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7275A -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7275A
CN113497275A CN202110276823.7A CN202110276823A CN113497275A CN 113497275 A CN113497275 A CN 113497275A CN 202110276823 A CN202110276823 A CN 202110276823A CN 113497275 A CN113497275 A CN 113497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ositive
negative
collector
power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68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圷重光
藤本真二
锄柄宜
青柳真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97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27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45Multimode batteries, e.g. containing auxiliary cells or electrodes switchable in parallel or series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9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部分发电元件,其由层叠有双极电极17的单层叠体、或由前述单层叠体层叠多层而成的多层层叠体所构成;及,正极普通电极3和负极普通电极4;部分发电元件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是在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作为多层层叠体的结构元件的前述单层叠体以构成串联连接的极性的朝向层叠而成,在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在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而构成并联连接体。

Description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已提出一种技术,其使单电池保持在呈板形状的框架上而形成小模块,将该小模块在框架的厚度方向层叠多个而形成层叠单元,并利用散热片将层叠单元从层叠方向的两面加压而一体地保持,由此构成车辆用蓄电池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01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00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说明书第99728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为了在输出端子间获得所需的电压,采用下述结构:将在固体电解质层的至少一面侧层叠有双极电极的单层叠体,以成为经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体的方式层叠多个,进而将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
但是,并联连接需要多数个连接用导体,因而在二次电池的小型化或生产性方面遗留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即便在将串联连接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多个的情况下,也为小型且生产性优异。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一种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
部分发电元件,其由在固体电解质层(例如后述的固体电解质层2)的至少一面侧层叠有双极电极(例如,后述双极电极17)的单层叠体、或由前述单层叠体层叠多层而成的多层层叠体所构成,所述双极电极在单片片状集电体(例如,后述片状集电体18)的一面上形成有分极性电极的正极(例如,后述正极用合剂浆料19)且在其另一面上形成有分极性电极的负极(例如,后述负极用合剂浆料20);及,
普通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普通电极3、负极普通电极4),其形态为直接地或介隔前述固体电解质层地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且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同极性的极;
前述部分发电元件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所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是在前述一面侧和另一面侧的前述普通电极间,将作为前述多层层叠体的结构元件的前述单层叠体以构成串联连接的极性的朝向层叠而成,
并且,将一个前述普通电极作为共用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在前述共用电极与和该共用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共用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共用电极与两个前述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连接体。
(2)、根据(1)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例如后述的负极普通电极4)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3)、根据(2)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集电电极3a),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27b、27c)。
(4)、根据(2)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例如后述的负极集电电极4a),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
(5)、根据(2)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集电电极3a),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27b、27c);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例如后述的负极集电电极4a),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
并且,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例如后述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a、29b、……、29t)。
(6)、根据(5)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120a、120b、120c、120d和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130a、130b、130c、130d),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例如后述的正极集电极板30)及负极集电极板(例如后述的负极集电极板31)。
(7)、如(6)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以及前述部分发电元件,向垂直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层叠方向的面的投影形状为大致矩形;
并且,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中,连接于对应的前述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上的导体连接部(例如后述的电极30a、30b、30c、30d和3la、31b、31c、31d),在前述大致矩形的对角附近远离地形成于多处。
(8)、根据(5)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负极普通电极。
(9)、根据(5)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正极普通电极。
(10)、根据(6)或(7)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例如后述的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例如后述的负极极耳11)。
(11)、根据(10)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设有将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例如后述的外包装体12),从前述外包装体向外部分别导出前述正极极耳及前述负极极耳的一部分。
(12)、根据(11)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前述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前述正极集电极板与前述负极集电极板,在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间配置将前述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例如后述的中间绝缘片15),并且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13)、根据(11)所记载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前述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以平行且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较前述一端更靠外侧的方式配置前述正极集电极板与前述负极集电极板,在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间配置将前述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并且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发明的效果]
(1)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一个普通电极作为共用电极,在该共用电极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普通电极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共用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由此构成在共用电极与两个普通电极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连接体。因此,在共用电极的部分无需用于构成并联连接体的连接导体,总体减少连接导体数。
(2)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针对成为共用电极的一个普通电极,在共用电极与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及共用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之间,构成作为并联对象的串联的双极电池(使用双极电极的电池),而实现结构的简化。
(3)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正极集电电极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之间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将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并联连接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因此,简易地构成将双极电池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也可用作进一步的复合结构的元件。
(4)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负极集电电极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正极普通电极之间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将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并联连接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因此,简易地构成将双极电池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也可用作进一步的复合结构的元件。
(5)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3)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4)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正极集电电极或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负极普通电极或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因此,根据单层叠体的串联连接体的串联数(串联极数)而获得所需的输出电压,简易地构成以该串联极数的并联组数获得所需容量的复合并联型电池。
(6)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与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这些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因此,简化用于从(5)的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导体的连接。
