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1076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1076B
CN113661076B CN202080026774.5A CN202080026774A CN113661076B CN 113661076 B CN113661076 B CN 113661076B CN 202080026774 A CN202080026774 A CN 202080026774A CN 113661076 B CN113661076 B CN 113661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heet
sound absorbing
fixed
absorb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67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61076A (zh
Inventor
渡部大地
丹野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61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1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61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1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02Noise damping elements provided in the tyre structure or attached thereto, e.g. in the tyre in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12Puncture preventing arrangements
    • B60C19/122Puncture preventing arrangements disposed inside of the inner l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 B60C3/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dimensions of the section, e.g. low prof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在轮胎内表面设置有吸音件也能够不被吸音件及其固定单元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地进行刺破修理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1)的内表面经由片材(12)设置吸音件(10)时,在片材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片材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中的一方固定的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在该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之间设置片材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中的一方不固定的非固定区域(B),在非固定区域(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将片材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中的另一方固定的第二固定区域(A2),在片材设置将在子午线截面中由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和片材的非固定区域(B)从轮胎内腔(C)分隔出的封闭空间(D)与轮胎内腔(C)连接的修理液导入部(13)。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轮胎内表面设置有吸音件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不被吸音件及其固定单元阻碍刺破(英文:puncture)修理液的流动地进行刺破修理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降低轮胎噪声(特别是,由填充于在轮辋组装时形成于轮胎内的空腔部(轮胎内腔)的空气的振动引起的空腔共鸣音)的方法,提出在轮胎内腔设置由海绵等多孔材料构成的吸音件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例子中,将由海绵材料构成的吸音件利用粘接剂、双面胶带粘贴在胎面部的内表面。
另一方面,在装配于车辆的轮胎刺破了时,通过经由轮胎气门嘴向轮胎内注入刺破修理液,而应急性地修理刺破。但是,在如上述那样具备吸音件的充气轮胎中,在要进行同样的刺破修理作业时,根据吸音件的设置形态,有可能被吸音件自身、用于将吸音件固定于轮胎内表面的固定构件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而无法适当地进行修理作业。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例子中,在胎面部的设置有吸音件的部位发生了刺破等故障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紧贴于胎面内表面的吸音件会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而刺破修理液无法到达故障部位这样的不良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138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轮胎内表面设置有吸音件也能够不被吸音件及其固定单元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地进行刺破修理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具有: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层、在所述胎面部处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的多层带束层、及经由片材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的吸音件,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片材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表面中的一方固定的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区域,在所述一对第一固定区域之间具有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表面中的一方不固定的非固定区域,在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将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表面中的另一方固定的第二固定区域,在子午线截面中由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或所述吸音件的表面和所述片材的所述非固定区域形成从轮胎内腔分隔出的封闭空间,在所述片材的一部分设有将所述封闭空间与轮胎内腔连接的修理液导入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经由片材设置吸音件时,以不将片材的整个面相对于吸音件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固定的方式设置了第一固定区域和非固定区域,而且将非固定区域中的第二固定区域相对于吸音件和轮胎内表面中的另一方固定,因此,能够在第一固定区域及第二固定区域中将片材与吸音件或轮胎内表面可靠地固定,同时在非固定区域中使片材的柔软性保持为不被固定的状态,吸音件与轮胎内表面能够经由片材而保持不紧贴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在刺破修理时刺破修理液的流动被吸音件阻碍。