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2153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2153B
CN113272153B CN201980088204.6A CN201980088204A CN113272153B CN 113272153 B CN113272153 B CN 113272153B CN 201980088204 A CN201980088204 A CN 201980088204A CN 113272153 B CN113272153 B CN 113272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
tire
fixed
sound absorb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2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2153A (zh
Inventor
丹野笃
渡部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72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2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02Noise damping elements provided in the tyre structure or attached thereto, e.g. in the tyre interi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在经由粘扣带而将吸音件设置于轮胎内表面时能够提高轮胎内表面与粘扣带的接合力而有效地防止吸音件从轮胎内表面脱落的充气轮胎。在经由粘扣带(10)而将吸音件(S)设置于胎面部(1)的内表面时,作为粘扣带(10),使用由钩件(11)和毛圈件(12)的对构成的粘扣带,钩件(11)在一方的面具备多条钩状的接合元件(11e),固定于轮胎内表面,毛圈件(12)具备能够与钩状的接合元件(11e)接合的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固定于吸音件(S),在子午线截面中,毛圈件(1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1处局部地固定于吸音件(S),不是在毛圈件(12)固定于吸音件(S)的固定区域(12A),而是在毛圈件(12)不固定于吸音件(S)的非固定区域(12B)配置毛圈件(12)和钩件(11)接合的接合区域(13)。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轮胎内表面经由粘扣带(Velcro/Magic Tape:搭扣,魔术贴)而设置有吸音件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通过轮胎内表面、粘扣带及吸音件的固定方式而提高轮胎内表面与粘扣带的接合力从而有效地防止吸音件从轮胎内表面脱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降低轮胎噪音(尤其是,由填充于在轮辋组装时形成于轮胎内的空洞部(轮胎内腔)的空气的振动引起的空洞共鸣音)的方法,提出了向轮胎内腔导入由海绵等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吸音件。这样的吸音件为了装卸的容易性,例如有时通过粘扣带而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粘扣带一般来说由钩件和毛圈件的对构成,钩件在一方的面具备多条钩状的接合元件,毛圈件具备能够与钩状的接合元件接合的毛圈状的接合元件。因此,在使用这样的粘扣带将吸音件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的情况下,例如,将钩件固定于轮胎内表面,将毛圈件固定于吸音件的表面,使这些钩件及毛圈件接合,从而将吸音件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然而,由钩件和毛圈件构成的粘扣带在构造上通过相对柔软的毛圈件(毛圈状的接合元件)缠上相对硬质的钩件(钩状的接合元件)而两者被接合,因此,若钩件及毛圈件的两者如上述那样固定于轮胎内表面、吸音件,则毛圈件的柔软性受损,可能会无法发挥良好的接合力。因而,渴求通过改善轮胎内表面、粘扣带及吸音件的固定方式来提高轮胎内表面与粘扣带的接合力的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2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经由粘扣带而将吸音件设置于轮胎内表面时能够提高轮胎内表面与粘扣带的接合力而有效地防止吸音件从轮胎内表面的脱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经由粘扣带而设置有吸音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扣带由钩件和毛圈件的对构成,所述钩件在一方的面具备多条钩状的接合元件,固定于所述轮胎内表面,所述毛圈件具备能够与所述钩状的接合元件接合的毛圈状的接合元件,固定于所述吸音件,在子午线截面中,所述毛圈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1处局部地固定于所述吸音件,在将所述毛圈件固定于所述吸音件的区域设为固定区域,将所述毛圈件不固定于所述吸音件的区域设为非固定区域时,所述毛圈件和所述钩件接合的接合区域配置于所述非固定区域。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将毛圈件固定于吸音件时,不将毛圈件的整面固定于吸音件地设置有固定区域和非固定区域,因此,能够一边在固定区域中将毛圈件和吸音件可靠地固定,一边在非固定区域中将毛圈件的柔软性在不被固定的状态下保持。因而,在配置于非固定区域的接合区域中钩件和毛圈件接合时,保持了柔软性的毛圈件对于钩件良好地作用,能够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
在本发明中,也能够设为在包括接合区域的非固定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至少一对固定区域的规格。由此,固定区域与非固定区域(接合区域)的平衡、配置变得良好,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
在该规格中,优选的是,由与包括接合区域的非固定区域相邻的一对固定区域之间的毛圈件覆盖的部分的吸音件的表面长度L0为接合区域的宽度W的1.2倍~6.0倍。由此,接合区域的宽度W与长度L0(即,位于接合区域的两侧的固定区域的间隔)的关系变得良好,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
