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8464A - 锂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8464A
CN113728464A CN202080006068.4A CN202080006068A CN113728464A CN 113728464 A CN113728464 A CN 113728464A CN 202080006068 A CN202080006068 A CN 202080006068A CN 113728464 A CN113728464 A CN 113728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ctive material
based oxide
lithium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60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政祐
许珉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orp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28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4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8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01M2300/004Three solv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高电压下具有优异电池性能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重量比为50:50至80:20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其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和锂钴基氧化物;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和包含有机溶剂和锂盐的电解质,其中所述有机溶剂包含丙酸丙酯和环状碳酸酯溶剂,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含有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并且所述碳酸亚乙酯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小于25重量%。

Description

锂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3月7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9-0026396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高电压下具有优异的寿命特性和膨胀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移动设备的需求的增加,对作为能量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已经显著增加。在这些二次电池中,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长循环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的锂二次电池已经商业化并被广泛使用。
近来,对高容量电池的需求趋向于越来越大,因此,已经积极地研究和开发了在能够增加电池容量的高电压(例如4.3V以上)下运行的锂二次电池。
以使用诸如LiCoO2和LiNi1-n-mConMnmO2(0<n<1,0<m<1)等各种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LiNi1-n-mConMnmO2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容量特性,但是由于在4.2V以上的高电压下会发生副反应,因此存在电池性能迅速下降并发生膨胀的局限性。
LiCoO2的优点在于,其即使在高电压下也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特性,但是由于充电和放电的剩余量低,因此存在容量特性较差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已提出了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然而,迄今提出的使用混合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并未展现出令人满意的性能,这是因为当重复进行高电压充电和放电时,由于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副反应,电池性能会迅速下降,或者或容量特性不足。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高电压运行期间具有优异的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重量比为50:50至80:20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和包含有机溶剂和锂盐的电解质,其中,所述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并且所述有机溶剂包含丙酸丙酯和环状碳酸酯溶剂,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含有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其中,所述碳酸亚乙酯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小于25重量%。
[有利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通过使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而具有宽的工作电压范围,并且包含大量具有优异容量特性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因此容量特性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中,由于将一次颗粒直径为3μm以上的大颗粒用作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因此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小于通常采用的常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从而使与电解质溶液的副反应最小化,因此可有效抑制高电压运行期间的容量下降和膨胀产生。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包含少于25重量%的少量的在高温下容易降解的碳酸亚乙酯,并使用含有过量的具有高温稳定性的丙酸丙酯的电解质,因此其即使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量大时也展现出稳定的高电压循环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制备例1制备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
图2是制备例2制备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的SEM图像;
图3是实施例1至3和比较例1和2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
图4是实施例1和比较例3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
图5是实施例1和比较例4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理解的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词语或术语不应解释为常用词典中定义的含义,并且还将理解,基于发明人可以适当地定义单词或术语的含义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则,词语或术语应理解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
