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56798U -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56798U
CN212356798U CN202021621446.3U CN202021621446U CN212356798U CN 212356798 U CN212356798 U CN 212356798U CN 202021621446 U CN202021621446 U CN 202021621446U CN 212356798 U CN212356798 U CN 212356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water
filter element
membrane
central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214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鸿海
舒毅
高威
李冠轩
秦利利
林斯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6214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56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56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56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复合滤芯包括滤瓶,滤瓶中设有隔离组件,用于将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第一过滤腔中设有前置滤芯组件,第二过滤腔中设有卷膜中心管和膜式过滤层。膜式过滤层与第二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进而当通过加压进水口向加压水间隙中加压来增加膜式过滤层的产水量时,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之间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使得过滤过程能够正常进行。而且,卷膜中心管包括后置滤芯和设置在后置滤芯两端的端盖,膜式过滤层套在卷膜中心管上,端盖上被膜式过滤层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能够将膜式过滤层过滤所获得的水导向后置滤芯,进一步提升产水量。

Description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净水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净水机逐渐趋于小型化和集成化。换言之,为使得净水机更加小巧轻便,而将多级滤芯集成在一个滤瓶中。原水在滤瓶中经过各级滤芯过滤后,才能够达到目标水质,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对于集成度较高的滤芯而言,基于滤瓶中空间有限,集成度较高时整体滤芯的产水量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产水量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一种复合滤芯,包括滤瓶,所述滤瓶中设有隔离组件,用于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中设有前置滤芯组件,所述滤瓶设有均与所述第一过滤腔连通的原水进水口和前置过滤出水口,从所述原水进水口进入的原水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过滤后所获得的前置过滤水流向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腔中设有卷膜中心管和膜式过滤层,所述卷膜中心管包括后置滤芯和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两端的端盖,所述膜式过滤层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中的液体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膜式过滤层与所述第二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所述加压水间隙与所述膜式过滤层的原水进口连通,所述滤瓶设有与所述加压水间隙连通的加压进水口。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利用所述隔离组件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进而当通过所述加压进水口向所述加压水间隙中加压,进而增加所述膜式过滤层的产水量时,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之间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使得过滤过程能够正常进行,从而提升所述复合滤芯的产水量。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之间完全独立,即使所述加压水间隙中压力较大导致滤瓶实现变形,也不会影响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之间的独立性,从而有效避免窜水的情况发生。当所述膜式过滤层的产水量增加后,为了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过滤所获得的水能够尽快的流向所述后置滤芯进行进一步过滤,而在所述端盖上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流槽,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上与所述端盖对应的部分过滤所获得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导流槽流向所述后置滤芯,充分激发所述膜式过滤层的产水能力,提高所述复合滤芯的产水量。避免所述膜式过滤层上过多的地方无法将过滤形成的水导出,导致憋压过大,无法充分激发所述膜式过滤成的产水能力的情况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为密封壳体结构,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
或者,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包括筒体和筒盖,所述筒盖与所述筒体的开口处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与所述筒盖焊接密封,或所述筒盖上与所述筒体的开口端相对的位置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筒体插于所述环形安装槽中,所述筒体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与所述滤瓶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过水间隙,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外设有第一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位于所述滤瓶的侧壁与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前置中心管,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在所述滤瓶的轴向上依次分布,所述原水进水口和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均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滤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过滤腔的部分为第二端,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与所述滤瓶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所述过水间隙连通所述原水进水口与所述原水间隙,所述隔离组件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插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中,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前置中心管,所述原水进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在所述滤瓶的轴向上依次分布,所述滤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过滤腔的部分为第二端,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与所述第一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原水间隙,所述前置中心管一端与所述原水进水口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贯穿所述第二过滤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所述前置中心管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的一端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隔离组件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两个所述过