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4294B - 漏缆 - Google Patents

漏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4294B
CN114094294B CN202111401879.7A CN202111401879A CN114094294B CN 114094294 B CN114094294 B CN 114094294B CN 202111401879 A CN202111401879 A CN 202111401879A CN 114094294 B CN114094294 B CN 114094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cable
leakage cable
leaky
slo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18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94294A (zh
Inventor
王耀民
查昊
蒋燕
夏惠铭
杨军
普永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18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4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94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12Hollow waveguides
    • H01P3/127Hollow waveguides with a circular, elliptic, or parabolic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2Longitudinal slot in boundary wall of 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 line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漏缆。所述漏缆包括漏缆本体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所述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每根漏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嵌套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开设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所述第一漏缆与第二漏缆彼此排列成轴心方向平行且外导体接触;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漏缆对应的第一外导体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垂直于所述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在所述第二漏缆对应的第二外导体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倾斜槽孔,使所述漏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本公开能减低漏缆安装空间,降低通信缆建设成本,实现稳定的移动通信。

Description

漏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漏缆。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时代来临,满足高速度的业务不仅可以通过增加带宽的方式,还可以增加信号流数。根据MIMO(multiple-in multiple-out,多进多出技术)要求,系统容量受限于发射与接收天线数量最小一方,例如网络侧为2T/R(发送天线数为2,接收天线数为2,根据天线互易性,即两根天线),则系统容量只能实现两通道的速率,这对5G终端来说是极大的浪费。
在安装空间受限的场景下,例如地铁隧道场景,隧道高度通常不超过5米,在隧道地铁中除了通信缆,还包括警用缆、政务缆、地铁的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Control System,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这些缆线一般都安装在隧道同侧,此时不仅需要考虑通信缆与其他系统缆线的干扰隔离、MIMO间距要求,还需考虑通信缆挂高与车体车窗高度的一致性。相关技术中,采用单根漏缆实现2T/R MIMO特性,该方法是将射频信号从同一根漏缆正向端与反向端同时馈入,然而该方法必须在同一小区且使用不同端口,否则无法实现不同的码流,并且该方法稳定性不高。
基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漏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发明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缆,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通信电缆安装空间有限、MIMO功能落点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漏缆,所述漏缆包括漏缆本体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所述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每根漏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嵌套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开设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所述第一漏缆与第二漏缆彼此排列成轴心方向平行且外导体接触;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漏缆对应的第一外导体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垂直于所述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在所述第二漏缆对应的第二外导体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倾斜槽孔,使所述漏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槽孔为槽孔周期为P的八字槽,一个周期内开设八个槽孔,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间距为P/4,第三槽孔与第四槽孔间距为P/3,第五槽孔与第六槽孔间距为P/2,第七槽孔与第八槽孔间距为3P/4;其中,所述第一槽孔、第三槽孔、第五槽孔和第七槽孔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槽孔、第四槽孔、第六槽孔和第八槽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孔、第三槽孔、第五槽孔和第七槽孔八字形配对。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为等距布置;其中,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上的倾斜槽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槽孔周期P为180~190m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倾斜角度为37~45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导体沿所述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有至少两列所述垂直于所述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所述第二外导体沿所述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有至少两列所述倾斜槽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漏缆本体包括多根所述第二漏缆和至少一根所述第一漏缆;或者,所述漏缆本体包括多根所述第一漏缆和至少一根所述第二漏缆。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内传输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倾斜槽孔的槽孔大小、槽孔数量和槽孔间距不变,改变所述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以降低耦合损耗;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上的倾斜槽孔对应布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倾斜槽孔的槽孔数量、槽孔间距和倾斜角度不变,改变倾斜槽孔大小;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上的倾斜槽孔对应布置。