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5986A -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35986A CN113635986A CN202111195010.1A CN202111195010A CN113635986A CN 113635986 A CN113635986 A CN 113635986A CN 202111195010 A CN202111195010 A CN 202111195010A CN 113635986 A CN113635986 A CN 1136359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 hole
- supporting rod
- tensioning device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30—Track-tensioning mea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2—Travelling-gear, e.g. associated with slewing gears
- E02F9/04—Walking gears moving the dredger forward step-by-ste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其中张紧装置包括支撑杆(9)、第一限位件(8)、第二限位件、第一弹性件(4)、第三限位件(12)和第二弹性件(11),第一限位件(8)设置于支撑杆(9)的第一端,且第一限位件(8)能够随支撑杆(9)运动,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支撑杆(9)的第二端,且支撑杆(9)能够相对于第二限位件运动,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二限位件之间,第三限位件(12)套装于支撑杆(9)上,第三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第二弹性件(11)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三限位件(12)之间。本发明张紧装置的压缩行程可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履带行走装置是液压挖掘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行走装置,其主要优点是牵引力大、接地比压小、越野性能好、爬坡能力高、转弯半径小、稳定性好。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张紧装置,其对履带行走性能有很大影响。当挖掘机行走路况较差时,张紧装置冲击较大,工作时间几千小时后,张紧装置易发生变形卡死、漏油等故障,因此需要对张紧装置的构造进行改进,提升其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缓解相关技术中张紧装置受到侧向力时容易使支撑件损坏或断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张紧装置,包括:
支撑杆;
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一端,且第一限位件能够随支撑杆运动;
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支撑杆的第二端,且支撑杆能够相对于第二限位件运动;
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
第三限位件,套装于支撑杆上,第三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和
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可动地套装于支撑杆的第二端,第二限位部套装于第一限位部上,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沿支撑杆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以实现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调节,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的外周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二限位部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安装孔套装于第一限位部的外周,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外螺纹和第一内螺纹配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被配置为能够被接入操作工具以驱动第一限位部相对于第二限位部沿支撑杆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件,第四限位件连接于支撑杆连接,第四限位件位于第二限位件的远离第一限位件的一侧以限制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设有第二安装孔,支撑杆插入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的孔径,第一限位部插入第一孔段中,第二孔段与支撑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的侧面设有与第一孔段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限位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被配置为能够允许操作工具接入第一通孔,以驱动第一限位部沿支撑杆的轴线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第二孔段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支撑杆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孔段与支撑杆通过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配合连接,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孔段与支撑杆的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五限位件、设置于第四限位件上的第三安装孔和设置于支撑杆上的限位平面,第五限位件穿过第三安装孔,第五限位件抵顶于限位平面上或者第五限位件与限位平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以通过第五限位件阻止第四限位件与支撑杆发生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挡圈,支撑杆设有环槽,环槽位于第三限位件的靠近第二限位件的一端,挡圈设置于环槽中以限制第三限位件的轴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设有第四安装孔,第一限位件通过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支撑杆的第一端,第四安装孔的孔壁设有自第四安装孔的孔壁向靠近支撑杆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支撑杆的第一端设有自支撑杆的外表面沿远离支撑杆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相互配合以使第一限位件随支撑杆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活塞杆和注油阀,第一限位件设有第四安装孔,第一限位件通过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支撑杆的第一端,活塞杆设置于第四安装孔中并从向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延伸,支撑杆内部设有油道,油道连通活塞杆与支撑杆之间的空间,注油阀安装于油道的远离活塞杆的一端,注油阀包括注油本体和与注油本体连通的油嘴,油嘴能够相对于注油本体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包括上述的张紧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安装架和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安装在安装架上,张紧装置安装于安装架上,第一挡板顶靠于第二限位件的远离第一限位件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包括上述的张紧装置或者上述的履带行走装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弹性件,克服了相关技术中因为受到布置空间大小的限制不能增加第一弹性件的直径而无法满足工况需求的问题,增大了张紧装置的抗冲击能力,可以满足更多工况的需求;而且,第三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即张紧装置的压缩行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满足不同工况对不同压缩行程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安装于导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架、连接装置和支撑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卡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安装于安装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的安装架与导向轮连接的部分结构的半剖示意图。
