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7716A -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7716A
CN110247716A CN201910521595.8A CN201910521595A CN110247716A CN 110247716 A CN110247716 A CN 110247716A CN 201910521595 A CN201910521595 A CN 201910521595A CN 110247716 A CN110247716 A CN 110247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ter end
beginning section
changeover portion
radius
leakage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15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7716B (zh
Inventor
邹勇
孟令彬
李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215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77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47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7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7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漏缆的控制方法包括:提供一漏缆,将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始段、过渡段和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始段设置在靠近漏缆的两端处,过渡段位于始段和末段之间;控制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使得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过渡段和末段的传输性能,末段的漏缆的辐射性能优于过渡段和始段的辐射性能。这样可以将5G信号能量均衡地分布在漏缆里,使得信号从始段到末段的电平近乎相同,避免了能量在始段过强导致的无用消耗,可以大幅度提升5G信源设备的覆盖距离,解决了在地铁、高铁隧道等狭长区域的5G通信无线覆盖难题。

Description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漏缆是一种可以在传输信号的同时完成无线信号覆盖的特殊同轴漏缆,在地铁隧道、高铁隧道2G/3G/4G覆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漏缆的设置方式无法满足在隧道等狭长区域的5G通信无线覆盖的要求。例如:随着5G通信的承载频率提升,原大量使用的1-5/8”漏缆无法支持到3.6GHz,同时承载频率的提升还带来了额外的车体穿透损耗、线路损耗和空间损耗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以解决在隧道等狭长区域的5G通信无线覆盖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包括:
提供一漏缆,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
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使得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过渡段和末段的传输性能,末段的漏缆的辐射性能优于过渡段和始段的辐射性能。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包括:
按照如下划分规则,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其中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所述始段的辐射单元的百米损耗常数小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百米损耗常数,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
控制所述末段的辐射单元的耦合损耗小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耦合损耗,使得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辐射性能。
可选地,所述辐射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所述结构参数为以下一项或多项: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与所述漏缆轴线的开槽倾角和开孔间距。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倾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缆,所述漏缆至少包括: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其中,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可选地,所述辐射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
可选地,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倾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
可选地,所述漏缆的规格为1-1/4”,所述漏缆支持5G通信NR 2.6GHz和NR 3.5GHz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将5G信号能量均衡地分布在漏缆里,使得信号从始段到末段的电平近乎相同,避免了能量在始段过强导致的无用消耗,可以大幅度提升5G信源设备的覆盖距离,解决了在地铁、高铁隧道等狭长区域的5G通信无线覆盖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漏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漏缆的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单元的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漏缆的信号强度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一般地,漏缆在覆盖区域内,从漏缆始端(通信系统基站信源接入端)到末端,辐射出的信号的强度越来越低,漏缆始端和末段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值即为漏缆损耗。而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保证在漏缆末端的信号强度能满足通信最低要求,需要提高始端的信号强度。这样在漏缆的始端较长的一段区域内信号是非常强的,远超最低接收下限,而末端的信号强度往往勉强高于最低接收电平,浪费能量。
对于频段高、损耗大的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而言,基站信源数量会大幅的增加,尤其是对于车体穿透损耗大、运行速度快的高铁,无用能量的浪费会导致高铁隧道5G覆盖不连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制约高铁5G覆盖发展。
参见图1,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步骤101:提供一漏缆,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区间设备间距、通信设备最大发射功率与最小接收功率要求、漏缆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等,确定所述始段、过渡段以及末段的长度。
在步骤101中,可以按照如下划分规则,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其中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划分方式不是物理的分段方式,分段后漏缆依旧是连续结构。
