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7028B -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7028B
CN113697028B CN202111145900.1A CN202111145900A CN113697028B CN 113697028 B CN113697028 B CN 113697028B CN 202111145900 A CN202111145900 A CN 202111145900A CN 113697028 B CN113697028 B CN 113697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late
plates
hull
in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59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7028A (zh
Inventor
王亮
李志祥
夏选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uangchuan International Marin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459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70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7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7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7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7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63B3/16Sh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该船体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间隔设置且位于外壳内;内壳包括内壳组件,内壳组件包括内底板、N个内侧板、两个底边舱斜板和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与内底板、两个底边舱斜板和N个内侧板连接,以使外壳与内壳之间的间距不大于设定值,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该船体结构使得内壳和外壳形成的存储腔的容积变小,有效增大了内壳形成的舱室的舱容,有效避免了船体结构同时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的连接处和相邻两个内侧板的连接处弯折收窄导致船体结构变形甚至断裂,有效降低了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增加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背景技术
在船体结构建造时,整船结构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划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船艏、船艉以及位于船艏和船尾之间的中体部分,沿船体的宽度方向,由中体部分向两端延伸形成的船艏和船艉的宽度逐渐收窄。
现有技术中,一般船体设置有内壳和外壳两层结构,外壳由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分段拼接的外底板、舭部外板和舷侧外板组成,内壳由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分段拼接的内底板、底边舱斜板和内侧板组成,其中,船体的内壳和外壳间隔设置且形成用于装载压载水的存储腔,底边舱斜板的下端与内底板的舷侧端部相连,底边舱斜板与内底板间呈夹角设置,底边舱斜板的上端与内侧板的下端相连,内侧板垂直水平面,内侧板上端与甲板相连。
当加工成型船艏和/或船艉时,一般都是从船艏的某一条直线处开始收窄船艏,从船艉的某一条直线处开始收窄船艉,故船艏和船艉均易从沿船体的长度方向任意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和相邻两个内侧板之间同时弯折收窄。以船艏为例,图1为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壳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艏的内壳加工成型时内壳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变化图,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艏的内壳在加工成型的过程中均会导致内壳和外壳的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导致存储腔的腔容变大,内壳形成的舱室的舱容变小,使得存储腔内需要装载更多的水,导致船体的自重大,浪费资源;同时船体结构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和两个内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为沿船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其中,两个底边舱斜板和两个内侧板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在内壳加工成型的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的内壳和外壳受到外部挤压力时,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和两个内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易产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同时,采用这种船艏和/或船艉的船舶,包括多个内侧板与多个底边舱斜板,多个内侧板与多个底边舱斜板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现有技术是通过一块钢板直接弯折形成多个底边舱斜板,或通过将多个钢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依次拼接,如此导致底边舱斜板的加工步骤复杂、加工精度低,且在装配过程中所需的胎架的结构更加复杂,与内侧板的装配难度大,使得加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壳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大,且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和两个内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易产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且船体结构的加工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体结构,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内壳包括内壳组件,所述内壳组件包括内底板、N个内侧板、两个底边舱斜板和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内底板、两个所述底边舱斜板和N个所述内侧板连接,以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结构包括(N+3)个外侧壁,所述连接结构的(N+3)个外侧壁沿周向依次与所述内底板、一个所述底边舱斜板、N个所述内侧板和另一个所述底边舱斜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底边舱斜板和所述连接结构呈钝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侧板和所述连接结构呈钝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侧板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
