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1933B -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1933B
CN113691933B CN202110926375.0A CN202110926375A CN113691933B CN 113691933 B CN113691933 B CN 113691933B CN 202110926375 A CN202110926375 A CN 202110926375A CN 113691933 B CN113691933 B CN 1136919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ce
terminal
layer
time
fen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63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1933A (zh
Inventor
郑理文
张舒博
李德维
田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lory Smar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2637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1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1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终端,终端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终端基于预设频率采集终端的定位信息,根据该定位信息和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终端进入的围栏。根据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中的一层围栏的时刻预测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作为第一时刻。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即在进入第N层围栏之前配置服务资源。如此,终端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可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来快速提供相应服务,以便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可以直接使用该服务,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乘车模式中,乘客在闸机处需要凭借车票才能通过闸机。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乘客在乘坐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可以凭借乘车二维码通过闸机后进站。如此,用户无需购买车票,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显示的乘车二维码即可进站乘车,方便快捷。
但是,当用户需要在手机上显示乘车二维码时,需要执行较为繁琐的操作。比如,用户需要先从手机的主界面打开相关应用,再从相关应用中打开乘车二维码。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在手机上显示乘车二维码,导致乘车二维码的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可以提高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终端,该终端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该方法中,该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每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根据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进入的围栏。每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N层围栏中的第N-1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然后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使用该服务资源提供该服务。
该定位信息用于确定该终端的位置。该定位信息可以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示例地,该定位信号可以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信号、小区标识(cell identity,CELL ID)信号、蓝牙低能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信号、基本服务集标识符(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BSSID)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该终端每次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可以根据新采集到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是否进入N层围栏中的某一层围栏。也即,该终端每采集一次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就可以据此确定该终端进入的围栏,从而实现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一般情况下,该终端是从N层围栏中的最外层围栏逐渐靠近最内层围栏,即是从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如此,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围栏中的任意一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根据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来预测后续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即第一时刻。
该服务资源是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资源,该服务在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为用户提供。示例地,该服务用于提供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包括但不限于条形码、二维码等)。目标位置为需要扫描该图形码的闸机所在的位置,该闸机可以是位于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内的闸机。也即该服务可以为显示图形码界面,该图形码界面中显示有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用户可以使用该图形码通行目标位置处的闸机。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时刻是预测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所以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即是在进入第N层围栏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就可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来快速提供该服务,以便于用户在到达第N层围栏内的目标位置时可以直接使用该服务。也就是说,本申请中,无需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手动进行繁琐操作来使用该服务,而是可以在用户距离目标位置较近时,由该终端自动快速提供该服务以供用户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中,该终端可以每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就根据该终端最新进入的一层围栏的进入时刻重新预测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从而不断更新第一时刻,使得第一时刻随着该终端向第N层围栏的不断靠近而越来越准确。也就是说,该终端每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N层围栏中的第N-1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进入该一层围栏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在检测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该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该终端在N层围栏外时,该终端尚未进入N层围栏,因而此时该终端无需预测第一时刻。在该终端从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即可根据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之后,在该终端在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之间移动时,该终端每进入一层围栏(即第j层围栏),就可以根据新进入的一层围栏的进入时刻更新第一时刻。
可选地,N层围栏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等时性原则是指:以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这种情况下,该终端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将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该终端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一时长,第一时长为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将第一时刻更新为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时长后的时刻。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预先进行设置,第一预设时长为预估的N层围栏中的任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如此,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由于该终端还需要移动N-1个围栏间距后才能进入第N层围栏,所以可以将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第一时长是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的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可以从第1层围栏向目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况下,该终端会在各层围栏之间移动,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j层围栏时,可以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第一时长。由于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该终端还需要移动N-j个围栏间距后才能进入第N层围栏,所以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可选地,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的操作可以为:在第一时刻之前且与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该服务资源。
第一预设时长为预估的N层围栏中的任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如此,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且与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该服务资源,实际上是在该终端进入第N-1层围栏后且距离第N层围栏较近的时候配置该服务资源。由于该终端距离第N层围栏较近,所以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会很快进入第N层围栏,因而此时配置该服务资源有很大概率会很快被使用到,从而可以避免过早配置该服务资源而导致该终端的系统负载过高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一直检测不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比如,该终端由于一些原因确实没有进入第N层围栏,或者,该终端实际上已进入第N层围栏,但是该终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检测到。在此情况下,该服务资源可能一直不会被使用到。因而若该终端已经配置好该服务资源,则需要撤销该服务资源,以避免长时间无意义地增大该终端的系统负载。下面对该终端在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情况下,撤销该服务资源的两种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方式中,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为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将时间阈值减去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在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后的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其他围栏,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第二时长是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的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可以从第1层围栏向目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况下,该终端会在各层围栏之间移动,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j层围栏时,可以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第二时长。
该时间阈值可以预先进行设置,该时间阈值是预估的正常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如此,将该时间阈值减去第二时长所得到的第三时长是正常从第j层围栏移动至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这种情况下,若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后的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其他围栏,说明该终端在第j层围栏停留时间过长,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不会继续前往目标位置,则此时该终端已经无需为用户提供该服务,因而可以撤销已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
