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4421B -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4421B
CN113694421B CN202010432396.2A CN202010432396A CN113694421B CN 113694421 B CN113694421 B CN 113694421B CN 202010432396 A CN202010432396 A CN 202010432396A CN 113694421 B CN113694421 B CN 113694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bolt
connecting device
axial direc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23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4421A (zh
Inventor
洪暐杰
王嘉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e Industri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oke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e Indust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Yoke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4323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44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4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4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4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4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06Harnes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2B35/0025Details and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包含有一本体、一栓及一锁件。栓与本体系相互配置而控制是否形成一封闭空间,栓穿设本体的一栓孔且具有一第一齿部和一挡部,第一齿部与锁件配置而控制栓是否被开锁,挡部位于第一齿部的一第一半部内侧处,锁件可沿其轴向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亦可以其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当栓在一封闭位置且锁件在第一位置时,锁件的一第二齿部啮合第一半部,挡部能够阻止第二齿部离开封闭位置;当栓于封闭位置且锁件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齿部啮合第二半部,此时,锁件可于受转动后使栓被开启,既能单手完成又简单。

Description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安全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作业安全规范,作业人员在高空作业时须对其工作内容多加以注意,并在身上穿戴防护安全带,以一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连接防护安全带上的扣环及一支撑物上(如鹰架的杆身),其中,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系以一吊挂带连接所述支撑物。若作业人员不慎踩空而坠落时,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避免穿戴于作业人员身上之防护安全带与支撑物分离,有效防止作业人员自高处持续坠落,进而避免伤亡发生,达到预先防治,并确保作业人员于高空作业的安全性。
已知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包含一本体、一锁栓及多个锁掣结构,所述本体与所述锁栓系互相配合移动于一开启位置与一封闭位置之间。在开启位置时,作业人员可将锁栓穿过防护安全带上的扣环,并将位于支撑物上的吊挂带套置于所述本体;在封闭位置时,防护安全带上的扣环以及吊挂带被圈设于所述本体与所述锁栓封闭形成的空间中。所述多个锁掣结构则是用以控制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位于开启位置或是封闭位置。原先设置所述多个锁掣结构的目的在于,避免所述多个锁掣结构意外脱钩导致所述连接装置于开启位置而防护安全带与支撑物分离,故设置多组锁掣结构增加被开启的难度。然而,此良好的动机反而增加操作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之复杂性,提升其使用难度,且作业人员需要用双手才得以开启所述连接装置,导致作业人员没有闲置的手进行作业或是扶握支撑物,使得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之使用上更是不便,实有解决之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简化锁掣结构的复杂性。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包含一本体、一栓及一锁件。所述本体具有一身部及分别位于所述身部两端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一贯穿所述第一端部之栓孔;所述栓具有一栓体,且所述栓体上具有一第一齿部和一挡部,所述第一齿部由多个齿沿所述栓体之轴向排列而成,且所述第一齿部可被一条平行于所述栓体之轴向之假想线区分为一第一半部和一第二半部;另外,所述第一齿部具有一始端和一末端,所述挡部系位于所述第一半部之所述末端处;所述栓体系穿设于所述栓孔中,且当所述栓位于一封闭位置时,所述栓体的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二端部,而与所述本体共同形成一封闭空间;所述锁件具有一转轴部及一第二齿部,且所述第二齿部系由多个齿沿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为中心所形成的至少部分圆周路径排列而成;所述锁件系结合于所述本体上,而可在所述本体上以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为中心转动,且可沿所述转轴部之轴向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上且所述锁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齿部之部分齿结合于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一半部的部分齿上,且施力将所述栓拉离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挡部抵接所述第二齿部之至少一个齿而受所述第二齿部抵挡;当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上且所述锁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上时,所述第二齿部之部分齿结合于所述第二半部的部分齿上。
