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4832A - 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4832A
CN113454832A CN202080013759.7A CN202080013759A CN113454832A CN 113454832 A CN113454832 A CN 113454832A CN 202080013759 A CN202080013759 A CN 202080013759A CN 113454832 A CN113454832 A CN 113454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battery pack
case
charging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37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冈干博
一桥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54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4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3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telephones, cameras or pacemakers
    • H01M10/6235Power too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3Terminals or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噪音的充电装置。充电装置1包括:壳4,电池组能够在其上装卸;充电电路部(搭载于电路基板20的电路元件),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冷却用的风扇30,产生将充电电路部冷却的风;吸气用的第一开口部5,形成于壳4;以及排气用的第二开口部6(6a、6b)。通过加长路径长度并弯曲的风路形成部33来连接从风扇30到第二开口部6的风路。风路形成部33在中途缩窄而形成从第二开口部6观察不到风扇30这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使得风扇30的运行声音不易泄漏至外部。风路形成部33使用壳4的壁面、外侧导风壁34以及内侧导风壁35而形成。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的充电装置,特别降低了充电装置的噪音。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充电装置为了应对电池组内的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使充电电流增大来确保容量且缩短了充电时间。但是,若使充电电流增大,则在充电装置内的充电电路及电池组内的二次电池中流动大的电流,因此充电电路及二次电池的温度上升变得剧烈,有导致二次电池的劣化、故障或形成充电电路的元件的故障之虞。为了解决此问题,已知有在充电装置内设置产生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从而在充电时将充电电路的发热元件与电池组内的二次电池冷却的充电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可变更冷却风扇的驱动模式,从而可通过选择关闭模式或低噪音模式来降低冷却风扇的噪音。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利用一个冷却风扇来将电池组与充电电路双方冷却的充电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76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195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充电装置中,将冷却风扇设置于充电装置壳的壁面附近,冷却风的开口部(例如排气口)以与冷却风扇邻接的方式配置。若从开口部(例如排气口)到冷却风扇的距离短,则在如插入细棒的情况下,有到达风扇之虞,因此构成为:在作为排气口的开口部,形成具有相互不同的柱的两层结构的开口部,由此使得细棒等异物不易到达冷却风扇。使用图10对以往的开口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充电装置301的冷却用的风扇330与排气用的开口部306的剖面形状的图。在以往的充电装置301中,靠近充电装置壳302的右侧侧壁而配置风扇330,从左侧的空间抽吸空气并使其通过风扇330,风扇330的排气沿直线方向直接排出至外部。作为排气口的开口部306形成为纵向上细长的狭缝状,此处形成有7个狭缝。在充电装置壳302的右侧侧壁307的内侧配置有平行的壁部308,在所述壁部308形成了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狭缝。进而,壁部308的柱状部分与充电装置壳302的右侧侧壁307的柱状部分在沿排气方向观察时不重合。因此,即便从充电装置壳302的右侧侧壁沿相对于壁面的垂直方向笔直地插入细棒,也不会碰撞风扇330,因此可降低异物进入内部之虞。然而,若将开口部的狭缝的柱部设为两层结构,则在有限的区域311内难以充分确保开口面积,而且排气的气流不为直线状,而是如图中的黑箭头所示弯曲地排出,因此会导致风量下降。进而,若设为风扇330与开口部306靠近的结构,则风扇330的噪音容易从开口部306直接泄漏至外部,会导致充电装置301的运行声音变大。