另外,在该规格中,优选的是,由与包括接合区域的非固定区域相邻的一对固定区域之间的毛圈件覆盖的部分的吸音件的表面长度L0与毛圈件的非固定区域的长度L1之比L1/L0为1.01~1.5的范围。由此,长度L0与长度L1的关系(即,相对于位于接合区域的两侧的固定区域的间隔的、毛圈件的松弛的程度)变得良好,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吸音件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带状构件,在轮胎周向的至少1处具有不存在吸音件的欠缺部,在面向欠缺部的吸音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毛圈件从吸音件在轮胎周向突出。通过这样吸音件不遍及整周延伸而具有欠缺部,能够长时间经受轮胎的由充气引起的膨胀、由接地滚动引起的剪切应变,有利于防止吸音件的剥离。另一方面,由于毛圈件比吸音件在轮胎周向上突出,所以粘扣带的接合面积被确保,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粘扣带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及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图中的R表示装配该充气轮胎的轮辋。此外,由于图1是子午线剖视图,所以虽然未被描绘,但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分别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由此构成充气轮胎的环形状的基本构造。另外,关于子午线剖视图中的其他的轮胎构成构件也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
在左右一对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括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多条加强帘线,绕着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车辆内侧向外侧翻折。另外,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胎圈填胶6,该胎圈填胶6由胎体层4的主体部和翻折部包入。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1中2层)带束层7。各带束层7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加强帘线,且以在层间加强帘线互相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这些带束层7中,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被设定为10°~40°的范围。而且,也能够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设置带束加强层(未图示)。带束加强层例如包括在轮胎周向上取向的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加强层中,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例如能够设定为0°~5°。
本发明涉及对这样的一般的充气轮胎如后述那样设置吸音件时的设置方式。因而,成为设置吸音件的对象的充气轮胎的基本的截面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在轮胎内腔设置吸音件S。吸音件S由海绵等多孔质材料构成。吸音件S通过该多孔质构造来发挥预定的吸音特性。作为构成吸音件S的多孔质材料,例如能够例示发泡聚氨酯。图示的吸音件S在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带状的构造,但其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的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设为具有与轮胎内表面相对的面和与轮胎内腔相对的面的构造。作为这样的构造,除了图示的截面大致四边形形状之外,例如也可以是,与轮胎内表面相对的面和与轮胎内腔相对的面分别是曲面,在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大致椭圆形形状。
如前所述,本发明涉及对充气轮胎设置吸音件S时的设置方法。因而,除了由与在将吸音件S设置于轮胎内表面时使用的后述的粘扣带的关系规定的尺寸之外,吸音件S自身的构造、物性等没有特别的限定。
吸音件S通过粘扣带10而设置于轮胎内表面。如图2所示,粘扣带10由钩件11和毛圈件12的对构成。钩件11是在一方的面具备多条钩状的接合元件11e的构件。毛圈件12是具备能够与钩状的接合元件11e接合的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的构件。一般来说,由钩件11和毛圈件12的对构成的粘扣带10通过相对柔软的毛圈件12(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缠上相对硬质的钩件11(钩状的接合元件11e)而两者被接合。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毛圈件12(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相对于钩件11(钩状的接合元件11e)接合的状态。在实际的钩件11、毛圈件12中,在各自的一方的面以遍及整面的方式设置有许多如图所示的钩状的接合元件11e、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
毛圈件12的物性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依照由JIS L1096的“8.16.1伸长率”规定的B法(织物的定载荷法)而测定的伸长率优选为5%~35%,更优选为10%~30%。具有这样的伸长率的毛圈件12能够相对于轮胎滚动时的吸音件S的动作而适度地柔软地变形,因此有利于防止吸音件S从轮胎内表面的脱落。
在本发明中,如图所示,钩件11以使钩状的接合元件11e朝向轮胎内腔侧(毛圈件侧)的方式固定于轮胎内表面。钩件11相对于轮胎内表面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熔焊、使用了另外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的接合构件的接合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钩件11的另一方的面是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的面,因此加工成与钩件11相对于轮胎内表面的固定方法相应的构造(例如,在粘接的情况下是平滑面等)为宜。优选的是,钩件11的另一方的面的整体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
在图示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钩件11在轮胎内表面设置至少1个。固定钩件11的位置根据向轮胎内表面设置的吸音件S的配置而设定,但例如在如图1、3那样设置1个钩件11的情况下,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附近为宜。另外,在如图4、5那样设置2个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是2个)的钩件11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优选等间隔地配置。
