在所述管内流动的所述冷媒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
受液器(200),所述受液器与所述一对罐中的一个罐连接,使所述冷媒从所述一个罐流入,在内部存储液体冷媒,并使液体冷媒向所述一个罐流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液器具有:
圆筒状的主体部(220)、以及
形成在该主体部的一侧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
还包括:中间构件(250),所述中间构件配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
密封构件(260),所述密封构件与该中间构件卡合以堵塞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以及
干燥剂(300),所述干燥剂被封入到可挠性袋中,
所述干燥剂能够在所述密封构件从所述中间构件上卸下的状态下进出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主体部,
在所述受液器中,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壁厚,
所述一对罐、所述管、所述散热片、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主体部及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以及所述中间构件,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通过钎焊而被一体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壁厚(t3)与所述主体部的壁厚(t1)之比小于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内径(D3)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径(D1)之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主体部的内径(D1)与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的内径(D3)之比为50%以上且不足8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受液器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之间形成有倾斜部(24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形成有保持钎料的至少一个环状槽(251、25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构件,呈一端封闭的圆筒状,在该封闭的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至少一个O形环保持槽(265、266、267),并具备保持于该O形环保持槽的O形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被封入到可挠性袋中,在所述受液器外展开的状态下的长度比所述受液器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被封入到多(n)个袋中,
一个所述袋在通过所述中间构件的中央部分(256)进出的方向上具有长度(LD),
多个所述袋的长度的总计,比轴向上的、所述受液器的全长(LL)或用于容纳多个所述袋的所述主体部的有效长度(LR)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被封入到多(n)个袋中,
多个所述袋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相对于轴向并排和/或直排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受液器一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液器,
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供来自所述罐的冷媒流入的流入孔(202),
在所述中间构件侧小径部上形成有使冷媒向所述罐流出的流出孔(203),
在所述中间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流出孔连通的中间构件连通孔(254),
在所述密封构件上形成有与该中间构件连通孔连通的密封构件连通孔(263)。
CN202180003085.7A 2020-03-03 2021-02-25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Active CN113748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6188 2020-03-03
JP2020-036188 2020-03-03
PCT/JP2021/006960 WO2021177122A1 (ja) 2020-03-03 2021-02-25 受液器一体凝縮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8302A true CN113748302A (zh) 2021-12-03
CN113748302B CN113748302B (zh) 2023-08-25

Family

ID=77614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3085.7A Active CN113748302B (zh) 2020-03-03 2021-02-25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3734B2 (zh)
JP (1) JP7095182B2 (zh)
CN (1) CN113748302B (zh)
WO (1) WO202117712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5982A (zh) * 2008-12-15 2011-11-16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403463U (zh) * 2011-02-01 2012-08-29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07796145A (zh) * 2016-08-30 2018-03-13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09425148A (zh) * 2017-08-28 2019-03-05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JP2019070503A (ja) * 2017-10-11 2019-05-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受液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ンデ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4632B1 (en) * 1998-06-16 2002-04-23 Denso Corporation Receiver and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JP2002350001A (ja) 2001-05-22 2002-12-04 Sanden Corp サブクールタイプコンデンサ
JP2002372342A (ja) 2001-06-18 2002-12-26 Sanden Corp サブクールタイプコンデンサ
DE10213176A1 (de) * 2002-03-23 2003-10-02 Behr Gmbh & Co Kältmittelkondensator
US6622517B1 (en) * 2002-06-25 2003-09-23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denser assembly having readily varied volumetrics
JP2005321151A (ja) * 2004-05-10 2005-11-17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US20060123837A1 (en) * 2004-12-10 2006-06-15 Subros Limited Receiver tank for a cond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591960B2 (ja) * 2005-07-04 2010-12-01 日軽熱交株式会社 レシーバタンク付き熱交換器
JP2009168313A (ja) * 2008-01-15 2009-07-30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JP5593084B2 (ja) * 2009-07-29 2014-09-1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熱交換器
JP5732258B2 (ja) * 2010-02-16 2015-06-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JP5488551B2 (ja) * 2010-11-03 2014-05-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液器および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JP5651431B2 (ja) * 2010-11-08 2015-01-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US10168085B2 (en) * 2011-03-09 2019-01-0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Condenser having a refrigerant reservoir assembly containing a desiccant bag
WO2013025787A1 (en) * 2011-08-16 2013-02-2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ndenser having a receiver/dehydrator top entrance with communication capable of stabilized charge plateau
JP6039946B2 (ja) * 2012-07-13 2016-12-0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US11712942B2 (en) * 2020-08-05 2023-08-01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ermetically sealed cap for heat exchanger modul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5982A (zh) * 2008-12-15 2011-11-16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403463U (zh) * 2011-02-01 2012-08-29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07796145A (zh) * 2016-08-30 2018-03-13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09425148A (zh) * 2017-08-28 2019-03-05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JP2019070503A (ja) * 2017-10-11 2019-05-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受液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77122A1 (zh) 2021-09-10
JP7095182B2 (ja) 2022-07-04
US11913734B2 (en) 2024-02-27
CN113748302B (zh) 2023-08-25
WO2021177122A1 (ja) 2021-09-10
US20220049908A1 (en) 2022-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61957B2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US5546761A (en) Receiver-integrated refrigerant condenser
US5813249A (en) Refrigeration cycle
US9863652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storage function
US11059345B2 (en) Storage evaporator hav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use i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5582027A (en) Modulator integrated type refrigerant condenser
JP3801348B2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
US20040244411A1 (en) Air-conditioner
JP5775715B2 (ja) コンデンサ
JPH08261602A (ja) フィルタ/乾燥器用カートリッジ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CN113748302A (zh)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KR101551692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EP2743607A2 (en) Sub-cooled condenser having a receiver tank with a refrigerant diverter for improved filling efficiency
JP3955766B2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付き熱交換器、レシーバタンク結合部材、熱交換器のレシーバタンク組付構造及び冷凍システム
JP5746872B2 (ja) コンデンサ
JP5622411B2 (ja) コンデンサ
US20110113821A1 (en) Accumulator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5034401B2 (ja) 一体型熱交換器
JP2003207230A (ja)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の受液器容積決定方法
JP385538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レシーバ
JP5604140B2 (ja) コンデンサ
KR19990009561U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JPH0636912U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コンデンサ
JP2019090549A (ja) 受液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ンデンサ
JP6322529B2 (ja) 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