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7963A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7963A
CN113487963A CN202110891161.4A CN202110891161A CN113487963A CN 113487963 A CN113487963 A CN 113487963A CN 202110891161 A CN202110891161 A CN 202110891161A CN 113487963 A CN113487963 A CN 113487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911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威
谷天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9116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79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7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7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9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背光模组、框架以热管,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层叠设置,框架围绕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设置,且框架内设有用于固定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的固定位,热管位于背光模组和框架之间,热管包括金属管和位于金属管内的吸液芯,金属管环绕背光模组设置,金属管内设有换热流体,吸液芯被配置为用以吸附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并沿金属管的环绕方向输送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该显示装置能够解决显示屏内温度不均匀,使得显示屏内膜片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电子设备中,由于内部可供利用的空间有限,显示屏内的大量电子元器件会集中分布于电子设备的某一侧,例如,显示屏内的电子元器件会靠近显示屏的某一条边集中分布,而这些电子元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造成显示屏内部温度不均匀,使得显示屏内膜片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显示屏内温度不均匀,使得显示屏内膜片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框架,围绕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且所述框架内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的固定位;以及热管,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框架之间,所述热管包括金属管和位于所述金属管内的吸液芯,所述金属管环绕所述背光模组设置,所述金属管内设有换热流体,所述吸液芯被配置为用以吸附液体状态的所述换热流体,并沿所述金属管的环绕方向输送液体状态的所述换热流体。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环绕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被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所述吸液芯与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贴合,所述吸液芯的中空部分形成蒸汽流通通道。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所述金属管内空间的宽度L1与所述边框区的宽度L满足条件:0.7L≤L1≤0.9L。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与所述金属管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贴合,所述吸液芯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与所述金属管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流通通道。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相对于所述金属管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呈拱形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与所述框架一体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流体包括氨气、氟利昂-21、氟利昂-11、己烷、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的材质包括铝、不锈钢、低碳钢、铜、黄铜中至少两者的合金。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装置,将框架围绕层叠设置的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设置,并在框架的内侧设置用于固定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的固定位,从而将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固定在框架上,减少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之间的相对移动。在背光模组与框架之间设置热管结构,且使热管结构环绕背光模组设置,当显示装置内某个部位热源较多而使得该部位温度很高时,热管内的换热流体吸收该部位的热量而相变为气体状态,气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在热重力作用下向温度较低的部位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冷凝而相变为液体状态,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在吸液芯的毛细作用下回流到热源处,回流到热源处的换热流体再次吸热相变成气体状态,实现背光模组周围的热量平衡,从而使显示装置各个部位的温度均匀,避免因显示装置内部温度不均匀而导致显示装置内的膜片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产生褶皱,进而避免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并且,由于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之间通过框架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胶带将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进行连接的方式,使得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之间连接更稳定,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电子元器件与膜片在显示装置内的分布状况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内设置热管后的散热原理图;
图5为沿图4中B-B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热管的截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电子元器件 600: 热管
200: 膜片 610: 金属管
300: 显示模组 620: 吸液芯
400: 背光模组 700: 背板
