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0843B -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0843B
CN113660843B CN202110929282.3A CN202110929282A CN113660843B CN 113660843 B CN113660843 B CN 113660843B CN 202110929282 A CN202110929282 A CN 202110929282A CN 113660843 B CN113660843 B CN 113660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glass body
gold
mask layer
acrylic emul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92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60843A (zh
Inventor
杨智慧
李婷
孙新
于海涛
田�文明
贺军哲
刘飞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Priority to CN2021109292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608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60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0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60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0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17/00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 C03C17/34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with at least two coatings having different compositions
    • C03C17/36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with at least two coatings having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t least one coating being a metal
    • C03C17/40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with at least two coatings having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t least one coating being a metal all coatings being metal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81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 H05K9/0086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e.g. EMI, RFI shielding comprising a single discontinuous metallic layer on a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e.g. metal grid, perforated metal foil, film, aggregated flakes, sin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18/00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 C03C2218/10Deposition methods
    • C03C2218/15Deposition methods from the vapour phase
    • C03C2218/154Deposition methods from the vapour phase by sputtering
    • C03C2218/156Deposition methods from the vapour phase by sputtering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18/00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 C03C2218/30Aspects of 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not covered above
    • C03C2218/34Mas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该窗口玻璃包括:玻璃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玻璃本体两侧的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所述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5mm;所述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一网栅包括金镍复合材料;所述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网栅包括金或铜;所述第一网栅和所述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mm。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使得窗口玻璃具备透光性能、对微波的屏蔽和吸收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窗口玻璃主要应用于光学系统,因此在制造窗口玻璃时,只需要考虑其透光性能即可。
但随着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窗口玻璃被同时应用到了光学系统和微波系统中,这就对窗口玻璃的电磁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就是说,窗口玻璃不仅需要具备透光性能,还需要具备对微波的屏蔽和吸收性能。
因此,目前亟待需要提供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以使窗口玻璃具备透光性能、对微波的屏蔽和吸收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玻璃,包括:玻璃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玻璃本体两侧的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
所述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5mm;
所述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一网栅包括金镍复合材料;
所述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网栅包括金或铜;
所述第一网栅和所述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所述第一网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所述第二网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
准备一块厚度为3~5mm的玻璃本体;
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以使所述第一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所述第一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mm;
利用金或铜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以使所述第二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所述第二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利用金或铜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或铜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由上述方案可知,通过对窗口玻璃的结构及材质进行改进,即窗口玻璃包括玻璃本体以及设置于玻璃本体两侧的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其中,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5mm,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2~0.8mm,第一网栅包括金镍复合材料,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2~0.8mm,第二网栅包括金或铜,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mm。如此设置,使得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在可见光及红外频谱下透光率大于85%,即具备透光性能;同时,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对在4~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为-20dB~0dB,且对该频段内的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基于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微波频率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波频率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微波频率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微波频率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玻璃本体,2-第一网栅,3-第二网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窗口玻璃在应用到光学系统时,例如可以采用ITO导电薄膜的方式,但该方式只对光学系统有效,不能应用到微波系统中。而窗口玻璃在应用到微波系统时,例如可以采用在玻璃本体的表面镀制单层金属网栅,该方式在保证光学透明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微波屏蔽;但该方法无法实现微波吸收,且存在杂散光的问题,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可以考虑再在玻璃本体的另一侧表面镀制一层金属网栅,以实现对微波的吸收。
