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2590A - 显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显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2590A
CN113632590A CN201980094707.4A CN201980094707A CN113632590A CN 113632590 A CN113632590 A CN 113632590A CN 201980094707 A CN201980094707 A CN 201980094707A CN 113632590 A CN113632590 A CN 113632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k
display element
adjacent
transparent electrode
elemen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47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喜田扇太郎
青森繁
镰田豪
浅冈康
佐久间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32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25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05B33/28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of translucent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61Repair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显示元件在平坦化膜(5)的上侧具备:线状的多个堤(W1~W4);线状的多个活性层(Fr·Fg·Fb),各自形成在相邻的堤之间;以及上部透明电极(Kr·Kg·Kb),其形成在各活性层上,在各堤中形成有切口(CL),切口(CL)的以平坦化膜为基准的高度局部变小,相邻的活性层中的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上部透明电极(Kr)与另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上部透明电极(Kg)经由形成于切口内的导通电极(DS)电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相邻的倒锥形的分隔壁之间层叠阳极、发光介质层和阴极的显示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8-45873(2018年3月22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存在在线状的阴极中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线状地产生像素缺陷之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元件在平坦化膜的上侧具备:多个下部反射电极;线状的多个堤;线状的多个活性层,各自形成在相邻的堤之间;以及上部透明电极,其形成在各活性层上,在所述显示元件中,各活性层在所述多个下部反射电极中共通地设置,并构成多个同色像素,各堤为朝向下方尖端变细的倒锥形,以所述平坦化膜为基准的各堤的高度大于以所述平坦化膜为基准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的高度,位于相邻的活性层之间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所述切口的以所述平坦化膜为基准的高度局部变小,在所述相邻的活性层中,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与另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经由形成于所述切口内的导通电极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得到即使上部透明电极断线也难以产生像素缺陷之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形成工序的流程图。
图2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B-B剖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C-C剖视图。
图3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B-B剖视图,图3的(c)是示出切口与液滴的关系的俯视图,图3的(d)是示出切口的其他构成的剖视图。
图4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堤的切口的效果的俯视图,图4的(b)是示出课题的俯视图。
图5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其他构成的俯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B-B剖视图,图5的(c)是图5的(a)的C-C剖视图。
图6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另一构成的俯视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B-B剖视图,图6的(c)是图6的(a)的C-C剖视图。
图7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另一构成的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B-B剖视图,图7的(c)是图7的(a)的C-C剖视图。
图8的(a)~(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切口的形成例的俯视图。
图9的(a)~(c)是示出切口的其他形成例的俯视图。
图10的(a)~(c)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1的(a)~(d)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2的(a)~(d)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又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3的(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3的(b)是图13的(a)的B-B剖视图,图13的(c)是图13的(a)的C-C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5的(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的效果的俯视图,图15的(b)是示出课题的俯视图。
