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9803B -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9803B
CN113629803B CN202110820878.XA CN202110820878A CN113629803B CN 113629803 B CN113629803 B CN 113629803B CN 202110820878 A CN202110820878 A CN 202110820878A CN 113629803 B CN113629803 B CN 113629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power supply
target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08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29803A (zh
Inventor
谭亮
龚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ange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Diang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Diang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Diang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208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29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29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5/00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25Sequential battery discharge in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6Arrangements using end-cell swi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储能系统中除所述每个储能设备以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且储能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方法包括: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为所述至少两个储能设备中的第一储能设备,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所述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所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所述供电电流基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向所述负载设备供电。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设备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系统通过储能设备可以对负载设备进行充电,储能设备由于内部储存的能量有限,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用电侧电能供应。
为了延长用电侧电能供应时长,常同时使用多个储能设备,具体的逻辑可以理解为,前一个储能设备给后一个储能设备充电,后一个储能设备给负载设备供电的方式;或者采用外扩储能模块的方式,即通过外部接入额外的储能模块加大系统存储能量。
外扩储能模块的方式会增加电池管理的难度,存在携带储能带来的风险。目前上述提到的使用多个储能设备的方式,造成额外的功率消耗和单个储能设备能量使用不充分的情况,并且近负载端的储能设备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所述储能系统中除所述每个储能设备以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且所述储能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为所述至少两个储能设备中的第一储能设备,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
所述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所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所述供电电流基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向所述负载设备供电。
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应用于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输出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产生供电电流,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切换所述储能设备的工作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开启,切换到供电模式,所述供电模式下所述输出模块与所述输出接口连通,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输出接口输出;或者,
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关闭,切换到导线模式,所述导线模式下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入接口连通,所述输入接口的电流传输到所述输出接口。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输出模块和开关模块,其中: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产生供电电流;
所述开关模块用于:
切换到供电模式,所述供电模式下所述输出模块与所述输出接口连通,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输出接口输出;或者,
切换到导线模式,所述导线模式下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入接口连通,所述输入接口的电流传输到所述输出接口。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如以上方面所述的储能设备,每个所述储能设备至少与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一个所述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的方法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步骤。
本申请中的储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所述储能系统中除所述每个储能设备以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且所述储能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所述方法包括: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为所述至少两个储能设备中的第一储能设备,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所述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所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所述供电电流基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向所述负载设备供电,本申请中的方案是选择相对远离负载的储能设备对负载进行供电,其余储能设备可切换到导线模式即处于不供电的待机状态,可以节省能量,并且相比一般方案中近负载端的储能设备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出现故障的几率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设备快速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能设备快速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级加入新储能设备情况下的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条供电线路的储能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能设备也可以称为后备式储能设备,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设备可以对负载进行充电。储能设备可以包括输出模块、输出接口、充电模块和充电接口等。上述输出模块可以为直流电输出模块(如直流电转直流电变换器),输出接口可以为直流输出接口(如常用USB接口,车载点烟器等),储能设备还可以包括交流电输出模块(如逆变器)、充电模块(如直流充电或交流充电模块)和充电接口组成。本申请中的储能系统以交流充电方式为例。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指的直流、交流电输出模块和充电模块也可以是双向设备,也就是交流充放电模块,直流充放电模块。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另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且储能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该方法包括:
101、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上述目标储能设备为至少两个储能设备中的第一储能设备,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
102、上述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上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上述供电电流基于上述目标供电线路向上述负载设备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先选择储能系统中离负载设备更远端的储能设备(作为目标储能设备)进行供电。具体的,储能系统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另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通常可以为串联形式,即一个储能系统的输出接口与另一个储能设备的输入接口连接,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则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
即如上述第一储能设备作为目标储能设备,可以以供电模式工作,在供电模式下可以输出供电电流。在该目标储能设备所处的目标供电线路上,其他储能设备可以切换到导线模式,即相当于导线,不进行供电,以使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供电电流能够通过该目标供电线路方向输送到负载设备,对负载设备进行供电。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储能系统200包括储能设备1、储能设备2和负载设备201,储能设备1的输出接口与储能设备2的输入接口连接,储能设备2的输出接口与负载设备201的输入接口连接,即该储能系统200仅包括一条供电线路。在负载设备201需要充电的情况下,若两个储能设备均有足够电量,可以先由储能设备1工作在供电模式,对负载设备201供电,此时储能设备2处于导线模式;当储能设备1电量不足或故障等情况时,可以由储能设备2对负载设备201供电,此时储能设备2处于供电模式,储能设备1不再处于供电模式,可以切换到导线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储能设备,以及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以上仅为一种示意,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储能系统的分布连接方式和个数不做限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储能设备可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输出模块和开关模块,上述输出模块用于产生供电电流,上述开关模块用于切换上述储能设备的工作模式;
上述每个上述储能设备至少与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包括:
上述每个储能设备的上述输出接口与另一个储能设备的输入接口或者上述负载的输入接口连接;
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包括:
上述目标储能设备控制上述开关模块开启,使上述目标储能设备的上述输出模块与上述输出接口连通,上述供电电流通过上述输出接口输出。
上述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包括:
上述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控制上述开关模块关闭,使上述输出接口与上述输入接口连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对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储能设备进行介绍。可以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储能设备300包括输入接口301、输出接口302、输出模块303和开关模块304,其中:
上述输出模块303用于产生供电电流;
上述开关模块304用于:
切换到供电模式,上述供电模式下上述输出模块303与上述输出接口302连通,上述供电电流可通过上述输出接口302输出;或者,
切换到导线模式,上述导线模式下上述输出接口302与上述输入接口301连通,上述输入接口301的电流可传输到上述输出接口302。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能设备300中设置开关模块304,通过开关模块304可以切换储能设备的工作模式。具体的,当储能设备300控制开关模块304开启时,使储能设备的输出模块303与输出接口302连通,输出模块303产生的供电电流可通过输出接口302输出。当储能设备300控制开关模块304关闭时,并不是指断开电路,而是切换到使储能设备300的输出接口302与输入接口301连通的电路,此时储能设备300相当于导线,可以将输入接口301的电流通过输出接口302继续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开关模块,可以使用继电器,也可以使用场效应晶体管等其他开关设备,此处不做限制。
目前多个后备式储能设备串联使用(前一个储能设备给下一个储能设备充电,后一个储能设备给负载供电的逻辑),这种方式所有的系统都处于运行状态,能量的浪费较为严重,并且可能会造成单个储能设备能量使用不充分、切换储能设备供电时存在掉电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系统中相对于负载最远侧储能设备供电时,其余储能设备通过开关模块切换为导线模式,即处于待机状态,节省电量消耗;在供电的储能设备电量即将耗尽之前切换储能设备供电,可以充分使用各个储能设备储存的能量。在储能设备切换时,后一储能设备开启输出模块供电后才切换前一储能设备的工作状态,可以保证供电切换时的稳定。
并且,现有方案中的近负载端储能设备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出现故障的几率更高,本申请中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近负载端储能设备在工作前都处于待机状态,故障几率低。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在仅有一条供电线路的情况下,比如上述图2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上述目标储能设备用于供电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上述目标储能设备通过上述通讯模块向第二储能设备发送供电信息,以使上述第二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上述第二储能设备,上述第二储能设备为上述供电线路中与上述第一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的储能设备;
上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上述导线模式。
储能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通讯模块相互交换数据(可包括温度、剩余电量、电流、电压等),在需要进行更换供电的储能设备时,也可以依靠通讯模块进行交互实现控制。
具体的,比如当前处于供电模式的目标储能设备为储能设备A,储能设备B为该供电线路中与储能设备A的输出接口连接的储能设备,可以理解为与储能设备A相邻的下一个储能设备;储能设备A检测到自身用于供电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讯模块向第二储能设备(另一个储能设备B)发送供电信息,储能设备B通过自身的通讯模块接收到该供电信息,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即当前的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储能设备B;储能设备A切换到导线模式,不再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可以是任何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上述通讯方式不一定时点对点通讯,也可以是一对多或者广播通讯方式,此处不做限制。
可以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设备快速切换流程示意图,为了描述方便将离负载设备最远的储能设备记为储能设备1,下一个相邻的储能设备记为储能设备2,以此类推;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各个储能设备串行连接的情况下,运行时,储能设备1的开关模块使交流输出模块与交流输出接口连接,储能设备2和储能设备3的开关模块分别使交流充电接口与交流输出接口连接。此时储能设备1为负载设备供电,而储能设备2和储能设备3相当于导线,交流输出模块可以待机减少能耗。储能设备1、储能设备2和储能设备3通过通讯模块相互交换信息;当储能设备1电量消耗快到临界值,储能设备2接收到储能设备1电量消耗临界的信息,则储能设备2启动交流输出模块并在储能设备1停止工作前切换储能设备2的开关模块,使交流输出模块与交流输出接口连接。此时储能设备1停止工作,由储能设备2为负载设备供电,储能设备3依旧相当于导线。其余储能设备同理以此类推。