下面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进行阐述。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窗口玻璃包括:玻璃本体1以及设置于玻璃本体1两侧的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其中:
玻璃本体1的厚度为3~5mm;第一网栅2的厚度为0.2~0.8mm,第一网栅2包括金镍复合材料;第二网栅3的厚度为0.2~0.8mm,第二网栅3包括金或铜;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m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窗口玻璃的结构及材质进行改进,使得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在可见光及红外频谱下透光率大于85%,即具备透光性能;同时,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对在4~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为-20dB~0dB,且对该频段内的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本体1、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厚度对透光性能、屏蔽性能和吸收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只有当上述三者的厚度满足上述技术方案的厚度范围时,才能使得窗口玻璃兼具透光性能、屏蔽性能和吸收性能。同理,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材料、结构、网栅线宽值和统计周期值也对透光性能、屏蔽性能和吸收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其中,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制备工艺所采用的工艺参数对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结构、网栅线宽值和统计周期值有直接的影响,只要能满足“第一网栅2和第二网栅3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mm”这一要求的制备工艺及其参数,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为保证窗口玻璃良好的微波屏蔽和吸收性能,需保证第一网栅为金镍复合材料,实现吸波性能;第二网栅为金或铜,实现屏蔽性能。这样,当微波入射到吸波层上,会被损耗掉,同时会在吸波层与屏蔽层间产生谐振被损耗。若屏蔽层在上面,当微波入射后会被直接反射走,起不到吸波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玻璃本体中掺杂氟化镁和硫化锌,有利于提高窗口玻璃的透光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在该实施例中,依次采用涂覆、干燥、蒸镀和溶解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牢固地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具体地,通过采用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并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如此有利于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掩膜层不利于透光,因此在蒸镀完成后,需要对掩膜层进行去除,例如采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从而将掩膜层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剥离出去,以实现良好的透光效果。
举例来说,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旋涂转速为300~500r/min,保持20~30s;在温度25~35℃,湿度45%~5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8~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000~1500W,溅射时间为10~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为了更好地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需要保证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干净程度,否则会影响水性丙烯酸乳液的涂覆效果,进而可能会影响金镍复合材料的蒸镀效果。
因此,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一侧,以去除表面的灰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在该实施例中,依次采用涂覆、干燥、蒸镀和溶解的方式,将金或铜材料牢固地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具体地,通过采用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并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如此有利于将金或铜蒸镀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掩膜层不利于透光,因此在蒸镀完成后,需要对掩膜层进行去除,例如采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从而将掩膜层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剥离出去,以实现良好的透光效果。
举例来说,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旋涂转速为300~500r/min,保持20~30s;在温度25~35℃,湿度45%~5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8~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或铜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000~1500W,溅射时间为10~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控制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使其能够将电磁波吸收,即提高了窗口玻璃对微波的吸收性能。
下面以四个实施例的方式来说明“玻璃本体、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厚度、材料、结构、网栅线宽值和统计周期值”对窗口玻璃的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各项参数具体为:
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mm,材质包括石英、氟化镁和硫化锌;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一网栅采用金镍复合材料制成,且金镍材料的质量比为6:4;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二网栅采用金制成;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7μm,统计周期值均为700mm。
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由图2可以看出:窗口玻璃对8-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不大于-6dB,即对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实施例一对应的窗口玻璃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透光率是基于透光实验得到的,计算得到透光率大于85%,在此对透光实验不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各项参数具体为:
玻璃本体的厚度为4mm,材质包括石英、氟化镁和硫化锌;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一网栅采用金镍复合材料制成,且金镍材料的质量比为6:4;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二网栅采用金制成;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7μm,统计周期值均为700mm。
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由图3可以看出:窗口玻璃对4-8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不大于-6dB,即对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实施例二对应的窗口玻璃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透光率是基于透光实验得到的,计算得到透光率大于85%,在此对透光实验不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各项参数具体为:
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mm,材质包括石英、氟化镁和硫化锌;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一网栅采用金镍复合材料制成,且金镍材料的质量比为6:4;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二网栅采用金制成;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12μm,统计周期值均为800mm。
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6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由图4可以看出:窗口玻璃对8-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不大于-6dB,即对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实施例三对应的窗口玻璃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透光率是基于透光实验得到的,计算得到透光率大于85%,在此对透光实验不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各项参数具体为:
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mm,材质包括石英、氟化镁和硫化锌;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2mm,第一网栅采用金镍复合材料制成,且金镍材料的质量比为6:4;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3mm,第二网栅采用金制成;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200mm。
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8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一网栅。
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采用乙醇清洗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去除表面的灰尘;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旋涂转速为500r/min,保持30s;在温度25℃,湿度45%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12h,形成掩膜层;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蒸镀到掩膜层上,溅射功率为1500W,溅射时间为15min;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第二网栅。
由图5可以看出:窗口玻璃对8-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大于-6dB,即对微波吸收性能不好,因此实施例四对应的窗口玻璃不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缩小了随机网格的统计周期,以及延长了第一网栅水性丙烯酸乳的干燥时间。由此可以看出,网栅的结构参数及旋涂、干燥等工艺参数,对窗口玻璃的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影响很大。
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5中,VV曲线代表微波的纵向极化,HH曲线代表微波的横向极化,由于微波在纵向及横向两个方向上的极化趋势近似,因此从图上来看,VV曲线和HH曲线趋近重合。
上述四个实施例,只是选取窗口玻璃中各项参数的某一具体数值进行的说明,并未对各项参数的所有端点值均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选取窗口玻璃中各项参数的某一具体数值均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时,即可以实现窗口玻璃具备透光性能、屏蔽性能和吸收性能。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00:准备一块厚度为3~5mm的玻璃本体;
步骤102: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以使第一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第一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mm;
步骤104:利用金或铜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以使第二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第二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m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玻璃本体的两侧制备出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并对玻璃本体、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的厚度、材料等进行了改进,使得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在可见光及红外频谱下透光率大于85%,即具备透光性能;同时,改进后的窗口玻璃对在4~12GHz频段内的微波的反射率为-20dB~0dB,且对该频段的微波极化不敏感,因此具备屏蔽功能和吸收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金或铜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或铜蒸镀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在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的各实施方式中,各实施方式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窗口玻璃的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窗口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玻璃本体两侧的第一网栅和第二网栅;
所述玻璃本体的厚度为3~5mm;
所述第一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一网栅包括金镍复合材料;
所述第二网栅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网栅包括金或铜;
所述第一网栅和所述第二网栅的结构均为随机网格结构,网栅线宽值均为5~15μm,统计周期值均为500~800μm;所述统计周期为相邻两个网栅整体结构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所述第一网栅;
所述第二网栅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的: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所述第二网栅;
在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或第二侧时,旋涂转速为300~500r/min,保持20~30s;预设温度为25~35℃,预设湿度为45%~55%,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的干燥时间为8~12h;在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时,溅射功率为1000~1500W,溅射时间为10~15min;
所述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3.一种窗口玻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块厚度为3~5mm的玻璃本体;
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以使所述第一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所述第一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μm;
利用金或铜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以使所述第二网栅形成随机网格结构,且使得所述第二网栅的网栅线宽值为5~15μm,统计周期值为500~800μm;所述统计周期为相邻两个网栅整体结构之间的间距;
所述利用金镍复合材料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一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一网栅;
所述利用金或铜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制备出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包括:
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侧;
在预设温度和预设湿度的条件下,对所述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形成掩膜层;
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或铜蒸镀到所述掩膜层上;
利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溶解所述掩膜层,形成厚度为0.2~0.8mm的第二网栅;
