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737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7379A
CN113597379A CN201980093274.0A CN201980093274A CN113597379A CN 113597379 A CN113597379 A CN 113597379A CN 201980093274 A CN201980093274 A CN 201980093274A CN 113597379 A CN113597379 A CN 113597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oulder
tire
central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32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7379B (zh
Inventor
榎本真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97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7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9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shoulder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2)具备:周向细槽(23),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第一胎肩槽(44),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轮胎接地端(T)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以及第二胎肩槽(45),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胎肩主槽(22)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此外,第一胎肩槽44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Wg4,并且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此外,第二胎肩槽45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Wg5,并且与周向细槽23交叉。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兼顾轮胎的干地性能和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环岸部具备非贯穿的横纹槽和刀槽花纹,由此兼顾轮胎的干地性能和湿地性能。作为采用该构成的以往的充气轮胎,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2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轮胎的干地性能和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主槽和胎肩主槽以及由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所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和胎肩环岸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环岸部具备:周向细槽,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第一胎肩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在轮胎接地端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所述胎肩环岸部内终止;以及第二胎肩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并且另一方的端部处在所述胎肩环岸部内终止,所述第一胎肩槽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并且不与所述周向细槽交叉,并且,所述第二胎肩槽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并且与所述周向细槽交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胎肩环岸部具备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周向细槽,因此,与具备在轮胎周向不连续的周向细槽的构成相比,具有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的优点。此外,(2)第一胎肩槽不与周向细槽交叉,因此,与第一胎肩槽与周向细槽交叉的构成相比,具有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的优点。而且,(3)窄幅的第二胎肩槽与周向细槽交叉,由此,具有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同时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中央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中央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胎肩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胎肩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9是表示以往例的试验轮胎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试验轮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维持发明的同一性并且能置换且明显能置换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进行任意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图1示出了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面图。此外,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图1示出了轿车用子午线轮胎。
在图1中,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是指在包括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切断轮胎时的剖面。此外,附图标记CL是轮胎赤道面,是指通过轮胎旋转轴方向的轮胎的中心点并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
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构造,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侧壁橡胶16、16;以及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照图1)。
一对胎圈芯11、11是捆绑多条胎圈钢丝而成的环状构件,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胎圈部。
胎体层13具有由一层帘布层组成的单层构造或者层叠多层帘布层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架设于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卡定。此外,胎体层13的帘布层是通过涂层橡胶来包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例如,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组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在80[deg]以上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带束层14由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和带束覆盖层143层叠而成,配置为包围在胎体层13的外周。一对交叉带束141、142是通过涂层橡胶来包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在20[deg]以上5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相互为相反符号的带束角度(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使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所谓的斜交构造)。带束覆盖层143是通过涂层橡胶来包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组成的带束帘线而构成,具有绝对值在0[deg]以上1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带束覆盖层143例如是通过涂层橡胶来包覆一条或者多条带束帘线而成的带材,是将该带材相对于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在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多圈而构成。此外,带束覆盖层143配置为覆盖交叉带束141、142的整个区域。