(7)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部分发电元件,向垂直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层叠方向的面的投影形状为大致矩形;并且,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中,连接于对应的正极性及负极性的连接导体上的导体连接部,在前述大致矩形的对角附近远离地形成于多处。因此,在从(6)的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8)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在(5)的复合并联连接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正极普通电极。因此,与外包装体接触的最外两端部位的电极的电位相等,即便不在与外包装体之间设置增强用的绝缘体等,也确保安全。
(9)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在(5)的复合并联连接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负极普通电极。因此,与外包装体接触的最外两端部位的电极的电位相等,即便不在与外包装体之间设置增强用的绝缘体等,也确保安全。
(10)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在(6)或(7)的情况下,尤其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因此,简化用于取出输出电力的导体部的结构。
(11)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在(10)的情况下,尤其设有将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从该外包装体向外部分别导出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的一部。因此,操作容易。
(12)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与负极集电极板,由此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成为相同电位。因此,可采用在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的结构,可减少绝缘片的片数。
(13)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以平行且负极集电极板较该一方端更靠外侧的方式配置正极集电极板与负极集电极板,由此负极集电极板与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成为相同电位。因此,可采用在负极集电极板与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与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与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的结构,可减少绝缘片的片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极电极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的原理性结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串联地层叠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2层的层叠体及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串联地层叠3个单层叠体而成的3层的层叠体及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及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及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2个的结构、及该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3个单层叠体而成的3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2个的结构、及该3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2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3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串联地层叠多个单层叠体而成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16是图15的层叠体的层叠后的概念图。
图17是表示将图16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18是图17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多个单层叠体和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26是图25的层叠体的层叠后的概念图。
图27是表示将图26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28是图27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2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在层叠方向的两端部位配置了外部连接端子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30是表示将图29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31是图30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3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中间电位连接部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3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3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3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36是表示将图35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37是图36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3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3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4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4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另一结构例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42是表示将图41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43是图42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4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另一结构例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
图45是表示将图44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
图46是图45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
图4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及该12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4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结构、及该6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4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串联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及该4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配线的另一形态的图。
图50是表示由普通的电极及固体电解质构成的固体电池的图。
图51是说明并联多个图50的固体电池而成的发电单位中,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52是说明将并联多个图50的固体电池而成的部分发电单位串联多个所获得的发电单位中,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以及中间电位连接部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式,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参照的各图中,对于对应部标注相同符号而表示,在这些的说明中,适当引用相同符号的对应部的已叙述的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构成为包含双极电极及普通电极。
图50是表示由普通的电极及固体电解质构成的固体电池1的图。该固体电池1是在板状的固体电解质层2的一面侧层叠有正极普通电极3且在其另一面侧层叠有负极普通电极4而构成。
正极普通电极3是下述形态的普通电极:在作为铝等的集电箔的单片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两面,涂敷正极合剂6而形成为正极性的极,所述正极合剂6是在含有钴酸锂或磷酸锂等正极活性物质中进一步含有导电助剂或粘合剂等而成。
负极普通电极4是下述形态的普通电极:在作为铜的集电箔的单片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两面,涂敷负极合剂8而形成为负极性的极,所述负极合剂8是在含有石墨或钛酸锂等负极活性物质中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等而成。
固体电池1,在正极片状集电体5及负极片状集电体7之间产生电动势E。将固体电池1与同种固体电池彼此电性串联而形成产生规定电动势的串联连接体,并将该串联连接体并联多个而构成一个发电元件。构成这种发电元件的固体电池的串联连接体、及该串联连接体的并联连接体,构成对于如上前述的一个发电元件的部分发电元件。
此外,本说明书中,将产生电动势E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及负极片状集电体7间,计数为1电极面(p=1)。而且,将该电极面的并联称为p个并联。
图51是说明将图50的固体电池并联多个而成的发电单位中,向正极集电极板(正极极耳)10及负极集电极板(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形态的图。图51的发电单位9中,在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将P个的固体电池1电性并联。图中将该连接状态表述为p极并联。图51中,在各固体电池1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以粗线的实线概念性地表示各固体电池1间的电位差PD。由于为并联连接,因而在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11间产生的电动势E与各固体电池1的电动势相等。而且,由于为并联连接,因而如图所示,在正极极耳10连接P片配线,在负极极耳11连接P+1片配线。该发电单位9也可认定为根据同种发电单位的串联或并联而构成更多层且高电压的发电单位的部分发电单位。此外,发电单位9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
图52是说明另一发电单位中的向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以及中间电位连接部的配线的形态的图,前述另一发电单位是将并联多个图50的固体电池而成的部分发电单位串联多个所获得。该发电单位13是将与图50的发电单位9同样的p极并联的发电单位作为部分发电单位,将该部分发电单位串联两个而成。发电单位13的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11间的电动势E的值是图51的发电单位9的电动势E的2倍。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11的配线片数为P片及P+1片,数量与图51的发电单位9相同。另一方面,将部分发电单位串联两个时的中间电位连接部14的配线数成为(2P+1)+1片。此外,发电单位13收纳于将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极耳10侧的部分发电单位9a与负极极耳11侧的部分发电单位9b之间插入中间绝缘片15,在部分发电单位9a与外包装体12之间插入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
图1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极电极的截面图。双极电极17是在单片片状集电体(集电箔)18的其中一个面形成正极用合剂浆料19且在另一个面形成负极用合剂浆料20而成的电极,前述正极用合剂浆料19形成分极性电极的正极,前述负极用合剂浆料20形成分极性电极的负极。
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的原理性结构图。图2中,作为一个单位电池的二次电池21构成为将单层叠体串联地层叠多层而成的多层层叠体。详细而言,在二次电池21的正极侧的最外端部设有正极普通电极3,在负极侧的最外端部设有负极普通电极4。本例中,在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设有两个双极电极17。从正极普通电极3侧向负极普通电极4侧,以如下方式层叠:在正极普通电极3与一个双极电极17之间、两个双极电极17之间、另一个双极电极17与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分别夹持固体电解质层2。
