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3787B -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13787B CN113513787B CN202110774661.XA CN202110774661A CN113513787B CN 113513787 B CN113513787 B CN 113513787B CN 202110774661 A CN202110774661 A CN 202110774661A CN 113513787 B CN113513787 B CN 1135137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air
- static pressure
- pressure value
- pre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5 distribu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7—Axial-flow pumps multistag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4—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varying driving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其中风管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和轴流风机,机体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机体内设有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腔室;轴流风机包括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和电机,电机的驱动轴分别与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连接,轴流风机可正向或反向送风,使风管机能够改变出风方向,实现向室内不同区域送风;而且轴流风机采用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实现对旋轴流送风,有效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从而提高出风风量和回风风量,使空调效果更佳,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机及风管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风管式空调器也称风管机,风管机的室内机通常设置回风口和出风口,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风从回风口进入风管机内,并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热交换风,然后热交换风从出风口吹出到室内。对于分区设计的室内空间,例如客厅和餐厅等,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位置固定,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较大,空调效果体验较差,难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风管机,能够切换出风和回风方向,降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的差异,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发明还提供适用于上述风管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机体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腔室;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腔室内;
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设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轴流风机包括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和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连接,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二叶轮为同轴心设置且旋转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风管机具有由所述第一风口出风且所述第二风口回风的第一状态,以及由所述第一风口回风且所述第二风口出风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风管机采用轴流风机替代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可正向或反向送风,可以由第一风口出风、第二风口回风,也可以由第一风口回风、第二风口出风,使风管机能够改变出风方向,实现向室内不同区域送风;而且轴流风机采用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实现对旋轴流送风,有效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从而提高出风风量和回风风量,使空调效果更佳,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轴包括内轴和外轴,所述外轴套设于所述内轴的外侧,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外轴连接,所述第二叶轮与所述内轴连接,所述内轴和所述外轴均由所述电机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流风机还包括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内设有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轴流风机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导风圈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隔板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通孔,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设于所述风道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流风机还包括固定罩,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固定罩内,所述固定罩与所述隔板连接,以使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隔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位于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扩压段,所述扩压段的内径沿所述风道由内向外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所述风管机为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风管机进入静压调节模式,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一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二叶轮转动;
获取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
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二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一叶轮转动;
获取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静压值和所述第二静压值确定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
