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0646A - 一种漏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0646A
CN113410646A CN202110669559.3A CN202110669559A CN113410646A CN 113410646 A CN113410646 A CN 113410646A CN 202110669559 A CN202110669559 A CN 202110669559A CN 113410646 A CN113410646 A CN 113410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gment
slot
segments
coupling loss
leaky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95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垄龙
赵瑞静
王斌
缪艳华
徐彬彬
许波华
徐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95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106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1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0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漏缆,涉及通信电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漏缆不能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的技术问题。该漏缆包括外导体,外导体具有信源端;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每个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多个分段中,距离信源端最近的分段为第一分段,当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本发明提供的漏缆用于实现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Description

一种漏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缆。
背景技术
漏缆通常应用在隧道和建筑物内,用于提供可靠的电磁波信号。然而,在列车隧道、高铁隧道内,由于电磁波穿过列车、高铁的车体时的损耗太大,导致列车、高铁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微弱。因此,需要对漏缆的结构进行改进,提高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
一般通过在漏缆的外导体不同的段长上开设不同的槽孔来提高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具体的,靠近信源(信号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大,传输损耗较小,远离信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传输损耗较大。其中,耦合损耗是指特定距离下(一般为2米),漏缆的发射功率与被外界天线接收的功率之比,耦合损耗越小,说明信号泄露越多,耦合损耗越大,说明信号泄露越少;传输损耗是指信号在开设有单一类型槽孔的泄露电缆中纵向传播过程中单位长度上的功率损耗。通过设置靠近信源端的槽孔的耦合损耗较大,使得信号在靠近信源的漏缆内损耗较小。且设置远离信源端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的槽孔的信号泄露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处槽孔泄露的信号强度,进而提高了列车、高铁在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
然而,上述漏缆靠近信源端的槽孔的对于2G信号等较低频率信号的耦合损耗较大,不能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用于实现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其中,所述漏缆包括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具有信源端;所述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每个所述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多个所述分段中,距离所述信源端最近的所述分段为第一分段,当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的外导体具有信源端,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多个分段中距离信源端最近的分段为第一分段,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这样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设定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以及预设差值的数值,可以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当第一设定频率为2G等较低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为5G等较高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且设置预设差值极小时,可以使得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5G等较高频信号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能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除去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中,与所述信源端的轴向距离越大的分段中的槽孔的第一耦合损耗越小;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为在所述第三设定频率与所述第二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每个所述分段包括多个槽孔组,每个所述槽孔组包括多个所述槽孔,每个所述分段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槽孔组之间的节距为160mm-300mm。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
其中,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所述第二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一设定频率与第四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大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且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的差值小于或等于3dB;其中,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所述第二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一设定频率与第四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在多个所述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类型为垂直矩形槽孔或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多个所述分段中除去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除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随着与所述信源端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尺寸逐渐增大;和/或,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和/或,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数量逐渐增多。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所述第一分段的所述八字形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45°,或所述第一分段的所述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45°;
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且其余所述分段的八字形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其余所述分段的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
