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7048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7048B CN113437048B CN202110717972.2A CN202110717972A CN113437048B CN 113437048 B CN113437048 B CN 113437048B CN 202110717972 A CN202110717972 A CN 202110717972A CN 113437048 B CN113437048 B CN 1134370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ignment mark
- region
- area
- bending
-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7 Polyether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30 polya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01 polyether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12266 Poly(ether sulfone) P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9 reinforc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FIYHXOOOISSDN-UHFFFAOYSA-N tellanylidene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Te]=[Ga] OFIYHXOOOISSD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04M1/0269—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mounted in a fixed curved configuration, e.g. display curved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telephon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e.g. registration marks, alignment structures, wafer map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 H01L2223/54426—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for alignmen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第一弯曲区以及第二弯曲区。平面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平面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第一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弯曲区包括绑定部。所述绑定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第二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二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一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本申请的第一对位标记更容易被CCD摄像头抓取,易于识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四曲全面屏手机应运而生。在四曲全面屏手机的垫弯(Pad Bending)制程中,需要利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摄像头同时抓取显示面板上的对位标记和绑定部的对位标记,通过这组对位标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是否达到预定弯折位置。而由于显示面板上的对位标记位于曲面显示区,在弯折时,因对位标记进入弧形区,在正视角下显示面板上的对位标记出现畸变而无法抓取,垫弯工序难以进行,为显示装置的制造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解决位于曲面显示区上的对位标记出现畸变而无法抓取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平面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平面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
第一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弯曲区包括绑定部,所述绑定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以及
第二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二边;
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一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交点位于所述平面区之外。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曲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的外周彼此相连,形成一圆角。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交点位于所述平面区之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相交处开设有开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金属层,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衬底之间具有透光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栅极金属层;以及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金属电极层;
所述金属层为栅极金属层和金属电极层中的其中一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信号走线,多条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包括净空区,所述多条信号走线围绕所述净空区布置,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净空区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周边区外周具有切割道,所述第一周边区包括挡墙,所述挡墙位于所述切割道靠近所述主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挡墙与所述切割道之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显示区还包括第三边,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且与所述第一边相邻,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弯曲区,所述第三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三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二周边区,所述第二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二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三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二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二对位标记,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对位标记,所述第三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绑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的一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对位标记的直线距离位于3毫米±0.2毫米的范围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对位标记,所述第四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绑定部靠近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的一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位标记与所述第四对位标记的直线距离位于3毫米±0.2毫米的范围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面上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对应于所述第一对位标记设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第一弯曲区以及第二弯曲区。