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9675A -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9675A
CN113539675A CN202110923787.9A CN202110923787A CN113539675A CN 113539675 A CN113539675 A CN 113539675A CN 202110923787 A CN202110923787 A CN 202110923787A CN 113539675 A CN113539675 A CN 113539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rotating shaft
cavity
groov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37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植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9237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96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9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967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绕线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和套筒;所述底座上固接有挡盖;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固接有固定板;所述挡盖侧壁上固接有电动机,且电动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端部贯穿固定板,且第一转动轴靠近端部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导块;所述套筒内壁开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绕线装置,以解决在对于小型线圈通过绕线机进行转动缠绕时,线圈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线圈的绕线效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绕线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发展,现有绕制线圈大都采用智能化绕线机手工绕线,克服手工绕线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缺陷。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绕线机技术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2020105382188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绕线机绕线模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模具,第一螺杆上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框架内固定安装有滑板,滑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滑板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具,滑板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模具,本发明结构简单,绕线频率过大时对其进行降温同时对绕线频率过大时对其进行固定,方便人们使用。
现有技术中,在对于小型线圈通过绕线机进行转动缠绕时,线圈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线圈的绕线效率,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在对于小型线圈通过绕线机进行转动缠绕时,线圈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线圈的绕线效率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和套筒;所述底座上固接有挡盖;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固接有固定板;所述挡盖侧壁上固接有电动机,且电动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端部贯穿固定板,且第一转动轴靠近端部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导块;所述套筒内壁开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现有技术中,在对于线圈通过绕线机进行转动缠绕时,线圈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线圈的绕线效率,为此本发明在工作时,在需要对线圈进行绕线时,先将套筒的第一滑槽对准导块,将套筒套入第一转动轴上,然后将线圈线一端固接在套筒上,开动电动机,电动机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套筒转动,进而对套筒进行旋转绕线,在对套筒绕线结束后,只需将套筒远离第一转动轴取出即可,安装和拆卸简单方便,节约时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绕线效率。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固定板的侧壁上固接有固定柱;所述挡板和固定板的相对面上均固接有一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的外侧壁为光滑面;工作时,为了防止套筒在第一转动轴上摇摆移动,在将套筒套入第一转动轴后,将挡板的固定柱套入套筒内,通过挡板的弹簧力对套筒进行初步定位,且为了减少挡板和固定板对套筒的之间的摩擦力,在挡板和固定板上均设有第一凸块,减少套筒的旋转摩擦力度,且在需要取出套筒时,将挡板向远离第一转动轴方向移动,然后取出套筒,在保证套筒不会出现摇摆的同时不会增大额外的安装拆卸时间。
