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1750U -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 Google Patents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1750U
CN213171750U CN202021646918.0U CN202021646918U CN213171750U CN 213171750 U CN213171750 U CN 213171750U CN 202021646918 U CN202021646918 U CN 202021646918U CN 213171750 U CN213171750 U CN 213171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element
water
water outlet
water inlet
reverse osmo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469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浩
刘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469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1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1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1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卧式滤芯组件包括反渗透滤芯,卧式滤芯组件的过水端设置有与反渗透滤芯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位于出水口的下方。卧式滤芯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会随水流进入一部分空气,当水流经过滤芯过滤之后,空气将可能聚集存于卧式滤芯组件的内部。通过将卧式滤芯组件的进水口设置在出水口的下方,可以使空气及时地随着水流由出水口排出。由此,可以避免卧式滤芯组件内因空气占用其内部的空间,造成滤芯的净水效率降低。此外,滤芯内没有空气存在,还可以使得卧式滤芯组件内能够很好地保持压力,这样净水机在取水时,不会因其内部具有空气而出现延时的现象,用户的使用体验良好。

Description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该卧式滤芯组件的净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净水机,其安装在供水管道上,对自来水进行过滤净化。净水机的净水作用主要通过滤芯过滤来实现。
滤芯大体上呈圆柱状,滤芯的进出水口都设置在滤芯的端面上,沿着滤芯的轴线延伸。有些净水机,滤芯是立式的,滤芯安装在净水机中大多采用直立状态,进出水口朝下。有些净水机中,滤芯是卧式的,滤芯横向插入到净水机,即滤芯的轴线沿水平方向插入至净水机中。
对于卧式滤芯来说,滤芯内容易留存空气,这部分空气不能随水流由出水口及时地排出。这样就导致空气占据了滤芯内一部分容积,导致滤芯的工作效率降低。尤其是反渗透滤芯,在反渗透滤芯的后续使用过程中,留存在滤芯内的空气将会随净水机的启动而被压缩,当净水机停机后,压缩空气扩张,将反渗透滤芯内部的水。而在净水机下一次启动时,将会再次压缩存留的空气,直到反渗透滤芯内的压力达到制水压力后,才会再次有纯水过滤出来。压缩反渗透滤芯内留存的空气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在取水时出现延时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卧式滤芯组件。卧式滤芯组件包括反渗透滤芯,卧式滤芯组件的过水端设置有与反渗透滤芯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位于出水口的下方。
卧式滤芯组件通常在初次安装使用时,需要向其内部蓄满水,将其内的空气排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进入卧式滤芯组件内的水中也会携带一部分空气,当水流经过滤芯过滤之后,空气将可能聚集存于卧式滤芯组件的内部。通过将卧式滤芯组件的进水口设置在出水口的下方,若在卧式滤芯组件内出现空气,则空气可以及时地随着水流由出水口排出。由此,可以避免卧式滤芯组件内因空气占用其内部的空间,造成滤芯的净水效率降低。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卧式滤芯组件内留存的空气减少或者几乎没有,因此下一次取水时无需压缩卧式滤芯组件内留存的空气,使得卧式滤芯组件内能够很好地保持压力,这样具有该卧式滤芯组件的净水机在取水时,不会因其内部具有空气而出现延时的现象,用户的使用体验良好。
示例性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附加滤芯,附加滤芯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
通过将卧式滤芯组件设置为复合滤芯,可以提高采用该卧式滤芯组件的净水机的集成度,减小该净水机的体积。
示例性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附加滤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中心管,反渗透滤芯呈环形,反渗透滤芯套设在中心管上,第一壳体设置在中心管内,中心管的侧壁上设置开口;以及第二壳体,反渗透滤芯和中心管容纳在第二壳体内,过水端设置在第二壳体上。
由于反渗透滤芯呈环形、套设在中心管上,因此与反渗透滤芯相关联的水流通道都是沿着中心管的轴向方向的,并且通过合理地设置可以使附加滤芯的水流通道都是沿着中心管的轴向方向延伸的。使用时,卧式滤芯组件的进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能够确保卧式滤芯组件内的空气能够随着出水水流顺利地从在靠上方的出水口排出。
