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5253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5253A
CN113725253A CN202111013140.9A CN202111013140A CN113725253A CN 113725253 A CN113725253 A CN 113725253A CN 202111013140 A CN202111013140 A CN 202111013140A CN 113725253 A CN113725253 A CN 113725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alignment
alignment structure
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31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5253B (zh
Inventor
胡玉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314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52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5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5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2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电极层和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设置于电极层远离衬底层侧;电极层朝向发光元件侧形成多个第一对位单元;至少部分发光元件朝向电极层侧包括第二对位单元;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对位单元与第二对位单元相卡合;本申请通过相对应设置、且可实现相卡合固定的第一对位单元和第二对位单元实现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组装,提高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对位精度,也能够避免发光元件在与电极层固定后发生移位、甚至脱落的风险,从而提升显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制作良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技术领域中,发光元件的尺寸一般都比较小,且当下使用的发光元件一般都具有使用寿命较长、可视角度较好等优点。但是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发光元件与其对应的电极层实现精准的电连接固定过程,仍是本技术领域需要攻克的难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制作良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电极层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层侧;
所述电极层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侧形成多个第一对位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朝向所述电极层侧包括第二对位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对位单元与所述第二对位单元相卡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通过在电极层设置朝向发光元件侧的多个第一对位单元,在发光元件设置朝向电极层侧的多个第二对位单元,进而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对位单元和第二对位单元相卡合固定,实现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组装固定;即通过相应设置、且可实现相卡合固定的第一对位单元和第二对位单元实现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组装,从而提升显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制作良率。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C区域的一种俯视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第一绑定电极和第二绑定电极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第三子对位结构、第四子对位结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子对位结构/第四子对位结构在第一虚拟平面的一种正投影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C区域的一种局部俯视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发光元件的电极通常设置为直接搭接在电极层上,可能存在发光元件偏位或者发光元件一端卡在电极层的内壁上,导致另一端无法与电极正常连接的情况;为了提高发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对位成功率,使发光元件更容易与电极实现精准相连,亟待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来实现对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作良率的提升。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制作良率。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层30、电极层40和多个发光元件50;发光元件50设置于电极层40远离衬底层30侧;
电极层40朝向发光元件50侧形成多个第一对位单元44;至少部分发光元件50朝向电极层40侧包括第二对位单元51;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对位单元44与第二对位单元51相卡合。
需要说明的,目前图2中示出的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处于未接触的状态,发光元件50最终需要与电极层40实现电连接,以实现电极层40对发光元件50的电信号供给。
发明人研究发现: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超小型发光元件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尺寸越来越小的发光元件在操作上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在对超小型发光元件与其对应的电极进行对位、键合等环节时,容易出现发光元件偏移预定位置的情况,器件对位精度低,进而导致良品率低,严重阻碍了超小型发光元件的商用化。
本申请为了提高发光元件50和电极层40的对位组装良率,在电极层40上或是电极层40的上侧形成有多个第一对位单元44,在发光元件50上设置了与第一对位单元44对应的第二对位单元51;具体地,电极层40在其朝向发光元件50侧形成多个第一对位单元44,发光元件50在朝向电极层40侧设置与第一对位单元44对应的第二对位单元51;在对发光元件50和电极层40实现键合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一对位单元44一一对应地和相应的第二对位单元51相卡合,实现电极层40和发光元件50的精准对位。
需要补充的是,在形成第一对位单元44时,可以是直接针对电极层40朝向发光元件50的一侧开设第一对位单元44,也可以是在电极层40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之上的其他膜层开设第一对位单元44,例如电极层40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包括一绝缘层时,可在绝缘层上开设第一对位单元44。但是,至少要保证电极层40与发光元件50相接触,以使得电极层40可向发光元件50传输驱动信号。即,电极层40可以用于直接形成第一对位单元44,或者其朝向发光元件50的表面作为第一对位单元44的底面存在。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通过具有相卡合关系的第一对位单元44和第二对位单元51实现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精准对位;其中,第一对位单元44相当于为第二对位单元51提供了一个路引,避免第二对位单元51落入除第一对位单元44之外的其他区域,从而实现了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精准对位,有利于避免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固定过程中发生便宜、甚至脱落的风险,从而避免造成显示面板100制程中的良率损失,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制作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显示面板100中所使用的发光元件50的数量、排布方式等,显示面板100中发光元件50的设置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用以达到所需的显示效果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2,可选地,电极层40包括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第一对位单元44包括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至少一个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位于第一绑定电极41朝向发光元件50的一侧,至少一个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位于第二绑定电极42朝向发光元件50的一侧;
第二对位单元51包括位于发光元件50相对两端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其中,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与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卡合,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与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卡合。
