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3061B -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3061B
CN113673061B CN202111002079.8A CN202111002079A CN113673061B CN 113673061 B CN113673061 B CN 113673061B CN 202111002079 A CN202111002079 A CN 202111002079A CN 113673061 B CN113673061 B CN 113673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re area
calculating
bearing capacity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20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73061A (zh
Inventor
张超
林成杰
赖志超
方圣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0020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30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3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3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73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3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通过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1和节点下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2,能够对整个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进行更为精确地把控,从而提升最终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的计算结果可靠性。在计算Vj1和Vj2的时候,不仅考虑了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1和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2,还额外考虑了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1′和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2′,使得最终计算出的Vj1和Vj2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属于横梁应力分析领域。
【背景技术】
横梁与上下柱的节点是传递分配内力以及保证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构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剪力往往是梁端和柱端的数倍,因此针对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若要得出十分精确的计算结果,就不得不考虑大量计算变量,导致计算量十分巨大,性价比较低。而忽略部分变量的情况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计算结果也失去了参考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计算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的有利作用项Vc;
步骤S2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1
步骤S22: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1';
步骤S23: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2
步骤S24: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2';
步骤S3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1
步骤S3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2
步骤S4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1
步骤S4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2
步骤S43: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为Vj,Vj=min(Vj1,Vj2);
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1和节点下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2,能够对整个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进行更为精确地把控,从而提升最终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的计算结果可靠性。选取Vj1和Vj2中的较小值作为Vj,能够避免高估节点核心区的实际抗剪承载力,从而减少对节点安全性误判情况的发生。在计算Vj1和Vj2的时候,不仅考虑了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1和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2,还额外考虑了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1'和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2',使得最终计算出的Vj1和Vj2更为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也使得Vj1和Vj2更具备实际参考价值。此外本发明计算过程简单,计算量较少,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发明Vc=1.1ηjftbjhj,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h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本发明 fyv为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vj为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hbo为梁端有效高度,a’s为受压区普通纵向钢筋合力点到混凝土边缘的距离,s为箍筋间距,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
本发明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bc为柱截面宽度,β为上柱的倾角,/>为下柱倾角,N为上柱轴压力。
本发明 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bc为柱截面宽度,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N’为下柱的轴压力。
本发明γRE=1。
本发明ηj=1。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梁节点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梁节点的受力分析图;
图3为E1、E1-S1、E1-S2、E1-S3、E1-S4分别通过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方法计算得到的Vj数值的柱状图;
图4为E1、E1-S1、E1-S2、E1-S3、E1-S4通过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1计算得到的Vj数值和对比实施例2计算得到的Vj数值之间的偏差率柱状图;
图5为E1-D1、E1-D2、E1-D3、E1-D4分别通过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方法计算得到的Vj数值的柱状图;
图6为E1-D5、E1-D6、E1-D7、E1-D8分别通过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方法计算得到的Vj数值的柱状图;
图7为E1-D-β1、E1-D-β2、E1-D-β3、E1-D-β4分别通过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方法计算得到的Vj数值的柱状图;
图8为分别通过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方法计算得到的Vj数值的柱状图;
图9为E1、E1-S1、E1-S2、E1-S3、E1-S4、E1-D1、E1-D2、E1-D3、E1-D4、E1-D5、E1-D6、E1-D7、E1-D8、E1-D-β1、E1-D-β2、E1-D-β3、E1-D-β4和中/>数值分布图;
图10为E1、E1-S1、E1-S2、E1-S3、E1-S4、E1-D1、E1-D2、E1-D3、E1-D4、E1-D5、E1-D6、E1-D7、E1-D8、E1-D-β1、E1-D-β2、E1-D-β3、E1-D-β4和中/>数值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
参见图1和2,横梁1端部、上柱2下端和下柱4上端三者交汇位置为节点3。横梁1端部和上柱2下端的交汇部分为节点上部核心区3a,横梁1端部和下柱4上端的交汇部分为节点下部核心区3b。横梁1处于水平状态,而上柱2和下柱4可能处于竖直状态,也可能不处于竖直状态。其中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即,横梁1和上柱2之间的轴线夹角为β,横梁1和下柱4之间的轴线夹角为/>其中上柱2所受竖直方向的压力(上柱2的轴压力)为N,故而上柱2在其自身轴向上所受分力为N sinβ,上柱2在垂直于轴向上所受分力为N cosβ。同理,下柱4所受竖直方向的压力(下柱4的轴压力)为N’,故而下柱4在其自身轴向上所受分力为下柱4在垂直于轴向上的所受分力为/>
