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1950A -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 Google Patents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1950A
CN113491950A CN202010210199.6A CN202010210199A CN113491950A CN 113491950 A CN113491950 A CN 113491950A CN 202010210199 A CN202010210199 A CN 202010210199A CN 113491950 A CN113491950 A CN 113491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element
sealing
pure water
element bod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01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1950B (zh
Inventor
桂鹏
李杨敏
郑跃东
郭玉阳
罗安泺
玄珍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1019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19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8217 priority patent/WO20211900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1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1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1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19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1/00Processes of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e.g. dialysis, osmosis or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1/02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Nanofiltration
    • B01D61/08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1/00Processes of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e.g. dialysis, osmosis or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1/02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Nanofiltration
    • B01D61/025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3/00Apparatu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3/06Tubular membrane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9/00Semi-permeabl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9/04Tubular membr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其中,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包括:膜元件本体,卷设呈筒状,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内侧面具有纯水出口,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具有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以及密封层,包覆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并将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密封。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减小反渗透膜元件的体积。

Description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背景技术
对于端面进原水,内侧面出纯水的传统反渗透膜,由于原水的水压较大,因此反渗透膜侧向受到的压力较大。为了避免反渗透膜外侧面由于原水压力过大而朝外胀开,通常,反渗透膜外侧面与安装该反渗透膜的壳体之间是间隔开来的,如此导致整个滤芯的体积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反渗透膜元件,旨在减小反渗透元件的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反渗透膜元件包括:
膜元件本体,卷设呈筒状,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内侧面具有纯水出口,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具有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以及,
密封层,包覆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并将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密封。
可选地,所述密封层包括密封缠绕条,所述密封缠绕条缠绕在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可选地,所述密封缠绕条为玻璃纤维;和/或,
所述密封层还包括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连接相邻的所述密封缠绕条、以及所述密封缠绕条和所述膜元件本体。
可选地,所述膜元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端盖,另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壁,所述第二端盖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的第二密封壁;
所述第一密封壁、所述第二密封壁和所述密封缠绕条共同密封包裹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可选地,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缠绕有多层所述密封缠绕条;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壁和所述第二密封壁均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密封缠绕条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密封壁和所述第二密封壁均设置在所述密封缠绕条与所述膜元件本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壁开设有第一容胶孔,所述密封缠绕条密封缠绕所述第一容胶孔;和/或,
所述第二密封壁开设有第二容胶孔,所述密封缠绕条密封缠绕所述第二容胶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盖还设有限位环槽,所述限位环槽沿所述第一密封壁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环槽内绕设有所述密封缠绕条。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盖还具有连接壁和限位壁,所述限位壁面向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所述连接壁和所述第一密封壁分别连接所述限位壁,并沿相反反向延伸,所述连接壁上设有所述限位环槽。
可选地,所述密封层包括密封筒,所述密封筒套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可选地,所述密封筒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壁和第二密封壁拼接,而共同包裹所述膜元件的外侧面;和/或,
所述密封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筒和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之间的密封胶层。
可选地,所述膜元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具有第三密封壁,所述第三密封壁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粘接;并且所述第三密封壁上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位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同一端面。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滤芯,包括壳体和反渗透膜元件;