本发明之效果在于,所述锁件配合所述栓的使用方式,相较于先前技术,简化现有的锁件操作步骤,作业人员便于使用单手即可将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开启或关闭,使得作业人员有闲置的手去作业或是扶握支撑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之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图1之正视图。
图5为图1之俯视图。
图6为图4之6-6方向之剖视图,揭示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
图7为图5之7-7方向之剖视图。
图8类同图6,揭示所述锁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齿部自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一半部进入所述第二半部。
图9类同图8,揭示所述第二齿部自所述第二半部进入所述滑道,所述栓位于所述开启位置。
图10类同图7,揭示所述栓自所述封闭位置移至所述开启位置。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之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12类同图8,揭示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之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其包含一本体10、一栓20以及一锁件30。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本体10具有一身部12、一肩部14,以及分别位于所述身部12两端的一第一端部16及一第二端部18。所述身部12系呈拱形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端部16的一侧设置有一贯孔13,参照图6,所述贯孔13沿其轴向具有一第一孔段13a及一第二孔段13b,所述第一孔段13a之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13b之孔径,所述本体12在所述第一孔段13a与所述第二孔段13b的交界处形成所述肩部14。所述第一端部16设置有一贯穿第一端部16之栓孔16a,所述栓孔16a以一连接孔12a连通所述贯孔13,且所述栓孔16a之中心轴垂直所述贯孔13之中心轴。所述第二端部18设置有一固定孔18a,所述固定孔18a之中心轴重合所述栓孔16a之中心轴。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身部12、肩部14、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8为一体成型者。
所述栓20具有一长杆形之栓体22以及连接于所述栓体22一端的一头部24。所述栓体22表面上具有一第一齿部222、一挡部224及一滑道226,其中,所述第一齿部222系由多个齿222a沿所述栓体22之轴向排列而成,并在两边界处分别形成一始端222b及一末端222c。参照图5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齿部222可被一条平行于所述栓体22之轴向之假想线A区分为一第一半部222A和一第二半部222B,其中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1小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2(参照图9)。所述挡部224系位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的所述末端222c处。所述滑道226与所述第一齿部222相邻设置,所述滑道22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末端222c且对应所述第二半部222B,所述滑道226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的长度L2(参照图7)。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之所述栓体22系呈圆杆形状的栓体,所述滑道226系一自所述栓体22的周缘沿所述栓体22之轴向经切削加工而形成者,所述滑道226的表面具有一垂直面226a及一水平面226b,垂直面226a的顶缘构成栓体22之未被切削处的外周缘的一部分,栓体22之未被切削处于靠近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末端222c处构成所述挡部224。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之挡部可为一沿所述栓体的径向凸起之凸块,不以此为限。所述头部24系连接于所述栓体22靠近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始端222b的一端,且所述头部24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栓孔16a的孔径。
参照图8及图9所示,可见地,所述第一齿部222在所述栓体22的周向上具有一第一宽度W1,所述滑道226在所述栓体22的周向上具有一第二宽度W2,本发明之所述第一宽度W1大于所述第二宽度W2,在本实施例中之所述第一宽度W1为所述第二宽度W2的两倍。此外,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宽度W2。
所述栓体22系穿设于所述栓孔16a中且能够在一封闭位置Pa(参照图6)与一开启位置Pb(参照图9)之间移动,所述封闭位置Pa至所述开启位置Pb之直线方向平行所述栓孔16a之轴向。如图6及图7所示,当所述栓20位于所述封闭位置Pa时,所述栓体22未与所述头部24连接的一端以穿设所述固定孔18a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二端部18,而与所述本体10共同形成一封闭空间S,所述头部24抵靠所述栓孔16a之周缘。如图9及10所示,当所述栓20位于所述开启位置Pb时,所述栓体22未与所述头部24连接的一端未结合于所述第二端部18,而与所述本体10共同形成开口,使得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呈开锁状态。
所述锁件30穿设所述本体10之所述贯孔13,其具有一转轴部31、一第一作用部32、一第二作用部33、一第二齿部34及一弹簧35。所述转轴部31呈圆杆状且其轴向垂直所述栓体22之轴向。第一作用部32与第二作用部33分别连接于转轴部31的两端且能够受外力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33位于所述贯孔13外。所述第二齿部34位于第一作用部32与第二作用部33之间,且固接于所述转轴部31,且系由多个齿34a沿所述转轴部31之中心轴为中心所形成的至少部分圆周路径排列而成,所述圆周路径之半径大于所述转轴部31之半径,且小于所述贯孔13之孔半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部34系一齿轮,所述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转轴部31之直径,且小于所述贯孔13之孔径。所述弹簧35套设所述转轴部31,且一端抵接所述第二齿部34,另一端抵接所述肩部14。所述弹簧35之弹力推动所述锁件30往一第一位置P1移动。参照图8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贯孔13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作用部32的最大外径,且所述第二齿部34于其轴向上的宽度W3不大于所述滑道226的所述第二宽度W2,且所述转轴部31穿设于所述贯孔13中后,所述贯孔13之中心轴重合所述转轴部31之中心轴。