图中:1、连接架;2、第一卡接部;3、第二卡接部;4、第一弹性件;5、活塞杆;6、防尘圈;7、支承环;8、第一限位件;9、支撑杆;10、密封圈;11、第二弹性件;12、第三限位件;13、挡圈;14、第二限位部;15、第五限位件;16、注油阀;17、第四限位件;18、第一限位部;19、第一连接件;20、第二连接件;91、第二凸起部;92、支撑杆本体;93、环槽;94、第二外螺纹;95、限位段;96、限位平面;97、油道;171、第一限位段;172、第二限位段;173、第一孔段;174、第二孔段;175、第二通孔;176、限位平台;177、第三安装孔;181、第一外螺纹;182、第一通孔;183、第五安装孔;101、第一连接段;102、第二连接段;103、第三连接段;104、连接板;105、第一限位台;106、第二限位台;107、第一连接板;108、第二连接板;21、第一卡接本体;22、第一卡板;23、第一孔部;24、第二孔部;25、第一凸台;26、第二凸台;31、第二卡接本体;32、第二卡板;33、第三孔部;34、第四孔部;35、第一凹槽;36、第二凹槽;51、第一卡槽;52、第二卡槽;30、安装架;301、导向轮;302、第二挡板;303、第一挡板;304、筒体;305、第一限位板;306、第二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张紧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张紧本体包括支撑杆9、第一限位件8、第二限位件、第一弹性件4、第三限位件12和第二弹性件11,第一限位件8设置于支撑杆9的第一端,且第一限位件8能够随支撑杆9运动,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支撑杆9的第二端,且支撑杆9能够相对于第二限位件运动,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二限位件之间,第三限位件12套装于支撑杆9上,第三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第二弹性件11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三限位件12之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张紧装置包括两个弹性件,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二限位件之间,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位于第一限位件8及第二限位件之间的第三限位件12之间,这样在第一弹性件4被压缩至预设位置时需要同时压缩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11,从而增大了张紧装置的抗冲击能力。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弹性件,克服了相关技术中因为受到布置空间大小的限制不能增加第一弹性件的直径而无法满足工况需求的问题,增大了张紧装置的抗冲击能力,可以满足更多工况的需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12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而且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即张紧装置的压缩行程是可调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调节,从而满足不同工况对不同压缩行程的不同需求。
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张紧装置实施例的抗冲击能力更强,可以有效防止因冲击过大而使弹性件受损的问题。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压缩行程,在将张紧装置应用于履带行走装置时,在更换履带或者处于泥地工况时,可以通过缩小压缩行程降低履带跳齿几率,满足用户需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套设于第二弹性件11的外周,第二弹性件11位于第一弹性件4的内部,在张紧装置受到外力冲击时,支撑杆9带动第一限位件8、第二弹性件11和第三限位件12向靠近第二限位件的方向移动,先压缩第一弹性件4,同时第一预设距离不断减小,在第一预设距离减小为零后,第二弹性件11开始被压缩,此时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11同时被压缩,因此抵抗冲击的能力显著增强。而且,在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初始大小后,可以实现调节张紧装置压缩行程的目的,从而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第一弹性件4可以采用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第二弹性件11可以采用蝶形弹簧组或波形弹簧,这些弹簧的安装空间小,刚度范围大,缓冲吸振能力强。蝶形弹簧的组数和波形弹簧的片数可以根据涨紧力的需求和缓冲效果进行确定。
第一弹性件4的刚度大于第二弹性件11的刚度。第二弹性件11辅助第一弹性件4,可以有效提高弹性件的总刚度,提高抗冲击能力。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第一限位部18可动地套装于支撑杆9的第二端,第二限位部14套装于第一限位部18上,且第一限位部18与第二限位部14沿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以实现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调节,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
第一限位部18可动地套装于支撑杆9的第二端,以使得第一限位部18与支撑杆9可以产生相对运动,在张紧装置受到外力冲击时,支撑杆9可以带动第一限位件8一起相对于第二限位件运动,从而压缩第一弹性件4,防止外力冲击对张紧装置的其他部件造成伤害。
在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的相对位置可调,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后,第二限位件与第三限位件之间的第一预设距离大小也会变化,即实现了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限位件设置为两个相对位置可调的两个部件的方式实现了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调节,结构简单,对整体结构的改造较少,但是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设有第一外螺纹181,第二限位部14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限位部14通过第一安装孔套装于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通过第一外螺纹181和第一内螺纹配合连接。
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通过螺纹连接,通过使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相对转动,可以实现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节。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节。比如,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通过销钉连接,第一限位部18或第二限位部14上设有多个连接孔,通过改变连接孔实现连接位置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8设有第一通孔182,第一通孔182被配置为能够被接入操作工具以驱动第一限位部18相对于第二限位部14沿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
第一限位部18上设有第一通孔182,将操作工具插入第一通孔182中,操作工具可以钩住第一限位部18,建立起操作工具与第一限位部18的连接,通过旋转操作工具,可以驱动第一限位部18相对于第二限位部14转动,从而调节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件17,第四限位件17连接于支撑杆9连接,第四限位件17位于第二限位件的远离第一限位件8的一侧以限制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位置。
通过设置第四限位件17,可以将第二限位件限位于预设的轴向位置,在将张紧装置安装于预设位置之前,可以通过第一限位件8和第四限位件17将第一弹性件4保持在预设的状态,防止第二限位件因第一弹性件4的弹性力而无法保持在预设的位置,影响张紧装置的整体装配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17设有第二安装孔,支撑杆9插入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包括第一孔段173和第二孔段174,第一孔段173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174的孔径,第一限位部18插入第一孔段173中,第二孔段174与支撑杆9连接。
第四限位件17包括能够将第一限位部18的至少部分包含在内的第一孔段173,这样可以为第一限位部18与第二限位部14的相对位置调节提供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一孔段173的远离第二孔段174的一端与第二限位部14的接触实现对第二限位部14的轴向位置的限位作用,使第二限位件保持在预设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件17的侧面设有与第一孔段173连通的第二通孔175,第一限位部18设有第一通孔182,第二通孔175被配置为能够允许操作工具接入第一通孔182,以驱动第一限位部18沿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运动。
通过设置第二通孔175,可以将第一通孔182暴露出来,以便在第四限位件17的外部将操作工具接入第一通孔182中,进而通过操作工具驱动第一限位部18相对于第二限位部14转动,第一限位部18的转动进而转化为沿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的运动,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的目的。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第二孔段174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支撑杆9设有第二外螺纹94,第二孔段174与支撑杆9通过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94配合连接,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孔段174与支撑杆9的相对转动。
第四限位件17与支撑杆9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可以防止第四限位件17与支撑杆9发生相对转动,防止第四限位件17失去对第二限位件的定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五限位件15、设置于第四限位件17上的第三安装孔177和设置于支撑杆9上的限位平面96,第五限位件15穿过第三安装孔177,第五限位件15抵顶于限位平面96上或者第五限位件15与限位平面96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以通过第五限位件15阻止第四限位件17与支撑杆9发生相对转动。
支撑杆9呈圆柱体形状,通过在支撑杆9上设置限位平面96,并通过第五限位件15抵顶于限位平面96上,可以防止支撑杆9与第四限位件17发生相对转动。第五限位件15与限位平面96之间也可以设有预设间隙,比如1mm,只要能够阻止第四限位件17与支撑杆9发生相对转动即可。
