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1386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1386A
CN113471386A CN202110736116.1A CN202110736116A CN113471386A CN 113471386 A CN113471386 A CN 113471386A CN 202110736116 A CN202110736116 A CN 202110736116A CN 113471386 A CN113471386 A CN 113471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ubstrate
light extraction
opening
extra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61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1386B (zh
Inventor
蔡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61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1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1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在发光单元远离衬底的一侧设置不同折射率的光提取层以形成光提取结构,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实现提高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的目的。同时在低折射率光提取层上形成放置色阻的开口结构,第一光提取层包括靠近衬底一侧的undercut结构和远离衬底一侧的非undercut结构,色阻可以在低折射率层形成之后再制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色阻层表面不平整导致低折射率层不平整,相继导致高折射率层不平整,最终导致整个光提取层不平整,出光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用户对于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均一性,满足各个应用领域对于显示面板的要求,成为研发人员的努力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以实现提高出光效率、提升出光均一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
第一光提取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第一子侧壁、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第二子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底面;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
色阻,至少部分色阻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内;
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位于所述色阻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的折射率。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
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开口;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第一子侧壁、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第二子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底面;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
在所述第一子开口内形成色阻;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的折射率。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在发光单元远离衬底的一侧设置不同折射率的光提取层以形成光提取结构,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实现提高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的目的。同时在低折射率光提取层上形成放置色阻的开口结构,第一光提取层包括靠近衬底一侧的undercut结构和远离衬底一侧的非undercut结构,因此,色阻可以在低折射率层形成之后再制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先形成色阻层再制作低折射率层时,由于色阻层表面不平整导致低折射率层不平整,相继导致高折射率层不平整,最终导致整个光提取层不平整,出光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图1为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
衬底10以及位于衬底10的一侧的发光单元20。
第一光提取层30,位于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开口40;所述第一开口包40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401和第二子开口402,所述第一子开口401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402靠近所述衬底10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第一子侧壁4011、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402的第二子侧壁4021、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4011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10一侧的底面4013;所述第一子侧壁4011与所述底面401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4021与所述底面401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
色阻50,至少部分色阻50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401内;
第二光提取层60,所述第二光提取层60位于所述色阻5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沿所述衬底10的法线方向(如图1所示的D1方向),所述第二光提取层60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6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的折射率。
参考图1,第一子侧壁4011与底面4013形成的第一夹角α1为钝角,第二子侧壁4021与底面4013形成的第二夹角α2为锐角。也就是说,第一光提取层30上形成的光提取结构包括上下相连的两部分,其中,与第一子开口401对应,即,位于第一光提取层30下方的光提取结构301为undercut结构,而与第二子开口402对应,即,位于第一光提取层30上方的光提取结构302为非undercut结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光提取结构301与光提取结构302之间的虚线只是为了便于将光提取结构301与光提取结构302分开说明,上下方位指的是衬底10的法线方向上的方位,“上”指的是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下”指的是靠近衬底1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位于下方的光提取结构301为undercut结构是指光提取结构301在衬底1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覆盖光提取结构301的底面401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且光提取结构30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光提取结构301的底面401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
本申请中,第一子开口401与光提取结构301相邻设置且共用第一子侧壁4011,换句话说,第一子开口401与光提取结构301大致呈互补设置。当色阻50沉积在第一子开口401内时会形成顶面面积小于底面面积的“上窄下宽”的结构,其中,色阻50的顶面为色阻50远离衬底10一侧的表面,色阻50的底面为色阻50靠近衬底10一侧的表面。而这种“上窄下宽”的结构能够减小正视角光线经过色阻50的路径与大视角光线经过色阻50的路径差异,减小显示面板100正视角和大视角的亮度衰减。同时,本申请中,由于色阻50是在第一光提取层30形成之后再制作,因此,无论色阻层平整与否,在后形成的色阻50都不会影响到在先形成的第一光提取层30的平整性。
参考图1,第二光提取层60位于色阻50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第二光提取层60填充第一光提取层30上的第二子开口402。本申请中,第二光提取层6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提取层30的折射率,且沿衬底10的法线方向,第二光提取层60与第一光提取层30至少部分交叠。因此,发光单元20发射的一部分大角度的光线能够在高折射率的第二光提取层60和低折射率的第一光提取层30的界面(即第二子侧壁4021)发生反射,以及,发光单元20发射的另一部分大角度光线能够在高折射率的色阻50和低折射率的第一光提取层30的界面(即第一子侧壁4011)发生折射,使得正视角下的亮度提高。另外,第二光提取层60在色阻50形成之后形成。由于第二光提取层60在色阻50形成之后再制作,即第二光提取层60覆盖在色阻50之上,所以,第二光提取层60不光起到光提取的作用,还可以作为色阻50形成之后的平坦化层,有利于避免色阻50不平整导致的出光均一性差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光提取层30上设置第一子开口401和第二子开口402,且将色阻50形成在第一子开口401内,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色阻50不平整导致的出光均一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中,第一光提取层30与与其相邻的色阻50形成微镜结构。由于第二光提取层6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提取层30的折射率,且沿衬底10的法线方向,第二光提取层60与第一光提取层30至少部分交叠,因此,发光单元20发出来的大视角光线经过第一光提取层30的第一子侧壁4011的折射,折射光线向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传播,从而提高显示显示面板的光提取效率,提升显示面板的光利用率。
