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1440A -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1440A
CN113721440A CN202110562306.6A CN202110562306A CN113721440A CN 113721440 A CN113721440 A CN 113721440A CN 202110562306 A CN202110562306 A CN 202110562306A CN 113721440 A CN113721440 A CN 113721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
belt
unit
fan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23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惠太
田中健一
片野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64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8943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721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1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包括带单元,其包括可旋转的环形带、带张紧辊和带冷却构件;可旋转构件,其用于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在其自身与所述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且用于在所述夹持部中夹持并进给记录材料;旋转单元,其能够使所述带单元在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接触以便形成所述夹持部的接触位置与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分离以便释放所述夹持部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以及风扇单元,其包括用于通过产生经过所述冷却构件的气流来冷却所述冷却构件的风扇,所述风扇单元能够与所述带单元一起旋转。本公开还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Description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带冷却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以及包括记录材料冷却装置的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成像设备中,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定影装置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因此,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温度变得高于定影之前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然后,当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的记录材料在温度较高的同时被排出并堆叠在堆叠部分上时,存在堆叠的记录材料彼此粘附的可能性。为了抑制记录材料的这种粘附,提供了用于降低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2015-169705)。在JP-A 2015-169705中公开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是带冷却型的装置,其中用于夹持和进给经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成对的环形带中的一个环形带被散热器冷却,并且记录材料的温度通过被冷却的带而被降低。散热器设置在环形带的内部并且接触带的内周表面。
在这种记录材料冷却装置中,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所谓的卡纸,使得记录材料滞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允许使用者移除滞留的记录材料,成对的带中的一个带构造成与另一带分离(隔开)。如在JP-A 2015-169705中公开的装置中,通常,这些带和散热器被组装成单元,使得由散热器冷却的带能够与散热器一起相对于另一带旋转(该单元被称为带单元)。
顺便提及,为了维持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在记录材料冷却装置中设置了风扇,使得外部空气(外界空气)从外部被吸入并且能够被排出,以便引起被吸入的空气穿过散热器(该风扇被称为冷却风扇)。通常,冷却风扇已经被设置在与带单元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以便不干扰旋转的带单元。即,预定间隔设置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之间。在预定间隔设置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之间的情况下,由冷却风扇吸入空气的路径(也称为空气通道或气流)被分支,使得吸入的空气不仅通过带单元的内部,而且通过带单元的外部。即,与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的量(流入量)相比,通过散热器的空气的量(通过量)相对减少,使得难以有效地冷却散热器。
发明内容
已经鉴于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其中在带和散热器设置成彼此一体旋转并且散热器通过风扇冷却的构造的情况下,与常规构造相比,可以改善散热器的冷却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用于冷却通过加热在其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所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包括: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可旋转的环形带、用于张紧所述带的多个辊、以及用于通过与所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而散发热量来冷却所述带的冷却构件;可旋转构件,所述可旋转构件构造成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在其自身与所述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夹持部中夹持并进给所述记录材料;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能够使所述带单元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接触以便形成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分离位置中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分离以便释放所述夹持部;以及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用于通过产生经过所述冷却构件的气流来冷却所述冷却构件的风扇,所述风扇单元能够与所述带单元一起旋转。
本发明的另外特征将从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处于接触位置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通过冷却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侧视图。