具体地,例如发光元件为当前技术中的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时,MicroLED结构中包括N型半导体、量子阱层、P型半导体,以及位于N型半导体一侧设置的N电极、位于P型半导体一侧的P电极,通过对P电极和N电极施加电压信号,以驱使该发光元件发光。例如发光元件为当前技术中的Nano-LED(纳米发光二极管)时,Nano-LED结构中包括设置于外延结构两侧的阴极和阳极,通过对阴极和阳极施加电压信号,以驱使该发光元件发光。
也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发光元件50有两个电极引脚(N电极和P电极、阳极和阴极)需要和电极层40电连接,通过电极层40向发光元件50的两端电极施加电压信号,来驱动发光元件50发光。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极层40包括有和发光元件50的两个电极引脚相对应设置的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也即,一个发光元件50的两个电极引脚分别对应电连接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通过相应设置的一组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实现对于其电连接的发光元件50中阴极和阳极(N电极和P电极)的电压信号供给,从而实现对发光元件的驱动。
结合到本申请附图2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极层40和发光元件50实现对位连接的过程,具体为,第二对位单元51中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与第一对位单元44中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相卡合,第二对位单元51中的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与第一对位单元44中的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相卡合。通过将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相卡合,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相卡合,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与相对应的电极层40中的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的对位连接,有利于提高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准确电连接,避免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固定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甚至脱落的风险,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3与图2的区别在于,图3中将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实现了电连接,请同时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为第一绑定电极41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上形成的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为第二绑定电极42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上形成的第二凹槽结构62;
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槽结构61内,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槽结构62内。
具体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极层40中的第一对位单元44和第二对位单元51的实际设置结构为,第一对位单元44中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为一种凹槽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凹槽结构可通过对电极层40进行相应位置的刻蚀等操作得到,无需增加其它的膜层来实现凹槽结构的制作,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作程序,且能够避免对显示面板100膜层厚度的增加,保障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设计。
本申请提供的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实际可以制作为第一绑定电极41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上形成的第一凹槽结构61;第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实际可以制作为第二绑定电极42朝向发光元件50一侧上形成的第二凹槽结构62。
相应地,发光元件50中包括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实际为与第一凹槽结构61对应的一个第一凸起部71,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实际为与第二凹槽结构62对应的一个第二凸起部72。实际实现第一对位单元44与第二对位单元51相卡合的过程为,调整发光元件50,以使得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一凸起部71)至少部分落入第一凹槽结构61内,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第二凸起部72)至少部分落入第二凹槽结构62内,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所形成的凹槽结构中的精准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图2、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极层40中凹槽结构61/6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即本申请对于凹槽结构61/62的截面为任何形状并不必限定。用户可根据发光元件50中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具体形状对电极层40中凹槽结构61/62的具体形状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发光元件50中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凹槽结构61/62中的定位、卡合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在第一对位单元44和第二对位单元51实现对位的过程中,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一凸起部71)为部分位于第一凹槽结构61内,设置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第二凸起部72)为部分位于第二凹槽结构62内。如此设置,通过凹槽结构对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移动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定,以便于将发光元件50固定到用户指定的电极层40中的位置上,从而提高发光元件50的定位准确率。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4,与图2、图3示出的图1中AA’截面图不同的是,图4提供了另一种电极层40上侧形成第一对位单元44的实施例。具体地,将同一组对位单元中的一个第一对位单元44(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形成于第一绑定电极41朝向发光元件50且靠近第二绑定电极42的一侧角部,将另一个第一对位单元44(第一子对位结构442)形成于第二绑定电极42朝向发光元件50且靠近第一绑定电极41的一侧角部。
如此设置,使得发光元件50落入第一对位单元44中时,发光元件50可以与电极层40中形成的第一对位单元44的下表面、侧面均接触,有利于增大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从而可降低压降与功耗,进而提高效率。另外,发光元件50可以平稳的落在电极层40的梯度结构上,这样可保证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结构的良好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出了本申请在一组绑定电极相对靠近的角部开设对位单元的一种实施例,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用户还可选择在第一绑定电极41朝向发光元件50且远离第二绑定电极42的一侧角部开设第一对位单元44(第一子对位结构441),还可选择在第二绑定电极42朝向发光元件50且远离第一绑定电极41的一侧角部开设第一对位单元44(第一子对位结构442)。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C区域的一种俯视图,请参照图1-图5,可选地,同一第一绑定电极41上的任意相邻的第一凹槽结构61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一滑槽611,同一第二绑定电极42上的任意相邻的第二凹槽结构62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二滑槽622,第一滑槽611与第二滑槽622并行。
具体地,同一个绑定电极上,可设置有与多个发光元件50实现固定的凹槽,也即为,同一第一绑定电极41上可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结构61,同一第二绑定电极42上可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结构6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同一第一绑定电极41上任意相邻设置的多个第一凹槽结构61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一滑槽611,同一第二绑定电极42上任意相邻设置的多个第二凹槽结构62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二滑槽622,可设置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为并行结构。此处的“并行”指的是相对的两点的距离始终相等,例如两者都是直线时候为相互平行(图中未示出),例如图5所示的两者是弧线时候为弧度相同;如此设置,使得一个发光元件50中所设置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一凸起部71)、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第二凸起部72)可以在并行设置的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中顺利滑动,以便于将发光元件50固定在电极层之前移动到用户指定的位置上,从而提高发光元件50的定位准确率。