所述锁件30能够以转轴部31之中心轴作为中心转动,且可沿转轴部31之轴向在第一位置P1(参照图6)和一第二位置P2(参照图8)之间移动。如图6及图7所示,当所述锁件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P1时,所述第二作用部33抵靠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二齿部34之部分齿34a结合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的部分齿222a上。此时,所述栓20位于所述封闭位置Pa,若欲施力使所述栓20离开所述封闭位置Pa,所述挡部224将抵接所述第二齿部34之至少一个齿34a,而所述挡部224抵挡第二齿部34逆时针旋转,上述特征避免所述栓20意外地离开所述封闭位置Pa,并且所述弹簧35在其轴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肩部14与所述第二齿部34之间的最短距离,由此,所述锁件30在不受任何外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齿部34维持在对应所述第一齿部222的第一半部222A之位置。如图8所示,当所述锁件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P2上时,所述第二作用部33未抵靠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二齿部34之部分齿34a结合于所述第二半部222B的部分齿222a上,所述弹簧35的两侧因受所述第二齿部34与所述肩部14挤压而被压缩。
据上述之结构关系,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之作动方式于下方说明之。请参阅如图4至图7所示,当所述栓20位于所述封闭位置Pa上且所述锁件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P1时,所述第二齿部34之部分齿34a结合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的部分齿222a上,所述第二齿部34对应所述第一齿部222的第一半部222A之位置,而第二齿部34之部分齿34a可抵靠所述栓体22的挡部224,避免所述栓体22滑出所述固定孔18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33为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之旋钮,再参阅图8,当所述第二作用部33受拉动而带动所述锁件30自所述第一位置P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时,所述第二齿部34自所述第一齿部222之第一半部222A进入所述第二半部222B,所述第二齿部34之部分齿34a结合于第二半部222B的部分齿222a上,所述弹簧35的两侧因受所述第二齿部34与所述肩部14挤压而压缩,此时,所述第二作用部33未抵靠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一作用部32将进入所述贯孔13中。再参照图9及图10,所述第二作用部33保持于被拉出的状态,即所述弹簧35被压缩,转动所述锁件30以使所述第二齿部34能够通过啮合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而推动所述栓20移动,在所述第二齿部34对应所述滑道226时,所述第二齿部34受所述弹簧35之压缩弹力而抵压于所述滑道226的垂直面226a,所述栓20离开所述封闭位置Pa。其中,所述转轴部31之中心轴至所述第二齿部34之任一齿尖的距离D1小于所述转轴部31之中心轴至所述滑道226的水平面226b之距离D2,使所述多个齿34a不会与滑道226的水平面226b相互摩擦而耗损,避免影响第二齿部34与所述第一齿部222的啮合效果。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前述之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1小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2的目的在于,作业人员仅须稍微转动所述第二作用部33即可使所述第二作用部33所带动的所述第二齿部34维持于抵靠所述滑道226的垂直面226a之位置,而后,作业人员能够单手拉动所述栓20,使得所述第二齿部34落入所述滑道226中,所述栓20位于所述开启位置Pb则所述连接装置100即被开锁。若欲使所述连接装置100被关锁时,仅需将所述栓20往所述固定孔18a的方向推动,当所述第二齿部34不再抵压所述滑道226的垂直面226a时,所述弹簧34的压缩弹力将带动所述第二齿部34落入所述第一齿部222之第一半部222A,所述第二齿部34的部分齿34a与所述第一齿部222的第一半部222A之部分齿222a啮合,所述锁件30复回第一位置P1,使得所述栓20位于封闭位置Pa。
上述之实施例具有两项优点:
第一,简化开锁所述连接装置的操作步骤,增加方便性。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仅使用一个锁件30,作业人员可借由单手拉动所述锁件30再转动锁件30的方式即可将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开锁,作业人员不须如操作习用连接装置之锁件结构一般地使用双手才能够开锁,使得作业人员有闲置的手去作业或是扶握支撑物。故本实施例增加了作业人员使用方便性。
第二,结构稳定且人性化。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一半部222A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1小于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在所述栓体22之轴向上的长度L2的目的在于,当所述第二作用部33在被拉住的状态下,且被稍微转动而带动第二齿部34维持于抵靠所述滑道226的垂直面226a之位置时,作业人员不需持续转动才能完成开锁的动作,仅需单手将所述栓20抽离所述固定孔18a中即可快速开锁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