水插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导向中心管,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所述前置端盖上设有贯穿所述前置端盖的两个端面的前置过水孔,所述前置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前置过水孔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向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导向中心管外,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前置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所述导向中心管与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所述过水插孔连通,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远离所述过水插孔的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时,所述隔离组件上靠近所述原水进水口的端壁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导向中心管,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上设有所述过水插孔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所述前置端盖设有前置过水孔,所述前置端盖与所述隔离组件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前置过水孔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向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导向中心管外,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前置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连通,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远离所述过水插孔的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端壁设有浓水出水口和净水出水口,所述膜式过滤层的浓水出口与所述浓水出水口连通,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卷膜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净水间隙,所述净水间隙与所述净水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间隙中设有超滤膜,所述超滤膜拦截在所述后置滤芯与所述净水出水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膜式过滤层的轴向长度为H1,h1/H1为3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覆盖的部分包括封水区,所述膜式过滤层与所述端盖在所述封水区处连接,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封水区靠近所述后置滤芯的一侧。
一种净水机系统,包括上述的复合滤芯,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与所述加压进水口之间设有加压通路,所述加压通路上设有加压水泵。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机系统,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滤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过滤腔中经过所述前置滤芯过滤的前置过滤水能够在所述加压通路中被所述加压水泵加压后进入所述加压水间隙,从而提升所述膜式过滤层的产水量。而且在为所述加压水间隙加压的过程中,基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由所述隔离组件分割获得,两个过滤腔相互独立,从而不会因为加压时滤瓶变形导致窜水的情况发生。而且通过进一步在所述端盖上设置所述导流槽,从而能够充分激发所述膜式过滤层的产水能力,提升所述净水机系统的产水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膜过滤组件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卷膜中心管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卷膜中心管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复合滤芯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C-C向的剖视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的剖视图;
图9为图6所示复合滤芯的爆炸图;
图10为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复合滤芯中隔离组件和前置滤芯组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隔离组件和前置滤芯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和前置滤芯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0所示复合滤芯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施例所述净水机系统的系统图;
图16为另一实施例所述净水机系统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复合滤芯;11、滤瓶;111、第一端;1111、原水进水口;1112、前置过滤出水口;1113、加压进水口;1114、浓水出水口;1115、净水出水口;112、第二端;113、原水间隙;114、前置过滤水间隙;115、加压水间隙;116、净水间隙;12、前置滤芯组件;13、前置中心管;14、分割端盖;141、过水插孔;15、导向中心管;16、超滤膜;17、前置端盖;171、前置过水孔;18、转接套;19、封水件;20、膜过滤组件;21、卷膜中心管;211、后置滤芯;212、端盖;2121、导流槽;22、膜式过滤层;221、封水区;23、支撑架;231、过水孔;30、隔离组件;31、筒体;311、第一导流筋;32、筒盖;40、净水机系统;41、加压通路;411、加压水泵;412、第一电磁阀;42、净水通路;421、压力感应件;422、单向阀;43、附加通路;44、浓水通路;441、浓水电磁阀;45、水龙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膜过滤组件20,包括卷膜中心管21和膜式过滤层22。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卷膜中心管21包括后置滤芯211和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211两端的端盖212。所述膜式过滤层22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上,所述膜式过滤层22过滤获得的纯水能够到达所述后置滤芯211进行进一步过滤,经过所述后置滤芯211进一步过滤获得的净水则能够从所述卷膜中心管21的中间通孔中流出。
将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后置滤芯211之间采用以上套设的方式集成在一起提升所述膜过滤组件20的集成度,且所述后置滤芯211两端的端盖212也可以为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设置提供着力点,当所述膜式过滤层22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上时,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连接。
具体地,所述膜式过滤层22可以为反渗透膜过滤层。所述反渗透膜过滤层卷制在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上,在卷制的过程中,所述反渗透膜过滤层卷制的起始边与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连接。或者,所述膜式过滤层22也可以为纳滤膜过滤层,所述纳滤膜过滤层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上。所述纳滤膜过滤层与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连接。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22覆盖的部分包括封水区221,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端盖212在所述封水区221处连接,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22过滤得到的水只能够流向所述后置滤芯211进行进一步过滤。具体地,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端盖212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轴向长度为H1,h1/H1为30%~70%。