而且,关于由一对第一固定区域和非固定区域必然形成的封闭空间,也由于如上述那样设有修理液导入部,所以刺破修理液能够通过修理液导入部到达封闭空间内。其结果,即使设有吸音件、片材,也能够将刺破修理液可靠地导入到故障部位,能够可靠地进行刺破修理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修理液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固定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能够向封闭空间内可靠地导入刺破修理液。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从除了修理液导入部之外的片材上的任意的点p到修理液导入部的最短距离d[mm]、轮胎总宽度SW[mm]、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片材的最大宽度LW[mm]满足下述式(1)。由此,能够缩短刺破修理液到达故障部位的时间,有利于进行可靠的刺破修理作业。
0mm<d×(LW/SW)≤200mm···(1)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片材遍及吸音件的轮胎周向的全长地连续地延伸。通过片材这样延伸,从而由片材的变形产生的负荷被在周向上分散,所以能够提高固定区域的耐久性。另外,能够提高片材的制造工序、固定片材的工序的作业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片材为由具备多根钩状的卡合元件的钩构件(日文:フック材)和具备能够与钩状的卡合元件卡合的环状的卡合元件的环构件(日文:ループ材)的对构成的面接合件(日文:面ファスナー,魔术贴)的环构件,片材通过在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或第二固定区域中与被固定于胎面部的内表面的钩构件卡合而被固定于胎面部的内表面。在这样地片材为面接合件的环构件时,如上述那样在非固定区域中保持了片材(环构件)的柔软性,由此保持了柔软性的环构件相对于钩构件良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提高面接合件的卡合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吸音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带状构件,在轮胎周向上的至少1个部位具有不存在吸音件的缺失部,缺失部的沿轮胎周向的长度为5mm以上且150mm以下。通过这样地吸音件不遍及整周地延伸而具有缺失部,从而能够长时间承受住由轮胎的充气产生的膨胀、接地滚动所引起的剪切应变,能够防止吸音件的剥离。另外,该缺失部由于成为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超过吸音件地移动的刺破修理液的流路,所以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刺破修理。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片材的总面积S[mm2]、轮胎赤道上的轮胎内周长L[mm]、及带束层的最大宽度BW[mm]满足下述式(2)。由此能够将片材的大小(总面积S)收敛为适度的范围,能够抑制经由片材设置吸音件时的重量增加。
0.07<S/(L×BW)<1.0···(2)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面接合件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a)~(c)是示意性地示出修理液导入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a)~(b)是示意性地示出修理液导入部的其他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修理液导入部的其他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7(a)~(b)是示意性地示出修理液导入部的其他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对修理液导入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a)~(b)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构成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及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图中的R表示供该充气轮胎装配的轮辋。此外,图1、2为子午线剖视图所以未绘出,但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分别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由此构成充气轮胎的环形状的基本构造。另外,关于子午线剖视图中的其他的轮胎构成构件也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
在左右一对的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含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根加强帘线,绕着被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车辆内侧向外侧折回。另外,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胎圈填胶6,该胎圈填胶6被胎体层4的主体部和折回部包入。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处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1中为2层)带束层7。各带束层7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根加强帘线,且配置成在层间加强帘线互相交叉。在这些带束层7中,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例如10°~40°的范围。进而,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也可以设置带束加强层(未图示)。带束加强层例如包含沿轮胎周向取向的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加强层中,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可以设定为例如0°~5°。