如上所述的漏缆,其中,随着距所述第一分段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依次包括第二分段、第三分段;当所述第二分段的槽孔、所述第三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均由所述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所述第二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二分段的槽孔、所述第三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八字形槽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外导体各个分段的槽孔输出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各个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外导体所处的漏缆的系统损耗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裂变八字槽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各个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的外导体所处的漏缆的系统损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导体; 11:第一分段;
111:槽孔组; 12:第二分段;
13:第三分段; 14:第四分段;
2:信源端; 3:槽孔;
31:八字形槽孔的长轴; 32: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
4:外导体的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漏缆靠近信源(信号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大,传输损耗较小,远离信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传输损耗较大。通过设置靠近信源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大,可以避免靠近信源的槽孔因耦合性能太好而造成能量浪费。且设置远离信源端的槽孔耦合损耗较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的槽孔的信号泄露量,提高了远离信源端处槽孔泄露的信号强度,进而提高了列车、高铁在远离信源端处的隧道内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强度。而设计漏缆时一般先考虑从槽孔传输出去的5G等较高频信号能够被外界天线接收到,因此通常设置靠近信源的槽孔传输5G等较高频信号的耦合损耗较低,可以使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被外界天线接收到。然而,当漏缆传输的信号的频率由低到高(690MHz-3800MHz)变化时,漏缆靠近信源处的槽孔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且变化幅度较大(远大于10dB),导致槽孔传输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远大于槽孔传输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因此,当槽孔传输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时的耦合损耗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槽孔传输2G等较低频率的信号的耦合损耗过大,2G等较低频率的信号无法被外界天线接收到,导致漏缆不能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通过设置最靠近信源端的第一分段,当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这样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设定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以及预设差值的数值,可以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当第一设定频率为2G等较低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为5G等较高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且设置预设差值极小时,可以使得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5G等较高频信号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靠近信源处的槽孔输出的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能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该漏缆包括外导体1,外导体1具有信源端2。其中,信源端2为外导体1靠近信源的端面,每个外导体1可以有一个信源端2或两个信源端2。如图1所示,此时的外导体1左端面靠近一个信源,右端面靠近另一个信源,因此外导体1的左右两端面均为信源端2;如图7所示,此时的外导体左端面靠近信源,因此外导体1的左端面为信源端。此处的信源为漏缆的信号源,可以是RRU、pRRU、直放站等。
需要说明的是,漏缆是漏泄同轴电缆、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行波天线的统称。漏缆的外导体1可以是薄铜带,外导体1上开有槽孔3,内导体与外导体中传输的信号可通过槽孔3辐射出去。耦合损耗是指特定距离下(一般为2米),漏缆的发射功率与被外界天线接收的功率之比。单一类型的槽孔的耦合损耗是指该种类型的槽孔所在的漏缆段的耦合损耗,即该漏缆段的发射功率与距该漏缆段特定距离(一般为2米)的外界天线接收的功率之比。
如图1和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漏缆的外导体1包括多个分段,每个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3;多个分段中距离信源端2最近的分段为第一分段11,当通过第一分段11上的槽孔3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设定频率为2G信号等较低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二设定频率为5G等较高频率信号对应的频率,预设差值不超过10dB。第一设定频率可以为690MHz,第二设定频率可以为3800MHz,预设差值为10dB。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以下各实施例中第一设置频率均设置为690MHz,第二设定频率均设置为3800MHz。
这样设置,使得靠近信源处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690MHz-960MHz)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1700MHz-3800MHz)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靠近信源处的槽孔3输出的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靠近信源处的槽孔3输出的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能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进一步的,除去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中,与信源端2的轴向距离越大的分段中的槽孔3的第一耦合损耗越小。其中,第一耦合损耗为槽孔3输出的信号频率为第三设定频率与第二设定频率之间时,槽孔3的耦合损耗。其中,第二设定频率与第三设定频率均为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二设定频率可以为3800MHz,第三设定频率可以为1700MHz。
随着离信源的距离逐渐变大,漏缆中传输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小,导致外导体1上的槽孔3能够输出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外导体1的多个分段中除去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3的第一耦合损耗逐渐减小,可以提高远离信源端2处的槽孔3输出的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的强度,从而使得在远离信源端2处的外界天线能够接收到强度足够的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尤其是在列车、高铁等的隧道内,当列车、高铁运行至远离信源处时,这样设置可以使列车、高铁内的天线接收到强度足够的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漏缆的外导体1包括多个分段,每个分段包括多个槽孔组111,每个槽孔组111包括多个槽孔3。
