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607B - 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的套装 - Google Patents
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的套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73607B CN113573607B CN201980094175.4A CN201980094175A CN113573607B CN 113573607 B CN113573607 B CN 113573607B CN 201980094175 A CN201980094175 A CN 201980094175A CN 113573607 B CN113573607 B CN 1135736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r tape
- attribute
- identification
- fastener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44B19/346—Woven stringer tape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3—Fasteners
- D10B2501/0631—Slide faste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拉链带(10)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织成。拉链带(10)包括:第1侧缘(11)和第2侧缘(12),其为了划定拉链带宽度(W10)而沿着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和带主体部(13),其设置于第1侧缘(11)与第2侧缘(12)之间。带主体部(13)包括识别区域(S15、S16),该识别区域(S15、S16)是利用多根经纱(9)与多根纬纱(8)的交叉而织成的,并具有识别区域宽度,该识别区域宽度是占拉链带宽度(W10)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的宽度,且是与多根经纱(9)的根数相应的宽度。识别区域(S15、S16)的组织以能够识别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的套装(set)。
背景技术
存在期望如专利文献1、2所公开这样提供一种能够再生(recycle)的拉链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的第0021段中记载了“为了容易地进行再生产品和不是再生产品的产品的分类回收,能够将适当的识别手段附加于再生产品。例如,能够将字符、记号、条形码等能够视觉识别的标识刻印于拉头、开尾件,或者印刷于拉链带或安装拉链的产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438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168731号
发明内容
近年来,使用了由以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原料进行纺纱而得到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换言之环境考虑型拉链带的拉链的需要不断提高。对此,存在如下情况:期望向拉链的顾客和消费者公开、提供与纱线有关的信息(例如,有无使用具有环境考虑特性的原料、具有环境考虑特性的原料的种类、纱线的供给源、可追踪性、有无认证、认证的种类、认证机关等)。
若列举具体例,则当前存在对是使用了再生原料的纱线这一情况进行认证的多个认证机关。然而,通过拉链带的目视来识别是由接受了多个认证机关中的哪一个认证机关的认证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并不容易。对于拉链带的纱线的原料(例如,生物降解性原料、源自植物的原料或再利用原料)也是同样的。即使对纱线进行分析(例如进行光谱分析),有无认证的判别、新料与再生原料的区别也并不容易。因而,在拉链的制造阶段和拉链的出货后跟踪管理与拉链带的纱线有关的信息并不容易。
如根据上述的说明可理解这样,本申请发明人新发现了提供能够识别拉链带的纱线的主属性(例如,具有环境考虑特性的纱线的使用)的有无、或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例如,认证、制造公司或原料)的拉链带的意义。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带是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和经纱织成的拉链带。拉链带包括:第1侧缘和第2侧缘,其为了划定拉链带宽度而沿着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带主体部,其设置于第1侧缘与第2侧缘之间。带主体部包括利用多根经纱与多根纬纱的交叉而织成的识别区域。识别区域具有识别区域宽度,该识别区域宽度是占拉链带宽度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的宽度,且是与多根经纱的根数相应的宽度。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能够识别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
在若干形态中,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在若干形态中,识别区域的编织纹能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
在若干形态中,主属性与环境考虑特性有关。环境考虑特性能与再生材料的使用、生物降解性材料的使用以及源自植物的材料的使用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组合有关。
在若干形态中,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的识别区域的组织是非经重平组织。在若干形态中,以能够识别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的识别区域的组织是经重平组织。在若干形态中,识别区域包括以能够识别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织成的第1识别区域、和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织成的第2识别区域。第1识别区域和第2识别区域能在纬向上相邻地配置。
在若干形态中,设置有拉链链牙,其以使该拉链链牙的卡合头部定位在比拉链带的第1侧缘靠拉链带外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识别区域设置于拉链带的距第2侧缘比距第1侧缘近的位置。在若干形态中,在带主体部中,从拉链带的第1侧缘朝向识别区域设置有链牙安装区域和中间区域,该中间区域设置于链牙安装区域与识别区域之间。识别区域宽度比相同方向上的中间区域的宽度小。在若干形态中,在带主体部中,从拉链带的第1侧缘朝向第2侧缘相邻地设置有中间区域和识别区域。在中间区域和识别区域这两者中,各经纱反复跨越在经向上相邻的两对纬纱部分。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带的识别方法是由纬纱和经纱织成的拉链带的识别方法。该识别方法包括如下工序:确定拉链带所包含的1个以上的识别区域的工序,识别区域是利用多根经纱与多根纬纱的交叉而织成的;基于所确定的识别区域确定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以及作为确定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的追加或替代,确定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中的预先与所确定的识别区域的组织相关联的副属性的工序。也能够基于拉链带的识别来识别拉链。也就是说,对第1拉链的第1拉链带实施识别方法,对第2拉链的第2拉链带实施识别方法,能够基于这些识别方法的实施而识别第1拉链和第2拉链。与拉链带有关的各特征也通用于本识别方法。
