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7340A - 试样容器和帽 - Google Patents

试样容器和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7340A
CN113597340A CN202080025117.9A CN202080025117A CN113597340A CN 113597340 A CN113597340 A CN 113597340A CN 202080025117 A CN202080025117 A CN 202080025117A CN 113597340 A CN113597340 A CN 113597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tte
slit
contact
cap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51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7340B (zh
Inventor
千田刚
小池洋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97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7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8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rigid containers not provided for above
    • B01L3/5082Test tubes per se
    • B01L3/50825Closing or opening means, corks, bu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6Fluid handling related problems
    • B01L2200/0689Sea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4Proces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 B01L2200/141Preventing contamination, tamp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2Caps; Plu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4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pierceable, e.g. films,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6Function or devices integrated in the clo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6Function or devices integrated in the closure
    • B01L2300/048Function or devices integrated in the closure enabling gas exchange, e.g.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01L2300/069Absorbents; Gels to retain a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2Drop detachment mechanisms of single droplets from nozzles or pins
    • B01L2400/022Drop detachment mechanisms of single droplets from nozzles or pins droplet contacts the surface of the receptacle
    • B01L2400/024Drop detachment mechanisms of single droplets from nozzles or pins droplet contacts the surface of the receptacle touch-off at the side wall of the receptacle

Abstract

本发明的试样容器(100)能够抑制从试样容器拔出后的吸移管的表面有试样残留,其具备: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包括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a)的狭缝形成部(11);接触部(12),设于与狭缝(11a)不同的位置,并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

Description

试样容器和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容器和帽。
背景技术
如图22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试样容器900,其具备:容器主体902,具有开口901;帽903,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902的开口901,并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905通过的狭缝(切槽孔)904。试样容器900容纳血液、尿等体液试样。该专利文献1的试样容器900介由帽903的狭缝904将吸移管905插入试样容器900并吸移试样,在吸移后将吸移管905从狭缝904拔除从而狭缝904闭合,试样容器900被阻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1807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试样容器安置于自动测定装置。在由自动测定装置所具备的吸移管吸移试样容器内的试样后,在自动测定装置中实施针对试样的测定动作。在自动测定装置中,为抑制测定数个试样时携带的试样污染,由清洗液清洗吸移试样后的吸移管。但是,由于可以预想到如试样所含成分浓度高、试样黏性高等各种各样的试样,需要充分确保自动测定装置中的吸移管的清洗能力、清洗时间。
在此,减少从试样容器拔出后附着在吸移管的试样的话,就能放宽自动测定装置中的吸移管的清洗处理所要求的清洗能力、清洗时间的条件。因此,优选能抑制从试样容器拔出后试样残留于吸移管的表面的试样容器。
本发明目的在于抑制从试样容器拔出后试样残留于吸移管的表面。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具备: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包括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a)的狭缝形成部(11);接触部(12),设于与狭缝(11a)不同的位置,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此外,“至少在吸移管从狭缝拔出时与吸移管的外周面接触”是指允许如下结构:为了吸移试样使用器具内的试样而将吸移管插入狭缝时,接触部不与吸移管的外周面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除了形成于帽(10)的狭缝(11a),还有设于与狭缝(11a)不同位置的接触部(12)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因此,拔出吸移管(30)时,除了通过吸移管(30)与狭缝(11a)的内侧面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还通过吸移管(30)与接触部(12)的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试样。这样一来,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后,试样以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状态残留。如上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后的吸移管(30)表面残留试样。
如图5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接触部(12)配置为从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看环绕狭缝(11a)的中心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接触部(12)能配置为环绕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周围。因此,能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圆周方向上的更大范围内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表面的试样残留。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容器主体(20)为在与开口(21)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面(22)的筒状形状,接触部(12)包括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第1接触部(110)。采用上述方案的话,当从狭缝(11a)拔出吸移管(30)时,吸移管(30)中有试样附着的区域最先到达第1接触部(110)并且附着的试样被除去,之后到达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在此,若由狭缝(11a)除去试样,则试样会附着在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a)的部分。狭缝(11a)由于吸移管(30)的插入而被挤开形成缝隙,并且由于吸移管(30)抽出而复原缝隙闭合。因此,若试样附着在狭缝(11a)的部分的话,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抽出而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可能会飞溅。依据上述技术方案,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抑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飞溅。
如图7所示,此时优选为,第1接触部(110)由配置于狭缝(11a)的中心四周的数个突起(111)构成,所述第1接触部(110)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由于吸移管(30)拔出时的吸移管(30)与狭缝形成部(11)的摩擦,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的方式变形。利用该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能使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并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7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与狭缝(11a)内的吸移管(30)的滑动,使得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向开口(21)一侧变形,数个突起(111)随着狭缝形成部(11)向开口(21)一侧的变形而向吸移管(30)一侧倒下,从而使前端部(112)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采用如上方案的话,通过与吸移管(30)的摩擦使狭缝形成部(11)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从而使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以吸移管(30)为中心以靠近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方式倾斜。因此,能使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数个突起(111)向吸移管(30)一侧倾斜而倒下并且按压在吸移管(30)。像这样,能通过利用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以简单的结构更切实地使第1接触部(110)接触吸移管(30)。