当用于功能的储能设备1电量快要用尽时,可以通知下一个储能设备2启动,当储能设备2启动后储能设备1再切换开关模块不再供电,可以保证输出稳定。通过开关模块将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输出模块和输出接口切换的形式,实现简单方便,切换速度较快。
现有的方案中所有设备均处于工作状态,在电量都快要耗尽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储能设备有电量剩余,部分储能设备的电量消耗完毕,进而出现负载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本申请中从最远端储能设备开始依次进行工作,能量使用更加彻底,负载设备用电更加稳定。
并且,现有的方案中在切换储能设备开关状态时,切换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0ms。本申请中在当前储能设备电量耗尽之前通知下一个储能设备提前启动,可以控制切换时间在10ms以内,系统中储能设备的切换更加快速及时,供电稳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上述目标储能设备检测到工作状态异常的情况下,通过上述通讯模块向与上述目标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的第三储能设备发送异常信息,以使上述第三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上述第三储能设备;
在上述第一储能设备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上述第一储能设备,并且通过上述通讯模块向上述第三储能设备发送恢复信息,以使上述第三储能设备切换到上述导线模式。
类似的,基于通讯模块,供电模式下的储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若出现工作状态异常(如高温)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通讯模块及时通知其他储能设备切换状态为负载设备供电。比如在图4所示方法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当储能设备1检测到工作状态异常的情况下,通过通讯模块向储能设备2发送异常信息,以使储能设备2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供电的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储能设备2;
可选的,若储能设备1又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储能设备1可以再切换到供电模式,并且通过通讯模块向储能设备2发送恢复信息,储能设备2接收到该恢复信息后可以切换到导线模式,继续由储能设备1为负载设备供电。进一步可选的,或者,储能设备1被移除后添加了新的储能设备1,则新的储能设备1可以启动输出模块并通知储能设备2切换到导线模式,此时由新添加的新的储能设备1为负载设备供电。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级加入新储能设备情况下的切换流程示意图。当储能设备前级需要加入新的储能设备时,通过开关模块切换工作模式,并重新定义工作顺序,由最远端的新储能设备优先为负载设备供电。可以方便地增加或移除起始端的储能设备。
而现有外扩储能设备扩展越多,整个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会越来越大,更换外扩储能设备可以能会造成负载供电不稳。本申请中的方案可以支持灵活添加和剔除电量耗尽的储能设备,不会造成供电不稳,并且更加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储能设备故障恢复或新添加储能设备时,在储能设备恢复正常状态或新添加系统正常工作后再切换原工作储能设备的工作模式,同样保证了供电的稳定,并且可以方便地添加和移除远端储能设备,对系统无影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供电线路包括至少两条供电线路的情况下,上述方法还包括:
701、处于每条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备选储能设备向负载设备发送供电请求信号;
702、上述负载设备在接收到上述供电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从上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向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发送供电指令;
703、上述目标储能设备接收到上述供电指令的情况下,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
704、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上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上述供电电流基于上述目标供电线路向上述负载设备供电,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上述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改变成星形、网形等其他连接方式,只需要保证外围有系统在为储能设备供电,且有储能设备在为负载设备供电,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包括至少两条供电线路的情况下,位于每个供电线路中离负载设备最远端(每条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储能系统,可以作为上述备选储能系统进行竞争,来确定出一个目标储能设备为负载设备供电。
具体的,多个备选储能设备可以向负载设备发送供电请求信号,负载设备在接收到上述供电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可以从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目标储能设备,比如随机选择一个储能设备,或者选择最先接收到的请求信号对应的储能设备,并向这个储能设备发送供电指令,接收到供电指令的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为负载设备供电,而此时其他储能设备需要切换到导线模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供电请求信号携带上述备选储能设备的编号;在上述步骤701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以上述负载设备为当前节点设备,上述当前节点设备按照预设传输方向向上述当前节点设备连接的下一节点设备发送编号信息,上述预设传输方向为上述负载设备到上述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方向;
以上述当前节点设备连接的下一节点设备为上述当前节点设备;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上述供电线路中的每个储能设备均接收到上述编号信息,其中,每次发送的上述编号信息中的编号在上一次发送的编号的基础上加一;
上述从上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包括:上述负载设备按照预设规则确定一个上述编号对应的储能设备为上述目标储能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中的各个储能设备可以在运行开始前预先设置编号,通过编号确定储能设备在系统中的位置,从而依据编号来确定供电顺序。而在另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上述步骤,由负载设备触发各个储能设备的编号。
具体的,负载设备可以向与该负载设备连接的储能设备发送编号信息,接收到该编号信息的储能设备的编号为1,此时编号为1的储能设备即当前节点设备,往下一个储能设备(下一节点设备)再发送编号信息,编号为2,即每一个储能设备在接收到的编号基础上加1继续传递,直到当前节点设备不存在下一节点设备,说明当前节点设备的编号是在所处的供电线路上最大的,此时当前节点设备为备选储能设备,将参与竞争。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搜索到储能系统中的储能设备分布,确定每个供电线路中离负载设备最远端的储能设备,以进一步从这些设备中选择一个进行供电。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编号仅用于搜索储能设备,以确定供电的目标储能设备,而不相当于本申请中图示中的标号,本申请中统一将处于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储能设备标识为储能设备1。
举例来讲,如图7所示的一种多条供电线路的储能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7个储能设备a-g,以及一个负载,其连接关系如图7所示,在每个储能设备可以功能(电量足够)的情况下,优先为负载进行供电的是储能设备a、g和e中的任一个;假设为储能设备a进行供电,其余储能设备为导线模式,在储能设备a的电量将要耗尽时,可以切换新的储能设备供电,此时优先为负载进行供电的是储能设备b、g和e中的任一个,以此类推。
对于具备多条供电线路的储能系统,每次切换供电的储能设备时,可以由负载设备根据预设的规则确定一个目标储能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上述储能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上述目标储能设备用于供电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通过上述通讯模块向上述负载设备发送切换信息,上述负载设备响应于上述切换信息,触发上述从上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上述目标储能设备的步骤;