图6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冷却风扇和主组件后管道的示意图,其中部分(a)示出在宽度方向上从冷却风扇侧观察主组件后侧板的情况,并且部分(b)示出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观察冷却风扇和主组件后侧板的情况。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处于接触位置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其中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是成像设备外部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成像设备>
以下,将描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本实施例中的适合与记录材料冷却装置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100是串联式电子照相全色打印机。成像设备100包括用于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的成像部分Pa、Pb、Pc和Pd。成像设备100根据来自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读取装置(未示出)或来自例如可通信地连接到成像设备100的个人计算机的外部装置(未示出)的图像信息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作为记录材料S,能够使用各种类型的片材材料,例如包括普通纸、厚纸、粗糙纸、不平纸和涂布纸的片材;塑料薄膜;和布。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用于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200由成像部分Pa至Pd、初级转印辊6a至6d、中间转印带80、内部次级转印辊14、外部次级转印辊11以及张紧辊15和16构成。
将描述成像设备100中记录材料S的进给过程。记录材料S以堆叠形式容纳在片材进给盒10中,并且与图像形成时刻同步地由片材进给辊13从片材进给盒10发送。由片材进给辊13进给的记录材料S被进给到布置在进给通道114的中间部分中的对准辊对12。然后,记录材料S通过对准辊对12经受倾斜移动校正和时刻校正,并且然后发送到次级转印部分T2。次级转印部分T2是由内部次级转印辊14和外部次级转印辊11形成的转印夹持部,并且响应于向外部次级转印辊11施加次级转印电压,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
将与记录材料S到次级转印部分T2的上述进给过程分开地描述在相同的时刻发送到次级转印部分T2的图像的成像过程。首先,将描述成像部分,但是相应颜色的成像部分Pa、Pb、Pc和Pd基本上类似地构成,区别仅在于用于显影装置1a、1b、1c和1d中的调色剂的颜色分别是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因此,在下文中,作为代表示例,描述黑色成像部分Pd,并且将从描述中省略其他成像部分Pa、Pb和Pc。
成像部分Pd主要由显影装置1d、充电装置2d、感光鼓3d、感光鼓清洁器4d和曝光装置5d等构成。在箭头R1方向上旋转的感光鼓3d的表面由充电装置2d预先均匀地充电,并且然后,静电潜像由基于图像信息的信号而被驱动的曝光装置5d形成。然后,形成在感光鼓3d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1d通过显影剂显影成调色剂图像。然后,响应于向通过中间转印带80与成像部分Pd相对设置的初级转印辊6d施加初级转印电压,形成在感光鼓3d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0上。少量残留在感光鼓3d上的初级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感光鼓清洁器4d收集。
中间转印带80由内部次级转印辊14和张紧辊15、16张紧,并且在图1中的箭头R2方向上驱动。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张紧辊16还用作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80的驱动辊。由成像部分Pa至Pd并行执行的相应颜色的成像过程在每当将调色剂图像叠加到被初级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0上的上游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上的时刻进行。因此,全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0上,并且被进给到次级转印部分T2。顺便提及,通过次级转印部分T2的次级转印残留调色剂由转印清洁器22从中间转印带80移除。
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的进给过程和成像过程,记录材料S的时刻和全色调色剂图像的时刻在次级转印部分T2处彼此一致,使得进行次级转印。之后,记录材料S被进给到在其中施加预定压力和预定热量的定影装置50,使得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定影装置50夹持并进给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并且因此加热并加压所进给的记录材料S,使得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即,用于形成在记录材料S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通过加热和加压而熔融并混合,并且作为全色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S上。因此,成像过程的一系列操作结束。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其上的记录材料S被从定影装置50朝向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进给,并且然后被冷却。例如,记录材料S的温度在紧接在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之前时为大约90℃,但是在记录材料S通过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之后降低到大约60℃。
在单面成像的情况下,由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冷却的记录材料S由成对的排出辊105进给,并且照原样排出到排出托盘120上。另一方面,在双面成像的情况下,通过切换构件110(称为挡板等),片材进给通道从朝向片材排出托盘120延伸的通道被切换为延伸到双面引导辊对111的通道,使得由排出辊对105夹持并进给的记录材料S被送向双面引导辊对111。此后,记录材料S的前端和后端通过反转辊对112相互改变,并且通过双面通道113被再次发送到进给通道114。关于后续的进给过程和记录材料S的背面(第二表面)上的图像的成像过程,这些过程与上述的过程相似,并且因此将从描述中省略。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
接下来,将使用图2至图7描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的概况。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是带冷却型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如图2所示,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包括第一单元21U和第二单元25U。作为带单元的第一单元21U包括第一环形带(第一带)21、多个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以及散热器30。另一方面,第二单元25U包括第二环形带(第二带)25、多个第二带张紧辊26a至26d以及加压辊26e和26f。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中的每一个是由例如强度高的聚酰亚胺树脂材料形成的膜状环形带。
在第一单元21U中,第一带21由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张紧,并且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中的至少任一通过驱动马达(未示出)旋转。例如,辊22d通过驱动马达旋转,使得第一带21在箭头Q方向上移动。作为驱动辊的辊22d包括例如1mm厚的橡胶层作为表面层,并且以40mm的外径