相对于一般集成式滤芯中将相互套设的两个滤芯设置为基本轴向长度相同的情况而言,本案中将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设置为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轴向长度的30%~70%。一方面使得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过滤能力能够满足所述膜式过滤层22过滤获得的水进行进一步过滤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进行合理控制,进而有效控制所述膜过滤组件20的制造成本。具体地,对比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产水能力和所述后置滤芯211的产生能力,只需将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h1设置为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轴向长度H1的30%~70%即可,此时所述后置滤芯211即能将所述膜式过滤层22过滤获得的水全部进行进一步过滤,满足过滤需求。避免相对所述膜式过滤层22而言,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过长,导致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冗余量较大,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而且相对于端盖212的制造成本而言,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制造成本较高,所用材质较脆,强度较低,因而在满足过滤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减小,将所述端盖212的轴向长度增加,进而能够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提高所述卷膜中心管21的强度,提高稳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22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2121,所述导流槽212中的液体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211中。
从而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覆盖在所述端盖212上的部分所过滤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导流槽2121流向所述后置滤芯211中,被进一步过滤。换言之,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除了与所述后置滤芯211相对的部分能够起到过滤作用产生水外,与所述端盖212对应的部分也能够参与到过滤过程中,将过滤的水导出,从而提升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产水流量。而基于所述端盖212的轴向长度较长,则所述膜式过滤层22覆盖在所述端盖212外周面上的部分较多,为了进一步将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此部分的产水能力充分利用,而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流槽2121,避免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过多的地方无法将过滤形成的水导出,导致憋压过大的情况发生。进而在充分均衡考量产水能力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成本,保障整个膜过滤组件20的产水流量。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端盖212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211的端部,则所述端盖212上至少存在部分面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接触,则所述导流槽2121可以延伸到所述端盖212上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接触的面上。例如,当所述端盖212的端面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抵触时,所述导流槽2121延伸到所述端盖212上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接触的端面。从而确保所述导流槽2121中的水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211。
或者,当所述端盖212至少部分套在所述后置滤芯211外时,虽然所述端盖212上套在所述后置滤芯211外的这部分的端面可能不会与后置滤芯211直接抵触,而是环绕在所述后置滤芯211外。但是,基于此端面环绕在所述后置滤芯211外,因此所述导流槽2121中从此端面流出的水会仍然可以进入所述后置滤芯211中,所以所述导流槽2121也可以延伸至此端面。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端盖212上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抵触的端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后置滤芯211的端部插在所述环形凹槽中,从而提升所述端盖212与所述后置滤芯211之间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使得所述端盖212外周面上的导流槽2121中的水更易流入所述后置滤芯211,进行进一步过滤。
在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211的端部进行了切割,使得所述后置滤芯211的端部能够插入所述环形凹槽中,同时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外周面与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平齐。此时,所述导流槽2121可以延伸至所述端盖212上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抵触的端面上。
若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径向厚度与所述环形凹槽的厚度一致,换言之,所述后置滤芯211的端部不用切割,可以直接插入所述环形凹槽中,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外径小于所述端盖212的外径。则所述端盖212上环绕在所述后置滤芯211外的端面并未与所述后置滤芯211直接抵触,但是所述导流槽2121可以延伸至此端面,此时所述导流槽2121中的水可以流入所述后置滤芯211中。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导流槽2121沿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轴向设置。所述导流槽2121为多个,多个导流槽2121在所述端盖212外周面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将围绕在所述端盖212外周面上的膜式过滤层22周向上的各个部分过滤形成的水均匀传导至所述后置滤芯211,提升整体产水流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个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所述导流槽2121。换言之,所述膜式过滤层22覆盖到了所述后置滤芯211两端的端盖212上,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从而所述后置滤芯211位于两个均设有所述导流槽2121的端盖212之间,所述后置滤芯211两端均会有需要过滤的水流向所述后置滤芯211,使得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的均匀性较高。
具体地,所述后置滤芯211为可过水式微孔滤芯,从而所述后置滤芯211各个位置的过水能力较均衡,相对于一般在中心管上设置过水通孔来实现过水的情况而言,采用所述可过水式微孔滤芯的形式能够有效提高过水均匀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211包括碳棒。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211为筒状结构,所述端盖212设有贯穿两个端面的通孔,所述筒状结构的通孔与所述端盖212的通孔连通形成所述卷膜中心管21的中间通孔,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获得的净水则从所述中间通孔流出。所述后置滤芯211中设有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支撑在所述后置滤芯211的内周面,所述支撑架23上设有过水孔231。所述支撑架23对所述后置滤芯211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所述后置滤芯211外受到的压力较大,出现后置滤芯211损坏的情况。特别是,当所述后置滤芯211为所述碳棒时,所述碳棒为脆性材料,所述支撑架23的设置提升了所述碳棒的承压能力,有效延长所述后置滤芯211的使用寿命。所述支撑架23上的过水孔231则便于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形成的净水流出。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导流槽2121位于所述封水区221靠近所述后置滤芯211的一侧。从而所述封水区221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与所述导流槽2121对应的部分过滤获得的水只能够流向所述后置滤芯211。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212上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入口位于所述端盖212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22覆盖的位置,所述导流孔的出口位于所述端盖212上与所述后置滤芯211接触的端面。