当所述风管机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电机以所述目标转速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运行。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风管机需要调节静压时,控制电机驱动第一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电机不驱动第二叶轮转动,通过第一叶轮产生的风带动第二叶轮转动,使第二叶轮产生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得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并控制电机驱动第二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电机不驱动第一叶轮转动,通过第二叶轮产生的风带动第一叶轮转动,使第一叶轮产生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得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从而根据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能够确定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这样在风管机正常运行时控制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以目标转速运行,使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达到较佳的运行状态,有利于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保持风管机具有稳定的风量,使空调效果更佳,用户使用体验更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或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回风口的静压值,其中,所述第一风口为出风口且所述第二风口为所述回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或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压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回风口的静压值,其中,所述第一风口为所述回风口且所述第二风口为出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静压值和所述第二静压值确定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包括:
根据静压值与转速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以及所述第二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所述第一叶轮的目标转速。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管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流风机与隔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风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静压值与转速的对应关系表。
附图标记:
机体100;腔室110;第一风口111;第二风口112;电控盒组件120;
轴流风机200;电机210;第一叶轮220;第二叶轮230;驱动轴240;外轴241;内轴242;导风圈250;风道251;导风格栅252;第一扩压段253;第二扩压段254;固定罩260;
室内换热器300;接水盘310;泡沫层320;
隔板400;通孔410;支架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风管机的室内机的回风口通常设置在下部或后部位置,出风口设置在前部位置,采用离心风机进行送风。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风从回风口进入风管机内,并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热交换风,然后热交换风从出风口吹出到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位置固定,出风口只能朝向固定方向进行送风,容易导致室内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空调效果体验较差,难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例如,目前在大多数楼宇设计时,客厅和餐厅进行分区,中间位置为走廊区域,在中间位置进行吊顶,以便暗藏风管机。为了实现餐厅和客厅的使用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案是在客厅处安装一台风管机的室内机,出风口正对客厅;另外在餐厅也安装一台风管机的室内机,出风口正对餐厅,中间吊顶除了暗藏整机,两套机组的连接管路及排水管,电源线、通讯线等均需要进行暗藏,同时两套机组的安装均需要满足安装要求,但存在以下问题:管路和线路分布较为杂乱,影响整机使用的可靠性,成本也高。
而且考虑到风管机的室内机是在装修前进行安装,并配有出风格栅、回风格栅或接风管,市面上不同的格栅形式及风管材质和长度不同,将影响机组的出风和回风阻力,容易影响整机运行性能的稳定性,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管机采用轴流风机200替代离心风机,轴流风机200可正向或反向进行送风,也就是说,风管机能够改变出风方向,实现向室内不同区域送风;而且轴流风机200采用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旋转方向相反,实现对旋轴流送风,有效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从而提高出风风量和回风风量,有利于保持风量的恒定,使空调效果更佳,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8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风管机,该风管机具体为嵌入式风管机。下面以具体示例对风管机进行说明。
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机体100,机体100内设置有室内换热器300和轴流风机200。其中,机体100大致呈长方体,机体100内设置有腔室110,机体100的前侧设置有第一风口111,机体100的后侧设置有第二风口112,腔室110连通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轴流风机200安装腔室110内靠近第一风口111,室内换热器300安装在腔室110内靠近第二风口112。图1中示出了风管机的室内机内部结构,图中略去机体100的顶板,机体100内还安装有电控盒组件120,具体不再赘述。
参见图1和2所示,轴流风机200工作时气流沿轴向流动,且轴流风机200具有正转和反转的功能。当轴流风机200正向送风时,产生的风由第二风口112进入腔室110内,并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300和轴流风机200后从第一风口111吹出,此时,第一风口111为出风口,第二风口112为回风口,风管机处于第一状态运行。当轴流风机200反向送风时,轴流风机200产生反方向的气流,此时,第一风口111为回风口,第二风口112为出风口,风管机处于第二状态运行。
具体来说,实施例中风管机包括有两个轴流风机200,每个轴流风机200包括有第一叶轮220、第二叶轮230和电机210,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均与电机210的驱动轴240连接,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同轴心设置,使电机210能够同时驱动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旋转。两个轴流风机200并排设置在机体100内,机体100上开设有两个第一风口111,每个轴流风机200对应有一个第一风口111,两个轴流风机200同步运行。两个轴流风机200正转或反转时产生的风均经过室内换热器300进行换热,满足风管机大风量的要求。当然,轴流风机2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需求而设置,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轴流风机200,此处不作进一步限定。
参见图3和图4所示,图3所示为风管机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4所示为风管机的纵向剖面示意图。以其中的一个轴流风机200为示例进行具体说明,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串联连接在电机210的驱动轴240上,两个叶轮对旋设置,通过驱动轴240能够驱动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分别独立旋转,而且第一叶轮220与第二叶轮230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形成两级对旋轴流风机200。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5所示,第一叶轮220与第二叶轮230均包括轮毂和叶片,其中,第一叶轮220的叶片与第二叶轮230的叶片为反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叶轮220的叶片的压力面与第二叶轮230的叶片的吸力面相对设置。第一叶轮220可理解为第一级叶轮,第二叶轮230可理解为第二级叶轮,第一叶轮220中气流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230中气流旋转方向相反,使第一叶轮220旋转的气流旋绕恰好由第二叶轮230反转而消除,从而产生沿轴向流动的气流。