上述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上述供电模式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上述导线模式。
目标储能设备可以通过通讯模块,在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切换供电设备,与仅有一条供电线路的情况类似地,可以默认向下一个储能设备供电请求信号,来实现切换,也可以向负载设备发送切换信息,由负载设备重新选择一个储能设备供电。其中,具体的选择和切换方式可以参见前述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和装置实施例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储能设备可以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储能设备,此处不再赘述,并且,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一个所述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具体的,储能系统中的储能设备可以具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参考图2或图7所示的储能系统,此处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Memory),上述计算机存储介质是电子设备(上述温控器)中的记忆设备,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多条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放的一条或多条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具体实现中,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一条或多条指令可以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图1所示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或者以下步骤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控制开关模块开启,切换到供电模式,所述供电模式下输出模块与输出接口连通,供电电流通过所述输出接口输出;或者,
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关闭,切换到导线模式,所述导线模式下所述输出接口与输入接口连通,所述输入接口的电流传输到所述输出接口。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该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碟、或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6)

1.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负载设备与至少两个储能设备,其中每个储能设备至少与所述储能系统中除所述每个储能设备以外的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且所述储能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储能设备构成至少一条供电线路,所述负载设备的输入接口与任意一条目标供电线路的末端的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为所述至少两个储能设备中的第一储能设备,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处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的起始端;
所述目标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以使所述目标储能设备输出的所述供电电流基于所述目标供电线路向所述负载设备供电;
其中,所述储能设备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输出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产生供电电流,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切换所述储能设备的工作模式;
所述每个所述储能设备至少与一个储能设备具有连接关系,包括:
所述每个储能设备的所述输出接口与另一个储能设备的输入接口或者所述负载的输入接口连接;
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包括:
所述目标储能设备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开启,使所述目标储能设备的所述输出模块与所述输出接口连通,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输出接口输出;
所述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切换到导线模式,包括:
所述供电线路上的其他储能设备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关闭,使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入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电线路包括至少两条供电线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处于所述每条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备选储能设备向所述负载设备发送供电请求信号;
所述负载设备在接收到所述供电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从所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向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发送供电指令;
所述目标储能设备接收到所述供电指令的情况下,触发所述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请求信号携带所述备选储能设备的编号;在处于所述每条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备选储能设备向所述负载设备发送供电请求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所述负载设备为当前节点设备,所述当前节点设备按照预设传输方向向所述当前节点设备连接的下一节点设备发送编号信息,所述预设传输方向为所述负载设备到所述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的方向;
以所述当前节点设备连接的下一节点设备为所述当前节点设备;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述供电线路中的每个储能设备均接收到所述编号信息,其中,每次发送的所述编号信息中的编号在上一次发送的编号的基础上加一;
所述从所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包括:所述负载设备按照预设规则确定一个所述编号对应的储能设备为所述目标储能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储能设备用于供电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讯模块向所述负载设备发送切换信息,所述负载设备响应于所述切换信息,触发所述从所述备选储能设备中确定一个储能设备作为所述目标储能设备的步骤;
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切换到所述供电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所述导线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供电线路仅包括一条供电线路,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储能设备用于供电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目标储能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模块向第二储能设备发送供电信息,以使所述第二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所述第二储能设备,所述第二储能设备为所述供电线路中与所述第一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的储能设备;
所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所述导线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储能设备检测到工作状态异常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讯模块向与所述目标储能设备的输出接口连接的第三储能设备发送异常信息,以使所述第三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所述第三储能设备;
在所述第一储能设备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储能设备切换到供电模式,输出供电电流,所述目标储能设备变更为所述第一储能设备,并且通过所述通讯模块向所述第三储能设备发送恢复信息,以使所述第三储能设备切换到所述导线模式。