该终端设置该时间阈值时,可以对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第四时长,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中每个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或者,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消耗的时长;获取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将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标准差之和确定为该时间阈值。
对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第四时长是估算的正常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需的时长。一般情况下,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符合正态分布,因而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所需的时长很大概率不会超过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之和,据此本申请中将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标准差之和确定为该时间阈值。
第二种方式中,该终端在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检测到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若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说明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不会继续前往目标位置,则此时该终端已经无需为用户提供该服务,因而可以撤销已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
可选地,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该终端在采集定位信息时的功耗,该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可以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调整预设时间间隔和/或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以使该终端因采集定位信息而产生的功耗,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的靠近而增大。也就是说,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不断靠近第N层围栏,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是逐渐增加的,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示例地,该终端可以在检测到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将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
预设时间间隔的初始值可以预先进行设置,该初始值可以较大。也就是说,该终端最开始在N层围栏外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预设时间间隔较大,且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较少,因而功耗较小。在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若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则该终端可以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逐渐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如此,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不断靠近第N层围栏,该终端的定位精准度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因定位所产生的功耗不断增加,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其中,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的操作可以为: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层围栏后,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后,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该终端采集定位信号的预设时间间隔较大,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因而功耗较小。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层围栏后,会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以保证定位精度,同时,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以使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是逐渐增加的,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值得注意的是,该终端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是为了确定自身进入了N层围栏中的哪层围栏,而确定自身进入的围栏是为了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自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因而,若该终端已为用户提供了该服务,则采集定位信息的必需性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下,在该终端提供该服务后,该终端可以将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以减少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避免无意义地浪费该终端的系统资源。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所述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行为的功能。所述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所述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支持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的程序,以及存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所涉及的数据。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所述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建立连接。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
上述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和第五方面所获得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第一方面中对应的技术手段获得的技术效果近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软件系统的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1层围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1层围栏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移动过程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层围栏的移动过程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层围栏的移动过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形码界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耗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功耗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比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比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予以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终端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比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终端1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比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接下来对终端100的软件系统予以说明。
终端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安卓(Android)系统为例,对终端100的软件系统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100的软件系统的框图。参见图2,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层,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支付,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比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比如,包括显示短信通知图标的视图,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包括显示图片的视图。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终端100的通信功能,比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比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比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比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比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比如:SGL)等。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比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下面结合支付应用启动场景,示例性说明终端100的软件以及硬件的工作流程。
当触摸传感器180K接收到触摸操作,相应的硬件中断被发给内核层。内核层将触摸操作加工成原始输入事件(包括触摸坐标,触摸操作的时间戳等信息)。原始输入事件被存储在内核层。应用程序框架层从内核层获取原始输入事件,识别原始输入事件所对应的控件。以该触摸操作是单击操作,该单击操作所对应的控件为支付应用图标的控件为例,支付应用调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接口,启动支付应用,再调用内核层启动显示驱动,通过显示屏194显示支付应用的应用界面。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的应用场景予以说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乘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以凭借乘车二维码通过闸机后进站。如此,用户无需购买车票,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显示的乘车二维码即可进站乘车,方便快捷。比如,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均设置有闸机,用户在需要进站时,可以将手机上显示的乘车二维码出示给闸机,闸机扫描通过后用户即可进站。
然而,用户在手机上显示乘车二维码的操作一般比较繁琐。比如,用户需要先在手机的主界面中点击支付应用的图标,来打开支付应用,然后在支付应用的应用界面中点击出行选项,来显示乘车二维码。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在手机上显示乘车二维码,导致乘车二维码的使用不便,降低了用户体验。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通过多层围栏来定位用户的位置,以在用户靠近闸机时,自动显示乘车二维码,无需用户手动进行繁琐操作,如此,提高了乘车二维码的显示效率,从而提高了进站效率,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多层围栏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围栏是一种地理围栏,是用一个虚拟的栅栏围出的一个虚拟地理边界,这个虚拟地理边界限定了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围栏可以是圆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图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也即,第1层围栏是最外层围栏,第N层围栏是最内层围栏。目标位置位于第N层围栏内,N层围栏中越靠内的围栏距离目标位置越近。
目标位置可以是用户在进站乘车时需要通过的位置。示例地,目标位置可以是位于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内的闸机所在的位置。
N层围栏可以是事先构建好的,且可以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等时性原则是指:以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用户在从N层围栏中的最外层围栏向最内层围栏移动时,经过任意相邻两层围栏所消耗的时长是相等的。
N层围栏可以由服务器构建,服务器构建好N层围栏后,可以将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以供终端对N层围栏进行使用。下面对服务器构建N层围栏的过程进行说明,此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4):
(1)服务器构建第1层围栏,以限定出目标位置所在的地理区域。
该地理区域可以是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考虑到地铁站、机场之类的公共场所的占地面积较大,可以适当缩小该地理区域的范围。示例地,该地理区域可以为地铁站内包含某进站口到闸机的道路的区域,也可以为机场的某登机口的候车区域,也可以为火车站内包含安检门到某检票口的道路的区域,或者可以为其他场所(包括但不限于码头、缆车候车区等)内更能包含用户的移动轨迹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服务器可以以目标位置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以构建出最外层围栏,即第1层围栏,从而限定出目标位置所在的地理区域。
比如,如图3所示,服务器可以以闸机301的位置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相同距离,得到第1层围栏302。
再比如,如图4所示,服务器可以以闸机401的位置为中心,并依据闸机401所在的地理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的实际地形向四周不规则地延伸一定的距离,得到第1层围栏402。
(2)服务器采集多个终端中每个终端的历史移动数据,以得到多个历史移动数据。
该多个终端中的每个终端可以以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待该多个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服务器可以获取该多个终端中每个终端的历史移动数据,以得到多个历史移动数据。