需要说明的时,图1中外导体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都为信源端2,最靠近信源端的分段为第一分段11。图1中的每个分段均只画出了一个槽孔组。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分段11包括多个槽孔组11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不同分段的槽孔组111的节距可以不同,每个分段中相邻两个槽孔组111之间的节距可以通过图2中的a来表征。具体的,每个分段的任意两个相邻槽孔组111之间的节距为160mm-300mm之间。这样设置,可以满足690MHz-3800MHz频率的信号的辐射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导体1的不同分段的槽孔3可以是同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类型,此处不作限制。槽孔3的类型可以为垂直矩形槽孔、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八字形槽孔、裂变八字槽孔、U型槽孔、L型槽孔、三角形槽孔等。如图7所示,外导体1的槽孔3的类型包括八字形槽孔与裂变八字槽孔两种类型。
示例性的,第一分段11的槽孔为裂变垂直矩形槽孔或垂直矩形槽孔,随着裂变垂直矩形槽孔或垂直矩形槽孔输出的信号的频率逐渐增大,裂变垂直矩形槽孔或垂直矩形槽孔的耦合损耗基本保持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随着距第一分段11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依次包括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当第二分段12的槽孔、第三分段13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二分段12的槽孔、第三分段13的槽孔的耦合损耗均逐渐减小,且减小量大于10dB。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分段12的槽孔、第三分段13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第二分段12的槽孔、第三分段13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预设差值可以为10dB。
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以根据第一分段11、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长度、各分段的槽孔3输出的信号强度等参数来选择上述两种实施方式,此处不作限制。
其余分段(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槽孔3可以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其余分段(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槽孔3为八字形槽孔,且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之间的夹角小于45°。当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之间的夹角小于45°时,八字形槽孔的耦合损耗随着输出信号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随着槽孔3输出的信号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类型为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其余分段的槽孔3类型为八字形槽孔。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具有在输出的信号频率由690MHz逐渐增大到3800MHz的过程中,裂变垂直矩形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10dB的特性。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分段11的槽孔3为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可以使得第一分段11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690MHz-960MHz)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1700MHz-3800MHz)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靠近信源端2的槽孔3输出5G等较高频信号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靠近信源端2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导体1的多个分段中除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3的长轴(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当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时,随着八字形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逐渐变大,八字形槽孔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这样设置,更利于传输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
进一步的,随着与信源端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的尺寸逐渐增大;和/或,其余分段的槽孔的长轴与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和/或,其余分段的槽孔数量逐渐增多。这样设置,可以使得随着与信源端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分段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除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为八字形槽孔,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3的尺寸逐渐增大,即第三分段13的八字形槽孔的尺寸大于第二分段12的八字形槽孔的尺寸。随着八字形槽孔的尺寸逐渐增大,八字形槽孔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提高远离信源端2处的槽孔3输出的信号强度,使得在远离信源端2处的外界天线能够接收到强度足够的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外导体1上第一分段11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一漏缆段,第二分段12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二漏缆段,第三分段13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三漏缆段。
当外导体1上的槽孔3分布如图1所示时,外导体1上第一分段11、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槽孔3输出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时的耦合损耗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即为第一漏缆段的耦合损耗,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的耦合损耗可参考第一分段1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作赘述;第一漏缆段、第二漏缆段、第三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如图5所示,百米传输损耗指的是信号在开设有单一类型槽孔的漏缆中纵向传播过程中每一百米的功率损耗;漏缆的系统损耗如图6所示,图6中x轴表示漏缆上的系统损耗测量点距离信源端2的纵向距离,y轴表示系统损耗,系统损耗指的是漏缆从输入端到测量点的传输衰减与耦合损耗之和。图6中的虚线表示漏缆传输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实线表示漏缆传输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此处的纵向指的是漏缆的轴线方向,即外导体1的轴线4的方向。
由图4-图6可知,当外导体1上的槽孔3分布如图1所示,且外导体1所在的漏缆传输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时,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为78dB,第二分段12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为70dB,第三分段13的槽孔3的耦合损耗为60dB;第一漏缆段、第二漏缆段、第三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逐渐增大。在同一分段内,随着外导体1离信源端2的距离逐渐增大,漏缆的系统损耗逐渐增大。