第五限位件15可以采用螺栓,还可以配合垫片。第三安装孔177和第五限位件15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挡圈13,支撑杆9设有环槽93,环槽93位于第三限位件12的靠近第二限位件的一端,挡圈13设置于环槽93中以限制第三限位件12的轴向运动。
通过在环形的环槽93中设置挡圈13,可以保持第三限位件12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固定,从而将第二弹性件11保持在预设的状态。
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18的靠近第三限位件12的一端设有扩孔部,扩孔部的直径自第一限位部18的靠近第三限位件12的一端向远离第三限位件12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第一弹性件4被压缩后,第三限位件12朝着靠近第二限位件的方向运动时,可以使挡圈13更加顺畅地进入第一限位部18的扩孔部内,并最终使第三限位件12能够与第一限位部18的端面相互接触;同时,还可以防止挡圈13被挤压而损坏,防止第一限位部18的端面受到挡圈13的碰撞和挤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设有第四安装孔,第一限位件8通过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支撑杆9的第一端,第四安装孔的孔壁设有自第四安装孔的孔壁向靠近支撑杆9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支撑杆9的第一端设有自支撑杆9的外表面沿远离支撑杆9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91,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91相互配合以使第一限位件8随支撑杆9运动。
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91,可以使第一限位件8和支撑杆9在靠近第二限位件的轴线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支撑杆9向靠近第二限位件的方向运动时,可以拉动第一限位件8一起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装置还包括活塞杆5和注油阀16,第一限位件8设有第四安装孔,第一限位件8通过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支撑杆9的第一端,活塞杆5设置于第四安装孔中并从向远离支撑杆9的一端延伸,支撑杆9内部设有油道97,油道97连通活塞杆5与支撑杆9之间的空间,注油阀16安装于油道97的远离活塞杆5的一端,注油阀16包括注油本体和与注油本体连通的油嘴,油嘴能够相对于注油本体旋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和活塞杆5一起组成油缸结构,活塞杆5和支撑杆9分别从第一限位件8的第四安装孔的两端伸出,在将张紧装置安装于预设位置之前,可以使活塞杆5和支撑杆9相互接触,活塞杆5和支撑杆9之间的空间大小为零,也可以理解为此时不存在中间空间,因此张紧装置的整体长度较短,这样便于张紧装置的安装以及在张紧装置的外周套装被张紧件。在张紧装置安装好之后,通过注油阀16将黄油注入油道97中,黄油通过油道97进入到活塞杆5和支撑杆9之间,推动活塞杆5向远离支撑杆9的方向伸出,从而增大活塞杆5和支撑杆9之间的空间,增加张紧装置的整体长度,进而使被张紧件被张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油嘴能够相对于注油本体旋转,比如油嘴能够相对于注油本体发生360°的旋转。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不需要为油嘴设置专门的防转装置,即使在工作过程中,注油阀16相对于支撑杆9发生了预设角度的旋转,从而使得油嘴旋转至不便于加油的角度,也可以通过油嘴相对于注油本体旋转使油嘴旋转至便于加油的角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省略防止油嘴转动的装置,大大简化张紧装置的结构,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下面对张紧装置与被张紧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介绍。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张紧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连接架1、张紧本体、支撑件和连接装置,连接架1用于与被张紧件连接,张紧本体用于对被张紧件进行张紧,支撑件用于支撑张紧本体,连接装置连接支撑件和连接架1,连接装置被配置为使支撑件能够相对于连接架1在预设范围内发生偏转。
张紧本体用于张紧被张紧件,而且在被张紧件受到外力冲击时,张紧本体可以实现缓冲,吸收冲击力,保护被张紧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架1与支撑件通过连接装置连接之后,支撑件还能够相对于连接架1在预设范围内发生偏转,在支撑件或连接架1受到侧向力时,可以缓解支撑件或连接架1受到的冲击,减小支撑件或连接架1的变形,防止支撑件或连接架1发生损坏甚至断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件相对于连接架1在预设范围内发生偏转,包括朝某一个方向的偏摆,也可以包括朝多个方向的偏摆,比如,可以在水平面内相对于连接架1左右偏摆,也可以在竖直平面内相对于连接架1上下偏摆,或者在其他倾斜平面内偏摆。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1的靠近支撑件的端面包括平面,支撑件的靠近连接架1的一端包括可摆动部,可摆动部至少包括球形的一部分,可摆动部抵接于平面或者可摆动部与平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通过平面与包括球形的一部分的可摆动部之间的配合,可以使支撑件相对于连接架1朝360°的任意方向偏摆,以便应对来自360°范围内的侧向力,使支撑件和连接架1通过相对转动而缓解受到的外力冲击,有效保护支撑件和连接架1,防止支撑件和连接架1发生损坏甚至断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设有卡槽,连接装置包括卡接件和连接件,卡接件设有第一孔,支撑件插入第一孔中,第一孔的孔壁设有卡板,卡板插入卡槽中,连接件连接卡接件和连接架1。
连接架1和卡接件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支撑件和卡接件通过卡板与卡槽的配合实现卡接连接。
卡槽自支撑件的外表面向支撑件的内部延伸,卡板自第一孔的孔壁向第一孔的轴线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支撑件插入第一孔的部分的直径,比如直径差为1mm~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板的厚度小于第一孔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且卡板设置于第一孔的孔壁的靠近卡接件的第一端面的一侧,卡接件的第一端面为卡接件远离连接架1的一侧的端面。这样设置可以使卡板与第一孔的孔壁的远离卡接件的第一端面的一侧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便于将支撑件的可摆动部以及可摆动部与卡槽之间的部分容纳于预设间隙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板的底面与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卡板的底面为卡板的靠近支撑件的一面,卡槽的槽底为卡槽的远离支撑件的外表面的底面。
卡板的底面与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可以使支撑件相对于连接架1具有上下摆动的空间。第一预设间隙的大小可以为1mm~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板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卡槽的靠连接架1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这样设置可以使支撑件的位于卡板与连接架1之间的部分具有沿卡接件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的空间,为支撑件相对于连接架1偏转提供活动空间。第二预设间隙的大小可以为1mm~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均为半圆形,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卡接连接。
卡接件为圆形形状,卡接件上所设置的第一孔为圆孔。通过将卡接件设置为两个半圆形的卡接部,便于将卡接件套装于支撑件上,同时也便于将卡接件从支撑件上拆卸下来,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通过卡接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以省略连接件,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2的与第二卡接部3相对的表面设有凸台,第二卡接部3的与第一卡接部2相对的表面设有凹槽,凸台插入凹槽中。
凸台自第一卡接部2的与第二卡接部3相对的表面沿远离第一卡接部2的方向延伸,凹槽自第二卡接部3的与第一卡接部2相对的表面向第二卡接部3的内部延伸。通过凸台与凹槽的配合,可以实现卡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和凹槽被配置为能够限制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脱离彼此。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连接后在径向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防止在连接后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在径向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而影响对支撑件和连接架1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Y字形和/或半个Y字形,凹槽与凸台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8所示,第一卡接部2的与第二卡接部3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第一凸台25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Y字形,第二凸台26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半个Y字形。
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卡接部2呈半圆形,因此第一卡接部2的与第二卡接部3相对的表面包括两部分,每一部分表面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凸台25和一个第二凸台26。