500: 框架 10: 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目前的电子设备中,主要以背板作为主体,显示屏作为配件进行安装,使得显示装置内部可供利用的空间有限。参阅图1,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电子元器件与膜片在显示装置内的分布状况示意图。在显示屏内可供利用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显示屏内的大量电子元器件100则会集中分布于电子设备的某一侧,例如,显示屏内的电子元器件100会靠近显示屏的某一条边集中分布,而这些电子元器件10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造成显示屏内部温度不均匀,使得显示屏内膜片200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显示屏内不同部位温度不均匀,导致显示屏内膜片200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进一步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参阅图2、图3和图4,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沿图2中A-A方向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内设置热管后的散热原理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的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模组300、背光模组400、框架500以及热管600,其中,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层叠设置,框架500则围绕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设置,且框架500内侧设有用于固定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的固定位,通过将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固定在框架500内侧的固定位,使得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相互固定,从而能够避免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相对位移而影响显示装置10的结构稳定性。热管600位于背光模组400与框架500之间,热管600包括金属管610(参阅图5)和位于金属管610内的吸液芯620(参阅图5),金属管610环绕背光模组400设置,金属管610内设有换热流体,吸液芯620被配置为用以吸附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并沿金属管610的环绕方向输送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
参阅图5,上述显示装置10,将框架500围绕层叠设置的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设置,并在框架500的内侧设置用于固定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的固定位,从而将显示模组300和背光模组400固定在框架500上,减少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之间的相对移动。在背光模组400与框架500之间设置热管600结构,且使热管600结构环绕背光模组400设置,当显示装置10内某个部位热源较多而使得该部位温度很高时,热管600内的换热流体吸收该部位的热量而相变为气体状态,气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在热重力作用下向温度较低的部位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冷凝而相变为液体状态,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在吸液芯620的毛细作用下回流到热源处,回流到热源处的换热流体再次吸热相变成气体状态,实现背光模组400周围的热量平衡,从而使显示装置10各个部位的温度均匀,避免因显示装置10内部温度不均匀而导致显示装置10内的膜片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产生褶皱,进而避免导致显示屏结构不稳定。并且,由于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之间通过框架500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胶带将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进行连接的方式,使得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之间连接更稳定,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10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的材质为金属海绵,其吸附能力强,透气性好,从而能够在金属管610内的换热流体相变为液体状态时及时将其吸附,又能使金属管610内的换热流体相变为气体状态时顺利离开吸液芯620而在金属管610内快速地流动而达到高效换热的效果。
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环绕金属管610的内壁设置。通过将吸液芯620环绕金属管610的内壁设置,使得金属管610的周向上各个部位均分布有吸液芯620,由此,当吸液芯620吸附了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时,换热流体能够较均匀地分布于金属管610周向的各个部位,增大了换热面积,使得换热效率提高,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使显示装置10内的温度达到均匀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被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吸液芯620与金属管610的内壁贴合,吸液芯620的中空部分形成蒸汽流通通道。通过将吸液芯620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并使吸液芯620的中空部分形成蒸汽流通通道,使得金属管610内的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和气体状态的换热流体的流通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分隔开,避免两者的流动相互干扰,从而使气相和液相的流通更顺畅,进而提高换热效率,使显示装置10内的温度更快速地达到均匀的状态。并且,由于吸液芯620与金属管610的内壁贴合,使得吸液芯620吸附的换热流体能够更快速地与金属管610及金属管610外的介质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另外,中空结构的设置也增强了显示装置10的抗摔性能,当冲击力较大时,该结构通过一定的变形量来吸收部分能量,对显示装置10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与金属管610的内壁贴合,且吸液芯620在金属管610内的延伸路径与金属管610的延伸路径相同,使得吸液芯620能够连续地沿金属管610的环绕方向输送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从而使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在吸液芯620内的流通更顺畅,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边框区,金属管610内空间的宽度L1与边框区的宽度L满足条件:0.7L≤L1≤0.9L,吸液芯620被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吸液芯620与金属管610的内壁贴合,吸液芯620的中空部分形成蒸汽流通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的宽度较大时,例如,当显示装置10为普通的大边框显示装置时,该显示装置10的边框区具有较多的空间供金属管610设计和安装,而在金属管610内的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吸液芯620的尺寸和形状也能够有更多的设计空间。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边框区的宽度L,限定金属管610内空间的宽度L1与L之间的关系,在适应边框区宽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金属管610的尺寸较大,以使金属管610内空间的宽度较大,从而使金属管610内有足够的空间供吸液芯620设置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以在金属管610内的空间较充足时,尽可能地使金属管610内的吸液芯620吸附换热流体的能力更强,进而使金属管610内换热流体的换热效果更好。另外,中空结构的设置也增强了显示装置10的抗摔性能,当冲击力较大时,该结构通过一定的变形量来吸收部分能量,对显示装置10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朝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与金属管610朝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的内壁贴合,吸液芯62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与金属管61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流通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10的边框区的宽度较小时,例如,当显示装置10为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时,该显示装置10的边框区能够提供给金属管610设计和安装的空间较小。