在本发明中,如图所示,毛圈件12以使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朝向轮胎内表面侧(钩件侧)的方式固定于吸音件。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粘接、熔焊、使用了另外设置于轮胎内表面的接合构件的接合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另外,在毛圈件12由在表面具备由毛圈状的纤维构成的接合元件12e的布材构成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也能够将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S使用缝纫机等而用线缝合。此外,在图6中,在缝合部位处吸音件S也被压扁而固定。毛圈件12的另一方的面是相对于轮胎内表面固定的面,因此加工成与固定方法相应的构造为宜。或者,根据毛圈件12的构造(例如,在由表背同质的布材构成毛圈件12的情况等下),也可以在另一方的面也存在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
在图示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毛圈件12不是固定于吸音件S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体,而是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1处相对于吸音件S局部地固定。其结果,在毛圈件12形成相对于吸音件S固定的固定区域12A和相对于吸音件S未固定的非固定区域12B。换言之,毛圈件12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具有至少1个固定区域12A和至少1个非固定区域12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构造,固定区域12A局部地配置于吸音件S的表面。
此时,若将毛圈件12和钩件11接合的区域设为接合区域13,则接合区域13在毛圈件12侧配置于非固定区域12B。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毛圈件12中,在一方的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全域设置有毛圈状的接合元件12e,因此毛圈件12的一方的面的全域能够相对于钩件11接合。相反,在钩件11中,在一方的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全域设置有钩状的接合元件11e,因此钩件11的一方的面的全域能够相对于毛圈件12接合。因而,钩件11及毛圈件12中的宽度相对小的构件(在图示的例子中是钩件11)的全宽成为接合区域13。也就是说,在图示的例子中,钩件11和接合区域13实质上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毛圈件12的固定区域12A和非固定区域12B是不同的部位,所以接合区域13和固定区域12A配置于互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这样,在使用粘扣带10将吸音件S设置于轮胎内表面时,不将毛圈件12的整面相对于吸音件S固定,使得仅固定区域12A局部地固定于吸音件S,且使得固定区域12A和接合区域13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固定区域12A中将毛圈件12和吸音件S可靠地固定,同时在非固定区域12B中将毛圈件12B的柔软性在不被固定的状态下保持。因而,在配置于非固定区域12B的接合区域13中钩件11和毛圈件12接合时,保持了柔软性的毛圈件12(非固定区域12B)对于钩件11良好地作用,能够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
固定区域12A和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分别各设置至少1处即可,但优选的是,固定区域12A和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中的一方设置多个,优选成为相对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方而另一方被夹着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图1、3的例子中,设置2处固定区域12A,另一方面,在由该2处固定区域12A夹着的位置设置有1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在吸音件S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设置有一对固定区域12A。在图3的例子中,在比吸音件S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处以夹着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固定区域12A。在图4的例子中,设置2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另一方面,在由该2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夹着的位置设置有1处固定区域12A。在图5的例子中,设置有3处固定区域12A和2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存在于被夹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固定区域12A之间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固定区域12A与接合区域13的位置关系变得良好,能够提高将粘扣带10接合时的吸音件S的稳定性。
更优选的是,如图1、3所示,设为在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至少一对固定区域12A的规格。由此,固定区域12A与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的平衡、配置变得良好,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此外,在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两对以上的固定区域12A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由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一对的固定区域12A夹着的非固定区域12B(接合区域13)以外的非固定区域12B中也可以不包括接合区域13。
在这样在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至少一对固定区域12A的情况下,由与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相邻的一对固定区域12A之间的毛圈件12覆盖的部分的吸音件S的表面长度L0优选为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的1.2倍~6.0倍,更优选为1.3倍~5.0倍。通过这样设定各部分的宽度,接合区域13的宽度W1与长度L0(即,位于接合区域13的两侧的固定区域12A彼此的间隔)的关系变得良好,有利于提高粘扣带的接合力。若表面长度L0比宽度W1的1.2倍小,则无法充分确保毛圈件12(非固定区域12B)的柔软的动作,因此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的效果是有限的。若表面长度L0比宽度W1的6.0倍大,则吸音件S相对于通过接合区域13得到的接合力过大,所以在行驶中粘扣带10的接合可能会被解除。