为了解决噪音的问题,基于专利文献1而言,可通过降低冷却用的风扇的转速来抑制运行声音。然而,虽然噪音下降,但另一方面存在冷却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设计以充分确保最大冷却风量。专利文献2仅能够将电池组与充电电路双方冷却,完全未考虑降低冷却风扇所产生的运行声音。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了噪音的充电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冷却风扇所产生的风量与冷却性能的充电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了使得异物不易从开口部进入冷却风扇的结构的充电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对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特征进行如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形成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壳,电池组能够在其上装卸;充电电路部,收容于壳,且对电池组进行充电;风扇,产生将充电电路部冷却的冷却风;开口部,形成于壳的壁部,且将冷却风排气;以及风路形成部,从风扇的下游侧延伸至开口部,且在风扇与开口部之间形成供冷却风通过的冷却风路。充电装置配置成:在将形成开口部的壳的外侧缘部与风扇的靠近开口部的一侧的端部连结的虚拟直线上,存在风路形成部的壁部。另外,冷却风路设置于搭载充电电路部的基板的旁侧或上侧。另外,形成了一种充电装置,其中,风路形成部具有:引导部,沿与风扇的排气方向交叉的横向延伸,且防止朝向与横向相反的方向的气流;以及导管部,将由引导部引导的冷却风以不经由电池组的方式引导至排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构成为:在从上方观察而由左右及前后的中心线将充电装置的壳四等分的情况下,开口部(排气口)位于四等分部的一个区域内,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与开口部(排气口)不同的区域。另外,构成为:在从上方观察而由左右及前后的中心线将壳四等分的情况下,风扇的一半以上的部分位于四等分部的一个区域内,开口部(排气口)位于与风扇的一半以上的部分所处的区域不同的区域。风路形成部具有:引导部,沿与风扇的排气方向交叉的横向延伸,且防止朝向与横向相反的方向的气流;以及导管部,将由引导部引导的冷却风以不经由电池组的方式引导至开口部(排气口)。另外,冷却风路构成为具有:第一区域,设置于风扇侧;以及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连续地设置于开口部(排气口)侧,第二区域的流动方向的水平剖面积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区域的最大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壳的上表面具有用于装设电池组的电池组连接部,风扇及冷却风路位于电池组连接部的下方。冷却风路的上下的最大高度H大于左右的最大宽度L2~L4。壳具有:电路配置区域,配置充电电路部;以及风路配置区域,与电路配置区域分开地配置冷却风路。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充电装置具有:风扇,产生将充电电路部冷却的冷却风,且配置于充电电路部的下游侧;以及开口部(排气口),与电池组连接部远离地形成于壳,将冷却风排出至壳之外。设置有风路形成部,其将风扇的排气侧与充电装置的开口部(排气口)相连,形成供冷却风以不经由电池组的方式通过的冷却风路。开口部(排气口)设置于充电装置的壳的侧面,风路形成部沿着壳的内侧侧面设置。壳包括:下壳,收容充电电路部;以及上壳,在下壳的上方固定于下壳,风路形成部由上壳及下壳形成。另外,风扇由上壳与下壳夹持。壳包括第二开口部,在壳装设有电池组的状态下与电池组的开口相向。风扇产生经由开口部将电池组冷却的冷却风,并且产生将充电电路部冷却的冷却风。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噪音的充电装置。另外,可提供一种提高了冷却风扇所产生的风量与冷却性能的充电装置。另外,可提供一种采用了使得异物不易从开口部进入冷却风扇的结构的充电装置。另外,由于加长了导管部的长度,因此可将风扇与开口部(排气口)设置于分开的位置,可使风扇的声音充分衰减后再传递至壳外。另外,由于构成为将风路形成部弯曲以使得即便将细棒从第二开口部插入内部也不会碰触风扇的旋转部,因此可在不将开口部的狭缝结构形成为两层的情况下确保安全方面的品质。另外,由于开口部的狭缝结构不为两层而为一层即可,因此可确保第二开口部的面积,可提高风量、冷却性能。另外,由于与电池组连接部远离地形成有第二开口部,因此第二开口部不会被电池组堵塞,故可抑制风量下降。另外,由于第二开口部形成于侧面,因此可使得雨水等异物不易从第二开口部进入壳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且表示装设有电池组的状态。
图2是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且表示未装设电池组的状态。
图3是图1的充电装置1的拆除上壳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充电装置1的水平剖面图。
图5是图1的充电装置1的铅垂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充电装置1的风路形成部33附近的水平剖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6的充电装置1的A-A部的铅垂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1的水平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01的水平剖面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例的充电装置301的开口部附近的局部水平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附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设为图中所示的方向来进行说明。
充电装置1是用于使用商用电源对从电动工具等电气设备拆除的电池组60进行充电的装置。作为充电装置1的壳体的充电装置壳2具有上壳3(上侧壳体)与下壳4(下侧壳体),且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上壳3与下壳4是使用具备电绝缘性的耐热性树脂材料并通过射出成形而构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上壳3与下壳4之间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上壳3、下壳4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与这些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上壳3形成充电装置壳2的上侧半部分,在其上表面的右侧区域设置有电池组连接部10(参照图2),在左侧区域设置有显示部28。在显示部28设置有电池组60的电池容量灯、充电状况的指示灯、温度异常警告灯、向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输出端子的电源供给开关等。在显示部28的前后方向的角部,跨及前表面到上表面、以及跨及后表面到上表面形成有狭缝那样的凹部群8a、凹部群8b。所述凹部群8a、凹部群8b是为了提高强度且从设计上的观点出发而设置的,并非在上壳3的内外连通空气的贯通孔。在充电装置壳2的前侧壁面2a的中央下侧附近形成有第一开口部5,从前侧壁面2a的右角部附近到右侧壁面2b的前侧角部附近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将第一开口部5与第二开口部6中的一者用作吸气口,将另一者用作排气口。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开口部5用作吸气口,将第二开口部6用作排气口,但也可与此相反地,将第二开口部6作为吸入侧。