可以理解的是,电机210的驱动轴240包括两个转轴,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连接不同的转轴。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转轴位于电机210的同一侧且两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值得注意的是,电机210可以在两端分别设置驱动轴240,使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分别连接在电机210两端的驱动轴240上,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也为同心设置且旋转方向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仅具有一个叶轮的单级轴流风机200,对旋轴流风机200通过对旋两级叶轮产生的总风压能够大于单级轴流风机200所产生的风压的2倍,实现对旋轴流送风,有效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从而提高出风风量和回风风量,风管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更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此外,对旋轴流风机200工作时,只需改变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旋转方向,即可快速切换送风方向,具有较佳的正反送风性能。例如,风管机朝向客厅送风时,由第一风口111出风、第二风口112回风;需要向餐厅送风时,通过电机210驱动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反向旋转,能够快速切换至由第一风口111回风、第二风口112出风,从而能够实现正向送风模式和反向送风模式。相对于离心风机,对旋轴流风机200不仅能够提高风压,而且能够改变出风方向,实现向室内不同区域送风,有利于降低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的差异,使用更加灵活方便,从而满足客厅和餐厅的使用要求。而且一台风管机能够实现一体机分区送分功能,有效降低用户的投入成本,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参见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正转还是反转,轴流风机200产生的气流均经过室内换热器300换热。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300采用V型结构,室内换热器300的一侧朝向第二风口112,另一侧朝向轴流风机200,使气流能够与室内换热器300充分接触,结构稳定可靠,换热效果佳。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换热器300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形状,室内换热器300也可以采用平板形状,且倾斜设置在第二风口112位置,也可以采用多段弯折形状,例如W型等,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如图4所示,室内换热器300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310,用于装载冷凝水。室内换热器300的上方设置有泡沫层320,泡沫层320起到隔热作用,以减少冷凝水的产生。
参见图4、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的电机210为双轴驱动电机,驱动轴240包括外轴241和内轴242,外轴241套在内轴242的外侧,外轴241和内轴242由电机210的同一侧输出且两者的中心轴线重合,电机210内部可通过独立的驱动组件驱动外轴241和内轴242转动,例如,采用不同的行星齿轮带动外轴241和内轴242旋转,具体不再进一步限定。
此外,通过电机210可以调节外轴241和内轴242的转速,从而达到调节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旋转速度的目的,能够得到较佳的风场输出。当然,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连接位置可以调整,第一叶轮220可以与内轴242连接,第二叶轮230可以与外轴241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保持旋转方向相反的情况下,通过驱动内轴242和外轴241同步反向旋转,可实现正向送风和反向送风的切换,结构稳定可靠。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流风机200设置有导风圈250,该导风圈250大致呈圆筒形状,导风圈250安装在腔室110内,在导风圈250内具有风道251,电机210、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均设置在风道251内。实施例中电机210、第一叶轮220、第二叶轮230与导风圈250的中心轴线重合,以使轴流风机200具有较佳的轴流送风效果。
参加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导风圈250的一端与第一风口111连通,导风圈250的另一端朝向室内换热器300。工作时,第一叶轮220与第二叶轮230的旋转方向相反,产生沿轴向的风场,且对旋两级叶轮产生较高的风压,风场沿风道251进行送风,一方面起到导风作用,有利于减少气流紊流,降低噪音,减小风压损耗,另一方面使经过室内换热器300的气流集中从导风圈250通过,有利于进一步增大风压,保持具有较高的出风风量和回风风量,有效提升风管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机体100的腔室110通过隔板400隔开形成两个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轴流风机200安装在第一区域,室内换热器300安装在第二区域,隔板400位于室内换热器300和轴流风机200之间。其中,导风圈250的其中一端与机体100连接,导风圈250的另一端与隔板400固定连接,隔板400上设置有通孔410,通过通孔410能够使风道251与第二区域连通,这样使风道251的出风或回风能够经过室内换热器300进行换热,安装结构稳定牢固,提高风管机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电机210安装在隔板400上,导风圈250也固定在隔板400上,使电机210与导风圈250安装基准相同,保证轴流风机200的同轴度。具体来说,隔板400位于通孔410位置设有用于安装电机210的支架420,电机210通过固定罩260固定在支架420上。安装时,电机210先安装在固定罩260内,内轴242和外轴241穿过固定罩260向外延伸,固定罩260固定在支架420上,从而使电机210得到固定。图5中示出了两个轴流风机200与隔板40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一个轴流风机200未示出导风圈250的结构,通过隔板400使轴流风机200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使轴流风机200能够提供稳定的轴流风场,有利于风管机保持恒定风量,空调效果更佳。
参见图7和图8所示,在导风圈250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扩压段,其中,导风圈250与第一风口111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扩压段253,导风圈250与通孔410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扩压段254,第一扩压段253和第二扩压段254的内径均沿风道251由内向外逐渐增大。图8所示为导风圈250的剖面视图,可以理解到,第一扩压段253和第二扩压段254分别位于风道251的两端,大致呈喇叭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轴流风机200正向送风时,气流经过室内换热器300后由第二扩压段254进入风道251,然后经过第一扩压段253吹出室内,此时第二扩压段254能够增加进风面积,且进风口逐渐缩小,有利于增大风压,第一扩压段253能够使出风呈圆锥形吹出,增大送风面积。轴流风机200反向送风时,气流由第一扩压段253进入风道251,然后经过第二扩压段254吹向室内换热器300,此时第一扩压段253能够增加进风面积,且有利于增大风压,第二扩压段254能够使出风呈圆锥形吹出,增大气流与室内换热器30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5和图7所示,在导风圈250的第一扩压段253处设置有导风格栅252,该导风格栅252包括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导风片,导风片固定连接在导风圈250上。该导风格栅252具有导风作用,在出风时能够改善出风风速,进一步增大出风面积,提升空调效果。在回风时能够使气流快速导入风道251内,提升回风风压。此外,导风格栅252还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导风圈250的可靠性。
考虑到风管机在装修前进行安装,且安装环境存在差异,实施例的风管机可以在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处分别设置导风格栅252,同时可根据实际场景而选择风管,由于导风格栅252形式和风管长度的差异较大,容易影响出风和回风阻力,空调效果也受影响,降低用户使用体验,也就是说风管机根据使用环境存在不同静压的要求。可理解到,风管机可通过风管向室内送风,静压越大,风管机的送风距离越长,送风过程中会增加风压的损失,静压过低时,吹出的风较小,用户使用体验也较差;而静压过高时耗电量大,噪音也较高。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风管机的控制方法,针对不同的装修风格,可以在风管机安装完成后,对风管机的静压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电机210转速的自动调节的功能,以满足不同静压的使用要求;也可以是在风管机使用过程中定期或根据使用需求而对静压进行调节,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提高使用体验。