作为优选,所述内底板和所述连接结构呈钝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底板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拼接板和第二拼接板,所述第一拼接板和所述第二拼接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拼接板的外侧壁与N个所述内侧板连接,所述第二拼接板的外侧壁与所述内底板和两个所述底边舱斜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拼接板和所述第二拼接板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拼接板和所述第二拼接板分体成型并连接。
一种船舶,包括船艏和船艉,所述船艏和/或所述船艉应用上述的船体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结构,该船体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间隔设置且位于外壳内;内壳包括内壳组件,内壳组件包括内底板、N个内侧板、两个底边舱斜板和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与内底板、两个底边舱斜板和N个内侧板连接,以使外壳与内壳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该船体结构,内壳设置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将内底板、N个内侧板和两个底边舱斜板连接,以使在加工成型船体结构时,外壳与内壳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从而使得内壳和外壳形成的存储腔的容积变小,从而存储腔的装载的水的水量变少,且有效增大了内壳形成的舱室的舱容;通过设置连接结构连接N个内侧板,使得相邻两个内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的连接处未处于同一平面;同时,在相邻的两个底边舱斜板之间设置一个连接结构,在内壳加工成型的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的内壳和外壳受到外部挤压力时,均能有效避免船体结构同时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的连接处和相邻两个内侧板的连接处弯折收窄导致船体结构变形甚至断裂,从而有效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可靠性;此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内侧板与多个底边舱斜板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而言,该船体结构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在保证内壳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制造内壳所需板材的总数量,降低了底边舱斜板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降低了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节省了船体结构的加工成本;此外,通过设置N个内侧板,可以依据具体的船舶的结构增加或减少内侧板的数量,增加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船舶,该船舶应用上述的船体结构,有效减小了船舶的自重,有效增大了船舶的舱容,有效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可靠性,有效降低了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节省了船体结构的加工成本,增加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船体结构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船体结构的内壳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船体结构的内壳加工成型后内壳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变化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种船体结构的内壳加工成型后内壳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变化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体结构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1、内壳;1011、内底板;1012、底边舱斜板;1013、内侧板;102、外壳;1021、外底板;1022、舭部外板;1023、舷侧外板;
1、内壳;11、内底板;12、内侧板;13、底边舱斜板;14、连接结构;141、第一拼接板;142、第二拼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现有的船舶,一般船体设置有内壳101和外壳102两层结构,外壳102由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分段拼接的外底板1021、舭部外板1022和舷侧外板1023组成,内壳101由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分段拼接的内底板1011、底边舱斜板1012和内侧板1013组成。
当加工成型船艏和/或船艉时,一般都是从船艏的某一条直线处开始收窄船艏,从船艉的某一条直线处开始收窄船艉,故船艏和船艉均易从沿船体的长度方向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和相邻两个内侧板1013之间同时弯折收窄。以船艏为例,图1为内壳10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壳101和外壳102的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艏的内壳101加工成型时内壳101和外壳102之间的间距变化图,内壳101和外壳102之间形成存储腔,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艏的内壳101在加工成型的过程中均会导致内壳101和外壳102的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导致存储腔的腔容变大,内壳101形成的舱室的舱容变小,使得存储腔内需要装载更多的水,导致船体的自重大,浪费资源;同时船体结构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和两个内侧板1013之间的连接处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为沿船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上,其中,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和两个内侧板1013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在内壳101加工成型的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的内壳101和外壳102受到外部挤压力时,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和两个内侧板1013之间的连接处易产生弯折变形,甚至断裂;同时,采用这种船艏和/或船艉的船舶,包括多个内侧板1013与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多个内侧板1013与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现有技术是通过一块钢板直接弯折形成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或通过将多个钢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依次拼接,如此导致底边舱斜板1012的加工步