Figure BDA0003079436320000061
形成。
辊22b是操纵辊(steering roller),使得所述辊22b接触第一带21的内周表面并且能够与辊22c协同张紧第一带21,并且使得所述辊22b控制第一带21在宽度方向(辊22c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移位。辊22b包括1mm厚的橡胶层作为表面层,并且经受操纵控制,使得相对于作为第一辊的辊22c提供舵角(rudder angle),由此辊22b能够控制第一带21的迂曲运动。
此外,在第一带21的内部,除了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之外,还设置了散热器30。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中的每一个的旋转轴的相对端部部分由第一单元21U中相对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设置的成对的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稍后描述的图3)可旋转地轴支撑。此外,散热器30固定到第一前侧板(第一保持板)71和后侧板(第二保持板)72并由所述第一前侧板和后侧板保持,以便接触第一带21的内周表面。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中的每一个由例如具有高刚度的金属板形成。
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其上的记录材料S被夹持在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之间,并且通过这些带的旋转而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图中的箭头R方向)上进给。在进给期间,记录材料S通过作为通过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的接触形成的夹持部的冷却夹持部T4。此外,形成冷却夹持部T4的带中的第一带21被散热器30冷却。为了有效地冷却记录材料S,散热器30被布置成在形成冷却夹持部T4的位置处与第一带21的内周表面接触。当记录材料S通过冷却夹持部T4时,记录材料S的温度通过由散热器30冷却的第一带21而被降低。顺便提及,第一带21的上述宽度方向是与片材进给方向和冷却夹持部T4中的竖直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作为冷却构件的散热器30是由例如铝的金属形成的散热器(耗散器)板。散热器30包括用于与第一带21接触的从第一带21吸收热量的热接收部分30a、用于辐射(耗散)热量的热辐射(耗散)部分30b和用于将热量从热接收部分30a传递到热辐射部分30b的散热片基座30c。热辐射部分30b形成有许多热辐射散热片,以通过增加与从冷却风扇40的外部吸入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来促进有效的辐射。例如,将热辐射散热片设定成厚度为1mm,高度为100mm,并且间距为5mm,并且将散热片基座30c设定成厚度为10mm。
另一方面,在第二单元25U中,作为可旋转构件的第二带25被多个第二带张紧辊26a至26d张紧,并且与第一带21的另一圆周表面接触。第二带张紧辊26a至26d中的每一个的旋转轴的相对端部部分由第二单元25U中相对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设置的成对的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图3)可旋转地轴支撑。与第一单元21U的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的情况类似,第二单元25U的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中的每一个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板形成。通过将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固定到作为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0A的支撑框架等,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被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单元21U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移动,而第二单元25U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不移动。在此,设备主组件100A是指如下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设置在成像设备100内部的相应单元并且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安装有构成成像设备100的外观的外覆盖件等。
上述的第一带21和第二带22彼此接触,使得形成冷却夹持部T4,在所述冷却夹持部T4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在被夹持和进给的同时被冷却。辊26d通过驱动齿轮连接到用于驱动辊22d的驱动马达(尽管从图2的图示中省略了这些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并且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齿轮,使得第二带25在箭头R方向上旋转。因此,第二带25与第一带21一起旋转。此外,辊26b是用于控制第二带25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位的操纵辊,并且执行操纵操作,从而以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作为旋转中心而提供相对于辊26c的舵角,并且因此控制第二带25的迂曲运动。
在第二带25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加压辊26e和26f,用于将第二带25朝向设置在第一带21内部的散热器30按压。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箭头R方向),加压辊26e设置在冷却夹持部T4上游的一侧上,并且加压辊26f设置在冷却夹持部T4下游的一侧上。这些加压辊26e和26f以例如4.9N(0.5kgf)的压力(按压力)按压第二带25,使得第一带21通过第二带25可靠地接触到散热器30。顺便提及,与第二带张紧辊26a至26d的情况类似,加压辊26e和26f的每个旋转轴的相对端部部分由第二单元25U的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图3)可旋转地轴支撑。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两者被驱动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仅驱动第一带21并且第二带25被第一带21驱动的构造,或者也可以采用仅驱动第二带25并且第一带21被第二带25驱动的构造。另外,也可以采用使用辊(可旋转构件)代替第二带25并且与第一带21接触并因此形成冷却夹持部T4的构造。
第一单元21U和第二单元25U相对于重力方向竖直布置,并且包括散热器30的第一单元21U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二单元25U可竖直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支撑点设置在后侧板72侧上并且前侧板71侧竖直旋转的结构被描述作为示例。第一单元21U相对于第二单元25U能够在第一带21与第二带25接触的接触位置(图3)和第一带21与第二带25分离(隔开)的分离位置(图4)之间移动。这是因为在发生所谓的卡纸使得记录材料S滞留在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中的情况下,使用者将第一带21与第二带25分离,并且可以移除夹持在冷却夹持部T4中的记录材料S。顺便提及,为了允许使用者手动进行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之间的接触和分离,可打开的前门81(图3和图4)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0A上。在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使用者打开前门81,并且因此接近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顺便提及,在前门81设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侧表面是成像设备100的前表面的情况下,上述宽度方向与成像设备100的前后方向相同。