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纯水存储腔、原水入口、废水排出口和纯水排出口,所述原水入口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所述废水排出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所述纯水排出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纯水存储腔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膜元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可选地,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纯水存储腔包括端部存储腔,所述端部存储腔位于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壳体的壁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壳体的壁面间隔设置,该间隔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或者,所述壳体面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壁面开设有凹槽,该凹槽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
可选地,所述纯水存储腔还包括环形存储腔,所述环形存储腔与所述端部存储腔连通,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壁面之间具有环形间隙,该环形间隙构成所述环形存储腔。
可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中心管,所述膜元件本体环绕所述中心管卷设而呈筒状;
其中,所述中心管的周壁开设有通孔而连通所述纯水出口,所述中心管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第一端面设置,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所述中心管靠近第二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存储腔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的周壁开设有通孔而连通所述纯水出口,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封闭,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导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纯水存储腔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第一端面设置,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所述中心管靠近第二端面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纯水出口和所述纯水存储腔连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滤芯。
本发明中的密封层包覆于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该密封层与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是紧紧贴合的,使得最终形成的产品的尺寸更小,减小对整个装置的空间的占用。同时,该密封层形成的高强度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止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胀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滤芯第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滤芯在原水端压力断开后的水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滤芯第二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滤芯第三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滤芯第四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6A为图1中第一端盖的主视图;
图6B为图6A中第一端盖的仰视图;
图7A为图1中第三端盖的仰视图;
图7B为图7A中第三端盖的主视图;
图7C为图7A中第三端盖的俯视图;
图8为单芯首杯水对比测试效果图;
图9为本发明滤芯第五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10A为图9中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图9中第一端盖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9中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图9中第二端盖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图9中第三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图9中第三端盖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图9中第五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9中第五端盖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滤芯第六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420594930000041
Figure BDA000242059493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反渗透膜元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反渗透膜元件包括膜元件本体10。膜元件本体10卷设呈筒状,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内侧面具有纯水出口,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具有原水进口11和废水出口12。
其中,原水进口11和废水进口可以设置在同一个端面上,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原水进口11和废水进口也可以分设于两个端面。
膜元件本体10大体呈中空的圆柱形,反渗透膜元件还可以包括中心管20,该中心管20安装在膜元件本体10的中空区域内,即膜元件本体10环绕中心管20卷设而呈筒状。膜元件本体10是以中心管20为中心进行缠绕卷膜的,中心管20为膜元件本体10提供了中心支撑结构。
一实施例中,中心管20的周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3而连通纯水出口,其中,中心管20的至少一端是贯通的,以将纯水排出。该实施例中,膜元件本体10卷绕在中心管20上,两者贴合。
一实施例中,中心管20的两端贯通,中心管20的一端与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中心管20的另一端则供纯水排出。该实施例中,膜元件本体10可以直接绕设在中心管20上,或者,膜元件本体10与中心管20间隔设置。
具体地,原水从膜元件本体10端面上的原水进口11进入到膜元件本体10内部,在经过膜元件本体10过滤后,纯水从膜元件本体10的内侧面即内侧面,例如,可经由中心管20上的通孔23流入到中心管20,并最终从中心管20的端部流出。同时,废水则从膜元件本体10端面上的废水出口12流出。
请结合参考图3,反渗透膜元件还包括密封层30,密封层30包覆于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并将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密封。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密封层30包覆于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指的是密封层30与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是紧紧贴合的,同时也使得最终形成的产品的尺寸更小,减小对整个装置的空间的占用。
另外,密封层30包覆于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指的是将膜元件本体10的整个外侧面均全部包覆在内,从而能够有效防止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胀开。
一实施例中,密封层30可以是外壳结构,膜元件本体10与外壳紧配合,该外壳将膜元件本体10紧紧包裹在内。一实施例中,密封层30可以是由带状结构一层层紧紧卷绕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上所形成。一实施例中,密封层30还可以是由膜状结构一层层卷绕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所形成。一实施例中,密封层30可以是外壳和带状结构共同形成。