即,以由正极普通电极3与一个双极电极17夹持一个固体电解质层2的方式,构成第一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2。以由一个双极电极17与另一个双极电极17该两个双极电极17夹持一个固体电解质层2的方式,构成第二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3。而且,进而以由另一个双极电极17与负极普通电极4夹持一个固体电解质层2的方式,构成第三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4。
从负极普通电极4侧向正极普通电极3侧以第三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4、第二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3及第一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2依次层叠的各部分单位电池的电动势相等而为E0(例如3.7V)。而且,从负极普通电极4侧向正极普通电极3侧以第三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4、第二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3及第一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2依次层叠,直接构成串联连接体。因此,二次电池(单位电池)21的电动势E成为E0×3(例如11.1V)。
以下,将第一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2、第二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3及第三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24适当统称为单层叠体25。单层叠体25是由其单体或这些的集合体来构成二次电池的发电元件的部分发电元件。单层叠体25的个数与由两个电极夹持的固体电解质层2的个数相等。本说明书中,以下适当将一个单层叠体25作为一极来计数。
本实施方式中,如参照图2所理解,若将单层叠体25的串联连接体的串联数(串联极数)设为s(2以上的自然数),则该串联连接体所含的双极电极的片数为s-1,正极普通电极的个数p(+)为1,负极普通电极的数p(-)为1。
图3~图6分别是表示二次电池(单位电池)21中的部分单位电池的串联数不同的示例的图。图3~图6中,与前述图2的对应部是标注相同符号而表示。图3~图6中,在各部分单位电池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以粗线的实线概念性地表示各部分单位电池间的电位差PD。
图3~图6的任一情况下,均在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作为多层层叠体的结构元件的前述单层叠体25以构成串联连接的极性的朝向层叠,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26a、26b、26c、26d)。
图3的情况下,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a,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a为串联地层叠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2层的层叠体。与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a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4的情况下,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b,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b为串联地层叠3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3层的层叠体。与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b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5的情况下,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c,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c为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与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c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6的情况下,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为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与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7~图9分别表示下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正极集电电极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在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
图7的情况下,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3作为正极集电电极3a,在与和正极集电电极3a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图3的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a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根据该接合,而构成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a),该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a)是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a并联连接而成。与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7的情况的连接可看作将2极串联并联连接2组而成的连接体。
图8的情况下,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3作为正极集电电极3a,在与和正极集电电极3a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图4的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b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根据前述接合,而构成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b),该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b)是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b并联连接而成。与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b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图8的情况的连接可看作将3极串联并联连接2组而成的连接体。
图9的情况下,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3作为正极集电电极3a,在与和正极集电电极3a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图6的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根据前述接合,而构成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c),该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27c)是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4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并联连接而成。与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c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以粗线表示。
图9的情况的连接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2组而成的连接体。
图10及图11分别表示将图6的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与图9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c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连接体。这些并联连接体可看作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与形态和其不同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的组合。
所谓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是将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作为负极集电电极4a,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隔着负极集电电极4a使极性反向接合而成。即,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为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并联连接而成的连接体。
图10的情况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3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3组而成的连接体。而且,可看作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a),该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a)是针对图9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c,组合将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作为负极集电电极4a的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而成。此时,复合并联连接体29a中,在正极集电电极3a或负极集电电极4a与其中一方的负极普通电极4或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共用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a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以粗线表示。
图11的情况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而成的连接体。而且,可看作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b),该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b)是将图9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c,使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以负极集电电极4a为接合部并朝向该接合部以反极性接合而成。此时,也在复合并联连接体29b中,在正极集电电极3a或负极集电电极4a与其中一方的负极普通电极4或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共用串联部分发电元件26d。而且,可看作以前述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即负极集电电极4a为中心,局部地构成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b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以粗线表示。
如参照图7~图11所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若将单层叠体25的串联连接体的串联数(串联极数)设为s(2以上的自然数),将并联组数设为p(2以上的自然数),则该串联及并联的连接体所含的固体电解质层的个数为s×p。无论p是偶数还是奇数,双极电极的片数均成为(s-1)×p。正极普通电极的个数p(+)为p/2(p为偶数时)或(p+1)/2(p为奇数时)。负极普通电极的个数p(-)为p/2+1(p为偶数时)或(p+1)/2(p为奇数时)。即,无论p是偶数还是奇数,正极普通电极的个数p(+)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个数p(-)的合计数p(+)+p(-)均成为s×p+1。
在电极的总片数s×p相同且单层叠体的个数(极数)为n的情况下,以往的电极板的总片数为{s×(p+1)}×n,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成为{s×p+1}×n。
而且,图7~图11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正极集电电极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因而无需进行并联极板间的绝缘。进而,对将蓄电池的电动势输出至外部的正极及负极的极耳焊接的配线片数较少即可。关于该方面,以下将详述。
图12~图14分别是说明将串联地层叠多个单层叠体而成的多层的层叠体进一步并联多个而成的结构、及这些多层的层叠体各自的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以及向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的配线的形态的图。