顺便提及,在带冷却型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中,为了维持温度由于使用而升高的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空气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被吸入内部并且通过散热器30,使得可以冷却散热器30。因此,通常,如图2所示,设置了用于冷却散热器30的冷却风扇40。然而,如已经如上所述的,在常规装置中,冷却风扇40与第一单元21U分离地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0A侧上,以便不与可旋转的第一单元21U一体地旋转,并且以便不干扰第一单元21U。
如上所述,在常规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在冷却风扇40与第一单元21U之间确保预定间隔,以防止在第一单元21旋转时第一单元21干扰冷却风扇。因此,由冷却风扇40吸入的空气的路径(称为空气通道或气流)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分支,并且空气不仅通过第一单元21U(具体是第一带21)的内部而且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外部。即,在存在空气能够进入冷却风扇40侧的间隙的情况下,由于冷却风扇40的特性,与由于散热器30而导致的压力损失较大的第一单元21U的内部相比,来自压力损失较小的第一单元21U的外部的空气的流入增加。因此,通过散热器30的空气的量变得相对较小,使得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可能降低。
因此,通常,与通过冷却风扇40吸入设备主组件100A的空气的量(进气量)相比,通过第一单元21U中的散热器30的空气的量(通过量)相对减少,使得难以有效地冷却散热器30。
鉴于上述要点,在本实施例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冷却风扇40对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在下文中,将在参考图2的同时参考图3至图6进行描述。顺便提及,图3和图5示出了在前门81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单元21U处于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彼此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况。图4示出了在前门81打开的状态下第一单元21U处于第一带21和第二带25彼此分离的分离位置的情况。
如图3和图4所示,除了上述第一单元21U和第二单元25U之外,本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还包括风扇单元400和旋转机构部分500。第一单元21U设置有成对的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并且第二单元25U设置有成对的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如上所述,通过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不仅第一带张紧辊22a至22d被轴支撑,而且散热器30也被支撑,并且通过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第二带张紧辊26a至26d以及加压辊26e和26f被支撑。成对的前侧板71和后侧板72以及成对的前侧板73和后侧板74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气流开口。
<风扇单元>
风扇单元400安装到第一单元21U以便与第一单元21U一体旋转。风扇单元400包括冷却风扇40和风扇管道41。风扇管道41设置有空气进入开口,所述空气进入开口的尺寸基本上等于形成在后侧板72中的开口的尺寸以便形成气流,并且风扇管道设置有基本上等于冷却风扇40的空气进入开口的空气排出(排放)开口。通过这种构造,风扇管道41布置在第一单元21U的后侧板72与冷却风扇40之间。此外,风扇管道41无间隙地将第一单元21U和冷却风扇40连接,并且因此形成从后侧板72的空气排出开口到风扇管道41的空气进入开口的其中不发生空气泄漏的密封空气管道。冷却风扇40例如是能够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将空气吸入第一单元21U中并且能够排出空气的排气风扇。如图5所示,当冷却风扇40运转时,空气从外部被吸入设备主组件100A,并且所吸入的空气使气流(箭头X)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内部并到达风扇管道41。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风扇管道41与冷却风扇40之间没有间隙的状态还包括由于部件(零件)公差等而产生微小间隙的状态。
为了增强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期望地是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内部的空气的温度尽可能的低。因此,设备主组件100A外部的空气被吸入,而不会吸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部的空气,所述设备主组件100A内部的空气由于另一个单元(图1)(例如布置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的定影装置50)的热量的影响而温度升高。具体地,可打开的前门81设置有用于将空气吸入第一单元21中的进入开口,并且在前门8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主组件前管道83。主组件前管道83能够与前侧板71接触和分离,并且在前门81关闭的状态下连接到第一单元21U,并且因此形成空气通过其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流到第一单元21U的内部的空气管道。换句话说,主组件前管道83形成用于将由冷却风扇40通过前门81的进入开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第一单元21U的内部的空气管道。
被引导到第一单元21U的内部的空气当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内部时冷却散热器30。此外,为了防止随着散热器30的冷却而温度升高的空气滞留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空气由冷却风扇40通过设置在主组件后侧板82中的空气排出开口排出到外部。此外,为了抑制温度升高的空气在设备主组件100A中扩散,主组件后侧板82设置有主组件后管道84。如图5中的扩散范围94所示,刚由冷却风扇40排出后的空气以如下形式扩散,使得气流的下游部分扩散得比气流的上游部分扩散得更开。因此,设备主组件100A的主组件后管道84设置有空气开口,所述空气开口的打开程度大于扩散范围94。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地冷却散热器30,主组件前管道83、第一单元21U、风扇单元400和主组件后管道84相对于宽度方向布置成排。即,主组件前管道83、第一单元21U、风扇单元400和主组件后管道84布置成如在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彼此重叠。
<旋转机构>