每个历史移动数据包括移动轨迹、该移动轨迹中各个位置的到达时间、时长T1。该移动轨迹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到目标位置的轨迹,时长T1是按照该移动轨迹从第1层围栏移动到目标位置所消耗的时长。
(3)对于该多个历史移动数据中的每个历史移动数据,服务器根据这个历史移动数据中的移动轨迹中各个位置的到达时间和时长T1,将该移动轨迹等分为N段子轨迹,以得到该移动轨迹中的N-1个等分点,该N段子轨迹中每段子轨迹的移动时长相等。
可选地,服务器先将这个历史移动数据中的时长T1除以N,得到时长T2。之后,服务器根据这个历史移动数据中的移动轨迹中各个位置的到达时间,将该移动轨迹等分为N段移动时长均为时长T2的子轨迹,如此,该移动轨迹中存在N段子轨迹,也就存在N-1个等分点。
(4)服务器根据该多个历史移动数据中每个历史移动数据中的移动轨迹的第j个等分点生成第j+1层围栏,以构建出在第1层围栏内侧的N-1层围栏,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如此,服务器构建出了满足等时性原则的N层围栏。也就是说,在从N层围栏中的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一段移动轨迹中,经过任意相邻两层围栏所消耗的时长是相等的,且经过任意相邻两层围栏所消耗的时长与从第N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所消耗的时长也是相等的。
下面结合图5来对服务器构建5层围栏的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参见图5中的a图所示,服务器先构建第1层围栏501,以限定出目标位置500所在的地理区域。然后服务器采集6段移动轨迹,将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每段移动轨迹等分为5段子轨迹,对于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任意一段移动轨迹来说,这段移动轨迹中的5段子轨迹中每段子轨迹的移动时长相等,此时这段移动轨迹中存在4个等分点。之后,参见图5中的b图所示,服务器根据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每段移动轨迹中的第1个等分点(包括A1、B1、C1、D1、E1、F1)生成第2层围栏502,同理,服务器根据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每段移动轨迹中的第2个等分点生成第3层围栏503,服务器根据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每段移动轨迹中的第3个等分点生成第4层围栏504,服务器根据这6段移动轨迹中的每段移动轨迹中的第4个等分点生成第5层围栏505。如此,服务器构建出满足等时性原则的5层围栏,分别是第1层围栏501、第2层围栏502、第3层围栏503、第4层围栏504、第5层围栏505。这种情况下,以第1层围栏501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500为目的地进行移动,这5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且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与第5层围栏505至目标位置500的移动时长也相等。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终端。该终端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也即,第1层围栏是最外层围栏,第N层围栏是最内层围栏。目标位置位于第N层围栏内,N层围栏中越靠内的围栏距离目标位置越近。目标位置可以是用户在进站乘车时需要通过的位置。示例地,目标位置可以是位于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内的闸机所在的位置。N层围栏可以为上述服务器构建出的N层围栏。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6,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
该定位信息用于确定该终端的位置。该定位信息可以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可以理解地,根据信号传输原理,信号强度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也即,接收设备与信号源距离越近,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就越强;接收设备与信号源距离越远,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就越弱。并且,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其信号强度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相同。因而,该终端通过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和强度可以确定该终端的位置。
示例地,该定位信号可以包括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等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对应不同的定位精度。该终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位于地面或位于地下,所在区域是否安装有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情况)来选择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等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定位信号来确定自身位置,以尽可能的提高准确度。
该终端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可以预先进行设置。该终端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可以是固定不变的,或者可以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该终端采集定位信号的时间间隔(即预设时间间隔)可以预先进行设置。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固定不变的,或者可以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该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即是每隔预设时间间隔就采集一次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也即是不间断的确定自身位置。该终端确定自身位置后,可以根据自身位置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确定自身是否进入某一层围栏内,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602:该终端每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根据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进入的围栏。
该终端每次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可以根据新采集到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是否进入N层围栏中的某一层围栏。也即,该终端每采集一次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就可以据此确定该终端进入的围栏,从而实现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用于指示每层围栏的位置。示例地,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为每层围栏的地理坐标范围。或者,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范围。比如,N为5,第1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2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3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4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5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
其中,该终端根据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进入的围栏的操作可以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N层围栏中的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为每层围栏的地理坐标范围。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根据该终端的定位信息确定该终端的地理坐标,对于N层围栏中的任意一层围栏,若该终端的地理坐标处于这一层围栏的地理坐标范围内,则该终端确定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
第二种情况: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N层围栏中的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范围。这种情况下,对于N层围栏中的任意一层围栏,若这一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中的每一类型的定位信号的强度范围均包含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中同一类型的定位信号的强度,则该终端确定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
比如,N为5,第1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2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3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4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第5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包括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假设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包括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的强度。若第2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中的CELL ID信号的强度范围包含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中的CELLID信号的强度,且第2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中的BLE信号的强度范围包含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中的BLE信号的强度,且第2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中的BSSID信号的强度范围包含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中的BSSID信号的强度,则该终端确定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若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与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均不匹配,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也就是说,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中,若该终端的地理坐标不处于N层围栏中的任意一层围栏的地理坐标范围内,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中,若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中均存在至少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的强度范围不包含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中同一类型的定位信号的强度,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终端在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在最开始可以只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与第1层围栏的位置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该终端是否进入第1层围栏。若该终端确定该终端未进入第1层围栏,则确定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若该终端确定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则该终端在之后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与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该终端进入的围栏。如此,在该终端最开始在N层围栏外时,该终端只需比较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与第1层围栏的位置信息,从而可以减轻该终端的处理负担,节省该终端的处理资源。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后,该终端再将每次采集到的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与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进行比较,以实现对该终端的准确定位。
步骤603:该终端每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N层围栏中的第N-1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
一般情况下,该终端是从N层围栏中的最外层围栏逐渐靠近最内层围栏,即是从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如此,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围栏中的任意一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根据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来预测后续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即第一时刻。并且,该终端可以每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就根据该终端最新进入的一层围栏的进入时刻重新预测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从而不断更新第一时刻,使得第一时刻随着该终端向第N层围栏的不断靠近而越来越准确。
具体地,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该终端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该终端在N层围栏外时,该终端尚未进入N层围栏,因而此时该终端无需预测第一时刻。在该终端从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即可根据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之后,在该终端在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之间移动时,该终端每进入一层围栏(即第j层围栏),就可以根据新进入的一层围栏的进入时刻更新第一时刻。