第一开口部5是跨及下壳4的前侧面到底面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13个),用于将外气导入充电装置壳2内。第一开口部5仅利用下壳4形成,但第二开口部6是利用上壳3与下壳4双方而设置。在上壳3的右前方角部形成有作为冷却风的排出口的第二开口部6的上侧部分。第二开口部6的上侧部分是在上壳3的射出成形时形成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狭缝状的开口,且设置有多个开口。
下壳4形成充电装置壳2的下侧半部分。第一开口部5由纵向上细长的多个狭缝形成,第二开口部6的下侧部分形成于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与上侧部分并排的位置。如根据图1可理解,使作为吸气口的第一开口部5在横向上扩展而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开口面积,但第二开口部6是沿纵向配置,由此,效率良好地利用充电装置壳2的从内侧空间的底面到顶面的侧壁部分。
电池组60包括电池组壳61、收纳于电池组壳61的内部且未图示的二次电池、以及接往二次电池且与充电装置1的连接端子部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池侧端子部而构成。电池组60通过连接于充电装置1而对电池组壳61的内部所收容的二次电池(未图示)进行充电。二次电池的种类为任意的,但例如使用锂离子电池时的输出电压例如为在4个单元为14.4V、在5个单元为18V、在10个单元为36V。
电池组壳61呈大致长方体,在其前表面形成有用于将外气导入电池组壳61内的吸入口64。另外,在电池组壳61的上表面(在图1中,是以倒立状态装设于充电装置1,因此为下侧)设置有图中未显现的连接端子部。在电池组壳6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排出从吸入口64导入的外气的排出口(相当于电池组的开口,图中未显现)。
图2是从图1的状态拆除电池组60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电池组连接部10配置于上壳3的上表面右侧,能够在此处装设电池组60。在电池组连接部10内的中央附近,形成有作为抽吸口的第三开口部7(连接部开口部),其经由电池组60的排出口(未图示)从电池组60侧抽吸空气。第三开口部7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长孔,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形成有6个。第三开口部7的形状与形成于电池组60侧的排气口(未图示)的形状大体一致。在电池组连接部1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轨部41a、导轨部41b。在被导轨部41a、导轨部41b夹持的部分,设置有与电池组60的电池侧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42。电池组60可通过在倒立的状态下从后方向前方侧沿水平方向滑动,而如图1的状态所示的那样装设。若电池组60连接于电池组连接部10,则第三开口部7成为与电池组60的排出口(未图示)接近且相向的位置关系。因此,若从第三开口部7抽吸空气,则具有与从电池组60的内部吸引空气同等的效果。当从充电装置1拆除电池组60时,从图1的装设状态一边按压左右两侧的闩锁按钮62(参照图1)、或者在不按压闩锁按钮62的情况下使电池组60向后方水平地滑动,如此可从电池组连接部10拆除电池组60。
当电池组60与充电装置1在电池组连接部10处连接的情况下,连接端子部42与电池组60的未图示的电池侧端子嵌合,因此电池组60与充电装置1电连接。在连接端子部42设置有充电用+端子、-端子、LD端子、T端子、LS端子这5个端子。此外,也可在连接端子部42设置除所述端子以外的信号端子,只要与所连接的电池组60相配合地适宜设定连接端子部42即可。
导轨部41a、导轨部41b分别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连接端子部42的左侧及右侧,当电池组60与充电装置1在电池组连接部10处连接时,电池组60的滑动槽(未图示)沿着导轨部41a、导轨部41b滑动,由此对电池组60的电池侧端子与充电装置1的连接端子部42的连接进行引导。另外,在此连接后,利用滑动槽与导轨部41a、导轨部41b稳定地保持电池组60。
图3是将上壳3拆除后的状态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上壳3与下壳4在内部收容电气元件及冷却风扇等后,利用多个螺钉受到固定。下壳4形成充电装置壳2的下侧半部分,且在侧壁部分形成有用于抽吸外气的第一开口部5以及第二开口部6(6a、6b)的下侧部分。第一开口部5与第二开口部6是在合成树脂的成形时形成,且在下壳4的四个角部附近形成有螺纹凸台22a~螺纹凸台22d,所述螺纹凸台22a~螺纹凸台22d具有供螺钉从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下壳4的第二开口部6的左侧且为与第一开口部5之间设置有USB插座24,在USB插座24的装设口设置有能够开闭的橡胶性的盖24a。
构成充电装置1的充电电路部的大部分搭载于电路基板20上。电路基板20为单层或多层的印刷基板,且在通过焊接等固定了各种电子元件后,利用未图示的多个螺钉固定于下壳4。在电路基板20搭载有扼流线圈13a、扼流线圈13b、电容器14、变压器15、3个二极管16a~16c、以及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17等。二极管16c与FET 17的背面的散热部以与铝制的冷却用翅片18相接的方式被固定,并利用冷却用翅片18维持高散热性。另外,二极管16a、二极管16b的背面的散热部也固定于另外的冷却用翅片19。冷却用翅片18与冷却用翅片19不仅发挥冷却功能,还发挥用于将充电电路部中流动的冷却风向规定的方向、即风扇30的吸入侧引导的引导部的功能。在冷却用翅片18的左侧侧方配置有扼流线圈13b与电容器14。此处,发热大的元件(例如二极管16a~二极管16c、FET 17、变压器15)配置于靠近第一开口部5且直接暴露于被两个冷却用翅片18与19包围的冷却风的风路中的位置。在冷却用翅片19的右侧的前方侧设置有另外的扼流线圈13a。
