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9583B -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9583B
CN110299583B CN201810241365.1A CN201810241365A CN110299583B CN 110299583 B CN110299583 B CN 110299583B CN 201810241365 A CN201810241365 A CN 201810241365A CN 110299583 B CN110299583 B CN 110299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conical
mode
bending par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413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9583A (zh
Inventor
文玥
方李明
罗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413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9958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1488 priority patent/WO201917909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299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9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6Auxiliary devices for mode selection, e.g. mode suppression or mode promotion; for mode conversion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且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底部向背;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上均设置有连通顶端和底部的第一通孔,所述弯折部件内部设置有沿所述弯折部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传输信号的线缆通过。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本申请用于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表面波(Surface Wave,SW)是一种沿固体介质表面以横磁场(TransverseMagnetic,TM) 模式传输的电磁波。表面波传输方式一种以表面波的形式传输信号的信号传输方式,与传统的无线传输方式相比,表面波传输方式的方向性好,不易扩散,可以减小辐射损耗;与同轴传输方式或金属腔波导传输方式相比,表面波传输方式的导体损耗较小。因此,表面波传输方式具有大带宽和低损耗的传输特点。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利用电力线实现表面波传输的通信方式,在信号的发射端设置表面波激励器,将发射端发出的信号从横电磁(Transverse Electric Magnetic,TEM)模式转换为TM模式,利用现有的高空电力线通过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并在用于支撑电力线的多个支撑结构(例如电线杆)上布放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ion AntennaSystem,DAS),每个支撑结构上都设置有天线,一方面信号可以从当前的支撑结构上的天线发射至手机等无线接收设备,另一方面信号可以沿着电力线传输至下一个支撑结构上的天线,无需在天线之间单独设置光纤来传输信号,即可实现增加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区域,节约了信号传输的成本。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一般都是引导表面波沿直线传播的,例如利用直线排布的高空电力线实现表面波传输,因此相关技术中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式转换装置,所述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
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且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底部向背;
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上均设置有连通顶端和底部的第一通孔,所述弯折部件内部设置有沿所述弯折部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传输信号的线缆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锥形结构包括第一锥形结构和第二锥形结构,第一锥形结构能够将在线缆上以TM模式传输的信号转换为TEM模式的信号,TEM模式的信号在弯折部件中传输时,信号所产生的电场能够被弯折部件 限制,从而可以有效抑制模式的色散和泄露,从而减小了弯曲传输损耗;当信号以TEM模式传输至第二锥形结构时,第二锥形结构能够将信号从TEM模式转换为TM模式,信号以TM模式在线缆上继续传输。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外壁均由金属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内部均设置有填充介质,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填充介质中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弯折部件的填充介质中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填充介质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均为空腔结构,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底部分别设置一非金属扣盖,每个所述非金属扣盖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非金属扣盖的中心区域,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口径与所述线缆的线径相同。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均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由多个弯折结构首尾相连组成,所述弯折部件的弯折角度等于所述多个弯折结构的弯折角度之和。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由两个子弯折部件扣合形成,所述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平行于所述弯折部件的延伸方向,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由两个半锥形结构扣合形成,所述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平行于所述锥形结构的高度方向,所述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与所述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共面。
可选的,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为一体结构;
或者,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的高度为所述信号的波长的1~2倍。
可选的,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的底面尺寸与所述信号的频率负相关,且所述底面尺寸与所述线缆的线径正相关。
可选的,所述锥形结构为圆锥形结构或棱锥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非金属材质包括特氟龙、聚氯乙烯、树脂材料和塑料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线缆传输的信号为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线缆和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所述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套接在所述线缆上以供所述线缆通过,