优选的,所述挡盖顶端内壁固接有导线筒;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工作台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顶端固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工作台通过弹簧滑动连接在底座顶端上;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固接有凸轮,且凸轮和工作台侧壁相互接触;工作时,在套筒绕线时,为了保证绕线的均匀性,在第一转动轴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传动会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转动轴转动会带动凸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一圈时正好带动工作台来回移动,进而保证绕线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相对于导块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导块伸入第一空腔内并通过弹簧固接在第一空腔内壁上;所述导块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波纹槽,且波纹槽中间为凸台,且凸台两侧为凹槽;所述波纹槽凸台内开设有出油腔,且波纹槽凸台外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和出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导块底端和第一空腔内壁之间设有油囊;所述油囊通过软管和出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导块顶端为弧形端;所述第一滑槽槽底上固接有一组第二凸块;工作时,在工作台来回移动时,会带动套筒在第一转动轴上来回移动,此时导块在第一滑槽内移动,导块移动时,第二凸块会和导块顶端相互接触进而推动导块向第一空腔内移动,同时挤压油囊,油囊的润滑油会进入出油腔通过出油孔喷出,对第一滑槽内壁进行润滑,减少导块凸台和第一滑槽内壁的摩擦力,进而减少动能的损失。
优选的,所述导块伸入第一空腔内的端部固接有限位板;所述油囊和弹簧均位于限位板和第一空腔内壁之间;工作时,在导块底端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在弹簧的作用下会紧贴在第一空腔内壁上,此时导块不会受到离心力的影响再向外移动,保证此时导块在第一滑槽内的长度,进而保证第二凸块和导块之间的推动,防止出现第一转动轴在套筒内壁移动出现顿卡现象,进而影响绕线效果。
优选的,所述波纹槽靠近第一滑槽槽底的凹槽内设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内壁上固接有一组清扫毛刷;工作时,导块向下移动时,润滑油会通过出油孔喷出在第一滑槽内壁上,为了让润滑油能够均匀的分布的在第一滑槽内壁上,在导块喷出下移时,此时清扫毛刷会跟随导块移动,能够对第一滑槽内壁进行刷动,进而将润滑有均匀化。
优选的,所述导块靠近第一空腔的端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空腔内壁固接有齿条板,且齿条板伸入第一凹槽内;所述导块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且第三转动轴贯穿第一凹槽,第三转动轴两端均固接在弧形块上;所述第三转动轴位于第一凹槽的轴上固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齿条板相互啮合;工作时,在导块下移时,齿条板会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会带动第三转动轴转动,第三转动轴转动会带动弧形块旋转,进而带动清扫毛刷旋转,清扫毛刷旋转刷动能够进一步将堆积的润滑油均匀化,防止润滑油出现堆积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弧形块内壁上固接有弹性膜,且弹性膜和弧形块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清扫毛刷固接在弹性膜上;所述导块顶端固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密封腔之间通过软管相互连通;工作时,在第二凸块和导块顶端相互碰撞推动时,此时第二凸块会挤压第一气囊,第一气囊的气体进入密封腔内,从而将弹性膜向外凸起,进而增大清扫毛刷的刷动范围和刷动力度,进一步保证润滑油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相对于波纹槽靠近第一空腔的凹槽处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槽底通过弹簧固接有撞击块;所述撞击块和第二凹槽均为方形,且撞击块的端部为弧形端;所述第二凹槽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槽底固接有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端部固接有震动球;所述撞击块相对于震动球的位置处固接有草形板;工作时,在导块下移时,此时导块的凸台会推动撞击块向第二凹槽槽底移动,移动的撞击块会带动草形板和震动球相互碰撞,进而带动弹性片曲形弯曲,在草形板的震动球相互碰撞结束后,弹性片会持续震颤,进而对套筒整体进行轻微震颤,有助于绕线的均匀和润滑油的流动。
优选的,所述震动球上固接有一组弹性囊;工作时,震动球上设有弹性囊,能够进一步增大震动球的局部震颤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通过将套筒的第一滑槽对准导块,将套筒套入第一转动轴上,然后将线圈线一端固接在套筒上,开动电动机,电动机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套筒转动,进而对套筒进行旋转绕线,在对套筒绕线结束后,只需将套筒远离第一转动轴取出即可,安装和拆卸简单方便,节约时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绕线效率。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的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转动轴转动会带动凸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一圈时正好带动工作台来回移动,进而保证绕线的均匀性。