在冷却用翅片19的后方部分的右侧设置有冷却用的风扇30。在图中用四方的箱子示意性地示出了风扇30,但作为风扇30,例如使用广泛市售的被称为直流(directcurrent,DC)风扇、冷却风扇的风扇。风扇30由上壳3与下壳4夹持。风扇30是出于通过空气将电子设备的发热冷却并使热逸散来延长电子元件的寿命的目的而使用,被收容于合成树脂制的扁平的长方体的壳中,且轴向的一面侧为吸入侧,相反面侧为排气侧。此处,以风扇30的轴线B1方向左侧为吸入侧(上游侧)、右侧为排气侧(下游侧)的方式配置风扇30。穿过第一开口部5流入充电装置壳2内的空气在通过风扇30之后通过风路形成部33,并经由第二开口部6排出至充电装置壳2的外部。
在风扇30的下游侧形成有作为排出风的通路的风路形成部33,其从风扇30的下游侧延伸至形成于壳2的壁部的第二开口部6。风路形成部33中相对于分割水平面而言的下侧空间成为由外侧导风壁34、下壳4的内壁面及底面、以及内侧导风壁35划定且到达第二开口部6的空气通路(风路)。风路形成部33中未图示的上侧空间形成于上壳3(参照图2)的内侧。其形状与充电装置壳2的水平剖面形状相同,在上壳3形成有相当于外侧导风壁34以及内侧导风壁35的壁部。风路形成部33的底面由下壳4划定,且顶面由上壳3划定。在上壳3的下表面侧的四个角,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凸台。未图示的螺纹凸台与上壳3一体地形成,形成有与下壳4的带贯通孔的螺纹凸台22a~螺纹凸台22d对应的内螺纹孔,且使用未图示的螺钉将上壳3与下壳4螺固。此外,上壳3与下壳4的固定方法为任意的,除了使用螺钉的方法以外,也可使用公知的固定构件进行固定。
从第一开口部5向箭头方向抽吸的外气主要在冷却用翅片18与冷却用翅片19之间流动,它的气流利用冷却用翅片18的后壁面18b而从吸入方向弯曲约90度,并朝向冷却用翅片19的切口部19c流动。通过切口部19c之后的空气流入风扇30的前室25。冷却用翅片19是弯曲成L字状的铝板,且具有左壁面19a与后壁面19b。冷却用翅片18、冷却用翅片19的上端形成为延伸至与上壳3的顶面抵接或接近的位置的大小。冷却用翅片18与冷却用翅片19分别在载置于电路基板20上的状态下利用硅等树脂固定于电路基板20。
在电路基板20,连接有用于与电池组6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线。电路基板20在电池组60的充电时根据规定的条件调整、控制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由此安全且迅速地对电池组60进行充电。此外,虽然此处未图示,但在电路基板20搭载有微型计算机,从而构成为对电池组60的充电动作进行高度控制,例如监视电池单元温度并根据电池单元温度调整充电电流。
图4是图1的充电装置1的水平剖面图。此处,图示了从上方观察充电装置壳2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X1与左右方向的中心线X2。在由中心线X1及中心线X2将充电装置壳2四等分而定义了四个区域的情况下,作为冷却风的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6位于四等分部的一个区域(右下区域)内,风扇30的至少一半以上或者全部位于风扇30的轴线B1与排气口不同的区域(右上区域)。从风扇30的前室25沿箭头的方向通过风扇30之后的排气口在风路形成部33的左右方向上宽度窄的部分中向前方侧流动,被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从第二开口部右侧面6a向右方向排出,其余部分从第二开口部前侧面6b向前方侧排出。
图5是图1的充电装置1的穿过风扇30的轴线B1的铅垂剖面图。风扇30形成为在充电装置壳2的电池组连接部10的下侧的内部空间中可大体利用从底面到顶面予以收容的最大直径的风扇30。电路基板20通过以从下壳4的底面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的肋,而以从下壳4的底面浮起的状态受到保持,冷却风流动的冷却室9成为电路基板20的上侧空间。在下壳4的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脚部11a~脚部11d(在图中未显现11c、11d),且构成为当载置充电装置1时,使下壳4的底面与载置面隔开规定的距离。另外,在电池组连接部10的下方配置风扇30、冷却风路(风路形成部33)。通过对风扇30、冷却风路进行最优配置,可抑制充电装置1的大型化。
贯穿风扇30的空气从左侧的前室25内向右侧的风路形成部33侧流动。在作为风扇30的流入侧空间的前室25中,经由冷却用翅片19的切口部19c而流入冷却风AF1,而且通过冷却用翅片19的右侧部分到达前室25的冷却风AF2以及除此之外的从电池组60的排出口经由第三开口部7流入的冷却风AF3由导管21引导而流入风扇30。即,从第一开口部5吸入并经由前室25流入风扇30的空气(冷却风AF1、冷却风AF2)以及从第三开口部7经由导管21流入风扇30的来自电池组60的内部的冷却风AF3被抽吸至风扇30。由于在上壳3被固定于下壳4的状态下导管21位于电路基板20的上侧,因此电池冷却风路(AF3)与电路冷却风路(AF1、AF2)相互独立。如此,第一开口部5(参照图2)与第三开口部7成为朝向充电装置1的吸入风的入口。被风扇30抽吸的冷却风AF1~冷却风AF3在风扇30内混合(合流)并在风路形成部33侧作为排气风EX1排出。
在电池组60的充电时,从吸入口64导入电池组60的内部空间内的外气到达电池组60的未图示的排出口,并穿过排出口及第三开口部7(参照图2)而被抽吸至充电装置壳2的内部。在从电池组60的吸入口64(参照图1)到排出口的过程中,将电池组壳61内部的二次电池及电路元件等冷却。图中未显现的电池组壳61的排出口被定位成在将电池组60装设于充电装置1时与充电装置1的第三开口部7(参照图2)邻接,从而可利用充电装置1侧的冷却风扇将电池组壳61的内部的空气抽吸至充电装置壳2的内部。
图6是表示图4的充电装置1的风路形成部33附近的水平剖面的局部放大图。此水平剖面位置为上壳3与下壳4的分割面附近。在风路形成部33中流动的风被内侧导风壁35分离,以使其不与在冷却室9中流动的风混合。风路形成部33是纵向(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空间,将风扇30的排气侧与作为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6相连,形成供冷却风以不经由电池组60的方式通过的冷却风路。如此,风路形成部33所占的距离L2比风扇30的轴向长度L1短,因此与使风扇30与右侧壁面2b邻接配置的结构相比,可并不过度牺牲空间地实现本发明的结构。从风扇30的前侧侧面俯视时,内侧导风壁35成为U字状的壁,且在前侧与螺纹凸台22a接合而到达下壳4的前侧壁部。即,配置有扼流线圈13a及USB插座24的空间(冷却室9)侧的空气若不穿过风扇30则无法流动至风路形成部33侧。