示例性地,进水口包括第一原水进水口和第二原水进水口,出水口包括原水出水口、纯水出水口和浓水出水口,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附加滤芯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通道,附加滤芯内设置有沿中心管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出水通道,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和反渗透滤芯的外环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通道,中心管的内侧壁和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通道,反渗透滤芯的面向过水端的端部为浓水出水端;其中,第一原水进水口通过第一过水口连通第一进水通道,原水出水口通过第二过水口连通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原水进水口连通第二进水通道,纯水出水口连通第二出水通道,浓水出水端连通浓水出水口。
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由于通过附加滤芯、第一壳体、中心管、反渗透滤芯和第二壳体的层层套设,在其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一进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并且将附加滤芯和反渗透滤芯都集成在卧式滤芯组件中,有效地减少了卧式滤芯组件的体积,缩小了卧式滤芯组件的尺寸。这样,还能够使各种水流通道尽可能地平直,确保卧式滤芯组件内的空气顺利排出。
示例性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水流分隔帽,水流分隔帽位于中心管的径向外侧且连接在第二壳体的过水端与反渗透滤芯的浓水出水端之间,其中,中心管和水流分隔帽之间形成浓水通道,浓水通道连通在反渗透滤芯的浓水出水端和浓水出水口之间;且水流分隔帽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原水通道,原水通道连通在第二原水进水口和第二进水通道之间。
由此可知,在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中,可以通过中心管和水流分隔帽形成浓水通道和原水通道,从而保证反渗透滤芯正常使用。
示例性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滤瓶和第一端帽,第一滤瓶具有面向过水端的第一瓶口和与第一瓶口相对的第一瓶底,第一瓶口和第一瓶底均连接至第二壳体,第一端帽封盖第一瓶口且第一端帽连接至第二壳体,附加滤芯设置在第一滤瓶内,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均设置在第一端帽上。
由此可知,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可以第一滤瓶和第一端帽牢固地固定在第二壳体内,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等优点,从而提高了卧式滤芯组件的集成度。
示例性地,第二原水进水口、第一原水进水口、原水出水口、纯水出水口和浓水出水口由下至上依次设置。
这样,就可以保证进水口均处于出水口的下方,在卧式滤芯组件中存有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地将空气随水流一同由出水口排出,提高卧式滤芯组件的过滤效率,避免影响用户使用。
示例性地,中心管的开口呈围绕中心管的螺旋形。
在中心管上设置呈螺旋形的开口来代替传统的通孔,一方面是开口可以增大通水面积,以提高通水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开口的宽度以及长度对中心管的通水能力进行调整。开口的宽度越大,长度越长,中心管的通水能力就越强,单位时间内,流过中心管的水量就越大,从而不会限制具有该中心管的反渗透滤芯的通量。另一方面,由于开口呈螺旋形,那么在将反渗透膜缠绕在中心管上时,螺旋形的开口可以在中心管的轴线的方向上为反渗透膜提供更大的摩擦力,有效防止反渗透膜在中心管上产生沿中心管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提高了具有该中心管的反渗透滤芯的安全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并且,在加工过程中、缠绕反渗透膜的时候,由于增大了摩擦力,也降低了反渗透膜缠绕在中心管上的难度,提高了具有该中心管的反渗透滤芯的合格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示例性地,卧式滤芯组件内还包括阻垢件,阻垢件位于反渗透滤芯或附加滤芯的进水口处。
阻垢件内可以设置阻垢剂。阻垢剂主要用于与水中的钙、镁、锰等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减少水中上述金属离子的含量,防止其在滤芯的表面结垢而降低滤芯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卧式滤芯组件。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卧式滤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卧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卧式滤芯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卧式滤芯组件的爆炸图;以及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中心管的立体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卧式滤芯组件;110、过水端;120、进水口;130、出水口;210、附加滤芯;220、第一滤瓶;221、第一瓶口;222、第一瓶底;230、第一端帽;231、第一过水口;232、第二过水口;201、第一进水通道;202、第一出水通道;310、反渗透滤芯;311、浓水出水端;320、第二滤瓶;321、第一周向壁;322、第二周向壁;323、第三周向壁;324、第四周向壁;325、侧壁;330、中心管;331、开口;340、水流分隔帽;350、第二端帽;301、第二进水通道;302、第二出水通道;303、浓水通道;304、原水通道;400、阻垢件;101、第一原水进水口;102、第二原水进水口;103、原水出水口; 104、纯水出水口;105、浓水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卧式滤芯组件100。如图1-4 所示,卧式滤芯组件100内设置有反渗透滤芯310。卧式滤芯组件100具有过水端110,在过水端110处设置有与反渗透滤芯310连通的进水口120 和出水口130。过水端110可以用于将卧式滤芯组件100通过软管与净水机内的水路相连,或者也可以通过将过水端110与滤座连接,实现卧式滤芯组件100与净水机的水路连通。其中,进水口120位于出水口130的下方。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进水口120设置在卧式滤芯组件100的底部,将出水口130设置在卧式滤芯组件100的顶部,通过软管将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与净水机的水路连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卧式滤芯组件 100在安装使用、以及装卸过程中,都是横卧于净水机中的,所以还可以将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设置在卧式滤芯组件100的端面上,如图1所示。将卧式滤芯组件100横向安装于净水机中,其过水端110可以与净水机内的滤座(未示出)连接,通过滤座将卧式滤芯组件100的进水口120 和出水口130与净水机内的水路连通。在卧式滤芯组件100的端部,其进水口120位于出水口130的下方。