参考图9至图10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风管机,风管机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至8所示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以具体示例对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由于轴流风机200具有两级叶轮,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以不同转速运行会产生不同的静压,因此,对风管机的静压进行调节时,需要确定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分别独立运行时的静压,在根据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所对应的静压来确定较优的转速。
具体来说,参见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00,当风管机进入静压调节模式,控制电机驱动第一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第一叶轮产生的风带动第二叶轮转动;
步骤S200,获取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
步骤S300,控制电机驱动第二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第二叶轮产生的风带动第一叶轮转动;
步骤S400,获取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
步骤S500,根据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确定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
步骤S600,当风管机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控制电机以目标转速驱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风管机安装后需要经过调节静压,风管机开机并进入静压调节模式,该静压调节模式可理解为工程调试模式,经过调节后能够得到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目标转速,满足当前使用环境的静压要求。也可以是在风管机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风压降低时进行静压的调节,在静压调节模式完成调试后,风管机恢复正常运行。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可以独立运转,在工程调试模式中,沿正向送风时,通过电机210驱动第一叶轮220以预设转速运行,而电机210不驱动第二叶轮230转动,这样第一叶轮220旋转产生的风能够带动第二叶轮230转动,此时由第一风口111出风、第二风口112回风。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叶轮230在轴向气流的带动下自动旋转,会在电机210内部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根据第二叶轮230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中的其中一项,可以确定出此时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例中预设转速可理解为风管机预设的测试转速,该预设转速可根据产品的不同应用场景、产品类型等信息,在产品出厂前进行设定,可根据不同的静压值对应设置不同的预设转速。风管机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会预设相应的运行参数,例如,对于风管的长度超过3米的情况,静压需要满足30Pa以上,对于风管的长度不超过3米的情况,静压在30Pa以下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其中Pa为静压的单位。为了使风管机能够以较佳的静压下运行,因此,在工程调试模式中针对风管机实际的安装环境,确定合适的静压。
以家用的风管机为示例进行说明,静压的最大值一般为12Pa,电机210驱动第一叶轮220以预设转速为300rpm(转每分)运转时,第一叶轮220在风道251内形成气流,气流需要克服风道251和风管的阻力才能带动第二叶轮230旋转。若在预设转速为300rpm时第二叶轮230仍未转动,第二叶轮230并未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出风口没有出风,则表示第一叶轮220的转速未达到风管机正常运行所需的静压要求。可理解到,预设转速过小时,第一叶轮220产生的气流无法带动第二叶轮230,此时需要增大预设转速继续进行检测。
例如,当第一叶轮220以800rpm的预设转速运转时,第一叶轮220产生的气流足够大,并能够带动第二叶轮230旋转,第二叶轮230转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根据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与转速的关系,可以得出第二叶轮230的转速,并确定此时风管机的风量,从而能够得到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在当前转速下所对应的第一静压值,该第一静压值可理解为轴流风机200正转时的静压,例如,第一静压值可以是8Pa,满足风管机当前安装环境的使用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100和步骤S200后,得到第一静压值,然后执行步骤S300和步骤S400来获取第二静压值,此时电机210驱动第二叶轮230以预设转速运行,使第二叶轮230产生的风能够带动第一叶轮220转动,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切割磁感线原理相同,此处不作赘述。同理,根据第一叶轮220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可以确定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在当前转速下所对应的第二静压值,该第二静压值可理解为轴流风机200反转时的静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获取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的过程不限于先后顺序,可以是先获取第一静压值后再获取第二静压值,也可以是先获取第二静压值后再获取第一静压值。然后根据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可以确定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目标转速,该目标转速可理解为风管机在达到静压要求情况下两叶轮较佳的转速,该目标转速包括正转送风的转速和反转送风的转速。
可理解到,在得到目标转速后,风管机退出静压调节模式,在风管机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也就是说风管机正常运行制冷、制热等模式时,控制电机210以目标转速驱动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运行,使两叶轮以较佳的转速旋转,这样对旋轴流风机200不仅可以正转或反转进行送风,实现一体机分区送分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风管机的风压,保持风管机具有稳定的风量,使空调效果更佳,用户使用体验更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机210仅驱动第一叶轮220旋转时,第二叶轮230在第一叶轮220产生的风带动下自动旋转,也就是说第二叶轮230受到风力作用而旋转,从而会在电机210内部产生切割磁场现象,进而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可理解到,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则会产生感应电压,可根据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的其中一个来确定对应的静压值。
以感应电流为示例,可理解到,第二叶轮230的转速也越大,感应电流越大,所对应的静压值也越大。具体的,根据第二叶轮230的感应电流确定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根据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第一静压值。
具体来说,将第二叶轮230产生感应电流通过信号线反馈到风管机的主板中,与主板中的数据包的数据进行对比,该数据包括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将第二叶轮230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进行对比,判断感应电流所对应区间范围内的预设感应电流,然后根据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查找到与该预设感应电流对应的预设静压值,从而将得到的预设静压值确定为第一静压值。其中,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以表格等形式存储在主板上,在执行上述步骤S210时,调取该对应关系以用于确定此时的静压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例也可以根据第二叶轮230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并结合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查找到与该预设感应电压对应的预设静压值,从而将得到的预设静压值确定为第一静压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0,根据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以及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第一静压值。