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漏缆,包括漏缆本体和包裹该漏缆本体的护套层;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每根漏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嵌套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开设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第一漏缆与第二漏缆彼此排列成轴心方向平行且外导体接触;其中,通过在第一漏缆对应的第一外导体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垂直于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在第二漏缆对应的第二外导体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倾斜槽孔,使漏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
通过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漏缆,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一方面,实现将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两缆合缆,可以降低缆线的布放空间,减少建设成本,可以应用于如隧道、楼宇等安装空间有限的场景;另一方面,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可以在不同的缆线内传输,由于空间隔离,传输互不干扰,成为实现2T/R MIMO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第一外导体上开设的垂直槽孔和第二外导体开设的倾斜槽孔,会分别产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电磁波,因此对于二者合缆,就能同时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MIMO性能凸显,且,由于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所以总会有有效的分量落在接收端的极化方向,可以避免极化失配;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对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和倾斜槽孔的优化,使本公开的漏缆能满足5G频段的要求,从而实现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支持5G频段。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缆线实现极化正交特性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斜开槽辐射原理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倾斜槽孔产生的电场分解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垂直开槽辐射原理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倾斜开槽产生的垂直极化与垂直开槽产生的水平极化正交的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导体开设倾斜槽孔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空间谐波模式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合缆布置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多个频率在不同槽孔倾斜角度下的耦合损耗示意图;以及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漏缆在多个频率在不同槽孔长度下的耦合损耗示意图。
图中,1、漏缆本体;2、护套层;11、第一漏缆;12、第二漏缆;13、内导体;14、绝缘层;15、槽孔;16、外导体;161、第一外导体;162、第二外导体;151、垂直槽孔;152、倾斜槽孔。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上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如有可能,各实施例中所讨论的特征是可互换的。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的各方面。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相关技术中,采用单根漏缆的方式来实现2T/R MIMO特性,其方法是将射频信号从同一根漏缆正向端和反向端同时馈入,然而存在如下缺陷:一方面,两路射频信号的正反向馈入,必须在同一小区,且必须使用不同的端口,否则无法实现不同的码流(对信源设备由要求),使得MIMO特性降低;另一方面,信号由正反向馈入,如果信号没有被衰减掉,则会对另一端设备造成影响,设备损坏,从而影响该方法的稳定应用。
基于此,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缆,该漏缆能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应用场景下的通信电缆,如图1所示,该漏缆可以包括漏缆本体1和包裹漏缆本体1的护套层2;
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第一漏缆11和第二漏缆12,每个漏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嵌套的内导体13、绝缘层14和开设有周期性槽孔15的外导体16;且,第一漏缆11与第二漏缆12彼此排列成轴心方向平行且外导体接触;
其中,通过在第一漏缆11对应的第一外导体161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垂直于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151,在第二漏缆12对应的第二外导体162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倾斜槽孔152,使漏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漏缆,实现将第一漏缆11和第二漏缆12的两缆合缆,可以降低缆线的布放空间,减少建设成本,可以应用于如隧道、楼宇等安装空间有限的场景;另一方面,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可以在不同的缆线(第一漏缆11和第二漏缆12)内传输,由于空间隔离,传输互不干扰,成为实现2T/R MIMO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第一外导体161上开设的垂直槽孔151和第二外导体162开设的倾斜槽孔152,会分别产生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电磁波,因此对于二者合缆,就能同时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MIMO性能凸显,且,由于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所以总会有有效的分量落在接收端的极化方向,可以避免极化失配。
下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漏缆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结合图2对缆线实现极化正交特性的原理进行说明:
参见图2所示的漏缆电磁场辐射示意图,在漏泄电缆的内、外导体间输入电压时,导体中流过电流,当外导体没有开槽的情况下,电缆的外导体上存在轴向电流,相应在电缆内部产生与电流方向垂直的磁场,由于漏缆内传输的波为TEM波(TransverseElectromagnetic Wave,横电磁波),当在漏缆外表面开垂直槽或倾斜槽孔时,能将漏缆外表面电流切断产生激励,从而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波。