图16的(a)、(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的形成例的俯视图。
图17的(a)、(b)是示出倾斜部的其他形成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所示的构成仅为一个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形成工序的流程图。图2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显示元件2)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B-B剖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C-C剖视图。图3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B-B剖视图,图3的(c)是示出切口与液滴的关系的俯视图,图3的(d)是示出切口的其他构成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步骤S1中,形成基板TK,该基板TK具备基材BZ和包含像素电路层PC以及平坦化膜5的TFT层(薄膜晶体管层)4。基材BZ既可以不具有挠性,也可以具有挠性,也可以在基材BZ上设置针对异物的阻挡膜(无机绝缘膜等)。在步骤S2中,在平坦化膜5上使用溅射成膜和光刻法形成下部反射电极(例如,ITO与Ag的层叠膜)Er·Eg·Eb。在步骤S3中,使用涂布成膜和光刻来形成线状的堤W1~W4。在步骤S4中,使用涂布成膜和光刻法在堤W1~W4上形成遮光膜JF。在步骤S5中,使用喷墨法或蒸镀法形成线状的活性层(包含发光层)Fr·Fg·Fb。在步骤S6中,通过蒸镀成膜,在活性层Fr·Fg·Fb上形成线状的上部透明电极(例如,Al或Ag、Au、Pt、Ni、Ir、Ca或MgAg合金等极薄膜或ITO膜、IZO膜)Kr·Kg·Kb。在步骤S6之后,也可以进行用于防止水、氧等异物进入显示元件的密封工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从TFT层4向活性层的方向记为“上方向”,将从活性层向TFT层4的方向记为“下方向”。
堤W1~W4和遮光膜JF为绝缘体,在遮光膜JF上(堤W1~W4的上方)形成堤电极K1~K4。堤电极K1~K4通过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相同的工序(步骤S6的蒸镀成膜)形成,且是与Kr·Kg·Kb相同的层,且由相同材料构成。对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的端部供给相同的电源电压。
由重叠的下部反射电极Er、活性层Fr(包含红色发光层)以及上部透明电极Kr构成红色发光元件(LED)Xr,由重叠的下部反射电极Eg、活性层Fg(包含绿色发光层)以及上部透明电极Kg构成绿色发光元件(LED)Xg,由重叠的下部反射电极Eb、活性层Fb(包含蓝色发光层)以及上部透明电极Kb构成蓝色发光元件(LED)Xb,用于控制发光元件Xr·Xg·Xb的像素电路形成于TFT层4的像素电路层PC。
在活性层Fr·Fg·Fb中,除了发光层以外,还可以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及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个。上部透明电极Kr·Kg·Kb作为供给低电位侧的电源电压的阴极或者供给高电位侧的电源电压的阳极而发挥作用。
当发光元件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活性层包含有机发光层)时,空穴和电子通过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流在发光层内复合,并在因此产生的激子跃迁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出光。下部反射电极具有光反射性,上部透明电极具有透光性,因此从发光层8发出的光成为朝向上方的顶部发射。
当发光元件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活性层包含量子点层)时,空穴和电子通过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流在发光层内复合,并在因此产生的激子从量子点的导带能级(conduction band)迁移到价带能级(valence band)的过程中发出光(荧光)。发光元件也可以是上述OLED、QLED以外的发光元件(无机发光二极管等)。
并列设置的线状的堤W1~W4分别是朝向下方(基板侧)前端变细的倒锥形。活性层Fr形成在堤W1·W2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俯视下的延伸方向,图中为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r和活性层Fr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r一同构成红色的像素线。活性层Fg形成在堤W2·W3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g和活性层Fg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g一同构成绿色的像素线。活性层Fb形成在堤W3·W4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b和活性层Fb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b一同构成蓝色的像素线。以TFT层4(例如,作为最上层的平坦化膜5的上表面)为基准,堤W1~W4的高度比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的高度高。
例如,如图2至图3所示,在位于相邻的活性层Fr、Fg之间的堤W2中形成一个以上的切口CL,切口CL以TFT层4为基准的高度局部变小,形成于活性层Fr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r和形成于活性层Fg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g经由形成于切口CL内的导通电极DS电连接。
另外,在位于相邻的活性层Fg、Fb之间的堤W3中,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切口CL,该切口CL以TFT层4为基准的高度局部变小,形成于活性层Fg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g和形成于活性层Fb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b经由形成于切口CL内的导通电极DS电连接。
导通电极DS通过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相同的工序(图1的步骤S6)形成,并是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相同的层,且由相同材料构成。在堤W2、W3的切口CL中,贯穿堤材料(高度为零),在平坦化膜5的上表面形成导通电极DS。