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类型还可以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第一分段11的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大于45°,第一分段11的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32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大于45°。如图7所示,在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当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或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32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大于45°时,在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的输出的信号频率由690MHz逐渐增大到3800MHz的过程中,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10dB。因此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分段11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690MHz-960MHz)时的耦合损耗相比输出5G等较高频率信号(1700MHz-3800MHz)时的耦合损耗的变化幅度极小,当第一分段11的槽孔3输出的5G等较高频信号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时,第一分段11的槽孔3输出的2G等较低频率信号也可以被外界天线接收到,从而使漏缆能够兼容传输2G、3G、4G以及5G信号。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外导体1的多个分段中除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的槽孔3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且其余分段的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其余分段的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32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当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32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时,随着裂变八字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逐渐变大,裂变八字槽孔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当八字形槽孔的长轴31与外导体1的轴线4的夹角小于45°时,八字形槽孔的耦合损耗随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可参考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这样设置,更利于传输5G等较高频率的信号。
当外导体1上的槽孔3分布如图7所示时,外导体1上第一漏缆段、第二漏缆段、第三漏缆段、第四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如图9所示,百米传输损耗指的是信号在开设有单一类型槽孔的漏缆中纵向传播过程中每一百米的功率损耗;漏缆的系统损耗如图10所示,图10中x轴表示漏缆上的系统损耗测量点距离信源端2的纵向距离,y轴表示系统损耗,漏缆的系统损耗指的是漏缆从输入端到测量点的传输损耗与耦合损耗之和,图10中的虚线表示漏缆传输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实线表示漏缆传输5G等较高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此处的纵向指的是漏缆的轴线方向。
由图9-图10可知,当外导体1上的槽孔3的分布如图7所示时,第一漏缆段、第二漏缆段、第三漏缆段、第四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的大小为:第二漏缆段<第一漏缆段<第三漏缆段<第四漏缆段。在同一分段内,随着系统损2测量点离信源端2的距离逐渐增大,漏缆的系统损耗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距第一分段11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11以外的其余分段依次包括第二分段12、第三分段13、第四分段14。外导体1上第一分段11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一漏缆段,第二分段12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二漏缆段,第三分段13所处的漏缆段为第三漏缆段,第四分段14所处的漏缆段为第四漏缆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12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其中,第二分段12为其余分段中最靠近第一分段的分段,第二耦合损耗为槽孔3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一设定频率与第四设定频率之间时,槽孔3的耦合损耗。其中,第四设定频率与第一设定频率均为2G等较低频率的信号对应的频率,第一设定频率可以为690MHz,第四设定频率可以为960MHz。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分段11的槽孔3在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低于其余分段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耦合损耗,可以降低靠近信源端2的第一分段11所处的第一漏缆段的系统损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大于第二分段12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且第一分段11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与其余分段的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的差值小于或等于3dB。其中,第二分段12为其余分段中最靠近第一分段的分段,第二耦合损耗的定义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作赘述。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分段11的槽孔3在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与其余分段的槽孔3输出2G等较低频率信号时的系统损耗相当。
实际制造过程中,可根据实际传输的信号强度、信号穿过列车高铁等障碍物时的损耗来选择性的设计第一分段11的槽孔3与其余分段槽孔3的第二耦合损耗,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所处的漏缆段(第一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这样设置,可以减少靠近信源端2的第一分段11所处的第一漏缆段的损耗浪费。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1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大于第二分段12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且第一分段11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与其余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的差值小于或等于1dB/100m。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本发明中的耦合损耗逐渐减小,基本不变指的是耦合损耗的变化趋势,实际会有一定的波动幅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包括外导体,所述外导体具有信源端;
所述外导体包括多个分段,每个所述分段开设有多个槽孔;