将凸台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设置Y字形或半个Y字形的好处是,凸台包括宽度自第一卡接部2的与第二卡接部3相对的表面沿着远离第一卡接部2的方向逐渐增大的部分,该部分在与凹槽配合后,可以防止第一卡接部2沿径向脱离第二卡接部3。
如图9所示,第二卡接部3的与第一卡接部2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第一凹槽35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Y字形,第二凹槽36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半个Y字形。
在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卡接部3呈半圆形,因此第二卡接部3的与第一卡接部2相对的表面包括两部分,每一部分表面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凹槽35和一个第二凹槽36。
将凹槽沿卡接件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设置Y字形或半个Y字形的好处是,凹槽包括宽度沿着自第二卡接部3的与第一卡接部2相对的表面向第二卡接部3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的部分,该部分在与凸台配合后,可以防止第二卡接部3沿径向脱离第一卡接部2。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在卡接件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至第二卡接部3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以使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能够通过沿卡接件的轴线方向的相对运动而脱离彼此。
如图9所示,第二卡接部3包括靠近连接架1的第一侧面和远离连接架1的第二侧面,凹槽自第一侧面向靠近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凸台可以从第一侧面通过沿轴线方向的运动插入凹槽中,方便凸台与卡槽的配合和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在卡接件的轴线方向上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壁与第二卡接部3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如图9所示,凹槽自第一侧面向靠近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但是并未延伸至第二侧面,即凹槽的靠近第二侧面的侧壁与第二侧面之间是实心的,这样可以防止凸台从第二侧面穿出,可以在自第一侧面向第二侧面的方向上对第一卡接部2的轴向位置进行限位。
相应地,如图8所示,第一卡接部2包括靠近连接架1的第三侧面和远离连接架1的第四侧面,凸台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三侧面齐平,凸台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未延伸至与第四侧面齐平的位置,而是在凸台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四侧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此部分预设距离所形成的凹部正好被凹槽的靠近第二侧面的侧壁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实心部分填充,从而使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基本封闭地相互咬合在一起。
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也可以设置在靠近第四侧面的位置,即凸台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四侧面齐平,而凸台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三侧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相应地,凹槽延伸至第二侧面,但凹槽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壁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实心部分。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基本封闭地相互咬合在一起的目的,只是对凸台沿轴线方向的限位方向与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正好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包括设置于支撑件的第一卡槽51,卡板包括设置于第一卡接部2的第一卡板22,在卡接件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卡槽5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板22的厚度和凸台的厚度之和,以使第一卡接部2能够通过沿卡接件的轴线方向和径向方向的移动而脱离支撑件。
第一卡板22设置于第一卡槽51的靠近连接架1的一侧,第一卡板22与第一卡槽51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之间具有间隙。将第一卡槽51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板22的厚度和凸台的厚度之和,在凸台可以相对于凹槽向右移动的实施例中,在需要拆卸第一卡接部2时,可以先将第一卡接部2沿轴向向右移动,移动距离为凸台的厚度,使得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在轴线方向上相互错位,然后再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第一卡接部2,即可将第一卡接部2从支撑件上拆卸下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包括设置于支撑件的第二卡槽52,卡板包括设置于第二卡接部3的第二卡板32,在卡接件的轴线方向上,第二卡槽5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板32的厚度和凹槽的宽度之和,以使第二卡接部3能够通过沿卡接件的轴线方向和径向方向的移动而脱离支撑件。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卡板32设置于第二卡槽52的靠近连接架1的一侧,第二卡板32与第二卡槽52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之间具有间隙。将第二卡槽52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板32的厚度和凹槽的宽度之和,在凹槽可以相对于凸台向右移动的实施例中,在需要拆卸第二卡接部3时,可以先将第二卡接部3沿轴向向右移动,移动距离为凹槽的宽度,使得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在轴线方向上相互错位,然后再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第二卡接部3,即可将第二卡接部3从支撑件上拆卸下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包括设置于支撑件的第一卡槽51,第一卡接部2设有第二孔,第二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部23和第二孔部24,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19,第一连接件19穿过第一孔部23以连接第一卡接部2和连接架1,第二孔部24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件19的最大直径,第一孔部23和第二孔部24被配置为能够使第一卡接部2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9在卡接件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槽51在卡接件的径向方向上的深度。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将第一连接件19从拧紧状态往外拧出长度为凸台厚度的距离时,先将第一卡接部2沿轴向向右移动,移动距离为凸台的厚度,使得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在轴线方向上相互错位,然后再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第一卡接部2,使第一连接件19进入第二孔部24,此时再通过沿将第一卡接部2沿轴向运动,可使第一卡接部2脱离支撑件。在拆离第一卡接部2的过程中,无需将第一连接件19完全从连接架1上拧出,拧出距离等于或大于凸台的厚度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包括设置于支撑件的第二卡槽52,第二卡接部3设有第三孔,第三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孔部33和第四孔部34,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件20,第二连接件20穿过第三孔部33以连接第二卡接部3和连接架1,第四孔部34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件20的最大直径,第三孔部33和第四孔部34被配置为能够使第二卡接部3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在卡接件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槽52在卡接件的径向方向上的深度。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将第二连接件20从拧紧状态往外拧出长度为凹槽宽度的距离时,先将第二卡接部3沿轴向向右移动,移动距离为凹槽的宽度,使得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在轴线方向上相互错位,然后再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第二卡接部3,使第二连接件20进入第四孔部34,此时再通过沿将第二卡接部3沿轴向运动,可使第二卡接部3脱离支撑件。在拆离第二卡接部3的过程中,无需将第二连接件20完全从连接架1上拧出,拧出距离等于或大于凹槽的宽度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1包括第一连接段101、第二连接段102、第三连接段103和连接板104,第一连接段101与连接装置连接,第二连接段102呈Y形,第二连接段102与第一连接段101连接,第三连接段103呈U形,第三连接段103与第一连接段101连接且围绕于二连接段的外侧,连接板104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之间。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段101呈圆柱体形状,该部分便于连接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同时便于与支撑件配合。第二连接段102设置于第三连接段103的U形中间部分,第三连接段103设置于第二连接段102的外周部,可以实现双层加固结构,使得连接架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