平面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平面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第一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弯曲区包括绑定部。所述绑定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第二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二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一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本申请的用于绑定部弯折对位的第一对位标记设置于平面区,在进行绑定部弯折时,不会发生畸变,更容易被CCD摄像头抓取,易于识别。并且,第一对位标记设置于平面区的非显示区,不影响主显示区的像素排列,也不受到主显示区的反光金属干扰,易于识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展开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平面区的俯视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c)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的显示面板的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显示装置的垫弯制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媒体播放器、可穿戴设备、数码相机、车载导航仪等。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以显示装置是手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示意图。图3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展开示意图。
显示装置100为四曲面屏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0。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OLED显示面板10可以为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面板、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Pass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PMOLED)显示面板以及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QLED)显示面板中的一种。
显示面板10包括平面区11。请参考图4,图4为图1的平面区的俯视图。平面区11包括主显示区D1和周边区D2。周边区D2位于主显示区D1的四个角部。主显示区D1用于显示画面。主显示区D1为主动(Active Area,AA)区。即,主显示区D1中设置有驱动电路以及有机发光器件。周边区D2为非显示区。周边区D2用于设置走线(未图示)等部件。平面区11包括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以及第四边114。第一边111位于第二边112和第三边113之间。即,第一边111分别与第二边112和第三边113相邻。第四边114也位于第二边112和第三边113之间。即,第四边114也分别与第二边112和第三边113相邻。第一边111与第四边114相对。第二边112与第三边113相对。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弯曲区12、第二弯曲区13、第三弯曲区14以及第四弯曲区15。第一弯曲区12连接于第一边111,并以第一边111为弯折轴朝显示面板10的背面弯折。第二弯曲区13连接于第二边112,并以第二边112为弯折轴朝显示面板10的背面弯折。第三弯曲区14连接于第三边113,并以第三边113为弯折轴朝显示面板10的背面弯折。第四弯曲区15连接于第四边114,并以第四边114为弯折轴朝显示面板10的背面弯折。第一弯曲区12、第二弯曲区13、第三弯曲区14以及第四弯曲区15用于进行曲面显示。第一弯曲区12、第二弯曲区13、第三弯曲区14以及第四弯曲区15可以与主显示区D1配合,显示完整画面。第一弯曲区12、第二弯曲区13、第三弯曲区14以及第四弯曲区15均包括曲面显示区以及围绕曲面显示区设置的曲面非显示区。具体地,图1中虚线之内的区域为显示区,虚线之外的区域为非显示区。
第一弯曲区12包括绑定部121。绑定部121弯折至显示面板10的背面。绑定部121用于绑定驱动组件DM。驱动组件DM用于将显示面板10所需的信号输入到面内。具体地,绑定部121上设置有绑定端子。绑定端子上绑定有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或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COF或FPC远离绑定端子的一端连接有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区12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下边框处,即驱动组件DM绑定于显示装置100的下边框。并且,显示装置100仅包括第一弯曲区12中的这一个绑定部12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绑定部121也可以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上边框、左边框或者右边框处。显示装置100也可以包括两个以及以上绑定部121,并分别绑定一个驱动组件DM。
周边区D2包括第一周边区D21和第二周边区D22。第一周边区D21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一周边区D21位于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之间。第二周边区D22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二周边区位于D22第一弯曲区12与第三弯曲区14之间。第一周边区D21与第二周边区D22可以在第一边111的方向上关于主显示区D1对称设置。可以理解,周边区D2还包括第三周边区D23和第四周边区D24。第三周边区D23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三周边区D23位于第一弯曲区12与第四弯曲区15之间。第四周边区D24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四周边区D24与第三弯曲区14与第四弯曲区15之间。第三周边区D23与第一周边区D21在第二边112的方向上关于主显示区D1对称设置。第四周边区D24与第二周边区D22在第三边113的方向上关于主显示区D1对称设置。更具体地,第一周边区D21位于主显示区D1下侧的左角部,第二周边区D2位于主显示区D1下侧的右角部。第三周边区D23位于主显示区D1上侧的左角部,第四周边区D24位于主显示区D1上侧的右角部。
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3,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DA和边框区NDA。其中,显示面板10从图3的展开状态下,沿平面显示区DA的第一边111至第四边114进行弯折形成图1的平面区11、第一弯曲区12、第二弯曲区13、第三弯曲区14和第四弯曲区15。
第一周边区D21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周边区D22中设置有第二对位标记M2。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二对位标记M2可以对称设置。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均用于绑定部121的弯折对位。与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二对位标记M2相应的,绑定部121设置有第三对位标记M3和第四对位标记M4。第三对位标记M3位于绑定部121靠近第一对位标记M1的一端。第四对位标记M4位于绑定部121靠近第二对位标记M2的一端。第三对位标记M3与第四对位标记M4可以对称设置。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三对位标记M3配合,确定绑定部121的一端的弯折位置和弯折弧度。第二对位标记M2与第四对位标记M4用于确定绑定部121的另一端的弯折位置和弯折弧度。具体地,在将绑定部121弯折至显示面板10背面,即垫弯制程中,利用CCD摄像头抓取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三对位标记M3、第二对位标记M2和第四对位标记M4,获取这两组对位标记的相对位置关系,当这两组对位标记的相对位置关系均满足预设条件,则判断绑定部121弯折到位,否则判断为绑定部121没有弯折到位。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对位标记M2、第三对位标记M3以及第四对位标记M4的形状。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对位标记M2、第三对位标记M3以及第四对位标记M4的形状可以为“T”字型、“十”字型、“L”字型,也可以为镂空图案或者凸起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为“T”字型。第三对位标记M3和第四对位标记M4为“十”字型。具体地,在将绑定部121弯折至显示面板10背面,即垫弯制程中,利用CCD摄像头抓取“T”字型的第一对位标记M1与“十”字型的第三对位标记M3、“T”字型的第二对位标记M2与“十”字型的第四对位标记M4。获取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三对位标记M3的直线距离,以及第二对位标记M2与第四对位标记M4的直线距离。若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三对位标记M3的直线距离以及第二对位标记M2与第四对位标记M4的直线距离位于标准范围内,则判断为绑定部121弯折到位,否则判断为绑定部121没有弯折到位。标准范围可以是3毫米±0.2毫米。