图12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c)。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c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向与各正极集电极板连接的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形态、及向与各负极集电极板连接的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形态表示为配线的焊接片数(简称为NWS)。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在图12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2,负极极耳11处NWS为3。此外,复合并联连接体29c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
图13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d)。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d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以粗线表示。向与各正极集电极板连接的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形态、及向与各负极集电极板连接的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形态表示为配线的焊接片数(简称为NWS)。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图13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8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4,负极极耳11处NWS为5。此外,复合并联连接体29d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
图14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e)。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e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向与各正极集电极板连接的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形态、及向与各负极集电极板连接的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形态表示为配线的焊接片数(简称为NWS)。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图14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6,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6。此外,复合并联连接体29e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
图15是说明串联地层叠多个单层叠体而成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示的例中,具有负极电极7a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位于最上层。负极片状集电体7是负极普通电极4的一个形态。从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依次向下层如图示那样层叠固体电解质层2,以及反复层叠由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
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是下述形态的双极电极:在图15的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在上层面侧涂敷了正极材(正极用合剂浆料19),在下层面侧涂敷了负极材(负极用合剂浆料20)。
由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反复层叠完后,层叠具有正极电极5a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从正极片状集电体5起,进一步依次向下层如图示那样反复层叠由第二形态的双极电极17b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
第二形态的双极电极17b是下述形态的双极电极:在图15的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在上层面侧涂敷了负极材(负极用合剂浆料20),在下层面侧涂敷了正极材(正极用合剂浆料19)。
由第二形态的双极电极17b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反复层叠完后,再次层叠具有负极电极7a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从再次层叠的具有负极电极7a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进一步依次向下层如图示且如上文前述那样反复层叠,在最下层层叠具有正极电极5a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
图16是表示图15的层叠体的层叠后的形态。如图所示,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同样地,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
图17是表示将图16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图17的电池组中,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处于重叠位置)由假想线所图示的电池内集电导体并联连接,被汇集至正极极耳10并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同样地,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处于重叠位置)由假想线所图示的电池内集电导体并联连接,被汇集至负极极耳11并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图18是图17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如图所示,从方形的外包装体12的同一侧面将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并排并被导出至外部。图18的箭头线概念性地表示电流的朝向。
图19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f)。图19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及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f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集电电极4a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f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19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2+1,负极极耳11处NWS为2+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20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8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g)。图20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和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g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集电电极4a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g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而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20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8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4+1,负极极耳11处NWS为5+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21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h)。图21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和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h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集电电极4a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h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21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6+1,负极极耳11处NWS为7+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19~图21的实施方式中,能以同等的厚度尺寸选择输出电压与电流容量的各种组合。
图22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i)。图22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和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5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5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i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但是,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配置中间绝缘片。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i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22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3+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3+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23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构成,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j)。图23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和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j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但是,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配置中间绝缘片。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j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23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5+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5+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24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k)。图24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和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k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但是,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配置中间绝缘片。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k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24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7+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7+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配置了多个单层叠体和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25的结构是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如图所示,具有负极电极7a、7b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位于最上层。负极片状集电体7是负极普通电极4的一个形态。从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依次向下层如图示那样层叠固体电解质层2,以及反复层叠由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
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是下述形态的双极电极:在图25的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在上层面侧涂敷了正极材(正极用合剂浆料19),在下层面侧涂敷了负极材(负极用合剂浆料20)。