参见图3示出了漏缆斜开槽辐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外导体开设倾斜槽孔时,漏缆中沿轴向电流以(a)和(b)所示的方向进行分解,(a)所示分量电流的方向平行于开槽方向,电流流通不被槽孔影响,外导体内部的磁场不会从槽孔漏泄;(b)所示分量电流的方向与槽孔互相垂直,导致电流通路变化,而电场的改变出现相应的磁场,槽孔处的时变磁场又会变成时变电场,电磁场相互激发,形成向外发射的电磁波,因此,倾斜槽孔产生的电场可分解为如图4所示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Ez1,由于接收天线主要接收其辐射的轴向极化波,因此仅考虑倾斜槽孔的垂直极化/>(即主要分量在垂直极化侧)。而垂直槽孔的电流方向与地面平行,产生如图5所示的水平极化Ez2,垂直槽孔的辐射原理与倾斜开槽的辐射原理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此,参见图6所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外导体161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垂直于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151,产生水平极化Ez2,第二外导体162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倾斜槽孔152,主要产生垂直极化因此可产生类似双极化天线的效果,第一漏缆11的水平极化Ez2与第二漏缆12的垂直极化/>分量产生正交,MIMO性能得到提高;相应的,第一漏缆11的水平极化Ez2还可以与第二漏缆12的水平极化Ez1分量叠加,能提高信号质量,且,MIMO特性也会存在对数级的提高。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第二外导体162上沿第二漏缆轴方向开设的倾斜槽孔152为槽孔周期为P的八字槽,一个周期内开设八个槽孔,第一槽孔A与第二槽孔B间距为P/4,第三槽孔C与第四槽孔D间距为P/3,第五槽孔E与第六槽孔F间距为P/2,第七槽孔G与第八槽孔H间距为3P/4;其中,第一槽孔A、第三槽孔C、第五槽孔E和第七槽孔G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且,第二槽孔B、第四槽孔D、第六槽孔F和第八槽孔H分别与第一槽孔A、第三槽孔C、第五槽孔E和第七槽孔G八字形配对。
继续参见图7,当在P/6处开设第三槽孔C和第四槽孔D时(第三槽孔C与第四槽孔D间距为P/3),频率范围支持(f1,5f1),抑制了-3高次模,而当在P/8和P/4处分别开设第一槽孔A与第二槽孔B,第五槽孔E与第六槽孔F时,则将单模辐射范围扩展至(f1,7f1),抑制了-3次和-5高次模,图8为漏缆空间谐波模式示意图,由于表面波和多模辐射区不利于信号的有效传输,只有-1次单模辐射区是最佳使用频带,通过抑制-1次模辐射区域内部分或全部高次模空间谐波,能够减低耦合损耗。耦合损耗是指特定距离下(一般为2米),漏缆的发射成功率与被外界天线接收的功率之比。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漏缆使用的频带范围下限为800MHz时,即f1=800MHz,则根据如下公式得到槽孔周期P=188mm:
其中,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ε为介电常数,取1.22。
相应的,此时频率范围支持800MHz~5.6GHz,也就是说,Sub 6G以下的频段均支持,从而完全满足2G~5G的全制式授权的频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随槽孔数量的增加,漏缆的频带可得到扩展,但是在一个槽孔周期(开槽周期)内,开槽次数过多会使得槽孔间距太近而导致电磁耦合现象严重,从而影响漏缆通信过程中的能量传输,因此本公开为了满足3.5GHz漏缆通信,一个周期内开槽次数为4个(相较于单一八字槽新增槽孔数量为3个)。此外,第一外导体161上开设的垂直槽孔151与第二外导体162上倾斜槽孔152的开槽次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导体162上沿第二漏缆轴方向开设的倾斜槽孔152可以为等距布置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和方向的倾斜槽孔,产生的电场也可分解为如图4所示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Ez1,也就是说,凡是能产生与第一外导体161上开设的垂直槽孔151产生的水平极化Ez2正交,以使泄露同轴电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的倾斜槽孔均属本公开保护范围。
继续参见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161上的垂直槽孔151为等距布置,且,第一外导体161上的垂直槽孔151与第二外导体162上的倾斜槽孔152的位置一一对应。基于此能提高第一漏缆11产生的水平极化与第二漏缆12产生的垂直极化的正交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倾斜槽孔152的槽孔周期为180~190mm,这样设置可以满足800MHz~5.6GHz频率的信号的辐射要求;相应的,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对应布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倾斜槽孔152的倾斜角度为37~45度,这样设置可以满足800MHz~5.6GHz频率的信号的辐射要求;相应的,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对应布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导体161沿第一漏缆轴向开设有至少两列垂直于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151;第二外导体162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至少两列倾斜槽孔152。可选地,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的列数可以相同,例如均为2列、3列,等等,参见图9所示,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的列数均为2,当然图9仅是示例性的,对于其他列数的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本公开不再一一列举;可选地,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的列数也可以不同,例如垂直槽孔151的列数为2,倾斜槽孔152的列数为3;又如,垂直槽孔151的列数为3,倾斜槽孔152的列数为2,本公开对垂直槽孔151与倾斜槽孔152的列数不做特殊限定,基于本实施方式,通过增加每根漏缆上的槽孔列数,确保径向辐射特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所示,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一根第一漏缆11和一根第二漏缆12。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多根第二漏缆12和至少一根第一漏缆11。例如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2根第二漏缆12和1根第一漏缆11,或者,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2根第二漏缆12和2根第一漏缆11。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多根第一漏缆11和至少一根第二漏缆12。例如,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2根第一漏缆11和1根第二漏缆12,或者,漏缆本体1可以包括2根第一漏缆11和2根第二漏缆12,当然,漏缆本体1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第二漏缆12和第一漏缆11,本公开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漏缆11和第二漏缆12内传输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由于漏缆间是空间隔离的,不同码流在不同的缆线内传输互不干扰影响,而为实现2T/R MIMO提供必要条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控制第二外导体162上倾斜槽孔152的槽孔大小、槽孔数量和槽孔间距不变,改变倾斜槽孔152的倾斜角度,以降低耦合损耗。
图11为漏缆多个频率在不同槽孔倾斜角度下的耦合损耗示意图,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倾斜槽孔倾斜角度改变对降低耦合损耗产生影响进行说明。其中,控制第二漏缆12对应第二外导体162上的槽孔大小(槽长为10mm,槽宽为2mm)、槽孔数量为四八型槽孔(四个槽孔八字型开设)和槽孔间距为188mm,且保持不变,倾斜角度分别选择33°、37°、41°、45°和49°5个变量,对800MHz,2GHz,2.6GHz和3.5GHz四个频点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条件具体为:缆线特性。
表1仿真实验条件