随着出水口130位置的提高,可以加快卧式滤芯组件100内空气的排出速度,若出水口130设置在卧式滤芯组件100的顶部,则可能当卧式滤芯组件100内一有空气存在,就会尽快排出。
卧式滤芯组件100通常在初次安装使用时,需要向其内部蓄满水,将其内的空气排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进入卧式滤芯组件100内的水中也会携带一部分空气,当水流经过滤芯过滤之后,空气将可能聚集存于卧式滤芯组件100的内部。通过将卧式滤芯组件100的进水口120设置在出水口130的下方,若在卧式滤芯组件100内出现空气,则空气可以及时地随着水流由出水口130排出。由此,可以避免卧式滤芯组件100内因空气占用其内部的空间,造成滤芯的净水效率降低。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卧式滤芯组件100内留存的空气减少或者几乎没有,因此下一次取水时无需压缩卧式滤芯组件100内留存的空气,使得卧式滤芯组件100内能够很好地保持压力,这样具有该卧式滤芯组件100的净水机在取水时,不会因其内部具有空气而出现延时的现象,用户的使用体验良好。
上文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还可以是复合滤芯。卧式滤芯组件100内除了包括反渗透滤芯310之外,还包括有附加滤芯210。在一个实施例中,附加滤芯210可以是任何滤芯,例如活性炭滤芯、PP棉滤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从功能上划分,附加滤芯210可以是前置滤芯,也可以使后置滤芯。
在一个实施例中,附加滤芯210和反渗透滤芯31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即每个滤芯都具有各自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附加滤芯210和反渗透滤芯310也可以是在卧式滤芯组件100 内部连通后,以总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行水流交换。
通过将卧式滤芯组件100设置为复合滤芯,可以提高采用该卧式滤芯组件100的净水机的集成度,减小该净水机的体积。
示例性地,卧式滤芯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中心管330和第二壳体。附加滤芯210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示例性地,第一壳体可以包括第一滤瓶220和第一端帽230。第一滤瓶220具有面向过水端110的第一瓶口221。第一端帽230封盖第一瓶口221处。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帽230也可以设置在远离过水端110的一端。第一壳体可以具有各种结构,只要能够密封附加滤芯210即可。
反渗透滤芯310呈环形,其套设在中心管330上。第一壳体设置在中心管330内。中心管330的侧壁上设置开口。这样经反渗透滤芯310过滤的纯水可以流入到中心管330内。反渗透滤芯310和中心管330均容纳在第二壳体内。前述的过水端设置在第二壳体上。也就是说,卧式滤芯组件 10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示例性地,第二壳体可以包括第二滤瓶320和第二端帽350。第二滤瓶3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瓶口和第二瓶底,过水端110设置在第二瓶底处。第二端帽350封盖第二瓶口。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瓶口也可以设置在过水端110所在的一端。这样第二端帽350可以设置在过水端110。当然,第二壳体可以具有各种结构,只要能够密封反渗透滤芯310和中心管330即可。由于第一壳体和附加滤芯均设置在中心管330内,因此,第二壳体可以将它们都密封在其中。沿着径向方向、由内至外,分别为附加滤芯210、第一壳体、中心管 330、反渗透滤芯310和第二壳体。
由于反渗透滤芯呈环形、套设在中心管上,因此与反渗透滤芯相关联的水流通道都是沿着中心管的轴向方向的,并且通过合理地设置可以使附加滤芯的水流通道都是沿着中心管的轴向方向延伸的。使用时,卧式滤芯组件100的进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能够确保卧式滤芯组件100内的空气能够随着出水水流顺利地从在靠上方的出水口排出。
进水口120包括第一原水进水口101和第二原水进水口102。出水口 130包括原水出水口103、纯水出水口104和浓水出水口105。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附加滤芯210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通道201。第一进水通道201呈环形。在图示实施例中,附加滤芯210设置在第一滤瓶220内,其中,附加滤芯210和第一滤瓶220之间可以设置有间隙,该间隙可以是第一进水通道201。附加滤芯210内设置有沿中心管33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出水通道202。第一出水通道202呈圆柱形。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口231和第二过水口232。第一过水口231和第二过水口232互不连通,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帽230上。