本发明涉及对这样的一般的充气轮胎如后述那样设置吸音件10时的设置形态。因此,成为设置吸音件10的对象的充气轮胎的基本的截面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在轮胎内腔C设置吸音件10。吸音件10由海绵等多孔材料构成。吸音件10通过该多孔构造发挥预定的吸音特性。作为构成吸音件10的多孔材料,例如能够例示发泡聚氨酯。图示的吸音件10在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大致四边形状,并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带状的构造,但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设为具有与胎面部1的内表面(以下,称为“轮胎内表面”)相对向的面和与轮胎内腔C相对向的面的构造。作为这样的构造,除了图示的截面大致四边形状之外,例如,也可以为与轮胎内表面相对向的面和与轮胎内腔C相对向的面分别为曲面并在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构造。
在图1、2的例子中,吸音件10经由面接合件而设置于轮胎内表面。面接合件如在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由钩构件11与环构件12的对构成。钩构件11是指在一个面上具备多根钩状的卡合元件11e的构件。环构件12是指具备能够与钩状的卡合元件11e卡合的环状的卡合元件12e的片材12’。一般而言,由钩构件11与环构件12的对构成的面接合件是通过对相对硬质的钩构件11(钩状的卡合元件11e)缠绕相对柔软的环构件12(环状的卡合元件12e)而将两者卡合的面接合件。图3示意性地示出环构件12(环状的卡合元件12e)相对于钩构件11(钩状的卡合元件11e)卡合了的状态。在实际的钩构件11、环构件12中,在各自的一个面上遍及整个面地设有多个图示那样的钩状的卡合元件11e、环状的卡合元件12e。
环构件12的物性没有特别限定,但依据在JIS L1096的“8.16.1伸长率”中规定的B法(织物的定负荷法)测定的伸长率优选为5%~35%,更优选为10%~30%。具有这样的伸长率的环构件12能够相对于轮胎滚动时的吸音件10的动作而适度柔软地变形,所以有利于防止吸音件10从轮胎内表面脱落。
钩构件11如图示那样以钩状的卡合元件11e朝向轮胎内腔C侧(环构件侧12)的方式固定于轮胎内表面。钩构件11相对于轮胎内表面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焊接、使用了另外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的卡合构件的卡合等各种方法。钩构件11的另一个面是相对于轮胎内表面的表面固定的面,所以可以加工成与钩构件11相对于轮胎内表面的固定方法相应的构造(例如,在粘接的情况下为平滑面等)。优选钩构件11的另一个面的整体被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
钩构件11在图示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在轮胎内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固定钩构件11的位置根据吸音件10的配置而设定,例如,在如图1那样设有一个钩构件11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附近。另外,在如图2那样设有多个钩构件11的情况下,可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优选等间隔地配置。
环构件12如图示那样以环状的卡合元件12e朝向轮胎内表面侧(钩构件11侧)的方式固定于吸音件10的表面(与胎面部1的内表面相对向的面)。环构件12相对于吸音件10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焊接、使用了另外设置于吸音件10的卡合构件的卡合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另外,在环构件12由在表面具备由环状的纤维构成的卡合元件12e的布料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缝纫机等利用线将环构件12缝合于吸音件10。环构件12的另一个面是相对于吸音件10固定的面,所以可以加工成与固定方法相应的构造。或者,根据环构件12的构造(例如,由表里相同材质的布料构成环构件12的情况下等),在另一个面也可以存在环状的卡合元件12e。
环构件12在图示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不是被固定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体,而是相对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将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2个部位局部地固定。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环构件12相对于吸音件固定,在图2的例子中,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卡合)。其结果,在环构件12上,形成有相对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固定的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和相对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不固定的非固定区域B。换言之,环构件12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局部地配置于吸音件10的表面和轮胎内表面中的一方的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和夹在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之间的至少1个非固定区域B。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环构件12相对于吸音件固定了的部位是第一固定区域A1,在图2的例子中环构件12与钩构件11卡合了的部位是第一固定区域A1。
而且,环构件12相对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另一方固定。具体而言,环构件12的非固定区域B的一部分(第二固定区域A2)相对于吸音件10和轮胎内表面中的另一方固定。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在第一固定区域A1中环构件12被固定于吸音件10,所以在第二固定区域A2中环构件12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卡合)。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一固定区域A1中环构件12被固定(卡合)于轮胎内表面,所以在第二固定区域A2中环构件12相对于吸音件10固定。