骤复杂、加工精度低,且在装配过程中所需的胎架的结构更加复杂,与内侧板1013的装配难度大,使得加工成本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体结构,该船体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内壳1和外壳,内壳1与外壳间隔设置且位于外壳内;如图5所示,内壳1包括内壳组件,内壳组件包括内底板11、N个内侧板12、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连接结构14,连接结构14用于与内底板11、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N个内侧板12连接,以使外壳与内壳1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该船体结构,内壳1设置有连接结构14,连接结构14将内底板11、N个内侧板12和两个底边舱斜板13连接,以使在加工成型船体结构时,外壳与内壳1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从而使得内壳1和外壳形成的存储腔的容积变小,从而存储腔的装载的水的水量变少,且有效增大了内壳1形成的舱室的舱容;通过设置连接结构14连接N个内侧板12,设置连接结构14使得相邻两个内侧板12之间的连接处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3的连接处未处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为沿船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从图5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底边舱斜板13之间设有一个连接结构14,在内壳1加工成型的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的内壳1和外壳受到外部挤压力时,均能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船体结构同时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的连接处和相邻两个内侧板1013的连接处弯折收窄导致船体结构变形甚至断裂,从而有效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可靠性;此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内侧板1013与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而言,该船体结构通过设置连接结构14,在保证内壳1和外壳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制造内壳1所需板材的总数量,降低了底边舱斜板13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降低了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节省了船体结构的加工成本;此外,通过设置N个内侧板12,内侧板12的数量可以依据具体的船舶的结构增加或减少,增加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其中,同一平面指的是沿船体的宽度方向(ab方向为船体的宽度方向)长度延伸的平面。
其中,设定范围是船体结构的内壳1和外壳之间的安全距离的范围。该安全距离的范围的值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该船体结构仅描述了船体结构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结构,船体结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结构与一侧的结构完全相同。可以理解的是,船体为对称结构,船体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结构完全相同。
具体地,当船舶处于压载状态时,船舶的艏部和艉部的重力大于浮力、船舶的中间的浮力大于重力;满载状态时,船舶的艏部和艉部的浮力大于重力,船舶的中间部分的浮力小于重力。通过设置内壳1和外壳形成的存储腔的容积变小,存储腔的装载的水的水量变少,如此能有效减少船舶的纵向静水弯矩,使得压载状态下船舶的艏部和艉部的重力减少,使得满载状态下的船舶的艏部和艉部的重力增加,改善了船舶结构受力情况,使得船舶的使用性能更好。
其中,如图5所示,连接结构14包括(N+3)个外侧壁,连接结构14的(N+3)个外侧壁沿周向依次与内底板11、一个底边舱斜板13、N个内侧板12和另一个底边舱斜板13连接。如此,以实现通过连接结构14将内底板11、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N个内侧板12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船体结构设置有两个内侧板1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4、内底板11、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N个内侧板12均分体成型,连接结构14再与内底板11、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N个内侧板12通过焊接连接成型。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4为具有(N+3)个外侧壁的板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钢板弯折形成N个内侧板12,将内底板11和两个底边舱斜板13均分体成型,再将连接结构14与内底板11、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N个内侧板12通过焊接连接成型。
优选地,内壳组件设有至少一个,当内壳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内壳组件依次连接。如此,以用于形成船舶的船艏,也能用于形成船舶的船艉结构。
其中,底边舱斜板13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如此设置,当船体结构用于形成船舶的船艏和/或船艉时,便于船舶的船艏和船艉沿船体的长度方向(cd方向为船体的长度方向)向两端延伸的结构逐渐变窄,以符合船舶的制造要求。可以理解的是,船舶的船艏和/或船艉均能设置有该船体结构,其中,船体结构的内壳组件的数量可依据船舶的具体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增大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具体地,底边舱斜板13与内底板11呈钝角连接。该部分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内侧板12和内底板11相互垂直,且内侧板12垂直于水平面,内底板11平行于水平面。可以理解的是,水平面可以为地面或其他放置船体结构的平面。
其中,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由于内侧板12垂直于水平面,通过将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从而通过连接结构14将内底板11和多个内侧板12连接形成船体结构。
优选地,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可以理解的是,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可以依据实际船舶结构和需求设置成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等角度中的任一个,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为120°。
其中,内底板11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由于内底板11平行于水平面,通过将内底板11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将内侧板12和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从而通过连接结构14将内底板11和多个内侧板12连接形成船体结构。