从而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覆盖在所述端盖212外周面上的部分也能够参与到过滤产水过程中,且过滤形成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导流孔流至所述后置滤芯211,被所述后置滤芯211进一步过滤得到净水。从而在减小所述后置滤芯211轴向长度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成本,同时保障整个膜过滤组件20的产水能力。
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10,包括上述的膜过滤组件20。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膜过滤组件20,在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所述后置滤芯211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轴向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满足过滤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滤瓶11和前置滤芯组件12,所述膜过滤组件20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均位于所述滤瓶11中。所述膜过滤组件20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可以在所述滤瓶11的轴向上依次设置。
具体地,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可以包括碳棒,且在碳棒外设有折纸滤芯;或者,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包括PAC(poly aluminum chloride)滤芯。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滤瓶11上设有原水进水口1111。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连通,自来水可以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进入所述滤瓶11中到达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进行前置过滤。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所获得的前置过滤水能够依次经过所述膜式过滤层22和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得到净水。
所述滤瓶11上设有净水出水口1115,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与所述卷膜中心管21的出口连通,从而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后得到的净水从所述卷膜中心管21的出口流向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进而流出所述复合滤芯10,而供用户使用。
将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膜式过滤层22和所述后置滤芯211集成在所述滤瓶11中,进一步提升所述复合滤芯10的集成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滤瓶11中设有分割端盖14,将所述滤瓶11中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中,所述膜过滤组件20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中。如图8所示,所述分割端盖14与所述滤瓶11之间设有密封件,进而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滤瓶11中设有隔离组件30,用于将所述滤瓶11中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中,所述膜过滤组件20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中。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第二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115,所述加压水间隙115与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原水进口连通,所述滤瓶11设有与所述加压水间隙115连通的加压进水口1113。
从而在通过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向所述加压水间隙115中提供加压后的水时,基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相互独立,进而不会因为加压时所述滤瓶11发生形变,进而用于分割形成两个过滤腔的分割端盖14与滤瓶11之间脱离,而导致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之间发生窜水的情况。
所述滤瓶11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腔连通的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位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之间,进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的原水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后得到前置过滤水,前置过滤水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流出。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至13所示,所述隔离组件30为密封壳体结构。换言之,所述隔离组件30自身所围内部空间构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或所述第二过滤腔,而所述滤瓶11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或所述第一过滤腔,从而无论所述滤瓶11发生怎样的形变,所述隔离组件30自身所述空间仍然处于密封状态,从而确保两个过滤腔之间不会窜水。
当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滤瓶11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设置在所述隔离组件30中,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间隔和/或所述隔离组件30的端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加压水间隙115。
当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时,所述滤瓶11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膜过滤组件20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中,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加压水间隙115。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0至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30包括筒体31和筒盖32,所述筒盖32与所述筒体31的开口处密封连接,形成所述密封壳体结构。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31和所述筒盖32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密封,实现所述筒盖32与所述筒体31的开口处的密封连接。从而无论所述筒体31外压强较大,使得所述筒体31受到向内的挤压力,还是所述筒体31内压强较大,受到向外的挤压力,所述筒体31与所述筒盖32之间均能够可靠连接。保障所述筒体31与所述筒盖32所围空间的密封性,确保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之间相互独立,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可以在所述筒盖32上与所述筒体31的开口端相对的位置设置环形安装槽,所述筒体31插于所述环形安装槽中,然后进一步将所述筒体31与筒盖32焊接,使两者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可靠。具体的,所述筒体31与所述筒盖32之间可以采用旋熔焊接。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筒盖32上与所述筒体31的开口端相对的位置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筒体31插于所述环形安装槽中,所述筒体31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