为了保证发光单元20发出来的沿大角度方向传播的光尽可能多地被提取至沿小角度方向传播,其中,沿大角度方向传播的光是指斜向传输的、传输方向较大偏离正视角方向的光,沿小角度方向传播的光是指相较于大角度的光更趋于正视角方向传输的光,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α2>180°-α1。且,因为第一子侧壁4011对来自发光单元20的光主要起折射作用,本申请中,第一夹角α1取值范围为120°<α1<180°,本申请通过令α1>120°,以避免发光单元20发出的大角度的光被第一子侧壁4011折射后往更大角度偏移。因为光提取结构302对来自发光单元20的光主要起反射作用,本申请通过令第二夹角α2大于60°,在第一光提取层30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发光单元20发出的更多大角度光线射向第二子侧壁4012,即,能够增多第二子侧壁4012所能接收到的光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沿小角度方向射出的光强。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子开口401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子开口402的深度。如图2所示,第一子开口401的深度为H1,第二子开口402的深度为H2,其中,H1大于等于H2。本申请中,第一子开口401的深度H1即为光提取结构301的深度,第二子开口402的深度H2即为光提取结构302的深度。因为光提取结构301的界面对来自发光单元20的大角度光起到折射的作用,因此光提取结构301的深度H1越大越好,以接收到更多的大角度光线。一般地,H1大于2.5微米;而光提取结构302的界面对来自发光单元20的大角度光起到反射的作用,光提取结构302位于光提取结构3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与光提取结构301相比,光提取结构302与发光单元20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光提取结构302的深度H2做的相对较小,在实现第二子侧壁4012对光的反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使第一光提取层30的厚度不致过大,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一般地,H2在2微米至2.5微米之间。
本申请中,光提取结构301的第一子侧壁4011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曲线状。参考图5,第一子侧壁4011包括第一凸起部4033,第一凸起部4033朝向靠近衬底10的一侧凸起。第一凸起部4033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一子侧壁4011的表面积,能够使第一子侧壁4011接收到更多的大角度光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中小角度光线的光强。而且,第一凸起部4033的设置可以匹配现有的工艺条件,无需增加工艺复杂度。在采用负性光阻材料(材料在经光照后形成不可被显影液洗掉的物质)制作包括第一开口40的第一光提取层30时,在曝光工艺中,沿着负性光阻材料的厚度方向且自负性光阻材料的上表面指向衬底10的方向,负性光阻材料能够接收到的曝光量逐渐减小,而且在曝光工艺中,光照位置处的材料会发生交联固化体积发生收缩,因此能够自然形成具有如图5所示形貌的第一子侧壁4011。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子侧壁4011为曲面时,第一子侧壁4011与底面4013的夹角指的是第一子侧壁4011在与底面4013相交的位置处的切平面与底面4013的夹角。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光提取结构302的第二子侧壁4021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曲线状。参考图5,第二子侧壁4021包括第二凸起部4034,第二凸起部4034朝向远离衬底10的一侧凸起。第二凸起部4034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二子侧壁4021的表面积,能够使第二子侧壁4021接收到更多的大角度光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中小角度光线的光强。而且,第二凸起部4034的设置也可以匹配现有的工艺条件,无需增加工艺复杂度。
在图1中,还示出了位于衬底与微镜结构之间的封装膜层70,所述封装膜层70可以包括薄膜封装层(Thin-Film Encapsulation,TFE),所述薄膜封装层可以包括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其中,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均可以为无机膜层,所述第二封装层可以为喷墨打印方式制备的有机膜层。
为了减少漏光,避免衬底10上反射金属层(比如发光单元20内的阳极金属层)的反射光出射,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黑矩阵80,如图3所示,黑矩阵80位于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在沿衬底10的法线方向上,黑矩阵80与色阻50至少部分交叠(参考图3中s1-s2之间的区域)。可选的,本申请中,相邻两个色阻50之间均设置黑矩阵80,且黑矩阵80与其相邻的两个色阻50均至少部分交叠。
本申请中,黑矩阵80可以设置在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光提取层30内,如图4所示,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表面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90,所述第二开口90与所述第一开口40不交叠;所述第二开口90的深度H3小于所述第一开口40的深度H4,至少部分黑矩阵80位于所述第二开口90内。
进一步地,在图4所示的黑矩阵80的设置方式下,为了保证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不被黑矩阵80吸收,黑矩阵80的侧面与所述黑矩阵80的底面之间的第三夹角α3设置为,0<α3<90°。通过倾斜设置黑矩阵80的侧面,即,将黑矩阵80的截面设置为近似梯形形状,与将黑矩阵80的截面设置为近似矩形的形状相比,可以增多出射光的光量,比如,对于出射方向平行于梯形的斜边的方向的光来说,如果黑矩阵8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这部分光线将被黑矩阵80吸收。但将黑矩阵80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梯形后,这部分光可以出射。
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11,像素定义层11位于第一光提取层30靠近衬底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11包括第三开口111和用于形成第三开口111的第三侧壁1111,上述发光单元20至少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位于第三开口111内。第一光提取层30上的多个第一开口40至少包括第一类开口403,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类开口403的第一子侧壁4011与所述第二子侧壁4021的交界线A1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一类交界线投影,第三侧壁1111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三侧壁投影。本申请中,第一类交界线投影与第三侧壁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图6所示,第一类交界线投影与第三侧壁投影在如图6所示的截面位置处刚好重合。如此设置,在保证形成第一类开口403的第一子侧壁4011对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发出的一部分大角度光线进行折射,以及第二子侧壁4021对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发出的另一部分大角度光线进行反射的同时,能够避免使第一子侧壁4021和第二子侧壁4021影响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发出的小角度光线。
进一步地,由于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不同,为平衡不同发光效率的发光单元产生的视角色偏问题,本申请对发光效率较高的发光单元的像素定义层结构做了优化设计。具体地,继续参考图6,像素定义层11还包括第四开口112和用于形成第四开口112的第四侧壁1121,上述发光单元20还包括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其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的发光效率大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比如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为绿色,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为蓝色),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位于第四开口112内。第一光提取层30上的多个第一开口40至少还包括第二类开口404,对于所述第二类开口404,第一子侧壁4011与第二子侧壁4021的交界线A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二类交界线投影,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类交界线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在所述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类交界线投影的距离大于0。即,第二类交界线投影位于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的外侧,第二类交界线投影环绕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相比,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的发光效率较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对应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设置的第一子侧壁4011和第二子侧壁4021与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可以使射向第一子侧壁4011和第二子侧壁4021的由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相对较少,如此设置能够平衡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所发出的光线强度,避免出现色偏。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的面积大于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的面积,以保证显示面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出光均一性,避免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色偏。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确保视角色偏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发光效率高的像素,第一光提取层的第一子侧壁与底面形成的夹角要大于,发光效率较低的像素所对应的第一光提取层的第一子侧壁与底面形成的夹角。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发光效率低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201所对应的第一光提取层的第一子侧壁与底面形成的夹角称为第一子夹角α11,将发光效率较高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202所对应的第一光提取层的第一子侧壁与底面形成的夹角称为第二子夹角α12,本申请中,为了确保色偏得到有效控制,α11<α12