在图2中,虽然使切口CL的位置与上部透明电极的间隙对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切口CL与上部透明电极在俯视时相邻的结构。
图4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堤的切口的效果的俯视图,图4的(b)是示出课题的俯视图。根据图2和图3的构成,线状的上部透明电极Kr、Kg经由导通电极DS电连接。因此,如图4的(a)所示,例如即使上部透明电极Kg断线,电源电压Vp也从上部透明电极Kr经由切口CL的导通电极DS被供给至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因此绿色的像素线上的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不会成为缺陷(不点亮)。各堤的切口CL设置在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中,例如在将堤在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二等分的位置设置切口CL的情况下,(起因于上部透明电极的断线的)像素缺陷的发生率减半。通过在两个像素中形成一个切口来抑制莫尔条纹的发生。
如图4的(b)所示,在堤中不存在切口以及导通电极的情况下,若例如上部透明电极Kg断线,则不向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供给电源电压Vp,因此像素线上的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成为缺陷(常时不点亮)。此外,即使在从上部透明电极的两端供给电源电压Vp的两侧输入的情况下,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也成为单侧输入,因此成为显示不均的原因。
如图3的(b)和(c)所示,为了在将作为活性层Fg的材料的液滴Q喷出到堤W2、W3之间时使液滴Q不流向堤W2的切口CL,优选在切口CL的最深部(最下部),使切口CL的宽度L(堤W2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小于堤底面的宽度Y。切口CL的宽度L优选为1μm以下。在切口CL的宽度L不恒定的情况下,优选将最宽的宽度设为最宽宽度,切口CL的最下部的最宽宽度优选比堤的底面的宽度Y小,优选为1μm以下。
在图3的(b)中,切口CL是宽度不随着深度变化的直线型的槽(狭缝),但并不限于此。如图3的(d)所示,也可以是随着深度增加(朝向TFT层4侧),宽度变窄的锥形的槽(狭缝)。这样,能够将切口CL内的导通电极DS与堤电极K2电连接,能够实现低电阻化。另外,如果向堤电极K2供给电源电压,则能够抑制像素缺陷的产生。
堤W1~W4的侧壁(锥面)优选具有疏液性。这样,成为活性层的材料的液滴难以流向切口CL。堤的疏液性可以通过在堤材料中混合氟系聚合物等来实现。
倒锥形的堤W1~W4的侧壁(锥面)优选具有光散射性。这样,能够使从发光层Fr·Fg·Fb斜着出射的光高效且均匀地从堤间(向上方)出射,能够在确保亮度的同时提高对比度。堤的光散射性可通过在堤材料中混合氧化钛等来实现。
由于在堤W1~W4的上表面形成有遮光膜JF,所以能够在堤上表面吸收外部光,能够抑制由下部反射电极引起的外部光反射。遮光膜JF将所涂布的黑矩阵材料通过光刻进行图案化来形成。
图5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其他构成的俯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B-B剖视图,图5的(c)是图5的(a)的C-C剖视图。
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平坦化膜5与堤W1~W4之间设置堤台Zs,在切口CL处贯穿堤而仅保留堤台Zs。以TFT层4为基准,通过使堤台Zs的高度Hs(上表面高度)与邻接于活性层Fr·Fg·Fb的切口CL的部分的高度(上表面高度:50~200nm左右)一致,使上部透明电极Kr·Kg·Kb与导通电极DS的高度一致,并能够抑制导通电极DS产生阶差。此外,堤台Zs的高度与活性层Fr·Fg·Fb的厚度之差也可以不为零,只要比导通电极DS的厚度小即可。这样,可确认导通电极DS的阶差的抑制效果。
图6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另一构成的俯视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B-B剖视图,图6的(c)是图6的(a)的C-C剖视图。
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切口CL处仅保留堤W1~W4的基部Ws。以TFT层4为基准,通过使切口CL的最深部的高度Hc(基部Ws的上表面高度)与邻接于活性层Fr·Fg·Fb的切口CL的部分的高度(上表面高度)一致,使上部透明电极Kr·Kg·Kb与导通电极DS的高度一致,并能够抑制导通电极DS产生阶差。
图7的(a)是示出显示元件的另一构成的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B-B剖视图,图7的(c)是图7的(a)的C-C剖视图。
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切口CL处贯穿堤材而保留遮光膜JF。这样,能够抑制来自切口CL的外部光入射。另外,以TFT层4为基准,通过使遮光膜JF的高度(上表面高度)和与邻接于活性层Fr·Fg·Fb的切口CL的部分的高度(上表面高度)一致,使上部透明电极Kr·Kg·Kb与导通电极DS的高度一致,并能够抑制导通电极DS产生阶差。
图8的(a)~(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切口的形成例的俯视图。如图8的(a)所示,通过将多个堤的切口CL设置于堤沿俯视下的延伸方向N等分(N为3以上的整数)的位置处,能够使缺陷的产生概率设为1/N。
另外,如图8的(b)所示,通过将切口CL形成为钥匙孔状或曲线状,将切口CL的两端之间的轨迹长度(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时的轨迹距离)形成为比两端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的形状,能够抑制液滴通过切口CL导致的不同颜色的活性层的混合。
另外,如图8的(c)所示,也可以在各堤设置多个切口CL,在相邻的2个堤中,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切口的位置错开。例如,也能够将堤W2的切口CLa、堤W3的切口CLb、堤W2的切口CLc、堤W3的切口CLd排列成交错状,使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的切口CLa与切口CLb之间的间隔、与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的切口CLc与切口CLd之间的间隔相等。这样,例如即使在上部透明电极Kg中产生断线,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也能够经由上部透明电极Kr和上部透明电极Kb中的至少一方接受电源电压Vp的供给。