如图11所示,此时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具有由狭缝(11a)分割而成的数个片部(11b),数个突起(111)的数量比数个片部(11b)的数量多。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由数量比吸移管(30)通过狭缝(11a)时所接触的片部(11b)的数量多的突起(111)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更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9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变形,相邻的突起(111)的前端部(112)相互接触形成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的内径与吸移管(30)的外径一致。采用如上方案的话,数个突起(111)邻接以形成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并且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从而使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的内径与吸移管(30)的外径一致。这样一来,第1接触部(110)能在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范围内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因此能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残留。
如图4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帽(10)还包括弹性部(15),所述弹性部(15)围住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并且所述弹性部(15)支撑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并通过弹性变形使二者能够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由于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的摩擦,弹性部(15)产生拉伸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向开口(21)一侧移动。由于弹性部(15)而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的移动量大,因此能使设有数个突起(111)的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很大地倾斜。这样一来,由于能加大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因此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此外,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的状态插入时,也能通过弹性部(15)的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的方式移动。这样一来,在偏离狭缝(11a)的中心插入的状态的吸移管(30)拔出时,也能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如图4所示,此时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5)连接。采用如上方案的话,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状态下,狭缝形成部(11)预先呈凸状形成于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因此,在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能使狭缝形成部(11)从朝向底面(22)一侧的凸状的状态向开口(21)一侧很大地变形。由此,能确保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量大,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所伴随的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如图6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随着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当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底面(22)一侧的方式变形,因此能使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成为与吸移管(30)不接触的状态。由此能抑制向试样容器(100)内插入吸移管(30)时的滑动摩擦,因此能在吸移试样时轻松地将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内。
如图16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接触部(12)包括第2接触部(120),所述第2接触部(120)在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上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的开口(21)一侧。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在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管(30)时除去附着在通过狭缝(11a)的部分的试样。此外,能通过第2接触部(120)抑制在从狭缝(11a)抽出吸移管(30)狭缝(11a)的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向开口(21)的外部飞溅。
如图16所示,此时优选为,第2接触部(120)由吸水性素材形成。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吸收并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16所示,在接触部(12)包括第2接触部(120)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第2接触部(120)具有能使得吸移管(30)在接触状态下通过的贯通的通路部(121)。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在吸移管(30)通过第2接触部(120)的通路部(121)的过程中由通路部(121)的内侧面擦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残留。
如图16所示,此时优选为,容器主体(20)为在与开口(21)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面(22)的筒状形状,帽(10)包括从狭缝形成部(11)朝向开口(21)延伸的筒状部(13)和从筒状部(13)朝向开口(21)的中心轴突出的啮合部(16),第2接触部(120)在筒状部(13)的内部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与啮合部(16)之间且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具有缝隙(CL),从而使所述第2接触部(120)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将第2接触部(120)收纳在帽(10)的内部。因此,比如与将第2接触部(120)与帽(10)分别分开安装在容器主体(20)的技术方案相比,能简化试样容器(100)的结构。此外,第2接触部(120)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的缝隙(CL)相应的量,因此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的状态插入时,也能使第2接触部(120)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的方式移动。
如图20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还具备以覆盖帽(10)的方式配置于容器主体(20)的帽盖(40),其中,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如图21所示,此时优选为,还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突出,其中,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在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a)的管部(80)。采用上述方案的话,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面(22)一侧移动,从而能介由管部(80)轻松地将试样导入狭缝(11a)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能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且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a),并用于试样容器(100),所述帽(10)具备: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a);接触部(12),设于与狭缝(11a)不同的位置,并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除了形成于帽(10)的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a),还有设于与狭缝(11a)不同位置的接触部(12)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因此,拔出吸移管(30)时,除了通过吸移管(30)与狭缝(11a)的内侧面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还通过吸移管(30)与接触部(12)的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这样一来,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后,试样以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状态残留。如上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后的吸移管(30)表面残留试样。