以下通过两个实施例详细介绍密封层30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1、图2、图9和图14,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层30包括密封紧固层,所述密封紧固层为密封缠绕条31,所述密封缠绕条31缠绕在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
密封缠绕条31指的是类似带状的结构,其可以是圆形的带状或是扁平结构的带状,密封缠绕条31的长度较长,以能够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上多次缠绕。例如,密封缠绕条31可以是玻璃纤维或金属丝,其中金属丝可以是不锈钢丝。
密封缠绕条31缠绕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可以是将整个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均缠绕在内,或者,密封缠绕条31仅缠绕膜元件本体10的部分外侧面,可选地,密封缠绕条31缠绕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的中间区域,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的两端区域则可通过其它的密封结构进行密封。
为使得密封缠绕条31的紧固性更好,密封缠绕条31可以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缠绕多层,并且每一层均将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或是将前一层密封缠绕条31包裹在内。
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缠绕有多层所述密封缠绕条31,相邻的两层所述密封缠绕条31之间均设有密封胶层33,如此密封胶层33将相邻的两层密封缠绕条31粘接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密封缠绕条31对膜元件本体10的束缚力。同时,对于同一层上相邻两圈密封缠绕条31,也是通过密封胶层33紧紧粘接在一起的,从而可以避免相邻两圈密封缠绕条31散开。采用密封胶层33后,能够使得密封缠绕条31所形成的密封层30的硬度极强。
采用密封缠绕条31进行缠绕的形式,密封缠绕条31所形成的密封层30硬度极强,可以防止原水与纯水间的压力差(对于家用膜元件而言,该压力差通常为6~12公斤)将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胀开,从而形成一个创新的反渗透膜元件。
另外,所述密封层30还包括密封胶层33(如图3所示),所述密封胶层33连接相邻的所述密封缠绕条31、以及所述密封缠绕条和所述膜元件本体10。具体而言,可以先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刷上一层密封胶层33,然后再将密封缠绕条31缠绕在密封胶层33上,使得密封缠绕条31与膜元件本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同时,该密封胶层33还能够将相邻的两圈密封缠绕条31连接在一起。对于具有多层密封缠绕条31的实施例而言,每缠绕一层密封缠绕条31后,均在缠绕好的密封缠绕条31上刷一层密封胶层33,提高相邻两层密封缠绕条31之间的紧固力。或者,密封缠绕条31提前在胶水里面浸泡,然后再将浸泡有胶水的密封缠绕条31缠绕到膜元件本体10上,胶水凝固后能够在密封缠绕条31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形成密封胶层33,以及在相邻的两层密封缠绕条31之间形成密封胶层33,同时,还能够在相邻的两圈密封缠绕条31之间形成密封胶层33。
上述中,密封胶层33可以是环氧胶或是食品级AB胶,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另外,玻璃纤维与树脂相容性好,可以增加胶水的附着,提高密封缠绕条31与膜元件本体10之间的紧固性。
请结合参考图1、图6A和图6B,所述反渗透膜元件还包括第一端盖40和第二端盖50,所述第一端盖40和第二端盖50分别设置在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两端,所述第一端盖40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壁41,所述第二端盖50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的第二密封壁51。
其中,第一端盖40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可以设置密封胶密封连接,同样地,第二端盖50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胶密封连接。
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均呈环状,而紧紧包裹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上。
所述第一密封壁41、所述第二密封壁51和所述密封缠绕条31共同密封包裹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壁41和所述第二密封壁51均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密封缠绕条31之间。具体地,先在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上缠绕一层或多层密封缠绕条31,待缠绕一段时间后,然后再将第一端盖40和第二端盖50安装到膜元件本体10的两端,接着继续缠绕密封缠绕条31,直至第一端盖40的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端盖50的第二密封壁51完全被密封缠绕条31缠绕密封。
第一密封壁41和所述第二密封壁51均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密封缠绕条31之间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密封壁41和密封缠绕条31之间的密封性能,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壁51和密封缠绕条31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膜元件本体10外侧爆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端盖40和膜元件本体10的安装可靠性,以及第二端盖50和膜元件本体10的安装可靠性。
此外,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可以设置在密封缠绕条31和膜元件本体之间。
该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第一端面13和与之相对的第二端面14,第一端盖40所在的一端为第一端面13,第二端盖50所在的一端为第二端面14。
请结合参考图10A、图10B,以及图11A、图11B,其中,图10A和图10B中示出的第一端盖40的结构与图6A和图6B中第一端盖40的结构略有不同。图11A和图11B中示出的第二端盖50的结构也与图1中第二端盖50的结构略有不同。
为提高胶水的附着力,所述第一密封壁41可开设第一容胶孔411,所述密封缠绕条31密封缠绕所述第一容胶孔411;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壁51可开设第二容胶孔511,所述密封缠绕条31密封缠绕所述第二容胶孔511。
具体而言,第一容胶孔411可开设多个,多个第一容胶孔411沿着第一密封壁41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一容胶孔411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方形、三角形或是圆形等,例如,长条形的第一容胶孔411沿着第一端盖40的轴向延伸。
同理,第二容胶孔511可开设多个,多个第二容胶孔511沿着第二密封壁51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二容胶孔511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方形、三角形或是圆形等,例如,长条形的第二容胶孔511沿着第二端盖50的轴向延伸。
密封缠绕条31密封缠绕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指的是,密封缠绕条31密封覆盖在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上,对于环形的且为盲孔的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而言,密封缠绕条能够容置在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内。
通过设置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多余的胶水可以容纳在第一容胶孔411和第二容胶孔511内,提高胶水的容纳空间,从而提升粘接效果。
所述第一端盖40还可设置限位环槽431,所述限位环槽431沿所述第一密封壁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环槽431内绕设有所述密封缠绕条31。限位环槽431可以设置多个,多个限位环槽431沿第一端盖40的轴向间隔排布。限位环槽431的设置,使得至少一圈或多圈密封缠绕条能够嵌入限位环槽431内,从而可以对密封缠绕条起到限位效果,避免其在第一端盖轴向上的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还具有连接壁43和限位壁42,所述限位壁42面向膜元件本体的端面,所述连接壁43和所述第一密封壁分别连接所述限位壁42,并沿相反反向延伸,即连接壁43和第一密封壁分设于限位壁42的两相对侧,并且两者沿着第一端盖的轴向排布,如此该连接壁43是朝远离膜元件本体的方向凸出在膜元件本体外的。