风路形成部33包括:引导部36,沿轴线B1方向观察而位于风扇30的投影范围内;以及导管部37,从引导部36以沿与轴线B1正交的方向延伸存在的方式连续。风扇30与下壳4的右侧壁面2b隔开距离L2而配置。此处,若将风扇30的轴线B1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则设为L2≦L1的关系。像这样确保引导部36的距离L2是为了使风路在俯视时弯曲90度。导管部37是朝向第二开口部6延伸的风路。导管部37中与引导部36邻接的连接通路部37a是左右方向上的宽度L3比宽度L2窄地构成的部分。另一方面,关于高度H3(在图7中后述),利用从上壳3的顶面到下壳4的底面的整体,因此连接通路部37a在上下方向上细长,但可确保充分的剖面积。在比俯视时形成为U字状的内侧导风壁35更靠左侧处可配置充电电路的一部分,因此可抑制电路基板20的有效利用面积的降低。如此,通过缩小连接通路部37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有效地抑制由风扇30发出的声音经由第二开口部6传递至外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风扇330配置成在流路上与第二开口部6充分远离,与图10所示的以往的充电装置的从风扇30到排气口的长度相比,可确保充分的流路长度。由此,可有效地抑制由风扇30发出的声音经由第二开口部6传递至外部。
在风路形成部33中,在连接通路部37a的下游侧,与形成第二开口部6的部分相接地形成有排气口配置室37b。排气口配置室37b是在充电装置壳2的壁面配置狭缝状的排出口(第二开口部6)的空间。为了确保排气口配置室37b的空间38,螺纹凸台22a从理想的配置位置稍微向左侧偏移。在充电装置壳2的右侧侧面部分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的右侧面6a,在充电装置壳2的前侧侧面部分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的前侧面6b。第二开口部6的右侧面6a是纵向上细长的3条狭缝。另外,第二开口部6的前侧面6b是纵向(上下方向)上细长的4条狭缝。在排气口配置室37b中,沿轴线C1方向流动的冷却风穿过狭缝状的开口排出至外部。为了将冷却风有效地分散至第二开口部6的各个狭缝部分中并排出,另外为了降低排气阻力,以排气口配置室37b的形式确保规定的空间38。空间38的沿左右方向观察时的最大宽度L4大于连接通路部37a的宽度L3、引导部36的宽度L2。由风路形成部33划定的冷却风路具有:第一区域(引导部36),设置于风扇30侧;以及第二区域(导管部37),与第一区域连续地设置于排气口(第二开口部6)侧,作为第二区域的导管部37的流动方向剖面积的最大宽度L4大于第一区域的最大宽度L2。
从风扇30排出的空气在引导部36中沿与轴线B1方向平行的方向流动。然而,在导管部37中,冷却风与中心线C1平行地流动。因此,在引导部36的流路的弯曲方向外周侧设置外侧导风壁34,并使外侧导风壁34的形状弯曲,由此将从风扇30流出的空气导向导管部37的流路方向(轴线C1方向)。导管部37中左右的宽度缩小的部分(连接通路部37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与风扇30的排气侧的开口(未图示)的直径大致相同程度的长度或其以上。如此,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导管部37中连接通路部37a的轴线C1方向上的长度,可抑制风扇30的运行声音从第二开口部6泄漏至外部。另外,通过不仅配置引导部36而且配置导管部37,可抑制异物从第二开口部6进入风扇30。特别是成为无法通过第二开口部6的右侧面6a、第二开口部6的前侧面6b直视风扇30的一部分的位置关系,因此无论将可通过第二开口部6的狭缝状的开口的程度的细棒从第二开口部6向哪一方向笔直地插入,均会碰撞到壁部(内侧导风壁35、外侧导风壁34或充电装置壳2的内壁)的任一者,不会到达风扇30。即,无论引出几条将形成开口部的充电装置壳2的外侧缘部与风扇30的靠近开口部的一侧的端部连结的虚拟直线,在所有的虚拟直线上均存在风路形成部33的壁部。
图7是图6的充电装置1的A-A部的铅垂剖面图。根据图7的剖面图可理解,内侧导风壁35通过将从上壳3延伸至下方向的分割面的上侧部分与从下壳4延伸至上方向的分割面的下侧部分对齐来构成。如此,内侧导风壁35形成为沿与上壳3和下壳4的射出成形时的分割方向(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可通过与以往相同的制造工序来制造上壳3与下壳4。即,风路形成部33的外缘由上壳3、下壳4的右侧壁面2a、顶面、底面划定。另外,风路形成部33的一部分延伸至比电路基板20更靠下的位置。风路形成部33设置于电路基板20的旁侧(在图7中为电路基板20的右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从电路基板20的上侧延伸存在至下侧。另一方面,风路形成部33未配置于电路基板20的正下方的区域(上下方向上的电路基板20与下壳4的底面之间的区域)。即,如根据图4、图5等明确,配置电路基板20的区域(图4的冷却室9的虚线所示的电路配置区域)与配置风路形成部33的区域(风路配置区域)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从而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可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风路形成部33中连接通路部37a的宽度L3相对于图6所示的宽度L2及宽度L4而形成得窄(细),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3被确保为最大,因此可不增大排气阻力而有效地排出冷却风。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风扇30的下游侧配置风路形成部33并加长了风路形成部33的风路的长度,因此可抑制噪音。可大幅抑制风扇30的驱动声音泄漏至充电装置壳2的外部,结果可经由第二开口部6降低充电装置1的风扇30的运行声音。进而,由于缩小了风路形成部33的中间部分的宽度,因此可进一步抑制风扇30的驱动声音泄漏至充电装置壳2的外部,结果可经由第二开口部6降低充电装置1的风扇30的运行声音。
风扇30的运行声音中,经由吸入侧的第一开口部5传递至外部的声音也不为零,但第一开口部5主要配置于将充电装置1四等分后的图4的左下区域内,且延伸存在至右下区域。然而,左下区域与右下区域均与风扇30的主要配置区域(右上区域)不同,因此吸入流路长度充分长于排气流路,故风扇30的从吸入侧经由第一开口部5泄漏至外部的声音充分小。另外,在风扇30的吸入侧,形成有由铝制的冷却用翅片19形成的俯视时为L字状的壁部,因此运行声音从风扇经由第一开口部5的传递进一步变小。