此外,考虑到风管机具有正转送风和反转送风的功能,由于风管机连接的导风格栅252的形式、风管的长度等差异,正转和反转的情况下,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具有不同的静压值。实施例中,以回风口的静压值作为风管机静压的参考值。
具体的,在检测第一静压值过程中,轴流风机200处于正转送风状态时,此时第一风口111为出风口,第二风口112为回风口,以第二风口112的静压值作为第一静压值;在检测第二静压值过程中,轴流风机200处于反转送风状态时,此时第一风口111为回风口,第二风口112为出风口,以第一风口111的静压值作为第二静压值。
可以理解的是,针对在电机210仅驱动第二叶轮230旋转时,第一叶轮220在第二叶轮230产生的风带动下自动旋转,在上述步骤S400中,根据第一叶轮220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以感应电流作为判断条件时,步骤S4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0,根据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第二静压值。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210和步骤S220,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静压值为轴流风机200正转时的静压,第二静压值为轴流风机200反转时的静压,在满足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的情况下,风管机满足当前安装环境的静压要求,因此,根据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可以确定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目标转速,实施例中,步骤S5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0,根据静压值与转速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以及第二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第一叶轮的目标转速。
需要说明的是,静压值与转速的对应关系可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要求而进行预设,例如,如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静压值与电机210转速的对应关系表,其中,P1-n表示为第一静压值,P2-n表示为第二静压值,Na-n-n和Nb-n-n分别表示正转时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转速,Naf-n-n和Nbf-n-n分别表示反转时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转速,n表示静压的最大值。这样,在获取到第一静压值和第二静压值的情况下,通过该静压值与电机210转速的对应关系表可以快速得到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的目标转速。
例如,以静压最大值为12Pa的风管机为例,n=12,当第一静压值为10Pa,第二静压值为8Pa时,第一静压值对应为P1-10,第二静压值对应为P2-8,那么根据P1-10和P2-8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参数矩阵为Na-10-8、Nb-10-8、Naf-10-8和Nbf-10-8,则在风管机正常运行状态下,正转时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分别以Na-10-8和Nb-10-8的转速进行运转,反转时第一叶轮220和第二叶轮230分别以Naf-10-8和Nbf-10-8的转速进行运转,图10所示的静压值与电机210转速的对应关系表中的具体数值可根据产品实际使用要求而设定,此处不作进一步限定。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处理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中,当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实施例的方法步骤S100至S600等。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由于风管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例如,被上述风管机实施例中的一个处理器执行,可使得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风管机的控制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实施例的方法步骤S100至S600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3)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机体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腔室;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腔室内;
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设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轴流风机包括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和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连接,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二叶轮为同轴心设置且旋转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风管机具有由所述第一风口出风且所述第二风口回风的第一状态,以及由所述第一风口回风且所述第二风口出风的第二状态;
控制装置,当所述风管机进入静压调节模式,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一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二叶轮转动,并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二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一叶轮转动,并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静压值和所述第二静压值确定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当所述风管机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机以所述目标转速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包括内轴和外轴,所述外轴套设于所述内轴的外侧,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外轴连接,所述第二叶轮与所述内轴连接,所述内轴和所述外轴均由所述电机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机还包括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内设有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轴流风机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导风圈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隔板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通孔,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设于所述风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机还包括固定罩,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固定罩内,所述固定罩与所述隔板连接,以使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位于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扩压段,所述扩压段的内径沿所述风道由内向外逐渐增大。
