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65027A -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65027A CN113465027A CN202110673888.5A CN202110673888A CN113465027A CN 113465027 A CN113465027 A CN 113465027A CN 202110673888 A CN202110673888 A CN 202110673888A CN 113465027 A CN113465027 A CN 1134650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reversible
- air outlet
- mode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3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 mo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管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风管机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能力有限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控制方法和可逆风管机,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机壳上形成有前风口和下风口,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机壳内,导风组件和风扇共同设置为能够使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出风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本发明使得室内空间中所有位置的温度尽可能均衡,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管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风管机是风管式空调机的简称,它利用空调连接风管向室内输送冷风,其广泛地应用于购物中心、写字楼或酒店等。
现有的风管机一般为一侧进风、一侧出风的结构,其通过改变面板/导风板的开度来调节风向,进而改变室内的环境温度,但是面板/导风板相对较小,对风向的调整能力有限,很难大范围、快速地对室内的环境温度进行调节。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风管机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能力有限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控制方法,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机壳上形成有前风口和下风口,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机壳内,导风组件和风扇共同设置为能够使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出风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的步骤之后,出风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恢复可逆风管机原先的出风模式;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设定区域为相隔一个高度区域的两个高度区域;其中,高度区域的数量为至少三个。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高度区域的数量为四个,且从高至低依次为:第一高度区域、第二高度区域、第三高度区域和第四高度区域,可逆风管机位于第一高度区域内,两个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第二高度区域,另一个为第四高度区域。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设定区域为相邻或相隔至少一个前后区域的两个前后区域。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前后区域的数量为五个,且从前至后依次为:第一前后区域、第二前后区域、第三前后区域、第四前后区域和第五前后区域,可逆风管机位于第一前后区域内,两个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第五前后区域,另一个为第一前后区域、第二前后区域、第三前后区域和第四前后区域中的任意一个。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的步骤包括:若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则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则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
在上述出风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包括:先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再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逆风管机,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机壳上形成有前风口和下风口,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机壳内,导风组件和风扇共同设置为能够使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
在上述可逆风管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导风组件包括第一上导风板、第二上导风板、第一下导风板、第二下导风板、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第一上导风板和第二上导风板均与上导风罩连接,第一下导风板和第二下导风板均与下导风罩连接,在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时,第一上导风板和第二上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上导风罩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上壁,第一下导风板和第二下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下导风罩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下壁,在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时,第一上导风板和第二上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上导风罩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上壁,第一下导风板和第二下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下导风罩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下壁。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室内环境温度或者用户选择的换热模式使风管机以合适的出风模式出风,然后通过可逆风管机在其室内空间中的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来选择性地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使得室内空间中所有位置的温度尽可能均衡,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通过可逆风管机在其室内空间中的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来使可逆风管机选择性地切换回原先的出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制冷空气下沉和制热空气上浮来使室内的不同区域的温差保持在相对舒适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通过室内高度方向上的温差控制能够使得用户的头脚温度保持在相对舒适的温度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通过室内前后方向上的温差控制能够使得用户在室内移动到不同位置时都能够保持在相对舒适的温度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本发明提供的可逆风管机能够通过其导风组件实现机壳内前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的切换,使得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时能够使风平滑地向前吹出,在下出风时能够使风平滑地向下吹出,降低风阻,提高室内环境温度调节的速度,改善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前出风);
图3是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下出风);