本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包括旋转机构部分500,使得包括散热器30的第一单元21U相对于不包括散热器30的第二单元25U能够向上旋转。如图3和图4所示,旋转机构部分500在主组件后侧板82侧上设置有旋转轴78(旋转支撑点),并且使第一单元21U旋转,使得第一单元21U的前侧板71侧向上和向下移动。如上所述,风扇单元400与第一单元21U一体地设置,并且因此,旋转机构部分500使第一单元21U旋转,使得风扇单元400(具体地,冷却风扇40)不干扰主组件后管道84。
作为旋转装置的旋转机构部分500是例如包括充当旋转支撑构件的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和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并且包括旋转轴78的铰接部。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旋转机构部分500设置成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将风扇单元400夹在中间。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从第一单元21U的后侧板72朝向主组件后侧板82侧突出,以便不干扰风扇单元400,即风扇管道41和冷却风扇40。另一方面,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从第二单元25U的后侧板74朝向主组件后侧板82侧突出。这些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和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通过旋转轴78连接,所述旋转轴78布置在与第一单元21U的后侧板72相比更靠近主组件后侧板82侧的一侧上。例如,如图3所示,旋转轴78可以优选地相对于宽度方向布置在冷却风扇40的(空气)进入开口和(空气)排出开口之间。
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围绕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78旋转,使得如图4所示,第一单元21U和风扇单元400能够相对于固定到设备主组件100A的第二单元25U彼此一体地旋转。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使第一单元21U旋转的构造,使得不需要在第一单元21U与冷却风扇40之间设置与第一单元21U的旋转轨迹相对应的预定间隔。这样,与常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冷却风扇40和第一单元21U彼此更加靠近,并且因此,由冷却风扇40吸入的空气的路径不会分支,使得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内部。即,由冷却风扇40吸入的空气的大部分能够通过散热器30,使得散热器30被有效地冷却。此外,可以使冷却风扇40尽可能地靠近散热器30,使得容易地提高了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冷却风扇40和风扇管道41总是彼此一体地设置的构造,但是可能仅需要采用在第一单元21U位于接触位置的情况下在冷却风扇40和风扇管道41之间没有间隙的构造就足够了。即,也可以采用在第一单元21U位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在冷却风扇40与风扇管道41之间形成间隙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冷却风扇40通过使用与旋转机构部分500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中心而相对于第一单元21U旋转,并且冷却风扇40随着第一单元21U从接触位置朝向分离位置旋转而相对于风扇管道41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单元21U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推动冷却风扇40以便接触风扇管道41等来维持冷却风扇40与风扇管道41之间没有间隙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旋转轴78相对于重力方向布置在通过冷却风扇40的中心的水平线(直线)W的下方。在此,冷却风扇40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中心是冷却风扇40的旋转中心。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一单元21U的旋转,风扇单元400在风扇单元400接近设备主组件100A的后管道84的方向上旋转,使得冷却风扇40的一部分进入后管道84。
在图6的部分(a)和(b)中,示出设备主组件100A的冷却风扇40和后管道84之间的位置关系。图6的部分(a)示出了相对于宽度方向从冷却风扇40侧观察主组件后侧板82侧的情况,并且图6的部分(b)示出了如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冷却风扇40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的后管道84的位置。作为冷却风扇40的位置,第一单元21处于接触位置(图3)的状态由实线表示,并且第一单元21U处于分离位置(图4)的状态由虚线表示。
如上所述,随着第一单元21U的旋转,冷却风扇40与第一单元21U一起旋转,使得冷却风扇40的一部分进入设备主组件100A的后管道84。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6的部分(a)所示,冷却风扇40旋转,使得相对于上下方向的投影区域(平面)变大。上述旋转机构部分500形成为使得设置这种投影区域。此外,主组件后管道84的入口开口以包括这种投影区域的尺寸形成。另一方面,冷却风扇40在其旋转期间不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箭头R方向)上旋转。因此,主组件后管道84的入口开口形成为使得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所述入口开口与冷却风扇40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旋转机构部分500,可以使冷却风扇40和主组件后管道84彼此靠近,使得可以提高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的部分(b)所示,在第一单元2U的旋转期间,冷却风扇40的上端部部分40a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量比冷却风扇40的下部部分40b移动的量大,使得冷却风扇40的一部分进入主组件后管道84。为了这样做,如上所述,旋转轴78相对于重力方向布置在通过冷却风扇40的中心的水平线W的下方(图3)。然而,该旋转轴78的定位位置也考虑到如下点来确定:第一单元21U的旋转模式根据从旋转轴78到后侧板74的上端部部分74a的距离而改变并且对使用者移除记录材料S的容易程度有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旋转轴78布置在第二单元25U的后侧板74的上端部部分74a的下方,如图3所示。
此外,在旋转轴78的上述布置中,如图4所示,冷却风扇40不会突出到从下方支撑记录材料S的第二带25的上端部表面25a下方的一侧。为此,为了移除滞留的记录材料S,当第一单元21U旋转时,滞留的记录材料S不被冷却风扇40按压。因此,即使当使用者旋转第一单元21U时,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移除记录材料S而不会破坏滞留的记录材料S。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风扇40经由风扇管道41安装到可旋转的第一单元21U,使得在第一单元21U旋转的情况下,冷却风扇40与第一单元21U一起旋转。因此,冷却风扇40与第一单元21U一体地设置,使得由冷却风扇40从外部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内部而不通过第一单元21U的外部。即,通过散热器30的空气的量(通过量)与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的量(进气量)没有太大变化。因此,通过简单的构造使得冷却风扇40附接到可旋转的第一单元21U,由冷却风扇40吸入的空气可以有效地通过第一单元21U,使得可以实现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常规构造相比,可以通过使冷却风扇40靠近散热器30来布置冷却风扇40,使得容易提高冷却效率。