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侧壁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构成左右侧壁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分别配置于左右胎圈芯11、11和胎体层13的卷回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构成左右胎圈部相对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
[胎面花纹]
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全季节用轮胎的胎面花纹。在图2中,轮胎周向是指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此外,附图标记T是轮胎接地端。
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在胎面表面具备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21、22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2所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31、32。
在此,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周向主槽22、22定义为胎肩主槽,将位于这些周向主槽22、22之间的其他的周向主槽21定义为中央主槽。此外,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环岸部32、32定义为胎肩环岸部,将位于这些环岸部32、32之间的其他的环岸部31、31定义为中央环岸部。此外,将以左右胎肩主槽22、22为边界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定义为中央区域,将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定义为胎肩区域。
主槽是指具有JATMA所规定的磨耗指示器的显示义务的槽,具有4.0[mm]以上的槽宽和7.5[mm]以上的槽深度。
槽宽被测定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槽开口部中的左右槽壁的距离的最大值。在环岸部在边缘部具有缺口部、倒角部的构成中,在将槽长度方向设为法线方向的剖视观察中,以胎面踏面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为基准,来测定槽宽。此外,在槽在轮胎周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延伸的构成中,以槽壁的振幅的中心线为基准,来测定槽宽。
槽深度被测定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从胎面踏面至槽底的距离的最大值。此外,在槽在槽底具有一部分的凹凸部、刀槽花纹的构成中,将这些除外来测定槽深度。
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适用轮辋”、TRA所规定的“设计轮辋(DesignRim)”、或者ETRTO所规定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力”、TRA所规定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规定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承载重量(LOAD CAPACITY)”。但是,在JATMA中,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规定内压为气压180[kPa],规定载荷为最大负荷能力的88[%]。
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单个中央主槽21与一对胎肩主槽22、22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此外,中央主槽21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此外,通过这些周向主槽21、22划分出四列环岸部31、32。
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配置四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周向主槽也可以是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左右非对称地配置(省略图示)。此外,也可以将一条周向主槽配置于脱离轮胎赤道面CL的位置,由此,环岸部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省略图示)。
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周向主槽21、22具有直线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周向主槽21、22也可以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具有振幅的锯齿形状或者波浪形状(省略图示)。
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上的点为中心的左右点对称的胎面花纹。但是,并不限于此,充气轮胎1例如既可以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左右线对称的胎面花纹或者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纹,也可以具有在轮胎旋转方向具有方向性的胎面花纹(省略图示)。
[中央环岸部的槽单元]
图3是表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放大图。图3示出了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胎面的单侧区域。图4和图5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中央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放大俯视图(图4)和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图5)。此外,图5示出了槽单元4ce沿着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的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
如图3所示,中央环岸部31具备多组槽单元4ce。槽单元4ce是以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为一组而构成。此外,多组槽单元4ce在轮胎周向按规定间隔配置。通过这些中央槽41~43,能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相互不交叉地配置。即,三条中央槽41~43相互分离,不连通。因此,中央环岸部31未被槽单元4ce的中央槽41~43截断,具备在轮胎周向连续的踏面。由此,能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在干燥路面的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提高。
此外,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以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配置间隔呈放射状延伸。具体而言,第一中央槽41与第二中央槽42所成的角α、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三中央槽43所成的角β以及第三中央槽43与第一中央槽41所成的角γ均在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范围。此外,角度α~γ优选在105[deg]以上135[deg]以下的范围。像这样,槽单元4ce的中央槽41~43隔开规定间隔呈放射状配置,由此,与中央槽41~43偏置的构成相比,能适当地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轮胎的干地性能有效地提高。
此外,在包围槽单元4ce的外周的区域(省略图示),具体而言,在连结三条中央槽41~43的端部的三角形的区域,未配置有其他的槽或者刀槽花纹,具有环岸部31连续的踏面。由此,能有效地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轮胎的干地性能有效地提高。此外,轮胎的雪地性能提高。