图9的(a)~(c)是示出切口的其他形成例的俯视图。在将绿色的像素线(高亮度)形成得比红色及蓝色的像素线(低亮度)细的情况下,上部透明电极Kg比上部透明电极Kr·Kb细,容易断线。因此,如图9的(a)所示,通过使形成在夹着上部透明电极Kg的(邻接于上部透明电极Kg的)堤W2、W3中的切口CL的数量多于形成在堤W1、W4中的切口CL的数量,能够抑制在绿色的像素线中产生的缺陷。此时,如图9的(b)所示,也可以使形成于堤W2的切口CL和形成于堤W3的切口CL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在由驱动电压的有效值较小的像素行(例如绿色)和驱动电压的有效值较大的像素行(例如蓝色)所夹的(邻接于绿色的像素行以及蓝色的像素行的)堤W3的切口CL中,进入了切口的活性层有可能产生不期望的发光。因此,如图9的(c)所示,通过使形成于堤W3的切口CL的宽度小于形成于堤W1·W2·W4的切口CL的宽度,能够抑制切口处的不期望的发光。
图10的(a)~(c)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基板TK上涂布抗蚀剂Rs(堤材料)(图10的(a)),接着,隔着掩膜MK向抗蚀剂Rs照射散射光LX(包含相对于基板垂线以正的规定锐角入射的光及以负的规定锐角入射的光)(图10的(b)),接着,通过进行显影,能够得到倒锥形堤W(图10的(c))。
图11的(a)~(d)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基板TK上涂布抗蚀剂Rs(堤材料)(图11的(a)),接着,隔着掩膜MK,向抗蚀剂Rs照射第一斜光La(相对于基板垂线以正的规定锐角入射的光)(图10的(b)),接着,隔着掩膜MK,向抗蚀剂Rs照射第二斜光Lb(相对于基板垂线以负的规定锐角入射的光)(图10的(c)),接着,通过进行显影,能够得到倒锥形堤W(图10的(d))。
图12的(a)~(d)是示出倒锥形堤的形成工序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在基板TK上涂布抗蚀剂Rs(堤材料)(图12的(a)),接着,在使带有掩模MK和抗蚀剂Rs的基板TK相对于垂直光Ls倾斜正的规定锐角的状态下,隔着掩模MK向抗蚀剂Rs照射垂直光Ls(图12的(b)),接着,在使带有掩模MK和抗蚀剂Rs的基板TK相对于垂直光Ls倾斜负的规定锐角的状态下,隔着掩模MK向抗蚀剂Rs照射垂直光Ls(图12的(c)),接着,通过进行显影,能够得到倒锥形堤W(图12的(d))。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的(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3的(b)是图13的(a)的B-B剖视图,图13的(c)是图13的(a)的C-C剖视图。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并列设置的线状的堤W1~W4分别是朝向下方(基板侧)前端变细的倒锥形。活性层Fr形成在堤W1·W2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r和活性层Fr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r一同构成红色的像素线。活性层Fg形成在堤W2·W3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g和活性层Fg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g一同构成绿色的像素线。活性层Fb形成在堤W3·W4之间,与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纵向)上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电极Eb和活性层Fb上的上部透明电极Kb一同构成蓝色的像素线。以TFT层4为基准,堤W1~W4的高度高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的高度。
堤W1~W4和遮光膜JF为绝缘体,在遮光膜JF上(堤W1~W4的上方)形成堤电极K1~K4。堤电极K1~K4通过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相同的工序(步骤S6的蒸镀成膜)形成,是与上部透明电极Kr·Kg·Kb相同的层,且由相同材料构成。对堤电极K1~K4以及上部透明电极Kr·Kg·Kb供给相同的电源电压。
例如,如图13至图14所示,在位于相邻的活性层Fr、Fg之间的堤W2中,形成一个以上的倾斜部Pr2,该倾斜部Pr2朝向邻接的活性层Fr突出并具有从堤W2的上表面朝向活性层Fr的上表面倾斜的倾斜面Sr2,同时,形成一个以上的倾斜部Pg2,该倾斜部Pg2朝向邻接的活性层Fg突出并具有从堤W2的上表面朝向活性层Fg的上表面倾斜的倾斜面Sg2。
倾斜部Pr2在倾斜面Sr2上具备倾斜电极Ur2,倾斜部Pg2在倾斜面Sg2上具备倾斜电极Ug2,上部透明电极Kr以及堤电极K2经由倾斜电极Ur2电连接,上部透明电极Kg以及堤电极K2经由倾斜电极Ug2电连接。
另外,在堤W3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倾斜部Pg3,该倾斜部Pg3朝向邻接的活性层Fg突出并具有从堤W3的上表面朝向活性层Fg的上表面倾斜的倾斜面Sg3,同时,形成有1个以上的倾斜部Pb3,该倾斜部Pb3朝向邻接的活性层Fb突出并具有从堤W3的上表面朝向活性层Fb的上表面倾斜的倾斜面Sb3。
倾斜部Pg3在倾斜面Sg3上具备倾斜电极Ug3,倾斜部Pb3在倾斜面Sb3上具备倾斜电极Ub3,上部透明电极Kg及堤电极K3经由倾斜电极Ug3电连接,上部透明电极Kb及堤电极K3经由倾斜电极Ub3电连接。
图15的(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的效果的俯视图,图15的(b)是示出课题的俯视图。根据图13和图14的构成,例如线状的上部透明电极Kg经由倾斜部Pg2·Pg3与堤电极K2·K3电连接。因此,例如如图15的(a)所示,即使上部透明电极Kg断线,电源电压Vp也通过经由堤W2的堤电极K2以及倾斜部Pg2的通路和经由堤W3的堤电极K3以及倾斜部Pg3的通路供给到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因此绿色的像素线上的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不会成为缺陷(不点亮)。例如,通过在堤W2的中央设置一个倾斜部Pg2,能够使绿色的像素线的缺陷产生率减半。
如图15的(b)所示,在未设置倾斜部Pg2·Pg3的情况下,若例如上部透明电极Kg断线,则不向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供给电源电压Vp,因此像素线上的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成为缺陷(常时不点亮)。
图16的(a)·(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的形成例的俯视图。如图16的(a)所示,例如通过在堤W2中,将多个倾斜部Pg2形成于堤沿俯视下的延伸方向N等分(N为3以上的整数)的位置处,能够使缺陷的产生概率设为1/N。