在利用旋涂的方式将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覆在玻璃本体的第一侧或第二侧时,旋涂转速为300~500r/min,保持20~30s;预设温度为25~35℃,预设湿度为45%~55%,对水性丙烯酸乳液进行干燥的干燥时间为8~12h;在利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将金镍复合材料蒸镀到掩膜层上时,溅射功率为1000~1500W,溅射时间为10~15min;
所述金镍复合材料中金和镍的质量比为5:4~7: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包括氟化镁和硫化锌。
CN202110929282.3A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660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9282.3A CN113660843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9282.3A CN113660843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0843A CN113660843A (zh) 2021-11-16
CN113660843B true CN113660843B (zh) 2024-01-09

Family

ID=78479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9282.3A Active CN113660843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6084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4050A (ja) * 2002-01-18 2003-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重メッシュ構造シールド窓
CN101222840A (zh) * 2008-02-04 2008-07-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双层方格金属网栅结构的电磁屏蔽光学窗
CN104269586A (zh) * 2014-09-26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
CN104822249A (zh) * 2015-05-21 2015-08-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磁屏蔽光学窗的制作方法
CN104950365A (zh) * 2015-05-21 2015-09-3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光学透明频率选择表面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09769387A (zh) * 2019-01-21 2019-05-1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利用飞秒激光刻蚀的多层金属网栅电磁屏蔽光窗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5554A (zh) * 2020-06-10 2020-08-21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多光谱透明微波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3574A (zh) * 2020-11-18 2021-02-26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超薄柔性透明电磁屏蔽薄膜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4050A (ja) * 2002-01-18 2003-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重メッシュ構造シールド窓
CN101222840A (zh) * 2008-02-04 2008-07-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双层方格金属网栅结构的电磁屏蔽光学窗
CN104269586A (zh) * 2014-09-26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窄带通频率选择表面
CN104822249A (zh) * 2015-05-21 2015-08-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磁屏蔽光学窗的制作方法
CN104950365A (zh) * 2015-05-21 2015-09-3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光学透明频率选择表面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09769387A (zh) * 2019-01-21 2019-05-1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利用飞秒激光刻蚀的多层金属网栅电磁屏蔽光窗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5554A (zh) * 2020-06-10 2020-08-21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多光谱透明微波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3574A (zh) * 2020-11-18 2021-02-26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超薄柔性透明电磁屏蔽薄膜及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ouble-layer metal mesh etched by femtosecond laser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window;ZHANG Y Q,DONG H X,LI Q S,et al;RSC Advances;22282-22287 *
Embedded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double-layer nickel-mesh for high shielding efficiency;ZHOUYING JIANG;optics express;全文 *
FAST周界安防监控系统低频-宽带高效电磁屏蔽光窗;张亚强等;中国激光;全文 *
基于圆环和双层金属网栅结构的光学窗电磁屏蔽方法研究;陆振刚;博士论文;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0843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9387A (zh) 利用飞秒激光刻蚀的多层金属网栅电磁屏蔽光窗及其制备方法
JP6461619B2 (ja) 電波透過型多層光学コーティング
Sarto et al. Nanotechnology of transparent metals for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CN112928492B (zh) 一种基于水层的可调谐光学透明宽带超材料吸波器
CN110346854A (zh) 一种与偏振无关的超窄多频带可调谐完美吸收器
CN113660843B (zh) 一种窗口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66645A (zh) 一种具有隔音隔热功能的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视窗玻璃
Yan-Jun et al.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of infrared/visible optical window
WO2015027818A1 (zh) 内嵌式金属网栅的电磁屏蔽光窗的制备方法
US5095384A (en) Laser damage resistant vanadium dioxide films
CN111565554B (zh) 一种多光谱透明微波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E202011003479U1 (de) Strukturierte Siliziumschicht für ein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CN111913329B (zh) 可见至中红外波段可调控光性能的电致变色薄膜器件及制备方法
JP2979021B2 (ja) 透視性電磁波シールド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210150467A (ko) 마이크로파 신호를 투과시키고 적외선 신호를 반사하는 금속층을 갖는 창
IL263286A (en)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component with optical transparency cont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regions
CN115867008A (zh) 具有选择性电磁屏蔽和高透过率的膜层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US3977905A (en) Solar cell with niobium pentoxide anti-reflective coating
CN107430904B (zh) 导电结构体以及包括该导电结构体的电子器件
CN114879283A (zh) 一种红外金属化全通型锗窗片及其制备方法
Chen et al. Infrared transparent an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hin film of In2O3
CN113571918B (zh) 一种基于弓型及其内部对称结构的透明隐身体
CN112853294B (zh) 一种微波透明热控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04588B (zh) 兼容电磁屏蔽红外增透薄膜器件的制备方法
CN217034298U (zh)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且透过率高的多光谱光学窗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