本说明书中的表述“平均粒径(D50)”可被定义为粒径分布曲线中累积体积为50%处的粒径,并且平均粒径(D50)可利用激光衍射法测量。具体地,在将目标颗粒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后,将分散介质引入市售的激光衍射粒径测量仪器(例如Microtrac MT3000),用频率为约28kHz且输出为60W的超声波辐射,然后通过测量仪器计算累积体积为50%处的平均粒径(D5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表述“%”表示重量%,除非另有说明。
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负极和电解质,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重量比为50:50至80:20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其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和锂钴基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包含丙酸丙酯和环状碳酸酯溶剂(含有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的混合溶剂用作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并且碳酸亚乙酯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小于25重量%。
对于通常仅使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由于在4.20V以上的电压下发生副反应使电池特性迅速下降,因此存在不能在高电压下运行的局限性。对于仅使用锂钴基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高电压运行是可行的,但存在容量特性较差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已提出了使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的混合物的二次电池,但这些常规二次电池使用二次颗粒(其中多个粒径为约0.1μm至约1μm的一次颗粒聚结)形式的粉末作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在使用如上所述由平均粒径小的一次颗粒聚结形成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二次颗粒的情况下,由于与电解质溶液的副反应因高比表面积而严重发生并且发生开裂现象(一次颗粒之间的孔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打开),因此即使将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与锂钴基氧化物一起使用,循环特性也会在高电压下迅速下降,因而在高电压下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性能。
另外,当混合使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时,可以增加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量以实现高容量特性,但是由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在高温和高电压下的结构稳定性低,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量增加到50重量%以上时会出现电池性能在高温和/或高电压条件下迅速下降的问题,因此在提高容量方面存在局限。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并开发高电压下具有优异特性的锂二次电池的大量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当将一次颗粒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与具有特定组成的电解质组合使用时,在高电压下可以获得稳定的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即使将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量增加到50重量%以上时也是如此,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各组件。
<正极>
本发明的正极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层,其包含由组成不同的两种正极活性材料组成的混合正极材料。具体地,本发明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
锂镍钴锰基氧化物是含有作为过渡金属元素的镍、钴和锰的锂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例如可通过下述式1表示。
[式1]
Lix[NiyCozMnwM1 v]O2-pAp
在[式1]中,M1是取代过渡金属位点的掺杂元素,可包括选自由钨(W)、铜(Cu)、铁(Fe)、钒(V)、铬(Cr)、钛(Ti)、锆(Zr)、锌(Zn)、铝(Al)、铟(In)、钽(Ta)、钇(Y)、镧(La)、锶(Sr)、镓(Ga)、钪(Sc)、钆(Gd)、钐(Sm)、钙(Ca)、铈(Ce)、铌(Nb)、镁(Mg)、硼(B)和钼(Mo)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是取代氧位点的元素,可包括选自由氟(F)、氯(Cl)、溴(Br)、碘(I)、砹(At)和硫(S)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x表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的锂与总过渡金属的原子比,其中x可以为1至1.30,优选为大于1且1.30以下,更优选1.005至1.30,例如1.01至1.20。在锂的原子比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获得结晶度高、同时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且阳离子混排低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
y表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镍在过渡金属中的原子比,其中y为0.3以上且小于1,例如0.5至0.95。由于增加过渡金属中镍的含量可以实现更高的容量,因此镍的原子比为0.5以上对于实现高容量更有利。
z表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钴在过渡金属中的原子比,其中z大于0且为0.6以下,例如0.01至0.4。
w表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锰在过渡金属中的原子比,其中w大于0且为0.6以下,例如0.01至0.4。
v表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掺杂到过渡金属位点的掺杂元素M1的原子比,其中v可以为0至0.2,例如0至0.1。在添加掺杂元素M1的情况下,具有提高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结构稳定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增加掺杂元素的量时容量可能减小,因此期望以0.2以下的原子比包含掺杂元素。
p表示取代氧位点的元素A的原子比,其中p可以为0至0.2,例如0至0.1。
在式1中,y+z+w+v=1。
用于本发明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例如3μm至10μm。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3μm的情况下,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了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这导致如下局限性:金属离子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溶出,或与电解质溶液的副反应加剧,并且当工作电压较高时,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结果,在高电压条件下,循环特性迅速下降并且发生膨胀。相比之下,如果使用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的颗粒作为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由于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减小,不仅可以使引起膨胀和电池性能下降的与电解质溶液的副反应最小化,而且在正极制备期间可以改善压缩密度,从而实现高能量密度。