因此,上述实施例中,在金属管610内的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将吸液芯620朝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与金属管610朝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的内壁贴合,使得吸液芯620吸附的换热流体能够更好地与金属管610实现热交换,同时,又设置吸液芯62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与金属管61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流通通道,使得金属管610内液体状态的换热流体的流动与气体状态的换热流体的流动互不干扰,从而在边框区的宽度较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升热管600的换热效果。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62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相对于金属管61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的内壁呈拱形设置。通过将吸液芯620背向背光模组400的一侧相对于金属管610背向背向模组的一侧的内壁呈拱形设置,使得即使在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又能够增大换热流体与金属管610及金属管610外介质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强散热能力,提升换热效果。并且,拱形结构的设置也增强了显示装置10的抗摔性能,当冲击力较大时,该结构通过一定的变形量来吸收部分能量,对显示装置10起到保护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窄边框显示屏与大边框显示屏的边框具体宽度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窄边框显示屏以及大边框显示屏的边框相关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管610与框架500一体设置。通过将金属管610与框架500一体设置,一方面增强金属管610与框架5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增强显示装置10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金属管610与框架500一体设置,能够避免金属管610与显示装置10的其他部件之间复杂的连接结构,从而节省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还包括背板700,背板700与框架500连接,背板700与框架500形成一侧封闭,相对的另一侧开口的槽结构,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400位于该槽结构中,使得显示装置10结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流体包括氨气、氟利昂-21、氟利昂-11、己烷、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作为金属管610内的换热流体,可供选择的范围大,能够避免显示装置10的制作过程受到换热流体材料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管610的材质包括铝、不锈钢、低碳钢、铜、黄铜中至少两者的合金。选择铝、不锈钢、低碳钢、铜、黄铜中任意两种或者更多种的合金形成金属管610,选择范围广,取材方便,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10的生产效率。此外,位于背光模组400的侧边(即靠近金属管的该侧),金属管至少部分或区域的表面也可以涂布有吸光材料,用以减少该背光模组400漏光问题。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换热流体为氨气,金属管610的材质为铝、不锈钢以及低碳钢的合金,该组合形式的工作温度范围为-60℃~100℃,能够适应显示装置10内部的工作环境温度条件。在其他的具体实施例中,换热流体为氟利昂-21,金属管610的材质为铝、不锈钢以及铜的合金,该组合形式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100℃;或者,换热流体为氟利昂-11,金属管610的材质为铝、不锈钢以及铜的合金,该组合形式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120℃;或者,换热流体为己烷或甲醇,金属管610的材质为黄铜和不锈钢的合金,该组合形式的工作温度范围为0℃~100℃。上述不同种类的换热流体与不同材质的金属管610的组合均能够适应显示装置10内部的工作环境温度条件,使得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大,便于显示装置10的生产制造。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一些常见材料的导热系数如下:一般塑料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A(聚酰胺,又称尼龙)、PC(聚碳酸酯)、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等的导热系数为0.1W/mK~0.3W/mK,水的导热系数为0.7W/mK,铁的导热系数为47W/mK,铜的导热系数为401W/mK,银的导热系数为429W/mK,金的导热系数为317W/mK,硅的导热系数为150W/mK,石墨烯的导热系数为5300W/mK。而本发明所采用的热管600结构的导热系数可达10000W/mK~100000W/mK,对比上述材料可知,本发明在显示装置10中采用热管600结构,并对热管600结构内部进行设计,能够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使显示装置10内部温度更均匀,解决目前的显示装置10内温度不均匀,使得显示装置10内膜片的不同部位涨缩率不同而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装置10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的显示装置。由于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装置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该电子设备具备上述显示装置对应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层叠设置的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框架,围绕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且所述框架内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的固定位;以及
热管,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框架之间,所述热管包括金属管和位于所述金属管内的吸液芯,所述金属管环绕所述背光模组设置,所述金属管内设有换热流体,所述吸液芯被配置为用以吸附液体状态的所述换热流体,并沿所述金属管的环绕方向输送液体状态的所述换热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环绕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被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所述吸液芯与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贴合,所述吸液芯的中空部分形成蒸汽流通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所述金属管内空间的宽度L1与所述边框区的宽度L满足条件:
0.7L≤L1≤0.9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与所述金属管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贴合,所述吸液芯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与所述金属管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蒸汽流通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相对于所述金属管背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的内壁呈拱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与所述框架一体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体包括氨气、氟利昂-21、氟利昂-11、己烷、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的材质包括铝、不锈钢、低碳钢、铜、黄铜中至少两者的合金。