在若干形态中,通过参照副属性与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的对应表来确定副属性。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的套装是应彼此识别的拉链的套装。该套装包括:第1拉链,其具有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和经纱织成的一对第1拉链带;和第2拉链,其具有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和经纱织成的一对第2拉链带。第1拉链带和第2拉链带分别包括:第1侧缘和第2侧缘,其为了划定拉链带宽度而沿着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和带主体部,其设置于第1侧缘与第2侧缘之间。带主体部包括利用相邻配置的多根经纱与多根纬纱的交叉而织成的识别区域。识别区域具有识别区域宽度,该识别区域宽度是占拉链带宽度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的宽度,且是与相邻配置的经纱的根数相应的宽度。第1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纬纱和经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在若干形态中,第1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带的制造方法涉及由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向第1设定的自动织机供给具有主属性的第1纱线而织成第1拉链带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第1拉链带形成与第1设定相应的第1识别区域;和向第2设定的自动织机供给具有主属性的第2纱线而织成第2拉链带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第2拉链带形成与第2设定相应的第2识别区域。第1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第1纱线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识别区域以表示第2纱线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在若干形态中,能够基于表示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与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从第1识别区域的组织确定第1副属性,能够基于对应表从第2识别区域的组织确定第2副属性。在若干形态中,自动织机的第1设定和第2设定与自动织机中的第1凸轮模式和第2凸轮模式相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能够促进提供能够识别拉链带的纱线的主属性(例如,具有环境考虑特性的纱线的使用)的有无、或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例如,认证、制造公司或原料)的拉链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表示在拉头内结合后的左右的拉链链牙的概略示意图。
图3是表示拉链带被划分成多个组织区域的情况的概略示意图。
图4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1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
图6是表示识别区域及其左右两侧的组织区域的拉链带的局部图。
图7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2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
图8中,图8的(a)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图8的(b)是表示完全组织是相对于图5所示的完全组织的衍生组织的示意图。
图9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3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
图11表示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的变化。
图12表示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的变化。
图13表示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的变化。
图14是表示拉链带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4对各种实施方式和特征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度说明,就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及/或各特征组合,也能够理解由该组合带来的相辅相成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发明的叙述为主要目的,为了方便作图而简化。各特征并不只是对本申请所公开的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有效,应理解为对于本说明书未公开的其他各种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也通用的普遍性特征。
以下,前后方向依照拉头的移动方向来理解,通过拉头的前进从而拉链闭合,通过拉头的后退从而拉链打开。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左右方向是与拉链带的带面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与拉链带的带面垂直的方向。表示这些方向的用语参照后续的叙述而能够再定义。
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30和用于使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30开闭的拉头40。拉链1用于衣服、鞋、箱包、寝具、户外用品、潜水服这样的各种用途。虽未图示,但也设想拉链1是隐形拉链的形态,对此后述的特征直接通用。
各拉链牙链带30具有拉链带10和拉链链牙20。拉链带10是具有柔软性的织物,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参照图6)织成。拉链带10包括:第1侧缘11和第2侧缘12,其为了划定作为左右方向长度的拉链带宽度W10而沿着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和带主体部13,其设置于第1侧缘11与第2侧缘12之间。
拉链链牙20是单丝沿着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线圈状链牙,通过缝线而被缝于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也设想拉链链牙20装入至拉链带10的组织区域的形态。另外,也设想拉链链牙20是沿着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以恒定间隔设置的金属或树脂链牙的形态。
拉链链牙20通过下腿部21、上腿部22、卡合头部23以及翻转部24的连续而构筑。下腿部21载置于拉链带10的上表面,上腿部22以与拉链带10的上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定位。卡合头部23定位于拉链带10的上表面外、即比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靠拉链带外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拉链带外侧是从拉链带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位置或点朝向拉链带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外的位置或点的方向。拉链带内侧是朝向拉链带外侧的相反侧的方向。