固定区域12A未必需要设置于吸音件S的与钩件11相对的面,例如也能够如图8所示那样,设置于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具有四边形形状的吸音件S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或者如图9所示那样,设置于吸音件S的朝向轮胎内腔的面(与钩件11相对的面的背侧的面)。在这样的形态的情况下也是,前述的表面长度L0不是固定区域12A彼此之间的最短距离,而是如图示那样沿着由毛圈件12覆盖的部分的吸音件S的表面的长度,优选满足上述的范围。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图中的a~e所示的长度的合计是长度L0。
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只要是能够将设置于轮胎内的吸音件S可靠地接合的大小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此外,吸音件S的大小(体积)一般来说基于轮胎尺寸、要求的吸音性能而决定,因此也能够基于对于根据轮胎尺寸设想的吸音件S的大小来说而恰当的接合面积来算出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具体而言,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优选为轮胎的公称宽度的10%~40%,更优选为12%~38%。由此,能够一边确保与轮胎尺寸相应的充分的吸音性能,一边确保接合力。此外,在如图4、5那样设置多个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情况下,各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的合计满足上述的范围为宜。
相反,若以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为基准来考虑,则吸音件S的宽度优选为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的2倍~8倍。若吸音件S的宽度比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的2倍小,则粘扣带10的接合力过剩。若吸音件S的宽度比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的8倍大,则吸音件S相对于通过接合区域13得到的接合力过大,可能会无法充分确保接合力。
关于固定区域12A的宽度W2也是,只要能够将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S可靠地固定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为了充分确保非固定区域12B,优选设定为50mm以下。另外,在毛圈件12通过粘接、熔焊、卡合等方法而相对于吸音件S固定的情况下(在固定区域12A具有宽度的情况下),固定区域12A的宽度W2优选设定为5mm以上。或者,在如图6所示那样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S被缝合的情况下,固定区域12A成为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线状,因此实质上不具有宽度(严格来说,在缝合时使用的线的粗细成为固定区域12A的宽度),因此固定区域12A的宽度W2优选设定为0mm以上,更优选设定为1mm以上。若固定区域12A的宽度W2比上述的范围小,则毛圈件12可能会从吸音件S脱落。若固定区域12A的宽度W2比50mm大,则毛圈件12的使用量过剩。此外,在如图1等那样具有多个固定区域12A的情况下,各固定区域12A的宽度的合计满足上述的范围为宜。
在如前述那样在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至少一对固定区域12A的情况下,由与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相邻的一对固定区域12A之间的毛圈件12覆盖的部分的吸音件S的表面长度L0与毛圈件12的非固定区域12B的长度L1之比L1/L0优选为1.01~1.50,更优选为1.05~1.30的范围。通过这样设定长度L0与长度L1的关系,毛圈件12相对于位于接合区域13的两侧的固定区域12A的间隔适度松弛,毛圈件12的柔软性被良好地确保,有利于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若比L1/L0小于1.01,则长度L0和长度L1实质上相同,因此无法确保毛圈件12的松弛,无法充分得到确保毛圈件12的柔软性的效果。若比L1/L0超过1.50,则会因毛圈件12的过剩的松弛而在行驶时吸音件S大幅移动,接合可能会被解除。此外,在如图5所示那样包括接合区域13的非固定区域12B设置有2处以上的情况下,如图示那样,在该非固定区域12B的各自中,比L1/L0满足上述的关系为宜。
只要比L1/L0满足上述的范围,就能够通过毛圈件12的松弛而确保毛圈件12的柔软性,因此,如图10、11所示,长度L0也可以与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是相同程度。在图10的情况下,以将固定区域12A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的毛圈件12(非固定区域12B)不沿着吸音件S的表面而大幅挠曲,因此非固定区域12B的长度L1相对于长度L0充分大。另外,在图11的形态中,毛圈件12的端部位于固定区域12A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毛圈件12以将固定区域1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由此,非固定区域12B的长度L1相对于长度L0充分大。在如这些形态那样长度L0与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是相同程度(例如长度L0是接合区域13(钩件11)的宽度W1的1.0倍~1.2倍)的情况下,比L1/L0至少满足上述的范围即可,但更优选的是满足1.05倍~1.15倍的范围。
吸音件S是具有图1、3~11所示的截面构造且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带状构件为宜。此时,如图12所示,在轮胎周向的至少1处具有不存在吸音件S的欠缺部14为宜。通过具有这样的欠缺部14,能够长时间经受轮胎的由充气引起的膨胀、由接地滚动引起的剪切应变。该欠缺部14优选在轮胎周上设置于1处或3~5处。即,若将欠缺部12设置于轮胎周上的2处,则由质量不平衡引起的轮胎均匀性的恶化变得显著,若设置于周上的6处以上,则制造成本的增大变得显著。