连接板104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之间,可以进一步增强连接架1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02的厚度大于第三连接段103的厚度。这样可以增大内层的强度,同时外层的第三连接段103还可以增强整体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1包括连接主体和设置于连接主体上的四个L形的限位台,连接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限位台,位于同侧的两个限位台分别设置于连接主体的上方和下方,限位台用于与被张紧件上所设置的限位板配合,以限制连接架1与被张紧件之间在至少两个方向上的相对运动。
如图7所示,在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之间的连接板向上和向下分别延伸出限位台,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右侧上、下分别延伸出第一限位台105,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左侧上、下分别延伸出第二限位台106,两个第一限位台105和两个第二限位台106均呈L形,且开口均朝向背离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方向,这样在限位台和在被张紧件上所设置的限位板配合后,可以限制连接架1和被张紧件在L形的限位台所限定的两个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保持连接架1和被张紧件的相对固定。
连接架主体包括第一连接段101、第二连接段102、第三连接段103和连接板104,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远离第一连接段101的一端的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两侧。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上分别设有两个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可以实现被张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的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1-11对本发明张紧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以被张紧件为履带行走装置上的导向轮301为例进行说明。涉及方向的描述以图2的图示方向为参考基准。
如图1所示,张紧装置安装于导向轮301上。张紧装置包括连接架1、连接装置和张紧本体。连接架1和张紧本体通过连接装置进行连接。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
如图2所示,张紧本体包括第一弹性件4、活塞杆5、防尘圈6、支承环7、第一限位件8、支撑杆9、密封圈10、第二弹性件11、第三限位件12、挡圈13、第二限位部14、第五限位件15、注油阀16、第四限位件17和第一限位部18。
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将连接架1和活塞杆5连接起来。第一限位件8的中心设有通孔,支撑杆9从第一限位件8的左侧插入其通孔中并从右侧伸出,活塞杆5插入第一限位件8的中心通孔中并从左侧伸出与连接架1连接。活塞杆5的外表面与第一限位件8的内壁之间设有防尘圈6、支承环7和密封圈,防止黄油泄漏和灰尘进入。第一限位件8的右侧端部与支撑杆9之间设有密封圈10,防止黄油泄漏和灰尘进入。活塞杆5和支撑杆9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
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第一限位部18套装于支撑杆9的外周,且第一限位部18与支撑杆9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二限位部14套装于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而且第二限位部14与第一限位部1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第三限位件12套装于支撑杆9的外周,且第三限位件12与支撑杆9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三限位件12的右侧通过挡圈13进行限位。
第一限位件8的左侧设有台肩,第一弹性件4的一端顶靠于第一限位件8的台肩上,另一端顶靠于第二限位部14上。第二弹性件11的一端顶靠于第一限位件8的右端,另一端顶靠于第三限位件12的左端。
第四限位件17套装于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并且第四限位件17与支撑杆9通过螺纹连接,第四限位件17顶靠于第二限位部14的右侧。第五限位件15穿过第四限位件17的第三安装孔177并伸入至支撑杆9的限位平面96的上方,以阻止第四限位件17相对于支撑杆9发生转动。
注油阀16安装于支撑杆9的右侧。
如图3所示,第三限位件12与第一限位部18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ΔL,该距离的大小可以通过旋转第一限位部18进行调节。
如图4所示,支撑杆9包括支撑杆本体92,支撑杆本体92的端部设有第二凸起部91,该第二凸起部91与设置于第一限位件8的孔壁上的第一凸起部相互配合,使得支撑杆9无法从第一限位件8的右侧完全伸出来,而且支撑杆9能够拉动第一限位件8一起向右运动。环形的环槽93设置于支撑杆本体92的居中靠右的位置。支撑杆本体92靠近右端的位置设有螺纹段,螺纹段的外周设有第二外螺纹94,第二外螺纹94的右侧设有限位段95,限位段95的周向侧面设有限位平面96。支撑杆9的内部沿轴向设有油道97,油道97自支撑杆本体92的右端面延伸到左端面。
如图5所示,第四限位件17包括第一限位段171和第二限位段172,第一限位段171的中心设有第一孔段173,第二限位段172的中心设有第二孔段174,第一孔段173和第二孔段174连通形成第二安装孔,第一孔段173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174的直径。第一孔段173套装于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第二孔段174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二内螺纹与支撑杆9外周的第二外螺纹94配合实现螺纹连接。
第一限位段171的周向侧壁设有两个第二通孔175,第二通孔175呈U形形状,U形形状的开口朝向第三限位件12。
第二限位段172的外周设有两个限位平台176,限位平台176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77,第五限位件15可插入第三安装孔177并到达支撑杆9的限位平面96,以防止第四限位件17相对于支撑杆9发生转动。
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部18包括靠近第三限位件12而设置的螺纹段,螺纹段设有第一外螺纹181,该第一外螺纹181与设置于第二限位部14的孔壁上的第一内螺纹配合实现螺纹连接。第一限位部18包括靠近第四限位件17而设置的第一通孔182,多个第一通孔182沿第一限位部18的周向均匀布置。第一限位部18的中心设有第五安装孔183,支撑杆9插入第五安装孔183中,且支撑杆9与第五安装孔183之间为间隙配合。
如图7所示,连接架1包括第一连接段101、第二连接段102、第三连接段103、连接板104、第一限位台105、第二限位台106、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
连接架1的整体为上下、左右对称的结构。第一连接段101呈圆柱体形状,第二连接段102连接于第一连接段101的左侧端面,第三连接段103连接于第一连接段101的周向侧面。第二连接段102呈Y形形状,第三连接段103呈U形形状,第三连接段103位于第二连接段102的外侧。连接板104为平板式结构,连接板104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之间。两个第一限位台105分别在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右侧自连接板104向上方和下方延伸。两个第二限位台106分别在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左侧自连接板104向上方和下方延伸。
第一限位台105和第二限位台106均包括L形的限位部,参考图11所示,导向轮301上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板305和第二限位板306,第一限位板305装配于位于上方的第一限位台105上,第二限位板306装配于位于下方的第一限位台105上,通过第一限位板305和第二限位板306分别与两个第一限位台105的配合,可以限制导向轮301在上下方向上的运动。而在导向轮301的另一侧,通过另外两个限位板分别与两个第二限位台106的配合,四个限位台结合起来则可以同时限制导向轮301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运动,保持导向轮301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导向轮301发生偏摆。
第二连接段102和第三连接段103的远离第一连接段101的一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段102之间为圆角过渡,第二连接板108与第二连接段102之间为圆角过渡。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均为竖直布置的平板结构。第一连接板107和第二连接板108上分别设有两个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以连接导向轮301和连接架1。
连接装置包括卡接件和连接件,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19和第二连接件20。
支撑件包括活塞杆5和支撑杆9。活塞杆5的靠近连接架1的一端设有可摆动部,可摆动部包括球形的一部分,可摆动部与连接架1的第一连接段101的端部平面相接触的面为球面。活塞杆5的距离球面10mm~50mm的位置设有两个卡槽,第一卡槽51和第二卡槽52关于活塞杆5的中轴线上下对称布置。