卡合头部2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连结下腿部21和上腿部22各自的端部(拉链带外侧的端部)。卡合头部23是与下腿部21和上腿部22相比较而单丝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宽度)扩大的部分。翻转部24以单丝呈螺旋状构筑的方式连结下腿部21和上腿部22各自的端部(拉链带内侧的端部)。翻转部24的前后宽度并不如卡合头部23这样扩大。作为任选,沿着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芯绳29设于单丝的螺旋体的内部。
拉头40具有下翼板41、上翼板42、连结柱(未图示)、拉片安装柱43以及拉片44。拉头40具有通过连结柱而分支的Y字状的链牙通路。以隔着连结柱的方式设置有左右的前口,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的前口的相反侧设置有一个后口。在拉头40后退时,左右的已结合的拉链链牙20经由该后口进入拉头40内。接着,左右的已结合的拉链链牙20被连结柱分割,左右的拉链链牙20经由左右的前口出到拉头40外。拉头40能是树脂制或金属制的。
如图3所示,拉链带10在左右方向上被划分成多个区域。例如,拉链带10被划分成平纹区域S14、识别区域S15、识别区域S16、中间区域S17、平纹组织S18以及链牙配置区域S19。平纹区域S14、识别区域S15、识别区域S16、中间区域S17、平纹组织S18以及链牙配置区域S19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构成。也设想平纹区域S14被省略、识别区域S15的侧缘与拉链带10的第2侧缘12对齐的形态。为了区分识别区域S15、S16,也能够将识别区域S16称为主识别区域,将识别区域S15称为副识别区域。
纱线的主属性是以人的视觉不容易认知或现实上不能认知的属性,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能够例示环境考虑特性。环境考虑特性与如下特性中的任意1个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有关:(i)纱线是由再生材料进行纺纱而成的;(ii)纱线是由具有生物降解性的材料进行纺纱而成的;(iii)纱线是由源自植物的原料进行纺纱而成的。环境考虑特性能够细分成与纱线有关的认证、纱线的供给源、纱线的原料这样的副属性。作为纱线的认证,例示GRS(全球回收标准:Global Recycle Standard)。作为纱线的材料,例示尼龙、聚酰胺、聚酯、聚氨酯这样的合成纤维、棉、羊毛、丝绸这样的天然纤维。
在本实施方式中,识别区域S16的组织以能够识别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作为表示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指标,使用识别区域S16的组织。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预先与识别区域S16的组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基于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与识别区域S16的组织的事先的对应关系,识别区域S16的组织表示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
识别区域S16的组织是表示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指标,在若干情况下,能够以人的视觉或触觉识别为拉链带10上的特征部。例如,在识别区域S16的组织是经重平组织的情况下,人能够以视觉或触觉容易地识别拉链带10的在第1侧缘11与第2侧缘12之间沿经向延伸的棱纹。由此,在拉链带10被织成之后或者作为拉链1被销售之后,能够基于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6的存在而确定用作拉链带10的经纱及/或纬纱的纱线具有主属性(例如环境考虑特性)。如果在拉链带10未设置识别区域S16,则能够确定为该拉链带10不具有主属性(例如环境考虑特性)。也设想设置多个识别区域S16的形态。例如,在经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两个以上的棱纹能用作识别区域S16。
作为以能够识别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识别区域S16的组织这样的上述特征的追加或替代,识别区域S15的组织以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换言之,识别区域S15用作副属性的指标。识别区域S15的组织是预先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相关联的组织。能够基于副属性与识别区域S15的组织的事先的对应关系,从识别区域S15的组织确定预先与该识别区域S15的组织相关联的副属性。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weave repeat)”预先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相关联。例如,第1拉链带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拉链带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由此,在拉链带10被织成之后或者在作为拉链1被销售之后,能够通过确定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来确定用作拉链带10的经纱及/或纬纱的纱线的副属性。
参照副属性与识别区域S15的组织(例如完全组织)的对应表是有利的。在典型的情况下,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以一对一的关系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相关联。此外,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能借助放大光学系统、例如显微镜、拍摄装置而由人或图像识别装置观察。如在本领域中公知这样,完全组织是指带组织中的编织纹的最小的反复(重复)单位。通过完全组织的经向及/或纬向的反复而构成带组织。此外,识别区域S15未必限于完全组织的反复,只要基于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编织纹而与特定的属性相关联即可。
向自动织机供给具有已知的主属性和副属性的纱线而织成拉链带。自动织机的设定基于向自动织机供给的纱线的主属性和副属性决定。例如,根据自动织机的第1设定在第1拉链带形成第1识别区域,根据自动织机的第2设定在第2拉链带形成第2识别区域。在此,第1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能够基于识别区域确定拉链带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及/或,确定与识别区域相关联的副属性。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第1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第2拉链带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与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能够基于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的确定来确定预先与该完全组织相关联的副属性。
若没有限定意图地进行叙述,则在主属性与环境考虑特性有关的情况下,环境考虑特性能够针对认证机关所发行的每个认证而细分。通过确定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能够确定预先与所确定的该完全组织相关联的认证。环境考虑特性在按照材料细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理解。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与识别标识的刻印、印刷不同,预见到不会由于剥离、劣化而无法确定。在以刻印、印刷这样的方法施加识别标识的情况下,无法排除由于识别标识的剥离、劣化而无法识别的担心。另外,存在如下缺点:识别标识显眼,有损商品的美感。