顺便提及,为了将冷却风扇40布置成靠近散热器30,冷却风扇40也可以直接附接到第一单元21U的后侧板72而不设置风扇管道41。然而,如上所述设置风扇管道41的情况是有利的,因为通过使用具有上述简单构造的旋转机构部分500可以避免冷却风扇40和主组件后管道84之间的干扰。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7和图8并同时参考图2来描述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A。图7示出第一单元21U处于接触位置的情况,并且图8示出第一单元21U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顺便提及,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旋转机构部分500A的构造,并且其他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组成元件相同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从描述中省略。
如图7所示,在旋转机构部分500A中,用于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和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的旋转轴78布置在与第一单元21U的后侧板72相比更靠近主组件后侧板82侧的一侧上并且相对于重力方向布置在通过冷却风扇40的中心的水平线W的上方的一侧上。为了实现这种布置,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设置成从后侧板72向上突出,并且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设置成从第二单元25U的后侧板74朝向定位在后侧板74上方的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突出。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以例如L形形成。
在旋转机构部分500A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第一单元21U的旋转期间,冷却风扇40在冷却风扇40与主组件后管道84分离(隔开)的方向上移动。此时,如从图7和图8之间的比较可以理解,相对于宽度方向,冷却风扇40的下端部部分40b移动的量比冷却风扇40的上端部部分40a移动的量大,使得冷却风扇40的一部分不会进入主组件后管道84。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旋转机构部分500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冷却风扇40和主组件后管道84彼此更靠近。即,在第一单元21U处于接触位置的情况下,冷却风扇40可以布置在冷却风扇40预先进入主组件后管道84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部分500的情况下,当冷却风扇40布置在冷却风扇40预先进入主组件后管道84的位置时,变得难以使第一单元21U旋转。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部分500A的情况下,不存在这种缺点。因此,在本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单元21U的旋转期间在冷却风扇40从主组件后管道84分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旋转机构部分500A,与常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冷却风扇40和主组件后管道84彼此靠近。这样,可以提高散热器30的冷却效率。
然而,从以下观点来看,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部分500A相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部分500是有利的。旋转机构部分500的优点首先是构造简单,其次,即使当第一单元21U旋转时,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移除记录材料S而不会破坏滞留的记录材料S。即,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冷却风扇40易于突出到从下方支撑记录材料S的第二带25的上端部表面25a下方的一侧,使得需要注意该点。
顺便提及,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较重结构的散热器30由旋转机构部分500A支撑,并且因此,为了承受较大的负荷,优选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增强了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和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中的每一个的强度。或者,期望地是添加除了第一旋转支撑构件76和第二旋转支撑构件77之外的另一种装置,使得通过线等将散热器30升起。
[其他实施例]
顺便提及,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一单元21U包括散热器30并且第二单元25U不包括散热器30的构造,但是也可以采用第二单元25U也包括散热器30的构造。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设置在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0A中的情况作为示例描述(图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也可以设置在成像设备100的外部。图9示出了成像系统1X,其中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设置在成像设备的外部。
如图9所示的成像系统1X包括成像设备100和连接到成像设备100的外部冷却装置101。外部冷却装置101被构成为能够加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以扩展成像设备100的功能以便可连接到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围装置(称为可选单元等)中的一个。外部冷却装置101被设置成用于通过冷却从成像设备100排出的记录材料S而将与定影之前的温度相比较高的记录材料S的温度降低至不超过预定温度。外部冷却装置101包括用于冷却记录材料S的上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
由外部冷却装置101冷却的记录材料S通过排出辊对85从外部冷却装置101排出,并且堆叠在(片材)排出托盘120上。排出托盘120被设置成可安装到外部冷却装置101或成像设备100以及从外部冷却装置101或成像设备100拆卸。即,在外部冷却装置101未连接到成像设备100的情况下,排出托盘120安装到成像设备100(图1)。此外,当外部冷却装置101连接到成像设备100时,排出托盘120由使用者或操作者从成像设备100拆卸,并且然后安装到外部冷却装置101。顺便提及,作为外围机器,也可以连接多个外部冷却装置101。通过增加要连接的外部冷却装置101的数量,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提高已经安装的成像设备100中的记录材料S的冷却能力。