由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a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反复层叠完后,层叠具有正极电极5a、5b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正极片状集电体5是正极普通电极3的一个形态。从正极片状集电体5起,进一步依次向下层如图示那样反复层叠由第二形态的双极电极17b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
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17b是下述形态的双极电极:在图25的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在上层面侧涂敷了负极材(负极用合剂浆料20),在下层面侧涂敷了正极材(正极用合剂浆料19)。
由第二形态的双极电极17b及固体电解质层2形成的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反复层叠完后,再次层叠具有负极电极7a、7b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从再次层叠的具有负极电极7a、7b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进一步依次向下层如图示且如上文前述那样反复层叠,在最下层层叠具有正极电极5a、5b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
图26是表示图25的层叠体的层叠后的形态的概念图。在图25的层叠体的图中作为最上层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之上,配置具有电极31a、31b、31c的负极集电极板31。而且,在位于最下层的正极片状集电体5之下,配置具有电极30a、30b、30c的正极集电极板30。在正极集电极板30的更下方,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如图所示,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5b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同样地,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7b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此外,在负极集电极板31及正极集电极板30,以箭头线图示来概念性地描绘这些集电极板内的电流的流动。
图27是表示将图26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图27的电池组中,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处于重叠位置)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01并联,被连接至正极集电极板30。正极集电极板30由正极主连接导体100与正极极耳10连接。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负极副连接导体111并联连接,被连接至负极集电极板31。负极集电极板31由负极主连接导体110与负极极耳11连接。
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1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正极主连接导体100的方式连接,从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也同样地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2(图28)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正极主连接导体100的方式连接,从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1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负极主连接导体110的方式连接,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也同样地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2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负极主连接导体110的方式连接,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图28是图27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如图所示,从方形的外包装体12的同一侧面将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并排并被导出至外部。图28的虚线概念性地表示从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向正极极耳10的电流的流动、以及从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向负极极耳11的电流的流动。如图所示,从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关于正负两极而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图29是说明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在层叠方向的两端部位配置了外部连接端子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29的结构是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如图所示,负极集电极板31位于最上层,前述负极集电极板31是以圆盘状的负极端子11a形成于中央部,且电极31a、31b、31c、31d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负极集电极板31的正下方配置负极片状集电体7。负极片状集电体7是负极普通电极4的一个形态。从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依次向下层与参照图25所说明同样地形成层叠体。因此,图29中的与图25的对应部是标注相同符号而表示,引用这些对应部的说明。此外,图29中的与图25的差异点为:配置着前述的最上层的负极集电极板31及与其成对的最下层的正极集电极板30;以及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及正极片状集电体5在周围具有四个电极。对这些四个电极分别标注末尾带有a至d的符号。
最下层的正极集电极板30是以圆盘状的正极端子10a形成于中央部,且电极30a、30b、30c、30d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此外,装配后,圆盘状的正极端子10a朝向下方,嵌入至形成于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的中央的开口。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各自的负极电极7a、7b、7c、7d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同样地,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各自的正极电极5a、5b、5c、5d在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重叠。
图30是表示将图29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图30的电池组中,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各自的负极电极7a、7b、7c、7d分别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负极副连接导体130a、130b、130c、130d并联连接。各负极副连接导体130a、130b、130c、130d连接于负极主集电板130,该负极主集电板130以被覆于相对最上层的负极集电极板31的更上方的方式配置。负极集电极板31的圆盘状的负极端子11a从负极主集电板130的中央的开口向外部露出。另一方面,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各自的正极电极5a、5b、5c、5d分别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20a、120b、120c、120d并联连接。各正极副连接导体120a、120b、120c、120d连接于配置在最下层的正极集电极板30。正极集电极板30的圆盘状的正极端子10a从形成于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的中央的开口向外部下方露出。
图31是图30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如图所示,负极集电极板31的圆盘状的负极端子11a、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圆盘状的正极端子10a处于下述位置: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投影时,在方形的外包装体12的大致中央重叠。图31的虚线概念性地表示各负极副连接导体130a、130b、130c、130d与负极端子11a之间的电流的流动、以及各正极副连接导体120a、120b、120c、120d与正极端子10a之间的电流的流动。如图所示,从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关于正负两极而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图32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4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1)。图32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1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的正极普通电极3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1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32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3+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3+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33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8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8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m)。图33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m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的正极普通电极3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m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在图33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8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5+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5+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34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2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n)。图34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n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的正极普通电极3与外包装体12之间配置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而且,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n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34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2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7+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7+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35是说明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35的结构是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4组的情况。如图所示,具有负极电极7a、7b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位于最上层。负极片状集电体7是负极普通电极4的一个形态。从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依次向下层与参照图25、图26所说明同样地形成层叠体。因此,图35的与图25、图26的对应部是标注相同符号而表示,引用这些对应部的说明。此外,图35的与图25、图26的差异点为:负极集电极板及正极集电极板30并非最上层及最下层,而是配置于层叠方向的中间部位。即,负极集电极板31与正极集电极板30隔着中间绝缘片15而配置于层叠方向的中间部位。此外,在负极集电极板31及正极集电极板30,以箭头线图示概念性地描绘这些集电极板内的电流的流动。
图36是表示将图35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图36的电池组中,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处于重叠位置)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01并联,被连接至正极集电极板30。正极集电极板30以自身的一部分与正极极耳10连接。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负极副连接导体111并联,被连接至负极集电极板31。负极集电极板31在电极31a的延长部形成负极极耳11。