本发明另提供一实施例,如图11及图12所示为一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与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具有相同的结构组成,其不同之处在于作业人员所操作的所述旋钮之设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32为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之旋钮,所述第一作用部3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贯孔13外,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的开锁方式系借由压动所述第一作用部32,使所述第二齿部34自所述第一齿部222之第一半部222A进入所述第二半部222B,所述第一作用部32保持于被压入的状态下,受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二齿部34沿着所述第一齿部222之所述第二半部222B进入所述滑道226中,使得所述栓20位于所述开启位置Pb。为了避免所述第一作用部32被挤压后完全进入所述贯孔13中而不利于作业人员使用,如图12所示,第一作用部32在其轴向上的最大长度L4大于所述第二齿部34于其轴向上的宽度W3的1.5倍。总结而言,所述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与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的使用方式不同,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100系拉动锁件30配合转动锁件30的方式达成开锁动作,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200则系压动锁件30配合转动锁件30的方式达成开锁动作,使用者可依其需求及偏好选择适合的连接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之专利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本发明]
100、200: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10:本体
12:身部
12a:连接孔
13:贯孔
13a:第一孔段
13b:第二孔段
14:肩部
16:第一端部
16a:栓孔
18:第二端部
18a:固定孔
20:栓
22:栓体
222:第一齿部
222a:齿
222b:始端
222c:末端
222A:第一半部
222B:第二半部
224:挡部
226:滑道
226a:垂直面
226b:水平面
24:头部
30:锁件
31:转轴部
32:第一作用部
33:第二作用部
34:第二齿部
34a:齿
35:弹簧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a:封闭位置
Pb:开启位置
D1:距离
D2:距离
L1:长度
L2:长度
L3:长度
L4:最大长度
W1:第一宽度
W2:第二宽度
W3:宽度
A:假想线
S:封闭空间

Claims (12)

1.一种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包含有:
一本体,具有一身部及分别位于所述身部两端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一贯穿所述第一端部之栓孔;
一栓,具有一栓体,且所述栓体上具有一第一齿部和一挡部,其中,所述第一齿部系由多个齿沿所述栓体之轴向排列而成,且所述第一齿部可被一条平行于所述栓体之轴向之假想线区分为一第一半部和一第二半部;另外,所述第一齿部具有一始端和一末端,且所述挡部系位于所述第一半部之所述末端处;所述栓体系穿设于所述栓孔中,且当所述栓位于一封闭位置时,所述栓体的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二端部,而与所述本体共同形成一封闭空间;
一锁件,具有一转轴部及一第二齿部,且所述第二齿部系由多个齿沿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为中心所形成的至少部分圆周路径排列而成;所述锁件系结合于所述本体上,而可在所述本体上以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为中心转动,且可沿所述转轴部之轴向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上且所述锁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齿部之部分齿结合于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一半部的部分齿上,且施力将所述栓拉离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挡部抵接所述第二齿部之至少一个齿而受所述第二齿部抵挡;当所述栓位于所述封闭位置上且所述锁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上时,所述第二齿部之部分齿结合于所述第二半部的部分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栓具有一头部,所述头部连接于所述栓体靠近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始端的一侧;所述栓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齿部相邻设置之滑道,所述滑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末端且对应所述第二半部,当所述栓位于一开启位置时,所述第二齿部之部分齿位于所述滑道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贯孔连通所述栓孔,所述贯孔沿其轴向具有一第一孔段及一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之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之孔径,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的交界处形成一肩部;所述锁件穿设所述本体之所述贯孔且在所述转轴部的两端分别具有能够受外力作用的一第一作用部与一第二作用部,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贯孔外,所述第二齿部位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之间;另有一弹簧套设所述转轴部,所述弹簧一端抵于所述第二齿部,另一端抵于所述肩部,所述弹簧之弹力推动所述锁件往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当所述锁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簧被压缩,转动所述锁件以使所述第二齿部能够通过啮合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二半部而推动所述栓移动,在所述第二齿部对应所述滑道时,所述栓离开所述封闭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栓之所述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栓孔的孔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滑道在所述栓体之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二半部在所述栓体之轴向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齿部位于所述滑道中时,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至所述第二齿部之任一齿尖的距离小于所述转轴部之中心轴至所述滑道表面之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栓体之轴向垂直于所述锁件之所述转轴部的轴向。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部于所述栓体的周向上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滑道于所述栓体的周向上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两倍,且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二半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齿部在其轴向上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一半部在所述栓体之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齿部之所述第二半部在所述栓体之轴向上的长度。