具体地,所述始段包括:第一始段和第二始段,所述过渡段包括: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始段和所述第二始段分别位于所述漏缆的两端,每段沿着所述漏缆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一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所述第二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所述末段位于所述漏缆的中心处。在每个分段中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可以起天线作用的辐射单元。
所述漏缆是以所述末段的中点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结构,所述末段所述第一始段和所述第二始段的性能一致,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的性能一致。
具体地,所述第一始段和所述第二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漏缆总长的40%-60%;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漏缆总长的0%-40%;末段的长度占漏缆总长的20%-4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漏缆的规格为1-1/4”,所述漏缆可以支持5G通信NR(NewRadio,新空口)2.6GHz和NR 3.5GHz使用。
步骤102:控制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或所述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过渡段和末段的传输性能,所述末段的漏缆的辐射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始段的辐射性能。
其中,性能参数可以为百米损耗常数和/或耦合损耗,耦合损耗(coupling loss)指能量从始段传播至末段时所发生的能量损耗,耦合损耗的单位为瓦特或分贝。百米损耗常数是指在预设的频段下一百米的漏缆所对应的损耗。
在步骤102中,可以控制所述始段的百米损耗常数小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百米损耗常数,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控制所述末段的耦合损耗小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耦合损耗,使得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辐射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漏缆上阵列地设置有多个辐射单元,在漏缆的每个分段内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作为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对应地,结构参数可以为一项或多项: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开槽倾角和开孔间距等与结构相关的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辐射槽可以为长方形或长圆形的槽。例如:参见图3,一个辐射单元有8个辐射槽,第一个辐射槽的形状为“/”,第五个辐射槽的形状为“\”,第一个辐射槽与第五个辐射槽可以组成一个“八”字形。
若所述辐射单元为辐射槽时,可以对每段的辐射槽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进行差异化设置,使得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过渡段和末段的传输性能,末段的漏缆的辐射性能优于过渡段和始段的辐射性能。
具体地,可以通过控制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来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始段的辐射性能。
进一步地,可以控制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夹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始段的辐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以上对结构参数的控制方式与对性能参数的控制方式进行结合,来进一步提高漏缆的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以所述辐射单元为图3所示的结构为例,接下来结合图4对所述辐射单元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图4中示意出始段10、过渡段20和末段30的辐射单元的设置方式,所述始段10、所述过渡段20和所述末段30的辐射单元均可以采用八字型的辐射槽,所述始段10、所述过渡段20和所述末段30的辐射槽均需支持宽频使用。
其中,所述始段10、所述过渡段20和所述末段30均阵列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一个辐射单元有8个辐射槽。所述始段10、所述过渡段20和所述末段30均采用相同的开槽周期P=222mm重复排列。在一个周期内,第一个辐射槽的形状为“/”,同一辐射单元的第五辐射槽的形状为“\”,组成一个“八”字,第一个辐射槽至第四个辐射槽分别与第五个辐射槽至第八个辐射槽成对应关系,第一个辐射槽与第五个辐射槽之间的间距为P/2=111mm,第一个辐射槽和第二个辐射槽之间的间距为P/12=18.5mm。
在始段10中,始段10中所有的辐射槽的形状完全一致,始段10的辐射槽的槽长为L1=16mm,槽宽W1=2.5mm,与漏缆轴线夹角θ1=20°。
在末段30中,末段30的所有辐射槽的形状完全一致,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为L2=20mm,槽宽W2=3mm,与漏缆轴线夹角θ2=24°。
在过渡段20中,过渡段20的辐射槽从始段10到末段30呈渐变结构,过渡段20的靠近始段10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小于过渡段20的靠近末段30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并且过渡段20的辐射槽与漏缆轴线夹角是始段10的辐射槽与漏缆轴线夹角和末段30的辐射槽与漏缆轴线夹角的平均值。例如:过渡段20的较长槽长为L2=20mm,对应槽宽W2=3mm;过渡段20的较短槽长为L1=16mm,对应槽宽W1=2.5mm,过渡段20的辐射槽与漏缆轴线夹角为始段和末段辐射槽与漏缆轴线夹角的平均值,即θ=(θ1+θ2)/2=24°。
进一步地,开槽周期P在210~230mm之间,倾角在15~30°之间,最长槽长Lmax需小于20mm,最短槽长Lmin需大于10mm,最大槽宽Wmax需小于3.0mm,最小槽宽Wmin需大于2.0mm。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下面以两设备间的漏缆布置进行举例性说明。
参见图2,所述漏缆的一端分别通过跳线与5G信源设备相连,所述漏缆的另一端通过跳线与下一个5G信源设备相连,直至漏缆末端没有接入信源设备为止,此时接上匹配负载。
采用图1所示的漏缆的控制方法将400m的漏缆划分为:第一始段1、第一过渡段2、末段3、第二过渡段4和第二始段5。其中第一始段1和第二始段5为靠近设备的一段漏缆,末段3为正中的一段漏缆,第一过渡段2位于第一始段1和末段3之间,第二过渡段4位于第二始段5和所述末段3之间。
为了解决能量浪费的问题,可以对这些分段内其天线作用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进行控制。例如:可以根据表1所示数据对始段、过渡段、末段的性能参数进行设定,其中表1的数据对始段、过渡段、末段在3600MHz频点下的百米损耗和耦合损耗进行设定。
表1
其中,可以将第一始段1和第二始段5分别设置100m,第一过渡段2和第二过渡段4分别设置50m,末段3设置为100m,并根据表1所示数据对始段、过渡段、末段的性能参数进行设定。经过计算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的效果对比图,其中图3中的虚线用于表示按常规方式选取一根400m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较均衡的漏缆,即通过对过渡段漏缆做覆盖所得的信号强度分布结果图,图3中的实线用于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所得的信号强度分布结果示意图。