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通过第二凸块会和导块顶端相互接触进而推动导块向第一空腔内移动,同时挤压油囊,油囊的润滑油会进入出油腔通过出油孔喷出,对第一滑槽内壁进行润滑,减少导块凸台和第一滑槽内壁的摩擦力,进而减少动能的损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B-B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7是震动球剖视图;
图中:1、底座;11、挡盖;12、工作台;13、固定板;14、电动机;15、第一转动轴;16、导块;17、套筒;18、第一滑槽;2、挡板;21、固定柱;22、第一凸块;23、第一锥齿轮;24、第二锥齿轮;25、第二转动轴;26、凸轮;27、导线筒;3、波纹槽;31、第一空腔;32、油囊;33、出油腔;34、第二凸块;35、限位板;4、弧形块;41、清扫毛刷;42、第一凹槽;43、齿条板;44、第一齿轮;45、第三转动轴;46、弹性膜;47、密封腔;48、第一气囊;5、第二凹槽;51、撞击块;52、第二滑槽;53、弹性片;54、震动球;55、草形板;56、弹性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1和套筒17;所述底座1上固接有挡盖1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工作台12;所述工作台12上固接有固定板13;所述挡盖11侧壁上固接有电动机14,且电动机14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5;所述第一转动轴15的端部贯穿固定板13,且第一转动轴15靠近端部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导块16;所述套筒17内壁开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18;现有技术中,在对于线圈通过绕线机进行转动缠绕时,线圈的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线圈的绕线效率,为此本发明在工作时,在需要对线圈进行绕线时,先将套筒17的第一滑槽18对准导块16,将套筒17套入第一转动轴15上,然后将线圈线一端固接在套筒17上,开动电动机14,电动机14通过第一转动轴15带动套筒17转动,进而对套筒17进行旋转绕线,在对套筒17绕线结束后,只需将套筒17远离第一转动轴15取出即可,安装和拆卸简单方便,节约时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绕线效率。
所述工作台12上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挡板2;所述挡板2靠近固定板13的侧壁上固接有固定柱21;所述挡板2和固定板13的相对面上均固接有一组第一凸块22;所述第一凸块22的外侧壁为光滑面;工作时,为了防止套筒17在第一转动轴15上摇摆移动,在将套筒17套入第一转动轴15后,将挡板2的固定柱21套入套筒17内,通过挡板2的弹簧力对套筒17进行初步定位,且为了减少挡板2和固定板13对套筒17的之间的摩擦力,在挡板2和固定板13上均设有第一凸块22,减少套筒17的旋转摩擦力度,且在需要取出套筒17时,将挡板2向远离第一转动轴15方向移动,然后取出套筒17,在保证套筒17不会出现摇摆的同时不会增大额外的安装拆卸时间。
所述挡盖11顶端内壁固接有导线筒27;所述第一转动轴15上固接有第一锥齿轮23;所述工作台1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25;所述第二转动轴25顶端固接有第二锥齿轮24;所述第二锥齿轮24和第一锥齿轮23相互啮合;所述工作台12通过弹簧滑动连接在底座1顶端上;所述第二转动轴25上固接有凸轮26,且凸轮26和工作台12侧壁相互接触;工作时,在套筒17绕线时,为了保证绕线的均匀性,在第一转动轴15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齿轮23转动,第一锥齿轮23传动会通过第一锥齿轮23和第二锥齿轮24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轴25转动,第二转动轴25转动会带动凸轮26转动,第一锥齿轮23带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一圈时正好带动工作台12来回移动,进而保证绕线的均匀性。
所述第一转动轴15相对于导块16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空腔31;所述导块16伸入第一空腔31内并通过弹簧固接在第一空腔31内壁上;所述导块16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波纹槽3,且波纹槽3中间为凸台,且凸台两侧为凹槽;所述波纹槽3凸台内开设有出油腔33,且波纹槽3凸台外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和出油腔33相互连通;所述导块16底端和第一空腔31内壁之间设有油囊32;所述油囊32通过软管和出油腔33相互连通;所述导块16顶端为弧形端;所述第一滑槽18槽底上固接有一组第二凸块34;工作时,在工作台12来回移动时,会带动套筒17在第一转动轴15上来回移动,此时导块16在第一滑槽18内移动,导块16移动时,第二凸块34会和导块16顶端相互接触进而推动导块16向第一空腔31内移动,同时挤压油囊32,油囊32的润滑油会进入出油腔33通过出油孔喷出,对第一滑槽18内壁进行润滑,减少导块16凸台和第一滑槽18内壁的摩擦力,进而减少动能的损失。
所述导块16伸入第一空腔31内的端部固接有限位板35;所述油囊32和弹簧均位于限位板35和第一空腔31内壁之间;工作时,在导块16底端设置有限位板35,限位板35在弹簧的作用下会紧贴在第一空腔31内壁上,此时导块16不会受到离心力的影响再向外移动,保证此时导块16在第一滑槽18内的长度,进而保证第二凸块34和导块16之间的推动,防止出现第一转动轴15在套筒17内壁移动出现顿卡现象,进而影响绕线效果。
所述波纹槽3靠近第一滑槽18槽底的凹槽内设有弧形块4;所述弧形块4内壁上固接有一组清扫毛刷41;工作时,导块16向下移动时,润滑油会通过出油孔喷出在第一滑槽18内壁上,为了让润滑油能够均匀的分布的在第一滑槽18内壁上,在导块16喷出下移时,此时清扫毛刷41会跟随导块16移动,能够对第一滑槽18内壁进行刷动,进而将润滑有均匀化。