针对图1中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以针对整个节点3进行抗剪承载力的评估。
具体的,上述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计算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的有利作用项Vc;
步骤S2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3a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1
步骤S22: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3a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1';
步骤S23: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3b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2
步骤S24: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3b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2';
步骤S3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3a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1
步骤S3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3b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2
步骤S4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3a的抗剪承载力Vj1
步骤S4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3b的抗剪承载力Vj2
步骤S43: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为Vj,Vj=min(Vj1,Vj2)。
其中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一般γRE=1。
与现行常规针对节点3的抗剪承载力评估方法不同,本实施例并非直接计算整个节点3的抗剪承载力,而是将节点3分为节点上部核心区3a和节点下部核心区3b,通过分别计算Vj1和Vj2,从而更为精确地把控节点3整个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因此最终得到的Vj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
以Vj1为例,与现有传统Vj1的计算方法不同,Vj1在计算过程中不仅考虑了Vc、VN1、VS1三个有利作用项,还额外考虑了不利作用项VN1',因此计算得到的Vj1更为贴近实际值,避免计算得到的Vj1过高。同理,相似的计算过程也避免了Vj2的计算结果过高,并且更为贴近实际数值。在此基础上,不论采用何种计算方式对Vj1和Vj2进行处理,最终得到的Vj都能够较为贴近实际值。
Vj选用Vj1和Vj2中的较小值,以避免高估Vj,以使得Vj更为贴近实际值,以此进一步得到Vj的可靠性,对实际节点3的结构设计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与现有计算方式,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简称:混规2015)中第11.6.4条关于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相比而言,本实施例评估方法仅仅额外增加了VN1'和VN2'两个变量的额外计算,于整个计算过程而言,计算量增加很小,整体计算量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该评估方法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常规的,步骤S1中Vc=1.1ηjftbjhj,与混规2015保持一致,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通常而言ηj=1,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h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以混规2015为例,现有技术中一般默认β和φ均为90°,然后再对VN1、VN2、VS1和VS2进行计算,其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一般默认β和即使与90°有一定的偏差,对VN1、VN2、VS1和VS2的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但是本实施例额外考虑β和的具体数值,在此基础上对VN1、VN2、VS1和VS2进行计算。
其中
fyv为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vj为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hbo为梁端有效高度,a’s为受压区普通纵向钢筋合力点到混凝土边缘的距离,s为箍筋间距。其中使得VS1和VS2的计算方式与混规2015大致保持一致。
和/>分别作为VS1和VS2的修正因子,从而在配箍率方面将β对节点上部核心区3a的范围影响以及/>对节点下部核心区3b的范围影响纳入至计算结果中。从而提升VS1和VS2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当β和/>均为90°时,/>均为1,故而此时VS1和VS2可以与混规2015的计算结果保持一致。
同理,bc为柱截面宽度,其中上柱2和下柱4的柱截面宽度一般相同,故而VN1和VN2的计算公式中统一为bc
和/>使得VN1和VN2的计算过程与混规2015大致保持一致。sinβ和/>作为修正因子,以将β对上部核心区3a轴压力的影响和/>节点下部核心区3b轴压力的影响反应至VN1和VN2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到,当β和/>均为90°时,本实施例VN1和VN2的计算结果与混规2015保持一致。
N cosβ和的存在是产生VN1'和VN2'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实施例VN1'和VN2'的计算方式如下:
为了验证本实施例评估方法的有效性,针对5种不同梁节点模型进行评估,具体模型命名和β数值如表1所示,在E1、E1-S1、E1-S2、E1-S3、E1-S4中,
表1
其中bj=0.2m,hj=0.2m,fyv=360MPa,Asvj=5.65m2,N=N’=200kN,hbo=0.27m,a’s=0.03m,ft=1.51MPa,s=0.05m,bc=0.2m。
其中本实施例Vj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实施例1:
本对比实施例采用混规2015对E1、E1-S1、E1-S2、E1-S3、E1-S4的Vj进行计算,其中该公式中bj=0.2m,hj=0.2m,fyv=360MPa,Asvj=5.65m2,N=N’=200kN,hbo=0.27m,a’s=0.03m,ft=1.51MPa,s=0.05m,bc=0.2m。
本对比实施例Vj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对比实施例2:
本对比实施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仿真数值模拟,采用分离式建模方式对E1、E1-S1、E1-S2、E1-S3、E1-S4的Vj进行计算,本对比实施例的计算方法为现有技术,不再进行展开叙述。
其中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钢筋采用link8单元。单元参数设置中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为2.65E+4MPa,泊松比为0.2,抗拉强度标准值设为2.2MPa,钢筋初始弹性模量为2.00E+5MPa,泊松比为0.3,有限元网格划分精度为5cm。
本对比实施例采用的方法为现行最为精准的Vj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计算结果可以作为标准值。
本对比实施例Vj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为了便于对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以及对比实施例2计算出的Vj进行比较和区分,实施例中的Vj记为V,对比实施例1中的Vj记为V,对比实施例2中的Vj记为V,则误差或/>
参见图3和4,可以看出,在五种模型中,V均小于V,而在E1-S1和E1-S2中,V大于V,对应的ε分别为15%和6%,由此可见混规2015计算得到的Vj数值容易变大,从而容易导致对安全性产生误判。
为了进一步对实施例、对比实施例1以及对比实施例2进行比较,额外增加比较模型,其中模型名称以及对应的β和Vj如表5、表6、表7所示。
表5
表6
表7
参见图5-8,针对模型E1-D1、E1-D2、E1-D3、E1-D4、E1-D5、E1-D6、E1-D7、E1-D8、E1-D-β1、E1-D-β2、E1-D-β3、E1-D-β4、 V均不同程度超过V,由此可见通过混规2015对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会对后续工程设计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与之相对,采用实施例中的评估方法计算得到的V均小于V,因此基于V对后续工程进行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最终工程结构安全性。
参见图9-10,几乎所有数值均大于1,因此混规2015计算抗剪承载力极易发生超标,也超标幅度甚至超过1,在后续工程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潜在安全隐患。与之相对,实施例计算得到的/>均小于1,因此几乎可以杜绝抗剪承载力数值超标情况的发生,极大提升后续工程设计过程安全性。此外所有/>的数据方差为0.074,而所有/>的方差仅为0.005,由此可见随着β和/>数值的变化,/>的比值更为恒定,而/>的浮动较大,因此V相比V更能反映V,因此整体而言V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精确性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3)