这样,在使用面接合件将吸音件10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的情况下,不使环构件12的整个面相对于吸音件10、轮胎内表面固定,而仅使第一固定区域A1、第二固定区域A2局部地固定于吸音件10、轮胎内表面,且使第一固定区域A1与第二固定区域A2不重叠,所以能够在各固定区域中将环构件12与吸音件10或轮胎内表面可靠地固定,同时在非固定区域B中保持为不使环构件12的柔软性固定的状态。由于在这样的固定形态下吸音件10与轮胎内表面不紧贴,因此,在轮胎刺破了时,在经由轮胎气门嘴向轮胎内注入刺破修理液而应急性地修理刺破的情况下,刺破修理液的流动不会被吸音件10阻碍,而能够进行可靠的刺破修理。在如上述那样使用面接合件的情况下,在钩构件11与环构件12卡合时,保持了柔软性的环构件12(非固定区域B)相对于钩构件11良好地发挥作用,所以也能够提高面接合件的卡合力。
此时,在子午线截面中由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和环构件12的非固定区域B形成从轮胎内腔C分隔出的封闭空间D。具体而言,在图1的例子中,由吸音件10和环构件12形成封闭空间D,在图2的例子中,由轮胎内表面和环构件12形成封闭空间D。该封闭空间D基本上与轮胎内腔C隔断,因此,在轮胎刺破了时,即使要经由轮胎气门嘴向轮胎内注入刺破修理液而应急性地修理刺破,刺破修理液也无法向封闭空间D内进入。因此,在本发明中,在环构件12的一部分设置将封闭空间D与轮胎内腔C连接的修理液导入部13。该修理液导入部13是将封闭空间D与轮胎内腔C连接的构件,所以刺破修理液能够通过修理液导入部13向封闭空间D内进入。由此,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即使在轮胎内表面设有吸音件10,也能够不被吸音件10、其固定单元(在图示的例子中为面接合件)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地进行刺破修理。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了吸音件10经由面接合件被固定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吸音件10也可以经由相当于上述的环构件12的片材12’被固定。“相当于上述的环构件12”是指,由具备与上述的环构件12同样的柔软性的材质(布料、树脂膜材、橡胶片材或它们的复合材等)构成,与上述的环构件12同样,在片材1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片材12’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的表面中的一方固定的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在一对第一固定区域A1之间具有片材12’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的表面中的一方不固定的非固定区域B,在非固定区域B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将片材12’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和吸音件10的表面中的另一方固定的第二固定区域A2。此外,片材12’不与钩构件11卡合,所以在图中的钩构件11的位置例如设置粘接剂、双面胶带而将片材12’局部地粘贴于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在使用片材12’的情况下,得不到提高面接合件的卡合力的效果,但通过使片材12’为柔软且局部地固定于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的构造,从而吸音件10与轮胎内表面不紧贴,所以能够防止刺破修理液的流动被吸音件10阻碍。另外,在使用片材12’的情况下也是,由于在子午线截面中由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和片材的非固定区域B形成从轮胎内腔C分隔出的封闭空间D,所以在片材12’的一部分设置将封闭空间D与轮胎内腔C连接的修理液导入部13,而刺破修理液能够向封闭空间D内进入。
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能够采用图4~7所示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这些修理液导入部13也能够进行组合而采用。图4~7示意性地示出片材12’(环构件12)。图的上下方向为轮胎宽度方向,图的左右方向为轮胎周向。在图4~7中,斜线部为第一固定区域A1,由单点划线分隔出的片材12’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区域为第二固定区域A2,其他的部分为非固定区域B。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片材12’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设有第一固定区域A1,片材12’被固定于未图示的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在图4~6的例子中,此外在片材12’的轮胎周向端部也设有第一固定区域A1。即,图4~6的片材12’作为整体呈周围封闭了的袋状。在图6、7中,为了参考而用箭头示出刺破修理液的进入路径的例子。
在图4的例子中,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而设有贯通片材12’的多个缝隙13a。在图4(a)的例子中,以从第一固定区域A1到第二固定区域A2横截非固定区域B的方式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缝隙13a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在图4(b)的例子中,在位于第二固定区域A2的两侧的非固定区域B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缝隙13a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在任意的情况下,修理液导入部13(缝隙13a)都相对于片材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呈交错状排列。在图4(c)的例子中,在位于第二固定区域A2的两侧的非固定区域B和第二固定区域A2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缝隙13a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
在图5的例子中,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而设有贯通片材12’的穿孔13b。在图5(a)的例子中,在位于第二固定区域A2的两侧的非固定区域B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穿孔13b。此时,穿孔13b相对于片材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呈交错状排列。在图5(b)的例子中,在位于第二固定区域A2的两侧的非固定区域B和第二固定区域A2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穿孔13b。穿孔13b的形状除了图示的圆形外,也能够采用椭圆形、多边形等。
在图6的例子中,通过在轮胎周向上间断地设置第一固定区域A1,从而形成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固定区域A1之间的间隙13c(第一固定区域A1缺失了的部分)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一固定区域A1中的粘接性,第一固定区域A1缺失了的部分(间隙13c)的轮胎周向长度的总和优选为片材12’的轮胎周向长度的2%~50%。