在如图12那样具有欠缺部14的情况下,在毛圈件12中,也能够设为非固定区域12B遍及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而存在的规格。即,也能够在面向欠缺部14的端部处,不将毛圈件12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固定,从而设为毛圈件12的周缘不会关闭成袋状的构造(毛圈件12的面向欠缺部14的端部开放的构造)。通过这样不依赖于带状的毛圈件12的长度方向(轮胎周向)的位置而存在非固定区域12B,能够在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的全域中确保毛圈件12的柔软性,有利于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
在如图12那样具有欠缺部14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面向欠缺部14的吸音件S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如图示那样毛圈件12从吸音件S在轮胎周向突出。此时,构成毛圈件12的对的钩件11具有与毛圈件12相应的长度(毛圈件12以上的长度)。由此,一边得到设置欠缺部14的效果,一边通过比吸音件S在轮胎周向突出的毛圈件12的部分而粘扣带10的接合面积被确保得大,有利于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
关于如图13所示那样在多处设置有欠缺部14的构造,若改变看法,则能够说成是多个吸音件S沿着轮胎周向而间歇地排列的构造。在该构造中,也能够与前述的毛圈件12在轮胎周向突出的构造组合而设为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1个毛圈件12上(内周侧)间歇地配置了多个吸音件S的构造。在该构造中,能够一边得到设置多个欠缺部14的效果,一边将粘扣带10的接合面积确保得大,因此能够一边提高吸音性能一边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能够高度地兼顾这些性能。此外,在该情况下也是,构成毛圈件12的对的钩件11具有与毛圈件12相应的长度(毛圈件12以上的长度)。
在毛圈件12由具备由毛圈状的纤维构成的接合元件12e的布材构成,通过将该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S缝合而将该毛圈件12相对于吸音件S固定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如图14所示,将毛圈件1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翻折,将毛圈件12成为两层的部分缝合。由此,能够防止毛圈件12(布材)的端部处的开线。另外,通过在缝合部处毛圈件12(布材)成为两层,也能够确保缝合部处的强度。
上述的各种形态能够根据轮胎的尺寸、构造、吸音件的构造、要求的吸音性能、粘扣带10的构造而适当组合采用。不管在哪个组合中都是,不将毛圈件12的整面相对于吸音件S固定,使得仅固定区域12A局部地固定于吸音件S,且固定区域12A和接合区域13未重叠,因此,能够在固定区域12A中将毛圈件12和吸音件S可靠地固定,同时在非固定区域12B中将毛圈件12B的柔软性在不被固定的状态下保持。因而,在配置于非固定区域12B的接合区域13中钩件11和毛圈件12接合时,保持了柔软性的毛圈件12(非固定区域12B)对于钩件11良好地作用,能够提高粘扣带10的接合力。
标号说明
1 胎面部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4 胎体层
5 胎圈芯
6 填胶层
7 带束层
10 粘扣带
11 钩件
12 毛圈件
12A 固定区域
12B 非固定区域
13 接合区域
14 欠缺部
S 吸音件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所述胎面部的内表面经由粘扣带而设置有吸音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扣带由钩件和毛圈件的对构成,所述钩件在一方的面具备多条钩状的接合元件,固定于所述轮胎内表面,所述毛圈件具备能够与所述钩状的接合元件接合的毛圈状的接合元件,固定于所述吸音件,
在子午线截面中,所述毛圈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1处局部地固定于所述吸音件,
在将所述毛圈件固定于所述吸音件的区域设为固定区域,将所述毛圈件不固定于所述吸音件的区域设为非固定区域时,所述毛圈件和所述钩件接合的接合区域配置于所述非固定区域,
所述吸音件具有与轮胎内表面相对的面和与轮胎内腔相对的面,在这些面中的与轮胎内表面相对的面固定所述毛圈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所述接合区域的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存在至少一对所述固定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由与包括所述接合区域的所述非固定区域相邻的一对所述固定区域之间的所述毛圈件覆盖的部分的所述吸音件的表面长度L0为所述接合区域的宽度W1的1.2倍~6.0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由与包括所述接合区域的所述非固定区域相邻的一对所述固定区域之间的所述毛圈件覆盖的部分的所述吸音件的表面长度L0与所述毛圈件的所述非固定区域的长度L1之比L1/L0为1.01~1.5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件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带状构件,在轮胎周向的至少1处具有不存在所述吸音件的欠缺部,在面向所述欠缺部的所述吸音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所述毛圈件从所述吸音件在轮胎周向突出。
CN201980088204.6A 2019-01-09 2019-12-12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3272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2079 2019-01-09
JP2019002079A JP7205237B2 (ja) 2019-01-09 2019-01-0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9/048691 WO2020145020A1 (ja) 2019-01-09 2019-12-1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2153A CN113272153A (zh) 2021-08-17
CN113272153B true CN113272153B (zh) 2023-04-18

Family

ID=71521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204.6A Active CN113272153B (zh) 2019-01-09 2019-12-1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05237B2 (zh)
CN (1) CN113272153B (zh)
DE (1) DE112019006113B4 (zh)