顺便提及,成像系统1X还可以具有外部冷却装置101连接到其中结合记录材料冷却装置20的成像设备100的构造。另外,成像系统1X也可以具有例如卷曲矫正装置的另一个片材处理装置插入成像设备100与外部冷却装置101之间的构造,并且也可以具有片材处理装置在外部冷却装置101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下游的一侧上连接到外部冷却装置101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在包括带和用于与带接触通过散发热量来冷却带的冷却构件的带单元是可旋转的并且冷却构件通过风扇将空气吹向冷却构件而被冷却的构造的情况下,与常规构造相比,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冷却构件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此类变型和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所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用于冷却通过加热在其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包括: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可旋转的环形带、用于张紧所述带的多个辊、以及用于通过与所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而散发热量来冷却所述带的冷却构件;
可旋转构件,所述可旋转构件构造成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在其自身与所述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夹持部中夹持并进给所述记录材料;
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能够使所述带单元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接触以便形成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分离位置中所述带和所述可旋转构件彼此分离以便释放所述夹持部;以及
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用于通过产生经过所述冷却构件的气流来冷却所述冷却构件的风扇,所述风扇单元能够与所述带单元一起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辊在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轴支撑所述辊的轴的相对端部部分并且保持所述冷却构件的第一保持板和第二保持板,
其中,所述旋转单元包括旋转支撑构件和在所述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所述旋转支撑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二保持板并且通过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带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风扇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保持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旋转单元使所述带单元旋转,使得所述风扇单元相对于竖直方向的上端部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得比所述风扇单元相对于所述竖直方向的下端部部分移动得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旋转轴定位在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中心的水平直线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旋转单元使所述带单元旋转,使得所述风扇单元相对于竖直方向的下端部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得比所述风扇单元相对于所述竖直方向的上部部分移动得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旋转轴定位在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风扇单元包括管道,所述管道设置在所述带单元和所述风扇之间,并且在所述管道中形成由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风扇是用于将空气排出到所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的外部的排气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构件是用于与所述带接触而散发热量的散热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是另一个环形带,并且
其中,所述带和所述另一个环形带形成所述记录材料在其中被夹持和进给的所述夹持部。
11.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构造成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构造成通过加热所述调色剂图像将由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
12.一种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包括:
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以及用于通过加热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其上形成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所述记录材料冷却装置连接到所述成像设备并且冷却从所述成像设备排出的所述记录材料。
CN202110562306.6A 2020-05-26 2021-05-24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Pending CN113721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1181 2020-05-26
JP2020091181 2020-05-26
JP2021064780A JP2021189437A (ja) 2020-05-26 2021-04-06 記録材冷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1-064780 2021-04-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1440A true CN113721440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7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2306.6A Pending CN113721440A (zh) 2020-05-26 2021-05-24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5681B2 (zh)
CN (1) CN1137214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7519B2 (en) 2020-01-30 2022-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aterial cooling device