在图7的例子中,通过不使片材12’的整周(由一对周向端部和一对宽度方向端部构成的4边)为第一固定区域A1而将片材12’的周向端部开放,从而使该被开放了的端部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发挥功能。换言之,通过遍及片材12’的全长地设置非固定区域B,从而在片材12’的轮胎周向端部处被开放了的非固定区域B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发挥功能。在图7(a)的例子中,将遍及吸音件10(未图示)的全长地延伸的1张片材12’的周向端部开放。在该例子中,如图示那样,刺破修理液仅从1张片材12’的周向两端部进入。另一方面,在图7(b)的例子中,相对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吸音件10(未图示),将多个片材12’沿周向排列,将各片材12’的周向端部开放。在该例子中,如图示那样,刺破修理液分别从各片材12’的周向端部进入。
在图1、2的例子中,通过片材12’(环构件12)弯曲而形成封闭空间D,但在通过使吸音件10相对于片材12’(环构件12)凹陷而形成封闭空间D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设置上述的修理液导入部13,而刺破修理液变得容易向封闭空间D进入,所以能够进行可靠的刺破修理。
作为片材12’,如图7(b)的例子那样,也能够设置沿轮胎周向被分割的多张片材12’,但从粘贴片材12’时的作业性、成本方面,优选如图7(a)那样使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片材12’。另外,在如图7(a)那样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片材12’时,能够将轮胎接地了时的片材12’的变形在轮胎周向上分散,所以能够减轻施加于片材12’与吸音件10、轮胎内表面之间的负荷,能够提高耐久性。此外,除了如图7那样周向端部作为修理液导入部13发挥功能的方式以外(如图4~6那样,作为修理液导入部而设置缝隙13a、穿孔13b、间隙13c的方式)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的各种方式的任一方式中,都优选的是,修理液导入部1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固定区域A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如图1、2所示,第二固定区域A2是片材12’相对于轮胎内表面或吸音件10接合的区域,所以即使在该区域设置修理液导入部13,也不会作为向封闭空间D内导入刺破修理液的流路充分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将修理液导入部13设置于从第二固定区域A2偏离的位置,能够向封闭空间D内可靠地导入刺破修理液。
设置修理液导入部13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如图8所示,优选的是,在将从除了修理液导入部13以外的片材12’上的任意的点p到修理液导入部13的最短距离设为d[mm]、将轮胎总宽度设为SW[mm]、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片材12’的最大宽度设为LW[mm]时,这些最短距离d[mm]、轮胎总宽度SW[mm]及最大宽度LW[mm]满足下述式(1)。此外,在图8中,省略吸音件10而仅示意性地示出轮胎主体和片材12’。在图8中,斜线部为第一固定区域A1,由单点划线分隔出的片材12’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区域为第二固定区域A2,其他的部分为非固定区域B。任意的点p为被设想为故障部位(刺破位置)的点,所以通过满足该式(1)的关系,从而从修理液导入部13到故障部位的距离变得良好,能够缩短刺破修理液到达故障部位的时间,有利于进行可靠的刺破修理作业。
0mm<d×(LW/SW)≤200mm···(1)
在上述的最短距离d[mm]、轮胎总宽度SW[mm]及最大宽度LW[mm]不满足式(1)、d×(LW/SW)超过200mm时,从修理液导入部13到任意的点p(故障部位)的距离变大,有可能在刺破修理液到达故障部位之前空气压降低而低于能够进行刺破修理的水平。只要满足上述式(1),则最短距离d[mm]、轮胎总宽度SW[mm]、最大宽度LW[mm]各自的值没有特别限定,但关于最短距离d[mm]优选为250mm以下,更优选为220mm以下。
吸音件10如上述那样可以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带状构件。此时,如图9所示,可以在轮胎周向的至少1个部位具有不存在吸音件10的缺失部14。此外,在图9(a)中,设有1个部位的缺失部14,在图9(b)中设有3个部位的缺失部14。在如图9(b)那样设置多个缺失部14的情况下,成为多个吸音件10沿着轮胎周向间歇地排列的构造,所以缺失部14相当于相邻的吸音件10彼此的间隙。通过具有这样的缺失部14,能够长时间承受住由轮胎的充气产生的膨胀、接地滚动所引起的剪切应变。而且,缺失部14成为从吸音件1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移动的刺破修理液的流路,所以从刺破修理方面也是有利的构造。该缺失部14优选在轮胎圆周上设置于1个部位或3~5个部位。此外,如果将缺失部14设置于轮胎圆周上的2个部位则由质量不平衡引起的轮胎均匀性的恶化变得显著,如果设置于圆周上的6个部位以上则制造成本的增大变得显著。缺失部14的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优选为5mm以上且15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120mm以下。如果该长度小于5mm,则有可能阻碍刺破修理液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如果该长度超过150mm,则轮胎周向的重量平衡破坏,有可能轮胎的均匀性恶化。
片材12’不仅会形成封闭空间D而阻碍刺破修理液的流动,也可能成为轮胎重量增加的要因,所以优选收敛为适度的大小。具体而言,优选的是,片材12’的总面积S[mm2]、轮胎赤道上的轮胎内周长L[mm]、及带束层的最大宽度BW[mm]满足下述式(2)。由此能够将片材12’的大小(总面积S)收敛为适度的范围,能够抑制经由片材12’设置吸音件10时的重量增加。
0.07<S/(L×BW)<1.0···(2)
在S/(L×BW)为0.07以下时,无法充分确保将吸音件10接合于轮胎内表面的力。在S/(L×BW)为1.0以上时,片材12’变大,有可能轮胎重量增加。S/(L×BW)优选为0.1以上且0.97以下,更优选为0.15以上且0.85以下。在图示的例子中,片材12’被固定于吸音件10的与轮胎内表面相对向的面,但只要满足上述式(2)的范围,也可以设置成卷绕到吸音件10的上表面(与轮辋R相对向的面)、侧面(吸音件10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面)。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面部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4 胎体层
5 胎圈芯
6 填胶层
7 带束层
10 吸音件
11 钩构件
12 环构件
12’ 片材
13 修理液导入部
14 缺失部
A1 第一固定区域
A2 第二固定区域
B 非固定区域
C 轮胎内腔