1.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计算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的有利作用项Vc
步骤S2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1
步骤S22: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1';
步骤S23: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有利作用项VN2
步骤S24: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轴压力的不利作用项VN2';
步骤S3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1
步骤S3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配箍率的有利作用项VS2
步骤S41:计算节点上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1
步骤S42:计算节点下部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Vj2
步骤S43: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为Vj,Vj=min(Vj1,Vj2);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其中,
Vc=1.1ηjftbjhj,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h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fyv为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vj为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hbo为梁端有效高度,a’s为受压区普通纵向钢筋合力点到混凝土边缘的距离,s为箍筋间距,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
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bc为柱截面宽度,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N为上柱的轴压力;
其中ηj为正交梁对节点的约束影响系数,bj为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bc为柱截面宽度,β为上柱倾角,为下柱倾角,N’为下柱的轴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γRE=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ηj=1。
CN202111002079.8A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Active CN1136730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2079.8A CN113673061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2079.8A CN113673061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3061A CN113673061A (zh) 2021-11-19
CN113673061B true CN113673061B (zh) 2024-03-15

Family

ID=7854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2079.8A Active CN113673061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306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1842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umitomo Forestry Co Ltd 柱梁接合部の評価システム及び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06934114A (zh) * 2017-02-21 2017-07-07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桩梁结构节点连接状态的动力检测和评估方法
CN108875131A (zh) * 2018-05-07 2018-11-23 青岛理工大学 不对称钢梁方钢管柱节点剪力评价方法
CN110569530A (zh) * 2019-07-18 2019-12-13 重庆瑜煌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钢管格构式多支管及其梁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1842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umitomo Forestry Co Ltd 柱梁接合部の評価システム及び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06934114A (zh) * 2017-02-21 2017-07-07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桩梁结构节点连接状态的动力检测和评估方法
CN108875131A (zh) * 2018-05-07 2018-11-23 青岛理工大学 不对称钢梁方钢管柱节点剪力评价方法
CN110569530A (zh) * 2019-07-18 2019-12-13 重庆瑜煌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钢管格构式多支管及其梁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浅析框架结构节点核心区设计;张文超;;江西建材;20180228(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3061A (zh) 2021-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31461A1 (zh) 一种含结构面的拱坝坝肩岩体失稳判断方法
WO2023093874A1 (zh) 建筑物坍塌风险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653775A (zh) 一种机械固定结合部建模方法
CN109583116A (zh) 基于多源实测信息的地下工程初始应力场动态反演方法
CN113673061B (zh) 一种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Alqam et al. An improved methodology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stress at ultimate in unbond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eel tendons
CN108763667B (zh) 大曲率曲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简化设计方法
JP7348509B2 (ja) 連続梁の評価方法及び連続梁の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17113745B (zh) 塔吊交叉梁基础的受力复核方法及系统
Cojocaru Lifting analysis of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CN116244957A (zh) 装配式接头抗弯刚度的计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76586B (zh) 应用性能前馈集中塑性铰单元的抗震分析方法
JP6225226B2 (ja) 建物の健全性評価装置、建物の健全性評価方法、及び建物の健全性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12115616B (zh) 一种输电塔的动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1595671B (zh) 一种基于坚硬和完整程度连续函数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Bugeda A comparison between new adaptive remes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point wise stress error estimation and energy norm error estimation
CN113449401A (zh) 一种塔吊反力识别方法
CN113987816A (zh) 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抽样和主成分分析的隧道顶板监测方法
JP5985938B2 (ja) 建物の健全性評価装置、建物の健全性評価方法、及び建物の健全性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09598101B (zh) 基坑支护桩兼作塔吊基础的配筋计算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09117547B (zh) 一种优化机床大件结构动态特性的方法
CN112800500A (zh) 一种基于Revit模型的楼板加腋自动设计方法及装置
Park et al. Database-Assisted Design and second-order effects on the wind-induced structural behavior of high-rise steel buildings
KR101645169B1 (ko) 유연체적법을 이용한 지반-구조물의 동적 상호작용 해석 방법
CN113312433B (zh) 一种围岩分类方法及分类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