相邻的槽所成的角被定义为连结槽的两端部的各虚拟线所成的角。
第一中央槽41是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Wg1(参照图4)的横纹槽,主要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此外,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优选在1.7[mm]≤Wg1≤2.5[mm]的范围。此外,第一中央槽41在轮胎接地面开口并发挥排水作用和边缘作用,由此,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此外,第一中央槽41具有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胎肩主槽22开口,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中央环岸部31内终止的半封闭构造。第一中央槽41在胎肩主槽22开口,由此,第一中央槽41的排水作用和雪地性能提高。
轮胎接地面被定义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在施加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
第二中央槽42是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的细槽或者刀槽花纹,主要在轮胎周向延伸。此外,优选第二中央槽42具有小于1.0[mm]的槽宽Wg2并具有在轮胎接地面闭塞的刀槽花纹。此外,第二中央槽42通过在潮湿路面的吸水作用,来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此外,通过第二中央槽42,对于雪上路面和冰上路面的吸附作用增加,由此提高轮胎的雪地性能和冰上性能。此外,第二中央槽42具有在左右端部在中央环岸部31内终止的封闭式构造。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一中央槽41相比具有窄的槽宽,由此,能适当地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轮胎的干地性提高。
细槽与刀槽花纹区别在于细槽在轮胎接地面开口,刀槽花纹在轮胎接地面闭塞这一点。
第三中央槽43是具有0.6[mm]以上2.0[mm]以下的槽宽Wg3的横纹槽、细槽或者刀槽花纹,主要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此外,第三中央槽43具有在一方的端部处向中央主槽21开口,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中央环岸部31内终止的半封闭构造。此外,第三中央槽43从中央环岸部31的内部向相对于第一中央槽41不同侧延伸,向中央环岸部31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央主槽21开口。
此外,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与第二中央槽42的槽宽Wg2和第三中央槽43的槽宽Wg3具有Wg2<Wg1且Wg3<Wg1的关系。即,作为横纹槽的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最宽。由此,能有效地发挥第一中央槽41的作为横纹槽的功能,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
另一方面,第二中央槽42的槽宽Wg2与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和第三中央槽43的槽宽Wg3具有Wg2<Wg3且Wg2<Wg1的关系。即,主要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中央槽42的槽宽Wg2最窄。此外,槽宽Wg1~Wg3的差优选为0.1[mm]以上。由此,能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
例如,在图4的构成中,第二中央槽42和第三中央槽43是具有1.2[mm]以下的槽宽Wg2、Wg3的细槽或者刀槽花纹,具有比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窄的槽宽Wg2、Wg3。在该构成中,在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轮胎的干地性能提高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此外,在图4中,第一中央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1优选在30[deg]≤θ1≤60[deg]的范围,更优选在40[deg]≤θ1≤50[deg]的范围。由此,第一中央槽41的排水作用提高,能确保第一中央槽41的作为横纹槽的功能。
此外,第二中央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2优选在0[deg]≤θ2≤30[deg]的范围,更优选在0[deg]≤θ2≤20[deg]的范围。此时,第二中央槽42可以从槽单元4ce的中央部朝向周边部向第一中央槽41侧倾斜(参照图4),也可以反过来向第三中央槽43侧倾斜(省略图示)。
槽的倾斜角是连结槽的两端部的各虚拟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被定义在0[deg]以上90[deg]以下的范围。
此外,第二中央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2与第一中央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1和第三中央槽4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3具有θ2<θ1且θ2<θ3的关系。即,第二中央槽42主要在轮胎周向延伸,其结果是,其他的槽41、43受上述配置间隔的角度α、β、γ的制约而主要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例如,在图4的构成中,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使终止部在中央环岸部31的中央部相互对置,以该位置为中心分别呈放射状延伸。此外,第一中央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倾斜角θ1倾斜,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参照图3)的胎肩主槽22开口。此外,第三中央槽43相对于第一中央槽41以倾斜角θ2向反方向倾斜,向位于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央主槽21开口。因此,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配置为在轮胎周向凸出的V字形状。此外,第二中央槽42在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的V字形状的凸出方向以倾斜角θ2延伸。由此,第二中央槽42在中央环岸部31的中央部在轮胎周向延伸,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以第二中央槽42为中心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左右延伸。
此外,如图4所示,相对于一条第一中央槽41,其他的两条第二中央槽42和第三中央槽43接近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一中央槽41与第二中央槽42的距离Da以及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的距离Db具有1.0[mm]≤Da≤5.0[mm]且1.0[mm]≤Db≤5.0[mm]的关系。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三中央槽43的距离Dc(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的范围虽未作特别限定,但是与其他的距离Da、Db相同,优选在1.0[mm]≤Dc≤5.0[mm]的范围。
相邻的槽的距离被测定为胎面踏面的距离。
例如,在图4的构成中,如上所述,三条中央槽41~43使终止部在中央环岸部31的中央部相互对置,以该位置为中心分别呈放射状延伸。此外,第一中央槽41与第二中央槽42在轮胎周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不相互重叠。此外,第一中央槽41与第二中央槽42在中央环岸部31内的各槽41、42的终止部最接近。因此,相邻的槽41、42的距离Da被测定为槽41、42的终止部之间的距离。