另外,在用于本发明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占据锂位点的Ni2+离子的量可以为5.0atm%以下,例如0.1atm%至4.0atm%。在占据锂位点的Ni2+离子的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实现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当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存在尺寸与锂离子(Li+)相似的过渡金属阳离子时,会发生过渡金属并入锂层中的现象,其中这被称为阳离子混排现象。对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而言,由于Li+与Co3+、Mn4+或Ni3+离子之间的尺寸差异较大,因此不太可能发生阳离子混排。然而,由于镍离子中具有+2氧化值的Ni2+离子具有与锂离子相似的尺寸,因此可能发生阳离子混排。由于当Ni2+离子在锂层中混排时不能适当地形成层状晶体结构,因此活性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降低,并且锂层中存在的Ni2+离子阻止了锂离子的移动,因此电池性能下降。因此,在本发明中,使用占据锂位点的Ni2+离子的量为5.0atm%以下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可实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可具有由一次颗粒构成的单块式(monolith)结构,或者可以为30个以下、优选10个以下、更优选5个以下的一次颗粒聚结成的二次颗粒的形式。在使用具有单块式结构或如上所述相对少量的一次颗粒聚结的结构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时,可以降低比表面积,从而使与电解质溶液的副反应最小化,并且可以提高压缩密度以实现高能量密度。
单颗粒或二次颗粒形式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为3μm至30μm,优选3μm至15μm,更优选3μm至10μm。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在混合将要在后面描述的锂钴基氧化物时,可实现高压缩密度,由此可获得提高能量密度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锂原料与过渡金属前体混合以使锂原子数目与总过渡金属原子数目之比为1以上,例如1.005至1.30,然后在相对高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
锂原料可包括例如含锂的碳酸盐(例如碳酸锂等)、水合物(例如氢氧化锂一水合物(LiOH·H2O)等)、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锂等)、硝酸盐(例如硝酸锂(LiNO3)等)或氯化物(例如氯化锂(LiCl)等),但锂原料不限于此。
过渡金属前体可包括例如镍锰钴的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碳酸盐或有机络合物,或者可包括含有掺杂元素M1的镍锰钴的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碳酸盐或有机络合物。例如,镍钴锰基前体可以是[NiyCozMnw](OH)2、[NiyCozMnwAlv](OH)2、[NiyCozMnw]O·OH或[NiyCozMnwAlv]O·OH(其中y、z、w和v与式1中定义的相同),但镍锰钴基前体不限于此。
期望的是,热处理温度可以是比制备具有相同过渡金属比的常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时通常使用的烧结温度高的温度,例如比常用烧结温度高100℃以上的温度。例如,热处理温度可以是850℃至1,100℃,例如950℃至1,050℃。
一般而言,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具有取决于过渡金属组成的适当的烧结温度。例如,在镍:钴:锰的原子比为5:3:2的情况下,已知适当的烧结温度为750℃至850℃,在镍:钴:锰的原子比为8:1:1的情况下,已知适当的烧结温度为700℃至800℃。
在以低于适当的烧结温度的温度进行烧结的情况下,电化学性能可能由于晶体生长不足而降低,如果烧结温度过度高于适当的烧结温度,则可能发生阳离子混排或氧脱附现象,从而降低结构稳定性。
在使用常规的适当的烧结温度的情况下,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一次颗粒的粒径形成为小于3μm(通常为0.1μm至1μm的水平)。当提高烧结温度时,一次颗粒的粒径可以形成为较大,但是,在不改变其他条件而仅提高烧结温度的情况下,会发生氧脱附,当发生氧脱附时,会产生大量的比Ni3+离子相对更稳定的Ni2+离子以保持电平衡状态,结果是,阳离子混排现象加剧,结晶度降低,从而显著降低了电化学性能。
然而,在本发明中的情况下,在混合锂原料和过渡金属前体以使锂原子数目与总过渡金属数目之比为1以上(例如1.005至1.30)后,在相对高温下进行烧结,可获阳离子混排低、同时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且结晶度优异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当反应物中的锂离子很多时,占据锂位点的锂离子的比例随机增加,并且过渡金属的氧化值增加以将Ni2+离子转化为Ni3+离子。另外,当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值增加时,过渡金属离子与氧离子之间的结合能增加,从而减小过渡金属层间距,由此可以增加锂层和过渡金属层之间的层间间距以抑制过渡金属并入锂层中。因此,通过上述方法可制备阳离子混排低、同时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且结晶度优异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
接下来,锂钴基氧化物是含有作为过渡金属元素的钴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锂钴基氧化物例如可通过下述式2表示。
[式2]
LiCo1-aM2 aO2-bBb
在式2中,M2是取代钴位点的掺杂元素,可包括选自由W、Cu、Fe、V、Cr、Ti、Zr、Zn、Al、In、Ta、Y、La、Sr、Ga、Sc、Gd、Sm、Ca、Ce、Nb、Mg、B和Mo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B是取代氧位点的元素,可包括选自由F、Cl、Br、I、At和S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表示取代钴位点的掺杂元素M2的原子比,其中a可以为0至0.2,例如0至0.1。
b表示取代氧位点的元素B的原子比,其中b可以为0至0.2,例如0至0.1。
一般而言,相比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锂钴基氧化物在高电压下具有更好的寿命特性和膨胀特性。在锂钴基氧化物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混合使用的情况下,与锂钴基氧化物相似,该混合物即使在高电压下也可稳定运行。
锂钴基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可以为10μm至20μm,例如12μm至20μm,但用于本发明的锂钴基氧化物不限于此。在锂钴基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锂钴基氧化物可与尺寸相对较小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颗粒混合以实现高压缩密度,由此可获得提高能量密度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包含重量比为50:50至80:20(例如60:40至80:20)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由于锂镍钴锰基氧化物比锂钴基氧化物具有更好的容量特性,因此当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含量为如上所述的50%以上时,可显著改善电池的容量特性。