实施例2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1的水平剖面图。在第二实施例中,为了在有限的高度范围内增大风量,在横向(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了两个风扇130、131。如图中箭头所示,风扇130的吸气是从左向右的方向,排气是沿风扇130的右侧的轴线B2方向排出。另外,如箭头所示,风扇131的排气方向也同样是从左向右的方向,排气是沿风扇131的右侧的轴线B3方向排出。从风扇130、风扇131排出的排气风被外侧导风壁134及下壳104的右侧壁104a引导,在风路形成部133的内部朝向前侧沿箭头139的方向流动,并从充电装置壳102的前方右角的第二开口部6排出至外部。此处,两个风扇130、131的大致大部分包含于装置壳102的后方右侧空间中。风扇131的一部分突出至比中心线X1稍靠前方侧处,但排出冷却风的部分大致为比中心线X1靠后方侧处。因此,在风路形成部133中流动的箭头139方向的排气风流经充电装置壳102的前后长度的一半以上,在装置壳102中在被排除之前可确保充分的导管长度。因此,可大幅抑制伴随风扇130、风扇131的旋转的噪音向外部的传递。
上壳103的风路形成部133部分的内部形状也与下壳104的形状大致相同,且划定风路形成部133的上侧半部分的空间。在上壳103中,从电池组60的排出口经由第三开口部7而流入的空气流入作为风扇131的吸入侧的前室125,且主要被风扇131抽吸。另一方面,风扇130侧的大部分的空气在弯曲成L字状的冷却用翅片119的后壁面119b的后侧从左侧向右侧流动,且主要流入风扇130。充电装置101的内部空间中比中心线X2更靠左侧的空间内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相同。另一方面,冷却用翅片119构成为:与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用翅片19相比,后壁面119b的左右的长度形成得短,使得空气在后壁面119b的后方侧朝向风扇130流动。
实施例3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01的水平剖面图。在充电装置201中,将所使用的风扇230设为一个,且将其轴线B4的朝向设为朝向前侧。另外,风路形成部233设为与风扇230的左右方向宽度W为相同的程度,确保了长度L5的风路形成部233。风路形成部233的右侧由上壳203及下壳204的右侧侧壁划定,左侧由与上壳203及下壳204一体地形成的内侧导风壁235划定。风路形成部233的上侧由上壳203(未图示)的上侧壁面划定,风路形成部233的上下侧由下壳204(未图示)的上侧壁面划定。
为了确保风路形成部233大,需要减小电路基板220的大小来促进集成化。另外,当由中心线X1及中心线X2将充电装置四等分时,以风扇230的中心点包含于右后区域内的方式配置,且作为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6配置于四等分而成的右下区域内。如此确保风路形成部233大,而且,若可确保其长度L5为充电装置壳2的纵深(前后长度)的大致一半,则在不增加流路阻力的情况下增大到作为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206的距离,与以往的充电装置相比可大幅抑制传至外部的运行声音。
以上,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充电装置的风扇30与风路形成部33的配置并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那样的配置,只要可构成为能够充分确保由风路形成部33形成的从风扇30到排气口的距离,则可设为任意的配置结构。也可将第二开口部与风扇的大部分配置于由中心线X1及中心线X2将充电装置四等分时相同的区域(例如,右前区域)。此时,可如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那样,通过利用外侧导风壁34、外侧导风壁134改变风向来确保风路的距离。或者,也可构成为沿着充电装置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配置第三实施例那样的直线风路,并使包含风扇的区域与形成排气口的区域不同。在这些结构中,与图10所示的现有技术例的结构相比,也可充分确保从风扇到排气口的距离。此外,构成为在由中心线X1及中心线X2将充电装置四等分时第二开口部6(排气口)全部形成于相同的区域内,但第二开口部6也可与第一开口部5同样地形成为跨越两个区域。
符号的说明
1:充电装置
2:充电装置壳
2a:前侧壁面
2b:右侧壁面
3:上壳
4:下壳
5:第一开口部
6:第二开口部
6a:第二开口部右侧面
6b:第二开口部前侧面
7:第三开口部
8a、8b:凹部群
9:冷却室
10:电池组连接部
11a、11b:脚部
13a、13b:扼流线圈
14:电容器
15:变压器
16a~16c:二极管
17:FET
18、19:冷却用翅片
18a、19a:左壁面
18b、19b:后壁面
19c:切口部
20:电路基板
21:导管
22a~22d、23d:螺纹凸台
24:USB插座
24a:盖
25:(风扇的)前室
28:显示部
30:风扇
33:风路形成部
34:外侧导风壁
35:内侧导风壁
36:引导部(第一区域)
37:导管部(第二区域)
37a:连接通路部
37b:排气口配置室
38:空间
41a、42b:导轨部
42:连接端子部
60:电池组
61:电池组壳
62:闩锁按钮
64:吸入口
101:充电装置
102:充电装置壳
103:上壳
104:下壳
104a:右侧壁
106:开口部
119:冷却用翅片
119b:后壁面
125:(风扇的)前室
130、131:风扇
133:风路形成部
134:外侧导风壁
135:内侧导风壁
201:充电装置
203:上壳
204:下壳
206:开口部
220:电路基板
230:风扇
233:风路形成部
235:内侧导风壁
301:充电装置
302:充电装置壳
306:开口部
307:右侧侧壁
308:壁部
311:区域
330:风扇
AF1~AF3:冷却风
EX1:排气风

Claims (15)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电池组能够在其上装卸;
充电电路部,收容于所述壳,且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
风扇,收容于所述壳,且产生将所述充电电路部冷却的冷却风;
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壳的壁部,且将所述冷却风排气;以及
风路形成部,从所述风扇的下游侧延伸至所述开口部,且在所述风扇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形成供所述冷却风通过的冷却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形成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壳的外侧缘部与所述风扇的靠近所述开口部的一侧的端部连结的虚拟直线上,存在所述风路形成部的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路设置于搭载所述充电电路部的电路基板的旁侧或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充电电路部的下游侧,