D 封闭空间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具有: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层、在所述胎面部处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的多层带束层、及经由片材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的带状的吸音件,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件具备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相对的第一面和与轮胎内腔相对的第二面,
在所述片材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具有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第一面中的一方固定的至少一对第一固定区域,
在所述一对第一固定区域之间具有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第一面中的一方不固定的非固定区域,
在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将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第一面中的另一方固定的第二固定区域,
在所述一对第一固定区域与所述第二固定区域之间,所述片材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吸音件的第一面的两方没有固定,
在子午线截面中由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或所述吸音件的第一面和所述片材的所述非固定区域形成从轮胎内腔分隔出的封闭空间,
在所述片材的一部分设有将所述封闭空间与轮胎内腔连接的修理液导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修理液导入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除了所述修理液导入部之外的所述片材上的任意的点p到所述修理液导入部的最短距离d、轮胎总宽度SW、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片材的最大宽度LW满足下述式(1),所述d、SW、LW的单位为mm,
0mm<d×(LW/SW)≤200mm   ・・・(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遍及所述吸音件的轮胎周向的全长地连续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为由具备多根钩状的卡合元件的钩构件和具备能够与所述钩状的卡合元件卡合的环状的卡合元件的环构件的对构成的面接合件的所述环构件,所述片材通过在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或所述第二固定区域中与被固定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的所述钩构件卡合而被固定于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件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带状构件,在轮胎周向的至少1个部位具有不存在所述吸音件的缺失部,所述缺失部的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为5mm以上且150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的总面积S、轮胎赤道上的轮胎内周长L、及所述带束层的最大宽度BW满足下述式(2),所述S的单位为mm2,所述L、BW的单位为mm,
0.07<S/(L×BW)<1.0   ・・・(2)。
CN202080026774.5A 2019-04-11 2020-04-03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3661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5832A JP7238562B2 (ja) 2019-04-11 2019-04-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075832 2019-04-11
PCT/JP2020/015321 WO2020209197A1 (ja) 2019-04-11 2020-04-03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1076A CN113661076A (zh) 2021-11-16
CN113661076B true CN113661076B (zh) 2023-07-04

Family

ID=7275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774.5A Active CN113661076B (zh) 2019-04-11 2020-04-0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9202B2 (zh)
JP (1) JP7238562B2 (zh)
CN (1) CN113661076B (zh)
DE (1) DE112020000837B4 (zh)
WO (1) WO20202091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3392A1 (en) * 2019-12-26 2021-07-0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Improved acoustic foam profile for pneumatic tir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01753A1 (de) * 1990-01-22 1991-07-25 Josef Piller Reifen mit antilaermeinbau
CN101574907A (zh) * 2008-05-09 2009-1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噪声降低装置
CN101905633A (zh) * 2009-06-05 2010-12-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745087A (zh) * 2013-11-21 2016-07-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65292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騒音低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5221698A1 (de) * 2015-11-05 2017-05-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N107107662A (zh) * 2015-01-29 2017-08-2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KR101861476B1 (ko) * 2017-03-23 2018-07-05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공명음 저감 공기압 타이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7343B2 (ja) * 2003-11-07 2006-06-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とリムとの組立体