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的总重量可以为80重量%至98重量%,例如85重量%至98重量%。当正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时,可展现出优异的容量特性。
正极活性材料层必要时还可包含导电剂和粘合剂。
导电剂用于对电极提供导电性,其中可使用任意导电剂而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具有合适的电子传导性且不在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即可。
导电剂的具体实例可以是石墨,例如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碳基材料,例如炭黑、乙炔黑、科琴黑、槽黑、炉黑、灯黑、热裂法炭黑和碳纤维;诸如铜、镍、铝和银等金属的粉末或纤维;导电晶须,例如氧化锌晶须和钛酸钾晶须;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钛;或者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并且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一种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导电剂的含量可以为1.5重量%以上,优选为1.5重量%至5重量%,更优选1.5重量%至3重量%。如果如本发明中那样混合使用了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的正极中的导电剂的量小于1.5重量%,则输出可能减少。
接下来,粘合剂提高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粘附以及正极活性材料和集流体之间的粘附。
粘合剂的具体实例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co-HFP)、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二烯聚合物(EPDM)、磺化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氟橡胶或它们的各种共聚物,并且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一种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粘合剂的含量可以为0.1重量%至15重量%。
可根据制备正极的典型方法制备本发明的正极,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具体地,将通过在溶剂中溶解或分散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或导电剂而制得的正极材料混合物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然后通过干燥并辊压经涂布的正极集流体来制备正极。
正极集流体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具有导电性且不在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铝,镍,钛,烧制碳,或者用碳、镍、钛或银等中的一种表面处理过的铝或不锈钢。另外,正极集流体的厚度通常可以为3μm至500μm,并且可通过在集流体的表面上形成微小的不规则物以提高正极材料的粘附性。例如,可使用各种形状的正极集流体,例如膜、片、箔、网、多孔体、泡沫体和无纺布体等。
溶剂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溶剂,可包括二甲基亚砜(DMSO)、异丙醇、N-甲基吡咯烷酮(NMP)、丙酮或水,并且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一种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考虑到正极材料混合物的涂布厚度、制造产率和可加工性,如果正极材料混合物可以被调节成具有适当的粘度,则所用溶剂的量就可以是足够的,并且没有具体限制。
另外,作为另一种方法,正极可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将正极材料混合物浇铸在单独的支持体上,然后将与支持体分离的膜层叠在正极集流体上。
<负极>
接下来,将描述负极。
本发明的负极包含含有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碳基负极活性材料或硅基负极活性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碳基负极活性材料,可使用本领域中所用的各种碳基负极活性材料,例如无定形、板状、片状、球形或纤维状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Kish石墨、热解碳、中间相沥青类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珠、中间相沥青、高温烧结碳(例如石油或煤焦油沥青衍生的焦炭)、软碳和硬碳。
优选地,碳基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碳基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在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一起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与集流体的结合,从而抑制活性材料的剥离。
硅基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选自由金属硅(Si)、硅氧化物(SiOx,其中0<x≤2)、碳化硅(SiC)和Si-Y合金(其中Y是选自由碱金属、碱土金属、第13族元素、第14族元素、过渡金属、稀土元素及其组合组成的组中的元素,并且不是Si)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Y可选自由Mg、Ca、Sr、钡(Ba)、镭(Ra)、Sc、Y、Ti、Zr、铪(Hf)、
Figure BDA0003055425100000101
(Rf)、V、Nb、Ta、
Figure BDA0003055425100000102
(Db)、Cr、Mo、W、
Figure BDA0003055425100000103
(Sg)、锝(Tc)、铼(Re)、
Figure BDA0003055425100000104
(Bh)、Fe、铅(Pb)、钌(Ru)、锇(Os)、
Figure BDA0003055425100000105
(Hs)、铑(Rh)、铱(Ir)、钯(Pd)、铂(Pt)、Cu、银(Ag)、金(Au)、Zn、镉(Cd)、B、Al、Ga、锡(Sn)、In、锗(Ge)、磷(P)、砷(As)、锑(Sb)、铋(Bi)、S、硒(Se)、碲(Te)、钋(Po)及其组合组成的组。
由于硅基负极活性材料比碳基负极活性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特性,因此当包含硅基负极活性材料时可获得更好的容量特性。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是硅基负极活性材料和碳基负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在此情况下,作为重量比,硅基负极活性材料:碳基负极活性材料的混合比可以为1:99至50:50,例如5:95至30:70。在硅基负极活性材料与碳基负极活性材料的混合比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由于在改善容量特性的同时抑制了硅基负极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所以可以确保优异的循环性能。
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负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可以为80重量%至99重量%。在负极活性材料的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获得优异的容量特性和电化学性质。
除了负极活性材料之外,负极活性材料层还可包含粘合剂和导电剂。