N层围栏可以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等时性原则是指:以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用户在从N层围栏中的最外层围栏向最内层围栏移动时,经过任意相邻两层围栏所消耗的时长是相等的。并且,第N层围栏至目标位置的移动时长与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换句话说,理想情况下,用户从N层围栏中的最内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所消耗的时长与用户经过任意相邻两层围栏所消耗的时长是相等的。
这种情况下,该终端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该终端将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预先进行设置,第一预设时长为预估的N层围栏中的任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如此,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由于该终端还需要移动N-1个围栏间距后才能进入第N层围栏,所以可以将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比如,如图7所示,假设N为5,第一预设时长为2分钟。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则该终端可以将从09:21:50起,经过8分钟(即(5-1)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29: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确定。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多个历史移动轨迹中每个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中的每个历史移动轨迹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比如,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可以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该多个移动轨迹中的每个移动轨迹均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也即,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可以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中每个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或者,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可以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也即,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可以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消耗的时长。
由于N层围栏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也即,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且与第N层围栏至目标位置的移动时长相等,所以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对应的时长的1/N。因而可以将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后再除以N,来得到第一预设时长。
将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之前,可以先对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中每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进行设置。示例地,可以根据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的生成时间,设置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以使生成时间越近的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越大,使生成时间越远的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越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终端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该终端将第一时刻更新为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
第一预设时长为预估的N层围栏中的任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由于该终端还需要移动N-j个围栏间距后才能进入第N层围栏,所以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比如,如图8所示,假设N为5,第一预设时长为2分钟。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若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进入第2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为09:24: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09:24:50起,经过6分钟(即(5-2)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30: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0:5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终端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的操作可以为:该终端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一时长,第一时长为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将第一时刻更新为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时长后的时刻。
第一时长是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的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可以从第1层围栏向目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况下,该终端会在各层围栏之间移动,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j层围栏时,可以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第一时长。由于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该终端还需要移动N-j个围栏间距后才能进入第N层围栏,所以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该终端在各层围栏之间移动时,该终端每检测到该终端从一层围栏移动至另一层围栏时,可以采集该终端在这两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且可以确定这两层围栏相距的围栏间距个数,此时该终端在这两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与这两层围栏相距的围栏间距个数对应。如此,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该终端已采集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至少一个移动时长,且该至少一个移动时长与至少一个围栏间距个数一一对应。
这种情况下,该终端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一时长的操作可以包括如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该终端将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总移动时长除以该终端经过的围栏间距总个数,得到第一时长。
比如,如图9所示,假设N为5,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
如图9中的a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进入第2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为09:24: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总移动时长为3分钟,且该终端经过的围栏间距总个数为1(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1=3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3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09:24:50起,经过9分钟(即(5-2)倍的3分钟)后的时刻09:33: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
之后,如图9中的b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进入第4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为09:27: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总移动时长为3+3=6分钟,且该终端经过的围栏间距总个数为3(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第2层围栏与第4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6/3=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09:27:50起,经过2分钟(即(5-4)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29: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
之后,如图9中的c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进入第3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2分钟,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总移动时长为3+3+2=8分钟,且该终端经过的围栏间距总个数为4(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第2层围栏与第4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第4层围栏与第3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8/4=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09:29:50起,经过4分钟(即(5-3)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33: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
之后,如图9中的d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进入第1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3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4分钟,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总移动时长为3+3+2+4=12分钟,且该终端经过的围栏间距总个数为6(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第2层围栏与第4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第4层围栏与第3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第3层围栏与第1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12/6=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09:33:50起,经过8分钟(即(5-1)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41: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41:50。
第二种方式,该终端确定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之前检测到的该终端进入的上一个围栏,将该终端从该上一个围栏至第j层围栏的移动时长除以该上一个围栏与第j层围栏相距的围栏间距个数,得到第一时长。
比如,如图9所示,假设N为5,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
如图9中的a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进入第2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为09:24: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之前检测到的该终端进入的上一个围栏是第1层围栏,且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1=3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3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09:24:50起,经过9分钟(即(5-2)倍的3分钟)后的时刻09:33: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
之后,如图9中的b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进入第4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为09:27: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之前检测到的该终端进入的上一个围栏是第2层围栏,且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第2层围栏与第4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2=1.5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1.5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09:27:50起,经过1.5分钟(即(5-4)倍的1.5分钟)后的时刻09:29:2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20。