参照图4至图10更具体地说明上述的特征。图4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1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图6是表示识别区域及其左右两侧的区域的拉链带的局部图。图7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2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图8的(a)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图8的(b)是表示完全组织为相对于图5所示的完全组织的衍生组织的示意图。图9是设置有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识别区域、以及具有第3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识别区域的拉链带的带主体部的组织图。图10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与认证相关联的完全组织的组织图。
若向自动织机供给被赋予了第1认证的纱线,则根据自动织机的第1设定(第1凸轮模式)构筑图4所示这样的拉链带10的组织(图4表示拉链带10的整个宽度上的完全组织)。识别区域S16是具有与合计4根经纱相对应的棱纹宽度的经重平组织,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是图5所示这样的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表示拉链带10由被赋予了第1认证的纱线织成。在图5所示的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中,各经纱反复跨越在经向上相邻的两对纬纱部分。
若对图4和图5进行补充,则如在本领域中众所周知这样,组织图中的涂满格子表示经纱在纬纱的上方跨越、换言之经纱相对于纬纱“浮起”的状态。组织图中的空白格子表示经纱在纬纱的下方跨越、换言之经纱相对于纬纱“沉下”的状态。这点可以从图4和图6的比较更具体地理解。如从图6能够理解这样,各经纱在沿经向(前后方向)相邻的成对纬纱部分的上方或下方跨越。在经向(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成对纬纱部分是被经纱跨越的纬纱的单位,但未必受限于此。纬纱相应于纬向(左右方向)上的梭的往复运动而构筑。因而,也设想各经纱在沿纬向延伸的一个纬纱部分的上方或下方跨越的形态。
识别区域S15是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在经向上连续配置而成的区域,不是在纬向上连续配置的区域,识别区域S15中的完全组织的确定较容易。若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所包含的经纱和纬纱的根数增加,该完全组织的变化的数量增加。然而,若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过宽,则也存在其识别并不容易的情况。在若干情况下,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所包含的经纱9的根数是3根以上,另外是10根以下。优选的是,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所包含的经纱9的根数是9根以下、或8根以下、或7根以下、或6根以下。在这样的经纱的根数中,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能够具有所需足够数量的变化。换言之,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能够表示所需足够数量的二维码。
为了促进识别区域S15或其完全组织的确定,识别区域S15由外观与和其相邻的一方或双方的区域不同的组织构成。如图4所示,在识别区域S15的左右两侧存在平纹区域S14和构成为经重平区域的识别区域S16,能够以肉眼或显微镜容易地观察识别区域S15的范围。识别区域S16的经重平组织是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在平纹区域中,经纱跨1对纬纱部分,但在经重平区域中,经纱跨两对纬纱部分。经重平区域在肉眼观察下看起来是在经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棱纹。如上所述,在若干情况下,经重平区域是为了识别拉链带10的经纱和纬纱是否具有主属性(例如环境考虑特性)而有意地设置的。
如图4所示,识别区域S15设置于拉链带10的距第2侧缘12比距第1侧缘11近的位置。优选的是,在第2侧缘12与识别区域S15之间设置有平纹区域S14,平纹区域S14的一侧缘与拉链带10的第2侧缘12对齐。由此,能够以与链牙配置区域S19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识别区域S15,能够使识别区域S15对拉链的开闭动作带来的影响微小。
如图4所示,识别区域S15、S16在纬向(左右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与图4所图示的情况不同,也设想识别区域S15、S16在左右方向上相反地设置的形态。即,识别区域S16能配置于比识别区域S15更靠近拉链带10的第2侧缘12的位置,识别区域S15能配置于比识别区域S16更靠近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的位置。也设想在识别区域S16与识别区域S15之间设置有与识别区域S16和识别区域S15各自的组织不同的组织的中间区域的形态。
中间区域S17、平纹组织S18以及链牙配置区域S19各自的组织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恰当地构成。在图4所示的情况下,中间区域S17由3个斜纹区域构筑。平纹组织S18是与3根经纱相应的窄幅区域,是为了经得住与拉头的凸缘之间的接触而设置的。链牙配置区域S19是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此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清楚的是,在第1侧缘11、第2侧缘12,纬纱的翻转部连续地形成。在纬向(左右方向)上,识别区域S15的宽度比中间区域S17的宽度窄。因此,不会给拉链带10的整体美观带来影响,能够简便地识别。优选的是,在第1实施例中,带主体部13具有经重平区域S16,从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朝向第2侧缘12连续地设置有中间区域S17、经重平区域S16以及识别区域S15。在识别区域S15、经重平区域S16以及中间区域S17中,各区域所包含的各经纱反复跨越在经向上相邻的两对纬纱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织机的凸轮模式无用地增加、导致其管理负担或制造成本增加。
在第2实施例中,若向自动织机供给被赋予了第2认证的纱线,则根据自动织机的第2设定(第2凸轮模式)构筑图7所示这样的拉链带10的组织(图7表示拉链带10的整个宽度上的完全组织)。识别区域S16是具有与合计4根经纱相对应的棱纹宽度的经重平组织,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图7的拉链带10与图4的拉链带10相比较,识别区域S15的组织不同。图7的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是相对于图5所示的完全组织的衍生组织(同样是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表示拉链带10是由被赋予了第2认证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
如从图8的(b)可理解这样,在行R1-R8、列C1-C6的完全组织中,代替坐标(R2,C3)的格子而将坐标(R4,C3)的格子涂满,代替坐标(R6,C3)的格子而将坐标(R8,C3)的格子涂满,代替坐标(R4,C4)的格子而将坐标(R2,C4)的格子涂满,代替坐标(R8,C4)的格子而将坐标(R6,C4)的格子涂满。图8的(a)的完全组织与图5的完全组织相比较,是4个涂满格子的位置被变更的衍生组织、换言之是亚种。在若干情况下,作为涂满格子的位置改变的替代或追加,进行涂满格子的追加、删除。作为这样的涂满格子的操作的替代或追加,也能够进行对空白格子的操作。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在若干情况下,涂满格子的个数在格子操作的前后没有变化,以促进确保组织的一定的强韧性、柔软性。