粘合剂是有助于导电剂、活性材料和集流体之间的粘合的组分,其中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粘合剂的添加量通常为0.1重量%至10重量%。粘合剂的实例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二烯聚合物(EPDM)、磺化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腈-丁二烯橡胶、氟橡胶和它们的各种共聚物。
导电剂是用于进一步提高负极活性材料的导电性的组分,其中基于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导电剂的添加量可以为10重量%以下,例如5重量%以下。可使用任意导电剂而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具有导电性且不在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可使用诸如以下导电材料:石墨,例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炭黑,例如乙炔黑、科琴黑、槽黑、炉黑、灯黑和热裂法炭黑;导电纤维,例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金属粉末,例如氟碳粉末、铝粉末和镍粉末;导电晶须,例如氧化锌晶须和钛酸钾晶须;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钛;或者聚亚苯基衍生物。
负极活性材料层可如下制造:将通过在溶剂中溶解或分散负极活性材料以及可选的粘合剂和导电剂而制得的负极材料混合物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并干燥经涂布的负极集流体;或者可以如下制造:将负极材料混合物浇铸在单独的支持体上,然后将与支持体分离的膜层叠在负极集流体上。
负极集流体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具有高导电性且不在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铜、不锈钢,铝,镍,钛,烧制碳,或者用碳、镍、钛或银等中的一种表面处理过的铜或不锈钢,以及铝-镉合金。另外,负极集流体的厚度通常可以为3μm至500μm,并且与正极集流体相似,可以在集流体的表面上形成微小的不规则物以提高负极活性材料的粘附性。例如,可使用各种形状的负极集流体,例如膜、片、箔、网、多孔体、泡沫体和无纺布体等。
溶剂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溶剂,可包括二甲基亚砜(DMSO)、异丙醇、N-甲基吡咯烷酮(NMP)、丙酮或水,并且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一种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考虑到负极材料混合物的涂布厚度、制造产率和可加工性,如果负极材料混合物可以被调节成具有适当的粘度,则所用溶剂的量可以是足够的,并且没有具体限制。
<电解质>
接下来将描述电解质。
用于本发明的电解质包含有机溶剂和锂盐。
有机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溶剂和丙酸丙酯,并且所属环状碳酸酯溶剂包括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使用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的混合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中,在使用上述具体三种化合物(即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和丙酸丙酯)的组合作为电解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发现了与使用其它类型的有机溶剂时相比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
本发明的电解质的特征在于,其在有机溶剂中含有的碳酸亚乙酯的量小于25重量%,优选10重量%至小于25重量%,更优选10重量%至23重量%。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了电解质中的碳酸亚乙酯的量与高电压下的性能下降密切相关。具体地,在全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量为50重量%以上的情况下,发现了当有机溶剂中的碳酸亚乙酯的量为25重量%以上时,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迅速劣化。认为其原因在于碳酸亚乙酯在高温和高电压下容易分解。
在本发明的电解质中,基于有机溶剂的总重量,丙酸丙酯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例如50重量%至75重量%。由于丙酸丙酯不容易在高电压下分解,因此当丙酸丙酯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时,可有效抑制由于电解质溶液分解而造成的气体生成和电池性能下降。
另外,基于有机溶剂的总重量,环状碳酸酯溶剂的含量可以为40重量%以下,优选30重量%至40重量%,更优选30重量%至35重量%。当环状碳酸酯溶剂的量满足上述范围时,在电解质溶液保持适当的粘性的同时,可在高电压下实现优异的性能特性。
环状碳酸酯溶剂可包含重量比为1.5:1至3:1(例如1.5:1至2.5:1)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在碳酸亚乙酯的量大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高电压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可能劣化,在碳酸亚乙酯的量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溶液的粘度增加,锂离子的迁移率可能下降。
除了上述成分之外,必要时有机溶剂还可包括直链碳酸酯,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乙甲酯(EMC)。在包含具有低粘度特性的直链碳酸酯的情况下,由于降低了电解质溶液的粘度,因此可以获得提高锂离子的迁移率的效果。
接下来,可使用锂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常用的任意锂盐而没有具体限制,例如锂盐可包括作为阳离子的Li+,并且可包括作为阴离子的选自下组的至少一种:F-、Cl-、Br-、I-、NO3 -、N(CN)2 -、BF4 -、ClO4 -、AlO4 -、AlCl4 -、PF6 -、SbF6 -、AsF6 -、BF2C2O4 -、BC4O8 -、PF4C2O4 -、PF2C4O8 -、(CF3)2PF4 -、(CF3)3PF3 -、(CF3)4PF2 -、(CF3)5PF-、(CF3)6P-、CF3SO3 -、C4F9SO3 -、CF3CF2SO3 -、(CF3SO2)2N-、(FSO2)2N-、CF3CF2(CF3)2CO-、(CF3SO2)2CH-、(SF5)3C-、(CF3SO2)3C-、CF3(CF2)7SO3 -、CF3CO2 -、CH3CO2 -、SCN-和(CF3CF2SO2)2N-。具体而言,锂盐可包括选自由LiCl、LiBr、LiI、LiClO4、LiBF4、LiB10Cl10、LiPF6、LiCF3SO3、LiCH3CO2、LiCF3CO2、LiAsF6、LiSbF6、LiAlCl4、LiAlO4和LiCH3SO3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材料,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锂盐可以在正常使用范围内适当地改变,但在电解质溶液中所含的浓度可具体为0.8M至3M,例如0.1M至2.5M。
为了提高电池的寿命特性、抑制电池容量的降低和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除了上述组分外,电解质中还可包含各种添加剂。例如,添加剂可包括卤代碳酸亚烷基酯类化合物(例如氟代碳酸亚乙酯)、吡啶、亚磷酸三乙酯、三乙醇胺、环醚、乙二胺、n-甘醇二甲醚、六磷酸三酰胺、硝基苯衍生物、硫、醌亚胺染料、N-取代的噁唑烷酮、N,N-取代的咪唑烷、乙二醇二烷基醚、铵盐、吡咯、2-甲氧基乙醇或三氯化铝,这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它们的混合物使用。在此情况下,基于电解质的总重量,添加剂的含量可以为0.1重量%至5重量%。
<隔膜>
必要时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可包含隔膜。