之后,如图9中的c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进入第3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之前检测到的该终端进入的上一个围栏是第4层围栏,且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2分钟,第4层围栏与第3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2/1=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09:29:50起,经过4分钟(即(5-3)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33: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
之后,如图9中的d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进入第1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之前检测到的该终端进入的上一个围栏是第3层围栏,且第3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4分钟,第3层围栏与第1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则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4/2=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09:33:50起,经过8分钟(即(5-1)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41: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41:50。
第三种方式,对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至少一个移动时长中的每个移动时长,该终端将这个移动时长除以这个移动时长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得到这个移动时长对应的单位时长;将得到的至少一个单位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第一时长。
对该至少一个单位时长进行加权平均之前,可以先对该至少一个单位时长中每个单位时长的权重进行设置。示例地,可以根据该至少一个单位时长中每个单位时长对应的移动时长的采集时间,设置该至少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以使采集时间越近的移动时长对应的单位时长的权重越大,使采集时间越远的移动时长对应的单位时长的权重越小。
比如,如图9所示,假设N为5,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
如图9中的a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进入第2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为09:24: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且第1层围栏与第2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一个移动时长包括: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则该终端可以获取一个单位时长为3/1=3分钟,且设置这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1,如此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1=3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3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09:24:50起,经过9分钟(即(5-2)倍的3分钟)后的时刻09:33: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
之后,如图9中的b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进入第4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为09:27: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且第2层围栏与第4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两个移动时长包括:第一个移动时长: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第二个移动时长: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2),则该终端可以获取第一个单位时长为3/1=3分钟、第二个单位时长为3/2=1.5分钟,且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假设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4、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6,如此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0.4+1.5×0.6=2.1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1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09:27:50起,经过2.1分钟(即(5-4)倍的2.1分钟)后的时刻09:29:56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6。
之后,如图9中的c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进入第3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2分钟,且第4层围栏与第3层围栏相距一个围栏间距,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三个移动时长包括:第一个移动时长: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第二个移动时长: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2)、第三个移动时长: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2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则该终端可以获取第一个单位时长为3/1=3分钟、第二个单位时长为3/2=1.5分钟、第三个单位时长为2/1=2分钟,且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三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假设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2、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3、第三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5,如此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0.2+1.5×0.3+2×0.5=2.05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05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09:29:50起,经过4.1分钟(即(5-3)倍的2.05分钟)后的时刻09:33:56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6。
之后,如图9中的d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进入第1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3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4分钟,且第3层围栏与第1层围栏相距两个围栏间距,此时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四个移动时长包括:第一个移动时长: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第二个移动时长: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3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2)、第三个移动时长: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2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1)、第四个移动时长:第3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4分钟(对应的围栏间距个数为2),则该终端可以获取第一个单位时长为3/1=3分钟、第二个单位时长为3/2=1.5分钟、第三个单位时长为2/1=2分钟、第四个单位时长为4/2=2分钟,且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三个单位时长的权重、第三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小于第四个单位时长的权重,假设设置第一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1、第二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2、第三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3、第四个单位时长的权重为0.4,如此可以确定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为3×0.1+1.5×0.2+2×0.3+2×0.4=2分钟,即确定第一时长为2分钟。这种情况下,该终端可以将从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09:33:50起,经过8分钟(即(5-1)倍的2分钟)后的时刻09:41:50确定为第一时刻,即预测该终端进入第5层围栏的时刻为09:41:50。
步骤604: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
该服务资源是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资源,该服务在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为用户提供。也就是说,该终端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可以使用该服务资源自动提供该服务。由于第一时刻是预测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所以为了便于该终端在进入N层围栏时可以快速提供该服务,该终端可以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也即在进入第N层围栏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就可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来快速提供该服务。
示例地,该服务用于提供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包括但不限于条形码、二维码等),也即该服务可以为显示图形码界面,该图形码界面中显示有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用户可以使用该图形码通行某些场所。这种情况下,该服务资源可以为用于显示该图形码界面的资源。该终端可以使用该服务资源来显示该图形码界面。
可选地,该终端可以在第一时刻之前且与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该服务资源。第二预设时长可以预先进行设置,且第二预设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第一预设时长为预估的N层围栏中的任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如此,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且与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该服务资源,实际上是在该终端进入第N-1层围栏后且距离第N层围栏较近的时候配置该服务资源。由于该终端距离第N层围栏较近,所以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会很快进入第N层围栏,因而此时配置该服务资源有很大概率会很快被使用到,从而可以避免过早配置该服务资源而导致该终端的系统负载过高的情况发生。
步骤605: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使用该服务资源提供该服务。
该服务为与第N层围栏内的目标位置相关的服务。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时,可以确定自身距离目标位置较近,因而可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自动提供该服务,以便于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直接使用该服务。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手动进行繁琐操作来使用该服务,而是可以在用户距离目标位置较近的情况下,由该终端自动提供该服务以供用户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比如,该服务用于提供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目标位置为需要扫描该图形码的闸机所在的位置,该闸机可以是位于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码头或者缆车候车区等场所内的闸机。如此,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确定自身距离该闸机较近,则自动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提供该服务,即自动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显示如图10所示的图形码界面1001,图形码界面1001中显示有图形码1002。如此,用户在到达该闸机处时,无需在该终端上进行手动操作,只需直接将该终端显示的图形码界面1001中的图形码1002出示给该闸机即可。该闸机扫描通过后用户即可进站。如此可以达到方便用户搭乘交通工具(包括但不限于上地铁、登机、乘火车、乘船、上缆车等)的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情况下,该终端可能一直检测不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比如,该终端由于一些原因确实没有进入第N层围栏,或者,该终端实际上已进入第N层围栏,但是该终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检测到。在此情况下,该服务资源可能一直不会被使用到。因而若该终端已经配置好该服务资源,则需要撤销该服务资源,以避免长时间无意义地增大该终端的系统负载。下面对该终端在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情况下,撤销该服务资源的两种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方式:在该终端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检测到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若该终端根据前一次采集到的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确定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中的一层围栏,并且,该终端根据本次采集到的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确定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则该终端确定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若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说明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不会继续前往目标位置,则此时该终端已经无需为用户提供该服务,因而可以撤销已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