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漏缆末段200m处场强约为-101.7dBm,输入到漏缆始段的功率为-18.2dBm,如果按常规方式选取一根400m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较均衡的漏缆,即过渡段漏缆做覆盖,在漏缆末段200m处场强约为-109.2dBm,接近最低接收场强-110dBm,与本方案相比约差了7.5dB。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无需进行物理分段就能实现上述的传输性能与辐射性能的渐变。在漏缆的两端一段长度内优先保证传输性能,在中间一段优先保证辐射性能,而在漏缆两端与中端之间一段区域内传输性能逐渐变差,辐射性能逐渐变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漏缆按照预设的划分原则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进而通过对始段、过渡段和末段的性能参数进行差异化控制,可以在保证满足通信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始段和末段具有最佳的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过渡段具有较优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可以降低漏缆在始段的能量损失,减少漏缆链路的传输损耗,同时可以改善末段的辐射性能,可以提高末段的通信质量,以提升设备的覆盖半径,以提升5G通信系统基站信源设备的覆盖距离,降低5G系统信源数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将5G信号能量均衡地分布在漏缆里,使得信号从始段到末段的电平近乎相同,避免了能量在始段过强导致的无用消耗,可以大幅度提升5G信源设备的覆盖距离,解决5G通信在地铁、高铁隧道等狭长区域的无线覆盖难题。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缆,所述漏缆至少包括: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其中,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辐射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
进一步地,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倾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
其中,所述漏缆的规格为1-1/4”,所述漏缆支持5G通信NR 2.6GHz和NR 3.5GHz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始段的百米损耗常数小于过渡段和末段的百米损耗常数,所述末段的耦合损耗小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耦合损耗。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漏缆,可以将5G信号能量均衡地分布在漏缆里,使得信号从始段到末段的电平近乎相同,避免了能量在始段过强导致的无用消耗,可以大幅度提升5G信源设备的覆盖距离,解决5G通信在地铁、高铁隧道等狭长区域的无线覆盖难题。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漏缆,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
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始段的辐射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始段、过渡段和末段,包括:
按照如下划分规则,将所述漏缆至少划分成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其中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所述始段的辐射单元的百米损耗常数小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百米损耗常数,使得所述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传输性能;
控制所述末段的辐射单元的耦合损耗小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耦合损耗,使得所述末段的辐射性能优于始段和过渡段的辐射性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所述结构参数为以下一项或多项: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与所述漏缆轴线的开槽倾角和开孔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始段、过渡段和/或末段中的辐射单元的性能参数和/或结构参数,包括:
控制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倾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
7.一种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至少包括:始段、过渡段和末段,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中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其中所述始段设置在靠近所述漏缆的两端处,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始段和所述末段之间,所述始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末段的长度之和为所述漏缆总长;
其中,所述始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40%-60%;
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之和占所述漏缆总长的0%-40%;
所述末段的长度占所述漏缆总长的20%-4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为一个或多个辐射槽,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分别大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槽长、槽宽和开槽倾角,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始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分别小于所述过渡段的靠近所述末段一侧的辐射槽的槽长和槽宽,所述过渡段的开槽倾角等于所述始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与所述末段的辐射槽的开槽倾角的平均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在210~230mm之间,所述辐射槽与所述漏缆轴线之间的倾角在15~30°之间,所述辐射槽的最长槽长Lmax小于20mm,所述辐射槽的最短槽长Lmin大于1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大槽宽Wmax小于3.0mm,所述辐射槽的最小槽宽Wmin大于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漏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缆的规格为1-1/4”,所述漏缆支持5G通信NR 2.6GHz和NR 3.5GHz使用。
CN201910521595.8A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Active CN1102477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1595.8A CN11024771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1595.8A CN11024771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716A true CN110247716A (zh) 2019-09-17