此处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例如发光元件为Nano-LED时,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将Nano-LED分散在溶液中,进而再将Nano-LED与其对应的电极层实现电连接的;浮在溶液中的多个Nano-LED是难以和电极层实现精准对位的,极易出现Nano-LED没有落入准确的需求位置,或是Nano-LED的阴极与电极层对位、而阳极偏离等情况。
本申请在电极层40上制作Nano-LED的阴极、阳极将要对位置入的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该滑槽结构可为Nano-LED提供一个路引,使得Nano-LED的阴极、阳极分别先置入到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中,进而通过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中的分布需求,对至少部分Nano-LED进行位置微调,以使得各个Nano-LED可以实现在电极层40上的精准对位,而后再对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示出了一种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为一种同心圆结构的实施例,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设置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为相互平行的条状电极,例如也可设置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为回字形电极等。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6,可选地,第一对位单元44还包括第一对位辅助件45,发光元件50还包括第二对位辅助件55,第一对位辅助件45与第二对位辅助件55相卡合。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电极层40进一步设置第一对位辅助件45,发光元件50进一步设置第二对位辅助件55。从而,在发光元件50的第二对位单元51落入电极层40中的第一对位单元44的基础上,本申请通过微调发光元件50的位置,进一步将发光元件50增设的第一对位辅助件45与第二对位辅助件55实现相卡合,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的准确定位,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对位精度,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制作良率。
请进一步结合图5和图6,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中的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实现对位的过程中,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可在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内适当滑动,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向电极层40中指定位置的移动,例如移动为第二对位辅助件55恰好落入对应的第一对位辅助件45内,以方便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实现固定过程中位置微调。其中,第一滑槽611和第二滑槽622作为发光元件50的路引存在,且为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中提供了一个可移动空间,而增设的第一对位辅助件45和第二对位辅助件55用于对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需固定的位置进行定位,且同时也可作为一个固定结构进行使用,即通过将第二对位辅助件55卡在第一对位辅助件45内实现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的固定。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第一绑定电极和第二绑定电极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第三子对位结构、第四子对位结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图示清晰,图9中部分附图标记并未示出,请结合图6-图8的相应附图标记进行参照。
请参照图1、图6-图9,可选地,第一对位辅助件45还包括位于第一子对位结构441朝向衬底层30侧的第一对位子件451,位于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朝向衬底层30侧的第二对位子件452;
第二对位辅助件55还包括位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朝向衬底层30侧的第三对位子件551,还包括位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朝向衬底层30侧的第四对位子件552;
第一对位子件451与第三对位子件551相卡合,第二对位子件452与第四对位子件552相卡合。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以Micro LED和Nano-LED为例,均包括两个电极引脚,进而需要电极层40中设置有提供分别提供电压信号的两个电极,也即本申请提供任一个发光元件50都对应设置有的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为了提高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中的对位成功率,本申请在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对位精度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精度,本申请进而在第一子对位结构441朝向衬底层30侧设置第一对位子件451,在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朝向衬底层30侧设置第二对位子件452;相应地,也在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朝向衬底层30侧设置第三对位子件551,在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朝向衬底层30侧设置第四对位子件55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对位辅助件45包括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第二对位辅助件55包括第三对位子件551和第四对位子件552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此外,也可选择第一对位辅助件45仅包括第一子对位结构441或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此时对应的第二对位辅助件55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对位子件551或第四对位子件552。
再者,本申请也不限定一个发光元件50对应设置的第三对位子件551和第四对位子件55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各一个,也可设置为各具有多个,或是设置第三对位子件551和第四对位子件552的数量不同等;第一对位子件451和第二对位子件452的数量可根据第三对位子件551和第四对位子件552的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可。
还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对于第一对位辅助件45、第二对位辅助件55的设置形状、设置面积等也不做具体限定,图示的截面为矩形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只要第一对位辅助件45、第二对位辅助件55能够实现对位卡合的功能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对位辅助件45与第二对位辅助件55实现相卡合,具体为第一对位子件451与第三对位子件551相卡合,第二对位子件452与第四对位子件552相卡合;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卡合来实现定位范围限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再设置第一对位子件451与第三对位子件551相卡合固定,将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卡合来实现定位范围限定的基础上,进而再设置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与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相卡合固定。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的更为准确的定位,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对位精度,也能够避免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固定后发生移位、甚至脱落的风险,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制作良率。
请继续参照图1、图6-图9,可选地,第一对位子件451为第三凹槽结构73,第二对位子件452为第四凹槽结构74;
第三对位子件551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凹槽结构73内,第四对位子件552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凹槽结构74内。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对位子件451为第三凹槽结构73,第二对位子件452为第四凹槽结构74,第三对位子件551为与第三凹槽结构73相对应的一个第三凸起部83,第四对位子件552为与第四凹槽结构74相对应的一个第四凸起部84。