在第3实施例中,若向自动织机供给被赋予了第3认证的纱线,则根据自动织机的第3设定(第3凸轮模式)构筑图9所示这样的拉链带10的组织(图9表示拉链带10的整个宽度上的完全组织)。识别区域S16是具有与合计4根经纱相对应的棱纹宽度的经重平组织,表示经纱和纬纱具有主属性。图9的拉链带10与图4和图7的拉链带10相比较,识别区域S15的组织不同。图9所示的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是相对于图5所示的完全组织的衍生组织(同样是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表示拉链带10是由被赋予了第3认证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如从图10可知那样,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等同于在列C3与列C4的边界处将图5的完全组织左右翻转而得到的组织。
虽然是重复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能够识别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例如,能够借助放大光学系统观察拉链带10所包含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而确定该完全组织。通过研究所确定的识别区域具有图5、图8的(a)、图10中的哪一个图案,能够把握用作某拉链带10的经纱及/或纬纱的纱线是接受了第1认证至第3认证中的哪一个认证的纱线。对于纱线的原料、纱线的供给源的识别,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如上所述,预先使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与副属性相关联,准备了其对应表、换言之查阅表。
在制造拉链之际,另外,即使是在拉链出货之后,也能够基于识别区域S15、S16确定用于该拉链的纱线的主属性及/或副属性。拉链带10在由自动织机织成之后预定经过各种工序。例如,缝制拉链链牙、或向染色工序供给、或向拉链的组装机供给。也有时多种拉链带10由同一装置(例如拉链的组装机)处理。因而,在拉链出货的时间点能够确定所制造的拉链是接受了哪种认证的拉链在制造管理上是有利的。尤其是,在不是环境考虑特性的有无这样的两类、而是期望与环境考虑特性有关的认证种类的多类的情况下,基于作为二维码发挥功能的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实现的识别、跟踪是有利的。
作为二维码发挥功能的完全组织能够采取平纹组织或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斜纹组织或相对于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缎纹组织或相对于缎纹组织的衍生组织这样的各种形态,不被当前的副属性的数量限制,也能够应对将来的副属性的追加。另外,识别区域S15具有与拉链带10的其他区域同样的外观,不会如识别标记的刻印、印刷那样给拉链带10的外观带来变化。有利的是,完全组织是非经重平组织和非纬重平组织,由此,能够在有限的面积中确保二维码的变化。
作为与环境考虑特性的细分相应的副属性例,示出了按认证机关的区分、按纱线的原料的区分、按纱线的供给源的区分,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区分型号、制造时期、制造工厂的所在地等信息。另外,关于纱线具有生物降解性这样的主属性,也设想如下形态:第1副属性保证5年以内的分解,第2副属性保证5年~10年的分解,第3副属性保证超过10年的期间内的分解。
此外,识别区域S15只要由外观与和其相邻的一方或双方的区域不同的组织构成即可。例如,在相邻区域的完全组织包括平纹组织或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时,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可以包括斜纹组织或相对于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或者缎纹组织或相对于缎纹组织的衍生组织。在相邻区域的完全组织包括斜纹组织或相对于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时,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可以包括平纹组织或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或者缎纹组织或相对于缎纹组织的衍生组织。在相邻区域的完全组织包括缎纹组织或相对于缎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时,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可以包括平纹组织或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或者斜纹组织或相对于斜纹组织的衍生组织。
图11至图13表示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的变化。在图11中,图11的(a)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是平纹组织,图11的(b)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是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图11的(c)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是相对于平纹组织的衍生组织。在主属性细分成两个副属性的情况下,使用从图11的(a)~(c)选择的两个完全组织,图11的(a)的纯粹的平纹组织的使用并非必须的。
在图12中,图12的(a)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由在纬向上延伸的棱纹(行R1)与点(R1,C1)的组合构成,图12的(b)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由在经向上延伸的棱纹(列C1)与点(R3,C3)的组合构成,图12的(c)表示3行3列的完全组织由在纬向上延伸的棱纹(行R1)与点(R2,C2)的组合构成。利用棱纹与点的组合也能够获得多种图案。
图13表示将完全组织划分成两个区域、对第1区域分配第1编织种类(例如,平纹组织或其衍生组织)、对第2区域分配第2编织种类(例如,斜纹组织或其衍生组织)的形态。完全组织的划分方法各种各样,并不限定于图示这样的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形态。也能够分割成3个以上的区域,并对各区域分配不同的组织。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多识别区域S15的种类,增多可识别的副属性数。
如从上述的说明可知那样,衍生化能够通过涂满格子的追加、涂满格子的删除、镜像翻转、与异种组织的组合这样的各种方法达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公开能够理解许多变化。
最后,参照图14对拉链带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生成表示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与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参照表1的对应表的例子)(S101)。对应表如下这样极其简单。设想对应表作为查阅表储存于计算机。人或图像识别装置能够通过参照该查阅表而从完全组织确定纱线的副属性、例如认证。
[表1]
纱线 | 认证 | 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 |
A | D | 图5 |
B | E | 图8的(a) |
C | F | 图10 |
接着,基于对应表将自动织机设定成某凸轮模式,另外,向自动织机供给纱线(例如纱线A)(S102)。通过自动织机的工作而织成第1拉链带(S103)。与某凸轮模式相应的第1识别区域(例如图4所图示的识别区域S15及/或S16)形成于第1拉链带。