如图5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接触部(12)配置为从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看环绕狭缝(11a)的中心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接触部(12)能配置为环绕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周围。因此,能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圆周方向上的更大范围内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表面的试样残留。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接触部(12)包括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第1接触部(110)。采用上述方案的话,当从狭缝(11a)拔出吸移管(30)时,吸移管(30)中有试样附着的区域最先到达第1接触部(110)并且附着的试样被除去,之后到达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在此,若由狭缝(11a)除去试样,则试样会附着在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a)的部分。狭缝(11a)由于吸移管(30)的插入而被挤开形成缝隙,并且由于吸移管(30)抽出而复原缝隙闭合。因此,若试样附着在狭缝(11a)的部分的话,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抽出而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可能会飞溅。依据上述技术方案,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抑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飞溅。
如图7所示,此时优选为,第1接触部(110)由配置于狭缝(11a)的中心四周的数个突起(111)构成,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由于吸移管(30)拔出时的吸移管(30)与狭缝形成部(11)的摩擦,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的方式变形。利用该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能使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并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7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与狭缝(11a)内的吸移管(30)的滑动使得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向开口(21)一侧变形,数个突起(111)随着狭缝形成部(11)向开口(21)一侧的变形而向吸移管(30)一侧倒下,从而使前端部(112)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采用如上方案的话,通过与吸移管(30)的摩擦使狭缝形成部(11)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从而使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以吸移管(30)为中心以靠近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方式倾斜。因此,能使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数个突起(111)向吸移管(30)一侧倾斜而倒下并且按压在吸移管(30)。像这样,能通过利用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以简单的结构更切实地使第1接触部(110)接触吸移管(30)。
如图11所示,此时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具有由狭缝(11a)分割而成的数个片部(11b),数个突起(111)的数量比数个片部(11b)的数量多。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由数量比吸移管(30)通过狭缝(11a)时所接触的片部(11b)的数量多的突起(111)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因此,能更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9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变形,相邻的突起(111)的前端部(112)相互接触形成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的内径与吸移管(30)的外径一致。采用如上方案的话,数个突起(111)部邻接以形成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并且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从而使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的内径与吸移管(30)的外径一致。这样一来,第1接触部(110)能在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范围内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因此能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残留。
如图4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还包括弹性部(15),所述弹性部(15)围住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而设,并且所述弹性部(15)支撑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并通过弹性变形使二者能够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由于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的摩擦,弹性部(15)产生拉伸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向开口(21)一侧移动。由于弹性部(15)而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的移动量大,因此能使设有数个突起(111)的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很大地倾斜。这样一来,由于能加大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因此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此外,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的状态插入时,也能通过弹性部(15)的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的方式移动。这样一来,在偏离狭缝(11a)的中心插入的状态的吸移管(30)拔出时,也能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如图4所示,此时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5)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话,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状态下,狭缝形成部(11)预先呈凸状形成于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因此,在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能使狭缝形成部(11)从朝向底面(22)一侧的凸状的状态向开口(21)一侧很大地变形。由此,能确保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量大,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所伴随的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如图6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即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当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底面(22)一侧的方式变形,因此能使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成为与吸移管(30)不接触的状态。由此能抑制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内时的滑动摩擦,因此能在吸移试样时轻松地将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内。
如图16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接触部(12)包括第2接触部(120),所述第2接触部(120)在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上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的开口(21)一侧。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在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管(30)时除去附着在通过狭缝(11a)的部分的试样。此外,能通过第2接触部(120)抑制在从狭缝(11a)抽出吸移管(30)狭缝(11a)的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向开口(21)的外部飞溅。
如图16所示,此时优选为,第2接触部(120)由吸水性素材形成。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吸收并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
如图16所示,在接触部(12)包括第2接触部(120)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第2接触部(120)具有能使得吸移管(30)在接触状态下通过的贯通的通路部(121)。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在吸移管(30)通过第2接触部(120)的通路部(121)的过程中由通路部(121)的内侧面擦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残留。
如图16所示,此时优选为,还包括从狭缝形成部(11)朝向开口(21)延伸的筒状部(13)和从筒状部(13)朝向开口(21)的中心轴突出的啮合部(16),第2接触部(120)在筒状部(13)的内部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与啮合部(16)之间且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具有缝隙(CL),从而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采用如上方案的话,能将第2接触部(120)收纳在帽(10)的内部。因此,比如与将第2接触部(120)与帽(10)分别分开安装在容器主体(20)的技术方案相比,能简化试样容器(100)的结构。此外,第2接触部(120)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的缝隙(CL)相应的量,因此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的状态插入时,也能使第2接触部(120)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的方式移动。