本申请的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区11,不会发生畸变,更容易被CCD摄像头抓取,易于识别。并且,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位于平面区11中的周边区D2。若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设置于主显示区D1,则由于主显示区D1中像素结构复杂,存在较多反光金属结构,这些反光金属结构在利用CCD摄像头抓取时,容易发生反光,不利于对位标记抓取。并且,在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10中,相邻像素之间排列密集,没有设置对位标记的空间,如果要设置对位标记,则需要增大相邻像素之间的间距(pitch),不利于实现高分辨率显示。因此,本申请将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设置于周边区D2,即不影响显示效果,又便于CCD摄像头抓取,能够提升生产速率。
第一对位标记M1可以位于第一周边区D21远离主显示区D1的一侧。进一步,第一对位标记M1沿第一周边区D21的外周设置。第二对位标记M2位于第二周边区D22远离主显示区D1的一侧。进一步,第二对位标记M2沿第二周边区D22的外周设置。本申请中的第一周边区D21用于设置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周边区D22用于设置第二对位标记M2,将第一对位标记M1设置于远离主显示区D1的一侧,能够压缩第一周边区D21的面积,而增大平面区11中主显示区D1的面积,从而提高屏占比,并缩窄边框。同样地,将第二对位标记M2设置于远离主显示区D1的一侧,能够压缩第二周边区D22的面积,增大平面区11中主显示区D1的面积,从而提高屏占比,并缩窄边框。
请参考图5(a)至图5(c),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或者特殊反光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工艺,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材料可以利用显示面板10中原有的金属层制成。即,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101和金属层M。金属层M设置于衬底101上。金属层M包括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可以设置在相同的金属层中,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金属层中。另外,由于CCD摄像头抓取第一对位标记M1时,是从衬底101侧进行抓取,为了便于CCD摄像头抓取,第一对位标记M1与衬底101之间具有透光部T。即,在第一对位标记M1与衬底101之间的部分全部为透明材料层,不设置金属或者其他具有遮光效果的部件。
具体地,如图5(a)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101、驱动电路层102以及发光层103。
衬底101为柔性衬底101。衬底101可以包括单层柔性有机层,也可以包括两层以及以上的柔性有机层,以及设置于相邻两个柔性有机层之间的阻隔层。柔性有机层的材料选自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芳酯(PAR)、聚碳酸酯(PC)、聚醚酰亚胺(PEI)和聚醚砜(PES)中的一种或多种。阻隔层的材料选自二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驱动电路层102设置于衬底101上。驱动电路层102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以是7T1C电路或者5T1C电路等本领域常用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进一步,驱动电路层102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在薄膜晶体管为双栅极薄膜晶体管的情况下,栅极金属层又可以包括第一栅极金属层GE1和第二栅极金属层GE2。
发光层103设置于驱动电路层102远离衬底101一侧。发光层103包括金属电极层。发光层103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等。金属电极层可以为阳极层AL。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金属层M为第一栅极金属层GE1。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金属层M为第二栅极金属层GE2。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c)所示,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金属层M为发光层103的阳极层AL。
也就是说,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二对位标记M2的金属层M可以为栅极金属层和金属电极层中的其中一个。
请参考图6,图6为图1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条信号走线104。多条信号走线104位于第一周边区D21。第一周边区D21包括净空区C。多条信号走线104围绕净空区C布置。净空区C为不设置信号走线104的区域。第一对位标记M1位于净空区C中。信号走线104可以是GOA走线、EM走线、VSS走线以及Vi走线等。通过将第一对位标记M1设置在多条信号走线104之间,能够压缩非显示区空间,同时,信号走线104绕过第一对位标记M1设置,便于CCD摄像头抓取。同样地,第二周边区D22中也设置有多条信号走线104。第二周边区D22也包括净空区C。多条信号走线104围绕净空区C布置。第二对位标记M2位于净空区C中。第一周边区D21包括挡墙105。第一对位标记M1还可以位于挡墙105与主显示区D1之间。
请参考图7,图7为图1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周边区D21外周具有切割道CL。挡墙105位于切割道CL靠近主显示区D1的一侧。第一对位标记M1位于挡墙105与切割道CL之间。更具体的,挡墙105位于信号走线104远离主显示区D1的一侧。在本申请中,第一对位标记M1位于挡墙105与切割道CL之间。挡墙105与切割道CL之间由于没有设置信号走线104,有利于抓取对位标记。第二对位标记M2的位置可以参考第一对位标记M1,对此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考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的四个角形成为大圆角。具体地,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间隔设置于第一周边区D21的两侧。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间隔设置于第一周边区D21的两侧。即,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不相交,也不相连接。也可以说,第一边111与第二边112的交点位于平面区11之外。第一弯曲区12、第一周边区D21与第二弯曲区13的外周彼此相连,形成一光滑的圆角。并且,圆角的曲率为正。由于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不相交,也不相连接,在利用柔性显示面板10弯折形成四曲面显示屏的时候,只需要预留出第一周边区D21的位置,将间隔设置于第一周边区D21两侧的柔性显示面板10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即可,制程较为简单。
此外,请参考图8,图8为图1的显示装置的垫弯制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盖板20。盖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一侧。具体地,盖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正面侧。用于四曲面显示屏的盖板20可以采用2.5D玻璃。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通过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30贴合。盖板2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面上设置有遮光层21。遮光层21用于对第一对位标记M1进行遮光,以使第一对位标记M1不被用户察觉。遮光层21对应于第一对位标记M1设置。遮光层21的材料可以为黑色油墨。遮光层21在第一对位标记M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对位标记M1。遮光层21还对应于第二对位标记M2,并且遮光层21在第二对位标记M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对位标记M2,以使第二对位标记M2不被用户察觉。