此外,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在轮胎宽度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不相互重叠。此外,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在中央环岸部31内的各槽41、42的终止部最接近。因此,相邻的中央槽41、43的距离Db被测定为中央槽41、43的终止部之间的距离。在上述的构成中,第一中央槽41与第二中央槽42和第三中央槽43配置于轮胎周向或者轮胎宽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因此,在能够有效地获得各中央槽41~43的作用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此外,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这两者在轮胎周向相互分离,在轮胎周向不重叠。此外,第三中央槽43与第一中央槽41和第二中央槽42在轮胎宽度方向相互分离,在轮胎宽度方向不重叠。在该构成中,在能有效地获得第二中央槽42和第三中央槽43的作用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而且,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向轮胎周向的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此外,在轮胎周向相互重叠地配置。如上所述,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所成的角γ在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范围,因此,第一中央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规定角度θ1倾斜,由此,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必然具有上述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图4的构成中,第二中央槽42向第一中央槽41侧倾斜,由此,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一中央槽41在轮胎宽度方向相互重叠,另一方面,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三中央槽43在轮胎宽度方向不相互重叠。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二中央槽42向第三中央槽43侧倾斜,由此,第二中央槽42与第三中央槽43在轮胎宽度方向相互重叠(省略图示)。
此外,在图4中,第一中央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L1与中央环岸部31的宽度Wce优选具有0.40≤L1/Wce≤0.8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50≤L1/Wce≤0.70的关系。由此,第一中央槽41的延伸长度L1得到优化。
第二中央槽42的轮胎周向的延伸长度L2与中央环岸部31的宽度Wce优选具有0.20≤L2/Wce≤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20≤L2/Wce≤0.30的关系。由此,第二中央槽42的延伸长度L2得到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中央槽4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L3(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虽未作特别限定,但是受上述的第一中央槽41的延伸长度L1、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所成的角γ、以及第一中央槽41与第三中央槽43的距离Db的关系的制约。
第一中央槽41和第三中央槽43的延伸长度L1、L3被测定为槽41、43的终止部与相对于中央主槽21和胎肩主槽22的开口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此外,第二中央槽42的延伸长度L2被测定为槽42的两终止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
环岸部的宽度被测定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设为无负荷状态时的环岸部的接地区域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的构成中,槽单元4ce的中央槽41~43均具有直线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各中央槽41~43也可以任意地具有圆弧形状、波浪形状、锯齿形状等(省略图示)。例如,第二中央槽42或者第三中央槽43也可以是具有锯齿形状的刀槽花纹。
此外,在图5中,中央主槽22的槽深度Hm与第一中央槽41的槽深度H1具有0.50≤H1/Hm≤0.90的关系。此外,第一中央槽41的槽深度H1与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和第三中央槽43的槽深度H3具有H2<H1且H3<H1的关系。因此,第一中央槽41的槽深度H1与其他的槽42、43相比最深。由此,第一中央槽41的槽深度H1得到优化。
此外,中央主槽22的槽深度Hm与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具有0.20≤H2/Hm≤0.50的关系。此外,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与第一中央槽41的槽深度H1和第三中央槽43的槽深度H3具有H2<H3且H2<H1的关系。因此,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与其他的槽41、43相比最浅。此外,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优选在1.5[mm]≤H2的范围。由此,能适当地确保最浅的第二中央槽42的槽深度H2。
[胎肩环岸部的槽单元]
图6和图7是表示图3所记载的胎肩环岸部的槽单元的放大俯视图(图6)和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图7)。此外,图7示出了沿着第一胎肩槽44和第二胎肩槽45的槽深度方向的剖面图。
如图3所示,胎肩环岸部32具备周向细槽23以及第一~第三胎肩槽44~46。
周向细槽23是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细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平行地延伸。此外,周向细槽23具有相对于胎肩主槽22足够窄的槽宽Wgs(参照图3)。此外,周向细槽23的槽宽Wgs与胎肩主槽22的槽宽Wgm优选具有0.10≤Wgs/Wgm≤0.40的关系。此外,周向细槽23的槽宽Wgs优选在1.0[mm]≤Wgs≤4.0[mm]的范围。此外,周向细槽23的槽深度Hs(参照图7)与胎肩主槽22的槽深度Hm优选具有0.30≤Hs/Hm≤0.70的关系。由此,周向细槽23的槽宽Wgs和槽深度Hs得到优化。
此外,在图6中,从胎肩环岸部32的胎肩主槽22侧的边缘部至周向细槽23的槽中心线的距离Ds与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优选具有0.10≤Ds/Wsh≤0.4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15≤Ds/Wsh≤0.30的关系。
此外,在图3的构成中,对于胎肩环岸部32,在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不具备其他的周向细槽。因此,对于胎肩环岸部32,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未被其他的周向细槽划分,而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连续的宽幅的踏面。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周向细槽被定义为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0[deg]以上20[deg]以下的倾斜角,且具有4.0[mm]以下的槽宽的细槽。
轮胎接地端T被定义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在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中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在上述的构成中,胎肩环岸部32具备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周向细槽23,因此,与具备在轮胎周向不连续的周向细槽的构成(参照后述的图9)相比,胎肩环岸部32的排水性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边缘成分增加。由此,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
第一胎肩槽44是具有半封闭构造的横纹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轮胎接地端T开口,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此外,第一胎肩槽44的终止部位于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因此,第一胎肩槽44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一胎肩槽44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因此,相比于第一胎肩槽44与周向细槽23交叉的构成(参照后述的图10),能确保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由此,能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