发明效果
能抑制试样残留于从试样容器拔出后的吸移管的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试样容器的一例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和纵截面图;
图2为试样容器的接触部的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3为用于说明测定装置的框图;
图4为试样容器的纵截面图;
图5为吸移管插入时的帽的斜视图;
图6为用于说明向试样容器插入吸移管时的帽和接触部的图;
图7为用于说明从试样容器拔出吸移管时的帽和接触部的图;
图8为从试样容器拔出了吸移管的状态的帽和接触部的示意图;
图9为从试样容器拔出吸移管时的数个突起的斜视图;
图10为从试样容器拔出吸移管时的数个突起和吸移管的侧视图;
图11为展示了狭缝和数个突起的帽的下侧面示意图;
图12为展示吸移管的插入位置偏离了的状态的帽的下侧面示意图;
图13为弹性部的第1结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4为弹性部的第2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5为弹性部的第3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6为具备第2接触部的帽和试样容器的结构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7为展示了第2接触部和筒状部的帽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8为具备第2接触部的帽的第2结构例的示图;
图19为具备接触部的帽的变形例的示图;
图20为在试样容器安装了帽盖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21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活塞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22为以往的试样容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试样容器的结构)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试样容器100是用于存放试样90的容器。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由测定装置测定的试样90。试样90来源于生物体,比如是尿、血液、细胞等。此外,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液体作为试样90。在试样容器100中也可以存放粉末作为试样90。
如图1和图2所示,测定装置的吸移管30(点划线部)插入试样容器100。然后,吸移管30吸移试样容器100内的试样90。由此,试样90被吸进测定装置并进行测定。在吸移试样90后,吸移管30在测定装置中由清洗液清洗。
试样容器100具备帽10和容器主体20。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此外,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所述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a。此外,帽10具备设于与狭缝11a不同的位置的接触部12。接触部12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
狭缝形成部11作为帽10的一部分而形成。在图1的例子中,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塞住开口21。狭缝形成部11为板状形状或膜状形状。狭缝形成部11中至少狭缝11a的部分能由于来自吸移管30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狭缝形成部11比如由硅胶(silicon)等橡胶材料形成。
狭缝11a是在厚度方向贯通狭缝形成部11的切缝。狭缝11a提供帽10中的吸移管30的通路。狭缝11a将狭缝形成部11分割为数个片部11b。分割而成的片部11b和片部11b之间是狭缝11a。
为当吸移管30未插入时,狭缝11a的缝隙闭合。即,吸移管30未插入时,数个片部11b相互接触,从而使狭缝11a闭合。在狭缝11a闭合的状态下,狭缝形成部11密封试样容器100。在本说明书中,“密封试样容器”指的是试样90不能通过狭缝11a的状态,允许试样90以外的少许气体通过。狭缝11a的形状只要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即可,是任意的。比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狭缝11a在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十字形状。狭缝11a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开口21的中心与狭缝11a的中心大体一致。
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的形成位置。吸移管30将片部11b向下方按压从而使片部11b产生弹性变形。通过片部11b的弹性变形,俯视图中的狭缝11a打开,狭缝11a被挤开至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大小。吸移管30向下方移动,从而使吸移管30通过扩大的狭缝11a的内部进入容器主体20的内部。吸移管30移动至接触容器主体20的内部的试样90并吸移试样90。吸移试样90后,吸移管30向上方移动。吸移管30的前端从狭缝11a的内部向上方脱离的话,曾弹性变形的片部11b的恢复力会使狭缝11a闭合。
接触部12设于能与插入了狭缝11a内的状态的吸移管30接触的位置。接触部12可以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也可以作为与狭缝形成部11不同的零件独立于狭缝形成部11形成。当作为与狭缝形成部11不同的零件而设置时,接触部12安放于帽10或容器主体20。
接触部12可以配置于相对于狭缝11a而言的开口21一侧,也可以配置于相对于狭缝11a而言的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当接触部12设于狭缝形成部11时,吸移管30的插入所伴随的狭缝形成部11的弹性变形可以使接触部12的位置发生变化。接触部12配置于即使在吸移管30的插入使接触部12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至少在吸移管30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的位置。在图1的例子中,接触部12相对于狭缝11a而言向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远离配置。因此不受狭缝形成部11的弹性变形的影响。
接触部12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或整个周长范围接触。接触部12在帽10设有1个或数个。接触部12与吸移管30接触的部分可以是能通过来自吸移管30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接触部12比如可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由此能使接触部12有效地紧贴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在图1的例子中,接触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同样为平板形状。接触部12以从外周一侧朝向开口21的中心轴AX突出的方式延伸。接触部12形成为,开口21的中心轴AX一侧的前端12a之间的间隔为吸移管30的外径以下。接触部12比如可以设计为,前端12a在俯视图中形成为圆形,并且圆形的前端12a构成使吸移管30一边滑动一边通过的贯通孔。
在图1的例子中,吸移管30的前端通过狭缝11a的内部进入容器主体20的内部的话,吸移管30会与接触部12的前端12a接触。吸移管30一边使接触部12弹性变形一边进入容器主体20的内部。接触部12被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按压。在吸移试样90后拔出吸移管30时,接触部12也维持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的状态。吸移管30相对于接触部12一边滑动一边向上方移动。
如图2所示,将吸移管30从狭缝11a的内部向上方拔出时,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到达接触部12与外周面31接触的位置的话会被接触部12拭去。因此,通过接触部12的形成位置时,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被除去。
另外,将吸移管30从狭缝11a的内部向上方拔出时,如有试样90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则附着的试样90的一部分可在狭缝11a的部分被除去。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与狭缝11a的内侧面的接触的地方,试样90被除去并附着在片部11b。但是,狭缝11a被吸移管30挤开而扩大,因此存在不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的部分。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和狭缝11a的内侧面不接触的地方,试样90不会被狭缝11a除去。像这样,狭缝11a需要具有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状态下闭合开口21的功能,而接触部12不需要闭合开口21。因此,接触部12能采用适合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的形状。
接触部12与狭缝11a可以为相互补足的关系。比如,接触部12可设置为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之中不与狭缝11a的内侧面接触的部分接触。狭缝11a可设置为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之中不与接触部12接触的部分接触。
如上所述,除了形成于帽10的狭缝11a之外,还有设于与狭缝11a不同的位置的接触部12至少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接触。因此,拔出吸移管30时,除了通过吸移管30与狭缝11a的内侧面的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还通过吸移管30与接触部12的接触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这样一来,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了试样90的吸移管30后,试样90以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状态残留。如上能抑制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后的吸移管30表面残留试样90。
在图1和图2的结构例中,接触部12配置为从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看环绕狭缝11a的中心四周。由此,接触部12能配置为环绕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周围。因此,能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圆周方向上的更大范围内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表面的试样残留。