由图11可知,漏缆的耦合损耗随槽孔倾斜角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800MHz和2GHz两个频率的影响较小,在2.6GHz时,耦合损耗随槽孔倾斜角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趋势,在3.5GHz,耦合损耗在倾斜角度为33°至37°和45°至49°两个部分明显减少,在37°至45°之间基本保持稳定,即,通过增加槽孔倾斜角度,一定程度可降低耦合损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控制第二外导体162上倾斜槽孔152的槽孔数量、槽孔间距和倾斜角度不变,改变倾斜槽孔152的大小。
图12为漏缆在多个频率在不同槽孔长度下的耦合损耗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槽孔长度改变对降低耦合损耗产生影响进行说明。其中,控制第二漏缆12对应第二外导体162上的槽孔数量为四八型槽孔、槽孔间距为188mm和倾斜角度为33°,且保持不变,槽孔宽度不变(为2mm),选择槽孔长度分别为8mm、9mm、10mm、11mm、12mm作为仿真变量,对800MHz,2GHz,2.6GHz和3.5GHz四个频点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的条件为:缆线特性,如表1所示。
由图12可知,漏缆的耦合损耗在80OMHz和2GHz时随槽孔长度增加保持稳定;在2.6GHz时,槽孔长度由8mm增长到11mm之间,耦合损耗保持稳定,槽孔长度从11mm改为12mm时,耦合损耗减小;3.5GHz时,耦合损耗随着槽孔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且减少幅度较大。即,通过增加槽孔长度,一定程度可减低耦合损耗。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漏缆,实现将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两缆合缆,可以降低缆线的布放空间,减少建设成本,可以应用于如隧道、楼宇等安装空间有限的场景;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可以在不同的缆线内传输,由于空间隔离,传输互不干扰,成为实现2T/RMIMO的必要条件,满足4T/R的效能;同时,由于第一外导体上开设的垂直槽孔和第二外导体开设的倾斜槽孔,会分别产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电磁波,因此对于二者合缆,就能同时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MIMO性能凸显,且,由于产生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所以总会有有效的分量落在接收端的极化方向,可以避免极化失配;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对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和倾斜槽孔的优化,使本公开的漏缆能满足5G频段的要求,从而实现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支持5G频段。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7)

1.一种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包括漏缆本体和包裹所述漏缆本体的护套层;
所述漏缆本体包括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每根漏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嵌套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开设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所述第一漏缆与第二漏缆彼此排列成轴心方向平行且外导体接触;
通过在所述第一漏缆对应的第一外导体上,沿第一漏缆轴向方向开设至少两列垂直于所述第一漏缆轴向的垂直槽孔,在所述第二漏缆对应的第二外导体上,沿第二漏缆轴向方向开设至少两列倾斜槽孔,使所述漏缆输出正交的双极化电磁波,所述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上的倾斜槽孔的位置一一对应,其中,所述倾斜槽孔为槽孔周期为P的八字槽,一个周期内开设八个槽孔,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间距为P/4,第三槽孔与第四槽孔间距为P/3,第五槽孔与第六槽孔间距为P/2,第七槽孔与第八槽孔间距为3P/4,且所述第一槽孔、第三槽孔、第五槽孔和第七槽孔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槽孔、第四槽孔、第六槽孔和第八槽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孔、第三槽孔、第五槽孔和第七槽孔八字形配对;
其中,所述第一漏缆和所述第二漏缆内传输通信射频信号的不同码流,且所述第一漏缆和所述第二漏缆内的通信射频信号从相同端进行馈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上的垂直槽孔为等距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周期P为180~19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角度为37~4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本体包括多根所述第二漏缆和至少一根所述第一漏缆;或者,
所述漏缆本体包括多根所述第一漏缆和至少一根所述第二漏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倾斜槽孔的槽孔大小、槽孔数量和槽孔间距不变,改变所述倾斜槽孔的倾斜角度,以降低耦合损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倾斜槽孔的槽孔数量、槽孔间距和倾斜角度不变,改变倾斜槽孔大小。
CN202111401879.7A 2021-11-19 2021-11-19 漏缆 Active CN1140942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1879.7A CN114094294B (zh) 2021-11-19 2021-11-19 漏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1879.7A CN114094294B (zh) 2021-11-19 2021-11-19 漏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294A CN114094294A (zh) 2022-02-25
CN114094294B true CN114094294B (zh) 2023-12-08

Family

ID=80303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1879.7A Active CN114094294B (zh) 2021-11-19 2021-11-19 漏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4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8889B (zh) * 2022-09-21 2023-07-28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CN116190954A (zh) * 2023-02-17 2023-05-3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双并线阻燃漏泄同轴电缆
CN116886137B (zh) * 2023-09-06 2023-11-24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极化漏缆mimo通信系统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1146A (zh) * 2011-09-19 2012-02-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地下轨道无线通信用宽带泄漏同轴电缆
CN202333103U (zh) * 2011-11-18 2012-07-1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带漏泄同轴电缆