其中,限位壁42可以直接与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抵接,或者,限位壁42与第三端盖60抵接,如此可以限制第一端盖40朝第二端盖50所在的方向运动。
第一密封壁41连接在限位壁42的边缘,两者的截面形成L形结构。或者,第一密封壁与限位壁42的连接位置距离限位壁42的边缘间隔设置,两者的截面形成T形结构。
连接壁43可以连接在限位壁42的边缘,两者的截面形成L形结构。或者,连接壁43与限位壁42的连接位置距离限位壁42的边缘间隔设置,两者的截面形成T形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壁43上设有所述限位环槽431。如此,该第一端盖40能够在密封缠绕条的作用下,受到密封缠绕条朝向第二端盖50的拉扯力,从而使得第一端盖40更好的与膜元件本体固定,防止第一端盖40的移动。
原水进口11和废水出口12均可靠近第一端面13设置,则在第一端盖40上即限位壁4242形成有一些连通口,而分别连通原水进口11、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12。
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一端设有第二端盖50,所述第二端盖50具有第三密封壁52,所述第三密封壁52与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粘接。该实施例中,第三密封壁52面向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第二密封壁51与第三密封壁52连接。
所述第三密封壁上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与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抵接。可选地,支撑筋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着第二端盖50的周向间隔排布。为使得支撑效果更好,一实施例中,多个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筋521和第二支撑筋522,第一支撑筋521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着第二端盖50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二支撑筋522可呈环形,环形的第二支撑筋522同样是沿着第二端盖50的周向延伸的。如此,膜元件本体10与第三密封壁52之间的接触力分布更加均匀。
支撑筋的设置,使得第三密封壁52和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容纳更多的密封胶,从而提升第三密封壁52和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之间的连接效果。
此外,第二端盖50上可以设置限位柱53插入到中心管20,以限制中心管20的移动。为实现纯水从第二端盖50所在的一侧流出,限位柱53上可以开设通孔23。
请结合参考图3至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紧固层为密封筒32,所述密封筒32套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
密封筒32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或不锈钢,其中塑料的成本低,不锈钢的强度高。
采用密封筒32的形式,将密封筒32直接套设在膜元件本体10外即可,安装方式简单,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同样地,密封筒32可以将膜元件本体10的整个外侧面均包裹在内;或者,密封筒32仅将膜元件本体10的部分外侧面包裹在内。例如,密封筒32可以设置在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的中间区域。
具体地,所述密封筒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拼接,而共同包裹所述膜元件的外侧面。
密封筒32的两端部可以形成台阶结构或是插槽结构,而分别供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插接配合,从而形成拼接的结构。或者,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上均可以形成台阶结构或是插槽结构,而分别供密封筒32的两端插接。或者,在密封筒32的两端部、第一密封壁41和第二密封壁51上均形成台阶结构,使得最后形成的密封层30的外侧面为光滑的表面。另外,上述中的拼接也可以是,密封筒32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密封壁41的端面和第二密封壁51的端面抵接。
所述密封层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紧固层和所述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之间的密封胶层33。本实施例中,在密封筒32和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之间填充密封胶而形成密封胶层33,同时,第一密封壁41和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之间,第二密封壁51和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之间均填满胶水,从而把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整个密封住,能够保证密封层30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的紧密性,避免间隙的产生,从而可以防止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爆破。
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端盖40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第二端盖50和膜元件本体10之间也可采用超声焊接。
请结合参考图3、图7A、图7B和图7C,反渗透膜元件还可以包括第三端盖60,第三端盖60与第一端盖40设置在膜元件本体10的同一端,且该第三端盖60位于第一端盖40和膜元件本体10的端面之间。第三端盖60和第一端盖40之间可以共同形成多个连通口。
例如,第三端盖60的外侧和第一密封壁41的内侧之间共同形成连通口,该连通口用以供原水进入到膜元件本体10的原水进口11。第三端盖60上且靠近中心管20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口,该连通口用以供废水流出。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三端盖60的中间区域可开设通孔以供中心管20穿过,以使纯水从中心管20的这一端流向纯水排出口76。或者,如图3所示,第三端盖60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定位柱61,定位柱61插入到中心管20内,用以对中心管20进行限位。采用定位柱61的形式,该定位柱61可以将中心管20的这一端封闭,以使得纯水朝中心管20的另一端流动。当然,定位柱61上可以开设水流孔,以使得纯水从水流孔流向纯水排出口76。
此外,其它实施例中,第三端盖60的结构也可如图9、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三端盖60的中间区域的通孔供中心管20穿过,同时,还用以供第五端盖96安装。
请结合参考图9、图13A和图13B,反渗透膜元件还可以包括第五端盖96,第五端盖96与第一端盖40设置在膜元件本体10的同一端,且该第五端盖96位于第三端盖60的内侧。第三端盖60和五端盖96之间可以共同形成多个连通口。其中,用于定位中心管20的结构,例如,定位柱61可以形成在第五端盖96上。第三端盖60设置在第一端盖40与第五端盖96之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滤芯,滤芯包括壳体70和反渗透膜元件,其中,反渗透膜元件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1,所述壳体70具有安装腔、纯水存储腔73、原水入口74、废水排出口75和纯水排出口76,所述原水入口74与所述原水进口11连通,所述废水排出口75与所述废水出口12连通,所述纯水排出口76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纯水存储腔73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膜元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壳体70大体呈圆筒状,壳体70与反渗透膜元件两者之间大体同轴设置。壳体70包括筒体71和第四端盖72,筒体71的一端闭合,另一端敞口,第四端盖72盖合筒体71的敞口。第四端盖72上设置有原水入口74、废水排出口75和纯水排出口76。第一端盖40和第三端盖60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口依次将原水入口74与原水进口11连通、废水排出口75和废水出口12连通,纯水排出口76和纯水出口连通。