所述导块16靠近第一空腔31的端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42;所述第一空腔31内壁固接有齿条板43,且齿条板43伸入第一凹槽42内;所述导块16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45,且第三转动轴45贯穿第一凹槽42,第三转动轴45两端均固接在弧形块4上;所述第三转动轴45位于第一凹槽42的轴上固接有第一齿轮44;所述第一齿轮44和齿条板43相互啮合;工作时,在导块16下移时,齿条板43会带动第一齿轮44转动,第一齿轮44转动会带动第三转动轴45转动,第三转动轴45转动会带动弧形块4旋转,进而带动清扫毛刷41旋转,清扫毛刷41旋转刷动能够进一步将堆积的润滑油均匀化,防止润滑油出现堆积的情况。
所述弧形块4内壁上固接有弹性膜46,且弹性膜46和弧形块4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47;所述清扫毛刷41固接在弹性膜46上;所述导块16顶端固接有第一气囊48;所述第一气囊48和密封腔47之间通过软管相互连通;工作时,在第二凸块34和导块16顶端相互碰撞推动时,此时第二凸块34会挤压第一气囊48,第一气囊48的气体进入密封腔47内,从而将弹性膜46向外凸起,进而增大清扫毛刷41的刷动范围和刷动力度,进一步保证润滑油的均匀性。
所述第一滑槽18相对于波纹槽3靠近第一空腔31的凹槽处开设有第二凹槽5;所述第二凹槽5槽底通过弹簧固接有撞击块51;所述撞击块51和第二凹槽5均为方形,且撞击块51的端部为弧形端;所述第二凹槽5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滑槽52;所述第二滑槽52槽底固接有第一弹性片53;所述第一弹性片53端部固接有震动球54;所述撞击块51相对于震动球54的位置处固接有草形板55;工作时,在导块16下移时,此时导块16的凸台会推动撞击块51向第二凹槽5槽底移动,移动的撞击块51会带动草形板55和震动球54相互碰撞,进而带动弹性片53曲形弯曲,在草形板55的震动球54相互碰撞结束后,弹性片53会持续震颤,进而对套筒17整体进行轻微震颤,有助于绕线的均匀和润滑油的流动。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对比实施例一,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震动球54上固接有一组弹性囊56;工作时,震动球54上设有弹性囊56,能够进一步增大震动球54的局部震颤效果。
工作原理:在需要对线圈进行绕线时,先将套筒17的第一滑槽18对准导块16,将套筒17套入第一转动轴15上,然后将线圈线一端固接在套筒17上,再将套筒17套入第一转动轴15后,将挡板2的固定柱21套入套筒17内,通过挡板2的弹簧力对套筒17进行初步定位,开动电动机14,电动机14通过第一转动轴15带动套筒17转动,进而对套筒17进行旋转绕线,在第一转动轴15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齿轮23转动,第一锥齿轮23传动会通过第一锥齿轮23和第二锥齿轮24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轴25转动,第二转动轴25转动会带动凸轮26转动,第一锥齿轮23带动第二锥齿轮24转动一圈时正好带动工作台12来回移动,进而保证绕线的均匀性;时导块16在第一滑槽18内移动,导块16移动时,第二凸块34会和导块16顶端相互接触进而推动导块16向第一空腔31内移动,同时挤压油囊32,油囊32的润滑油会进入出油腔33通过出油孔喷出,对第一滑槽18内壁进行润滑,减少导块16凸台和第一滑槽18内壁的摩擦力,进而减少动能的损失,在导块16下移时,齿条板43会带动第一齿轮44转动,第一齿轮44转动会带动第三转动轴45转动,第三转动轴45转动会带动弧形块4旋转,进而带动清扫毛刷41旋转,清扫毛刷41旋转刷动能够进一步将堆积的润滑油均匀化,防止润滑油出现堆积的情况,在第二凸块34和导块16顶端相互碰撞推动时,此时第二凸块34会挤压第一气囊48,第一气囊48的气体进入密封腔47内,从而将弹性膜46向外凸起而增大清扫毛刷41的刷动范围和刷动力度;在导块16下移时,此时导块16的凸台会推动撞击块51向第二凹槽5槽底移动,移动的撞击块51会带动草形板55和震动球54相互碰撞,进而带动弹性片53曲形弯曲,在草形板55的震动球54相互碰撞结束后,弹性片53会持续震颤,进而对套筒17整体进行轻微震颤,有助于绕线的均匀和润滑油的流动。
上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为基准,按照人物观察视角为标准,装置面对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前,观察者左侧定义为左,依次类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套筒(17);所述底座(1)上固接有挡盖(1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工作台(12);所述工作台(12)上固接有固定板(13);所述挡盖(11)侧壁上固接有电动机(14),且电动机(14)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5);所述第一转动轴(15)的端部贯穿固定板(13),且第一转动轴(15)靠近端部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导块(16);所述套筒(17)内壁开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2)上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挡板(2);所述挡板(2)靠近固定板(13)的侧壁上固接有固定柱(21);所述挡板(2)和固定板(13)的相对面上均固接有一组第一凸块(22),所述第一凸块(22)的外侧壁为光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盖(11)顶端内壁固接有导线筒(27);所述第一转动轴(15)上固接有第一锥齿轮(23);所述工作台(1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25);所述第二转动轴(25)顶端固接有第二锥齿轮(24);所述第二锥齿轮(24)和第一锥齿轮(23)相互啮合;所述工作台(12)通过弹簧滑动连接在底座(1)顶端上;所述第二转动轴(25)上固接有凸轮(26),且凸轮(26)和工作台(12)侧壁相互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15)相对于导块(16)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空腔(31);所述导块(16)伸入第一空腔(31)内并通过弹簧固接在第一空腔(31)内壁上;所述导块(16)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波纹槽(3),且波纹