第二种方式: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为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将时间阈值减去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在该终端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后的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其他围栏,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第二时长是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的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可以从第1层围栏向目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况下,该终端会在各层围栏之间移动,如此,该终端在进入第j层围栏时,可以根据该终端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估算第二时长。
比如,如图9所示,假设N为5,该终端由5层围栏之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21:50。如图9中的a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进入第2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的时刻为09:24: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2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1层围栏至第2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即确定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4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即第二时长)为3分钟。之后,如图9中的b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进入第4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的时刻为09:27: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4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2层围栏至第4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3分钟,此时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4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即第二时长)为3+3=6分钟。之后,如图9中的c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进入第3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的时刻为09:29: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3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4层围栏至第3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2分钟,此时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3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即第二时长)为3+3-2=4分钟。之后,如图9中的d图所示,检测到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进入第1层围栏,且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为09:33:50,则在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时,该终端可以确定第3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移动时长为4分钟,由于该终端返回了第1层围栏,所以此时该终端可以确定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1层围栏所需的时长(即第二时长)为0分钟。
该时间阈值可以预先进行设置,该时间阈值是预估的正常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如此,将该时间阈值减去第二时长所得到的第三时长是正常从第j层围栏移动至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这种情况下,若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后的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其他围栏,说明该终端在第j层围栏停留时间过长,该终端有很大概率不会继续前往目标位置,则此时该终端已经无需为用户提供该服务,因而可以撤销已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
该终端设置该时间阈值时,可以对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第四时长,然后获取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将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标准差之和确定为该时间阈值。
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多个历史移动轨迹中每个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中的每个历史移动轨迹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比如,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可以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该多个移动轨迹中的每个移动轨迹均是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也即,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可以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中每个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或者,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可以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轨迹,也即,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可以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消耗的时长。
对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之前,可以先对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中每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进行设置。示例地,可以根据该多个历史移动轨迹的生成时间,设置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以使生成时间越近的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越大,使生成时间越远的历史移动轨迹对应的历史移动时长的权重越小。
对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第四时长是估算的正常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需的时长。一般情况下,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符合正态分布,因而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所需的时长很大概率不会超过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之和,据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标准差之和确定为该时间阈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每次采集到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就可以执行上述步骤602-步骤605,来根据N层围栏实现对该终端的定位,从而实现在该终端靠近第N层围栏时对服务资源的配置,进而实现在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靠近目标位置时自动使用该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如此大大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
该定位信息可以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的精度、功耗和覆盖范围不同。比如,假设存在四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分别是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这四种类型的定位信号的精度、功耗和覆盖范围可以如下表1所示:
表1
类型 GPS信号 CELL ID信号 BLE信号 BSSID信号
精度
功耗
覆盖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表1为例对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的精度、功耗和覆盖范围进行说明,上表1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
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该终端在采集定位信息时的功耗,该终端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可以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调整预设时间间隔和/或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以使该终端因采集定位信息而产生的功耗,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的靠近而增大。也就是说,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不断靠近第N层围栏,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是逐渐增加的,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并且,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可以基于固定的预设时间间隔采集固定的几种类型的定位信号,以使该终端在N层围栏外时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小于该终端在N层围栏内时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如此,随着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不断靠近第N层围栏,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逐渐增加。
比如,假设存在四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分别是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假设N为5,对于5层围栏可以制定如下表2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表2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的功耗如图11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209376730000201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表2为例对定位信号采集方式进行说明,上表2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
在表2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中,该终端在位于5层围栏外时,每隔1秒采集一次CELL 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每隔5秒采集一次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每隔4秒采集一次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每隔3秒采集一次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每隔2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5层围栏后,每隔1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如此,随着该终端由5层围栏外逐渐靠近第5层围栏,如图11所示,该终端因采集定位信号而产生的功耗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终端可以在检测到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将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
预设时间间隔的初始值可以预先进行设置,该初始值可以较大。也就是说,该终端最开始在N层围栏外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时,预设时间间隔较大,且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较少,因而功耗较小。在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若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则该终端可以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逐渐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如此,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不断靠近第N层围栏,该终端的定位精准度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因定位所产生的功耗不断增加,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其中,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的操作可以为: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层围栏后,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后,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该终端采集定位信号的预设时间间隔较大,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因而功耗较小。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层围栏后,会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以保证定位精度,同时,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逐渐减小预设时间间隔,以使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是逐渐增加的,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了该终端的功耗。