(测定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3对测定存放于试样容器100的试样90的测定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测定装置200比如测定作为试样90的尿样本。如图3所示,测定装置200具备控制部210、测定部220、分装部230、清洗部240。在分装部230设有从试样容器100吸移试样90的吸移管30。
控制部210控制测定装置200的各部。控制部210控制由测定装置200进行的试样90的测定处理。控制部210比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部以及存储器等存储部。此外,控制部210基于程序执行测定处理。控制部210将测定结果发送至与测定装置200连接的分析装置250。
分析装置250分析由测定装置200测定的试样90的成分的信息。由分析装置250分析的尿样本中的成分比如是尿中有形成分。尿中有形成分比如是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cast)、细菌、异形细胞、白细胞凝集。分析装置250比如可以由通用计算机构成。
测定部220测定从试样容器100由分装部230分装的试样90。测定部220比如包括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根据流式细胞术法对试样90进行光学测定。测定部220对在池中流动的试样90照射光,并且检测来自试样90的光进行测定。此外,测定部220对向试样90添加试剂制备而成的制备试样进行测定。
分装部230从试样容器100吸移尿样本,并分装至测定部220。试样容器100的吸移管30可以是2根管一体设置而成。比如,吸移管30可以是用于吸移的管和用于搅拌的管这2根一体设置而成。
清洗部240清洗从试样容器100吸移尿样本后的吸移管30。清洗部240比如具备:排放部241,将清洗液排放至吸移管30;清洗槽242,接收排放的清洗液。
控制部210控制由清洗部240进行的吸移管30的清洗动作以将尿样本的携带污染抑制在允许范围内。控制部210针对清洗部240比如控制清洗液的供给量、实施1次清洗动作所需要的清洗时间、清洗次数等。使用了具有上述接触部12的帽10的试样容器100使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的残留量降低,因此能放宽测定装置200中的吸移管30的清洗处理所要求的清洗能力、清洗时间的条件。即,根据使用了具有上述接触部12的帽10的试样容器100,与不使用具有接触部12的帽10的情况相比,能降低清洗液的供给量、缩短清洗时间、减少清洗次数。
(帽和试样容器的结构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帽10和试样容器100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在图4的结构例中,试样容器100在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设有帽10。帽10密封容器主体20并且具有狭缝形成部11,所述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供吸移管30插入的狭缝11a。即,帽10为抑制橡胶残渣的产生,不通过穿刺使吸移管插入,而是介由狭缝11a使吸移管30插入。
帽10由橡胶材料形成。比如帽10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由弹性纤维(elastomer)、EPDM(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rubber)等硅胶等橡胶材料以外的橡胶材料、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通过2次成型(two-stage molding)形成为一体物。
容器主体20是在与开口21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面22的筒状形状。在图4的例子中,容器主体20是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形状,在上端部形成有开口21,并且在下端部具有封闭的底面22。帽10的中心轴、开口21的中心轴AX和容器主体20的中心轴一致。容器主体20能在内部容纳尿试样90。容器主体20比如是树脂制的或玻璃制的。树脂比如能列举出聚苯乙烯(polystyrene)或聚丙烯(polypropylene)等。帽10以能安装、卸下的方式嵌入容器主体20的上端部的开口21内。
帽10包括上述狭缝形成部11和从狭缝形成部11朝向开口21延伸的筒状部13。在图4的例子中,狭缝形成部11配置于底面22一侧的位置而非开口21一侧。筒状部13为圆筒形状以插入容器主体20并紧贴容器内壁。筒状部13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在筒状部13的上部设有开口14。此外,在筒状部13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
(第1接触部)
在图4的例子中,接触部12包括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第1接触部110。第1接触部110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由此,当从狭缝11a拔出吸移管30时,吸移管30中有试样90附着的区域最先到达第1接触部110并且附着的试样90被除去,之后到达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在此,狭缝11a由于吸移管30的抽出而复原缝隙闭合。因此,若试样90附着在狭缝11a的部分的话,在吸移管30从狭缝11a抽出而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90可能会飞溅。第1接触部110能抑制由狭缝11a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因此能抑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90飞溅。
如图4所示,第1接触部110由配置于狭缝11a的中心四周的数个突起111构成。数个突起111设置为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朝向底面22一侧突出。如图5所示,数个突起111以环绕形成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a周围的方式呈环状排列排布。
第1接触部110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
图6至图8展示了将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内(参照图6),使所述吸移管30移动以从狭缝11a内向上方拔出(参照图7),吸移管30已从狭缝11a内向上方拔出的状态(参照图8)为止的变化。
如图6所示,当插入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被压向下方。此时,数个突起111打开。在图6的状态下,试样容器100的内部的试样90被吸移。另外,图5是图6的状态中的帽10的斜视图。
如图7所示,吸移管30在被拔出时向上方移动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像图7那样变形。即,通过吸移管30被拔出时的吸移管30与狭缝形成部11的摩擦,使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的方式变形。狭缝形成部11被拖拽向开口21一侧,因此形成有数个突起111的表面11c向上方提起向开口21一侧变形。由此,在吸移管30拔出时数个突起111互相闭合。即,数个突起111以从根的部分向吸移管30一侧倒下的方式移动。这样一来,如图9和图10所示,数个突起111的前端部被按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而紧贴外周面31。图9是省略吸移管30展示图7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0是图7的状态中的帽10的侧视图。
如图8所示,吸移管30保持与数个突起111的前端部112接触的状态向上方滑动,最终吸移管30的前端从狭缝11a拔出。狭缝形成部11和数个突起111恢复至图4所示的状态。
这样一来,通过随着吸移管30从狭缝11a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而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这种方案,从而能利用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使数个突起111朝向吸移管30移动而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
此外,如图7所示,狭缝形成部11通过狭缝11a内的与吸移管30的滑动而使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向开口21一侧变形。然后,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狭缝形成部11向开口21一侧的变形而向吸移管30一侧倒下,从而使前端部112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由此,能使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数个突起111以向吸移管30一侧倾斜的方式倒下而按压在吸移管30。像这样,能通过利用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以简单的结构更切实地使第1接触部110接触吸移管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个突起111的数量比数个片部11b的数量多。即如图11所示,狭缝形成部11具有由十字的狭缝11a分割而成的4个片部11b。然后,在图11(也参照图5)的例子中,数个突起111的数量为12个,比片部11b的数量多。由此,能由吸移管30通过狭缝11a时所接触的数量比片部11b的数量多的突起111来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因此,能更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在图11中,为方便起见,突起111的前端部112附有阴影线。12个突起111以环绕狭缝11a周围的方式以等角度间隔排列。
突起111的数量不限于附图所示。突起111比如可以是5至11个或13个以上。在将数个突起111呈环状排列排布的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突起111的个数N是将360度分成N等份的约数。个数N比如是8、9、10、12、15、18、20等。
此外,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拔出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相邻的突起111的前端部112相互接触形成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即在图7所示的状态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相邻的突起111相互接触,相邻的突起111之间的缝隙闭合。这样一来,突起111的前端部112形成连续的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
各突起111在设计上设计为,前端部112倾倒到相较于通过狭缝11a的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而言的狭缝11a的中心一侧的位置。图7展示了前端部112可以比点划线所示的吸移管30更移动至中心一侧。因此,实际上,当吸移管30在插入狭缝11a内的状态下被拔出时,数个突起111的前端部112压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并紧贴。这样一来,环状的第1接触部110的内径与吸移管30的外径一致。由此,第1接触部110能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在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范围内接触,因此能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残留。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数个突起111构成为,随着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即在吸移管30未插入狭缝11a的图4的状态中,数个突起111沿着试样容器100的中心轴AX朝向正下方突出。在图6的状态中,吸移管30使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底面22一侧的方式变形。即,形成有数个突起111的表面11c被压向相对于图4的状态而言的下方。这样一来,数个突起111的前端部112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即半径方向外侧移动。