壳体70内除安装腔以外的空间可构成纯水存储腔73。例如,纯水存储腔73可以位于壳体70的端部,或者,纯水存储腔73位于壳体70的周侧。至少地,该纯水存储腔73位于反渗透膜元件外,纯水从中心管20的端部流出后,再流向纯水存储腔73。
对于传统的滤芯,当原水端压力断开后,滤芯内不可避免会有部分废水无法排出,由于原水压力的下降,因此这部分废水会逐渐朝纯水侧渗透,导致停机后留存的纯水中的TDS值较高。当重新开机后,滤芯先排出的纯水即首杯水大部分为上一次停机后留存的纯水。可想而知,首杯水的TDS值是很高的。
针对此,本发明滤芯中,纯水存储腔73内始终存储有部分纯水,纯水存储腔73的设置,使得净水器停机后,整个滤芯内留存的纯水的量大大增加。因此在停机后即使出现废水朝纯水侧渗透的现象,这部分渗透到纯水侧的废水与较大量的纯水混合后,也会被大量纯水所稀释,使得单位体积的纯水所含有的有害物质的量大大减少,即留存的纯水中的TDS值较低。在再次开机后,这部分存储在纯水存储腔73内的纯水会流向纯水排出口76,并与重新制备的纯水混合,使得首杯水(指的是前8杯水,每杯水定义200ml)的浓度得到稀释,从而大大降低首杯水的TDS值。
另外,由于滤芯中的膜元件本体10,其整个外侧面均是被密封层30所密封住的,密封层30能够保证整个反渗透膜元件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及保证密封性,使纯废水不串水,同时可以防止原水和纯水间的压力差(6~12公斤),从而实现了纯水存储腔73的设置。相对于传统的额外设置水罐来反向冲洗膜元件本体10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案无需增加其他设备,就可以对首杯水实现TDS值的降低。
一实施例中,所述纯水存储腔73包括端部存储腔731,所述端部存储腔731位于所述第二端面14和所述壳体70的壁面之间。该实施例中,中心管20插入到端部存储腔731内,或者,中心管20的端部与端部存储腔731对接。
端部存储腔731的结构具有多种,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面14和所述壳体70的壁面间隔设置,该间隔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731。该实施例中,壳体70的壁面指的是面向第二端面14的表面。为实现第二端面14与壳体70壁面之间间隔,第二端盖50上可以设置有支撑凸起54,支撑凸起54与壳体70面向第二端面14的表面抵接。当然,壳体70面向第二端面14的表面也可设置安装凸起,该安装凸起抵接在第二端面14。或者,如图11A所示,第二端盖50上可以设置引流槽55,引流槽55能够容纳纯水。另外,在设置环形存储腔732的实施例中,引流槽55还能够将纯水引流至环形存储腔732。
或者,请结合参考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0面向所述第二端面14的壁面开设有凹槽,该凹槽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731。该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4可与壳体70面向第二端面14的壁面接触,则端部存储腔731为该壁面上开设的凹槽。或者,第二端面14可与壳体70面向第二端面14的壁面间隔,该间隔和凹槽共同构成端部存储腔731。
为能够进一步增大纯水存储腔73的容积,一实施例中,所述纯水存储腔73还包括环形存储腔732,所述环形存储腔732与所述端部存储腔731连通,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70的壁面之间具有环形间隙,该环形间隙构成所述环形存储腔732。如此,由于滤芯外圈为纯水,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滤芯空间,最大化膜面积,实现单芯膜元件性能的提升。同时,环形存储腔732和端部存储腔731的设置,使得整个反渗透膜元件基本上被浸泡在纯水中,对反渗透膜的寿命有提升作用。并且,环形存储腔732和端部存储腔731共同存储纯水,实现了纯水水量的大幅度上升,有效实现了首杯水的稀释降低。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膜上,由于应用场景压力过大(海水膜最大80公斤压力),若采用膜元件本体10外侧面密封的方式,该工艺端面进水防止膜元件爆裂,此压力的存在是一种剪切压力。而在本发明的家用膜上,由于进水放水的不同,反渗透膜元件外面是纯水,膜表面是废水,这个力是一个垂直力,采用此工艺是为了防止纯水与原水间出现大压力差(预计0-12公斤左右)而导致串水。
关于纯水的水路具有多种,以下通过四个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但不限于此:
请结合参考图1、图2和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20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76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76连通,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二端面14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存储腔73连通。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以纯水存储腔73同时具有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为例,该实施例中,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是敞口的,并与端部存储腔731连通,而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是闭合的,从而确保纯水存储腔73仅具有与中心管20的连通口,可以阻止纯水从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流走,保证了纯水存储腔73的储水功能。
其中,第一端盖40的第一密封壁41可以与壳体70的内壁密封抵接,从而实现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闭合。或者,也可以在第一密封壁41上或是壳体70的内壁上设置密封环筋,实现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闭合。
以纯水存储腔73具有端部存储腔731为例,该实施例中,端部存储腔731的外侧是密封的,此处的外侧指的靠近壳体70内侧面的一侧,从而确保纯水存储腔73仅具有与中心管20的连通口,可以阻止纯水从其它位置流出。
具体而言,当开机时,纯水流入到中心管20,大部分纯水从中心管20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流向壳体70上的纯水排出口76,并排出到滤芯外供用户使用。其余的小部分纯水则从中心管20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流向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在这个过程中,这部分纯水能够将纯水存储腔73内的气体进行压缩。
请结合参考图2,在停止进原水后,纯水排出口76关闭,原水端压力断开,纯水存储腔73内的纯水在压缩气体反向压力作用下,可以反向冲洗膜元件本体10,从而将废水从废水排出口75挤出,如此可以减少滤芯内的废水量,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废水交换量,使得滤芯内部尽快达到浓度平衡。同时,纯水存储腔73内对膜元件本体10反向冲洗后剩余的纯水还能够对首杯水进行稀释。从而进一步提升首杯水效果,实现大通量水真正的鲜活水。
假如整个滤芯中加入400ml纯水(壳体70内径92mm,反渗透膜元件外径79mm,反渗透膜元件高度h=230mm,则V=S*h=π(46*46-39.5*39.5)*230约等于400ml,根据经验滤芯废水抽出约650ml,不接后置首杯水tds值在80左右(原水的TDS值在100),假若纯水与原水互换(忽略中心管20中的纯水),相当于往RO膜(反渗透膜)加入纯水(纯水的TDS=10),则650*80+400*10=1050*X;X=53.3,则预测稀释效果为50%,若加上后置水的稀释(假设后置水的稀释量为200ml),以及一代首杯水纯水回流改善(纯水稀释效果降低50%,初始70%左右),初步预测总体首杯水的稀释效果可以至少达到80%以上。
图8为单芯首杯水对比测试效果图,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在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滤芯后,相对于工业4.0侧流膜而言,首杯水尤其是前面三杯水的脱盐率是逐渐升高的,而工业4.0侧流膜首杯水尤其是前面三杯水的脱盐率是逐渐下降的。由此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滤芯能够有效降低首杯水的TDS值。
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20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76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76连通,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二端面14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存储腔73连通。
请结合参考图5,以纯水存储腔73同时具有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为例,该实施例中,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是敞口的,并与端部存储腔731连通,而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同样也是敞口的,在壳体70和第一密封壁41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77,该水流通道77分别连通环形存储腔732和纯水排出口76。