基于所述筒体31是插在所述环形安装槽中,且在所述筒体31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从而当所述筒体31受压时,所述筒体31与所述筒盖32之间仍然能够密封连接在一起,而不会出现错位,确保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之间相互独立,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过水间隙,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外设有第一导流筋311,所述第一导流筋311位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之间。
当所述隔离组件30受压时,整个压力均布在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和端壁上,使得所述隔离组件30整体受力均衡,不会出现变形错位的情况,从而确保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密封空间的密封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前置中心管13。当所述膜过滤组件20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位于所述滤瓶11中,且沿所述滤瓶11的轴向依次设置时,所述滤瓶11上靠近所述膜过滤组件20的一端为第一端111。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和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均位于所述第一端111的端面。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一端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13依次穿过所述卷膜中心管21和所述分割端盖14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使得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进入的自来水等原水先进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被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后获得的前置过滤水再进入所述第二过滤腔中。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过滤腔中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获得的前置过滤水可以直接在所述滤瓶11内部流向所述第二过滤腔;或者所述前置过滤水可以先流出所述滤瓶11后,再被加压输送进所述第二过滤腔。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导向中心管15。所述第一端111的端面还设有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加压进水口1113和浓水出水口1114。所述分割端盖14上设有过水插孔141,所述前置中心管13插在所述过水插孔141中,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过水插孔141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外周面与所述滤瓶11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113。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原水间隙113连通,从而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进入的原水通过所述前置中心管13到达所述原水间隙113,然后由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外周逐渐向内流动过滤,形成前置过滤水。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中心管15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13外,所述导向中心管15位于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卷膜中心管21之间。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一端与所述过水插孔141连通,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与所述前置中心管13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114,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与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4连通。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得到的前置过滤水,从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过水插孔141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4,最终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流出所述滤瓶11。
或者,如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滤瓶11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位于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内部空间中,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一端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连通后,所述前置中心管13的另一端需要依次穿过所述卷膜中心管21和所述隔离组件30上靠近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的端壁后才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此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113。所述隔离组件30上靠近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的端壁设有过水插孔141,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30上设有所述过水插孔141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17,所述前置端盖17设有前置过水孔171。所述前置端盖17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171与所述原水间隙113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13穿过所述过水插孔141与所述前置过水孔171连通,从而将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的原水导入所述原水间隙113。
进入所述原水间隙113中的原水在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后,得到的前置过滤水会沿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4流向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进而排出所述复合滤芯10。
而如图7和图8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过滤组件20与所述滤瓶11和/或所述分割端盖14间隔设置,形成加压水间隙115。所述加压水间隙115连通在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原水进口和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之间,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流出所述滤瓶11的前置过滤水在所述复合滤芯10外经过加压后,再从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进入所述加压水间隙115,然后进入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原水进口,在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中进行进一步过滤。所述浓水出水口1114与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浓水出口连通,在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中进行过滤获得的浓水则从所述浓水出水口1114流出所述复合滤芯10,而获得的纯水则进一步进入所述后置滤芯211进行进一步过滤,最终得到净水,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流出所述复合滤芯10。