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1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正极集电极板30的方式连接,并从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也同样地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2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正极集电极板30的方式连接,并从形成于电极30a的延长部的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1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负极集电极板31的方式连接,并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也同样地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2而并联连接且集中至负极集电极板31的方式连接,并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图37是图36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如图所示,从方形的外包装体12的同一侧面将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并排并被导出至外部。图37的虚线概念性地表示从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向正极极耳10的电流的流动、以及从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向负极极耳11的电流的流动。如图所示,在从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关于正负两极而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图38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o)。图38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o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单层叠体25的最外两端侧的普通电极两者均成为负极普通电极4,由此在与外包装体12的接触面间也不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o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38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3+1,负极极耳11处NWS为4+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39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p)。图39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p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单层叠体25的最外两端侧的普通电极两者均成为负极普通电极4,由此在与外包装体12的接触面间也不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p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39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5+1,负极极耳11处NWS为6+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40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q)。图40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q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均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和其最接近的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单层叠体25的最外两端侧普通电极两者均成为负极普通电极4,由此在与外包装体12的接触面间也不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q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40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7+1,负极极耳11处NWS为8+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41是说明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另一结构例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41的结构是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如图所示,具有负极电极7a、7b的负极片状集电体7位于最上层。负极片状集电体7是负极普通电极4的一个形态。从负极片状集电体7起,依次向下层与参照图25、图26所说明同样地形成层叠体。因此,图41的与图25、图26的对应部是标注相同符号而表示,引用这些对应部的说明。此外,图41与引用图25、图26所说明的图35的差异点为:不存在最下层的绝缘片(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16)。此外,在负极集电极板31及正极集电极板30,以箭头线图示而概念性地描绘这些集电极板内的电流的流动。
图42是表示将图41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图42的电池组中,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位置处于重叠位置)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01并联,被连接至正极集电极板30。正极集电极板30以自身的一部分与正极极耳10连接。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由假想线所图示的作为电池内集电导体的负极副连接导体111并联,被连接至负极集电极板31。负极集电极板31在其延长部形成负极极耳11。
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b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1而并联且集中至正极集电极板30的方式连接,并从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正极片状集电体5的正极电极5a,也同样地以通过正极副连接导体102(图43)而并联且集中至正极集电极板30的方式连接,并从形成于电极30a的延长部的正极极耳10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另一方面,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b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1而并联且集中至负极集电极板31的方式连接,并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关于各负极片状集电体7的负极电极7a,也同样地以通过负极副连接导体112而并联且集中至负极集电极板31的方式连接,并从负极极耳11被导出至外包装体12的外部。
图43是图42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如图所示,从方形的外包装体12的同一侧面将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并排并被导出至外部。图43的虚线概念性地表示从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向正极极耳10的电流的流动、以及从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向负极极耳11的电流的流动。如图所示,在从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关于正负两极而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图44是说明将单层叠体层叠多个,进而配置正极集电电极及负极集电电极,且配置了绝缘片的多层的层叠体的另一结构例的物理性结构的分解概念图。图44的层叠体的层叠形态与图41的情况相同,因而全部引用图41的说明。与图41的层叠体的差异点为:负极集电极板31的负极电极31aa的素材在其前端侧是与正极集电极板30相同的素材。其他方面与图41的情况相同。
关于表示将图44的层叠体收纳于外包装体内的电池组的图45、及作为图45的电池组向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投影图的图46,也全部引用上文前述的图42及图43的说明。此外,在负极集电极板31及正极集电极板30,以箭头线图示来概念性地描绘这些集电极板内的电流的流动。
图47是将串联地层叠12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5个的结构,可看作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r)。图47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此时,负极集电极板31配置成较该一方端更靠外侧。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12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r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在负极普通电极4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也未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各自与外包装体12之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r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47的将12极串联并联连接5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3+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3+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48是将串联地层叠6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9个的结构,可看作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s)。图48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此时,负极集电极板31配置成较该一方端更靠外侧。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6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s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在负极普通电极4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也未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各自与外包装体12之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s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48的将6极串联并联连接9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5+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5+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图49是将串联地层叠4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13个的结构,可看作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而成的复合并联连接体29(29t)。图49的情况下,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此时,负极集电极板31配置成较该一方端更靠外侧。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正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而且,用于将4层的层叠体并联连接的负极侧的导体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复合并联连接体29t收纳于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内。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配置中间绝缘片15。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未产生电位差。因此,在正极集电极板30与和其最接近的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不需要绝缘。而且,在负极普通电极4与负极集电极板31之间也未产生电位差,因而在其各自与外包装体12之间也不配置绝缘片。
与复合并联连接体29t内的单层叠体25的层叠对应的电位差的产生状况作为电位差PD而以粗线表示。
被汇总至正极集中连接部32并焊接于正极集电极板30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正极极耳10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而且,被汇总至负极集中连接部33并焊接于负极集电极板31的导体的个数、也就是向负极极耳11的配线的个数表示为NWS。图49的将4极串联并联连接13组的情况下,正极极耳10处NWS为7+1,负极极耳11处NWS也为7+1。在正极极耳10与负极极耳11之间获得输出电动势E。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发挥以下效果。