此外,第一胎肩槽44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Wg4(参照图6)。此外,第一胎肩槽44的槽深度H4(参照图7)与胎肩主槽22的槽深度Hm具有0.50≤H4/Hm≤0.90的关系。此外,如图7所示,第一胎肩槽44的槽深度H4比周向细槽23的槽深度深。
此外,在图6中,胎肩环岸部32的接地面内的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与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优选具有0.30≤L4/Wsh≤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35≤L4/Wsh≤0.45的关系。此外,第一胎肩槽4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4在50[deg]≤θ4≤88[deg]的范围。
此外,在图6中,周向细槽23的距离Ds和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与胎肩环岸部的宽度Wsh优选具有0.40≤(Wsh-Ds-L4)/Wsh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45≤(Wsh-Ds-L4)/Wsh的关系。由此,能适当地确保第一胎肩槽44从终止部至周向细槽23的距离。比(Wsh-Ds-L4)/Wsh的上限虽未作特别限定,但是受距离Ds和延伸长度L4的范围的制约。
此外,中央区域的宽度Wce和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相对于轮胎接地宽度TW在2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参照图2)。由此,各环岸部31、32的宽度Wce、宽度Wsh得到优化。
轮胎接地宽度TW被测定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在赋予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中的轮胎轴向的最大直线距离。
第二胎肩槽45是具有半封闭构造的刀槽花纹或者细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胎肩主槽22开口,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此外,第二胎肩槽45的终止部位于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因此,第二胎肩槽45与周向细槽23交叉。
在上述的构成中,窄幅的第二胎肩槽45与周向细槽23交叉,由此,抑制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降低,并且能确保从胎肩主槽22至第一胎肩槽44的终止部的区域的排水性和向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由此,能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同时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
此外,第二胎肩槽45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Wg5(参照图6)。此外,第二胎肩槽45的槽深度H5(参照图7)与胎肩主槽22的槽深度Hm具有0.30≤H5/Hm≤0.70的关系。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胎肩槽45的槽深度H5比周向细槽23的槽深度深,比第一胎肩槽44的槽深度H4浅。
此外,第二胎肩槽45优选为在轮胎接地时闭塞的刀槽花纹。由此,能确保轮胎接地时的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特别是能确保由周向细槽23和胎肩主槽22所划分出的细肋(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的刚性。
此外,在图6的构成中,第二胎肩槽45具有直线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第二胎肩槽45也可以具有平缓的圆弧形状(省略图示)。
此外,如图6所示,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在轮胎宽度方向分离,而且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的距离Dc在1.0[mm]≤Dc≤5.0[mm]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胎肩槽45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虽未作特别限定,但是受上述距离Dc与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的关系的制约。
在上述的构成中,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分离地配置,因此,能确保轮胎的硫化成型工序中的通气路径,能抑制轮胎的硫化故障。此外,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接近地配置,因此,胎肩环岸部32的排水性提高。
此外,在图6中,第二胎肩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5优选在30[deg]≤θ5≤60[deg]的范围,更优选在40[deg]≤θ5≤50[deg]的范围。此外,第二胎肩槽45的倾斜角θ5与第一胎肩槽44的倾斜角θ4具有θ5<θ4的关系。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反方向倾斜。在该构成中,相比于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构成,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特别是转弯性能)提高。此外,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的所成的角δ优选在120[deg]≤δ≤160[deg]的范围,更优选在130[deg]≤δ≤150[deg]的范围。
第三胎肩槽46是具有半封闭构造的刀槽花纹或者细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轮胎接地端T开口,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此外,第三胎肩槽46的终止部位于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因此,第三胎肩槽46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此外,第三胎肩槽46具有0.6[mm]以上2.0[mm]以下的槽宽(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此外,第三胎肩槽46的槽深度(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相对于胎肩主槽22的槽深度Hm在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图6中,胎肩环岸部32的接地面内的第三胎肩槽46的延伸长度L6与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优选具有0.35≤L6/Wsh≤0.6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40≤L6/Wsh≤0.60的关系。第三胎肩槽46的延伸长度L6与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优选具有1.10≤L6/L4≤1.25的关系。
此外,第三胎肩槽46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6在50[deg]≤θ6≤88[deg]的范围。并且,倾斜角θ6相对于第一胎肩槽44的倾斜角θ4优选在-10[deg]≤θ6-θ4≤10[deg]的范围。因此,第三胎肩槽46与第一胎肩槽44大致平行地配置。
此外,在图3中,中央环岸部31的第一中央槽41配置为相对于胎肩环岸部32的第一胎肩槽44在轮胎周向偏移。具体而言,在将中央环岸部31的第一中央槽41和胎肩环岸部32的第一胎肩槽44在轮胎宽度方向进行投影观察时,两者以相互不重叠的方式排列。由此,因较宽幅的槽41、44的配置引起的花纹噪声减小,轮胎的噪音性能提高。