图4是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风管机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能力有限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旨在使得室内空间中所有位置的温度尽可能均衡,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具体地,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的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1、风扇2、换热器3和导风组件4,机壳1上形成有前风口11和下风口12,风扇2、换热器3和导风组件4均设置在机壳1内,导风组件4和风扇2共同设置为能够使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其中,风扇2可以通过正转和反转切换的方式来改变空气的流向,例如,可以使风扇2在正转时将空气从下风口12引进,然后从前风口11吹出,在反转时将空气从前风口11引进,然后从下风口12吹出,实现前出风和下出风的切换,导风组件4设置为能够使机壳1内的风道在前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之间切换,使得在前出风时导风组件4构成前出风风道来使得风平滑地从前风口11吹出,在下出风时导风组件4构成下出风风道来使得风平滑地从下风口12吹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风扇2和换热器3在机壳1中的位置,例如图1至3所示的结构中,当可逆风管机前出风时,风扇2位于换热器3的上游侧,当可逆风管机下出风时,风扇2位于换热器3的下游侧。
在一种优选的情形中,导风组件4包括第一上导风板41、第二上导风板42、第一下导风板43、第二下导风板44、上导风罩45和下导风罩46,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均与上导风罩45连接,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均与下导风罩46连接,在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时,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能够通过转动使上导风罩45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上壁,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能够通过转动使下导风罩46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下壁,在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时,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能够通过转动使上导风罩45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上壁,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能够通过转动使下导风罩46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下壁。其中,第一上导风板41、第二上导风板42、第一下导风板43、第二下导风板44的驱动源可以采用电机,并且两个上导风板可以共用一个电机,例如电机分别通过不同的齿轮副驱动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转动,当然,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还可以分别采用单独的电机驱动。同理,两个下导风板可以共用一个电机,例如电机分别通过不同的齿轮副驱动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转动,当然,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还可以分别采用单独的电机驱动。在上述中,齿轮副也可以替换为曲柄连杆等其他能够实现转动传递的机构。
可选地,如图1至3所示,第一上导风板41的端部和第二上导风板42的端部均与上导风罩45连接,第一下导风板43的端部和第二下导风板44的端部均与下导风罩46连接,第一上导风板41和第二上导风板42分别位于风扇2顶部的两侧(图示中为左右两侧),第一上导风板41靠近前风口11设置,第二上导风板42靠近下风口12设置,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分别位于风扇2底部的两侧(图示中为左右两侧),第一下导风板43靠近前风口11设置,第二下导风板44靠近下风口12设置。当可逆风管机前出风时,如图2所示,第一上导风板41处于其第一位置(例如基本水平的位置)、第二上导风板42处于其第一位置(例如基本竖直的位置)、第一下导风板43处于其第一位置(例如基本竖直的位置)、第二下导风板44处于其第一位置(例如基本水平的位置),从而使得空气平滑地从下风口12引入,从前风口11吹出;当可逆风管机下出风时,如图3所示,第一上导风板41处于其第二位置(例如基本竖直的位置)、第二上导风板42处于其第二位置(例如基本水平的位置)、第一下导风板43处于其第二位置(例如斜向的位置)、第二下导风板44处于其第二位置(例如基本竖直的位置),从而使得空气平滑地从前风口11引入,从下风口12吹出。在上述中,基本水平指的是与水平方向允许存在一定较小的夹角(例如夹角在20°之内)或完全水平,基本竖直指的是与竖直方向允许存在一定较小的夹角(例如夹角在20°之内)或完全竖直,斜向可以为与水平或竖直方向呈30°至60°的夹角,当然,上述的夹角范围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上述角度。当第一上导风板41、第二上导风板42、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分别处于其各自的第一位置时,上导风罩45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上壁,下导风罩46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下壁;当第一上导风板41、第二上导风板42、第一下导风板43和第二下导风板44分别处于其各自的第二位置时,上导风罩45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上壁,下导风罩46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下壁。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地设置上导风罩45和下导风罩46的长度,使其可以在机壳1内形成用于输送空气的全部风道,也可以使其在机壳1内形成用于输送空气的导风通道,然后该导风通道与机壳1的一部分内壁共同形成全部风道。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若否,继续保持当前的出风模式。在上述中,可以仅判断室内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也可以仅判断室内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还可以既判断室内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又判断室内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然后将需要判断的温差与第一预设温度比较。第一预设温度优选为3℃,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预设温度还可以为其他温度值,例如5℃。
优选地,继续参见图4,在上述“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的步骤之后,本发明的出风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恢复可逆风管机原先的出风模式;若否,则保持切换后的出风模式;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与前述同理,在上述中,可以仅判断室内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也可以仅判断室内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还可以既判断室内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又判断室内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然后将需要判断的温差与第二预设温度比较。第二预设温度优选为2℃,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二预设温度还可以为其他温度值,例如1℃。
优选地,“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的步骤包括:若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则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则确定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即,当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说明室内较热,可逆风管机可以通过其室内温度传感器自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然后执行制冷模式,利用制冷时冷空气下沉的原理,采用前出风模式;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说明室内较冷,可逆风管机可以通过其室内温度传感器自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然后执行制热模式,利用制热时热空气上浮的原理,采用下出风模式。或者用户通过遥控器、操控面板或者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等向可逆风管机输入制冷指令或制热指令。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但是用户输入的是制热模式,优选的是按照用户输入的模式运行可逆风管机,或者向用户发送一次确认,然后待用户确认后再执行制热模式,这样的好处在于如果室内环境温度较高但是用户仍有制热需求时,可逆风管机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运行。同理,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但是用户输入的是制冷模式,优选的是按照用户输入的模式运行可逆风管机,或者向用户发送一次确认,然后待用户确认后再执行制冷模式,这样的好处在于如果室内环境温度较低但是用户仍有制冷需求时,可逆风管机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运行。第一温度阈值优选为24℃,第二温度阈值优选为18℃,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还可以为其他温度值。