另外,如图16的(b)所示,也可以在各堤设置多个倾斜部,在相邻的2个堤中,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倾斜部的位置错开。例如,也能够将堤W2的倾斜部Pg2a、堤W3的倾斜部Pg3b、堤W2的切口倾斜部Pg2c、堤W3的倾斜部Pg3d排列成交错状,使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的倾斜部Pg2a与倾斜部Pg3b之间的间隔、与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的倾斜部Pg2c与倾斜部Pg3d之间的间隔相等。这样,例如即使在上部透明电极Kg中产生断线,断线部位以后的部分也能够经由堤电极K2和堤电极K3中的至少一方接受电源电压Vp的供给。
图17的(a)·(b)是示出倾斜部的其他形成例的俯视图。在将绿色的像素线(高亮度)形成得比红色及蓝色的像素线(低亮度)细的情况下,上部透明电极Kg比上部透明电极Kr·Kb细,容易断线。因此,如图17的(a)所示,通过使邻接于宽度最小的上部透明电极Kg的倾斜部Pg2·Pg3的数量多于邻接于宽度比上部透明电极Kg宽的透明电极Kb的倾斜部Pb3·Pb4的数量,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绿色的像素线中产生的缺陷。此时,如图17的(b)所示,也可以使形成于堤W2的倾斜部Pg2和形成于堤W3的倾斜部Pg3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并非以限定为目的。基于这些例示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能够进行多种变形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 显示元件
4 TFT层
5 平坦化膜
PC 像素电路层
TK 基板
W1~W4 堤
Er、Eg、Eb 下部反射电极
Fr、Fg、Fb 活性层
Kr、Kg、Kb 上部透明电极
K1~K4 堤电极
JF 遮光膜
CL 切口
Zs 堤台
Pg2、Pg3 倾斜部
Sg2、Sg3 倾斜面
Ug2、Ug3 倾斜电极

Claims (22)

1.一种显示元件,其在TFT层的上侧具备:多个下部反射电极;线状的多个堤;线状的多个活性层,各自形成在相邻的堤之间;以及上部透明电极,其形成在各活性层上,
所述显示元件的其特征在于,
各活性层在所述多个下部反射电极中共通地设置,并构成多个同色像素,
各堤为朝向所述TFT层侧尖端变细的倒锥形,
以所述TFT层为基准的各堤的高度大于以所述TFT层为基准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的高度,
位于相邻的活性层之间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所述切口的以所述TFT层为基准的高度局部变小,
在所述相邻的活性层中,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与另一个活性层上形成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经由形成于所述切口内的导通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的上表面形成有遮光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的锥面形成有光反射膜或光散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最下部的最大宽度小于堤的底面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大宽度为1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设置于将位于所述相邻的活性层之间的堤沿长边方向等分为规定数量的位置中的至少一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相对于多个同色像素设置有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各堤形成于堤台上,
以所述TFT层为基准,所述堤台的高度与所述相邻的活性层的各自邻接于所述切口的部分的高度之差小于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个堤的切口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个堤的切口在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配置成交叉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TFT层为基准,所述切口的最深部的高度与所述相邻的活性层的各自邻接于所述切口的部分的高度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内形成有遮光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透明电极以及所述导通电极由相同材料形成于同一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的两端之间的轨迹长度比所述切口的所述两端之间的最短距离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是随着深度增加宽度变窄的锥形的槽,宽度即为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以及导通电极,
在隔着1个活性层相邻的堤中,一个堤的切口与另一个堤的切口在各堤的俯视下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以及导通电极,
在邻接于宽度最小的上部透明电极的堤中所形成的切口的数量多于不邻接于所述宽度最小的上部透明电极的堤中所形成的切口的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以及导通电极,
对于驱动电压的有效値为最大的活性层以及驱动电压的有效値为最小的活性层的这两个活性层,与所述两个活性层邻接的堤中所形成的切口窄于仅与所述两个活性层中的一方邻接的堤中所形成的切口。
19.一种显示元件,其在TFT层的上侧具备:多个下部反射电极;线状的多个堤;线状的多个活性层,各自形成在相邻的堤之间;以及上部透明电极,其形成在各活性层上,
所述显示元件的其特征在于,
各活性层在所述多个下部反射电极中共通地设置,并构成多个同色像素,
各堤为朝向所述TFT层侧尖端变细的倒锥形,
以所述TFT层为基准的各堤的高度大于以所述TFT层为基准的所述上部透明电极的高度,
在各堤的上方形成有堤电极,
在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邻接的活性层突出并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堤的上表面朝向活性层的上表面倾斜,
所述倾斜部在所述倾斜面上具备倾斜电极,
所述上部透明电极与所述堤电极经由所述倾斜电极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的上表面形成有遮光膜。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透明电极、所述堤电极以及所述倾斜电极由相同材料形成于同一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各堤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倾斜部以及倾斜电极,