所述风路形成部具有:引导部,沿与所述风扇的排气方向交叉的横向延伸,且防止朝向与所述横向相反的方向的气流;以及导管部,将由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冷却风以不经由所述电池组的方式引导至所述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充电电路部的下游侧,
在从上方观察而由左右及前后的中心线将所述壳四等分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四等分部的一个区域内,所述风扇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与所述开口部不同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充电电路部的下游侧,
在从上方观察而由左右及前后的中心线将所述壳四等分的情况下,所述风扇的一半以上的部分位于所述四等分部的一个区域内,所述排气口位于与所述风扇的一半以上的部分所处的所述区域不同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路具有:第一区域,设置于所述风扇侧;以及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开口部侧,所述第二区域的流动方向剖面积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最大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的上表面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连接部,所述风扇及所述冷却风路位于所述电池组连接部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路的上下的最大高度H大于左右的最大宽度L。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具有:电路配置区域,配置所述充电电路部;以及风路配置区域,与所述电路配置区域分开地配置所述冷却风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具有电池组连接部,所述电池组能够在其上装卸,
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充电电路部的下游侧,
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电池组连接部远离地形成于所述壳,且是将所述冷却风排出至所述壳之外的排气口,
所述风路形成部将所述风扇的排气侧与所述排气口相连,形成供所述冷却风以不经由所述电池组的方式通过的冷却风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壳的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形成部沿着所述壳的侧面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包括:下壳,收容所述充电电路部;以及上壳,在所述下壳的上方固定于所述下壳,
所述风路形成部由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包括:电池组连接部,所述电池组能够在其上装卸;以及连接部开口部,在所述电池组连接部装设有所述电池组的状态下与所述电池组的开口相向,
所述风扇产生经由所述连接部开口部将所述电池组冷却的冷却风,并且产生将所述充电电路部冷却的冷却风。
CN202080013759.7A 2019-02-28 2020-01-31 充电装置 Pending CN1134548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6348 2019-02-28
JP2019036348 2019-02-28
PCT/JP2020/003666 WO2020175010A1 (ja) 2019-02-28 2020-01-31 充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4832A true CN113454832A (zh) 2021-09-28

Family

ID=72239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3759.7A Pending CN113454832A (zh) 2019-02-28 2020-01-31 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23569A1 (zh)
EP (1) EP3934006A4 (zh)
JP (1) JP7107426B2 (zh)
CN (1) CN113454832A (zh)
WO (1) WO2020175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1008B2 (ja) * 2015-11-09 2020-02-05 ゴゴロ インク 携帯型電気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の熱管理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13096934B (zh) * 2021-04-06 2022-09-1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桩及其磁性组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4161A (ja) * 2010-09-27 2012-04-12 Panasonic Eco Solutions Power Tools Co Ltd 充電器
CN102687336A (zh) * 2010-11-09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系统
JP2013192282A (ja) * 2012-03-12 2013-09-26 Max Co Ltd 充電器
CN104283257A (zh) * 2013-07-12 2015-01-1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