也即,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是在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中已经刻蚀出凹槽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刻蚀出小型凹槽(第三凹槽结构73、第四凹槽结构74)作为定位结构的,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即可实现对发光元件50定位路引的制作,并实现对发光元件50定位点的制作,如此设置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100制作程序的复杂化。相应地,在发光元件50朝向电极层40侧增设第三凸起部83和第四凸起部84,以实现发光元件50和电极层40的定位和固定,提高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的定位精度。
本申请设置第三对位子件551(第三凸起部83)为部分位于第三凹槽结构73内,第四对位子件552(第四凸起部84)为部分位于第四凹槽结构74内;如此设置,使得发光元件50放置到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凹槽结构62内后,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上具有足够的位置微调空间,能够实现发光元件50在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凹槽结构62内的平滑移动,从而通过移动使得第三对位子件551落入第三凹槽结构73内并卡合,第四对位子件552落入第四凹槽结构74内并卡合,以使得发光元件50固定到用户指定的位置上,提高发光元件50的定位准确率与连接可靠性。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一种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10和图11,可选地,发光元件50包括沿平行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阳极57、外延结构58和阴极59;
如图11所示出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位于阳极57背离阴极59一侧,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位于阴极59背离阳极57一侧;或者,
如图10所示出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为阳极57,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为阴极59。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提供的发光元件50例如为Nano-LED,包括阳极57、外延结构58和阴极59,其中阳极57、外延结构58和阴极59沿平行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11所示出的,发光元件50中所包括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可以为设置于阳极57背离阴极59的一侧构件,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可以为设置于阴极59背离阳极57的一侧构件;也即,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具体为发光元件50的阳极57和阴极59远离外延结构58两侧新增设置的构件,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与发光元件50的阳极57相接触连接,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与发光元件50的阴极59相接触连接。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得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设置更加灵活,用户可根据需求对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制作形状、制作材料、制作面积等进行调整。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10所示,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即为发光元件50中的阳极57,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即为发光元件50中的阴极59;即,发光元件50中的阳极57、阴极59远离外延结构58两侧并不另加设置构件。如此设置,既能够保证发光元件50具有用以和电极层40实现对位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又不用在发光元件50具有阳极57和阴极59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新增器件来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作过程,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子对位结构/第四子对位结构在第一虚拟平面的一种正投影示意图,请参照图2-图5和图12,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垂直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指向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方向上,还包括第一虚拟平面00;
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或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第一虚拟平面0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
具体地,本申请此处提供一个第一虚拟平面00,用以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进行说明。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垂直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指向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方向上,包括该第一虚拟平面00。
其中,本申请可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在第一虚拟平面0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或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第一虚拟平面00上的正投影为圆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第一虚拟平面00上的正投影均为圆形;如此设置,使得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可在其对应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第二凹槽结构62)内更为便利地实现滚动/滑动,从而实现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实现固定之前对发光元件50进行位置微调,以使得发光元件50能够固定到用户指定的位置上,提高发光元件50的定位准确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出了一种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为一种圆柱形的实施例,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也可以设置为球形,也即整个发光元件50示出为一种哑铃状或是棉棒状等。此外,也可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或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第一虚拟平面00上的正投影为三角形、矩形、异形等,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和图13,可选地,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凹槽结构61的深度为H1,第二凹槽结构62的深度为H2;
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朝向衬底层30的第一表面与衬底层30远离发光元件50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1,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朝向衬底层30的第三表面与衬底层30远离发光元件50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2,外延结构58朝向衬底层30的第四表面与衬底层30远离发光元件50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3;其中D1<D3,且D2<D3;
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4;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5;
H1≤D4,H2≤D5。