此外,如图3所示,胎肩环岸部32的第二胎肩槽45沿着中央环岸部31的第一中央槽41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延伸。具体而言,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中央槽41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且,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中央槽41大致平行地配置。此外,第二胎肩槽45相对于第一中央槽41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的距离Dp与第一中央槽41的槽宽Wg1(参照图4)具有0≤Dp/Wg1≤2.00的关系。由此,在轮胎转动时,从中央环岸部31的第一中央槽41向胎肩环岸部32的第三中央槽43的排水性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构成中,第一中央槽41和第二胎肩槽45具有直线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这些也可以具有圆弧形状(省略图示)。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该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主槽21和胎肩主槽22,以及由中央主槽21和胎肩主槽22所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31和胎肩环岸部32(参照图2)。此外,胎肩环岸部32具备:周向细槽23,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第一胎肩槽44,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轮胎接地端T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以及第二胎肩槽45,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胎肩主槽22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胎肩环岸部32内终止(参照图6)。此外,第一胎肩槽44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Wg4,并且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此外,第二胎肩槽45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Wg5,并且与周向细槽23交叉。
在该构成中,(1)胎肩环岸部32具备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周向细槽23,因此,与具备在轮胎周向不连续的周向细槽的构成(参照后述的图9)相比,胎肩环岸部32的排水性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边缘成分增加。由此,具有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的优点。此外,(2)第一胎肩槽44不与周向细槽23交叉,因此,与第一胎肩槽44与周向细槽23交叉的构成(参照后述的图10)相比,能确保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由此,具有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的优点。而且,(3)窄幅的第二胎肩槽45与周向细槽23交叉,由此,抑制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降低,并且能确保从胎肩主槽22至第一胎肩槽44的终止部的区域的排水性和向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由此,具有能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同时轮胎的湿地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23的槽宽Wgs与胎肩主槽22的槽宽Wgm具有0.10≤Wgs/Wgm≤0.40的关系(参照图3)。具有通过上述下限,能确保周向细槽23的功能,通过上述上限,能确保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23的槽深度Hs与胎肩主槽22的槽深度Hm具有0.30≤Hs/Hm≤0.70的关系(参照图7)。具有通过上述下限,能确保周向细槽23的功能,通过上述上限,能确保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从胎肩环岸部32的胎肩主槽22侧的边缘部至周向细槽23的槽中心线的距离Ds与胎肩环岸部32的接地区域的宽度Wsh具有0.10≤Ds/Wsh≤0.40的关系(参照图6)。具有通过上述下限,能确保在周向细槽23与胎肩主槽22之间所划分出的细肋(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的刚性,通过上述上限,能抑制因周向细槽23与第一胎肩槽44接近引起的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降低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2在周向细槽23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区域不具备其他的周向细槽(参照图3)。由此,具有能确保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2的接地面内的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与胎肩环岸部32的接地区域的宽度Wsh具有0.30≤L4/Wsh≤0.50的关系(参照图6)。具有通过上述下限,能确保基于第一胎肩槽44的排水作用,通过上述上限,能抑制因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过大而引起的胎肩环岸部32的刚性降低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与轮胎接地宽度TW具有0.15≤Wsh/TW≤0.35的关系(参照图2)。由此,具有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得到优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一胎肩槽4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4在50[deg]≤θ4≤85[deg]的范围(参照图6)。由此,具有第一胎肩槽44的倾斜角θ4得到优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在轮胎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在该构成中,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分离地配置,因此,具有能确保轮胎的硫化成型工序中的通气路径,能抑制轮胎的硫化故障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的距离Dc在1.0[mm]≤Dc≤5.0[mm]的范围。由此,具有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的距离Dc得到优化的优点。特别是,通过上述上限,第二胎肩槽45与第一胎肩槽44接近地配置,因此,胎肩环岸部32的排水性提高。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反方向倾斜(参照图6)。在该构成中,相比于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构成,具有轮胎的驾驶稳定性能(特别是转弯性能)提高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二胎肩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5在30[deg]≤θ5≤60[deg]的范围。由此,具有第二胎肩槽45的倾斜角θ5得到优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所成的角γ在90[deg]≤γ≤150[deg]的范围。由此,具有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所成的角γ得到优化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32具备配置于相邻的第一胎肩槽44、44之间的第三胎肩槽46(参照图6)。此外,轮胎接地面内的第三胎肩槽46的延伸长度L6与第一胎肩槽44的延伸长度L4具有1.10≤L6/L4≤1.25的关系。在该构成中,具有通过第三胎肩槽46增加胎肩环岸部32的边缘成分,提高轮胎的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中央环岸部31具备多组以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为一组而构成的槽单元4ce(参照图2)。此外,第一中央槽41、第二中央槽42以及第三中央槽43相互不交叉地配置,并且以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配置间隔α、β、γ呈放射状延伸(参照图4)。此外,第一中央槽41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Wg1,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胎肩主槽22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中央环岸部31内终止。