以下,说明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对位标记M2、第三对位标记M3以及第四对位标记M4在垫弯制程中的应用。显示面板10的第一弯曲区12弯折至显示面板10的背面。第一弯曲区12的末端为绑定部121。此外,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的第一背板40。第一背板4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有补强材50。绑定部121与显示面板10相对设置。绑定部121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的第二背板60。第一背板40与第二背板60之间还设置有散热层70。在垫弯过程中,第一对位标记M1在显示面板10的正面侧始终被遮光层21遮挡,不被用户察觉。由于第一对位标记M1位于平面区11,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侧可以被CCD摄像头容易抓取。CCD摄像头通过抓取第一对位标记M1和第三对位标记M3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判断是否达到预定弯折位置。当判断达到预定弯折位置时,停止显示面板10的弯折。接下来进行驱动组件DM的绑定工序,以完成显示装置100的制造。
请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仅在于:显示装置100的四个角形成为小圆角。具体地,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相交。也可以说,第一边111与第二边112的交点位于平面区11之内。由于第一弯曲区12域第二弯曲区13相交,在弯折柔性显示面板10形成四曲面屏时,相交的位置由于同时朝两个方向弯曲,会发生褶皱。因此,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相交处开设有开口10a,以防止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相交的位置发生褶皱,应力传递给第一弯曲区12和第二弯曲区13而损坏显示面板10。由于开口10a朝内,也可以说,小圆角的曲率为负。
第一弯曲区12与第三弯曲区14相交。也可以说,第一边111与第三边113的交点位于平面区11之内。由于第一弯曲区12与第三弯曲区14相交,在弯折柔性显示面板10形成四曲面屏时,相交的位置由于同时朝两个方向弯曲,会发生褶皱。因此,第一弯曲区12与第三弯曲区14相交处也开设有开口10a,以防止第一弯曲区域12与第三弯曲区14相交的位置发生褶皱,应力传递给第一弯曲区域12和第三弯曲区14而损坏显示面板10。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周边区D21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一周边区D21位于第一弯曲区12与第二弯曲区13之间。第二周边区D22位于主显示区D1的一个角部,且第二周边区位于D22第一弯曲区12与第三弯曲区14之间。第一周边区D21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M1。第二周边区D22中设置有第二对位标记M2。与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二对位标记M2相应的,绑定部121设置有第三对位标记M3和第四对位标记M4。第一对位标记M1与第三对位标记M3配合,确定绑定部121的一端的弯折位置和弯折弧度。第二对位标记M2与第四对位标记M4用于确定绑定部121的另一端的弯折位置和弯折弧度。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第一弯曲区以及第二弯曲区。平面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平面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第一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弯曲区包括绑定部。所述绑定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第二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二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一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本申请的用于绑定部弯折对位的第一对位标记设置于平面区,在进行绑定部弯折时,不会发生畸变,更容易被CCD摄像头抓取,易于识别。并且,第一对位标记设置于平面区的非显示区,不影响主显示区的像素排列,也不受到主显示区的反光金属干扰,易于识别。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平面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平面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所述周边区为非显示区;
第一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弯曲区包括绑定部,所述绑定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以及
第二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二边;
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一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一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对位标记,所述第三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绑定部,所述第三对位标记用于与所述第一对位标记配合对所述绑定部的弯折进行对位,在所述第二边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对位标记错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交点位于所述平面区之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区、所述第一周边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的外周彼此相连,形成一圆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交点位于所述平面区之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二弯曲区相交处开设有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金属层,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对位标记,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衬底之间具有透光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栅极金属层;以及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金属电极层;
所述金属层为栅极金属层和金属电极层中的其中一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信号走线,多条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包括净空区,所述多条信号走线围绕所述净空区布置,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净空区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边区外周具有切割道,所述第一周边区包括挡墙,所述挡墙位于所述切割道靠近所述主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位于所述挡墙与所述切割道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还包括第三边,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且与所述第一边相邻,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弯曲区,所述第三弯曲区连接于所述第三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二周边区,所述第二周边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且所述第二周边区位于所述第一弯曲区与所述第三弯曲区之间,所述第二周边区中设置有第二对位标记,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用于所述绑定部的弯折对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对位标记的直线距离位于3毫米±0.2毫米的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对位标记,所述第四对位标记位于所述绑定部靠近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的一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与所述第四对位标记的直线距离位于3毫米±0.2毫米的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面上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对应于所述第一对位标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7972.2A CN113437048B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显示装置 |