CN202010432396.2A 2020-05-20 2020-05-20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Active CN1136944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2396.2A CN113694421B (zh) 2020-05-20 2020-05-20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2396.2A CN113694421B (zh) 2020-05-20 2020-05-20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4421A CN113694421A (zh) 2021-11-26
CN113694421B true CN113694421B (zh) 2022-12-06

Family

ID=7864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2396.2A Active CN113694421B (zh) 2020-05-20 2020-05-20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44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5551U (en) * 2008-01-10 2008-07-01 Auspice Internat Co Ltd G Improved structure of door lock
TWM474533U (zh) * 2013-11-15 2014-03-21 Aerohook Technology Co Ltd 供防墜器使用之連接裝置
JP2015045391A (ja) * 2013-08-29 2015-03-12 振鋒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Yoke Industrial Corp. アイボルト
TWM552050U (zh) * 2017-07-11 2017-11-21 xing-tong Huang 手銬安全結構之改良
CN212817700U (zh) * 2020-05-20 2021-03-30 振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25971U (zh) * 2016-05-06 2016-07-21 Aerohook Technology Co Ltd 鎖固式防墜連接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5551U (en) * 2008-01-10 2008-07-01 Auspice Internat Co Ltd G Improved structure of door lock
JP2015045391A (ja) * 2013-08-29 2015-03-12 振鋒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Yoke Industrial Corp. アイボルト
TWM474533U (zh) * 2013-11-15 2014-03-21 Aerohook Technology Co Ltd 供防墜器使用之連接裝置
TWM552050U (zh) * 2017-07-11 2017-11-21 xing-tong Huang 手銬安全結構之改良
CN212817700U (zh) * 2020-05-20 2021-03-30 振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4421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5845B (zh) 安全帶扣環的連接裝置
US7698821B2 (en) Lock mechanism for spring assisted folding knife
JP5127699B2 (ja) ナイフ・ブレード開放機構
US6851287B1 (en) Lock having a quick unlocking function
DE602004005403T2 (de) Motorgetriebene Arbeitsmaschine
US20090277015A1 (en) Release Button for Folding Knife
US20210339411A1 (en) Bolt Cutter
TW201508148A (zh) 具有鑰匙強制控制之機電圓柱鎖
CN212817700U (zh)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US11571823B2 (en) Easily disassembled folding knife
US10786048B2 (en) Cord lock
CN113694421B (zh) 安全带扣环的连接装置
EP2107189B1 (de) Beschlag für Fenster oder Türen
CN109968405B (zh) 用于辅助打开式刀具的安全装置
TWM603904U (zh) 安全帶扣環的連接裝置
DE202010008707U1 (de) Antriebsanordnung mit Verriegelungsfunktion
DE102012015814A1 (de) Motorkettensäge mit einer Schlingfederkupplung und einer Reibungsbremse
GB2498340A (en) A latch op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a push button and helical cam
US8966770B2 (en) Cutting apparatus
DE3924210C2 (de) Türverriegelung
KR101850294B1 (ko) 푸시 앤 풀 올 타입 도어용 손잡이 장치
JPH09120750A (ja)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CN220875170U (zh) 可换刀刃的剪刀
DE4009526A1 (de) Kombinationsschloss fuer behaeltnisse, wie koffer, aktentaschen o. dgl.
EP3503774A1 (de) Küchengerä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