JP7438856B2 (ja) 2020-06-09 2024-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材冷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3046A (ja) * 2002-03-07 2003-09-1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42655A (ja) * 2007-08-10 2009-02-26 Ricoh Co Ltd 被加熱体の温度制御装置、定着装置、定着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002644A (ja) * 2008-06-20 2010-01-07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式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13899A (zh) * 2009-02-24 2010-08-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59A (ja) * 2009-12-10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1673A (ja) * 2009-12-09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装置、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19202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60278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感应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6003B2 (ja) 2010-07-29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3117579A (ja) 2011-12-01 2013-06-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2180B2 (ja) 2012-12-04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170B2 (ja) 2014-03-05 2018-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材冷却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72585B2 (en) 2014-03-05 2017-09-26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6006488A (ja)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1396B2 (ja) 2014-05-29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6487A (ja)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366B2 (ja) 2014-05-29 2019-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071131A (ja) 2014-09-30 2016-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399881B2 (ja) 2014-09-30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0719042B2 (en) 2017-04-28 2020-07-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7009168B2 (ja) 2017-11-13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3046A (ja) * 2002-03-07 2003-09-1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42655A (ja) * 2007-08-10 2009-02-26 Ricoh Co Ltd 被加熱体の温度制御装置、定着装置、定着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002644A (ja) * 2008-06-20 2010-01-07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式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13899A (zh) * 2009-02-24 2010-08-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21673A (ja) * 2009-12-09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装置、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59A (ja) * 2009-12-10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19202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60278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感应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73465A1 (en) 2021-12-02
US11435681B2 (en)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13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ir flow path therein
US88739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879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冷却装置、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JP200906970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721440A (zh) 记录材料冷却装置、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US90145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72628B2 (en) Post-fixing suppor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20051806A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8285170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url correcting mechanism
CN105035819A (zh) 纸张输送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070720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515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1294307B2 (en) Recording material cooling device
US20220041389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CN109459917B (zh) 成像设备
JP540943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89437A (ja) 記録材冷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0085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guide member shaped to clear recording medium
JP5347775B2 (ja) 孔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23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00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101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009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99058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179B2 (ja) 曲げ矯正装置、フィルム作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