US17/593,889 US20240048647A1 (en) | 2021-06-28 | 2021-08-03 | Display device |
PCT/CN2021/110272 WO2023272868A1 (zh) | 2021-06-28 | 2021-08-03 | 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7972.2A CN113437048B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7048A CN113437048A (zh) | 2021-09-24 |
CN113437048B true CN113437048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7755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17972.2A Active CN113437048B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48647A1 (zh) |
CN (1) | CN113437048B (zh) |
WO (1) | WO20232728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48192B2 (en) | 2021-12-13 | 2024-07-23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
CN114220934B (zh) * | 2021-12-13 | 2024-05-1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4627762B (zh) * | 2022-03-09 | 2024-04-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其贴合方法、移动终端 |
CN115377067A (zh) * | 2022-05-23 | 2022-11-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15064066A (zh) * | 2022-06-08 | 2022-09-16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5802795B (zh) * | 2023-01-05 | 2024-09-03 |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06594B (zh) * | 2011-11-27 | 2019-07-16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101711020B1 (ko) * | 2014-10-17 | 2017-03-06 | 주식회사 파인텍 | 마크 및 패턴 인식을 통한 tfog 본딩 얼라인 검사장치 |
JP6786284B2 (ja) * | 2016-07-15 | 2020-11-1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
KR102296074B1 (ko) * | 2017-05-19 | 2021-08-3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N107705709B (zh) * | 2017-11-03 | 2020-01-0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弯折治具 |
KR102626885B1 (ko) * | 2018-11-28 | 2024-01-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
CN111029290A (zh) * | 2019-11-06 | 2020-04-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对位方法和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US11737318B2 (en) * | 2019-12-20 | 2023-08-22 |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ignment method |
CN111383537A (zh) * | 2020-04-02 | 2020-07-07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564113B (zh) * | 2020-06-10 | 2022-03-29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CN112116879A (zh) * | 2020-10-14 | 2020-12-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多曲面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6-28 CN CN202110717972.2A patent/CN113437048B/zh active Active
- 2021-08-03 US US17/593,889 patent/US2024004864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03 WO PCT/CN2021/110272 patent/WO202327286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7048A (zh) | 2021-09-24 |
US20240048647A1 (en) | 2024-02-08 |
WO2023272868A1 (zh) | 2023-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37048B (zh) | 显示装置 | |
US10910410B2 (en) |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
US11163409B2 (en) | Touch panel | |
US12111990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input-sensing member | |
CN10868230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EP3564779B1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rminal | |
CN109427862B (zh) | 显示设备和包括该显示设备的多屏幕显示设备 | |
US20110157762A1 (en) | Capacitive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with input function | |
US11271063B2 (en) | Flexible display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KR20220063796A (ko) | 표시 장치 | |
WO2022183893A1 (zh) | 屏幕模组、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 |
KR20210010717A (ko) | 표시 장치 | |
JP4984752B2 (ja) |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KR102673973B1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210148550A (ko)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
US11314347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gitizer assemb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08009553A (ja) | 電極基板 | |
KR102637199B1 (ko) | 보더리스타입 표시장치 | |
CN210489211U (zh) | 一种驱动电路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220829800U (zh) | 显示装置 | |
US12008180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fingerprint sensor | |
US20230100439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306353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8099169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JP4645256B2 (ja)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