如图8所示,第一卡接部2包括半圆形的第一卡接本体21,第一卡接本体21的中心设有半圆形的孔。该孔的孔壁设有自孔壁向靠近第一卡接部2的圆心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板22,第一卡板22为薄板结构。第一卡板22呈月牙形状。第一卡板22的靠近圆心的侧面为平面。
第一卡板22插入第一卡槽51中,第一卡板22的底面与第一卡槽51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一卡板22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一卡槽51的靠连接架1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
第一卡接本体21的中间部分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孔部23和第二孔部24,第一孔部23呈U形,第二孔部24呈圆形。第一孔部23的直径小于第二孔部24的直径。第一孔部23设置于第二孔部24的远离第一卡接部2的圆心的一侧。
第一连接件19包括螺栓,螺栓包括螺杆和头部,螺杆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第一孔部23的直径,头部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第二孔部24的直径。比如,螺杆的直径比第一孔部23的直径小1mm~2mm。第一连接件19穿过第一孔部23以连接第一卡接部2和连接架1。第一卡接部2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9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槽51在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当第一卡接部2相对于活塞杆5沿径向向外运动后,第一连接件19可以从第一孔部23运动至第二孔部24中,而且由于第一连接件19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孔部24的直径,通过将第一卡接部2相对于活塞杆5沿轴向运动即可使第一卡接部2脱离活塞杆5,而无需将第一连接件19完全拆卸下来,有利于减少拆卸时间。
第一卡接本体21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一个Y形的第一凸台25和一个半Y形的第二凸台26。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的厚度小于第一卡接本体21的厚度。第一卡接本体21包括靠近连接架1的第一侧面和远离连接架1的第二侧面,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一侧面齐平,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未延伸至与第二侧面齐平的位置。第一卡板22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二侧面齐平。第一卡板22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可选地,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的厚度相等,且第一凸台25和第二凸台26的厚度小于第一卡板22的厚度。
第一卡槽5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板22的厚度和第一凸台25的厚度之和,比如第一卡槽51的宽度比第一卡板22的厚度和第一凸台25的厚度之和大2mm以上。
如图9所示,第二卡接部3包括半圆形的第二卡接本体31,第二卡接本体31的中心设有半圆形的孔。该半圆形的孔与第一卡接部2所设置的半圆形的孔对接形成圆形的第一孔。该半圆形孔的孔壁设有自孔壁向靠近第二卡接部3的圆心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板32,第二卡板32为薄板结构。第二卡板32呈月牙形状。第二卡板32的靠近圆心的侧面为平面。
第二卡板32插入第二卡槽52中,第二卡板32的底面与第二卡槽52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卡板32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二卡槽52的靠连接架1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
第二卡接本体31的中间部分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孔部33和第四孔部34,第三孔部33呈U形,第四孔部34呈圆形。第三孔部33的直径小于第四孔部34的直径。第三孔部33设置于第四孔部34的远离第一卡接部2的圆心的一侧。
第二连接件20包括螺栓,螺栓包括螺杆和头部,螺杆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第三孔部33的直径,头部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第四孔部34的直径。比如,螺杆的直径比第三孔部33的直径小1mm~2mm。第二连接件20穿过第三孔部33以连接第二卡接部3和连接架1。第二卡接部3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槽52在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当第二卡接部3相对于活塞杆5沿径向向外运动后,第二连接件20可以从第三孔部33运动至第四孔部34中,而且由于第二连接件20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第四孔部34的直径,通过将第二卡接部3相对于活塞杆5沿轴向运动即可使第二卡接部3脱离活塞杆5,而无需将第二连接件20完全拆卸下来,有利于减少拆卸时间。
第二卡接本体31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一个Y形的第一凹槽35和一个半Y形的第二凹槽36。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的厚度小于第二卡接本体31的厚度。第二卡接本体31包括靠近连接架1的第一侧面和远离连接架1的第二侧面,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一侧面齐平,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未延伸至与第二侧面齐平的位置。第二卡板32的远离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二侧面齐平。第二卡板32的靠近连接架1的侧面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可选地,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的宽度大小相等,而且第一凹槽35和第二凹槽36的宽度小于第二卡板32的厚度。
第二卡槽5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卡板32的厚度和第一凹槽35的宽度之和,比如第二卡槽52的宽度比第二卡板32的厚度和第一凹槽35的宽度之和大2mm以上。
如图10所示,挖掘机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履带的安装架30,安装架30上安装有导向轮301,安装架30的侧面设有第一挡板303、第二挡板302和筒体304。张紧装置安装于筒体304的内部,并且张紧装置中的第二限位件中的第二限位部14顶靠于第一挡板303的靠近第二挡板302的一侧。第四限位件17穿过在第一挡板303上所设置的圆孔,位于第一挡板303的远离第二挡板302的一侧,第四限位件17与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在张紧装置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弹性件4的右端顶靠在第二限位部14上,第二限位部14顶靠在第一挡板303上,第二限位部14相对于安装架30保持不动。
筒体304为圆筒结构,虽然图10中为了展示筒体304的内部结构,只显示了筒体304的一部分,但实际上筒体304沿周向是基本封闭的。
如图11所示,导向轮301的一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一限位台105与第一限位板305和第二限位板306的配合进行限位,另一个分别通过两个第二限位台106与两个限位板的配合进行限位,保持导向轮301的相对稳定性。
将张紧装置安装于安装架30上之后,黄油枪从安装架的纵梁弯板上黄油加注口向注油阀16内加注黄油,黄油通过贯穿支撑杆9内部的油道97进入活塞杆5与支撑杆9之间形成的密封腔体内,推动活塞杆5前移,以张紧履带。
张紧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挖掘机行驶过程中,履带遇到障碍物后,连接架1、活塞杆5和支撑杆9向后运动,支撑杆9带动第一限位件8一起向后运动,第一限位件8压缩第一弹性件4,第二限位部14受到第一挡板303的抵顶而保持不动,第一限位部18与第二限位部14连接,因此第一限位部18也保持不动,设置于支撑杆9上的第二弹性件11、第三限位件12、第四限位件17和注油阀16一起随支撑杆9向后运动;当第三限位件12移动到接近第四限位件17的位置时,挡圈13完全嵌入第四限位件17的扩孔部内,第三限位件12与第四限位件17的端部平面相互接触;然后,继续压缩会使第二弹性件11受压直至最大压缩行程,第二弹性件11和第一弹性件4发挥双重减震作用,增强缓冲效果,增设第二弹性件11还可以有效解决了空间限制带来的弹簧力不足问题。
张紧装置的设定压缩行程等于如图3所示的预留的第一预设距离ΔL的大小与第二弹性件11的最大压缩行程之和。通常,张紧装置的设定压缩行程大于履带发生跳齿时的张紧压缩行程,这样有利于保护履带和驱动轮,使得履带可以适当地跳齿。但是,当挖掘机更换橡胶履带或在泥粘工况时,履带跳齿几率会明显增大,甚至影响挖掘机的行走,此时,通过第四限位件17上所设置的U形的第二通孔175,圆柱形头的操作工具可以插入在第一限位部18的周向分布的第一通孔182内,转动操作工具可以旋转第一限位部18,由于第二限位部14被第一弹性件4的弹性力抵顶在第一挡板303上,因此第一限位部18的转动会转化为沿轴线方向向前移动,第一预设距离ΔL逐渐减小,直至将张紧装置的设定压缩行程设置为小于或等于履带发生跳齿时的张紧压缩行程,以防止履带发生跳齿。由此可见,本发明张紧装置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以降低挖掘机在更换橡胶履带或在泥粘工况时履带发生跳齿的几率,改善用户体验。而在正常工况时,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则又可以调节至能够使履带发生跳齿的位置,以保护履带和驱动轮。
张紧本体和连接架1的安装过程如下:
如图7所示,先将活塞杆5的左侧包括球形的一部分的可摆动部与连接架1的第一连接段101的右侧端部平面相互接触;然后,安装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使第一卡接部2的第一卡板22插入第一卡槽51中,第二卡接部3的第二卡板32插入第二卡槽52中;同时使第一卡接部2上的第一凸台25插入第二卡接部3上的第一凹槽35中,第一卡接部2上的第二凸台26插入第二卡接部3上的第二凹槽36中,使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卡接部3卡接连接为一个整体,此时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3无法通过沿径向方向的相对运动而脱离彼此,但能通过沿轴向方向的相对运动而脱离彼此;最后,将第一连接件19穿过第一卡接部2的第一孔部23以连接第一卡接部2和连接架1,将第二连接件20穿过第二卡接部3的第三孔部33以连接第二卡接部3和连接架1,完成张紧本体和连接架1的连接。