具体地,膜元件本体10制得的纯水流入到中心管20,其中一部分纯水从中心管20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流向纯水排出口76;另一部分纯水从中心管20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流向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然后再经由水流通道77流向纯水排出口76。
本实施例中,中心管20两端均出纯水,可以降低纯水侧的压力,实现纯水的快速制备,提高出水速度。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的一端封闭,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二端面14的一端导通,所述纯水排出口76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所述纯水存储腔73与所述纯水排出口76连通。
具体地,中心管20具有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第一管段21靠近第一端面13,第二管段22则靠近第二端面14,第二管段22上开设有通孔23,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之间通过隔板24隔开,纯水从第二管段22上的通孔23流向纯水排出口76,第一管段21内则无纯水排出。当然,其它实施例中,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的一端封闭可以指的是,中心管20的端面闭合。
以纯水存储腔73同时具有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为例,该实施例中,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是敞口的,并与端部存储腔731连通。环形存储腔732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同样也是敞口的,并与纯水排出口76连通。
具体而言,当开机时,纯水流入到中心管20,所有的纯水从中心管20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例如从第二管段22流向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并最终从壳体70上的纯水排出口76排出到滤芯外供用户使用。相当于从中心管20流出的纯水经由端部存储腔731和环形存储腔732绕壳体70一圈后,再从纯水排出口76排出。
当停机时,纯水排出口76关闭,如此纯水存储腔73内会始终预留有纯水,这部分纯水能够与废水渗透过来的一些物质进行混合,对其进行稀释,如此当再次开机时,活得的首杯水的TDS值大大降低。
请结合参考图3,此外,中心管20的第一管段21还可以与废水出口12连通,从膜元件本体10端面(可以是第一端面13所在的一侧,也可以是第二端面14所在的一侧)上流出的废水,能够流入到第一管段21,并从中心管20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流向壳体70的废水排出口75。
请结合参考图4,当然,中心管20靠近第一端面13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三端盖60上的定位柱61封堵,废水从膜元件本体10端面流出后,也可直接从第一端盖40、第二端盖50或是第三端盖60上的开口流出。
请结合参考图14和图15,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20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76靠近第一端面13设置,所述中心管20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3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75连通,所述中心管20靠近第二端面1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膜元件本体10的纯水出口和所述纯水存储腔73连通。
该实施例中,滤芯可以是复合滤芯,并包括第一过滤组80,第一过滤组80设置在膜元件本体10与中心管20之间的环形间隙内。第一过滤组80包括内管81和第一过滤元件82,内管81将环形间隙分隔为内腔和外腔85,其中,内管81的内部为内腔,第一过滤元件82则安装在内腔,并且第一过滤元件82环绕中心管20设置,两者间隔形成第一出水间隙84。第一过滤元件82与内管81之间同样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进水间隙83。
其中,膜元件本体10为RO膜,第一过滤元件82为PAC滤芯。
上述组合的膜元件本体10和第一过滤组80,在满足复合滤芯过滤要求的情况下,占用空间最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壳体70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缩小复合滤芯的体积,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方便。
具体地,原水进入第一进水间隙83,沿第一过滤元件82的径向流动,经过第一过滤元件82过滤后进入第一出水间隙84,然后从第一出水间隙84流出。接着,水流从膜元件本体10端面的原水进口进入,经过膜元件本体10过滤后,废水从废水出口排出,纯水从纯水出口流出到外腔85。然后一部分纯水从中心管20的其中一个端部流入中心管20,并从另一端部流向纯水排出口76;另一部分纯水则直接流向纯水存储腔73。
滤芯还包括骨架93,骨架93呈筒状,膜元件本体10绕设在骨架93上,第一过滤组80位于骨架93内,并与骨架93之间间隔设置,该间隔即为外腔85。骨架93的周壁开设有多个过水孔,以供膜元件本体10排出的纯水流入到骨架93内部。
骨架93大体呈一端敞口,另一端闭合的结构,即骨架93的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设置有盖板94。其中,骨架93的敞口端用于供第一过滤组80安装,该敞口端能够与第一过滤组80密封连接,或是与其它结构密封连接,避免水流从敞口端进出。第一过滤组80的端部与骨架93的盖板94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纯水腔,中心管部分伸入到纯水腔内,或者中心管未伸入到纯水腔。
此外,滤芯还包括第二过滤组90,第二过滤组90设置在纯水腔内,同样地,第二过滤组90可以环绕中心管设置,将纯水腔隔设为第二进水间隙91和第二出水间隙92,第二进水间隙91位于第二过滤组90外周,第二出水间隙92位于第二过滤组90内周。
第二过滤组90具体可以采用活性炭过滤结构。
骨架93的盖板94上开设有出水孔95,出水孔95将第二出水间隙92和纯水存储腔连通。
具体地,外腔85内的纯水能够流入到第二进水间隙91内,纯水经过第二过滤组90过滤后,流入第二出水间隙92。其中,一部分纯水从中心管的端部进入到中心管,并从中心管20的另一端流出到纯水排出口。另一部分纯水则从骨架93上的出水孔95流入到纯水存储腔73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滤芯,滤芯的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元件本体,卷设呈筒状,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内侧面具有纯水出口,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具有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以及,
密封层,包覆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并将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括密封缠绕条,所述密封缠绕条缠绕在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缠绕条为玻璃纤维;和/或,
所述密封层还包括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连接相邻的所述密封缠绕条、以及连接所述密封缠绕条和所述膜元件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端盖,另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壁,所述第二端盖具有环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的第二密封壁;
所述第一密封壁、所述第二密封壁和所述密封缠绕条共同密封包裹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缠绕有多层所述密封缠绕条;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壁和所述第二密封壁均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密封缠绕条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密封壁和所述第二密封壁均设置在所述密封缠绕条与所述膜元件本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壁开设有第一容胶孔,所述密封缠绕条密封缠绕所述第一容胶孔;和/或,