比如,假设存在四种类型的定位信号,分别是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假设N为5,对于5层围栏可以制定如下表3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表3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的功耗如图12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3209376730000211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表3为例对定位信号采集方式进行说明,上表2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
在表3所示的定位信号采集方式中,该终端在位于5层围栏外时,每隔6秒采集一次CELL 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1层围栏后,每隔5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2层围栏后,每隔4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3层围栏后,每隔3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4层围栏后,每隔2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该终端在进入第5层围栏后,每隔1秒采集一次GPS信号、CELL ID信号、BLE信号、BSSID信号。如此,随着该终端由5层围栏外逐渐靠近第5层围栏,如图12所示,该终端因采集定位信号而产生的功耗逐渐增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该终端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是为了确定自身进入了N层围栏中的哪层围栏,而确定自身进入的围栏是为了在进入第N层围栏时自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因而,若该终端已为用户提供了该服务,则采集定位信息的必需性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下,在该终端提供该服务后,该终端可以将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以减少该终端因定位而产生的功耗,避免无意义地浪费该终端的系统资源。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正常情况下,该终端可以一直采集定位信息,据此确定该终端是否进入N层围栏,以及具体确定该终端进入了N层围栏中的哪层围栏,以便可以自动为用户提供该服务。但是对于长时间在N层围栏内工作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段内虽然在N层围栏内,但是该工作人员并没有使用该服务的需求。在此情况下,该终端可以事先录入该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段,以在该工作时间段内不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避免无意义地浪费该终端的系统资源,在该工作时间段之外的时间段可以正常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以根据该定位信息自动为该工作人员提供该服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基于预设频率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然后根据采集到的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进入的围栏。之后,每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也即在进入第N层围栏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如此,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就可以直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来快速提供相应服务,以便于用户在到达第N层围栏内的目标位置时可以直接使用该服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手动进行繁琐操作来使用该服务,而是可以在用户距离目标位置较近时,由该终端自动快速提供该服务以供用户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由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计算机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图1所示的终端。该装置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参见图13,该装置包括:采集模块1301、检测模块1302、第一确定模块1303、配置模块1304和服务提供模块1305。
采集模块1301,用于执行上述图6实施例中的步骤601;
检测模块1302,用于执行上述图6实施例中的步骤602;
第一确定模块1303,用于执行上述图6实施例中的步骤603;
配置模块1304,用于执行上述图6实施例中的步骤604;
服务提供模块1305,用于执行上述图6实施例中的步骤605。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1303用于:
在检测到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
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根据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第一时刻,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可选地,N层围栏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该等时性原则是指:以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第一确定模块1303用于:
在检测到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时,将从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
在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一时长,第一时长为该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将第一时刻更新为从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第一时长后的时刻。
可选地,配置模块1304用于:
在第一时刻之前且与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该服务资源,第二预设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为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移动至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将时间阈值减去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
第一撤销模块,用于在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在该终端进入第j层围栏后的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该终端进入其他围栏,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对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第四时长,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构建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中每个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或者,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该终端曾经多次从第1层围栏移动至目标位置时所消耗的时长;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该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将第四时长与3倍的该标准差之和确定为该时间阈值。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撤销模块,用于在已完成对该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检测到该终端从N层围栏内移动至N层围栏外,则撤销该服务资源。
可选地,该定位信息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该定位信号包括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小区标识信号、蓝牙低能耗信号、基本服务集标识符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调整该预设时间间隔和/或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以使该终端因采集该定位信息而产生的功耗,随着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的靠近而增大。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在检测到该终端位于N层围栏外时,将该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调整模块用于:
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向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该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
可选地,调整模块用于:
在检测到该终端由N层围栏外进入第1层层围栏后,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
在检测到该终端由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第N层围栏后,逐渐减小该预设时间间隔。
可选地,设置模块还用于:
在该终端提供该服务后,将该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该初始值,且仅采集该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该服务用于提供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目标位置为需要扫描该图形码的闸机所在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基于预设频率采集该终端的定位信息,然后根据采集到的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和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该终端进入的围栏。之后,每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1层围栏至第N-1层围栏中的一层围栏时,根据该终端进入这一层围栏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的时刻。该终端在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也即在进入第N层围栏之前配置该服务资源。如此,该终端在检测到该终端进入第N层围栏时,就可以直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该服务资源来快速提供相应服务,以便于用户在到达第N层围栏内的目标位置时可以直接使用该服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用户在到达目标位置时手动进行繁琐操作来使用该服务,而是可以在用户距离目标位置较近时,由该终端自动快速提供该服务以供用户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在使用多层围栏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与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结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比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比如:同轴电缆、光纤、数据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比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比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比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半导体介质(比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为本申请提供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所述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所述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
每采集到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时,根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所述终端进入的围栏;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时,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的时刻;
在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根据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所述第一时刻,所述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所述服务资源是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资源,所述服务在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为用户提供;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使用所述服务资源提供所述服务;
其中,所述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使用所述服务资源提供所述服务之前,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时,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二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为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移动至所述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