CN110247716B CN110247716B (zh) 2022-02-01

Family

ID=67887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1595.8A Active CN11024771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4771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0646A (zh) * 2021-06-16 2021-09-17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
CN114325125A (zh) * 2022-01-07 2022-04-1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6915286A (zh) * 2023-09-13 2023-10-2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漏缆两端馈入信号的mimo系统及信号强度均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153A (ja) * 2003-03-25 2004-10-21 Toshiba Tec Corp 漏洩伝送路アンテナ
CN201213151Y (zh) * 2008-07-01 2009-03-25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 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US20100194500A1 (en) * 2009-02-05 2010-08-05 Fujikura Ltd. Leaky cable
JP2014090383A (ja) * 2012-10-31 2014-05-15 Fujikura Ltd アンテナ
CN108847536A (zh) * 2018-08-07 2018-11-2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段超柔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03741A (zh) * 2018-08-07 2018-12-14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渐变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37955A (zh) * 2018-08-07 2018-12-1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153A (ja) * 2003-03-25 2004-10-21 Toshiba Tec Corp 漏洩伝送路アンテナ
CN201213151Y (zh) * 2008-07-01 2009-03-25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 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US20100194500A1 (en) * 2009-02-05 2010-08-05 Fujikura Ltd. Leaky cable
JP2014090383A (ja) * 2012-10-31 2014-05-15 Fujikura Ltd アンテナ
CN108847536A (zh) * 2018-08-07 2018-11-20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段超柔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03741A (zh) * 2018-08-07 2018-12-14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渐变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09037955A (zh) * 2018-08-07 2018-12-1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0646A (zh) * 2021-06-16 2021-09-17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
CN114325125A (zh) * 2022-01-07 2022-04-1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漏缆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6915286A (zh) * 2023-09-13 2023-10-20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漏缆两端馈入信号的mimo系统及信号强度均衡方法
CN116915286B (zh) * 2023-09-13 2023-11-28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漏缆两端馈入信号的mimo系统及信号强度均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716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7716A (zh) 一种漏缆的控制方法及漏缆
US9949209B2 (en) Power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5959966B (zh) 一种多波束选择智能天线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US9979444B2 (en) Hybrid intra-cell/inter-cell remote unit antenna bond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CN103686973B (zh) 一种射频拉远单元的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1754477B (zh) 一种通信系统扩容方法
WO2020029341A1 (zh) 一种性能渐变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04601211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能效多模混合波束成型的传输装置及方法
CN207555390U (zh) 分段拼装微基站路灯杆塔及预制基础
CN104466396A (zh) 一种新型lte双极化室分天线
CN207766274U (zh) 一种应急通信装置
CN1293773C (zh) 动态调整无线局域网基站接入点覆盖范围的方法
CN108598661A (zh) 一种定向天线的通信杆及使用方法
CN107241741A (zh) 一种td‑lte网络覆盖方法
CN102378342B (zh) 一种发送功率的调整及其指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555159B (zh) 用于轨道交通通信系统5g升级的辐射型漏缆及敷设模块
CN207690976U (zh) 一种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3493582A (zh) 基站
US1126573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supporting selective routing of carrier aggregation (CA) an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data streams
EP2681802A1 (en) Slotted wave guide antenna with angled subsection
CN113471707A (zh) 一种阵列源设计的超宽频漏泄同轴电缆
CN208173800U (zh) 一种具有垂直极化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206118040U (zh) 一种无线通信载波终端
CN205812398U (zh) 一种室内手机信号分布系统
CN108565556A (zh) 一种具有垂直极化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