张紧本体和连接架1的拆卸过程如下:
以如图7所示的结构为例,先将第二连接件20向右侧旋出长度为第一凹槽35沿轴线方向的宽度的距离,然后沿径向向下移动第二卡接部3,使第二连接件20进入第四孔部34,然后沿轴向向右移动第二卡接部3,使第二卡接部3脱离第二连接件20,然后沿轴向向下将第二卡接部3从活塞杆5上拆下来;接着,将第一连接件19向右侧旋出长度为第一凸台25沿轴线方向的厚度的距离,然后沿径向向上移动第一卡接部2,使第一连接件19进入第二孔部24,然后沿轴向向右移动第一卡接部2,使第一卡接部2脱离第一连接件19,然后沿轴向向上将第一卡接部2从活塞杆5上拆下来,完成张紧本体和连接架1的分离。
在相关技术中,张紧装置与导向轮用螺栓固定连接为一体,当安装导向轮的车架导向座的对称中心与安装张紧装置的车架限位板的对称中心不重合偏差过大时,张紧装置轴向长度方向会发生微小弯曲变形,防尘圈与活塞杆之间会发生侧向磨损导致漏油,支撑件与连接架的接触处受侧向力严重时会发生断裂。同时,张紧装置受制于车架空间的限制,弹簧直径有时不能加增大到设计计算参数值,弹簧力无法满足工况需求,且张紧装置遇到很大冲击时,弹簧容易损伤。张紧装置的最大压缩行程为定值,最大压缩行程一般大于履带跳齿行程,当挖掘机更换橡胶履带或在泥粘工况时,履带跳齿几率增大,影响挖掘机的行走。张紧装置的黄油注油阀通过在限位板上焊接挡块的方式来防止注油阀转动,但是挡块的焊接定位要求较高,挡块定位尺寸超差或脱落时,注油阀会发生转动,进而造成用户无法加注黄油。
而在本发明提供的张紧装置实施例中,支撑件与连接架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支撑件能够相对于连接架在预设范围内发生偏转,有效降低了车架制造偏差造成的张紧装置轴向弯曲受力带来的轴断裂、密封件磨损漏油等故障。张紧装置采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双结构,有效解决了空间限制带来的弹簧力不足、冲击过大导致弹簧受损的问题。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可以实现张紧装置的压缩限位行程的可调,有效降低更换橡胶履带或泥地工况时履带的跳齿几率。注油阀的油嘴可以相对于注油本体实现360°旋转,从根本上解决了挡块限位失效造成的黄油无法加注问题。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张紧装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履带行走装置,该履带行走装置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张紧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履带行走装置还包括安装架30和第一挡板303,第一挡板303安装在安装架30上,张紧装置安装于安装架30上,第一挡板303顶靠于第二限位件的远离第一限位件8的一侧。第一挡板303可以限制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位置,保持第二限位件在张紧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除了履带行走装置之外,本申请提供的张紧装置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张紧的机械设备中。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履带行走装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履带行走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履带行走装置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类工程机械中,比如挖掘机、起重机、消防车等等。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张紧装置所具有的积极技术效果同样适用于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5)
1.一种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杆(9);
第一限位件(8),设置于所述支撑杆(9)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限位件(8)能够随所述支撑杆(9)运动;
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杆(9)的第二端,且所述支撑杆(9)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运动;
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8)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第三限位件(12),套装于所述支撑杆(9)上,所述第三限位件(12)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且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可调;和
第二弹性件(11),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8)和所述第三限位件(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18)和第二限位部(14),所述第一限位部(18)可动地套装于所述支撑杆(9)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限位部(14)套装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8)上,且所述第一限位部(18)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沿所述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以实现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8)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设有第一外螺纹(181),所述第二限位部(14)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限位部(14)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装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8)的外周,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限位部(18)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4)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181)和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8)设有第一通孔(182),所述第一通孔(182)被配置为能够被接入操作工具以驱动所述第一限位部(18)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4)沿所述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限位件(17),所述第四限位件(17)连接于所述支撑杆(9)连接,所述第四限位件(17)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8)的一侧以限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轴向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位件(17)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撑杆(9)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包括第一孔段(173)和第二孔段(174),所述第一孔段(173)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174)的孔径,所述第一限位部(18)插入所述第一孔段(173)中,所述第二孔段(174)与所述支撑杆(9)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位件(17)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孔段(173)连通的第二通孔(175),所述第一限位部(18)设有第一通孔(182),所述第二通孔(175)被配置为能够允许操作工具接入所述第一通孔(182),以驱动所述第一限位部(18)沿所述支撑杆(9)的轴线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孔段(174)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支撑杆(9)设有第二外螺纹(94),所述第二孔段(174)与所述支撑杆(9)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94)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孔段(174)与所述支撑杆(9)的相对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五限位件(15)、设置于所述第四限位件(17)上的第三安装孔(177)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杆(9)上的限位平面(96),所述第五限位件(15)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177),所述第五限位件(15)抵顶于所述限位平面(96)上或者所述第五限位件(15)与所述限位平面(96)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以通过所述第五限位件(15)阻止所述第四限位件(17)与所述支撑杆(9)发生相对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圈(13),所述支撑杆(9)设有环槽(93),所述环槽(93)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12)的靠近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所述挡圈(13)设置于所述环槽(93)中以限制所述第三限位件(12)的轴向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