JP2012191402A (ja) * 2011-03-10 2012-10-04 Fujikura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及び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3255175A (ja) * 2012-06-08 2013-12-19 Hitachi Cable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JP2018088586A (ja) * 2016-11-28 2018-06-0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CN108390155A (zh) * 2018-04-10 2018-08-1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208028215U (zh) * 2018-04-10 2018-10-3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9755751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110707430A (zh) * 2019-08-20 2020-01-1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漏缆
CN210430117U (zh) * 2019-11-14 2020-04-2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CN211980901U (zh) * 2020-06-16 2020-11-20 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5g通信用漏缆
CN212277402U (zh) * 2020-07-13 2021-01-0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双同轴漏泄电缆
CN214176239U (zh) * 2021-02-03 2021-09-1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波束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3699B1 (ja) * 2014-09-04 2016-04-1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1402A (ja) * 2011-03-10 2012-10-04 Fujikura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及び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CN102361146A (zh) * 2011-09-19 2012-02-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地下轨道无线通信用宽带泄漏同轴电缆
CN202333103U (zh) * 2011-11-18 2012-07-1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带漏泄同轴电缆
JP2013255175A (ja) * 2012-06-08 2013-12-19 Hitachi Cable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JP2018088586A (ja) * 2016-11-28 2018-06-0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CN208028215U (zh) * 2018-04-10 2018-10-3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8390155A (zh) * 2018-04-10 2018-08-1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9755751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110707430A (zh) * 2019-08-20 2020-01-17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高频漏缆
CN210430117U (zh) * 2019-11-14 2020-04-2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损耗均衡的漏泄同轴电缆
CN211980901U (zh) * 2020-06-16 2020-11-20 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5g通信用漏缆
CN212277402U (zh) * 2020-07-13 2021-01-01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双同轴漏泄电缆
CN214176239U (zh) * 2021-02-03 2021-09-1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波束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sign of 915 MHz Leaky Coaxial Cable with Spiral Slot;Ruyao Huang 等;《2020 Cross Strait Radio Science & Wirel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 (CSRSWTC)》;全文 *
漏泄同轴电缆辐射模式分析及高次模抑制;王均宏 等;《通信学报》;第21卷(第12期);全文 *
移动通信用宽带漏泄同轴电缆研究;曾聪;《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294A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94294B (zh) 漏缆
US8384499B2 (en) Leaky cable having at least one slot row for propagat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at have been diffracted backwards
EP2169769B1 (en) Radiating cable
JP5903699B1 (ja)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ójcik et al. High port-to-port isolation dual-polarized antenna array dedicated for full-duplex base stations
JP643582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2064372A (zh) 一种圆形漏泄波导电缆
CN115458889B (zh)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CN109755751A (zh)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2924816Y (zh) 双极化天线
CN209804902U (zh)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WO2016035857A1 (ja) デ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デ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9473772B (zh) 双极化超宽带天线
US2012014686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tenna device
US20130307747A1 (en) Vehicular antenna
Shankar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horn antenna in x-Ku ban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KR102146464B1 (ko) 이중편파의 효율적인 분배가 가능한 도파관 안테나
EP3641052B1 (en) Antenna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iddiqui et al. Leaky coaxial cable with enhanced radiation performance for indo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8054511B (zh) 一种微带传输线与微带天线间耦合消除结构
CN202076395U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Zhang Analysis of antenna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ine tunnels
KR100837006B1 (ko) 광대역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JP2015080010A (ja) アンテナ及びダイバーシチ通信システム
CN218586353U (zh) 天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