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和反渗透滤芯310的外环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通道301。中心管330的内侧壁和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通道302。反渗透滤芯310的面向过水端110的端部为浓水出水端311。第二进水通道301和第二出水通道302均呈环形。在图示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310和第二滤瓶320之间的环形通道可以为第二进水通道301,反渗透滤芯310与第一滤瓶220之间的环形通道可以为第二出水通道302。第二进水通道301和第二出水通道302之间通过反渗透滤芯310相隔。
第一原水进水口101通过第一过水口231连通第一进水通道201,原水出水口103通过第二过水口232连通第一出水通道202,第二原水进水口102连通第二进水通道301,纯水出水口104连通第二出水通道302,浓水出水端311连通浓水出水口105。
水流可以从第一原水进水口101、经由第一过水口231通过第一进水通道201进入附加滤芯210中进行过滤。附加滤芯210可以是环形结构,其外部的环形通道为第一进水通道201,附加滤芯210内的圆柱形通道为第一出水通道202。第一进水通道201和第一出水通道202之间通过附加滤芯210相隔。水流可以通过附加滤芯210的外部流入附加滤芯210的内部进行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可以通过附加滤芯210内设置的第一出水通道 202、然后依次经由第二过水口232和原水出水口103排出。附加滤芯210 可以为前置滤芯。
通过附加滤芯210过滤的水由原水出水口103排出后,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原水进水口102进入到反渗透滤芯310内进行二次过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经过附加滤芯210过滤的水也可以通过软管或净水机中的水路排出卧式滤芯组件100,进入到其他水路装置中,例如增压泵等,再通过软管或净水机中的水路通过第二原水进水口102流入卧式滤芯组件100中。通过第二原水进水口102的水流可以进入到反渗透滤芯310和第二滤瓶 320之间的第二进水通道301中,经过反渗透滤芯310的过滤,水流进入到反渗透滤芯310与第一滤瓶220之间的第二出水通道302内。第二出水通道302与纯水出水口104连通,最终流出卧式滤芯组件100。由此,水流经过附加滤芯210和反渗透滤芯310的两次过滤生成纯水。反渗透滤芯 310制水过程中产生的浓水可以依次经由浓水出水端311和浓水出水口105 排出。
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100,由于通过附加滤芯210、第一壳体、中心管330、反渗透滤芯310和第二壳体的层层套设,在其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一进水通道201、第一出水通道202、第二进水通道301和第二出水通道302。并且将附加滤芯210和反渗透滤芯310都集成在卧式滤芯组件100中,有效地减少了卧式滤芯组件100的体积,缩小了卧式滤芯组件100的尺寸。这样,还能够使各种水流通道尽可能地平直,确保卧式滤芯组件 100内的空气顺利排出。
卧式滤芯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水流分隔帽340。水流分隔帽340位于中心管330的径向外侧,且连接在第二壳体(即第二滤瓶320)上的过水端110与反渗透滤芯310的浓水出水端311之间。
其中,中心管330和水流分隔帽340之间的间隔可以形成浓水通道 303。浓水通道303将反渗透滤芯310的浓水出水端311和浓水出水口105 连通。水流分隔帽340与第二滤瓶320之间的间隔形成原水通道304。原水通道304将第二原水进水口102和第二进水通道301连通。其中,由于中心管330和水流分隔帽340可以呈环形,所以利用二者之间的间隔形成的浓水通道303和原水通道304也可以呈环形。
由此可知,在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100中,可以通过中心管330 和水流分隔帽340形成浓水通道303和原水通道304,从而保证反渗透滤芯310正常使用。
根据上文所述,由于第一进水通道201、原水通道304、第一出水通道 202、第二出水通道302和浓水通道303可以呈环形或者是圆柱形,则与之相连通的第一原水进水口101、第二原水进水口102、原水出水口103、纯水出水口104和浓水出水口105可以在该通道的横截面上任意设置。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原水进水口102、第一原水进水口101、原水出水口 103、纯水出水口104和浓水出水口105可以由下至上依次设置。这样,就可以保证进水口120均处于出水口130的下方,在卧式滤芯组件100中存有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地将空气随水流一同由出水口130排出,提高卧式滤芯组件100的过滤效率,避免影响用户使用。
如前所述地,第一壳体可以包括第一滤瓶220和第一端帽230,第一滤瓶220具有面向过水端110的第一瓶口221和与第一瓶口221相对的第一瓶底222。第一瓶口221和第一瓶底222均连接至第二壳体。第一端帽 230封盖第一瓶口221且第一端帽230连接至第二壳体。附加滤芯210设置在第一滤瓶220内,第一过水口231和第二过水口232均设置在第一端帽230上。
示例性地,第二滤瓶320可以包括第一周向壁321、第二周向壁322、第三周向壁323和第四周向壁324。它们由过水端110的内壁向远离过水端110的方向延伸、且沿着径向向外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端帽230可以插入第一周向壁321内部,第一周向壁321连接第一端帽230,在径向方向上,第一出水通道202设置在第一周向壁321内侧。第一滤瓶220的端部可以插入第二周向壁322内部,第二周向壁322连接第一滤瓶220,在径向方向上,第一进水通道201连通在第一周向壁321和第二周向壁322 之间间隔内。中心管330的端部可以插入第三周向壁323内部,第三周向壁323连接中心管330,在径向方向上,第二出水通道302连通在第二周向壁322和第三周向壁323之间的间隔内。水流分隔帽340的端部可以插入第四周向壁324内部,第四周向壁324连接水流分隔帽340,在第三周向壁323、第四周向壁324以及反渗透滤芯310的浓水储水端311之间形成浓水通道303。在径向方向上,第二进水通道301连通在第四周向壁324 和第二滤瓶320的侧壁325之间形成的间隔内。