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安装在所述第二过滤腔中的膜过滤组件20的膜式过滤层22的端部设有转接套18和封水件19,所述转接套18和封水件19设置在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上远离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一端,所述滤瓶11上远离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一端为第一端111,所述转接套18与所述第二端112的端壁连接,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上靠近所述第二端112的一端与所述分割端盖14抵紧。从而在所述滤瓶11、转接套18、封水件19、膜式过滤层22和分割端盖14之间形成所述加压水间隙115。
所述复合滤芯10上的原水进水口1111、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加压进水口1113、浓水出水口1114和净水出水口1115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端111,提升安装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与所述卷膜中心管21间隔设置,形成净水间隙116,所述净水间隙116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连通。换言之,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与所述后置滤芯211和靠近所述第一端111的端盖212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净水间隙116。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后得到的净水进入所述净水间隙116后,沿所述净水间隙116流向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最后排出所述复合滤芯10。从而整体上提升所述复合滤芯10的集成度和小型化程度。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间隙116中设有超滤膜16,所述超滤膜16拦截在所述后置滤芯211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之间,使得经过所述后置滤芯211过滤后的净水会进一步经过所述超滤膜16过滤后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排出。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当所述滤瓶11中设有所述分割端盖14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一端与所述分割端盖14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17。所述前置端盖17上设有贯穿所述前置端盖17的两个端面的前置过水孔171,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前置过水孔171连通。所述滤瓶11上靠近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一端为第二端112,所述前置端盖17与所述第二端112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171与所述原水间隙113连通。
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进入的原水依次通过所述前置中心管13、前置过水孔171和所述前置端盖17与所述第二端112端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外的原水间隙113中。
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过滤腔由所述隔离组件30围成,所述隔离组件30与所述滤瓶11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前置中心管13需要穿过所述隔离组件30的两个端壁才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端壁和所述滤瓶11的第二端112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113。所述过水间隙连通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与所述原水间隙113。从而原水能够经过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和过水间隙进入所述原水间隙113,进入所述原水间隙113中的原水再穿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进行过滤。
所述隔离组件30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141,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13穿过所述过水插孔141插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中,所述卷膜中心管21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13外。
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获得的前置过滤水从所述前置中心管13流向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最终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排出所述滤瓶11。
进一步的,此时,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和/或端壁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连通的加压水间隙115。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排出的前置过滤水可以从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进入所述加压水间隙115。
进一步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隔离组件30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11与所述隔离组件30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仍然可以利用所述前置中心管13和所述导向中心管15,使得所述原水从所述前置中心管13流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所述前置过滤水从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导向中心管15之间的间隙流出所述滤瓶11。
具体地,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与所述滤瓶11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113。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17,所述前置端盖17上设有贯穿所述前置端盖17的两个端面的前置过水孔171,所述前置端盖17与所述第二端112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171与所述原水间隙113连通。所述隔离组件30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141,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一端与所述原水进水口1111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13穿过所述过水插孔141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与所述前置过水孔171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13与所述过水插孔141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向中心管15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13外,所述卷膜中心管21套在所述导向中心管15外,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与所述前置中心管13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114。所述导向中心管15与所述过水插孔141连通,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4远离所述过水插孔141的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连通。
同理,此时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与所述隔离组件30的侧壁和/或端壁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连通的加压水间隙115。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水机系统40,包括上述的复合滤芯10。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滤芯10,提升所述净水机系统40的集成度,同时在满足过滤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所述净水机系统40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与所述加压进水口1113之间设有加压通路41,且在所述加压通路41上设有加压水泵411,从而使得前置过滤水能够被进一步加压后输入所述加压水间隙115中。特别是,当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为所述反渗透膜过滤层时,所述反渗透膜过滤层的过滤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压差进行,所述加压水泵411则为所述反渗透膜过滤层的正常过滤过程提供压力保障。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设有净水通路42,所述净水通路42用于与水龙头45连通,所述净水通路42上设有压力感应件421,所述压力感应件421与所述加压水泵411电性连接。