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110891161.4A 2021-08-04 2021-08-04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487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1161.4A CN113487963A (zh) 2021-08-04 2021-08-04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1161.4A CN113487963A (zh) 2021-08-04 2021-08-04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7963A true CN113487963A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45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91161.4A Pending CN113487963A (zh) 2021-08-04 2021-08-04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79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19037A (en) * 2022-05-25 2023-11-2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 Gmbh A backlight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display apparatus integrated with a heat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3919A1 (en) * 2001-02-21 2002-08-22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for homogeniz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TW200424677A (en) * 2003-05-15 2004-11-16 Au Optronics Corp Back light unit
US20110310588A1 (en) * 2010-06-17 2011-12-2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2313191A (zh) * 2010-07-09 2012-01-1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侧边式背光模组
CN103982817A (zh) * 2014-04-23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504401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显示设备
CN206819010U (zh) * 2017-04-01 2017-12-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无人机系统
CN109285820A (zh) * 2017-07-20 2019-0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060576A (zh) * 2019-04-30 2019-07-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09607342U (zh) * 2019-04-25 2019-11-08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
CN111326066A (zh) * 2020-04-08 2020-06-2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53252A (zh) * 2019-12-26 2021-06-29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CN113075818A (zh) * 2021-03-24 2021-07-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3919A1 (en) * 2001-02-21 2002-08-22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for homogeniz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TW200424677A (en) * 2003-05-15 2004-11-16 Au Optronics Corp Back light unit
US20110310588A1 (en) * 2010-06-17 2011-12-2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2313191A (zh) * 2010-07-09 2012-01-1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侧边式背光模组
CN103982817A (zh) * 2014-04-23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6819010U (zh) * 2017-04-01 2017-12-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无人机系统
CN109690187A (zh) * 2017-04-01 2019-04-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无人机系统
CN109285820A (zh) * 2017-07-20 2019-0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04401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显示设备
CN209607342U (zh) * 2019-04-25 2019-11-08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
CN110060576A (zh) * 2019-04-30 2019-07-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53252A (zh) * 2019-12-26 2021-06-29 深圳市大族元亨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CN111326066A (zh) * 2020-04-08 2020-06-2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75818A (zh) * 2021-03-24 2021-07-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19037A (en) * 2022-05-25 2023-11-2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 Gmbh A backlight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display apparatus integrated with a heat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890C (zh) 一种平板式回路热管装置
KR100795753B1 (ko) 판형 열전달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US9389022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H08340189A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110243217B (zh) 一种带有包围式储液室的平板型环路热管蒸发器
WO2008050221A2 (en) Thermal storage device
KR20130064936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13487963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1014235A (zh) 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76407A (zh) 平板式回路热管
CN111174613A (zh) 热虹吸散热装置
JP2009068834A (ja) コンデンサアッセンブリ
CN110572981B (zh) 一种导热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3152666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112146497A (zh) 柔性均温板
CN111669938A (zh) 一种柔性热管及其加工方法
CN108917444A (zh) 一种柔性平板热管结构
CN211696009U (zh)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217509304U (zh) 可折叠均温板及电子设备
CN216668394U (zh) 薄板型环路热管
JP2010078259A (ja) マイクロ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用蒸発器
CN218955545U (zh) 一种蒸发器和环路热管
JP4272450B2 (ja) 吸着式冷凍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928705A (zh) 重力型回路热管及具有重力型回路热管的散热装置
CN111031750B (zh) 一种用于大面积散热的矩形分区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