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提供衬底10;
步骤S2:在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20;
步骤S3:在所述发光单元2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材料层300;
步骤S4:在所述第一光提取材料层300远离所述衬底10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开口40;沿所述衬底10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开口40与所述发光单元20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开口4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401和第二子开口402,所述第一子开口401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402靠近所述衬底10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401的第一子侧壁4011、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402的第二子侧壁4021、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4011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10一侧的底面4013;所述第一子侧壁4011与所述底面401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4021与所述底面4013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如此以得到具有第一开口40的第一光提取层30;
步骤S5:在所述第一子开口401内形成色阻50;
步骤S6: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60,所述第二光提取层60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6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的折射率。
可选的,在所述发光单元2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30,和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60之间,本申请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黑矩阵80;如图3和图4所示,沿所述衬底10的法线方向,所述黑矩阵80与所述色阻50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发光单元2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30,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60之间,本申请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30远离所述衬底10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二开口90,所述第二开口90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40的深度;沿所述衬底10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二开口90与所述第一开口40至少部分交叠;本申请后续可以在所述第二开口90内形成上述黑矩阵80。
可选的,在形成第一开口40和第二开口90时,如图8所示,本申请可以选用包括多个不同曝光量区域的半灰阶掩膜版,以同步形成上述第一开口40可以和第二开口90,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
在形成具有图4所示结构的黑矩阵80时,其中,第一光提取层30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90的第二侧壁81、以及与所述第二侧壁81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10一侧的底面82。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侧壁81与所述底面82的第三夹角α3在0<α3<90°范围内。
示例性的,结合图9所示,上述步骤S2:在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20,以及步骤S3:在所述发光单元2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30之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S21:形成覆盖所述发光单元20的封装层7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
第一光提取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第一子侧壁、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第二子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底面;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
色阻,至少部分色阻位于所述第一子开口内;
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位于所述色阻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α2>180°-α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60°<α2<90°;120°<α1<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侧壁包括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黑矩阵与所述色阻至少部分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不交叠;所述第二开口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深度;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至少部分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黑矩阵的侧面与所述黑矩阵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α3,0<α3<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第三开口和用于形成所述第三开口的第三侧壁;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内;
所述多个第一开口至少包括第一类开口,对于所述第一类开口,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第二子侧壁的交界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一类交界线投影,所述第三侧壁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三侧壁投影,所述第一类交界线投影与所述第三侧壁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二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大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所述像素定义层还包括第四开口和用于形成所述第四开口的第四侧壁;
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四开口内;
所述多个第一开口至少还包括第二类开口,对于所述第二类开口,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第二子侧壁的交界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二类交界线投影,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类交界线投影不交叠,且,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类交界线投影的距离大于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类开口中,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一子夹角α11,在所述第二类开口中,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二子夹角α12,α11<α1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子侧壁包括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开口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子开口的深度。
13.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
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开口;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子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子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子开口的第一子侧壁、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的第二子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底面;所述第一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90°<α1<180°;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0<α2<90°;