接着,基于对应表将自动织机设定成另外的凸轮模式,另外,向自动织机供给纱线(例如纱线B)(S104)。通过自动织机的工作而织成第2拉链带(S105)。与另外的凸轮模式相应的第2识别区域(例如图7所图示的识别区域S15及/或S16)形成于第2拉链带。第1拉链带的织成和第2拉链带的织成的顺序没有限定。在使用同一自动织机的情况下,在第1拉链带的织成与第2拉链带的织成之间进行自动织机的设定变更。有利的是,能够基于拉链带的识别区域S16确定拉链带的纱线具有主属性(例如环境考虑特性)。作为追加或替代,能够基于对应表从第1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例如图5)确定第1纱线的副属性(例如认证D)。同样地,能够基于对应表从第2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例如图8的(a))确定第2纱线的副属性(例如认证E)。这些点从上述的说明得以明确,省略重复说明。也能够从第3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例如图10)确定第3纱线的副属性(例如认证F)。
由纬纱8和经纱9织成的拉链带10的识别方法也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公开。本识别方法包括确定拉链带10所包含的1个以上的识别区域S15、S16的工序、和基于所确定的识别区域S15、S16确定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本方法作为确定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的追加或替代,能够包括确定从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中的预先与所确定的识别区域S15的组织相关联的副属性的工序。
根据上述的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加入到权利要求书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参照。也设想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是经重平组织、经棱纹根数与副属性相关联的形态。也设想识别区域的完全组织是纬重平组织、纬棱纹根数与副属性相关联的形态。
附图标记说明
8 纬纱
9 经纱
10 拉链带
11 第1侧缘
12 第2侧缘
13 带主体部
14 识别区域。
Claims (19)
1.一种拉链带,其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织成,该拉链带(10)具备:
第1侧缘(11)和第2侧缘(12),其为了划定拉链带宽度(W10)而沿着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带主体部(13),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11)与第2侧缘(12)之间,
所述带主体部(13)包括识别区域(S15、S16),该识别区域(S15、S16)是利用多根经纱(9)与多根所述纬纱(8)的交叉而织成的,并具有识别区域宽度,该识别区域宽度是占所述拉链带宽度(W10)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的宽度,且是与所述多根经纱(9)的根数相应的宽度,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是所述拉链带(10)在所述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时所包含的一个区域,且是在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延伸的区域,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的组织以能够识别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以能够识别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以能够识别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主属性与环境考虑特性有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环境考虑特性与再生材料的使用、生物降解性材料的使用以及源自植物的材料的使用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组合有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以能够识别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构成的所述识别区域(S15)的组织是非经重平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以能够识别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的所述识别区域(S16)的组织是经重平组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包括第1识别区域(S16)和第2识别区域(S15),所述第1识别区域(S16)是以能够识别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织成的区域,所述第2识别区域(S15)是以能够识别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的方式织成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所述第1识别区域(S16)与所述第2识别区域(S15)在纬向上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设置有拉链链牙(20),其以使所述拉链链牙(20)的卡合头部(23)定位在比所述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靠拉链带外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设置于所述拉链带(10)的距第2侧缘(12)比距第1侧缘(11)近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带主体部(13)中,从所述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朝向所述识别区域(S15、S16)设置有链牙安装区域(S19)和中间区域(S17),该中间区域(S17)设置于所述链牙安装区域(S19)与所述识别区域(S15、S16)之间,
所述识别区域宽度比相同方向上的所述中间区域(S17)的宽度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带,其中,
在所述带主体部(13)中,从所述拉链带(10)的第1侧缘(11)朝向所述第2侧缘(12)相邻地设置有中间区域(S17)和所述识别区域(S16),
在所述中间区域(S17)和所述识别区域(S16)这两者中,各经纱反复跨越在经向上相邻的两对纬纱部分。
12.一种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其是由纬纱(8)和经纱(9)织成的拉链带(10)的识别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确定所述拉链带(10)所包含的1个以上的识别区域(S15、S16)的工序,所述识别区域(S15、S16)是利用多根经纱(9)与多根所述纬纱(8)的交叉而织成的;
基于所确定的所述识别区域(S16)确定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以及
作为确定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主属性这一情况的工序的追加或替代,确定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中的预先与所确定的所述识别区域(S15)的组织相关联的副属性的工序,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是所述拉链带(10)在所述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时所包含的一个区域,且是在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延伸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其中,
所述主属性与环境考虑特性有关。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其中,
通过参照所述副属性与所述识别区域(S15、S16)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的对应表来确定所述副属性。
15.一种拉链的套装,其是应彼此识别的拉链的套装,包括:
第1拉链,其具有由作为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织成的一对第1拉链带;以及
第2拉链,其具有由作为具有所述主属性的纱线的纬纱(8)和经纱(9)织成的一对第2拉链带,
所述第1拉链带和第2拉链带分别包括:
第1侧缘(11)和第2侧缘(12),其为了划定拉链带宽度(W10)而沿着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带主体部(13),其设置于所述第1侧缘(11)与第2侧缘(12)之间,
所述带主体部(13)包括利用相邻配置的多根经纱(9)与多根所述纬纱(8)的交叉而织成的识别区域(S15、S16),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具有识别区域宽度,该识别区域宽度是占所述拉链带宽度(W10)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的宽度,且是与所述相邻配置的所述经纱(9)的根数相应的宽度,
所述识别区域(S15、S16)是所述拉链带(10)在所述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时所包含的一个区域,且是在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延伸的区域,
所述第1拉链带的所述识别区域(S15、S16)的组织以表示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
所述第2拉链带的所述识别区域(S15、S16)的组织以表示所述纬纱(8)和经纱(9)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拉链的套装,其中,
所述第1拉链带的所述识别区域(S15)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
所述第2拉链带的所述识别区域(S15、S16)的完全组织或编织纹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17.一种拉链带的制造方法,其是由具有主属性的纱线织成的拉链带(10)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向第1设定的自动织机供给具有所述主属性的第1纱线而织成第1拉链带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第1拉链带形成与所述第1设定相应的第1识别区域,所述第1识别区域是所述第1拉链带在所述第1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时所包含的一个区域,且是在所述第1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延伸的区域;以及
向第2设定的自动织机供给具有所述主属性的第2纱线而织成第2拉链带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第2拉链带形成与所述第2设定相应的第2识别区域,所述第2识别区域是所述第2拉链带在所述第2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时所包含的一个区域,且是在所述第2拉链带的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延伸的区域,
所述第1识别区域的组织以表示所述第1纱线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1副属性相关联,
所述第2识别区域以表示所述第2纱线具有所述主属性这一情况的方式构成,及/或,与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所包含的第2副属性相关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拉链带的制造方法,其中,
能够基于表示从所述主属性细分出的副属性与拉链带(10)的识别区域(S15)的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从所述第1识别区域的组织确定所述第1副属性,
能够基于所述对应表从所述第2识别区域的组织确定所述第2副属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拉链带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自动织机的第1设定和第2设定与所述自动织机中的第1凸轮模式和第2凸轮模式相对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25015 WO2020261348A1 (ja) | 2019-06-24 | 2019-06-24 | ファスナーテープ、その識別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セ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73607A CN113573607A (zh) | 2021-10-29 |
CN113573607B true CN113573607B (zh) | 2023-06-02 |
Family
ID=74061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4175.4A Active CN113573607B (zh) | 2019-06-24 | 2019-06-24 | 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的套装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18076A1 (zh) |
EP (1) | EP3987972A4 (zh) |
JP (1) | JP7161616B2 (zh) |
CN (1) | CN113573607B (zh) |
TW (1) | TWI749402B (zh) |
WO (1) | WO20202613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42963A1 (ja) * | 2022-06-14 | 2023-12-21 | Ykk株式会社 | 止水ストリンガー及び止水ファスナー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1506A (ja) * | 1996-01-08 | 1997-09-22 | A D S:Kk | コ−ドの作成方法とその読取装置 |
JP2001211913A (ja) * | 2000-02-02 | 2001-08-07 | Nippon Dam Kk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JP2009161884A (ja) * | 2008-01-08 | 2009-07-23 | Matsukawa Rapyan:Kk | 織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織物 |
JP2011048710A (ja) * | 2009-08-28 | 2011-03-10 | Rakupri Co Ltd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物品、及びトレースシステム |
JP2012011235A (ja) * | 2011-10-17 | 2012-01-19 | Kao Corp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WO2015189918A1 (ja) * | 2014-06-10 | 2015-12-17 | Ykk株式会社 |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CN106127098A (zh) * | 2016-06-30 | 2016-11-16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提花针织面料上二维码的应用方法 |
CN107920956A (zh) * | 2015-09-28 | 2018-04-1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药剂检查装置及方法以及程序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95895A (en) * | 1939-07-03 | 1940-04-02 | Moore Fab Co | Attaching tape |