8)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一限位件(8)通过所述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所述支撑杆(9)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孔壁设有自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孔壁向靠近所述支撑杆(9)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支撑杆(9)的第一端设有自所述支撑杆(9)的外表面沿远离所述支撑杆(9)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91),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91)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8)随所述支撑杆(9)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杆(5)和注油阀(16),所述第一限位件(8)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一限位件(8)通过所述第四安装孔套装于所述支撑杆(9)的第一端,所述活塞杆(5)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孔中并从向远离所述支撑杆(9)的一端延伸,所述支撑杆(9)内部设有油道(97),所述油道(97)连通所述活塞杆(5)与所述支撑杆(9)之间的空间,所述注油阀(16)安装于所述油道(97)的远离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所述注油阀(16)包括注油本体和与所述注油本体连通的油嘴,所述油嘴能够相对于所述注油本体旋转。
13.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张紧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履带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安装架(30)和第一挡板(303),所述第一挡板(303)安装在所述安装架(30)上,所述张紧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架(30)上,所述第一挡板(303)顶靠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8)的一侧。
15.一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张紧装置或者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履带行走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95010.1A CN113635986B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95010.1A CN113635986B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35986A true CN113635986A (zh) | 2021-11-12 |
CN113635986B CN113635986B (zh) | 2022-01-07 |
Family
ID=78426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95010.1A Active CN113635986B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35986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03449A1 (de) * | 1992-02-07 | 1993-08-12 |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 Riemenspannvorrichtung |
DE10327214A1 (de) * | 2003-06-17 | 2005-01-13 | Ina-Schaeffler Kg | Spann- und Dämpfungselement für Zugmitteltriebe |
DE102011004488A1 (de) * | 2011-02-22 | 2012-08-2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Linearspanneinheit für Zugmitteltriebe mit einer integrierten Dämpfungseinrichtung |
CN203511813U (zh) * | 2013-10-29 | 2014-04-02 |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 履带系统以及挖掘机 |
CN203714028U (zh) * | 2014-03-19 | 2014-07-16 | 王海芳 |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
CN104015824A (zh) * | 2014-05-30 | 2014-09-03 | 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 | 集成式涨紧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履带式行走机械 |
JP2017057902A (ja) * | 2015-09-15 | 2017-03-23 | Ntn株式会社 | 油圧式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
CN206608514U (zh) * | 2017-02-13 | 2017-11-03 | 中山精量衡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方便的皮带张紧防跑偏装置 |
-
2021
- 2021-10-14 CN CN202111195010.1A patent/CN1136359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03449A1 (de) * | 1992-02-07 | 1993-08-12 |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 Riemenspannvorrichtung |
DE10327214A1 (de) * | 2003-06-17 | 2005-01-13 | Ina-Schaeffler Kg | Spann- und Dämpfungselement für Zugmitteltriebe |
DE102011004488A1 (de) * | 2011-02-22 | 2012-08-2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Linearspanneinheit für Zugmitteltriebe mit einer integrierten Dämpfungseinrichtung |
CN203511813U (zh) * | 2013-10-29 | 2014-04-02 |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 履带系统以及挖掘机 |
CN203714028U (zh) * | 2014-03-19 | 2014-07-16 | 王海芳 |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
CN104015824A (zh) * | 2014-05-30 | 2014-09-03 | 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 | 集成式涨紧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履带式行走机械 |
JP2017057902A (ja) * | 2015-09-15 | 2017-03-23 | Ntn株式会社 | 油圧式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
CN206608514U (zh) * | 2017-02-13 | 2017-11-03 | 中山精量衡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方便的皮带张紧防跑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35986B (zh) | 2022-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35985B (zh) | 张紧装置和机械设备 | |
US8146677B2 (en) | Hydraulic breaker assembly | |
CN113635986B (zh) | 张紧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和工程机械 | |
CN201472505U (zh) | 一种履带涨紧装置 | |
US20190225297A1 (en) | Shock absorber | |
CN114312278A (zh) | 一种重型卡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 |
CN215663708U (zh) | 履带张紧装置及履带式车辆 | |
CN201703449U (zh) |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 |
CN111173884A (zh) | 一种掘进机振动抑制装置 | |
CN201703450U (zh) |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 |
CN215752615U (zh) | 适用于机器人的减震舵轮 | |
CN103644236B (zh) |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用前桥油气悬挂装置 | |
CN216519270U (zh) | 一种抗冲压万向节 | |
CN105416426A (zh) | 一种挖掘机履带张紧装置 | |
CN113525507A (zh) | 适用于机器人的减震舵轮 | |
CN210889554U (zh) | 一种液压油缸导向套压力缓冲装置 | |
CN102678727B (zh) | 防锁紧后松动的螺栓 | |
CN210502944U (zh) | 一种用于消防机器人行走机构的张紧轮 | |
CN112901591A (zh) | 液压缸 | |
KR20080059362A (ko) | 신축이음장치 | |
CN218367456U (zh) | 解锁组件及换电设备 | |
CN111156274A (zh) | 单筒式环形腔高压油气弹簧 | |
CN220374618U (zh) | 一种双弹簧定位复位浮动缓冲装置 | |
CN217977151U (zh) | 一种软管连接的阻尼器 | |
CN221893184U (zh) | 一种自适应履带张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