所述第二密封壁开设有第二容胶孔,所述密封缠绕条密封缠绕所述第二容胶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还设有限位环槽,所述限位环槽沿所述第一密封壁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环槽内绕设有所述密封缠绕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还具有连接壁和限位壁,所述限位壁面向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所述连接壁和所述第一密封壁分别连接所述限位壁,并沿相反反向延伸,所述连接壁上设有所述限位环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包括密封筒,所述密封筒套设在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筒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壁和第二密封壁拼接,而共同包裹所述膜元件的外侧面;和/或,
所述密封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筒和所述膜元件本体外侧面之间的密封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具有第三密封壁,所述第三密封壁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粘接;并且所述第三密封壁上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端面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位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同一端面。
13.一种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反渗透膜元件;
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纯水存储腔、原水入口、废水排出口和纯水排出口,所述原水入口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所述废水排出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所述纯水排出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纯水存储腔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膜元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纯水存储腔包括端部存储腔,所述端部存储腔位于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壳体的壁面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壳体的壁面间隔设置,该间隔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或者,
所述壳体面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壁面开设有凹槽,该凹槽构成所述端部存储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纯水存储腔还包括环形存储腔,所述环形存储腔与所述端部存储腔连通,所述膜元件本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壁面之间具有环形间隙,该环形间隙构成所述环形存储腔。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中心管,所述膜元件本体环绕所述中心管卷设而呈筒状;
其中,所述中心管的周壁开设有通孔而连通所述纯水出口;所述中心管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第一端面设置,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所述中心管靠近第二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存储腔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的周壁开设有通孔而连通所述纯水出口;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封闭,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导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纯水存储腔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或者,
所述中心管的两端贯通,所述纯水排出口靠近第一端面设置,所述中心管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与所述纯水排出口连通,所述中心管靠近第二端面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膜元件本体的纯水出口和所述纯水存储腔连通。
18.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3-17任意一项所述的滤芯。
CN202010210199.6A 2020-03-21 2020-03-21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Active CN1134919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0199.6A CN113491950B (zh) 2020-03-21 2020-03-21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PCT/CN2020/138217 WO2021190002A1 (zh) 2020-03-21 2020-12-22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0199.6A CN113491950B (zh) 2020-03-21 2020-03-21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1950A true CN113491950A (zh) 2021-10-12
CN113491950B CN113491950B (zh) 2022-12-30

Family

ID=7799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0199.6A Active CN113491950B (zh) 2020-03-21 2020-03-21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19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5280A (zh) * 2022-01-07 2022-04-29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滤芯及净水装置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51620A2 (en) * 1986-06-24 1988-01-07 Hydranautics Spiral wound membrane filtration device and filtration method using such device
EP0443642A2 (en) * 1990-01-24 1991-08-28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maatschappij B.V. Proces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spirally wound membrane module
MX171957B (es) * 1990-01-29 1993-11-24 Dow Chemical Co Dispositivo de separacion de membrana enrollada en espiral con un control de flujo de fluido de barrido/permeado y alimentacion
EP0963783A1 (de) * 1998-06-12 1999-12-15 Celgard GmbH Membran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202136922U (zh) * 2011-03-18 2012-02-08 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卷式家用型膜元件
JP2013202514A (ja) * 2012-03-28 2013-10-07 Sanki Eng Co Ltd 浸漬型平膜エレメント
CN103521076A (zh) * 2013-10-18 2014-01-22 黄瑞中 卷式膜元件
US20150367287A1 (en) * 2013-03-13 2015-12-2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liced fiber-reinforced outer shell for cylindrical filtration element
CN105435642A (zh) * 2015-12-30 2016-03-30 深圳市世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o膜自动包胶与切断机构