由此可知,具有该结构的卧式滤芯组件100可以第一滤瓶220和第一端帽230牢固地固定在第二壳体内,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等优点,从而提高了卧式滤芯组件100的集成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中心管330的开口331呈围绕中心管330的螺旋形。开口331的数量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也就是说,沿着中心管330的轴向方向,每条开口331都呈螺旋形前进。并且,每条开口331 沿着中心管330的径向方向都贯通中心管330的管壁,以连通中心管330 的内部与外部。由此,通过反渗透膜过滤的纯水可以收集在中心管330内,由中心管330输送出反渗透滤芯之外。
图5中给出了中心管330的管壁上设置一条开口331的实施例,并且该条开口331围绕中心管330的圈数大体上为3圈。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该条开口331围绕中心管330的圈数可以多于3圈或者少于3圈,甚至可以不满1圈,即开口331围绕中心管330旋转小于360度。
在中心管330上设置呈螺旋形的开口331来代替传统的通孔,一方面是开口331可以增大通水面积,以提高通水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开口 331的宽度以及长度对中心管330的通水能力进行调整。开口331的宽度越大,长度越长,中心管330的通水能力就越强,单位时间内,流过中心管330的水量就越大,从而不会限制具有该中心管330的反渗透滤芯的通量。另一方面,由于开口331呈螺旋形,那么在将反渗透膜缠绕在中心管 330上时,螺旋形的开口331可以在中心管330的轴线的方向上为反渗透膜提供更大的摩擦力,有效防止反渗透膜在中心管330上产生沿中心管330 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提高了具有该中心管330的反渗透滤芯的安全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并且,在加工过程中、缠绕反渗透膜的时候,由于增大了摩擦力,也降低了反渗透膜缠绕在中心管330上的难度,提高了具有该中心管330的反渗透滤芯的合格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进一步地,卧式滤芯组件100内还可以包括阻垢件400。阻垢件400 可以位于反渗透滤芯310或附加滤芯210的进水口处。示例性地,当附加滤芯310为前置滤芯的情况下,如图所示,阻垢件400可以套设在第一端帽230上,且位于第一进水通道201上。由于阻垢件400设置在第一进水通道201上,所以进入附加滤芯210内的水都将首先通过阻垢件400。
阻垢件400内可以设置阻垢剂。阻垢剂主要用于与水中的钙、镁、锰等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减少水中上述金属离子的含量,防止其在滤芯的表面结垢而降低滤芯的使用寿命。针对不同的滤芯可以选用不同类型和/或成分的阻垢剂。本实用新型不意欲对阻垢剂的类型和成分进行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即可。阻垢剂可以采用在很大的浓度范围内控制无机盐在滤芯表面结垢的物质。阻垢剂填充在阻垢件400内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在阻垢件内设置无纺布,无纺布包裹住阻垢剂。阻垢剂填充的方式已经为本领域所熟知,因此本文不再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卧式滤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滤芯组件包括反渗透滤芯(310),所述卧式滤芯组件的过水端(110)设置有与所述反渗透滤芯连通的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附加滤芯(210),所述附加滤芯与所述进水口(120)和所述出水口(130)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附加滤芯(210)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中心管(330),所述反渗透滤芯(310)呈环形,所述反渗透滤芯套设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中心管内,所述中心管的侧壁上设置开口(331);以及
第二壳体,所述反渗透滤芯和所述中心管容纳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过水端(110)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20)包括第一原水进水口(101)和第二原水进水口(102),所述出水口(130)包括原水出水口(103)、纯水出水口(104)和浓水出水口(105),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所述附加滤芯(210)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通道(201),所述附加滤芯内设置有沿所述中心管(33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出水通道(202),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口(231)和第二过水口(232);
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和所述反渗透滤芯(310)的外环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通道(301),所述中心管(330)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通道(302),所述反渗透滤芯的面向所述过水端的端部为浓水出水端(311);
其中,所述第一原水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通道,所述原水出水口通过所述第二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二原水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纯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所述浓水出水端连通所述浓水出水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滤芯组件还包括水流分隔帽(340),所述水流分隔帽位于所述中心管(330)的径向外侧且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过水端(110)与所述反渗透滤芯(310)的所述浓水出水端(311)之间,