多个所述分段中,距离所述信源端最近的所述分段为第一分段,当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由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第二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除去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中,与所述信源端的轴向距离越大的分段中的槽孔的第一耦合损耗越小;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三设定频率与所述第二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段包括多个槽孔组,每个所述槽孔组包括多个所述槽孔,每个所述分段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槽孔组之间的节距为160mm-30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
其中,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所述第二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一设定频率与第四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大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且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与第二分段的槽孔的第二耦合损耗的差值小于或等于3dB;
其中,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所述第二耦合损耗为所述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在第一设定频率与第四设定频率之间时,所述槽孔的耦合损耗。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小于或等于第二分段所处的漏缆段的百米传输损耗;
所述第二分段为其余所述分段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分段的分段。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分段中,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类型为垂直矩形槽孔或裂变垂直矩形槽孔,多个所述分段中除去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除所述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
随着与所述信源端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尺寸逐渐增大;和/或,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和/或,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数量逐渐增多。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的槽孔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
所述第一分段的所述八字形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45°,或所述第一分段的所述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大于45°;
其余所述分段的槽孔的类型为八字形槽孔或裂变八字槽孔,且其余所述分段的八字形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其余所述分段的裂变八字槽孔的长轴与所述外导体的轴线的夹角小于4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随着距所述第一分段的轴向距离逐渐增大,除第一分段以外的其余所述分段依次包括第二分段、第三分段;
当所述第二分段的槽孔、所述第三分段的槽孔输出的信号频率均由所述第一设定频率逐渐增大到所述第二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二分段的槽孔、所述第三分段的槽孔的耦合损耗的变化量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
CN202110669559.3A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漏缆 Pending CN1134106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9559.3A CN113410646A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漏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9559.3A CN113410646A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漏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0646A true CN113410646A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8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9559.3A Pending CN113410646A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漏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106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28150A (zh) * 2023-05-17 2023-08-0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定位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153A (ja) * 2003-03-25 2004-10-21 Toshiba Tec Corp 漏洩伝送路アンテナ
CN2716977Y (zh) * 2003-08-29 2005-08-10 郑兆翁 预置变参泄漏电缆
CN201213151Y (zh) * 2008-07-01 2009-03-25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 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1393786A (zh) * 2008-10-24 2009-03-25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漏泄同轴电缆
US20100001817A1 (en) * 2006-12-28 2010-01-07 Fujikura Ltd. Leaky coaxial cable
CN101895000A (zh) * 2010-07-23 2010-11-24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2290625A (zh) * 2011-06-09 2011-12-21 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202333103U (zh) * 2011-11-18 2012-07-1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带漏泄同轴电缆
CN103151591A (zh) * 2013-03-21 2013-06-12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低损耗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JP2013126096A (ja) * 2011-12-14 2013-06-24 Fujikura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CN203119072U (zh) * 2013-03-21 2013-08-0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宽高频低损耗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JP2018157565A (ja) * 2017-03-16 2018-10-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8808255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漏泄同轴电缆
CN108847536A (zh) * 2018-08-07 2018-11-2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段超柔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03741A (zh) * 2018-08-07 2018-12-14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渐变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09755751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DE212018000101U1 (de) * 2018-08-07 2019-07-10 Jiangsu Hengxin Technology Co., Ltd. Leck-Koaxialkabel mit sich allmählich verändernden Verhalten