(1)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部分发电元件,其由单层叠体或将前述单层叠体层叠多层而成的多层层叠体所构成,前述单层叠体是在固体电解质层2的至少一面侧层叠双极电极17而成,前述双极电极17是在单片片状集电体18的一面上涂敷正极用合剂浆料19且在其另一面上涂敷负极用合剂浆料20而成;及,正极普通电极3、负极普通电极4,其在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一面侧及另一面侧直接层叠或介隔前述固体电解质层而间接地层叠,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18的两面形成同极性的极的形态;并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该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是在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作为多层层叠体的结构元件的前述单层叠体以构成串联连接的极性的朝向层叠而成,在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连接体。
因此,在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的部分无需用于构成并联连接体的连接导体,总体减少连接导体数。
(2)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3与负极普通电极4的任一个。
因此,针对成为共用电极的正极集电电极3a(负极集电电极4a),在共用电极与正极集电电极3a之间、及共用电极与负极集电电极4a之间,构成作为并联对象的串联的双极电池(使用双极电极的电池),而实现结构的简化。
(3)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3作为正极集电电极3a,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27b、27c。
因此,简易地构成将双极电池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也可用作进一步的复合结构的元件。
(4)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作为负极集电电极4a,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负极集电电极4a使极性反相而接合,构成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
因此,简易地构成将双极电池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也可用作进一步的复合结构的要素。
(5)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一个正极普通电极3作为正极集电电极3a,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正极集电电极3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在正极集电电极3a与两个负极普通电极4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27b、27c,将一个负极普通电极4作为负极集电电极4a,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负极集电电极4a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在负极集电电极4a与两个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将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7a、27b、27c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28在正极集电电极3a或负极集电电极4a与其中一方的负极普通电极4或正极普通电极3之间,共用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29a、29b、……、29t。
因此,根据单层叠体的串联连接体的串联数(串联极数)而获得所需的输出电压,简易地构成以该列极数的并联组数而获得所需容量的复合并联型电池。
(6)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正极集电电极3a及负极集电电极4a对应地分别设有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120a、120b、120c、120d和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130a、130b、130c、130d,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30及负极集电极板31。
因此,简化用于从(5)的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导体的连接。
(7)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正极集电电极3a及负极集电电极4a以及部分发电元件,向垂直于部分发电元件的层叠方向的面的投影形状为大致矩形,正极集电电极3a及负极集电电极4a中,连接于对应的正极副连接导体101、102、120a、120b、120c、120d和负极副连接导体111、112、130a、130b、130c、130d上的电极30a、30b、30c、30d和31a、31b、31c、31d,在前述大致矩形的对角附近远离地形成于多处。
因此,从(6)的复合并联连接体向外部导出输出的情况下,与导体的配置相关的电流流路被均分化,可实现内部电阻值的均分化。
(8)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负极普通电极。
因此,靠近外侧的层叠两端部分的电位相等,即便不在与外包装体之间设置增强用的绝缘体等,也确保安全。
(9)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正极普通电极。
因此,靠近外侧的层叠两端部分的电位相等,即便不在与外包装体之间设置增强用的绝缘体等,也确保安全。
(10)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正极集电电极3a及负极集电电极4a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11。
因此,简化用于取出输出电力的导体部的结构。
(11)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设有将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12,从外包装体12向外部分别导出正极极耳10及负极极耳11的一部。
因此,操作容易。
(12)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在正极集电极板30及负极集电极板31间配置将该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15,并且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与外包装体12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该结构中,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成为相同电位。因此,采用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与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的结构,可减少绝缘片的片数并且确保安全性。
(13)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中,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单层叠体25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平行地且以负极集电极板31较该一方端更靠外侧的方式配置正极集电极板30与负极集电极板31,在正极集电极板30及负极集电极板31间配置将该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并且在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与外包装体12的内面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与外包装体12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该结构中,负极集电极板31与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成为相同电位。因此,可采用在负极集电极板31与单层叠体25的层叠方向的两端方中的另一方端侧与外包装体12的内面之间、及负极集电极板31与外包装体12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的结构。因此,可减少绝缘片的片数并且确保安全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细部的结构。例如,前述例中,采用应用层叠板材作为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体的结构,但也可应用其他材料。
附图标记
1:固体电池
2:固体电解质层
3:正极普通电极
3a:正极集电电极
4:负极普通电极
4a:负极集电电极
5:正极片状集电体
5a、5b、5c、5d:正极电极
6:正极合剂
7:负极片状集电体
7a、7b、7c、7d:负极电极
8:负极合剂
9:发电单位
10:正极极耳
10a:正极端子
11:负极极耳
11a:负极端子
12:外包装体
13:(其他)发电单位
14:中间电位连接部
15:中间绝缘片
16:外包装体内面绝缘片
17:双极电极
17a:第一形态的双极电极
18:片状集电体(集电箔)
19:正极用合剂浆料
20:负极用合剂浆料
21:二次电池(单位电池)
22:第一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
23:第二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
24:第三形态的部分单位电池
25:单层叠体(部分发电元件)
26(26a、26b、26c、26d):串联部分发电元件
27(27a、27b、27c):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28: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29(29a、29b、……、29t):复合并联连接体
30:正极集电极板
30a、30b、30c、30d:电极
31:负极集电极板
31a、31b、31c、31d:电极
32:正极集中连接部
33:负极集中连接部
100:正极主连接导体
101、102:正极副连接导体
110:负极主连接导体
111、112:负极副连接导体
120a、120b、120c、120d:正极副连接导体
130a、130b、130c、130d:负极副连接导体

Claims (13)

1.一种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
部分发电元件,其由在固体电解质层的至少一面侧层叠有双极电极的单层叠体、或由前述单层叠体层叠多层而成的多层层叠体所构成,所述双极电极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一面上形成有分极性电极的正极且在其另一面上形成有分极性电极的负极;及,
普通电极,其形态为直接地或介隔前述固体电解质层地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且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同极性的极;
前述部分发电元件构成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所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是在前述一面侧和另一面侧的前述普通电极间,将作为前述多层层叠体的结构元件的前述单层叠体以构成串联连接的极性的朝向层叠而成;
并且,将一个前述普通电极作为共用电极,在前述共用电极与和该共用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共用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共用电极与两个前述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连接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并且,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并且,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构成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的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并且,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并且,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以及前述部分发电元件,向垂直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层叠方向的面的投影形状为大致矩形;
并且,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中,连接于对应的前述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上的导体连接部,在前述大致矩形的对角附近远离地形成于多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有形成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并且,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负极普通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并且,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在其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位均存在前述正极普通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并且,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