槽(3)中间为凸台,且凸台两侧为凹槽;所述波纹槽(3)凸台内开设有出油腔(33),且波纹槽(3)凸台外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和出油腔(33)相互连通;所述导块(16)底端和第一空腔(31)内壁之间设有油囊(32);所述油囊(32)通过软管和出油腔(33)相互连通;所述导块(16)顶端为弧形端;所述第一滑槽(18)槽底上固接有一组第二凸块(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块(16)伸入第一空腔(31)内的端部固接有限位板(35);所述油囊(32)和弹簧均位于限位板(35)和第一空腔(31)内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槽(3)靠近第一滑槽(18)槽底的凹槽内设有弧形块(4);所述弧形块(4)内壁上固接有一组清扫毛刷(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块(16)靠近第一空腔(31)的端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42);所述第一空腔(31)内壁固接有齿条板(43),且齿条板(43)伸入第一凹槽(42)内;所述导块(16)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45),且第三转动轴(45)贯穿第一凹槽(42),第三转动轴(45)两端均固接在弧形块(4)上;所述第三转动轴(45)位于第一凹槽(42)的轴上固接有第一齿轮(44);所述第一齿轮(44)和齿条板(43)相互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块(4)内壁上固接有弹性膜(46),且弹性膜(46)和弧形块(4)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47);所述清扫毛刷(41)固接在弹性膜(46)上;所述导块(16)顶端固接有第一气囊(48);所述第一气囊(48)和密封腔(47)之间通过软管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18)相对于波纹槽(3)靠近第一空腔(31)的凹槽处开设有第二凹槽(5);所述第二凹槽(5)槽底通过弹簧固接有撞击块(51);所述撞击块(51)和第二凹槽(5)均为方形,且撞击块(51)的端部为弧形端;所述第二凹槽(5)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滑槽(52);所述第二滑槽(52)槽底固接有第一弹性片(53);所述第一弹性片(53)端部固接有震动球(54);所述撞击块(51)相对于震动球(54)的位置处固接有草形板(5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球(54)上固接有一组弹性囊(56)。
CN202110923787.9A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Withdrawn CN113539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3787.9A CN113539675A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3787.9A CN113539675A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9675A true CN113539675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090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3787.9A Withdrawn CN113539675A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96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018A (zh) * 2023-05-22 2023-07-04 沅江市金莫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变压器生产用绕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018A (zh) * 2023-05-22 2023-07-04 沅江市金莫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变压器生产用绕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95810B (zh) 一种降尘型钢板双面高效打磨装置
CN113539675A (zh) 一种自动绕线装置
CN113458862B (zh) 一种车铣复合机床导轨润滑装置
CN109226418A (zh) 一种钣金冲压设备
CN113510919B (zh) 一种弯管一次成型箱内涨芯体结构
CN211136504U (zh) 一种具备同步冷却功能的数控机床刀具
CN112157006A (zh) 一种公交车用led显示屏清洁设备
CN217964852U (zh) 一种刹车毂加工用钻孔装置
CN113595341B (zh) 一种可调试液压转子叠压工装
CN116237440A (zh) 一种手摇把手生产用折弯装置
CN109692853B (zh) 一种高效清理螺纹管外壁污垢装置
CN211969816U (zh) 一种多彩涂料生产用的除泡装置
CN208034346U (zh) 一种汽车模具用打磨装置
CN210231789U (zh) 一种齿轮去毛刺装置
CN114029582A (zh) 一种基于高频点锡膏的无挂胶无溢胶的压电锡膏阀
CN219766084U (zh) 一种多功能机械模具用清洗装置
CN212733197U (zh) 一种成品板件油渍清洁装置
CN219485053U (zh) 一种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设备
CN213520650U (zh) 一种端子机用便于调节的进线装置
CN220806661U (zh) 一种铝压铸件用去毛刺设备
CN214256018U (zh) 一种伸缩旋转牙箱结构
CN217044437U (zh) 卷簧成型机
CN214022235U (zh) 一种车载空压机曲轴的精密工装
CN220573017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喷雾降尘设备
CN219024755U (zh) 一种点胶头清洗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