所述压力感应件421通过感知所述净水通路42上的压力,控制所述加压水泵411启停。当所述水龙头45关闭时,所述净水通路42中压力增加,当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检测到所述净水通路42上压力增加到预定高压值时,控制所述加压水泵411停止运作,降低所述净水机系统40内压力。当所述水龙头45开启时,所述净水通路42中压力降低,当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检测到所述净水通路42中压力降低到预定低压值时,控制所述加压水泵411启动。从而时刻保持供水压力平稳,提升供水流量的稳定性。
而所述压力感应件421与所述加压水泵411之间的电性连接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间接电性连接,所述压力感应件421与所述加压水泵411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换言之,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感知所述净水通路42上的压力后,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感知到的压力控制所述加压水泵411启停。
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压通路41上设有第一电磁阀412,所述第一电磁阀412位于所述加压水泵411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之间,所述第一电磁阀412与所述压力感应件421电性连接。
当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感知到的压力显示水龙头45关闭时,与所述压力感应件421电性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412关闭,使得所述加压通路41截止,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的水无法继续沿所述加压通路41流通,所述复合滤芯10停止过滤,对所述膜式过滤层22和卷膜中心管21起到保护作用。当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感知到的压力显示水龙头45开启时,所述第一电磁阀412和所述加压水泵411开启,所述复合滤芯10进入过滤状态。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净水机系统40还包括附加通路43,所述附加通路43连通在所述加压通路41与所述水龙头45之间。所述加压通路41上用于与所述附加通路43连通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电磁阀412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1112之间。
当用户对于水质要求较低,经过前置滤芯组件12过滤的前置过滤水即能满足要求时,所述附加通路43能够将所述加压通路41上的前置过滤水引导至所述水龙头45,供用户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当用户对水质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时,所述水龙头45设有至少两个开关,分别用于控制不同水质的水流出。对应开关开启时,对应通路中的水从所述水龙头45流出。
当前置过滤水的水质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时,所述水龙头45上用于与所述净水通路42连通的开关关闭。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感知压力增加达到预定高压值时,所述加压水泵411和所述第一电磁阀412均关闭,此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2仍然能够进行过滤,而此时过滤获得的前置过滤水则通过所述附加通路43流向所述水龙头45,供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浓水出水口1114设有浓水通路44,所述浓水通路44上设有浓水电磁阀441,所述浓水电磁阀441与所述压力感应件421电性连接。当所述压力感应件421感知所述净水通路42上压力达到预定高压值时,控制所述浓水电磁阀441、加压水泵411和第一电磁阀412关闭,所述膜式过滤层22的原水侧和浓水侧均处于关闭状态,使得所述膜式过滤层22中压力稳定。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应件421为压力开关,用于感应所述净水通路42上的压力,所述压力开关与所述加压水泵411电性连接。所述净水通路42上设有单向阀422,使得所述净水通路42中的水只能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流向所述水龙头45,所述单向阀422位于所述压力感应件421与所述净水出水口1115之间。确保当所述加压水泵411停止时,所述净水通路42中的水不会回流至所述卷膜中心管21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瓶,所述滤瓶中设有隔离组件,用于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中设有前置滤芯组件,所述滤瓶设有均与所述第一过滤腔连通的原水进水口和前置过滤出水口,从所述原水进水口进入的原水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过滤后所获得的前置过滤水流向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腔中设有卷膜中心管和膜式过滤层,所述卷膜中心管包括后置滤芯和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两端的端盖,所述膜式过滤层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中的液体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膜式过滤层与所述第二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所述加压水间隙与所述膜式过滤层的原水进口连通,所述滤瓶设有与所述加压水间隙连通的加压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为密封壳体结构,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
或者,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包括筒体和筒盖,所述筒盖与所述筒体的开口处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所述筒盖焊接密封,或所述筒盖上与所述筒体的开口端相对的位置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筒体插于所述环形安装槽中,所述筒体与所述环形安装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与所述滤瓶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过水间隙,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外设有第一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位于所述滤瓶的侧壁与所述隔离组件的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前置中心管,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在所述滤瓶的轴向上依次分布,所述原水进水口和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均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滤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过滤腔的部分为第二端,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与所述滤瓶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原水间隙,所述过水间隙连通所述原水进水口与所述原水间隙,所述隔离组件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插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中,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置中心管,所述原水进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第一过滤腔和所述第二过滤腔在所述滤瓶的轴向上依次分布,所述滤瓶上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过滤腔的部分为第二端,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与所述第一过滤腔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原水间隙,所述前