由此,当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a时,狭缝形成部11以被拖拽向底面22一侧的方式变形,因此能使数个突起111向远离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成为与吸移管30不接触的状态。这样一来,能抑制向试样容器100内插入吸移管30时的滑动摩擦,因此能在吸移试样90时轻松地将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内。
为像这样使数个突起111与吸移管30的移动相应地移动,加大吸移管30的移动所伴随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量是有效的。即,从图4的通常状态到成为图7的状态时的狭缝形成部11的变形量越大,越能加大表面11c的倾斜角度并使数个突起111向吸移管30一侧很大地移动。
因此,在图4的结构例中,帽10具备支撑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并通过弹性变形使二者能够移动的弹性部15。弹性部15设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弹性部15连结筒状部13和狭缝形成部11。
弹性部15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此外,弹性部15的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小。由此,弹性部15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比如,弹性部15的厚度为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1.5倍以下。此外,优选弹性部15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8倍以上1/1.5倍以下。比如,弹性部15的厚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2.5倍左右。此外,弹性部15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3倍左右。
另外,弹性部15可以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由此,也能使弹性部15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由此,弹性部15由于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的摩擦,弹性部15产生拉伸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向开口21一侧移动。由于弹性部15而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的移动量大,因此能使设有数个突起111的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很大地倾斜。这样一来,由于能加大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因此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此外,通过弹性部15获得配合吸移管30的插入位置而调整俯视图中的狭缝11a和第1接触部110的位置的作用。即如图12所示,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即中心轴AX)的状态插入时,也能通过弹性部15的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和第1接触部110整体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的方式移动。这样一来,在偏离狭缝11a的中心插入的状态的吸移管30拔出时,也能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如图12所示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吸移管30完全从狭缝11a抽出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由于弹性部15的弹力回到原来的位置。
此外,在图4的结构例中,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5连接。弹性部15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由此,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状态下,狭缝形成部11预先呈凸状形成于底面22一侧。然后,如图7所示,在插入狭缝11a的吸移管30拔出时,能使狭缝形成部11从朝向底面22一侧的凸状的状态向开口21一侧很大地变形。由此,能确保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量大,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的底面22一侧的表面11c的变形所伴随的数个突起111的移动量。这样一来,能更切实地使数个突起111接触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
如图13所示,弹性部15在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设为周状。由此,能通过弹性部15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追随性。在图13的例子中,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圆形。弹性部15在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形成为圆环状。另外,狭缝形成部11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比如,如图14所示,狭缝形成部11可以大体形成为矩形形状。此时,弹性部15具有与狭缝形成部11相应的矩形形状的内周部。此外,如图15所示,弹性部15也可以不连接成环状。
(第2接触部)
如图16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以在相对于狭缝形成部11而言的开口21一侧设有第2接触部120。
即接触部12包括在吸移管30的通过方向上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的开口21一侧的第2接触部120。由此能在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吸移管30时除去附着在通过狭缝11a的部分的试样90。此外,能通过第2接触部120抑制在从狭缝11a抽出吸移管30狭缝11a的缝隙闭合时附着在狭缝11a的试样90向开口21的外部飞溅。
第2接触部120由吸水性素材形成。吸水性素材比如是具有连续气孔结构的多孔材料。连续气孔结构是在材料内部形成有多个中空空间的结构,并且是多个中空空间相互连通的结构。第2接触部120比如由具有细小的连续气孔结构的类型的聚氨酯海绵(polyurethane sponge)形成。第2接触部120通过毛细管作用将表面接触到的液体吸移至内部。由此,能吸收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并从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除去。
第2接触部120具有能使得吸移管30在接触状态下通过的贯通的通路部121。在图16的例子中,通路部121是内径比吸移管30的外径小的贯通孔。因此,当吸移管30通过通路部121时,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保持与通路部121的内侧面接触的状态滑动。由此,能在吸移管30通过第2接触部120的通路部121的过程中由通路部121的内侧面擦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吸移管30的外周面31的试样90残留。通路部121比如可以是像形成于狭缝形成部11那样的贯通的狭缝。
在图16的例子中,通路部121形成为上侧面开口122的内径比下侧面开口123的内径大。通路部121具有从上侧面开口122连续的锥形状的引导部124。由此能轻松地插入吸移管30。
在图16的例子中,帽10包括从筒状部13朝向开口21的中心轴AX突出的啮合部16。第2接触部120在筒状部13的内部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与啮合部16之间。第2接触部120形成为,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具有缝隙CL从而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即第2接触部120作为不同的零件独立于帽10设置,收纳于帽10的内部并能移动。第2接触部120配置于狭缝形成部11的开口21一侧的表面上。
第2接触部120向开口21一侧的移动被啮合部16限制。啮合部16是形成为从筒状部13的上端部向筒状部13的中心轴AX方向突出的边缘。第2接触部120向底面22一侧的移动被狭缝形成部11限制。如图17所示,在俯视图中,第2接触部120的外形是比筒状部13的内径小一圈的圆形状。因此在第2接触部120的侧面125和筒状部1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CL。
由此,能将第2接触部120收纳在帽10的内部。因此,比如与将第2接触部120与帽10分别分开安装在容器主体20的技术方案相比,能简化试样容器100的结构。此外,第2接触部120能在筒状部13内移动筒状部13和第2接触部120之间的缝隙CL相应的量。因此即使在吸移管30以偏离狭缝11a的中心的状态插入时,也能使第2接触部120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的方式移动。
(帽的变形例)
在图16的结构例中,接触部12包括第1接触部110和第2接触部120。由此,能在吸移管30拔出时由第1接触部110和第2接触部120数次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试样90。通过第1接触部110和第2接触部120的协同作用,能更进一步地有效地抑制试样90残留于从试样容器100拔出后的吸移管30的表面11c。
另一方面,在图18的例子中,帽10不设有第1接触部110而设有第2接触部120。像这样,可以在帽10仅设置第2接触部120。也可以像图4那样,帽10不设有第2接触部120而设有第1接触部110。
如图19所示,接触部12可以与帽10分离开配置。此时,接触部12可以作为与帽10不同的零件装配或固定于容器主体20。
此外,帽10与容器主体20可以设为一体。帽10可以在嵌合于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的状态下通过接合、焊接或其他方法与容器主体20一体化。
如图20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以具备覆盖帽10的帽盖40。
具体而言,帽盖40以覆盖帽10的方式配置于容器主体20。此外,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由此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帽盖40比如由聚乙烯( polyethylene)等树脂材料形成。