并且,设有将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从前述外包装体向外部分别导出前述正极极耳及前述负极极耳的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
设有将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从前述外包装体向外部分别导出前述正极极耳及前述负极极耳的一部分;
并且,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前述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间的中央部,平行地配置前述正极集电极板与前述负极集电极板,在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间配置将前述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并且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两端部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其中,
前述普通电极为正极普通电极与负极普通电极的任一个,所述正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前述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性的极的形态,所述负极普通电极层叠于前述部分发电元件的另一面侧,且为在单片片状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性的极的形态;
将一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作为正极集电电极,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和该正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将一个前述负极普通电极作为负极集电电极,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和该负极集电电极对应的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隔着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使极性反向而接合,并在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两个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将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并联连接而成为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
前述第一形态的并联连接体与前述第二形态的并联连接体,在前述正极集电电极或前述负极集电电极与其中一方的前述负极普通电极或前述正极普通电极之间,共用前述串联部分发电元件,构成复合并联连接体;
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中,与前述正极集电电极及前述负极集电电极对应地分别设有连接导体,分别汇总至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且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
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设有用于向外部供给输出电力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
设有将前述复合并联连接体、正极性及负极性的前述连接导体包覆的层叠板材的外包装体,从前述外包装体向外部分别导出前述正极极耳及前述负极极耳的一部分;
并且,将以串联连接的形态层叠多个前述单层叠体而成的串联多层层叠体并联奇数个,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一方端侧,以平行且前述负极集电极板较前述一端更靠外侧的方式配置前述正极集电极板与前述负极集电极板,在前述正极集电极板及负极集电极板间配置将前述两集电极板间绝缘的中间绝缘片,并且在前述单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之中的另一方端侧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及前述负极集电极板与前述外包装体的内面之间不设置绝缘片。
CN202110276823.7A 2020-03-19 2021-03-15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Withdrawn CN1134972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9249A JP7461765B2 (ja) 2020-03-19 2020-03-19 バイポーラ電極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2020-049249 2020-03-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275A true CN113497275A (zh) 2021-10-12

Family

ID=77746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6823.7A Withdrawn CN113497275A (zh) 2020-03-19 2021-03-15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96630A1 (zh)
JP (1) JP7461765B2 (zh)
CN (1) CN1134972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23001847A (es) * 2020-08-28 2023-04-27 Eos Energy Tech Holdings Llc Conjunto de terminales y elemento de bastidor de bateria para bateria recargabl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477A (zh) * 1998-01-14 1999-07-21 杨泰和 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
CN201994381U (zh) * 2010-03-15 2011-09-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型二次电池
CN103053061A (zh) * 2010-08-09 2013-04-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固体电池
JP2013131463A (ja) * 2011-12-22 2013-07-04 Kanek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4116156A (ja) * 2012-12-07 2014-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回路基板
US20140353546A1 (en) * 2011-12-27 2014-12-04 Nissan Motor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electric device
CN105009353A (zh) * 2013-03-05 2015-10-28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车辆
WO2017039143A1 (ko) * 2015-09-02 2017-03-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180995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双极层叠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97274A (zh) * 2020-03-18 2021-10-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250B2 (ja) 2011-09-20 2014-07-09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EP3480867B1 (en) 2017-11-03 2023-06-28 Advanced Battery Concepts, LLC Bipolar battery assembly
KR102166807B1 (ko) * 2017-11-21 2020-10-16 주식회사 리베스트 최외곽 전극이 음극으로 배치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US20210218048A1 (en) * 2020-01-15 2021-07-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de overlaying configuration for batteries comprising bipolar component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477A (zh) * 1998-01-14 1999-07-21 杨泰和 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
CN201994381U (zh) * 2010-03-15 2011-09-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型二次电池
CN103053061A (zh) * 2010-08-09 2013-04-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固体电池
JP2013131463A (ja) * 2011-12-22 2013-07-04 Kanek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40353546A1 (en) * 2011-12-27 2014-12-04 Nissan Motor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electric device
JP2014116156A (ja) * 2012-12-07 2014-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回路基板
CN105009353A (zh) * 2013-03-05 2015-10-28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车辆
WO2017039143A1 (ko) * 2015-09-02 2017-03-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180995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双极层叠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97274A (zh) * 2020-03-18 2021-10-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96630A1 (en) 2021-09-23
JP7461765B2 (ja) 2024-04-04
JP2021150191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18010B2 (ja) 多方向性リード−タブ構造を有す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428905B2 (ja) 扁平型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KR100873308B1 (ko) 두 개 이상의 유닛 셀들을 포함하고 있는 고용량 전지셀
JP3596537B2 (ja) 薄型電池の接続構造及び組電池
TWI504038B (zh) Secondary battery
JP4661648B2 (ja) 扁平型電池および該扁平型電池を用いた組電池
JP4857710B2 (ja) 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TWI335684B (en) Battery suitable for preparation of battery module
US2021029674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bipolar electrode
KR20180085781A (ko) 교차-위빙된 전극 어셈블리
KR101139016B1 (ko) 다방향성 리드-탭 구조를 가진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784687B2 (ja) 扁平型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US5674641A (en)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battery
EP2874204B1 (en) Battery assembly
US20210296739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cell
KR20210110714A (ko) 전고체전지 및 전고체전지의 제조방법
US20200274184A1 (en) Contact plate arrangement with three or more contact plate layers
JP7028685B2 (ja) 電池構造体
CN113497275A (zh) 使用双极电极的二次电池
JP3775356B2 (ja) ラミネート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5223262B2 (ja) 組電池
JPH06243852A (ja) 積層型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485A (ja) 電池及び組電池
CN112640197A (zh) 金属空气电池模块
CN118231971A (zh) 单电池层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