所述线缆用于传输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信号激励器,
所述信号激励器用于产生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以使所述信号沿所述线缆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可以设置在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缆的弯曲处,在线缆的弯曲处以TEM模式传输信号,并通过弯折部件限制模式的色散和泄露,从而达到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减小弯曲传输损耗的效果,丰富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向传输信号的方式的同时,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表面波在线缆上的传输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表面波激励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波直线传播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频率的表面波直线传播时的损耗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波弯曲传播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频率的表面波弯曲传播时的损耗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6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传输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
图6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6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不同频率的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8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传输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
图8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8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不同频率的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频率的表面波在线径为15毫米的线缆上传输时场半径的关系变化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频率的表面波在线径为1毫米的线缆上传输时场半径的关系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表面波在线缆上的传输示意图,如图1所示,表面波是电磁场E 沿线缆L在线缆L外部的空气中呈圈状传输形成的一种电磁波,这种传输模式为TM模式。其中,线缆仅起到引导电磁场传输的作用,线缆内部并无电流传输。因此,与传统的无线传输方式相比,表面波传输方式的方向性好,不易扩散,可以减小辐射损耗;与同轴传输方式或金属腔波导传输方式相比,表面波传输方式的导体损耗较小。表面波传输方式具有大带宽和低损耗的传输特点。示例的,研究表明,频率为10千兆赫兹(GHz)的表面波在线径为2厘米的线缆上沿直线传输时,每100英尺(约30.48米)的损耗仅为0.2分贝(d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线缆的线径均指线缆的直径。
由于空间分布的电磁波一般都是TEM模式的电磁波,而表面波是一种TM模式的电磁波,因此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需要通过表面波激励器将电磁波由TEM模式转换为 TM模式。其中,TEM模式指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上没有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的波导模式,即在TEM模式中,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都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TM模式指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上有电场分量而没有磁场分量的波导模式,即TM模式指在波导中,磁场的纵向分量为零,而电场的纵向分量不为零的传播模式。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表面波激励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表面波激励器为一锥形体结构,TEM模式的电磁波从锥形体结构的顶端D传播至锥形体结构中,根据锥形体结构的渐张作用,电磁波在锥形体结构中传播时,逐渐由原来的TEM模式转变为TM模式,最终从锥形体结构的底部B向外传播的电磁波为以TM模式传播的电磁波。
相关技术中在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一般都是引导表面波沿直线传播的,表面波直线传播时损耗较小,但是相关技术中并未研究表面波弯曲传播时的损耗。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高频结构仿真(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软件,对表面波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的损耗进行了对比,参见下图3B和4B。
图3A是表面波直线传播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图3B是不同频率的表面波直线传播时的损耗示意图;图4A是表面波弯曲传播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图4B是不同频率的表面波以90 度的弯曲角度传播时的损耗示意图。其中,图3B和图4B中的横坐标表示表面波的频率F,单位是GHZ,纵坐标表示传输损耗,单位是dB,两个图中表面波的传输损耗均包括表面波激励器的损耗。其中,图3B和图4B中表面波的传输损耗是在仿真过程中以传输长度为20 厘米时仿真得到的结果。
如图3A和图4A所示,表面波弯曲传播相较于表面波直线传播会造成模式的色散和泄露,即电场分布区域会向外扩散;相应的,如图3B和图4B所示,表面波弯曲传播与表面波直线传播相比,会导致额外的传输损耗。例如,频率为20GHz的表面波弯曲传播的损耗高于直线传播的损耗5~6dB。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频率的表面波以不同的弯曲角度传播时,造成的额外损耗不同。示例的,本申请实施例分别对频率为1GHz、5GHz、10GHz、15GHz和20GHz的表面波以弯曲角度为45度、90度和135度弯曲传播时造成的额外损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额外损耗指弯曲传播的损耗与直线传播的损耗的差值。
表1
Figure BDA0001605317400000041
从表1中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表面波弯曲传输时造成的额外损耗较高,为了减小表面波弯曲传输的损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转换装置。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
两个锥形结构02对称设置在弯折部件01的两端,且弯折部件0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锥形结构02的顶端连接,两个锥形结构02的底部向背。
两个锥形结构02上均设置有连通顶端和底部的第一通孔T1,弯折部件01内部设置有沿弯折部件01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T2,且第一通孔T1和第二通孔T2相互连通,第一通孔T1和第二通孔T2用于供传输信号的线缆L通过。