具体地,当电极层40所包括的第一绑定电极41中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实际制作为以矩形示出的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绑定电极42中的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实际制作为以矩形示出的第二凹槽结构62时,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凹槽结构61的深度为H1,第二凹槽结构62的深度为H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该第一凹槽结构61的深度H1等于第二凹槽结构62的深度H2,以便于第一凹槽结构61和第二凹槽结构62可以在同一工艺中同时制成;此外,本申请也可选择设置第一凹槽结构61的深度H1和第二凹槽结构62的深度H2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D1<D3,且D2<D3;也即沿垂直于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且至少朝向衬底层30的一侧,本申请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的高度超出外延结构58,以使得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嵌入第一凹槽结构61和第二凹槽结构62的过程中,避免发光元件50的外延结构58成为阻碍,也能够在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嵌入第一凹槽结构61和第二凹槽结构62后,尽量避免外延结构58与电极层40直接接触,进而能够避免外延结构58阻碍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中的移动/滑动,以便于对发光元件50位于电极层40中位置的调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H1≤D4,H2≤D5;也即,本申请设置第一凹槽结构61的深度H1小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超出外延结构58的高度D4,设置第二凹槽结构62的深度H2小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超出外延结构58的高度D5,以使的发光元件50在嵌入电极层40的过程中,可在第一凹槽结构61、第二凹槽结构62中实现顺利的滑动过程,以使得发光元件50的对位、微调过程更加顺滑、流畅。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和图14,可选地,D1≠D2。
具体地,本申请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朝向衬底层30的第一表面与衬底层30远离发光元件50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1,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朝向衬底层30的第三表面与衬底层30远离发光元件50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D1≠D2,也即设置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超出外延结构58的高度D4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超出外延结构58的高度D5不同,例如图14示出的设置D1>D2,从而可实现对于发光元件50中阴极59和阳极57的区分。由于发光元件50或许会包括单向导通的发光元件50,如此设置,有利于用户方便识别发光元件50的阴极59和阳极57,使得发光元件50在电极层40中的放置位置更容易被确认,避免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接触不正确的情况发生。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C区域的一种局部俯视图,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和图15、图16,可选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在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在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2;S1≠S2;
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在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在衬底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4,S3≠S4。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S1≠S2,此时可同时选择设置S3≠S4,具体例如可为S1<S2,且S3<S4;即将发光元件50两端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和电极层40中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设置成不同的宽度,如果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实现卡合的过程中发生反向,则发光元件50将不会落入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中。如此设置,有利于避免发光元件50和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的反接,进一步控制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对位准确性,提高对位成功率。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17、图18,可选地,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之间包括间隙空间;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绝缘膜层80,绝缘膜层80至少部分覆盖电极层40远离衬底层30的一侧表面,且至少覆盖间隙空间;
其中,绝缘膜层80朝向衬底层30一侧具有凹槽,凹槽暴露出第一对位单元44。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选择设置电极层40中的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之间不接触,具有间隙空间存在,避免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之间发生电信号紊乱的情况发生,以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功能。
显示面板100中还可包括一绝缘膜层80,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18所示,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远离衬底层30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绝缘膜层80位于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远离衬底层30一侧表面上设置,也即绝缘膜层80覆盖电极层40中的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远离衬底层30的一侧表面;此时可通过给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上侧的绝缘膜层80进行凹槽开槽,绝缘膜层80的凹槽开槽也可用于对发光元件50的第二对位单元5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使得发光元件50可准确嵌入到绝缘膜层80的凹槽开槽内,以便于将发光元件50固定到用户指定的位置上,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准确率和成功率。
与此同时,绝缘膜层80还用于覆盖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之间的间隙空间,用于避免发光元件50在和电极层40组装的过程中落入到间隙空间中的问题产生,从而提高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的组装效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17所示,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远离衬底层30一侧的表面已设置有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绝缘膜层80位于第一绑定电极41和第二绑定电极42远离衬底层30一侧表面上设置,且绝缘膜层80在与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对应的位置进行凹槽开槽,即凹槽暴露出第一对位单元44(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绝缘膜层80的凹槽开槽、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共同用于对发光元件50的第二对位单元5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使得发光元件50可准确嵌入到绝缘膜层80的凹槽开槽内,以便于将发光元件50固定到用户指定的位置上,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准确率和成功率。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19,可选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具有第一静电电荷,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具有第二静电电荷,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具有第二静电电荷,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具有第一静电电荷;
其中,第一静电电荷与第二静电电荷为相反电荷。
具体地,本申请在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电极层40和发光元件50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给电极层40中第一绑定电极41中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上施加第一静电电荷、第二绑定电极42上的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施加第二静电电荷,给发光元件50中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施加第二静电电荷、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施加第一静电电荷,此处的第一静电电荷与第二静电电荷为相反电荷。当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落入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且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落入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的过程中,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上所带有的相反电荷会产生相互的吸引力,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上所带有的相反电荷会产生相互的吸引力,使得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落入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中,使得发光元件50能够实现与电极层40的准确卡合。