在所述第一子开口内形成色阻;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所述第二光提取层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提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提取层的折射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之间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黑矩阵;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黑矩阵与所述色阻至少部分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光提取层,之间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光提取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深度;沿所述衬底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至少部分交叠;
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黑矩阵。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提取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交且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底面;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第三夹角α3,0<α3<90°。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提取层,之间还包括:
形成覆盖所述发光单元的封装层。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736116.1A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71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116.1A CN113471386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116.1A CN113471386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386A true CN113471386A (zh) 2021-10-01
CN113471386B CN113471386B (zh) 2022-06-14

Family

ID=77876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6116.1A Active CN113471386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138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2915A (zh) * 2021-12-20 2022-03-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35389A (zh) * 2021-12-30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1364A (zh) * 2021-12-31 2022-04-1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781A (zh) * 2004-12-13 2006-07-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致显示设备
CN102440068A (zh) * 2010-03-31 2012-05-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显示面板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707483A (zh) * 2012-02-29 2012-10-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40361264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50019325A (ko) * 2013-08-13 2015-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8922914A (zh) * 2018-08-03 2018-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64886A (zh) * 2019-06-28 2019-09-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393285A1 (en) * 2017-01-26 2019-12-26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US20200251688A1 (en) * 2019-02-01 2020-08-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O2020162355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CN212517208U (zh) * 2020-08-12 2021-0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20897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781A (zh) * 2004-12-13 2006-07-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致显示设备
CN102440068A (zh) * 2010-03-31 2012-05-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显示面板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707483A (zh) * 2012-02-29 2012-10-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40361264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50019325A (ko) * 2013-08-13 2015-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90393285A1 (en) * 2017-01-26 2019-12-26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CN108922914A (zh) * 2018-08-03 2018-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00251688A1 (en) * 2019-02-01 2020-08-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O2020162355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CN110264886A (zh) * 2019-06-28 2019-09-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20897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212517208U (zh) * 2020-08-12 2021-0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2915A (zh) * 2021-12-20 2022-03-2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42915B (zh) * 2021-12-20 2023-12-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35389A (zh) * 2021-12-30 2022-04-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35389B (zh) * 2021-12-30 2024-01-26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1364A (zh) * 2021-12-31 2022-04-1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61364B (zh) * 2021-12-31 2024-04-09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386B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138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7067453A1 (zh) 曲面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曲面显示装置
US11233099B2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323349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086747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WO2017031939A1 (zh)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406884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7147991A1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6165364A1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320613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WO2024037317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9704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WO2024017343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8743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2804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03643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5685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70408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91582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968141B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CN11486484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482402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4444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9392421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