与作为最小宽度的上部透明电极邻接的倾斜部的数量多于与不为最小宽度的上部透明电极邻接的倾斜部的数量。
CN201980094707.4A 2019-03-28 2019-03-28 显示元件 Pending CN1136325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3855 WO2020194738A1 (ja) 2019-03-28 2019-03-28 表示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2590A true CN113632590A (zh) 2021-11-09

Family

ID=72609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4707.4A Pending CN113632590A (zh) 2019-03-28 2019-03-28 显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3181A1 (zh)
CN (1) CN113632590A (zh)
WO (1) WO202019473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9793A (ja) * 2008-06-24 2010-01-14 Canon Inc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08579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JP2017092213A (ja) * 2015-11-09 2017-05-25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186825A1 (en) * 2015-12-25 2017-06-29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JP2018045873A (ja) * 2016-09-14 2018-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47056A (ja) * 2017-09-06 2019-03-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2455B2 (ja) * 2004-04-28 2013-06-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JP2009170115A (ja) * 2008-01-10 2009-07-30 Panasonic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9793A (ja) * 2008-06-24 2010-01-14 Canon Inc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08579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JP2017092213A (ja) * 2015-11-09 2017-05-25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186825A1 (en) * 2015-12-25 2017-06-29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JP2018045873A (ja) * 2016-09-14 2018-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47056A (ja) * 2017-09-06 2019-03-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4738A1 (ja) 2020-10-01
US20220173181A1 (en)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8715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N109216413B (zh) Oled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TWI575731B (zh)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848561B1 (ko) 표시 장치
JP4812627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4585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US1155227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microlense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6741431B2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21610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KR10257932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3015727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0010778B (zh) 电致发光显示设备
CN108258134A (zh) 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KR10199085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1766714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5478954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102285918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2016024966A (ja) 発光型表示装置
JP2018006232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632590A (zh) 显示元件
KR101890608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102018750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2094429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KR20220020483A (ko) 화소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2021022599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