此外,由于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被施加有相反电荷,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被施加有相反电荷,且同时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所被施加的为相反电荷,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所被施加的为相反电荷;因此,当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对位的过程中,如果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对应的是带有同种电荷的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此时则会发生电荷相斥,使得发光元件50向正确的对位方向上进行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准确率和成功率。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0,除上述给发光元件50的两个电极引脚施加相反电荷,且同时给对应的第一绑定电极41、第二绑定电极42施加相反电荷的实施例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被施加第一静电电荷,对应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被施加第二静电电荷,在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实现对位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静电电荷与第二静电电荷为相反电荷,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之间、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力,该电磁力牵引着发光元件50向电极层40中的相应位置移动,以落入到指定位置内,从而实现对于发光元件50的准确对位。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仅在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上施加相反电荷,或是仅在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上施加相反电荷;也即仅在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之间产生一定的电磁力,或是仅在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之间产生一定的电磁力。该方法同样是为了使用相反电荷之间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发光元件50向电极层40中的相应位置移动,以使得发光元件50能够落入到电极层40中的指定位置内。
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1,可选地,第二对位单元51的电荷强度大于第一对位单元44的电荷强度。
具体地,当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被施加相反电荷,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被施加相反电荷,且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被施加相反电荷,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被施加相反电荷时,本申请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相对应设置的第二对位单元51的电荷强度大于第一对位单元44的电荷强度;具体为,相对应设置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所被施加的电荷强度大于第一子对位结构441所被施加的电荷强度,第四子对位结构514所被施加的电荷强度大于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所被施加的电荷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之间、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和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能够实现更加紧密的对位连接,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准确率和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9-图21中所示出的正电荷、负电荷仅用于标识各结构件所被施加的静电荷类型,图21中所示出的正电荷、负电荷的数量,仅用于标识各结构件所被施加的静电荷强度。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2,可选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具有第一磁性,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具有第二磁性,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具有第二磁性,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具有第一磁性;
其中,第一磁性和第二磁性相互吸引。
具体地,除了给第一对位单元44、第二对位单元51中的至少部分对位结构施加静电电荷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和相对应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具有不同的磁性,设置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和相对应的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具有不同的磁性;例如使得第一子对位结构441具有第一磁性,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具有第二磁性,同时第二子对位结构442具有第二磁性,第四子对位结构514具有第一磁性。
当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落入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且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落入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的过程中,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上所带有的第一磁性和第二磁性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上所带有的第二磁性和第一磁性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使得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落入到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中,使得发光元件50能够实现与电极层40的准确卡合。
此外,由于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被设置有相反磁性(第一磁性和第二磁性),第二子对位结构442、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被设置有相反磁性(第二磁性和第一磁性),且同时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设置为相反磁性(第一磁性和第二磁性),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被设置为相反磁性(第二磁性和第一磁性);因此,当发光元件50在与电极层40对位的过程中,如果发光元件50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对应的是带有同种磁性的第二子对位结构442,此时则会发生同磁性相斥,使得发光元件50向正确的对位方向上进行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50的对位准确率和成功率。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和图23,可选地,第一对位单元44具有第一磁性,第二对位单元51具有第二磁性;
其中,第一磁性和第二磁性相互吸引。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子对位结构441、第二子对位结构442被设置带有第一磁性,对应的第三子对位结构513、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被设置带有第二磁性,在发光元件50与电极层40实现对位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磁性与第二磁性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之间、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该吸引力牵引着发光元件50向电极层40中的相应位置移动,以落入到指定位置内,从而实现对于发光元件50的准确对位。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仅在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设置有相反磁性的构件,或是仅在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设置有相反磁性的构件;也即仅在第一子对位结构441与第三子对位结构513之间产生一定的磁场力,或是仅在第二子对位结构442与第四子对位结构514之间产生一定的磁场力。该方法同样是为了使用相反磁性之间产生的吸引力,来牵引发光元件50向电极层40中的相应位置移动,以使得发光元件50能够落入到电极层40中的指定位置内。