在该构成中,(1)通过以三条中央槽41~43为一组的槽单元4ce,能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此外,(2)中央槽41~43相互不交叉地配置,因此,能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能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此外,(3)中央槽41~43以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配置间隔α、β、γ呈放射状延伸,因此,与中央槽41~43偏置的构成相比,能有效地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轮胎的干地性能有效地提高。此外,(4)第一中央槽41是横纹槽,由此,能确保环岸部31、32的排水性,能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通过这些,具有兼顾轮胎的湿地性能和干地性能的优点。
实施例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9和图10是表示以往例(图9)和比较例(图10)的试验轮胎的说明图。这些图示出了轮胎单侧区域中的中央环岸部和胎肩环岸部的胎面俯视图。
在该性能试验中,对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关于(1)干地驾驶稳定性能、(2)湿地制动性能以及(3)雪地驾驶稳定性能的评价。此外,将轮胎尺寸为185/60R15的试验轮胎组装至轮辋尺寸为15×6J的轮辋,对该试验轮胎赋予前轮240[kPa]、后轮230[kPa]的内压以及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
(1)在关于干地驾驶稳定性能的评价中,试验车辆以60[km/h]~100[km/h]在具有平坦的周回路的干燥路面的测试跑道行驶。然后,试驾员对变更车道时和转弯时的操作性以及直行时的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评价通过将以往例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来进行,其数值越大越优选。此外,如果数值为98以上,则可以说适当地确保了干地驾驶稳定性能。
(2)在关于湿地制动性能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按水深1[mm]洒水的柏油路行驶,测定从初速度40[km/h]起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3)在关于雪地驾驶稳定性能的评价中,试验车辆以40[km/h]的速度在作为雪路的规定的操作跑道行驶,试驾员对驾驶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评价通过将以往例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来进行,其数值越大越优选。
实施例的试验轮胎具备图1~图3的构成,中央环岸部31具有多组包括呈放射状配置的三条中央槽41~43的槽单元4ce,胎肩环岸部32具有周向细槽23以及第一~第三胎肩槽44~46。此外,中央环岸部31的宽度Wce为Wce=20[mm],胎肩环岸部32的宽度Wsh为Wsh=30.0[mm]。此外,胎肩主槽22的槽宽Wgm为9.3[mm],槽深度Hm为7.0[mm]。周向细槽23的槽宽Wgs为1.5[mm],槽深度Hs为3.5[mm]。此外,第一胎肩槽44的槽宽Wg4为3.8[mm],槽深度H4为5.0[mm],倾斜角θ4为86[deg]。此外,第二胎肩槽45的槽宽Wg5为0.8[mm],槽深度H5为3.5[mm],倾斜角θ5为54[deg]。此外,此外,第三胎肩槽46的槽宽Wg6为0.8[mm],槽深度H6为5.0[mm],倾斜角θ6为86[deg]。此外,第一胎肩槽44与第二胎肩槽45相互分离,其距离Dc为1.0[mm]。
以往例的试验轮胎具备图9的构成,与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相比,在周向细槽23(图3)是在轮胎周向不连续的刀槽花纹这一点上不同。比较例的试验轮胎具备图10的构成,与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相比,在周向细槽23与第一胎肩槽44交叉这一点上不同。
如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的试验轮胎中,兼顾了轮胎的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和干地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11胎圈芯;12胎边芯;13胎体层;14带束层;141、142交叉带束;143带束覆盖层;15胎面橡胶;16侧壁橡胶;17轮辋缓冲橡胶;21中央主槽;22胎肩主槽;23周向细槽;31中央主槽;32胎肩环岸部;4ce槽单元;41第一中央槽;42第二中央槽;43第三中央槽;44第一胎肩槽;45第二胎肩槽;46第三胎肩槽

Claims (15)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主槽和胎肩主槽以及由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所划分出的中央环岸部和胎肩环岸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环岸部具备:周向细槽,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第一胎肩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轮胎接地端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所述胎肩环岸部内终止;以及第二胎肩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所述胎肩环岸部内终止,
所述第一胎肩槽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并且不与所述周向细槽交叉,并且,
所述第二胎肩槽具有0.6[mm]以上1.2[mm]以下的槽宽,并且与所述周向细槽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周向细槽的槽宽Wgs与所述胎肩主槽的槽宽Wgm具有0.10≤Wgs/Wgm≤0.4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周向细槽的槽深度Hs与所述胎肩主槽的槽深度Hm具有0.30≤Hs/Hm≤0.70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所述胎肩主槽侧的边缘部至所述周向细槽的槽中心线的距离Ds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区域的宽度Wsh具有0.10≤Ds/Wsh≤0.40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胎肩环岸部,所述周向细槽与轮胎接地端之间的区域不具备其他的周向细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一胎肩槽的延伸长度L4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区域的宽度Wsh具有0.30≤L4/Wsh≤0.50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接地区域的宽度Wsh与轮胎接地宽度TW具有0.15≤Wsh/TW≤0.35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胎肩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4在50[deg]≤θ4≤88[deg]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槽与所述第一胎肩槽在轮胎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槽与所述第一胎肩槽的距离Dc在1.0[mm]≤Dc≤5.0[mm]的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胎肩槽与所述第二胎肩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反方向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5在30[deg]≤θ5≤60[deg]的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胎肩槽与所述第二胎肩槽所成的角γ在90[deg]≤γ≤150[deg]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环岸部具备配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胎肩槽之间的第三胎肩槽,并且,在轮胎接地面内的所述第三胎肩槽的延伸长度L6与所述第一胎肩槽的延伸长度L4具有1.10≤L6/L4≤1.25的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中央环岸部具备多组以第一中央槽、第二中央槽以及第三中央槽为一组而构成的槽单元,
所述第一中央槽、所述第二中央槽以及所述第三中央槽相互不交叉地配置,并且以90[deg]以上150[deg]以下的配置间隔呈放射状延伸,并且,