JP3916625B2 (ja) 2004-08-05 2007-05-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89449B2 (ja) 2007-12-25 2012-08-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47555B2 (ja) 2008-05-09 2013-11-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騒音低減装置及びこれを装着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09024454A1 (de) 2009-06-10 2010-12-16 Audi Ag Luftreifen
JP5496797B2 (ja) 2010-07-05 2014-05-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60678B2 (ja) * 2011-05-18 2015-08-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94184B2 (ja) * 2014-08-01 2018-03-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77111B2 (ja) 2014-11-17 2018-02-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10875B2 (ja) 2015-05-01 2019-05-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15215738A1 (de) * 2015-08-18 2017-02-23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620008B2 (ja) 2015-12-21 2019-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リム組立体
JP6291520B2 (ja) 2016-05-13 2018-03-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6272944B2 (ja) 2016-05-13 2018-01-3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WO2019039180A1 (ja) 2017-08-22 2019-02-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18944B2 (ja) 2018-12-03 2020-07-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01753A1 (de) * 1990-01-22 1991-07-25 Josef Piller Reifen mit antilaermeinbau
CN101574907A (zh) * 2008-05-09 2009-1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噪声降低装置
CN101905633A (zh) * 2009-06-05 2010-12-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745087A (zh) * 2013-11-21 2016-07-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107662A (zh) * 2015-01-29 2017-08-2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65292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騒音低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5221698A1 (de) * 2015-11-05 2017-05-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KR101861476B1 (ko) * 2017-03-23 2018-07-05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공명음 저감 공기압 타이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1076A (zh) 2021-11-16
JP7238562B2 (ja) 2023-03-14
DE112020000837T5 (de) 2021-11-11
US20220176752A1 (en) 2022-06-09
WO2020209197A1 (ja) 2020-10-15
DE112020000837B4 (de) 2024-03-14
JP2020172204A (ja) 2020-10-22
US11999202B2 (en) 202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75112B1 (en) Pneumatic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neumatic tire
US20190001760A1 (en) Pneumatic tire and tire-and-rim assembly
JP4393070B2 (ja) 安全タイヤ用補強空気のう、それ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補強層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JP5512195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EP2093046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pneumatic tire
CN113661076B (zh) 充气轮胎
JP5538978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US20200122509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476181B (zh) 充气轮胎
JP2008018799A (ja) ランフラット用支持体
US20220314706A1 (en) Tire
JP7275281B2 (ja) 補強アウターリングを有する非空気圧式タイヤ
CN113272153B (zh) 充气轮胎
US20210101419A1 (en) Pneumatic tire
WO2020085477A1 (ja) タイヤ
US11964519B2 (en) Tire
US20210245549A1 (en) T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elt layer constituent member
JP2008189131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とリムとの組立体
JP2007145287A (ja) 安全タイヤ用空気のう及び安全タイヤ
WO2020090983A1 (ja) タイヤ
PL179190B1 (pl) Osnowa niewulkanizowana, zwlaszcza stanowiaca pólprodukt dla produkcji radialnej,przekladkowej opony pneumatycznej PL P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