CN202110820878.XA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Active CN113629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0878.XA CN113629803B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0878.XA CN113629803B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803A CN113629803A (zh) 2021-11-09
CN113629803B true CN113629803B (zh) 2023-08-11

Family

ID=78380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0878.XA Active CN113629803B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298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7108B (zh) * 2023-08-04 2024-01-12 深圳安培时代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能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75637A (ja) * 1996-04-03 1997-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燃料電池の並列運転システム
JP2001292532A (ja) * 2000-04-05 2001-10-1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電池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CN101728845A (zh) * 2008-10-15 2010-06-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控制机制的供电系统
CN104901377A (zh) * 2015-06-11 2015-09-09 深圳市华宝新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充电设备及移动充电设备
CN206461428U (zh) * 2017-03-03 2017-09-01 武汉航达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用电源串联的电路模块
CN206932057U (zh) * 2017-04-17 2018-01-26 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的切换系统
CN110011379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北京中宸泓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的放电均衡装置和方法
CN112039052A (zh) * 2020-07-30 2020-12-04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75637A (ja) * 1996-04-03 1997-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燃料電池の並列運転システム
JP2001292532A (ja) * 2000-04-05 2001-10-1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電池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CN101728845A (zh) * 2008-10-15 2010-06-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控制机制的供电系统
CN104901377A (zh) * 2015-06-11 2015-09-09 深圳市华宝新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充电设备及移动充电设备
CN206461428U (zh) * 2017-03-03 2017-09-01 武汉航达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用电源串联的电路模块
CN206932057U (zh) * 2017-04-17 2018-01-26 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的切换系统
CN110011379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北京中宸泓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的放电均衡装置和方法
CN112039052A (zh) * 2020-07-30 2020-12-04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803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8747B (zh) 基于机架的无间断电源
US20150084598A1 (en) Battery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battery system,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5169186B2 (ja) 電源装置
JP5964506B2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113629803B (zh) 一种储能系统供电方法、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
EP3148039A1 (en) Fast charging method, power source adapter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2842939A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管理方法
CN110854939A (zh) 双电池的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447132B2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バッテリ装置、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力供給制御方法
CN114513035A (zh) 电池包地址分配系统、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40437B (zh) 一种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装置、电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43781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istributed direct current power supply system
CN114709917A (zh) 一种后备式储能系统利用wifi进行多机协同工作的排序方法及并机切换系统
KR20210093686A (ko) 종단 저항 설정 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CN115276181A (zh) 电池组的并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00031931A (ko) Bms 인식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2130912A (zh) 一种待刷新设备的防刷新失败方法及装置
CN115498747B (zh) 储能并机设备和储能并机方法
CN114513036B (zh) 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并包系统及方法
CN116388331A (zh) 多电池包并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储能设备及电池包
WO2024093035A1 (zh) 一种移动电池的主从联动扩容方法及装置
CN211744063U (zh) 基于pd协议的自适应电源供电适配器
US741261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delivery to computing terminals
KR101833321B1 (ko) 폐쇄 회로망에서 복수의 에너지저장시스템 자동 제어방법
CN116565352A (zh) 开机方法、储能电源的主机模块和电池模块以及储能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4

Address after: No. 109 Qingdun Middle Road, Nanyang Town, Tinghu District,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opposite Qingdun Gas Station) (8)

Patentee after: Diang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000 No. 1, floor 4, building 3, No. 21, Yunzhu Road,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diange Technology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