WO (1) WO202014502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503A (ja) * 2004-08-05 2006-02-1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49461A (ja) * 2006-12-14 2008-07-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2011985A (ja) * 2010-07-05 2012-01-1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25319A (ja) * 2010-07-27 2012-02-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71856A (zh) * 2010-07-27 2012-03-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210250A (ja) * 2015-05-01 2016-12-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60760B2 (ja) 2007-04-06 2011-08-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0044412A1 (ja) 2008-10-17 2010-04-22 倉敷繊維加工株式会社 吸音材固定板
JP5594533B2 (ja) 2010-12-15 2014-09-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60678B2 (ja) 2011-05-18 2015-08-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43152B2 (ja) * 2013-12-13 2016-06-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94029A (ja) 2014-11-12 2016-05-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用面ファスナー、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16456B2 (ja) 2014-12-02 2019-05-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75797B1 (ko) * 2015-11-30 2017-09-06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흡음재 고정밴드를 구비하는 타이어 흡음재고정구조 및 이의 포함하여 제조되는 타이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503A (ja) * 2004-08-05 2006-02-1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49461A (ja) * 2006-12-14 2008-07-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2011985A (ja) * 2010-07-05 2012-01-1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25319A (ja) * 2010-07-27 2012-02-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71856A (zh) * 2010-07-27 2012-03-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210250A (ja) * 2015-05-01 2016-12-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6113B4 (de) 2024-03-07
US20220072914A1 (en) 2022-03-10
JP7205237B2 (ja) 2023-01-17
CN113272153A (zh) 2021-08-17
DE112019006113T5 (de) 2021-08-26
JP2020111117A (ja) 2020-07-27
WO2020145020A1 (ja)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75112B1 (en) Pneumatic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neumatic tire
JP3964619B2 (ja) リムに吸音材料のリングを固定する方法およびリムに装着されている吸音材料のリングを備えた自動車の車輪
JPH02283508A (ja) 乗物の車輪タイヤ
EP2093046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pneumatic tire
JP4112052B2 (ja) 多リンク式タイヤベルト
JP7083741B2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WO201821641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938959A1 (en) Tire with composite ply structure and envelope turnup
CN113272153B (zh) 充气轮胎
WO201923077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715468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3661076B (zh) 充气轮胎
WO2009081979A1 (ja) 車両用タイヤの滑り止め装置
JP2022164930A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22173595A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11999201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06512243A (ja) 可変剛性の側壁部を備えた延長移動性のタイヤ
US11999202B2 (en) Pneumatic tire
JP698922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590461B (zh) 充气轮胎
JP7469848B2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7162515B2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7329106B2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713217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4955B2 (ja)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