6.一种风管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为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风管机进入静压调节模式,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一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二叶轮转动;
获取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
控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叶轮以预设转速运行,使所述第二叶轮产生的风带动所述第一叶轮转动;
获取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静压值和所述第二静压值确定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
当所述风管机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电机以所述目标转速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所述第一静压值;或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压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所述第一静压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一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回风口的静压值,其中,所述第一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所述回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与预设感应电流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流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所述第二静压值;或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压与预设感应电压对比,以及所述预设感应电压与预设静压值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压所对应的预设静压值,并确定为所述第二静压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所述风管机的第二静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叶轮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确定回风口的静压值,其中,所述第一风口为所述回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出风口。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静压值和所述第二静压值确定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包括:
根据静压值与转速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所述第二叶轮的目标转速,以及所述第二静压值所对应的转速为所述第一叶轮的目标转速。
12.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74661.XA CN113513787B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74661.XA CN113513787B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13787A CN113513787A (zh) | 2021-10-19 |
CN113513787B true CN113513787B (zh) | 2022-05-17 |
Family
ID=78067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74661.XA Active CN113513787B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137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2088A (zh) * | 2022-01-10 | 2022-04-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结构、风管机、中央空调及控制方法 |
CN114484601A (zh) * | 2022-01-10 | 2022-05-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02869A (ja) * | 2007-02-21 | 2008-09-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CN104612989A (zh) * | 2014-12-06 | 2015-05-13 | 无锡高卓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两级通风机 |
CN105135535B (zh) * | 2015-10-12 | 2018-05-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系统、风管机及空调设备 |
CN207945740U (zh) * | 2018-03-20 | 2018-10-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
CN108253543B (zh) * | 2018-03-21 | 2024-06-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风机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
CN109958637B (zh) * | 2019-04-22 | 2024-09-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
-
2021
- 2021-07-08 CN CN202110774661.XA patent/CN1135137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13787A (zh) | 2021-10-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13787B (zh) | 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48892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
CN204460470U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588187A (zh)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091083A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
CN105588186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327929B (zh) |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US11898767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er | |
CN205048677U (zh) | 空调机导风结构、风管机及空调机 | |
CN105180398A (zh) | 空调机导风结构、风管机及空调机 | |
CN105444499B (zh) | 风道系统、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402811B (zh) |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5258212A (zh) | 一种机房空调系统 | |
JP2015169399A (ja) | 換気装置 | |
CN104197489A (zh) | 空调器 | |
CN210399169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012842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322512B (zh) | 一种新型壁挂式空调器 | |
KR20020048695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풍압 제어장치 | |
EP1617154A2 (en) | Blowing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 |
US11933533B2 (en) | Blower and refrigerator | |
CN211233092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RU192544U1 (ru) | Блок вентиляторов кондиционной установки | |
CN110864365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内机 | |
CN111219790B (zh) | 一种天花机排风控制方法及天花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