帽盖40包括与周壁部41连接的顶部42。顶部42设有比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小的开口43。由此,即使假设有液体漏到狭缝11a外面时,也能抑制液体向帽盖40的外面漏出。
如图21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以设有活塞60和活塞杆61。
具体而言,试样容器100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面22突出。此外,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a的管部80。由此,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面22一侧移动,从而能介由管部80轻松地将试样90导入狭缝11a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90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能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管部80是独立于帽盖70构成的用于吸移试样的零件。帽盖70的啮合部71和管部80的啮合部81啮合,从而能使管部80固定于容器主体20。此外,当将管部80安装至帽盖70的情况下,管部80的前端为插入狭缝11a的状态。将试样90导入试样容器100内时,管部80安装于帽盖70。介由管部80将试样90导入试样容器100内后,管部80从帽盖70卸下。将管部80从帽盖70卸下的情况下,管部80从狭缝11a拔除,狭缝11a闭合,容器主体20密封。通过吸移管30吸移试样90时,吸移管30插入管部80被卸下且狭缝11a闭合的状态的试样容器100。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上均为示例,不应视为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而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编号说明
10:帽、11:狭缝形成部、11a:狭缝、11b:片部、11c:表面、12:接触部、13:筒状部、15:弹性部、16:啮合部、20:容器主体、21:开口、22:底面、30:吸移管、31:外周面、40:帽盖、41:周壁部、60:活塞、61:活塞杆、62:切槽、70:帽盖、80:管部、100:试样容器、110:第1接触部、111:突起、112:前端部、120:第2接触部、121:通路部、CL:缝隙

Claims (30)

1.一种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主体,具有开口;
帽,配置为塞住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开口,并包括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通过的狭缝的狭缝形成部;
接触部,设于与所述狭缝不同的位置,至少在所述吸移管从所述狭缝拔出时与所述吸移管的外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配置为从所述吸移管的通过方向看环绕所述狭缝的中心四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为在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面的筒状形状;
所述接触部包括设于所述狭缝形成部的所述底面一侧的表面的第1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触部由配置于所述狭缝的中心四周的数个突起构成;
所述第1接触部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从所述狭缝拔出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而所述数个突起朝向所述吸移管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通过与所述狭缝内的所述吸移管的滑动,使得所述底面一侧的表面向所述开口一侧变形;
所述数个突起随着所述狭缝形成部向所述开口一侧变形而向所述吸移管一侧倒下,从而使前端部接触所述吸移管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具有由所述狭缝分割而成的数个片部;
所述数个突起的数量比所述数个片部的数量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突起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拔出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相邻的所述突起的前端部相互接触形成环状的所述第1接触部;
环状的所述第1接触部的内径与所述吸移管的外径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还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围住所述狭缝形成部和所述第1接触部而设,并且所述弹性部支撑所述狭缝形成部和所述第1接触部并通过弹性变形使二者能够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以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底面一侧突出的方式与所述弹性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突起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插入所述狭缝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所述数个突起向远离所述吸移管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包括第2接触部,所述第2接触部在所述吸移管的通过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狭缝形成部的所述开口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接触部由吸水性素材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能使得所述吸移管在接触状态下通过的贯通的通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为在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面的筒状形状;
所述帽包括从所述狭缝形成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的筒状部和从所述筒状部朝向所述开口的中心轴突出的啮合部;
所述第2接触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狭缝形成部与所述啮合部之间且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之间具有缝隙,从而能在所述筒状部内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帽盖,以覆盖所述帽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容器主体,
其中,所述帽盖包括配置为环绕所述容器主体的外周的周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试样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设于所述容器主体内并在所述容器主体内滑动,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面突出;
其中,在所述活塞杆的所述活塞附近设有用于从所述活塞折断并除去所述活塞杆的切槽,
在所述帽盖能安装插入所述帽的所述狭缝的管部。
17.一种帽,其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的开口,并且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通过的狭缝,并用于试样容器,所述帽的特征在于具备:
狭缝形成部,形成有所述狭缝;
接触部,设于与所述狭缝不同的位置,并至少在所述吸移管从所述狭缝拔出时与所述吸移管的外周面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配置为从所述吸移管的通过方向看环绕所述狭缝的中心四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包括设于所述狭缝形成部中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面一侧的表面的第1接触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触部由配置于所述狭缝的中心四周的数个突起构成;
所述第1接触部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从所述狭缝拔出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而所述数个突起朝向所述吸移管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通过与所述狭缝内的所述吸移管的滑动使得所述底面一侧的表面向所述开口一侧变形;
所述数个突起随着所述狭缝形成部向所述开口一侧的变形而向所述吸移管一侧倒下,从而使前端部接触所述吸移管的外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具有由所述狭缝分割而成的数个片部;
所述数个突起的数量比所述数个片部的数量多。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突起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拔出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相邻的所述突起的前端部相互接触形成环状的所述第1接触部;
环状的所述第1接触部的内径与所述吸移管的外径一致。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围住所述狭缝形成部和所述第1接触部而设,并且所述弹性部支撑所述狭缝形成部和所述第1接触部并通过弹性变形使二者能够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部以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底面一侧突出的方式与所述弹性部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突起构成为,随着所述吸移管插入所述狭缝时的所述狭缝形成部的变形,所述数个突起向远离所述吸移管的方向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包括第2接触部,所述第2接触部在所述吸移管的通过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狭缝形成部的所述开口一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接触部由吸水性素材形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能使得所述吸移管在接触状态下通过的贯通的通路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帽,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筒状部,从所述狭缝形成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
啮合部,从所述筒状部朝向所述开口的中心轴突出,
其中,所述第2接触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狭缝形成部与所述啮合部之间且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之间具有缝隙,从而能在所述筒状部内移动。