其中,所述中心管和所述水流分隔帽之间形成浓水通道(303),所述浓水通道连通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所述浓水出水端和所述浓水出水口(105)之间;且所述水流分隔帽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原水通道(304),所述原水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原水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滤瓶(220)和第一端帽(230),所述第一滤瓶具有面向所述过水端(110)的第一瓶口(221)和与所述第一瓶口相对的第一瓶底(222),所述第一瓶口和所述第一瓶底均连接至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端帽封盖所述第一瓶口且所述第一端帽连接至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附加滤芯(210)设置在所述第一滤瓶内,所述第一过水口(231)和所述第二过水口(23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帽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原水进水口(102)、第一原水进水口(101)、所述原水出水口(103)、所述纯水出水口(104)和所述浓水出水口(105)由下至上依次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330)的所述开口(331)呈围绕所述中心管的螺旋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滤芯组件内还包括阻垢件(400),所述阻垢件位于所述反渗透滤芯(310)或所述附加滤芯(210)的进水口处。
10.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滤芯组件。
CN202021646918.0U 2020-08-10 2020-08-10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Active CN213171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6918.0U CN213171750U (zh) 2020-08-10 2020-08-10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6918.0U CN213171750U (zh) 2020-08-10 2020-08-10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1750U true CN213171750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9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46918.0U Active CN213171750U (zh) 2020-08-10 2020-08-10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1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2657B (zh) 净水器
CN213171750U (zh) 卧式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11753964U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CN212356798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1807538A (zh) 净水机系统
CN112933973A (zh)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反渗透滤芯、复合滤芯及净水机
CN110255748B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8038156U (zh) 反渗透净水机
CN111115883A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12559716U (zh) 净水机系统
EP3392200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111115757A (zh) Ro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复合滤芯、水处理装置
CN214031948U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0710985U (zh) 一种过滤效果好的复合滤芯
CN110040860B (zh)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
CN109231364B (zh) 滤芯结构、水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74630A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1807539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8058627U (zh) 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
CN210855533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111115876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16737805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CN110694330A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8709433U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机
CN110255743A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