CN105903350A (zh) * 2016-06-22 2016-08-31 何欣欣 一种带有储水功能的滤芯装置
CN106219681A (zh) * 2016-09-29 2016-12-1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反渗透净水器
CN206168235U (zh) * 2016-10-18 2017-05-17 安徽智泓净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ro反渗透膜元件
CN108246103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过滤器
CN208287820U (zh) * 2017-08-21 2018-12-28 艾欧史密斯(中国)环境电器有限公司 膜元件以及滤芯
CN109569304A (zh) * 2019-01-21 2019-04-05 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及其密封套
CN109824158A (zh) * 2019-03-08 2019-05-31 宁波福特恩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洁反渗透膜及饮水机
CN212309332U (zh) * 2020-03-21 2021-01-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51620A2 (en) * 1986-06-24 1988-01-07 Hydranautics Spiral wound membrane filtration device and filtration method using such device
EP0443642A2 (en) * 1990-01-24 1991-08-28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maatschappij B.V. Proces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spirally wound membrane module
MX171957B (es) * 1990-01-29 1993-11-24 Dow Chemical Co Dispositivo de separacion de membrana enrollada en espiral con un control de flujo de fluido de barrido/permeado y alimentacion
EP0963783A1 (de) * 1998-06-12 1999-12-15 Celgard GmbH Membran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202136922U (zh) * 2011-03-18 2012-02-08 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卷式家用型膜元件
JP2013202514A (ja) * 2012-03-28 2013-10-07 Sanki Eng Co Ltd 浸漬型平膜エレメント
US20150367287A1 (en) * 2013-03-13 2015-12-2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liced fiber-reinforced outer shell for cylindrical filtration element
CN103521076A (zh) * 2013-10-18 2014-01-22 黄瑞中 卷式膜元件
CN105435642A (zh) * 2015-12-30 2016-03-30 深圳市世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o膜自动包胶与切断机构
CN105903350A (zh) * 2016-06-22 2016-08-31 何欣欣 一种带有储水功能的滤芯装置
CN106219681A (zh) * 2016-09-29 2016-12-1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反渗透净水器
CN206168235U (zh) * 2016-10-18 2017-05-17 安徽智泓净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ro反渗透膜元件
CN108246103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过滤器
CN208287820U (zh) * 2017-08-21 2018-12-28 艾欧史密斯(中国)环境电器有限公司 膜元件以及滤芯
CN109569304A (zh) * 2019-01-21 2019-04-05 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反渗透膜元件及其密封套
CN109824158A (zh) * 2019-03-08 2019-05-31 宁波福特恩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洁反渗透膜及饮水机
CN212309332U (zh) * 2020-03-21 2021-01-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5280A (zh) * 2022-01-07 2022-04-29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滤芯及净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1950B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90002A1 (zh)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US6190557B1 (en) Spiral wound type membrane element, running method and washing method thereof
CN113491950B (zh)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CN212309332U (zh)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净水器
CN113491949B (zh) 反渗透膜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滤芯
CN212356798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JP2015107483A (ja) 螺旋流水処理装置
JP2006281125A (ja) スパイラル型膜モジュール
CN106237861B (zh) 反渗透膜元件、反渗透膜元件的制备方法和滤芯
CN211753964U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CN111807538A (zh) 净水机系统
CN110898671A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CN113120994A (zh) 反渗透滤芯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CN211936398U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JP2006334507A (ja) スパイラル型分離膜エレメント
CN111807539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6512995U (zh) 反渗透膜滤芯和净水器
CN218358484U (zh) 内凹形的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滤芯和净水设备
CN112403273A (zh) 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6778488U (zh) 侧放式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CN213171750U (zh)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15159707B (zh) 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6614114U (zh) 反渗透滤芯装置和净水器
CN115159710B (zh) 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CN212246335U (zh) 反渗透滤芯及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0

Address after: 528311 Second Floor of No.1 Workshop, 68 Guangle Road, Guangzhou Education Community Resident Committee,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Ltd.

Applicant after: MIDEA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No.1 Guangle Road, 68 Guangle Road, Guangzhou Education Community Resident Committee,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FG. Co.,Ltd.

Applicant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