需要说明的是,图22-图23中所示出的第一磁性、第二磁性仅用于标识各结构件所被设置有的磁性类型。
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3参照图2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通过在电极层设置朝向发光元件侧的多个第一对位单元,在发光元件设置朝向电极层侧的多个第二对位单元,进而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对位单元和第二对位单元相卡合固定,实现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组装固定;即通过相应设置、且可实现相卡合固定的第一对位单元和第二对位单元实现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与电极层的组装,从而提升显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制作良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层、电极层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层侧;
所述电极层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侧形成多个第一对位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朝向所述电极层侧包括第二对位单元;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对位单元与所述第二对位单元相卡合。
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层包括第一绑定电极和第二绑定电极,所述第一对位单元包括第一子对位结构和第二子对位结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绑定电极朝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绑定电极朝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
所述第二对位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两端的第三子对位结构和第四子对位结构;其中,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卡合,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卡合。
3.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为所述第一绑定电极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一侧上形成的第一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为所述第二绑定电极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一侧上形成的第二凹槽结构;
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内,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内。
4.根据所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同一所述第一绑定电极上的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一滑槽,同一所述第二绑定电极上的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结构之间贯通并形成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并行。
5.根据所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单元还包括第一对位辅助件,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对位辅助件,所述第一对位辅助件与所述第二对位辅助件相卡合。
6.根据所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辅助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侧的第一对位子件,位于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侧的第二对位子件;
所述第二对位辅助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侧的第三对位子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侧的第四对位子件;
所述第一对位子件与所述第三对位子件相卡合,所述第二对位子件与所述第四对位子件相卡合。
7.根据所述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子件为第三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对位子件为第四凹槽结构;
所述第三对位子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结构内,所述第四对位子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凹槽结构内。
8.根据所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沿平行于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阳极、外延结构和阴极;
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位于所述阳极背离所述阴极一侧,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位于所述阴极背离所述阳极一侧;或者,
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为所述阳极,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为所述阴极。
9.根据所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指向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的方向上,还包括第一虚拟平面;
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和/或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在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形。
10.根据所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1,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深度为H2;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的第一表面与所述衬底层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的第三表面与所述衬底层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2,所述外延结构朝向所述衬底层的第四表面与所述衬底层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3;其中D1<D3,且D2<D3;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4;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5;
H1≤D4,H2≤D5。
11.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D1≠D2。
1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在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1,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在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2;S1≠S2;
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在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3,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在所述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为S4,S3≠S4。
13.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绑定电极和所述第二绑定电极之间包括间隙空间;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绝缘膜层,所述绝缘膜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层的一侧表面,且至少覆盖所述间隙空间;
其中,所述绝缘膜层朝向所述衬底层一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暴露出所述第一对位单元。
14.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一静电电荷,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二静电电荷,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二静电电荷,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一静电电荷;
其中,所述第一静电电荷与所述第二静电电荷为相反电荷。
15.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位单元的电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对位单元的电荷强度。
16.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一磁性,所述第二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二磁性,所述第三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二磁性,所述第四子对位结构具有第一磁性;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和所述第二磁性相互吸引。