CN110247716A (zh) * 2019-06-17 2019-09-17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CN110707430A (zh) * 2019-08-20 2020-01-1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漏缆
CN111082193A (zh) * 2019-12-06 2020-04-28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低系统损耗辐射型漏泄电缆
CN210430117U (zh) * 2019-11-14 2020-04-2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WO2020103150A1 (zh) * 2018-11-23 2020-05-28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广角辐射型漏缆
CN211980901U (zh) * 2020-06-16 2020-11-20 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5g通信用漏缆
CN112886256A (zh) * 2021-02-03 2021-06-0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向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153A (ja) * 2003-03-25 2004-10-21 Toshiba Tec Corp 漏洩伝送路アンテナ
CN2716977Y (zh) * 2003-08-29 2005-08-10 郑兆翁 预置变参泄漏电缆
US20100001817A1 (en) * 2006-12-28 2010-01-07 Fujikura Ltd. Leaky coaxial cable
CN201213151Y (zh) * 2008-07-01 2009-03-25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 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1393786A (zh) * 2008-10-24 2009-03-25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漏泄同轴电缆
CN101895000A (zh) * 2010-07-23 2010-11-24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2290625A (zh) * 2011-06-09 2011-12-21 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202333103U (zh) * 2011-11-18 2012-07-1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带漏泄同轴电缆
JP2013126096A (ja) * 2011-12-14 2013-06-24 Fujikura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CN103151591A (zh) * 2013-03-21 2013-06-12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低损耗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CN203119072U (zh) * 2013-03-21 2013-08-0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宽高频低损耗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JP2018157565A (ja) * 2017-03-16 2018-10-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8808255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漏泄同轴电缆
CN108847536A (zh) * 2018-08-07 2018-11-2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段超柔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03741A (zh) * 2018-08-07 2018-12-14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渐变的漏泄同轴电缆
DE212018000101U1 (de) * 2018-08-07 2019-07-10 Jiangsu Hengxin Technology Co., Ltd. Leck-Koaxialkabel mit sich allmählich verändernden Verhalten
WO2020103150A1 (zh) * 2018-11-23 2020-05-28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广角辐射型漏缆
CN109755751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110247716A (zh) * 2019-06-17 2019-09-17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CN110707430A (zh) * 2019-08-20 2020-01-1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漏缆
CN210430117U (zh) * 2019-11-14 2020-04-2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11082193A (zh) * 2019-12-06 2020-04-28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低系统损耗辐射型漏泄电缆
CN211980901U (zh) * 2020-06-16 2020-11-20 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5g通信用漏缆
CN112886256A (zh) * 2021-02-03 2021-06-0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向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28150A (zh) * 2023-05-17 2023-08-0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16528150B (zh) * 2023-05-17 2023-12-26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定位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96596A2 (en) Waveguides and backplane systems
KR101375938B1 (ko) 저전력, 고속 멀티-채널 유전체 웨이브가이드를 이용한 칩-대-칩 인터페이스
KR101693843B1 (ko) 마이크로스트립 회로 및 유전체 웨이브가이드를 이용한 칩-대-칩 인터페이스
JPH0645821A (ja) 放射形高周波ケーブル
CN114094294B (zh) 漏缆
CN105789799A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地无线传输综合承载通信系统用漏泄波导
CN113410646A (zh) 一种漏缆
CN105277816A (zh) 一种高功率微波耦合测量装置
CN210668638U (zh) 宽边双排多孔耦合w波段全波段定向耦合器
CN102013375B (zh) 一种适用于卷绕双梳齿慢波结构的能量耦合装置
EP3404766B1 (en) Waveguide circuit
CN201838556U (zh) 一种适用于卷绕双梳齿慢波结构的能量耦合装置
CN112490607B (zh) 一种基于膜片极化变换器的太赫兹扭波导及其实现方法
CN202019044U (zh) 一种孔槽式变耦自均衡功率漏泄同轴电缆
CN113346247A (zh) 一种漏泄电缆系统
CN112713413B (zh) 一种螺旋阵列天线
CN116111312A (zh) 基于主副不同脊波导宽带双定向耦合器及矢量网络分析仪
CN109473772A (zh) 双极化超宽带天线
Li et al. A full X-band fully 3-D printed E-plane rectangular-coax-to-waveguide transition
CN108400419B (zh) 耦合度可调谐的超宽带微波定向耦合器
Kossenas et al. RF system development for senso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inside a circular pipe
US10249929B1 (en) Multimode directional coupler
CN114256569B (zh) 一种矩形波导模式转换器与功率分配合成器
CN110299583B (zh)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CN110365412B (zh) 一种光导管无线信号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