将时间阈值减去所述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所述时间阈值是预估的正常从所述第1层围栏移动至所述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
在已完成对所述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在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后的所述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其他围栏,则撤销所述服务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层围栏是根据等时性原则构建的,所述等时性原则是指:以所述第1层围栏为出发点且以所述目标位置为目的地进行移动,所述N层围栏中每相邻两层围栏之间的移动时长相等;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包括:
将从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1倍的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刻确定为所述第一时刻;
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一时长,所述第一时长为所述终端在相邻两层围栏间移动时所需的时长;
将所述第一时刻更新为从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的时刻起,经过N-j倍的所述第一时长后的时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包括:
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前且与所述第一时刻相距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配置所述服务资源,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时间阈值减去所述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之前,还包括:
对多个历史移动时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第四时长,所述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构建所述N层围栏时使用的多个移动轨迹中每个移动轨迹对应的时长,或者,所述多个历史移动时长是所述终端曾经多次从所述第1层围栏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时所消耗的时长;
获取所述多个历史移动时长的标准差;
将所述第四时长与3倍的所述标准差之和确定为所述时间阈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使用所述服务资源提供所述服务之前,还包括:
在已完成对所述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检测到所述终端从所述N层围栏内移动至所述N层围栏外,则撤销所述服务资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信息包括定位信号的类型及强度,所述定位信号包括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小区标识信号、蓝牙低能耗信号、基本服务集标识符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调整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和/或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以使所述终端因采集所述定位信息而产生的功耗,随着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向所述第N层围栏的靠近而增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位于所述N层围栏外时,将所述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初始值,且仅采集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所述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N层围栏后,调整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和/或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向所述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向所述第N层围栏靠近的情况下,减小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和/或,增加所采集的定位信号的类型,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层围栏后,采集所有类型的定位信号;
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逐渐靠近所述第N层围栏后,逐渐减小所述预设时间间隔。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提供所述服务后,将所述预设时间间隔设置为所述初始值,且仅采集所述一种类型的定位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用于提供具备通行功能的图形码,所述目标位置为需要扫描所述图形码的闸机所在的位置。
12.一种多层围栏的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存储有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所述N层围栏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由内至外延伸出的多层围栏,所述N层围栏由内至外的顺序是由第N层围栏至第1层围栏的顺序,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基于预设时间间隔采集终端的定位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每采集到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时,根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和所述N层围栏中每层围栏的位置信息,检测所述终端进入的围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时,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的时刻生成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为预测出的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的时刻;在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后,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N层围栏中的第j层围栏,则根据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的时刻更新所述第一时刻,所述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1的整数;
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前配置服务资源,所述服务资源是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资源,所述服务在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为用户提供;
服务提供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N层围栏时,使用所述服务资源提供所述服务;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时,根据所述终端由所述N层围栏外进入所述第1层围栏后在各层围栏间的移动时长,确定第二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为所述终端由所述第1层围栏移动至所述第j层围栏所需的时长;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将时间阈值减去所述第二时长,得到第三时长,所述时间阈值是预估的正常从所述第1层围栏移动至所述第N层围栏最多会消耗的时长;
第一撤销模块,用于在已完成对所述服务资源的配置的情况下,若在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第j层围栏后的所述第三时长内未检测到所述终端进入其他围栏,则撤销所述服务资源。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26375.0A 2021-08-12 2021-08-12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691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6375.0A CN113691933B (zh) 2021-08-12 2021-08-12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6375.0A CN113691933B (zh) 2021-08-12 2021-08-12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1933A CN113691933A (zh) 2021-11-23
CN113691933B true CN113691933B (zh) 2022-10-18

Family

ID=78579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6375.0A Active CN113691933B (zh) 2021-08-12 2021-08-12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19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2449B (zh) * 2021-12-01 2023-11-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地铁出行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022461B (zh) * 2021-12-01 2023-02-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地铁出行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033343B (zh) * 2022-05-30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卡片的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880065B (zh) * 2022-07-08 2022-09-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控制卡片显示的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5211A (zh) * 2021-04-23 2021-07-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围栏构建方法、云服务器及第一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142B (zh) * 2017-09-18 2020-10-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推送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261017B (zh) * 2018-11-30 2022-07-12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地图围栏显示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5211A (zh) * 2021-04-23 2021-07-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围栏构建方法、云服务器及第一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1933A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91933B (zh) 多层围栏的使用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2020074179A (ja) ライドシェア管理装置、ライドシェア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U201827904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ute planning
CN104508507A (zh) 位置的自适应聚类
CN107633041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移动终端及信息处理系统
CN113029177A (zh) 基于频率的通行行程表征
CN104156778A (zh) 预测性运输计算
CN106887134A (zh) 车队车辆前瞻
CN108734951A (zh) 一种电子围栏设置方法及计算设备
CN107423848A (zh) 共享车辆停放的优化方法及系统、存储装置
CN105096199A (zh) 车辆生成的社交网络更新
US9372086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indicating if people can reach locations that satisfy a predetermined set of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CN106228848A (zh) 一种停车导航方法和装置
CN105679010A (zh) 一种基于ads的城市公交集中调度系统
KR20210005450A (ko) 한계 대기 시간에 기초한 차량 방법, 시스템 및 프로그램
CN113902154A (zh)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的预约系统、方法和介质
JP2021028589A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装置、システム、機器、及び車両
CN111627239A (zh) 公共交通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31048B (zh) 场所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066284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15038053B (zh) 出行提醒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468134A (zh) 行程提示方法和装置
JP6576718B2 (ja) サーバ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インシステム
CN103927869A (zh) 一种公交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JPH09182145A (ja) 移動体管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1

Address after: 201306 building C, No. 888, Huanhu West 2nd Road, Lingang New Area,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lory Smar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