其中,线缆传输的信号为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也即是信号是以表面波的形式在线缆上传输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两个锥形结构02包括第一锥形结构02a和第二锥形结构 02b,第一锥形结构02a能够将在线缆L上以TM模式传输的信号转换为TEM模式的信号,TEM模式的信号在弯折部件01中传输时,信号所产生的电场能够被弯折部件01限制,从而可以有效抑制模式的色散和泄露,从而减小了弯曲传输损耗;当信号以TEM模式传输至第二锥形结构02b时,第二锥形结构02b能够将信号从TEM模式转换为TM模式,信号以TM模式在线缆L上继续传输。其中,图5中的箭头指向为信号的传输方向。锥形结构对信号模式的转换原理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表面波激励器的工作原理,在此不做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装置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以以下三种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种结构,如图6A所示,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的外壁均由金属材质制成,且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的内部均设置有填充介质03,两个锥形结构02的填充介质03中形成第一通孔T1,弯折部件01的填充介质03中形成第二通孔,填充介质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可选的,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口径与线缆的线径相同,以保证线缆与模式转换装置同心设置,避免产生其他模式的电磁波。
需要说明的是,在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的内部均设置填充介质,以便于实际应用中的固定安装。
示例的,图6B是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6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传输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由于信号在弯曲位置是以TEM模式传输的,如图6B所示,弯折部件能够对信号所产生的电场起到限制作用,与图4A相比,模式的色散和泄露得到明显的抑制;相应的,图6C是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不同频率的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示意图,如图6C和图4B所示,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明显减少。例如,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频率为20GHz的表面波弯曲传播的损耗可以减少4dB左右,也即是,可以减少70%~80%的额外损耗。
第二种结构,如图7所示,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的外壁均由金属材质制成,且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均为空腔结构,两个锥形结构02的底部分别设置一非金属扣盖04,每个非金属扣盖0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T1。
可选的,第一通孔设置在非金属扣盖的中心区域,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线缆的线径相同。中心区域即指包含中心点的区域,例如非金属扣盖为圆形扣盖时,中心区域即为包含圆心的区域。将第一通孔设置在非金属扣盖的中心区域,且使第一通孔的口径与线缆的线径相同,以保证线缆与模式转换装置同心设置,避免产生其他模式的电磁波。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种结构中,在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的内部设置填充介质会导致额外的介质损耗,第二种结构中,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均为空腔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小弯曲传输损耗。
第三种结构,如图8A所示,弯折部件01以及两个锥形结构02均由非金属材质制成,第一通孔T1设置在非金属材质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种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相比,未在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外壁。
示例的,图8B是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如图8A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传输时的电场分布示意图,由于信号在弯曲位置是以TEM模式传输的,如图8B所示,弯折部件能够对信号所产生的电场起到限制作用,与图4A相比,模式的色散和泄露得到明显的抑制;相应的,图8C是在线缆的弯曲位置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不同频率的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示意图,如图8C和图4B所示,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信号弯曲传输时的损耗明显减少。例如,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后,频率为20GHz的表面波弯曲传播的损耗可以减少2~3dB左右,也即是,可以减少约50%的额外损耗。
可选的,弯折部件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如图9所示,弯折部件01可以由多个弯折结构01a首尾相连组成,弯折部件01的弯折角度等于多个弯折结构01a的弯折角度之和。
示例的,假设弯折部件应用于弯折角度为90度的线缆,则既可以直接使用弯折角度为 90度的弯折部件,又可以使用3个弯折角度为30度的弯折结构,将3个弯折结构首尾相连,组成弯折角度为90度的弯折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不同弯折角度的多个弯折结构组成弯折部件,以灵活地实现不同弯折角度的弯折部件。
可选的,弯折部件可以由两个子弯折部件扣合形成,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平行于弯折部件的延伸方向,每个锥形结构由两个半锥形结构扣合形成,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平行于锥形结构的高度方向,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与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共面。
示例的,如图10所示,模式转换装置可以由两个分部组成,每个分部包括一个子弯折部件011和两个半锥形结构,两个半锥形结构包括第一半锥形结构021a和第二半锥形结构021b,其中,两个子弯折部件011扣合形成弯折部件,两个第一半锥形结构021a扣合形成第一锥形结构,两个第二半锥形结构021b扣合形成第二锥形结构,子弯折部件011的扣合面、第一半锥形结构021a的扣合面以及第二半锥形结构021b的扣合面均共面,且每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上设置有第一子通孔T1a,两个半锥形结构扣合后两个第一子通孔T1a能够形成第一通孔,每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上设置有第二子通孔T2a,两个子弯折部件扣合后两个第二子通孔T2a能够形成第二通孔。
其中,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可拆卸连接,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如图7所示的模式转换装置中,每个非金属扣盖也可以由两个半扣盖扣合而成。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件和两个锥形结构都是扣合结构,便于工程应用中的安装使用。
实际应用中,模式转换装置的尺寸可以根据线缆的线径和信号的频率等进行设计。为了减小锥形结构对信号的反射损耗,锥形结构的高度需至少达到信号的半个波长,可选的,每个锥形结构的高度可以为信号的波长的1~2倍。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的频率越大,表面波的辐射场半径越小;线缆的线径越大,表面波的辐射场半径越大,因此设计的每个锥形结构的底面尺寸可以与信号的频率负相关,且底面尺寸可以与线缆的线径正相关。