置中心管一端与所述原水进水口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贯穿所述第二过滤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所述前置中心管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的一端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二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一过滤腔时,所述隔离组件的两个端壁上均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两个所述过水插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导向中心管,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所述前置端盖上设有贯穿所述前置端盖的两个端面的前置过水孔,所述前置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前置过水孔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向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导向中心管外,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前置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所述导向中心管与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所述过水插孔连通,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远离所述过水插孔的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离组件所围内部空间为所述第一过滤腔,所述滤瓶与所述隔离组件之间围成所述第二过滤腔时,所述隔离组件上靠近所述原水进水口的端壁设有过水插孔,所述前置中心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后插入所述第一过滤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导向中心管,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位于所述滤瓶的第一端的端壁上,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组件上设有所述过水插孔的端壁抵紧,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另一端设有前置端盖,所述前置端盖设有前置过水孔,所述前置端盖与所述隔离组件的端壁之间设有间隙,使得所述前置过水孔与所述原水间隙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前置过水孔连通,所述前置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向中心管套在所述前置中心管外,所述卷膜中心管套在所述导向中心管外,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前置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连通,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远离所述过水插孔的一端与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设有浓水出水口和净水出水口,所述膜式过滤层的浓水出口与所述浓水出水口连通,所述导向中心管与所述卷膜中心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净水间隙,所述净水间隙与所述净水出水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间隙中设有超滤膜,所述超滤膜拦截在所述后置滤芯与所述净水出水口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膜式过滤层的轴向长度为H1,h1/H1为30%~7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外周面上被所述膜式过滤层覆盖的部分包括封水区,所述膜式过滤层与所述端盖在所述封水区处连接,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封水区靠近所述后置滤芯的一侧。
16.一种净水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所述前置过滤出水口与所述加压进水口之间设有加压通路,所述加压通路上设有加压水泵。
CN202021621446.3U 2020-08-06 2020-08-06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Active CN212356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21446.3U CN212356798U (zh) 2020-08-06 2020-08-06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21446.3U CN212356798U (zh) 2020-08-06 2020-08-06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56798U true CN21235679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2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21446.3U Active CN212356798U (zh) 2020-08-06 2020-08-06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567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7539A (zh) * 2020-08-06 2020-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3443685A (zh) * 2021-08-31 2021-09-28 佛山市顺德区云鲨科技有限公司 中心管结构及反渗透滤芯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7539A (zh) * 2020-08-06 2020-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3443685A (zh) * 2021-08-31 2021-09-28 佛山市顺德区云鲨科技有限公司 中心管结构及反渗透滤芯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56798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EP3034470B1 (en) Integrated composite filter 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11807538A (zh) 净水机系统
CN111807539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2559716U (zh) 净水机系统
CN212327961U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1170137U (zh) 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多级组合滤芯、净水机
CN214031948U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1804150A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112374630A (zh) 膜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CN213623534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
CN213433247U (zh) 一种滤芯结构和净水装置
CN212356799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系统
EP3594183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111115883A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12799751U (zh) 降低ro膜滤芯原水侧tds值的水路结构
CN111115880A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10710985U (zh) 一种过滤效果好的复合滤芯
EP3392200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214880646U (zh) 无泵反渗透净水系统
CN213623517U (zh) 净水设备
CN111115876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18058627U (zh) 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
CN108568143B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18221286U (zh) 集成一体逆流膜滤芯及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