隔膜将负极和正极隔开,并提供锂离子的移动通道,可使用任意隔膜作为所述隔膜而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通常用于锂二次电池中即可,具体地,可使用对电解质具有高保湿能力以及对电解质离子的转移具有低阻力的隔膜。
具体地,可使用多孔聚合物膜,例如由诸如乙烯均聚物、丙烯均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或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类聚合物制备的多孔聚合物膜,或者具有其两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另外,可使用典型的多孔无纺布,例如由高熔点玻璃纤维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形成的无纺布。此外,可使用包含陶瓷组分或聚合物材料的经涂布的隔膜以确保耐热性或机械强度,并且可选择性地使用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的隔膜。
由于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即使在高电压下也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因此工作电压可以为4.35V以上,并且在锂二次电池在如此高的电压下运行的情况下,与常规锂二次电池相比可实现优异的高容量特性。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可适用于便携式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以及电动车(例如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包含上述锂二次电池作为单元电芯的电池模组,以及包含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
所述电池模组或电池包可用作以下至少一种大中型设备的动力源:电动工具;电动车,包括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或储能系统。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制,但可使用利用罐的圆柱型、棱柱型、袋型或硬币型。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不仅可以用于用作小型设备的电源的电池单元中,而且还可以用作包含多个电池单元的大中型电池模块中的单元电芯。
下文中,将根据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该描述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
制备例1
混合锂原料LiOH和镍钴锰前体Ni0.5Co0.3Mn0.2(OH)2以使锂与过渡金属的原子比为1.05:1.00,然后在1,000℃热处理10小时,以制备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D50为5μm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
图1示出了如上所述制备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的形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如图1所示,显示出了在Li[Ni0.5Co0.3Mn0.2]O2粉末中混合有一次颗粒形式的单颗粒和由10个以下一次颗粒聚结成的二次颗粒,Li[Ni0.5Co0.3Mn0.2]O2粉末的平均粒径D50为7μm。
制备例2
以与制备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Li[Ni0.5Co0.3Mn0.2]O2粉末,不同之处在于热处理在800℃进行。
图2示出了如上所述制备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的形状的SEM图像。如图2所示,所制备的Li[Ni0.5Co0.3Mn0.2]O2粉末为二次颗粒的形式,并且二次颗粒(其中几十个粒径为1μm以下的一次颗粒聚结)的平均粒径D50为6μm。
实施例1
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以96.9:1.7:1.4的重量比混合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正极材料混合物。
在此情况下,将制备例1制备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与平均粒径D50为16μm的LiCoO2以70:30的重量比混合,并用作正极活性材料。
使用Denka Company Limited的Li435作为导电剂,使用Zeon Corporation的KF9700作为粘合剂。
用制备的正极材料混合物涂布10μm厚的铝集流体(Sam-A Aluminum),在100℃干燥,然后辊压以制备正极。
接下来,将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增稠剂和导电剂以95.8:3.7:0.5的重量比混合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以制备负极材料混合物。在此情况下,使用人造石墨(ShanshanTechnology,QCGX)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使用Denka Company Limited的Li435作为导电剂,使用Zeon Corporation的BML302作为粘合剂。
用制备的负极材料混合物涂布8μm厚的铜集流体(LS Mtron Ltd.),在130℃干燥,然后辊压以制备负极。
将隔膜设置在如上所述制备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并注入电解质溶液,以制备锂二次电池。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和丙酸丙酯以20:10:70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使用1.4M LiPF6作为锂盐。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乙酯和丙酸丙酯以20:10:20:50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乙酯和丙酸丙酯以20:10:40:30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
比较例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20:10:70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乙甲酯以20:10:40:30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
比较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和丙酸丙酯以25:10:65的重量比混合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溶液有机溶剂。
比较例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锂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将制备例2制备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与LiCoO2以70:30的重量比混合,并用作正极活性材料。
实验例
评价实施例1至3和比较例1至4中制备的锂二次电池的高电压寿命特性和膨胀特性。
具体地,在23℃下在恒定电流/恒定电压(CC/CV)条件下将实施例1至3和比较例1至4中制备的锂二次电池各自以1.0C充电至4.35V(0.05C截止)。随后,将各锂二次电池以0.5C的恒定电流(CC)放电至3.0V。
将上述充放电行为设为一个循环,并且在将该循环重复800次的同时测量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
测量结果呈现于图3至5。图3中示出了实施例1至3和比较例1和2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图4中示出了实施例1和比较例3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另外,图5中示出了实施例1和比较例4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特性的比较图。