CN104868522A (zh) * 2014-02-26 2015-08-26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JP2016149841A (ja) * 2015-02-10 2016-08-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CN108352715A (zh) * 2015-10-28 2018-07-31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US20180224909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charger for mobile terminal within vehicle, and vehicle
CN109328422A (zh) * 2016-05-31 2019-02-12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5922A (ja) * 1999-01-26 2000-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充電装置
JP2005276733A (ja) 2004-03-26 2005-10-06 Hitachi Koki Co Ltd 充電装置
TW200830662A (en) * 2007-01-10 2008-07-16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Battery charger for power tool
JP6399479B2 (ja) * 2015-06-30 2018-10-03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JP7113177B2 (ja) * 2016-12-21 2022-08-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温度調和ユニット、温度調和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JP6871056B2 (ja) * 2017-05-19 2021-05-12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可搬型給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4161A (ja) * 2010-09-27 2012-04-12 Panasonic Eco Solutions Power Tools Co Ltd 充電器
CN102687336A (zh) * 2010-11-09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系统
JP2013192282A (ja) * 2012-03-12 2013-09-26 Max Co Ltd 充電器
CN104283257A (zh) * 2013-07-12 2015-01-1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
CN104868522A (zh) * 2014-02-26 2015-08-26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JP2016149841A (ja) * 2015-02-10 2016-08-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CN108352715A (zh) * 2015-10-28 2018-07-31 株式会社牧田 充电器
CN109328422A (zh) * 2016-05-31 2019-02-12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
US20180224909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charger for mobile terminal within vehicle, an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34006A1 (en) 2022-01-05
JPWO2020175010A1 (ja) 2021-12-09
WO2020175010A1 (ja) 2020-09-03
EP3934006A4 (en) 2022-06-15
JP7107426B2 (ja) 2022-07-27
US20220123569A1 (en)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7452B2 (en) Battery charger capable of efficiently cooling secondary battery in battery pack and charging circuit unit in battery charger
CN107415672B (zh) 车载用蓄电池
US9413045B2 (en) Battery pack
US20200067045A1 (en) Battery module
KR100997012B1 (ko) 전력 변환 장치
EP0854565A2 (en) Inverter with incorporated filter circuit and improved component cooling arrangement
CN113454832A (zh) 充电装置
WO2018150795A1 (ja) 熱媒体加熱装置、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US20220192058A1 (en) Converter
CN108882617B (zh) 驱动装置
CN107000102B (zh) 焊接装置
JP5560078B2 (ja) 電源装置
US20210273580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H09322334A (ja) 制御盤
CN219679064U (zh) 一种防干扰散热结构及超声波装置
JP2006040625A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CN217659924U (zh) 一种超声医疗设备
CN220554233U (zh) 电子设备
US20240120756A1 (en) Battery charger
CN219919262U (zh) 储能电源及其线路板模组
CN218103945U (zh) 装配盒体
CN218977110U (zh) 电子装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
KR102213197B1 (ko) 차량용 전자 제어 장치
JPH09236283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