CN202080025117.9A 2019-03-28 2020-03-18 试样容器和帽 Active CN1135973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2668A JP7362282B2 (ja) 2019-03-28 2019-03-28 試料容器およびキャップ
JP2019-062668 2019-03-28
PCT/JP2020/011890 WO2020196136A1 (ja) 2019-03-28 2020-03-18 試料容器およびキャ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340A true CN113597340A (zh) 2021-11-02
CN113597340B CN113597340B (zh) 2023-02-03

Family

ID=7261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5117.9A Active CN113597340B (zh) 2019-03-28 2020-03-18 试样容器和帽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08915A1 (zh)
EP (1) EP3950134A4 (zh)
JP (1) JP7362282B2 (zh)
CN (1) CN113597340B (zh)
WO (1) WO20201961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6359A1 (ja) 2021-08-24 2023-03-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セプタ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349A (ja) * 1982-06-18 1984-01-19 フエルナンド・サラバデ−ル・ミラマンダ 分析用容器の密栓
EP0170098A2 (en) * 1984-07-05 1986-02-05 Nichols Institute Diagnostics Dialysis cell
US4774055A (en) * 1985-06-26 1988-09-27 Japan Tectro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sis apparatus
US5125544A (en) * 1989-12-11 1992-06-30 Helena Laboratories Corporation Pipette pump
JPH11124153A (ja) * 1997-10-21 1999-05-11 Lion Corp 容器用キャップ装置
JP2003033423A (ja) * 2001-05-14 2003-02-04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弾性封止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薬剤容器
US20040071786A1 (en) * 1997-06-24 2004-04-15 Grippi Nicholas A.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eparating liquid components
US20080237271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Liquid Molding Systems, Inc. Dispensing valve with improved dispensing
US20090188950A1 (en) * 2008-01-25 2009-07-30 Gaus David J Valve for decorative dispensing
EP2617657A1 (en) * 2012-01-19 2013-07-24 Roche Diagniostics GmbH Cap for multi-use reagent container
JP2013249096A (ja) * 2012-05-31 2013-12-12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吐出容器
JP2017178437A (ja) * 2016-03-31 2017-10-05 紀伊産業株式会社 中栓および中栓を備える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24832A (ja) * 2004-05-14 2005-11-24 Fujirebio Inc 試薬容器のキャップ及び試薬の蒸発等の防止法
JP4829624B2 (ja) * 2006-01-30 2011-12-0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試薬容器用蓋体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試薬容器、試薬キット
JP5545233B2 (ja) * 2011-01-31 2014-07-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検査システム
CN103687668A (zh) * 2011-04-22 2014-03-26 3M创新有限公司 可拆除的层以及使用方法
JP2014144782A (ja) * 2013-01-28 2014-08-14 Pacplus Co Ltd 流体用コネクタ、閉栓部材および閉栓部材付き容器
WO2014163120A1 (ja) * 2013-04-05 2014-10-09 協和メデックス株式会社 試薬ボトル用キャップおよび試薬容器
US20150224497A1 (en) 2014-02-07 2015-08-13 Beck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ample collection tubes
CN108568322A (zh) * 2017-03-09 2018-09-25 无锡市凯顺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件与试管及取液件的配合结构及防漏件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349A (ja) * 1982-06-18 1984-01-19 フエルナンド・サラバデ−ル・ミラマンダ 分析用容器の密栓
EP0170098A2 (en) * 1984-07-05 1986-02-05 Nichols Institute Diagnostics Dialysis cell
US4774055A (en) * 1985-06-26 1988-09-27 Japan Tectro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sis apparatus
US5125544A (en) * 1989-12-11 1992-06-30 Helena Laboratories Corporation Pipette pump
US20040071786A1 (en) * 1997-06-24 2004-04-15 Grippi Nicholas A.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eparating liquid components
JPH11124153A (ja) * 1997-10-21 1999-05-11 Lion Corp 容器用キャップ装置
JP2003033423A (ja) * 2001-05-14 2003-02-04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弾性封止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薬剤容器
US20080237271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Liquid Molding Systems, Inc. Dispensing valve with improved dispensing
US20090188950A1 (en) * 2008-01-25 2009-07-30 Gaus David J Valve for decorative dispensing
EP2617657A1 (en) * 2012-01-19 2013-07-24 Roche Diagniostics GmbH Cap for multi-use reagent container
JP2013249096A (ja) * 2012-05-31 2013-12-12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吐出容器
JP2017178437A (ja) * 2016-03-31 2017-10-05 紀伊産業株式会社 中栓および中栓を備える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08915A1 (en) 2022-01-13
JP2020160007A (ja) 2020-10-01
CN113597340B (zh) 2023-02-03
JP7362282B2 (ja) 2023-10-17
EP3950134A1 (en) 2022-02-09
WO2020196136A1 (ja) 2020-10-01
EP3950134A4 (en) 2022-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26211B2 (en) Bodily fluid sampler
EP1839752A2 (en) Pipette tip
CN107533079B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US20120132015A1 (en) Method of Sampling Specimen, Test Method and Dropping Pipette and Specimen Sampler to be Used Therein
WO1995006867A1 (en) Improv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quotting blood serum or blood plasma
JP5232585B2 (ja) 分析装置およびプローブ洗浄方法
CN113597340B (zh) 试样容器和帽
KR101553041B1 (ko) 스포이드
CN112534270A (zh) 操作实验室仪器的方法
JP2013538676A (ja) ピペット装置を保護可能な部分を含むピペット装置用末端部
US5322192A (en) Pipetting apparatus
CN113677436A (zh) 试样容器及帽
JP4807587B2 (ja) 微量液採取器具及びアダプタ
JP4829624B2 (ja) 試薬容器用蓋体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試薬容器、試薬キット
EP3338890A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pre-treatment equipment using the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EP4009055A1 (en) Reagent cartridge
EP241244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fluid from a container and into a fluid receptacle
CN116235058A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15768560A (zh) 样本预处理管
JP2016224048A (ja) 廃棄物処分システム
US11781951B2 (en) Kit for collecting bio-samples using a collection rod
JP5410254B2 (ja) 検体検査の検査前処理方法と装置
CN117813511A (zh) 隔板
CN219540345U (zh) 样本采集容器、离心组件及样本分析仪
EP1077770B1 (en) Sample introdu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