可选的,锥形结构可以为圆锥形结构或棱锥形结构,当锥形结构为圆锥形结构时,底面尺寸即为底面直径长度;当锥形结构为棱锥形结构时,底面尺寸即为底面的外接圆的直径长度。
示例的,图11A和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频率的表面波在线径分别为15毫米和1毫米的线缆上传输时场半径的大小示意图,其中,横坐标表示表面波的频率F,单位是GHz,纵坐标表示场半径R的大小,单位是厘米(c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线径分别为1毫米和15毫米、信号的频段分别为1~5GHz和 5~20GHz对应的模式转换装置的尺寸(包括锥形结构的尺寸和弯折部件的横截面尺寸),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1605317400000071
其中,当弯折部件的横截面呈圆形时,横截面尺寸指横截面的直径长度;当弯折部件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时,横截面尺寸指横截面的外接圆的直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提供的模式转换装置的尺寸仅做示例性说明,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非金属材质可以包括特氟龙、聚氯乙烯、树脂材料和塑料中的至少一种,也可以为其他非金属材质,对此不做限定。用于信号传输的线缆可以是导体线缆,也可以是非导体线缆。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装置,可以设置在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缆的弯曲处,在线缆的弯曲处以TEM模式传输信号,并通过弯折部件限制模式的色散和泄露,从而达到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减小弯曲传输损耗的效果,丰富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向传输信号的方式的同时,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线缆和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如图5、图6A、图7、图8A或图10所示的装置,该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套接在线缆上以供线缆通过,
线缆用于传输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
可选的,系统还包括:信号激励器,信号激励器用于产生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以使信号沿线缆传输。
示例的,信号激励器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表面波激励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系统,可以在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缆的弯曲处设置模式转换装置,在线缆的弯曲处以TEM模式传输信号,并通过弯折部件限制模式的色散和泄露,从而达到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式传输信号时减小弯曲传输损耗的效果,丰富了采用表面波传输方向传输信号的方式的同时,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用于传输信号的线缆的弯曲处,所述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弯折部件以及两个锥形结构,
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且所述弯折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底部向背;
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上均设置有连通顶端和底部的第一通孔,所述弯折部件内部设置有沿所述弯折部件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所述线缆通过;
其中,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包括:第一锥形结构和第二锥形结构,所述第一锥形结构、所述弯折部件和所述第二锥形结构沿信号传输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锥形结构用于将所述线缆上传输的信号由恒磁场TM模式转换为横电磁TEM模式,所述弯折部件用于限制所述TEM模式的信号产生的电场,所述第二锥形结构用于将信号由所述TEM模式转换为所述TM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外壁均由金属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内部均设置有填充介质,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填充介质中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弯折部件的填充介质中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填充介质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均为空腔结构,所述两个锥形结构的底部分别设置一非金属扣盖,每个所述非金属扣盖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非金属扣盖的中心区域,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口径与所述线缆的线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均由非金属材质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由多个弯折结构首尾相连组成,所述弯折部件的弯折角度等于所述多个弯折结构的弯折角度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由两个子弯折部件扣合形成,所述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平行于所述弯折部件的延伸方向,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由两个半锥形结构扣合形成,所述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平行于所述锥形结构的高度方向,所述两个子弯折部件的扣合面与所述两个半锥形结构的扣合面共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为一体结构;
或者,所述弯折部件以及所述两个锥形结构中位于扣合面同一侧的结构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的高度为所述信号的波长的1~2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锥形结构的底面尺寸与所述信号的频率负相关,且所述底面尺寸与所述线缆的线径正相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结构为圆锥形结构或棱锥形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金属材质包括特氟龙、聚氯乙烯、树脂材料和塑料中的至少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传输的信号为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
15.一种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线缆和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所述模式转换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模式转换装置套接在所述线缆上以供所述线缆通过,
所述线缆用于传输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信号激励器,
所述信号激励器用于产生以横磁场模式传输的信号,以使所述信号沿所述线缆传输。