参照图3,对于各自使用不含丙酸丙酯的电解质溶液的比较例1和2的二次电池,可以确认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与各自使用满足本发明的组成的电解质溶液的实施例1至3的二次电池相比显著劣化。
另外,参照图4,在碳酸亚乙酯的量大于25重量%的情况下,即使使用包含相同组分的电解质(比较例3),也可以确认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显著劣化。
此外,参照图5,在使用锂钴基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直径小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情况下,即使电解质溶液的组成相同(比较例4),也可以确认循环特性和膨胀特性与使用锂钴基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直径为3μm以上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混合物的情况(实施例1)相比显著劣化。

Claims (12)

1.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括:
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重量比为50:50至80:20的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和锂钴基氧化物;
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和
包含有机溶剂和锂盐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并且
所述有机溶剂包含丙酸丙酯和环状碳酸酯溶剂,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含有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
其中,所述碳酸亚乙酯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小于25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丙酸丙酯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为50重量%至75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含量为40重量%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包含重量比为1.5:1至3:1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亚丙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镍钴锰基氧化物由[式1]表示:
[式1]
Lix[NiyCozMnwM1 v]O2-pAp
其中,在[式1]中,
M1包括选自由W、Cu、Fe、V、Cr、Ti、Zr、Zn、Al、In、Ta、Y、La、Sr、Ga、Sc、Gd、Sm、Ca、Ce、Nb、Mg、B和Mo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包括选自由F、Cl、Br、I、At和S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并且
1.0≤x≤1.30,0.3≤y<1,0<z≤0.6,0<w≤0.6,0≤v≤0.2且0≤p≤0.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镍钴锰基氧化物中占据锂位点的Ni2+离子的量为5.0atm%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镍钴锰基氧化物具有由所述一次颗粒构成的单块式结构,或者为30个以下的所述一次颗粒聚结形成的二次颗粒的形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钴基氧化物由[式2]表示:
[式2]
LiCo1-aM2 aO2-bB’b
其中,在[式2]中,
M2包括选自由W、Cu、Fe、V、Cr、Ti、Zr、Zn、Al、In、Ta、Y、La、Sr、Ga、Sc、Gd、Sm、Ca、Ce、Nb、Mg、B和Mo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B’包括选自由F、Cl、Br、I、At和S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并且
0≤a≤0.2且0≤b≤0.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还包含导电剂和粘合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1.5重量%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碳基负极活性材料或硅基负极活性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二次电池的工作电压为4.35V以上。
CN202080006068.4A 2019-03-07 2020-03-05 锂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37284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90026396 2019-03-07
KR10-2019-0026396 2019-03-07
PCT/KR2020/003111 WO2020180125A1 (ko) 2019-03-07 2020-03-05 리튬 이차전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8464A true CN113728464A (zh) 2021-11-30

Family

ID=72338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6068.4A Pending CN113728464A (zh) 2019-03-07 2020-03-05 锂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615A1 (zh)
EP (1) EP3863091B1 (zh)
JP (1) JP7094606B2 (zh)
KR (1) KR102534279B1 (zh)
CN (1) CN113728464A (zh)
ES (1) ES2973105T3 (zh)
WO (1) WO2020180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8995A (zh) * 2021-01-06 2021-05-07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三元正极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101A (zh) * 2007-09-19 2010-08-11 株式会社Lg化学 非水电解质锂二次电池
US20140050985A1 (en) * 2012-08-20 2014-02-20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N105826600A (zh) * 2016-05-18 2016-08-03 东莞市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非水电解质溶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08987680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CN109301323A (zh) * 2018-09-21 2019-02-0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包含该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89371B1 (en) * 1999-09-30 2017-11-08 Sony Corporation Gel electrolyte and gel electrolyte cell
KR100578877B1 (ko) 2004-03-12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TW200616268A (en) * 2004-11-15 2006-05-16 Exa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olyte of secondary battery