JPH10243805A (ja) | 1997-03-05 | 1998-09-14 | Ykk Corp | 合成樹脂製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US9668549B2 (en) * | 2011-09-09 | 2017-06-06 | Ykk Corporation | Fastener tape for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 fastener |
WO2017064759A1 (ja) * | 2015-10-13 | 2017-04-20 | Ykk株式会社 |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の模様形成方法 |
WO2017168731A1 (ja) | 2016-03-31 | 2017-10-05 | Ykk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製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2019
- 2019-06-24 WO PCT/JP2019/025015 patent/WO2020261348A1/ja unknown
- 2019-06-24 CN CN201980094175.4A patent/CN11357360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24 EP EP19934943.2A patent/EP3987972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6-24 US US17/613,469 patent/US20220218076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6-24 JP JP2021528670A patent/JP71616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20 TW TW108142065A patent/TWI74940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1506A (ja) * | 1996-01-08 | 1997-09-22 | A D S:Kk | コ−ドの作成方法とその読取装置 |
JP2001211913A (ja) * | 2000-02-02 | 2001-08-07 | Nippon Dam Kk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JP2009161884A (ja) * | 2008-01-08 | 2009-07-23 | Matsukawa Rapyan:Kk | 織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織物 |
JP2011048710A (ja) * | 2009-08-28 | 2011-03-10 | Rakupri Co Ltd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物品、及びトレースシステム |
JP2012011235A (ja) * | 2011-10-17 | 2012-01-19 | Kao Corp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WO2015189918A1 (ja) * | 2014-06-10 | 2015-12-17 | Ykk株式会社 |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CN107920956A (zh) * | 2015-09-28 | 2018-04-1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药剂检查装置及方法以及程序 |
CN106127098A (zh) * | 2016-06-30 | 2016-11-16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提花针织面料上二维码的应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0056A (zh) | 2021-01-01 |
TWI749402B (zh) | 2021-12-11 |
EP3987972A4 (en) | 2022-07-06 |
CN113573607A (zh) | 2021-10-29 |
WO2020261348A1 (ja) | 2020-12-30 |
JP7161616B2 (ja) | 2022-10-26 |
JPWO2020261348A1 (ja) | 2021-12-16 |
EP3987972A1 (en) | 2022-04-27 |
US20220218076A1 (en) | 2022-07-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Grosicki | Watson’s textile design and colour: Elementary weaves and figured fabrics | |
KR101430597B1 (ko) | 제직 마커를 구비한 직물 | |
US6123117A (en) | Woven label with a transparent mesh fabric superposed on its image | |
CN113573607B (zh) | 拉链带、拉链带的识别方法及拉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的套装 | |
Mehta et al. | Managing quality in the apparel industry | |
EP0919650A1 (de) | Gewebtes Band, insbesondere Etikettband,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Benutzung | |
US20170270834A1 (en) | Simulated cork apparel tag and label | |
US6987867B1 (en) | Process for evaluating data from textile fabrics | |
EP2638820B1 (en) | Sliding fastener | |
EP1085114A2 (en) | Woven fabric | |
KR20150078872A (ko) | 직물의 재단 방법 | |
US5251675A (en) | Slide fastener with continuous coupling coil woven into the support tape | |
CN108882780B (zh) | 聚酯制拉链 | |
WO2014013616A1 (ja) |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CN106968040B (zh) | 拉链用的拉链带 | |
Chen et al. | CAD/CAM for complex woven fabrics. Part I: Backed cloths | |
SU936793A3 (ru) | Застежка-молни | |
JP3204942U (ja) |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JP2009068144A (ja) | 二重織物の織成方法 | |
CN110129950B (zh) | 一种基于条形码技术的信息织物织造方法 | |
CN104911782B (zh) | 一种电子提花色织物的图案叠加方法 | |
CN219125545U (zh) | 具有反光标识的拉链结构 | |
Walters | A role for industrial looms in craft research | |
Walker | Technical Analysis, Cultural Context and Conservation of a Twentieth-Century Andean Woven Textile | |
Kastanek | A Manual of Weave Construction: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Explana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Derivative Weaves for Harness Loo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