CN201810241365.1A 2018-03-22 2018-03-22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Active CN1102995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1365.1A CN110299583B (zh) 2018-03-22 2018-03-22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PCT/CN2018/111488 WO2019179095A1 (zh) 2018-03-22 2018-10-23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1365.1A CN110299583B (zh) 2018-03-22 2018-03-22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9583A CN110299583A (zh) 2019-10-01
CN110299583B true CN110299583B (zh) 2020-10-09

Family

ID=67986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41365.1A Active CN110299583B (zh) 2018-03-22 2018-03-22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99583B (zh)
WO (1) WO201917909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1202A (ja) * 1999-03-09 2000-09-22 Sharp Corp 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のためのプローブ、当該プローブを用いた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および当該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を用いた衛星放送受信用のコンバータ
CN1774836A (zh) * 2002-12-09 2006-05-17 格伦·E·埃尔莫尔 发射表面波至单导体传输线的方法及装置
WO2007092748A2 (en) * 2006-02-06 2007-08-16 Ems Technologies, Inc. Circular waveguide e-bend
CN105829933A (zh) * 2013-12-25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导偏振分离和偏振转换器
CN105845532A (zh) * 2016-03-31 2016-08-1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回旋行波管的横向输出装置
CN206947476U (zh) * 2017-08-08 2018-01-30 西南交通大学 圆波导模式转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1839B2 (ja) * 1995-11-13 2002-10-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円偏波一直線偏波変換器
CN2370572Y (zh) * 1999-04-19 2000-03-22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组装式弯波导
TWI365571B (en) * 2008-11-20 2012-06-01 Nat Univ Tsing Hua A mode transducer and a waveguide rotating joint with the mode transducer
CN103457009B (zh) * 2013-08-16 2016-01-20 上海理工大学 太赫兹低损耗弯曲波导
EP2958187B1 (en) * 2014-05-28 2016-12-21 Spinner GmbH Flexible, bendable and twistable terahertz waveguide
CN107069153A (zh) * 2017-04-12 2017-08-18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弯波导模式转换器及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1202A (ja) * 1999-03-09 2000-09-22 Sharp Corp 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のためのプローブ、当該プローブを用いた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および当該直交2偏波導波管入力装置を用いた衛星放送受信用のコンバータ
CN1774836A (zh) * 2002-12-09 2006-05-17 格伦·E·埃尔莫尔 发射表面波至单导体传输线的方法及装置
WO2007092748A2 (en) * 2006-02-06 2007-08-16 Ems Technologies, Inc. Circular waveguide e-bend
CN105829933A (zh) * 2013-12-25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导偏振分离和偏振转换器
CN105845532A (zh) * 2016-03-31 2016-08-1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回旋行波管的横向输出装置
CN206947476U (zh) * 2017-08-08 2018-01-30 西南交通大学 圆波导模式转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79095A1 (zh) 2019-09-26
CN110299583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7749B2 (en) Single conductor surface wave transmission line system for terminating E field lines at points along the single conductor
US2688732A (en) Wave guide
US9472840B2 (en) Dielectric waveguide comprised of a core, a cladding surrounding the core and cylindrical shape conductive rings surrounding the cladding
EP1816704A1 (en) Leaky coaxial antenna
AU739168B2 (en) Strip-type radiating cable for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4518370A (zh) 连接器、天线及电子装置
US20180040937A1 (en) Chip-to-chip interface using microstrip circuit and dielectric waveguide
WO2015168989A1 (zh) 平板阵列天线
CA2042962C (en) Orthomode transducer between a circular waveguide and a coaxial cable
US6603438B2 (en) High power broadband feed
CN110299583B (zh) 模式转换装置及信号传输系统
CN112054275A (zh) 低损耗的基片集成波导端馈天线的转接装置
Dinc et al. Launching surface waves with classical antennas
WO2020056546A1 (zh) 表面波激励装置和印制线路板
JPH07273511A (ja) 漏洩誘電体線路
US4894627A (en) Directional waveguide-finline coupler
US20150024679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410646A (zh) 一种漏缆
JP2021114766A (ja) 無線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3097724B (zh) 一种介质谐振天线
RU212730U1 (ru) Биконическая антенна
CN211670326U (zh) 超宽带加脊波纹喇叭天线
RU214472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озбуждения поверхностной волны
US3713052A (en) Leaky waveguide line
KR100766180B1 (ko) 전송거리를 향상시킨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