优选地,内底板11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可以理解的是,内底板11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可以依据实际船舶结构和需求设置成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等角度中的任一个,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本实施例中,内底板11和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为150°。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5所示,连接结构1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呈夹角连接,第一拼接板141的外侧壁与N个内侧板12连接,第二拼接板142的外侧壁与内底板11和两个底边舱斜板13连接。将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呈夹角连接,以使连接结构14的适应性更高,能够依据船舶的结构适应性的调整连接结构14的两个拼接板的夹角,进一步提升了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强,且能够有效保证外壳与内壳1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在内壳1加工成型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的内壳1和外壳受到外部挤压力时,如此设置连接结构14,均能进一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船体结构同时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的连接处和相邻两个内侧板1013的连接处弯折收窄导致船体结构变形甚至断裂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可靠性,且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数量,降低了底边舱斜板13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降低了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4的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呈钝角连接。
其中,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一体成型,或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分体成型并连接。具体地,将连接结构14的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通过弯折的方式一体成型以形成连接结构14,如此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内侧板1013与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一一对应设置并连接,且多个底边舱斜板1012通过钢板弯折成型或焊接成型而言,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数量,从而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起折数量或焊接工作量,进而减少了加工船体结构的加工步骤、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此外,由于内壳1设置有用于支撑内壳1的多个纵骨,多个纵骨沿船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且纵骨位于内壳1和外壳形成的容纳腔内,用于保证内壳1能有效支撑舱室内的货物,在内壳1加工成型的过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纵骨需要以一定角度拼接并固定连接于内壳1,以便于将内壳1沿船体的长度方向拼接并固定连接,该船体结构,通过设置连接结构14,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的起折数量,从而减少了底边舱斜板13和纵骨的拼接并固定连接的工作量,同时由于船体结构对任意相邻两个纵骨的连接处的连接精度要求较高,故如此设置连接结构14,也能有效减少将纵骨连接于内壳1时返工、维修的工作量,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制造效率和制造质量。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案,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分体成型并连接,其中,具体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
其中,纵骨属于船舶的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拼接板141和/或第二拼接板142包括多个拼接单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拼接板141包括多个拼接单元,和/或第二拼接板142包括多个拼接单元。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根据船舶的具体结构对船体结构的拼接片的具体结构适应性的调整第一拼接板141和/或第二拼接板142的结构,使得船体结构的外壳和内壳1之间的安全距离的精度更高,从而进一步精确的控制存储腔的腔容,更精确的控制存储腔内装载水的量,也更进一步扩大内壳1形成的舱室的舱容,便于船舶运载更多的货物。
优选地,第一拼接板141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拼接单元的连接处均与任意相邻两个内侧板12的连接处不在同一平面;第二拼接片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拼接单元的连接处均与任意相邻两个内侧板12的连接处不在同一平面。在内壳1加工成型的过程中,或当加工成型的船体结构内壳1和外壳受到外部挤压力时,均能进一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船体结构同时从相邻两个底边舱斜板1012的连接处和相邻两个内侧板1013的连接处弯折收窄导致船体结构变形甚至断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有效提高船体结构的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包括船艏和船艉,该船艏和船艉均应用上述的船体结构。该船舶的船艏和船艉应用上述的船体结构,能够有效减小船舶的自重,有效增大船舶的舱容,有效提高船体结构的可靠性,有效降低船体结构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且增加了该船体结构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其中,本发明的船体结构也适用于游艇。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1)和外壳,所述内壳(1)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内壳(1)包括内壳组件,所述内壳组件包括内底板(11)、N个内侧板(12)、两个底边舱斜板(13)和连接结构(14),所述连接结构(14)用于与所述内底板(11)、两个所述底边舱斜板(13)和N个所述内侧板(12)连接,以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1)之间的间距在设定范围内,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所述连接结构(14)包括(N+3)个外侧壁,所述连接结构(14)的(N+3)个外侧壁沿周向依次与所述内底板(11)、一个所述底边舱斜板(13)、N个所述内侧板(12)和另一个所述底边舱斜板(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舱斜板(13)和所述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12)和所述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12)和所述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板(11)和所述连接结构(14)呈钝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板(11)和所述连接结构(14)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1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拼接板(141)和第二拼接板(142),所述第一拼接板(141)和所述第二拼接板(142)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拼接板(141)的外侧壁与N个所述内侧板(12)连接,所述第二拼接板(142)的外侧壁与所述内底板(11)和两个所述底边舱斜板(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拼接板(141)和所述第二拼接板(142)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拼接板(141)和所述第二拼接板(142)分体成型并连接。