17.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单元具有第一磁性,所述第二对位单元具有第二磁性;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和所述第二磁性相互吸引。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013140.9A 2021-08-31 2021-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7252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140.9A CN113725253B (zh) 2021-08-31 2021-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140.9A CN113725253B (zh) 2021-08-31 2021-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5253A true CN113725253A (zh) 2021-11-30
CN113725253B CN113725253B (zh) 2024-05-10

Family

ID=7867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3140.9A Active CN113725253B (zh) 2021-08-31 2021-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52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4412A (zh) * 2021-12-30 2022-04-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88707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Ultra-small led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umin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90115513A1 (en) * 2017-10-13 2019-04-1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9146819A1 (ko) * 2018-01-29 2019-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277053A (zh) * 2019-06-25 2019-09-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0416124A (zh) * 2019-07-05 2019-11-05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的转移方法及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1081608A (zh) * 2019-12-25 2020-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芯片转移方法、芯片及显示面板
CN111081160A (zh) * 2019-12-31 2020-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US20200251451A1 (en) * 2014-10-31 2020-08-06 eLux Inc. Fluidic Assembly Emissive Display Using Axia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CN112151665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005902A1 (ja) * 2019-07-10 2021-01-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Ledモジュール及びledモジュールを含む表示装置
WO2021081906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承接背板及其制备方法、背板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51451A1 (en) * 2014-10-31 2020-08-06 eLux Inc. Fluidic Assembly Emissive Display Using Axia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US20190088707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Ultra-small led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umin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90115513A1 (en) * 2017-10-13 2019-04-1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9146819A1 (ko) * 2018-01-29 2019-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277053A (zh) * 2019-06-25 2019-09-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248977A1 (en) * 2019-06-25 2021-08-1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51665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416124A (zh) * 2019-07-05 2019-11-05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的转移方法及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WO2021005902A1 (ja) * 2019-07-10 2021-01-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Ledモジュール及びledモジュールを含む表示装置
WO2021081906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承接背板及其制备方法、背板
CN111081608A (zh) * 2019-12-25 2020-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芯片转移方法、芯片及显示面板
CN111081160A (zh) * 2019-12-31 2020-04-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4412A (zh) * 2021-12-30 2022-04-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84412B (zh) * 2021-12-30 2023-12-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5253B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7356B2 (en) Display array structure having embedded magnetic force genera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9105849B2 (en) Deposition mask and mask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US7031041B2 (en) Micro-oscillating element provided with torsion bar
CN11372525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425012A (zh) 显示设备
KR20010034139A (ko) 공간 배치된 스페이서를 갖는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구조체 및그의 제조방법
US20190079310A1 (en)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module and lens driv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9979983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KR100884527B1 (ko) 전계 방출 표시장치
US20220032049A1 (en) Microneedle electroporation device
US8294351B2 (en) Matrix-type cold-cathode electron source device
KR20210088608A (ko) 마이크로 요소의 이송 장치
CN116111013B (zh) 发光单元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404399B2 (en) Chip transfer substrate, chip transfer device and chip transfer method
CN110289234B (zh) 用于发光单元的巨量转移方法,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040084272A (ko) 다층 구조의 그리드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전계 방출표시장치
WO2021218840A1 (zh) 驱动装置和电子设备
JP3915898B2 (ja) マスク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4789592A (zh) 一种具有阻燃结构的石墨烯膜
CN105874638B (zh) 用于燃料电池堆组件的连接器系统
KR2023001987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28441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975822B (zh) Oled显示模组和oled显示装置
CN101310432A (zh) 静电执行机构
CN103246120B (zh) 电泳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与电泳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