所述第一中央槽具有1.5[mm]以上4.0[mm]以下的槽宽,在一方的端部处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处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内终止。
CN201980093274.0A 2019-03-01 2019-12-1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3597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7777A JP7205307B2 (ja) 2019-03-01 2019-03-0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037777 2019-03-01
PCT/JP2019/048329 WO2020179169A1 (ja) 2019-03-01 2019-12-1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379A true CN113597379A (zh) 2021-11-02
CN113597379B CN113597379B (zh) 2024-02-13

Family

ID=7227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3274.0A Active CN113597379B (zh) 2019-03-01 2019-12-1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05307B2 (zh)
CN (1) CN113597379B (zh)
DE (1) DE112019006559T5 (zh)
WO (1) WO2020179169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1478A (ja) * 2011-02-21 2012-09-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42A (ja) * 2011-06-29 2013-01-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41070A (zh) * 2012-02-02 2013-08-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4210499A (ja) * 2013-04-18 2014-1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13606A (ja) * 2013-07-05 2015-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74389A (ja) * 2014-10-09 2016-05-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07641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07676A (zh) * 2014-10-07 2017-08-2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170939A (ja) * 2016-03-18 2017-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202724A (ja) * 2016-05-10 2017-11-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20689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43553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921823A (zh) * 2015-09-07 2018-04-1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949490A (zh) * 2015-09-04 2018-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8114A (ja) 2015-11-17 2017-05-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1478A (ja) * 2011-02-21 2012-09-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42A (ja) * 2011-06-29 2013-01-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41070A (zh) * 2012-02-02 2013-08-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4210499A (ja) * 2013-04-18 2014-1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13606A (ja) * 2013-07-05 2015-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07676A (zh) * 2014-10-07 2017-08-2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074389A (ja) * 2014-10-09 2016-05-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07641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949490A (zh) * 2015-09-04 2018-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921823A (zh) * 2015-09-07 2018-04-1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170939A (ja) * 2016-03-18 2017-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202724A (ja) * 2016-05-10 2017-11-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20689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43553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6559T5 (de) 2021-10-14
JP7205307B2 (ja) 2023-01-17
WO2020179169A1 (ja) 2020-09-10
CN113597379B (zh) 2024-02-13
JP2020138703A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424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8885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8884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741857B (zh) 充气轮胎
CN107921823B (zh) 充气轮胎
CN110290937B (zh) 充气轮胎
CN113710504B (zh) 充气轮胎
WO202021796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50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5978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1115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597379B (zh) 充气轮胎
JP201913734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3733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061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383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110066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14963B (zh) 充气轮胎
WO202010033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48304A (ja) タイヤ
JP2023048711A (ja) タイヤ
JP202100816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7970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346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3102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