9.一种船舶,包括船艏和船艉,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艏和/或所述船艉应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船体结构。
CN202111145900.1A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Active CN1136970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5900.1A CN113697028B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5900.1A CN113697028B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7028A CN113697028A (zh) 2021-11-26
CN113697028B true CN113697028B (zh) 2022-07-05

Family

ID=78662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5900.1A Active CN113697028B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702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6686A (ja) * 2000-08-07 2002-02-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貨物タンク船
JP2005231528A (ja) * 2004-02-20 2005-09-02 Ihi Marine United Inc ばら積船の船体構造
CN104554626A (zh) * 2014-12-03 2015-04-29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货舱间倾斜顶部的燃油舱集装箱船
EP3150481A1 (en) * 2015-10-02 2017-04-05 OSK-Shiptech A/S A bulbous bow, a sea-going vessel with such bow, and methods of its manufacture and its mounting
KR20200126238A (ko) * 2019-04-29 2020-11-06 대우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직선화된 선미 형상을 가지는 저속 운항 해상 부유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17749A (ja) * 2014-05-15 2015-12-0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液化ガスタンクの船体支持構造及び液化ガス運搬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6686A (ja) * 2000-08-07 2002-02-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貨物タンク船
JP2005231528A (ja) * 2004-02-20 2005-09-02 Ihi Marine United Inc ばら積船の船体構造
CN104554626A (zh) * 2014-12-03 2015-04-29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货舱间倾斜顶部的燃油舱集装箱船
EP3150481A1 (en) * 2015-10-02 2017-04-05 OSK-Shiptech A/S A bulbous bow, a sea-going vessel with such bow, and methods of its manufacture and its mounting
KR20200126238A (ko) * 2019-04-29 2020-11-06 대우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직선화된 선미 형상을 가지는 저속 운항 해상 부유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7028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19729A (zh) 一种船舶货舱强框布置方式
CN113022807A (zh) 一种船舶的舭龙骨结构
CN113697028B (zh) 一种船体结构及船舶
CN111409776B (zh) 液化气船菱形隔离空舱结构
EP3495256B1 (en) Ballast water-free ship using bottom surface depth differences of bow and stern parts and central part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11619727A (zh) 一种散货船的舷侧结构、舷侧加固方法以及船舶
CN112078749A (zh) 一种用于单壳体燃料舱的总组支撑方法
CN113371126B (zh) 一种槽型舱壁卸货板结构
CN113562115B (zh) 一种船舶舭部结构的布置方法、船舶舭部结构及船舶
CN113602412B (zh) 基于钛合金的舷间压载水舱和潜水系统
CN113859423A (zh) 一种船舶货舱强框结构及船舶
CN113879469B (zh) 一种液化气船及适用于液化气船艏部的液货舱
JP4253662B2 (ja) タンカーのマニホールド部の上甲板構造
KR20190054545A (ko) 탱크 지지구조 및 선박
CN216887111U (zh) 棱形独立型燃料舱的多功能支撑装置
CN218198691U (zh) 一种独立舱横向止摇布置结构
CN112249217B (zh) 一种船型结构
CN220743318U (zh) 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
CN216684772U (zh) 一种冰区航行船舶
US7707954B2 (en) Floating dry dock system
CN219728486U (zh) 一种货舱防泄漏的成品油船
CN217554133U (zh) 用于海洋工程船运输的弹性稳定装置
CN116513366A (zh) 一种船舶货舱结构及船舶
CN111469978B (zh) 一种横向槽型舱壁舷侧强框结构及船舶
CN113443112A (zh) 一种船用主机基座结构及包括其的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1

Address after: 511400 Room 1408, No. 37, Jinlong Road, Nansha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Shipbuilding International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8, QIHANG Road, Longxue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