KR101189499B1 (ko) * 2009-06-03 2012-10-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활물질
KR101565533B1 (ko) * 2011-03-15 2015-11-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비수 전해액 및 이를 구비한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540673B1 (ko) * 2012-08-03 2015-07-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811111B1 (ko) * 2012-12-14 2017-12-20 유미코아 충전식 배터리에 사용되는 바이모달 리튬 전이금속계 산화물 분말
US9537148B2 (en) * 2013-02-28 2017-01-03 Nissan Motor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1785262B1 (ko) 2013-07-08 2017-10-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채용한 양극 및 리튬이차전지
KR101633961B1 (ko) * 2013-10-18 2016-06-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첨가제, 상기 전해액 첨가제를 포함하는 비수성 전해액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EP3076474B1 (en) * 2014-09-30 2018-12-26 LG Chem, Ltd. Nonaqueus electrolyt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102101006B1 (ko) * 2015-12-10 2020-04-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190006485A (ko) 2016-05-10 2019-01-18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2차 전지
JP6787700B2 (ja) * 2016-06-28 2020-11-18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7706455A (zh) 2017-09-20 2018-02-16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顾高低温性能的高电压倍率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101A (zh) * 2007-09-19 2010-08-11 株式会社Lg化学 非水电解质锂二次电池
US20140050985A1 (en) * 2012-08-20 2014-02-20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N105826600A (zh) * 2016-05-18 2016-08-03 东莞市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非水电解质溶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08987680A (zh) * 2017-05-31 2018-12-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CN109301323A (zh) * 2018-09-21 2019-02-0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包含该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07843A (ko) 2020-09-16
ES2973105T3 (es) 2024-06-18
JP2022507424A (ja) 2022-01-18
KR102534279B1 (ko) 2023-05-19
EP3863091A4 (en) 2021-12-01
EP3863091B1 (en) 2024-02-14
EP3863091A1 (en) 2021-08-11
JP7094606B2 (ja) 2022-07-04
WO2020180125A1 (ko) 2020-09-10
US20220181615A1 (en)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4194B (zh) 尖晶石结构的锂锰基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KR102539694B1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1902978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CN113677624B (zh) 八面体结构的锂锰基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其的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CN110915035B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正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CN111542496A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5004416B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前体、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15461895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3692659A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JP2022159384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KR20230143982A (ko)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1373592B (zh) 低温特性和高温特性改善的锂二次电池
CN113412239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和制备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
KR102523095B1 (ko) 양극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양극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US20220181615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16325225A (zh) 正极活性物质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KR20210058490A (ko) 코팅층이 형성된 리튬 코발트계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EP4361102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240234706A9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7321795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
CN113711389A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17529452A (zh)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
CN118202488A (zh) 正极材料、包含该正极材料的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CN112840486A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