优选地,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设定区域为相隔一个高度区域的两个高度区域;其中,高度区域的数量为至少三个。通过相隔一个高度区域,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室内高度方向上不同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更为优选的是,高度区域的数量为四个,且从高至低依次为:第一高度区域、第二高度区域、第三高度区域和第四高度区域,可逆风管机位于第一高度区域内,两个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第二高度区域,另一个为第四高度区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将室内的高度进行等分,然后分割成四个区域,也可以是将室内的高度进行不等分,然后分割成四个区域。其中,第二高度区域可以包括用户头部所处的区域,第四高度区域可以包括用户脚部所处的区域,这些高度区域的划定可以在可逆风管机出厂时就已经设定好,或通过对用户的身高进行检测进行划定,或者用户通过人为输入的方式进行划定。在上述中,可以在室内的不同高度区域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然后温度传感器将检测的温度数据通过可逆风管机上的通讯模块传输给可逆风管机。
优选地,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设定区域为相邻或相隔至少一个前后区域的两个前后区域。更为优选的是,前后区域的数量为五个,且从前至后依次为:第一前后区域、第二前后区域、第三前后区域、第四前后区域和第五前后区域,可逆风管机位于第一前后区域内,两个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第五前后区域,另一个为第一前后区域、第二前后区域、第三前后区域和第四前后区域中的任意一个。通过将距离可逆风管机最远的一个前后区域与其他任意一个前后区域比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室内前后方向上不同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将室内的前后距离进行等分,然后分割成五个区域,也可以是将室内的前后距离进行不等分,然后分割成五个区域。其中,这些前后区域的划定可以在可逆风管机出厂时就已经设定好,或者用户通过人为输入的方式进行划定。在上述中,可以在室内的不同前后区域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然后温度传感器将检测的温度数据通过可逆风管机上的通讯模块传输给可逆风管机。
优选地,“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包括:先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再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具体地,如图5所示,先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否,则保持当前的出风模式;若是,则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在切换后,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否,则保持切换后的出风模式;若是,则恢复可逆风管机原先的出风模式;在恢复后,再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否,则保持当前的出风模式;若是,则切换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在切换后,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否,则保持切换后的出风模式;若是,则恢复可逆风管机原先的出风模式。在上述中,先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否,则可以直接再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图5所示的就是这种情形)。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将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A1、A2、A3和A4,其中A1为0.3m以下,A2为0.3-1m,A3为1-1.8m、A4为1.8m以上,将室内在前后方向上等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B1、B2、B3、B4和B5,可逆风管机在高度方向上位于A4内,在前后方向上位于B1内。
当检测室内环境温度≥24℃或用户选择制冷模式时,可逆风管机运行制冷模式,根据冷空气密度大可自沉的原理,可逆风管机采用前出风模式。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将A1和A3之间的温差与3℃比较,若该温差≥3℃,可逆风管机切换为下出风模式,迅速拉低室内底部的温度,待A1和A3之间的温差≤2℃后恢复前出风模式,保证用户头脚温差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然后将B5与B1至B4中的任一个的温差与3℃比较,若该温差≥3℃,可逆风管机切换为下出风模式,形成环绕风,迅速拉低平均温差,提高舒适度,待B5与B1至B4中的任一个的温差≤2℃后恢复前出风模式。
当检测室内环境温度≤18℃或用户选择制热模式时,可逆风管机运行制热模式,根据热空气密度小可上浮的原理,可逆风管机采用下出风模式。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将A1和A3之间的温差与3℃比较,若该温差≥3℃,可逆风管机切换为前出风模式,迅速拉低室内底部的温度,待A1和A3之间的温差≤2℃后恢复下出风模式,保证用户移动时处于最佳的温度范围内。然后将B5与B1至B4中的任一个的温差与3℃比较,若该温差≥3℃,可逆风管机切换为前出风模式,形成环绕风,迅速拉低平均温差,提高舒适度,待B5与B1至B4中的任一个的温差≤2℃后恢复下出风模式。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所述机壳上形成有前风口和下风口,所述风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导风组件和所述风扇共同设置为能够使所述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出风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
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
若是,则切换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切换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的步骤之后,所述出风控制方法还包括:
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
若是,则恢复所述可逆风管机原先的出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所述设定区域为相隔一个高度区域的两个高度区域;
其中,所述高度区域的数量为至少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区域的数量为四个,且从高至低依次为:第一高度区域、第二高度区域、第三高度区域和第四高度区域,所述可逆风管机位于所述第一高度区域内,两个所述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二高度区域,另一个为所述第四高度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情形下,或者在判断的是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情形下,两个所述设定区域为相邻或相隔至少一个前后区域的两个前后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区域的数量为五个,且从前至后依次为:第一前后区域、第二前后区域、第三前后区域、第四前后区域和第五前后区域,所述可逆风管机位于所述第一前后区域内,两个所述设定区域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五前后区域,另一个为所述第一前后区域、所述第二前后区域、所述第三前后区域和所述第四前后区域中的任意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或者输入的换热模式确定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的步骤包括:
若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则确定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或输入的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则确定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当前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和/或前后方向上的两个设定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包括:
先判断室内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个高度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再判断室内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后区域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9.一种可逆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扇、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所述机壳上形成有前风口和下风口,所述风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导风组件和所述风扇共同设置为能够使所述可逆风管机在前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之间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逆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上导风板、第二上导风板、第一下导风板、第二下导风板、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
所述第一上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上导风板均与所述上导风罩连接,所述第一下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下导风板均与所述下导风罩连接,
在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前出风模式时,所述第一上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上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所述上导风罩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上壁,所述第一下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下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所述下导风罩形成前出风风道的下壁,
在所述可逆风管机的出风模式为下出风模式时,所述第一上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上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所述上导风罩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上壁,所述第一下导风板和所述第二下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使所述下导风罩形成下出风风道的下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73888.5A CN113465027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73888.5A CN113465027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65027A true CN113465027A (zh) | 2021-10-01 |
CN113465027B CN113465027B (zh) | 2023-05-26 |
Family
ID=77870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73888.5A Active CN113465027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65027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6348A (zh) * | 2014-10-29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换向结构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CN105972700A (zh) * | 2016-06-27 | 2016-09-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
CN106287944A (zh) * | 2016-07-27 | 2017-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8488920A (zh) * | 2018-04-26 | 2018-09-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JP2018138840A (ja) * | 2017-02-24 | 2018-09-0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US20200300496A1 (en) * | 2017-06-14 | 2020-09-24 |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Wuhan) Co., Ltd | Air duct machine with switchable air-out direction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2021
- 2021-06-17 CN CN202110673888.5A patent/CN1134650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6348A (zh) * | 2014-10-29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换向结构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CN105972700A (zh) * | 2016-06-27 | 2016-09-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
CN106287944A (zh) * | 2016-07-27 | 2017-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JP2018138840A (ja) * | 2017-02-24 | 2018-09-0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US20200300496A1 (en) * | 2017-06-14 | 2020-09-24 |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Wuhan) Co., Ltd | Air duct machine with switchable air-out direction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8488920A (zh) * | 2018-04-26 | 2018-09-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65027B (zh) | 2023-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66532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EP3282198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6300719A (zh)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
JP201814619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1995432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201811976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9564010B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15264621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14183827B (zh) | 室内机出风控制装置及方法、室内机 | |
JP201805967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125350B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3465027A (zh) | 可逆风管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
JP201403198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704040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8179416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9945449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KR20090113630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6952266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0081515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EP3282199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7685364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骨架、室内机和空调 | |
CN113959007B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031395U (zh) |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817908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
KR20090113626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